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67725U - 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67725U
CN218467725U CN202222613840.8U CN202222613840U CN218467725U CN 218467725 U CN218467725 U CN 218467725U CN 202222613840 U CN202222613840 U CN 202222613840U CN 218467725 U CN218467725 U CN 2184677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iston
inclined plane
top surface
valve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138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曙光
闻霞
任方利
李炳
张凯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138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677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677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677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mbustion Method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活塞、发动机及车辆,所述活塞具有顶面;所述顶面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坑,所述顶面部分向上凸起分别形成前端凸起和后端凸起,所述前端凸起连接于所述凹坑的前侧,所述后端凸起连接于所述凹坑的后侧,所述前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所述后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该活塞,前端凸起与凹坑、顶面的过渡弧度较小,后端凸起与凹坑、顶面的过渡弧度较小,避免了过渡突兀,有利于燃烧室内滚流的形成及保持,保证空气与燃油喷雾在燃烧室中的充分混合,燃气燃烧充分。

Description

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活塞是汽车发动机气缸体中作往复运动的机件。活塞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活塞顶部、活塞头部和活塞裙部。活塞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气缸中的燃烧压力,并将此力通过活塞销和连杆传给曲轴。此外,活塞还与气缸盖、气缸壁共同组成燃烧室。活塞顶部是燃烧室的组成部分,因而常制成不同的形状,汽油机活塞顶多采用平顶或凹顶。活塞头部是活塞销座以上的部分,活塞头部安装活塞环,以防止高温、高压燃气窜入曲轴箱,同时阻止机油窜入燃烧室;活塞顶部所吸收的热量大部分也要通过活塞头部传给气缸,进而通过冷却介质传走。活塞环槽以下的所有部分称为活塞裙部,其作用是引导活塞在气缸中作往复运动并承受侧压力。
现有的一种发动机活塞,包括活塞本体,活塞本体的顶面为平面且活塞本体的顶面设置有球面凹坑。通过将活塞本体的顶面设置为平面,并在活塞本体的顶面设置凹坑,球面凹坑的坑面与火花塞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发动机活塞的顶面的气流速度对火花塞的影响减少,火花塞处的气流速度降低,解决了由于火花塞处的气流速度较大,导致的火花塞点燃前期,火花塞的火核稳定性较差,发动机的爆震倾向较大的问题。
但是,现有的发动机活塞,设置在球面凹坑的前后两侧的凸台的凸起高度太大,凸起与活塞顶部的球面凹坑及挤气面(位于球面凹坑的左右两侧)过渡非常突兀,气体流动时,会与壁面产生严重的分离,局部位置会形成小的涡流影响气体整体流向,滚流难以形成且容易快速衰减,不利于燃烧室内滚流的形成及保持,严重影响空气与燃油喷雾在燃烧室中的充分混合,导致燃气燃烧不充分、燃烧时间延长,油耗及HC(碳氢化合物)排放都会升高,降低了燃烧的热效率,导致发动机的动力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发动机活塞,设置在球面凹坑的前后两侧的凸台的凸起高度太大,凸起与活塞顶部的球面凹坑及挤气面过渡非常突兀,严重影响空气与燃油喷雾在燃烧室中的充分混合,导致燃气燃烧不充分、燃烧时间延长的问题,提供一种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塞,所述活塞具有顶面;所述顶面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坑,所述顶面部分向上凸起分别形成前端凸起和后端凸起,所述前端凸起连接于所述凹坑的前侧,所述后端凸起连接于所述凹坑的后侧,所述前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所述后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
可选地,所述前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与所述后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可选地,所述前端凸起的前侧与所述顶面圆滑过渡,所述前端凸起的后侧与所述凹坑圆滑过渡;所述后端凸起的后侧与所述顶面圆滑过渡,所述后端凸起的前侧与所述凹坑圆滑过渡。
可选地,所述前端凸起的上表面及后端凸起的上表面共面,且与所述顶面平行。
可选地,所述活塞还包进气侧避让斜面、排气侧避让斜面、进气侧斜面、排气侧斜面、进气门导向面及排气门导向面;
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左侧与所述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右侧与所述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左侧相接;所述进气侧斜面的中部与所述凹坑的开口边缘相接,所述排气侧斜面的中部与所述凹坑的开口边缘相接;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左侧与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右侧与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左侧相接;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
可选地,所述顶面包括共面的前端挤气区域、后端挤气区域、进气侧挤气区域及排气侧挤气区域;
所述前端挤气区域与所述前端凸起、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前侧相接,所述后端挤气区域与所述后端凸起、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后侧相接;所述进气侧挤气区域与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顶边及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挤气区域与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顶边及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左侧相接。
可选地,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呈扇形,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表面积。
可选地,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左侧与所述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右侧与所述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左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侧斜面的中部与所述凹坑的开口边缘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斜面的中部与所述凹坑的开口边缘圆滑过渡;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左侧与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右侧与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左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圆滑过渡,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圆滑过渡。
可选地,所述前端挤气区域与所述前端凸起、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前侧圆滑过渡,所述后端挤气区域与所述后端凸起、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后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侧挤气区域与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顶边及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挤气区域与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顶边及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左侧圆滑过渡。
可选地,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设置有两个,所述进气门导向面设置有两个,前侧的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前侧的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后侧的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后侧的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
可选地,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设置有两个,所述排气门导向面设置有两个,前侧的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前侧的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后侧的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后侧的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
可选地,所述前端凸起的顶面与进气侧斜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前端凸起的顶面与排气侧斜面之间的夹角,所述后端凸起的顶面与进气侧斜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后端凸起的顶面与排气侧斜面之间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进气侧斜面与顶面的夹角为1.7°±2°,所述排气侧斜面与顶面的夹角为2.5°±2°。
可选地,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与顶面的夹角为19°±2°,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与顶面的夹角为20°±2°。
可选地,所述进气门导向面为圆弧面,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直径为 34.5±2mm,所述排气门导向面为圆弧面,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直径为30±2mm。
可选地,所述凹坑的开口面积为所述顶面的外边界圆形面积的35%-40%。
可选地,所述凹坑为球面凹坑,所述球面凹坑的轴线与活塞的轴线重合,所述顶面的左右方向中心线及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均与所述球面凹坑的轴线垂直相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前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 1mm,后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凸起高度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球面凹坑的前后两侧的凸台的凸起高度。这样,前端凸起与凹坑、顶面的过渡弧度较小,后端凸起与凹坑、顶面的过渡弧度较小,避免了过渡突兀,气体流动时,不会与壁面产生严重的分离,避免形成小的涡流影响气体整体流向,有利于燃烧室内滚流的形成及保持,保证空气与燃油喷雾在燃烧室中的充分混合,燃气燃烧充分,避免燃烧时间过度延长,油耗及HC(碳氢化合物)排放都会降低。另外,避免杂乱的局部涡流影响整体流动而导致滚流的快速衰减,利于火焰的快速传播,燃烧时间适当,减少了被燃烧室周边的冷却液带走的燃烧热能,燃烧的热效率明显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提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活塞。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塞(顶部)所构成的燃烧室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塞(顶部)所构成的燃烧室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塞(顶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塞(顶部)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塞(顶部)过进气侧避让斜面、凹坑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塞(顶部)过前端凸起、凹坑及后端凸起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塞(顶部)在活塞上行时燃烧室内气流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球面凹坑;11、球形凹坑轴线;101、凹坑的轴线;
2、顶面;21、前端挤气区域;22、后端挤气区域;401、进气侧挤气区域; 402、排气侧挤气区域;
201、前端凸起;202、后端凸起;301、进气侧避让斜面;302、排气侧避让斜面;31、进气侧斜面;32、进气门导向面;41、排气侧斜面;42、排气门导向面;
5、左右方向中心线;
6、前后方向中心线;
7、火花塞;
801、进气门;802、排气门;
9、活塞的轴线;
10、缸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文中的,前、后、左、右方位请参照图3及图4所示的方位,此方位仅于描述的方便,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际使用方位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活塞,具有顶面2,所述顶面 2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坑1,所述顶面2部分向上凸起分别形成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所述顶面2的外边界为圆形,所述前端凸起201连接于所述凹坑1 的前侧,所述后端凸起202连接于所述凹坑1的后侧,所述凹坑1整体低于所述顶面2,所述前端凸起201与顶面2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所述后端凸起202与顶面2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
所述前端凸起201与顶面2之间的高度差与所述后端凸起202与顶面2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所述前端凸起201的前侧与所述顶面2圆滑过渡,所述前端凸起201的后侧与所述凹坑1圆滑过渡;所述后端凸起202的后侧与所述顶面2圆滑过渡,所述后端凸起202的前侧与所述凹坑1圆滑过渡。本文中的圆滑过渡可以是圆角弧面过渡,也可以是非圆角弧面过渡。非圆角弧面例如可以是抛物面及双曲面等。
所述前端凸起201的上表面及后端凸起202的上表面共面,且与所述顶面2 平行。这样,活塞的最高处为一平面,有利于形成较为规则的燃烧室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前端凸起201与顶面2之间的高度差为 0.5mm至1mm,后端凸起202与顶面2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的凸起高度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球面凹坑1的前后两侧的凸台的凸起高度。这样,前端凸起201与凹坑1、顶面2的过渡弧度较小,后端凸起202与凹坑1、顶面2的过渡弧度较小,避免了过渡突兀,气体流动时,不会与壁面产生严重的分离,避免形成小的涡流影响气体整体流向,有利于燃烧室内滚流的形成及保持,保证空气与燃油喷雾在燃烧室中的充分混合,燃气燃烧充分,避免燃烧时间过度延长,油耗及HC(碳氢化合物)排放都会降低。另外,避免杂乱的局部涡流影响整体流动而导致滚流的快速衰减,利于火焰的快速传播,燃烧时间适当,减少了被燃烧室周边的冷却液带走的燃烧热能,燃烧的热效率明显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提升。
另外,前端凸起201和后端凸起202,与凹坑1圆滑过渡,有利于减少结构上的锐边或突变,从而大大降低热负荷和应力集中,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另外,凸起平面与球面凹坑的组合设计,在活塞上行的压缩行程中,可在凸起平面两侧实现多个挤流(参见图7),强烈的气流交互作用可极大促进燃气的混合均匀,且能加速燃烧室边缘区域气流运动,在下一个点火行程中促进火焰由点火中心向四周的球面传播,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燃烧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所述活塞还包进气侧避让斜面301、排气侧避让斜面302、进气侧斜面31、排气侧斜面41、进气门导向面32及排气门导向面42;所述进气侧斜面31的左侧与所述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斜面41的右侧与所述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的左侧相接;所述进气侧斜面31的中部与所述凹坑1的开口边缘相接,所述排气侧斜面 41的中部与所述凹坑1的开口边缘相接;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左侧与所述进气侧斜面31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右侧与所述排气侧斜面41的左侧相接;所述进气门导向面32的底边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底边相接,所述排气门导向面42的底边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底边相接;
所述顶面2包括共面的前端挤气区域21、后端挤气区域22、进气侧挤气区域401及排气侧挤气区域402;所述前端挤气区域21与所述前端凸起201、进气侧避让斜面301及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前侧相接,所述后端挤气区域22与所述后端凸起202、进气侧避让斜面301及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后侧相接;所述进气侧挤气区域401与所述进气门导向面32的顶边及所述进气侧斜面31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挤气区域402与所述排气门导向面42的顶边及所述排气侧斜面41的左侧相接。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所述凹坑1为球面凹坑1,所述球面凹坑 1的轴线与活塞的轴线9重合,所述活塞的顶面2的左右方向中心线5及前后方向的中心线6均与所述球面凹坑1的轴线垂直相交。球面凹坑1的内部空间呈球形状,可以为从火花塞7传播开的火焰面以类球形逐渐扩大提供空间,确保发动机运转平稳。球面凹坑1的半径为100mm,所述凹坑1的开口面积为所述顶面2的外边界圆形面积的35%-40%。在与球形火焰传播相配的同时,与前端凸起201、后端凸起202相配合,增加了燃烧室容积,从而降低压缩比。
凹坑1位于顶面2的中部,位于进气侧避让斜面301和排气侧避让斜面302 的中间,可以保证燃烧时凹坑1受力均匀,避免活塞侧向力不平衡而导致活塞在缸体10中反复摆动、敲击,从而保证发动机的NVH和燃烧性能。同时,凹坑1的球面形状使混合气在气缸内更易形成滚流,进一步增加气流扰动,加强气流湍动能,提高混合气质量,有效改善、加速燃烧,减少爆震倾向和燃烧积碳残留。可以使混合气在气缸内形成滚流,利用其凹坑1的形状(球形)控制滚流的发生位置、大小及强度,从而加快火焰传播,有效改善燃烧,降低非常态点燃的可能,进而减少爆震发生的倾向。还可以扩大混合气体着火界限,利于燃烧更稀混合气,减少HC排放量;并且球面凹坑1的底部机加工成形,可避免活塞顶部积碳。
前端凸台平面和后端凸台平面分别位于球面凹坑1的前后两侧。其作用如下:
(1)与球面凹坑1相配合,满足需求的压缩比。
(2)前端凸台平面和后端凸台平面与球面凹坑1之间均为圆滑过渡,配合球面凹坑1形成气流扰动。
(3)前端凸起201、后端凸起202均比进气侧挤气区域401401和排气侧挤气区域402402高0.5-1mm,在满足压缩比的同时,平缓设计、减少凸起面积,减轻了热负荷和应力集中。
(4)所述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与进气侧斜面31的夹角大于所述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与排气侧斜面41的夹角,例如,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与进气侧斜面31的夹角为2.5°,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与排气侧斜面41的夹角为1.7°,从而使混合气从进气门801进气能平缓与凹坑1 过渡、达到良好的混合效果,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与进气侧斜面31的夹角大也可以促使气体从排气门802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及排气侧避让斜面302呈扇形,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表面积。较大的进气侧避让斜面301,与较大的进气门801相配合,有较大的进气门801直径,可以减小进气阻力,提高进气充量。进气门801可以做得较大,排气门802 可以做得较小,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与顶面2的夹角为19°±2°,例如 18-20°;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与顶面2的夹角为20°±2°,例如19°-21°。作用是为了与适配的进气门801和排气门802相对设置,防止活塞运行到上止点与打开的气门相互干涉而碰撞。
在一实施例中,进气侧挤气区域401位于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外侧,排气侧挤气区域402位于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外侧,两者均高于球面凹坑1的底面,且两者高度一致。进气侧挤气区域401、排气侧挤气区域402的构建改善了燃烧过程,进一步减少了活塞顶部积碳,有效降低排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左侧与所述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右侧与所述前端凸起 201及后端凸起202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左侧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右侧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左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门导向面32的底边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底边圆滑过渡,所述排气门导向面42的底边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底边圆滑过渡;所述前端挤气区域21与所述前端凸起201、进气侧避让斜面301及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前侧圆滑过渡,所述后端挤气区域22与所述后端凸起202、进气侧避让斜面301及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后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侧挤气区域401与所述进气门导向面32的顶边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挤气区域402与所述排气门导向面42的顶边圆滑过渡。
进气侧避让斜面301与进气侧斜面31的圆滑过渡,有利于经进气门801进入气缸内空气的稳定流动,提高进气的效率;排气侧避让斜面302与排气侧斜面41的圆滑过渡,有利于燃烧后的废气经排气门802排出,降低排气阻力,减少废气残留,将废气对燃烧的影响降至最低。
可见,活塞顶部的各个面之间均为圆滑过渡,球面凹坑1与前端凸起201、后端凸起202、进气侧避让斜面301和排气侧避让斜面302、进气侧挤气区域401 和排气侧挤气区域402的共同作用下,使进入燃烧室中的混合气形成紊流,加强缸内气体湍动能,可有效提高混合气质量,减少燃烧积碳残留。
活塞顶部整体采用较小的面容比(燃烧室表面积/体积之比),使火焰传播距离短,燃烧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使爆燃倾向减小;还可以提高发动机压缩比;同时,由于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较小,相对散热面积小,热损失减小,发动机热效率高;面容比小,使缸壁激冷区减小,HC排放量减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设置有两个,所述进气门导向面 32设置有两个,前侧的所述进气门导向面32的底边与前侧的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底边相接,后侧的所述进气门导向面32的底边与后侧的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的底边相接;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设置有两个,所述排气门导向面42设置有两个,前侧的所述排气门导向面42的底边与前侧的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底边相接,后侧的所述排气门导向面42的底边与后侧的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的底边相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与进气侧斜面31的夹角大于所述前端凸起201及后端凸起202与排气侧斜面41的夹角。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侧斜面31与顶面2的夹角为1.7°±2°,所述排气侧斜面41与顶面2的夹角为2.5°±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301与顶面2的夹角为19°±2°,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302与顶面2的夹角为20°±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门导向面32的直径为34.5±2mm,所述排气门导向面42的直径为30±2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坑1的开口面积为所述顶面2的外边界圆形面积的 35%-40%。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活塞。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具有顶面;
所述顶面的中部凹陷形成凹坑,所述顶面部分向上凸起分别形成前端凸起和后端凸起,所述前端凸起连接于所述凹坑的前侧,所述后端凸起连接于所述凹坑的后侧,所述前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所述后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为0.5mm至1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与所述后端凸起与顶面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凸起的前侧与所述顶面圆滑过渡,所述前端凸起的后侧与所述凹坑圆滑过渡;所述后端凸起的后侧与所述顶面圆滑过渡,所述后端凸起的前侧与所述凹坑圆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凸起的上表面及后端凸起的上表面共面,且与所述顶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还包进气侧避让斜面、排气侧避让斜面、进气侧斜面、排气侧斜面、进气门导向面及排气门导向面;
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左侧与所述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右侧与所述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左侧相接;所述进气侧斜面的中部与所述凹坑的开口边缘相接,所述排气侧斜面的中部与所述凹坑的开口边缘相接;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左侧与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右侧与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左侧相接;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包括共面的前端挤气区域、后端挤气区域、进气侧挤气区域及排气侧挤气区域;
所述前端挤气区域与所述前端凸起、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前侧相接,所述后端挤气区域与所述后端凸起、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后侧相接;所述进气侧挤气区域与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顶边及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右侧相接,所述排气侧挤气区域与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顶边及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左侧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呈扇形,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表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左侧与所述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右侧与所述前端凸起及后端凸起的左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侧斜面的中部与所述凹坑的开口边缘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斜面的中部与所述凹坑的开口边缘圆滑过渡;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左侧与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右侧与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左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圆滑过渡,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圆滑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挤气区域与所述前端凸起、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前侧圆滑过渡,所述后端挤气区域与所述后端凸起、进气侧避让斜面及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后侧圆滑过渡;所述进气侧挤气区域与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顶边及所述进气侧斜面的右侧圆滑过渡,所述排气侧挤气区域与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顶边及所述排气侧斜面的左侧圆滑过渡。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设置有两个,所述进气门导向面设置有两个,前侧的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前侧的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后侧的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后侧的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设置有两个,所述排气门导向面设置有两个,前侧的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前侧的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后侧的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底边与后侧的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的底边相接。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凸起的顶面与进气侧斜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前端凸起的顶面与排气侧斜面之间的夹角,所述后端凸起的顶面与进气侧斜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后端凸起的顶面与排气侧斜面之间的夹角。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侧斜面与顶面的夹角为1.7°±2°,所述排气侧斜面与顶面的夹角为2.5°±2°。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侧避让斜面与顶面的夹角为19°±2°,所述排气侧避让斜面与顶面的夹角为20°±2°。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门导向面为圆弧面,所述进气门导向面的直径为34.5±2mm,所述排气门导向面为圆弧面,所述排气门导向面的直径为30±2m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的开口面积为所述顶面的外边界圆形面积的35%-40%。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为球面凹坑,所述球面凹坑的轴线与活塞的轴线重合,所述顶面的左右方向中心线及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均与所述球面凹坑的轴线垂直相交。
18.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活塞。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动机。
CN202222613840.8U 2022-09-30 2022-09-30 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Active CN2184677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3840.8U CN218467725U (zh) 2022-09-30 2022-09-30 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3840.8U CN218467725U (zh) 2022-09-30 2022-09-30 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67725U true CN218467725U (zh) 2023-02-10

Family

ID=85144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3840.8U Active CN218467725U (zh) 2022-09-30 2022-09-30 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677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07843A (en) Compression ignition direct injec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0839997B1 (en) Combustion chamber structure having piston cavity
CN100549381C (zh) 具有适配凹坑的车用活塞式内燃机
JPH0238768B2 (zh)
CN111486019B (zh) 一种燃烧室与一种燃气发动机
US4300498A (en) Auto-igniting, four-cycle, piston-typ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A2967005C (en) Combustion chamber geometry
CN116398313A (zh) 柴油机燃烧室、活塞和柴油机
JPS6212370B2 (zh)
CN218467725U (zh) 活塞、发动机及车辆
CN217152104U (zh) 一种直接喷射式柴油发动机燃烧室
JP2946917B2 (ja) 内燃機関
CN107339150B (zh) 一种在柴油机基础上改用汽油燃料的发动机燃烧室
CN110966113A (zh) 汽油机及其活塞顶部结构
CN114856799A (zh) 一种燃烧室以及气体发动机
CN211038828U (zh) 一种航空用二冲程活塞式发动机
CN208122957U (zh) 发动机总成
CN115111049A (zh) 一种高湍动能燃烧系统及发动机
CN111878221A (zh) 一种中重型点燃式发动机燃烧室
US11512663B2 (en) Engine with combustion chamber
CN220365655U (zh) 活塞构造
CN102003304A (zh) 通用汽油机汽缸头上的燃烧室结构
EP4006322A1 (en) Engine with combustion chamber
CN108518272A (zh) 发动机总成
CN113404615A (zh) 弧顶活塞顶部、弧顶活塞和燃烧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