CN218478332U -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8332U
CN218478332U CN202122916219.4U CN202122916219U CN218478332U CN 218478332 U CN218478332 U CN 218478332U CN 202122916219 U CN202122916219 U CN 202122916219U CN 218478332 U CN218478332 U CN 218478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pulley
rotating
base
shaft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162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爱玉
陈晨
陈晓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Huayuan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Huayuan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Huayuan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Huayuan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1621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8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8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8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所属编织袋技术领域,包括:底座、第一辊轴、第二辊轴、传送带、第一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第一固定块、第一转轴、辊轮、运输台和接料箱;第一辊轴设置在底座的一侧,第一辊轴与底座转动连接;为了解决上存在的加工后的成品编织袋堆积在一处,不便于对其进行整理收集等问题,本装置采用当成品编织袋从出料口排出至传送带处,编织袋在传送带的传送下移动到运输台处,编织袋沿着运输台滑落,落入接料箱内,对编织袋进行收集,避免编织袋堆积,不便于收集,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编织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编织袋,又称蛇皮袋,是塑料袋的一种,用于包装,其原料一般是聚乙烯、聚丙烯等各种化学塑料原料;工业生产中很多产品的包装要用到编织袋,编织袋在粮食、化肥、工业原材料和工业产品等诸多领域用于广泛,生产中需要大量的编织袋才能够满足需求,现有的加工后的成品编织袋在收集时,容易造成出料口堆积的情况,不便于对其进行整理收集。因此,设计一种便于对编织袋进行收集,且防止编织袋堆积的装置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工后的成品编织袋堆积在一处,不便于对其进行整理收集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采用当成品编织袋从出料口排出至传送带处,编织袋在传送带的传送下移动到运输台处,编织袋沿着运输台滑落,落入接料箱内,对编织袋进行收集,避免编织袋堆积,不便于收集,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包括:底座、第一辊轴、第二辊轴、传送带、第一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第一固定块、第一转轴、辊轮、运输台和接料箱;第一辊轴设置在底座的一侧,第一辊轴与底座转动连接;第二辊轴设置在底座的另一侧,第二辊轴与底座转动连接;传送带同时绕设在第一辊轴与第二辊轴的外侧;第一电机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电机设置在地面上;第一皮带轮套设在第一输出轴的外侧,第一皮带轮与第一输出轴无相对转动;第二皮带轮套设在第一辊轴的外侧,第二皮带轮与第一辊轴无相对转动,且第二皮带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上方;第一皮带同时绕设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外侧;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块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两侧;至少一个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块转动连接;至少一个辊轮分别套设在至少一个第一转轴的外侧,辊轮与第一转轴无相对转动,且辊轮位于传送带的上方;运输台设置在底座的一侧,且运输台呈倾斜角度;接料箱设置在地面上,且接料箱位于运输台的一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支撑块、支撑架、转动杆、第二电机、半齿轮、齿圈、齿轮、连接部和导向轮;支撑块固定在底座的一侧;支撑架设有限位槽,支撑架固定在底座的另一侧,且支撑架与支撑块位置相对;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和支撑块转动连接;第二电机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电机固定在底座上;半齿轮设有第一齿牙,半齿轮套设在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半齿轮与第二输出轴无相对转动,且半齿轮嵌入限位槽内;齿圈内壁的两侧设有内齿,齿圈外壁设有外齿,半齿轮嵌入齿圈内,齿圈的内齿与第一齿牙相啮合,且齿圈嵌入限位槽内;齿轮的外壁设有第二齿牙,齿轮套设在转动杆的外侧,齿轮与转动杆无相对转动,第二齿牙与齿圈的外齿相啮合,且齿轮嵌入限位槽内;两个连接部分别套设在转动杆的两侧,且连接部与转动杆无相对转动;两个导向轮分别与两个连接部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转动座和连接轴;转动座内设有限位槽,两个转动座分别与两个连接部相连接,且两个导向轮分别嵌入两个限位槽内;两个连接轴分别依次穿过两个转动座和导向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通槽和第一辅助轮;通槽贯穿设置在运输台上;多个第一辅助轮分别嵌入通槽内,且第一辅助轮的两端分别与运输台的两侧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块、第二转轴和第二辅助轮;六个第二固定块分别设置在运输台的两侧;三个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两个第二固定块转动连接;三个第二辅助轮分别套设在三个第二转轴的外侧,第二辅助轮与第二转轴无相对转动,且第二辅助轮位于第一辅助轮的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链轮、链条、第三电机、第三皮带轮、第四皮带轮和第二皮带;三个链轮分别套设在三个第二转轴的外侧,链轮与第二转轴无相对转动;链条同时绕设在三个链轮的外侧;第三电机包括第三输出轴,第三电机固定在地面上;第三皮带轮套设在第三输出轴的外侧,第三皮带轮与第三输出轴无相对转动;第四皮带轮套设在其中一个第二转轴的外侧,第四皮带轮与第二转轴无相对转动,第四皮带轮位于链轮的外侧,且第四皮带轮位于第三皮带轮的上方;第二皮带同时绕设在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的外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固定座、转动板和电动推杆;固定座固定在地面上,且接料箱放置在固定座上;转动板的一端与接料箱转动连接,且转动板像运输台方向延伸;电动推杆固定在固定座的一侧,且电动推杆的伸缩端与转动板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当加工后的编织袋从出料口排出至传送带处,第一电机运行,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第一皮带轮带动第一皮带传动,从而使第二皮带轮随之转动,第二皮带轮带动第一辊轴转动,进而使传送带传动,带动编织袋移动,且当编织袋运输至辊轮处,辊轮对编织袋起到压紧的作用,防止编织袋在运输过程中脱离传送带,提升了装置的稳定性,将编织袋运输至运输台处,编织袋沿着运输台下落至接料箱内,实现收集加工后的成品编织袋的作用,防止编织袋堆积在一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整理的作用,从而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A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B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座,12第一辊轴,14第二辊轴,16传送带,18第一电机,20第一皮带轮,22第二皮带轮,24第一皮带,26第一固定块,28第一转轴,30辊轮,32运输台,34接料箱,36支撑块,38支撑架,40转动杆,42第二电机,44半齿轮,46齿圈,48齿轮,50连接部,52导向轮,54转动座,56连接轴,58通槽,60第一辅助轮,62第二固定块,64第二转轴,66第二辅助轮,68链轮,70链条,72第三电机,74第三皮带轮,76第四皮带轮,78第二皮带,80固定座,82转动板,84电动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和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底座10、第一辊轴12、第二辊轴14、传送带16、第一电机18、第一皮带轮20、第二皮带轮22、第一皮带24、第一固定块26、第一转轴28、辊轮30、运输台32和接料箱34;第一辊轴12设置在底座10的一侧,第一辊轴12与底座10转动连接;第二辊轴14设置在底座10的另一侧,第二辊轴14与底座10转动连接;传送带16同时绕设在第一辊轴12与第二辊轴14的外侧;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电机18设置在地面上;第一皮带轮20套设在第一输出轴的外侧,第一皮带轮20与第一输出轴无相对转动;第二皮带轮22套设在第一辊轴12的外侧,第二皮带轮22与第一辊轴12无相对转动,且第二皮带轮22位于第一皮带轮20的上方;第一皮带24同时绕设在第一皮带轮20和第二皮带轮22的外侧;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块26分别设置在底座10的两侧;至少一个第一转轴28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块26转动连接;至少一个辊轮30分别套设在至少一个第一转轴28的外侧,辊轮30与第一转轴28无相对转动,且辊轮30位于传送带16的上方;运输台32设置在底座10的一侧,且运输台32呈倾斜角度;接料箱34设置在地面上,且接料箱34位于运输台32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支撑块36、支撑架38、转动杆40、第二电机42、半齿轮44、齿圈46、齿轮48、连接部50和导向轮52;支撑块36固定在底座10的一侧;支撑架38设有限位槽,支撑架38固定在底座10的另一侧,且支撑架38与支撑块36位置相对;转动杆40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38和支撑块36转动连接;第二电机42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电机42固定在底座10上;半齿轮44设有第一齿牙,半齿轮44套设在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半齿轮44与第二输出轴无相对转动,且半齿轮44嵌入限位槽内;齿圈46内壁的两侧设有内齿,齿圈46外壁设有外齿,半齿轮44嵌入齿圈46内,齿圈46的内齿与第一齿牙相啮合,且齿圈46嵌入限位槽内;齿轮48的外壁设有第二齿牙,齿轮48套设在转动杆40的外侧,齿轮48与转动杆40无相对转动,第二齿牙与齿圈46的外齿相啮合,且齿轮48嵌入限位槽内;两个连接部50分别套设在转动杆40的两侧,且连接部50与转动杆40无相对转动;两个导向轮52分别与两个连接部50转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块36固定在底座10的一侧,并将支撑架38设有限位槽,支撑架38固定在底座10的另一侧,且支撑架38与支撑块36位置相对,实现了固定支撑块36与支撑架38的位置的作用;再次,通过将转动杆40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架38和支撑块36转动连接,实现了支撑块36和支撑架38对转动杆40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电机42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电机42固定在底座10上,并将半齿轮44设有第一齿牙,半齿轮44套设在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半齿轮44与第二输出轴无相对转动,且半齿轮44嵌入限位槽内,实现了第二电机42运行时,第二输出轴带动半齿轮44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齿圈46内壁的两侧设有内齿,齿圈46外壁设有外齿,半齿轮44嵌入齿圈46内,齿圈46的内齿与第一齿牙相啮合,且齿圈46嵌入限位槽内,实现了半齿轮44转动,半齿轮的第一齿牙与齿圈46的内齿相啮合,从而带动齿圈46沿着限位槽滑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齿轮48的外壁设有第二齿牙,齿轮48套设在转动杆40的外侧,齿轮48与转动杆40无相对转动,第二齿牙与齿圈46的外齿相啮合,且齿轮48嵌入限位槽内,实现了齿圈46移动,齿圈46的外齿与第二齿牙相啮合,从而带动齿轮48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两个连接部50分别套设在转动杆40的两侧,且连接部50与转动杆40无相对转动,并将两个导向轮52分别与两个连接部50转动连接,实现了通过齿圈46与齿轮48的配合,使导向轮52间歇式摆动,使导向轮52压在编织袋上,对编织袋限位的作用,防止编织袋脱离传送带16,提升了装置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转动座54和连接轴56;转动座54内设有限位槽,两个转动座54分别与两个连接部50相连接,且两个导向轮52分别嵌入两个限位槽内;两个连接轴56分别依次穿过两个转动座54和导向轮5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转动座54内设有限位槽,两个转动座54分别与两个连接部50相连接,且两个导向轮52分别嵌入两个限位槽内,并将两个连接轴56分别依次穿过两个转动座54和导向轮52,实现了导向轮52绕着转动座54转动的作用,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工作原理为:当加工后的编织袋从出料口排出至传送带16处,第一电机18运行,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皮带轮20转动,第一皮带轮20带动第一皮带24传动,从而使第二皮带轮22随之转动,第二皮带轮22带动第一辊轴12转动,进而使传送带16传动,带动编织袋移动,且当编织袋运输至辊轮30处,辊轮30对编织袋起到压紧的作用,防止编织袋在运输过程中脱离传送带16,提升了装置的稳定性,将编织袋运输至运输台32处,编织袋沿着运输台32下落至接料箱34内,实现收集加工后的成品编织袋的作用,防止编织袋堆积在一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整理的作用,从而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实施例2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底座10、第一辊轴12、第二辊轴14、传送带16、第一电机18、第一皮带轮20、第二皮带轮22、第一皮带24、第一固定块26、第一转轴28、辊轮30、运输台32和接料箱34;第一辊轴12设置在底座10的一侧,第一辊轴12与底座10转动连接;第二辊轴14设置在底座10的另一侧,第二辊轴14与底座10转动连接;传送带16同时绕设在第一辊轴12与第二辊轴14的外侧;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电机18设置在地面上;第一皮带轮20套设在第一输出轴的外侧,第一皮带轮20与第一输出轴无相对转动;第二皮带轮22套设在第一辊轴12的外侧,第二皮带轮22与第一辊轴12无相对转动,且第二皮带轮22位于第一皮带轮20的上方;第一皮带24同时绕设在第一皮带轮20和第二皮带轮22的外侧;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块26分别设置在底座10的两侧;至少一个第一转轴28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块26转动连接;至少一个辊轮30分别套设在至少一个第一转轴28的外侧,辊轮30与第一转轴28无相对转动,且辊轮30位于传送带16的上方;运输台32设置在底座10的一侧,且运输台32呈倾斜角度;接料箱34设置在地面上,且接料箱34位于运输台32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通槽58和第一辅助轮60;通槽58贯穿设置在运输台32上;多个第一辅助轮60分别嵌入通槽58内,且第一辅助轮60的两端分别与运输台32的两侧转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通槽58贯穿设置在运输台32上,并将多个第一辅助轮60分别嵌入通槽58内,且第一辅助轮60的两端分别与运输台32的两侧转动连接,实现了编织袋沿着第一辅助轮60滑落的作用,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块62、第二转轴64和第二辅助轮66;六个第二固定块62分别设置在运输台32的两侧;三个第二转轴64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两个第二固定块62转动连接;三个第二辅助轮66分别套设在三个第二转轴64的外侧,第二辅助轮66与第二转轴64无相对转动,且第二辅助轮66位于第一辅助轮60的上方。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六个第二固定块62分别设置在运输台32的两侧,并将三个第二转轴64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两个第二固定块62转动连接,实现了第二固定块62对第二转轴64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三个第二辅助轮66分别套设在三个第二转轴64的外侧,第二辅助轮66与第二转轴64无相对转动,且第二辅助轮66位于第一辅助轮60的上方,实现了第二辅助轮66对编织袋起到限位的作用,使编织袋在第一辅助轮60和第二辅助轮66之间移动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链轮68、链条70、第三电机72、第三皮带轮74、第四皮带轮76和第二皮带78;三个链轮68分别套设在三个第二转轴64的外侧,链轮68与第二转轴64无相对转动;链条70同时绕设在三个链轮68的外侧;第三电机72包括第三输出轴,第三电机72固定在地面上;第三皮带轮74套设在第三输出轴的外侧,第三皮带轮74与第三输出轴无相对转动;第四皮带轮76套设在其中一个第二转轴64的外侧,第四皮带轮76与第二转轴64无相对转动,第四皮带轮76位于链轮68的外侧,且第四皮带轮76位于第三皮带轮74的上方;第二皮带78同时绕设在第三皮带轮74和第四皮带轮76的外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三个链轮68分别套设在三个第二转轴64的外侧,链轮68与第二转轴64无相对转动,实现了链轮68带动第二转轴64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链条70同时绕设在三个链轮68的外侧,实现了其中一个链轮68转动,带动链条70传动,从而使另两个链轮68同步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三电机72包括第三输出轴,第三电机72固定在地面上,并将第三皮带轮74套设在第三输出轴的外侧,第三皮带轮74与第三输出轴无相对转动,实现了第三电机72运行时,第三输出轴带动第三皮带轮74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四皮带轮76套设在其中一个第二转轴64的外侧,第四皮带轮76与第二转轴64无相对转动,第四皮带轮76位于链轮68的外侧,且第四皮带轮76位于第三皮带轮74的上方,并将第二皮带78同时绕设在第三皮带轮74和第四皮带轮76的外侧,实现了第三电机72运行,第三输出轴带动第三皮带轮74转动,使第二皮带78传动,从而使第四皮带轮76随之转动的作用,且第四皮带轮76带动一个转轴64转动,转轴64带动链轮68转动,链条70传动,进而使另两个链轮68同步转动,实现三个转轴同步转动的技术效果,使第二辅助轮66转动,带动编织袋移动,加快了编织袋移动的速度,且防止编织袋停留在运输台上的现象发生,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固定座80、转动板82和电动推杆84;固定座80固定在地面上,且接料箱34放置在固定座80上;转动板82的一端与接料箱34转动连接,且转动板82像运输台32方向延伸;电动推杆84固定在固定座80的一侧,且电动推杆84的伸缩端与转动板82转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固定座80固定在地面上,且接料箱34放置在固定座80上,并将转动板82的一端与接料箱34转动连接,且转动板82像运输台32方向延伸,实现了转动板82可绕着接料箱34转动角度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电动推杆84固定在固定座80的一侧,且电动推杆84的伸缩端与转动板82转动连接,实现了电动推杆84伸缩,带动转动板82转动角度的作用,使编织袋沿着转动板82进入接料箱34内,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施例试应用在本地某企业的编织袋生产处,通过将加工后的成品编织袋运输至传送带16处,传送带16传动,带动编织袋移动,且导向轮52间歇式的摆动,将运输至传送带16处的编织袋压紧,防止编织袋脱离传送带16,并通过辊轮30对编织袋进一步限位,将编织袋移动至运输台32处,使编织袋沿着运输台32的第一辅助轮60滑落,且通过链轮68与链条70的配合,使三个第二辅助轮66同时转动,加快编织袋的移动速度,防止编织袋停滞在运输台32上,从而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使编织袋沿着转动板82进入接料箱34内,对编织袋进行收集,防止加工后的编织袋堆积在一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其收集;且电动推杆84带动转动板82转动,调节转动板82的角度,便于编织袋进入接料箱34内,进一步提升了装置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包括:
底座;
第一辊轴,所述第一辊轴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辊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第二辊轴,所述第二辊轴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辊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同时绕设在所述第一辊轴与所述第二辊轴的外侧;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地面上;
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外侧,所述第一皮带轮与所述第一输出轴无相对转动;
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辊轴的外侧,所述第二皮带轮与所述第一辊轴无相对转动,且所述第二皮带轮位于所述第一皮带轮的上方;
第一皮带,所述第一皮带同时绕设在所述第一皮带轮和所述第二皮带轮的外侧;
第一固定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两侧;
第一转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转动连接;
辊轮,至少一个所述辊轮分别套设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所述辊轮与所述第一转轴无相对转动,且所述辊轮位于所述传送带的上方;
运输台,所述运输台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且所述运输台呈倾斜角度;
接料箱,所述接料箱设置在地面上,且所述接料箱位于所述运输台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袋出料装置还包括:
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一侧;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底座的另一侧,且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支撑块位置相对;
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支撑块转动连接;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包括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半齿轮,所述半齿轮设有第一齿牙,所述半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外侧,所述半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出轴无相对转动,且所述半齿轮嵌入所述限位槽内;
齿圈,所述齿圈内壁的两侧设有内齿,所述齿圈外壁设有外齿,所述半齿轮嵌入所述齿圈内,所述齿圈的内齿与第一齿牙相啮合,且所述齿圈嵌入所述限位槽内;
齿轮,所述齿轮的外壁设有第二齿牙,所述齿轮套设在所述转动杆的外侧,所述齿轮与所述转动杆无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齿牙与所述齿圈的外齿相啮合,且所述齿轮嵌入所述限位槽内;
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套设在所述转动杆的两侧,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动杆无相对转动;
导向轮,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的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
转动座,所述转动座内设有限位槽,两个所述转动座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相连接,且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嵌入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连接轴,两个所述连接轴分别依次穿过两个所述转动座和所述导向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
通槽,所述通槽贯穿设置在所述运输台上;
第一辅助轮,多个所述第一辅助轮分别嵌入所述通槽内,且所述第一辅助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运输台的两侧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
第二固定块,六个所述第二固定块分别设置在所述运输台的两侧;
第二转轴,三个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转动连接;
第二辅助轮,三个所述第二辅助轮分别套设在三个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第二辅助轮与所述第二转轴无相对转动,且所述第二辅助轮位于所述第一辅助轮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
链轮,三个所述链轮分别套设在三个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链轮与所述第二转轴无相对转动;
链条,所述链条同时绕设在三个所述链轮的外侧;
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包括第三输出轴,所述第三电机固定在地面上;
第三皮带轮,所述第三皮带轮套设在所述第三输出轴的外侧,所述第三皮带轮与所述第三输出轴无相对转动;
第四皮带轮,所述第四皮带轮套设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所述第四皮带轮与所述第二转轴无相对转动,所述第四皮带轮位于所述链轮的外侧,且所述第四皮带轮位于所述第三皮带轮的上方;
第二皮带,所述第二皮带同时绕设在所述第三皮带轮和所述第四皮带轮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还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在地面上,且所述接料箱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
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一端与所述接料箱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板像所述运输台方向延伸;
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在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且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与所述转动板转动连接。
CN202122916219.4U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Active CN218478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16219.4U CN218478332U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16219.4U CN218478332U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8332U true CN218478332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4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16219.4U Active CN218478332U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83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50796A (zh) 一种用于牲畜饲料制备的tmr裹包机
CN218478332U (zh) 一种编织袋出料收集装置
CN111688783A (zh) 一种装卸装置及建筑搬运设备
CN111319987A (zh) 一种编织袋成型后定量码放处理机械
CN217615237U (zh) 一种畜牧饲料生产粉碎机用上料装置
CN211996468U (zh) 一种食品加工用包装装置
CN211337825U (zh) 一种多功能顶升旋转台
CN209739620U (zh) 一种直流传动组合装置
CN214824602U (zh) 一种生物有机化肥运输包装袋捆扎装置
CN216235239U (zh) 一种双传动落布结构
CN213864632U (zh) 一种便于收料的摆布机装置
CN211870498U (zh) 枸杞采摘运输链轮传动装置
CN214454530U (zh) 一种高效斗式提升机
CN215044101U (zh) 一种收料机构及一种口罩装袋机
CN218949689U (zh) 一种切缝一体机用收料打包装置
CN211810458U (zh) 一种包装盒加工用的叠摞装置
CN214824369U (zh) 一种基于托盘存放的货物快速打包装置
CN216514523U (zh) 一种具有抚平功能的缝纫输送装置
CN216831435U (zh) 一种可自动上料的木材封边机
CN221234550U (zh) 一种用于塑料瓶盖加工的出料机构
CN217199030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封装机
CN109573571B (zh) 一种果园管理系统
CN218595701U (zh) 一种双向收纸机构
CN210337103U (zh) 一种包装袋封边分切装置
CN213438521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自动棒材送料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