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67487U -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67487U
CN218467487U CN202222607694.8U CN202222607694U CN218467487U CN 218467487 U CN218467487 U CN 218467487U CN 202222607694 U CN202222607694 U CN 202222607694U CN 218467487 U CN218467487 U CN 2184674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device
door mechanism
mounting groove
operating devic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0769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张凯源
贺晓帆
马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0769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674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674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674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门机构包括:门体;操控装置,活动设置于所述门体,且所述操控装置能在初始状态和被控状态之间活动切换;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用户是否施加状态切换指令;驱动组件,能根据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控制所述操控装置进行状态切换。家用电器包括上述的门机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门机构及家用电器,能够提高操控装置状态切换的自动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提高家用电器的运行自动化程度。

Description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洗碗机是一种能够对碗碟等餐具进行自动化清洗、烘干的电器,其能够有效地解放使用者的双手,降低使用者的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使用者的生活品质。
现有的洗碗机机门上通常设置有操控装置,用户通过对操控装置的操控实现对洗碗机的运行控制。现有的洗碗机,操控装置通常固定设置于门体上,由此不利于操控装置的灵活调整,且不利于门体上其他结构的布置,影响洗碗机的使用体验。
因此,亟需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机构,能够提高门机构的清理便利性,且提高门机构的运行自动化,简化门机构的驱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电器,以提高家用电器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家用电器的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门机构,包括:
门体;
操控装置,活动设置于所述门体,所述操控装置能在初始状态和被控状态之间活动切换;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用户是否施加状态切换指令;
驱动组件,能根据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控制所述操控装置进行状态切换。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操控装置或所述门体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感应区域的手部信息以判断是否存在所述状态切换指令。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视觉检测装置。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操控装置或所述门体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检测装置为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感应区域是否被施加压力以判断是否施加状态切换指令;
或,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语音拾取器,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语音指令。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门机构包括控制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装置获取的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控制所述驱动电机运行。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磁铁和磁吸件,所述电磁铁和所述磁吸件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操控装置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门体上,所述电磁铁能在通电后吸引所述磁吸件,以致动所述操控装置由所述初始状态活动至所述被控状态。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门体具有前侧开口的安装槽,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操控装置的前侧面与所述门体的前侧面平齐。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槽内或所述操控装置的侧部具有扣手结构,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扣手结构内藏于所述安装槽内,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扣手结构外露于操控装置;
和/或,所述操控装置的顶部具有操控面,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面伸出所述安装槽外。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操控装置与所述门体转动连接,且所述操控装置的转动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操控装置的操控面形成所述操控装置的前侧面,所述安装槽的上部设置有所述扣手结构,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的上端伸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扣手结构通过所述前侧开口外露;
或,所述操控面设置于所述操控装置的顶部,所述扣手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下侧,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的上端伸出所述安装槽,所述操控装置的下端伸入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扣手结构通过所述前侧开口外露。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操控装置能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槽的至少一侧槽壁设置有所述扣手结构,所述操控装置的前侧具有操控面,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内陷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扣手结构通过所述前侧开口外露。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操控装置的顶部具有所述操控面,所述操控装置的左侧、右侧和/或下侧设置有所述扣手结构,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的前侧伸出所述安装槽,所述扣手结构位于所述安装槽外;
或,所述操控装置的前侧具有操控面,所述操控装置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扣手结构,当所述操控装置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的前侧伸出所述安装槽,所述扣手结构位于所述安装槽外。
作为一种操控装置的可选技术方案,所述门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操控装置保持或恢复至所述初始状态。
一种家用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门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机构,由于操控装置活动设置于门体上,能够提高操控装置的使用灵活性,且方便在门体上布置其他结构,提高结构紧凑性;通过设置检测装置和驱动组件,通过检测装置判断操控装置的状态切换时间,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操控装置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操控装置活动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疲劳程度,提高操控装置及门机构使用灵活性和使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家用电器,通过采用上述的门机构,能够提高家用电器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家用电器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驱动组件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驱动组件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驱动组件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驱动组件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门机构在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中标记如下:
1、门体;11、外框;111、前门板;112、翻折板;112a、顶翻板;112b、侧翻板;113、安装板部;1131、导向滑槽;114、扣手部;1141、扣手槽;1142、主体部;1143、凸缘部;1144、加强筋部;115、连接板部;116、筋板部;117、横板部;118、安装槽;119、钩部;110、后开口;120、后限位板部;130、顶板部;12、内衬;
2、操控装置;21、外壳;211、避让切角;22、触控屏;
3、驱动组件;31、驱动电机;311、驱动端;32、连杆单元;33、电磁铁;34、磁吸件;
5、转动轴;6、导向件;7、弹性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其包括机体和门机构,机体具有前侧开口的容纳腔,门机构包括门体和设置于门体上的操控装置,门体活动连接于机体的前侧,以打开或关闭容纳腔的开口,操作装置用于控制家用电器的运行。家用电器可以但不限定为洗碗机、消毒柜、蒸箱、烤箱及蒸烤一体机等。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门体,可以铰接于机体上,也可以可抽拉地设置有机体上,本实用新型对门体与机体的具体连接形式不做限制。同时,后文所指前、后、左、右等方向均以家用电器在使用时相对用户的方位为参考,即前侧指朝向用户的一侧,背侧指背离用户的一侧,左右方向指由用户左手至右手方向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活动设置于门体,以使操控装置在初始状态和被控状态之间活动切换。操控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和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用户是否施加状态切换指令,驱动组件能根据状态切换指令控制操控装置进行状态切换。
即,本实施例提供的家用电器,由于操控装置活动设置于门体上,能够提高操控装置的使用灵活性,且方便在门体上布置其他结构,提高结构紧凑性;通过设置检测装置和驱动组件,通过检测装置判断操控装置的状态切换时间,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操控装置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操控装置活动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疲劳程度,提高操控装置、门机构及家用电器的使用灵活性和使用舒适性。
由于洗碗机、消毒柜等家用电器通常安装于厨房中,用户在厨房活动较为频繁,为避免检测装置误判而造成旋转驱动组件频繁启闭,优选地,所述操控装置或所述门体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感应区域的手部信息以判断是否存在所述状态切换指令。
由于用户在处理厨房其他事物时,用户手部通常高于洗碗机等家用电器,从而难以被检测装置检测到,当检测装置检测到感应区域存在手部时,通常表明用户有意识地将手部伸至检测区域处,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误判的概率,提高控制安全性和控制精度,避免旋转驱动组件频繁启动导致的电力损耗。
进一步地,检测装置为视觉检测装置,视觉检测装置用户识别用户手部图像信息,使得仅当用户手部放置至检测区域时,检测装置才接受到检测信号,有效降低检测装置误判的概率;同时,通过视觉检测装置检测手部图像信息,无需用户接触到门机构,从而提高检测便利性,且避免用户手上的脏污影响检测的效果。
具体地,门机构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检测装置及驱动组件均通讯连接。当检测装置检测到手部信息时,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运行,使操控装置由初始状态切换至被控状态;当检测装置未检测到手部信息时,若操控装置处于初始状态,则控制器无动作,若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则控制器控制操控装置由被控状态恢复至初始状态。
在其他一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可以包括语音识别器,状态切换指令为语音指令,语音识别器用于识别用户的语音指令,使得检测装置在接收到第一用户指令时,旋转驱动组件驱动操控装置由初始状态转动至被控状态;检测装置在接收到第二用户指令时,旋转驱动组件驱动操控装置由被控状态转动至初始状态。第一用户指令和第二用户指令可以根据用户的用户习惯在控制系统中进行自动设置,也可以是家用电器在出产前进行出产设置,本实用新型对第一用户指令和第二用户指令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或门体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检测装置为压力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感应区域是否被施加压力以判断是否施加状态切换指令。即当用户向检测区域施加压力时,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运行,使门机构由初始状态切换至被控状态;当压力撤销时,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运行,使门机构由被控状态切换至初始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初始状态指家用电器未被使用时,操控装置所处的状态;被控状态时指用户因特定目的需要将操控装置活动至某一位置时,操控装置所处的状态。初始状态和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操控装置活动设置的目的以及活动的方式进行具体设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和家用电器是基于实施例一中的门机构和家用电器的进一步改进,且本实施例主要对门机构的结构进行改进,对操控装置活动控制的设置可以参考实施例一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门体1具有前侧开口的安装槽118,操控装置2与门体1转动连接,安装槽118内或操控装置2的侧部设置有扣手结构,当操控装置2处于初始状态时,操控装置2的前侧面与门体1的前侧面平齐,扣手结构内藏于安装槽118内;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扣手结构外露。
即,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当无需使用扣手结构时,可以使操控装置2位于初始状态,使得扣手结构内藏于安装槽118内,且门机构的外表面平整,提高门机构的外形美观性,且方便对门机构的外表面进行清理清洁;当需要使用扣手结构启闭门机构时,可以将操控装置2转动至被控状态,外露扣手结构,用户能够通过扣手结构操控门体1,实现门体1的打开或关闭,保证门体1操作便利性。
即,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2的活动方式为转动,操控装置2活动设置于门体1的目的为在家用电器不使用时隐藏扣手结构,以保持门机构外表面平整,当门机构需要启闭时,露出扣手结构,以方便用户开启或关闭门机构。
操控装置2包括外壳21、设置于外壳21前侧面的触控屏22及设置于外壳21内的控制板等,外壳21与门体1转动连接,触控屏22的前侧面与门体1的前侧面平齐。用户通过触控屏22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触控控制。操控装置2的具体结构以及触控原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此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扣手结构设置于门体1上且位于安装槽118内,且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扣手结构通过安装槽118的前侧开口外露。该种设置,能够将扣手结构与操控装置2分离,降低操控装置2的加工难度,且减小操控装置2的整体体积,从而减小所需安装槽118的容积,减小操控装置2转动所需空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扣手结构也可以形成于操控装置2上,当操控装置2活动至被控状态时,扣手结构转出安装槽118外,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扣手结构启闭门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2的下端与门体1转动连接,且操控装置2的转动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扣手结构形成于安装槽118的上侧。
上述设置,当操控装置2位于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2的上端向后转动至安装槽118内部,避免操控装置2外凸于门体1前侧面而对用户造成的剐蹭或者干涉等,提高操控安全性,且增强对操控装置2的保护,且能够有效避免用户手部作用于扣手结构时,操控装置2剐蹭用户手部;同时,扣手结构设置于安装槽118上侧,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提高用户操作舒适性;其次,由于操控装置2通常长度较长而高度相对较小,上端翻转相对于左右侧翻转,能够在翻转角度相同时增大翻转后外露的空间,进一步提高操作舒适性;再者,该种翻转设置,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2的操控面倾斜向上,能够提高用户操控装置2的舒适性。
在其他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操控装置2的上端与门体1转动连接,操控装置2的下端向前或向后翻转,扣手结构设置于安装槽118的下侧。在其他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操控装置2的左侧或者右侧与门体1转动连接,且扣手结构对应设置于安装槽118的右侧或者左侧。在其他又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操控装置2沿高度方向的中部与安装槽118的相对两侧槽壁转动连接,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2的上端伸入安装槽118内,操控装置2的下端伸出安装槽118内,扣手结构设置于安装槽118的上侧。
为降低扣手结构与操控装置2干涉的概率,扣手结构优选包括开口朝向安装槽118的扣手槽1141,扣手槽1141开设于安装槽118的上侧槽壁中,且扣手槽1141位于操控装置2的上方。由此避免安装槽118内凸出结构与操控装置2造成剐蹭;同时,扣手槽1141的设置,配合安装槽118,能够增大用户手部伸入安装槽118内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用户通过扣手结构启闭门体1的便利性。
扣手槽1141优选为U型槽,以在安装槽118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地增大供用户手部伸入的空间,提高用户操控便利性。U型槽的相邻两侧槽壁之间采用圆弧过渡,以减小对用户手部的剐蹭。U型槽的槽深优选大于U型槽的槽宽,以在门体1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U型槽的深度,提高用户手部伸入U型槽的便利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扣手槽1141也可以为开口倾斜向后下方的弧形槽。
扣手槽1141优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扣手槽1141的两端延伸至安装槽118的左右两侧,以增大扣手槽1141的长度,减小对用户手手部伸入安装槽118的位置限制,进一步地提高用户操作便利性。
为降低操控装置2在转动时与安装槽118槽壁的干涉,操控装置2的转动安装侧切设有避让切角211,避让切角211与操控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由此能够避免操控装置2的转动安装侧在转动至被控状态时与安装槽188的对应侧槽壁挤压或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2的外壳21的下侧切设有避让切角211。优选地,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避让切角211与安装槽118的下侧槽壁平行且间隔设置。
如图4和图5所示,门体1包括外框11和内衬12,其中,外框11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保证整个门体1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且外框11的前侧面可通过抛光等处理加工形成外外观面。内衬12连接于外框11的后侧,内衬12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避免门体1与机体硬碰撞,同时增强门体1与机体之间的密封性。
安装槽118形成于外框11上,且操控装置2与外框11转动连接,以提高操控装置2与外框11的连接便利性及操控装置2在门体1上的安装可靠性。
外框11包括竖直设置的前门板111,前门板111呈矩形结构,其四侧均向后垂直弯折形成有翻折板112,以增强整个外框11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前门板111与每个翻折板112之间均连接有筋板部116,每个翻折板112上的筋板部116均沿对翻折板112的对应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为方便描述,将顶部的翻折板112称为顶翻板112a,将侧部的两个翻折板112称为侧翻板112b。
为提高操控装置2在外框11上的安装便利性,外框11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板部113,两个安装板部113之间形成上述的安装槽118,操控装置2的两侧分别通过转动轴5与两个安装板部113转动连接。安装板部113的前侧与前门板111连接。两个安装板部113分别与相邻的侧翻板112b相对且间隔设置。
为保证安装板部113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安装板部113与相邻的侧翻板112b之间连接有连接板部115,以保证安装板部113、连接板部115和侧翻板112b的一体性。连接板部115的前侧优选与前门板111垂直连接,以使得安装板部113、连接板部115及前门板111均相连,保证安装板部113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安装板部113和前门板111之间和/或连接板部115和前门板111之间连接有筋板部116,且位于安装板部113上的筋板部116位于位于安装板部113背离另一安装板部113的一侧,以避免与操控装置2干涉,且筋板部116优选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位于连接板部115上的筋板部116优选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外框11还包括扣手部114,扣手部114的前侧与前门板111连接,扣手部114的横截面优选为开口朝向安装槽118的U型结构,以增大扣手槽1141的深度,从而更加方便用户的手部伸入扣手槽1141中。扣手部114优选上端与顶翻板112a连接,以增强扣手部114的整体结构强度,降低扣手部114损坏的概率。
扣手部114优选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以增大用户的操作范围,提高对门体1的操作便利性。优选地,扣手部11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安装板部113所在处,且扣手部1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板部113连接,以在增大扣手部114的长度的同时,保证安装板部113和扣手部114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扣手部114包括主体部1142,主体部1142为U型的壳状结构,主体部1142的开口端面向外延伸有凸缘部1143,凸缘部1143与安装板部113连接,以在增强扣手部114的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同时,提高扣手部114与安装板部113之间的安装便利性。扣手部114优选还包括加强筋部1144,加强筋部1144连接于主体部1142的外侧且优选沿主体部114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进一步地提高扣手部114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
如图6-图8所示,为提高操控装置2转动的可靠性,操控装置2和安装槽118的槽壁中的一个设置导向滑槽1131,另一个设置有导向件6,导向件6滑动设置于导向滑槽1131中。导向滑槽1131为弧形,导向滑槽1131的圆心位于操控装置2的转动轴线上。由此能够通过导向滑槽1131和导向件6的配合实现操控装置2的转动导向,提高操控装置2的转动可靠性。同时,导向滑槽1131的两端也能为操控装置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避免操控装置2转动至与其他结构干涉或碰撞的位置。
当操控装置2处于初始状态时,导向件6位于导向滑槽1131的前端并与前端槽壁抵接,从而避免操控装置2转动至凸出门体1的前侧面。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导向件6优选位于导向滑槽1131的后端并与后端槽壁抵接,以限制操控装置2向后翻转的角度。
导向滑槽1131优选对应操控装置2的上端设置,以在操控装置2的转动角度一定时,增大导向滑槽1131的长度,从而提高导向可靠性和顺畅性。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滑槽1131开设于安装板部113上,导向件6凸设于操控装置2的外壳2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导向滑槽1131设置于操控装置2的外壳21上,导向件6凸出设置于安装板部113上。
优选地,两个安装板部113上均设置有导向滑槽1131,操控装置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导向件6,以增强操控装置2两端的受力平稳性,提高操控装置2转动的顺畅性。
驱动组件3优选安装于安装板部113的外侧(安装板部113背离另一安装板部113的一侧),且驱动组件3与导向件6驱动连接,以使得驱动组件3和操控装置2分别位于安装板部113的相对两侧,降低驱动组件3与操控装置2干涉的概率,提高驱动组件3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将驱动组件3安装至安装板部113上,能够简化外框11的结构,降低外框11的加工难度,提高驱动组件3的安装便利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也可以安装于操控装置2的背面,或其他适合安装于驱动组件3的位置上。
驱动组件3优选设置有两个,两个驱动组件3分别安装于两个安装板部113的外侧,以提高操控装置2左右两侧的受力平衡性,提高操控装置2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操控装置2运行卡滞的概率。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操控装置2未设置驱动组件3的一侧通过导向件6在导向滑槽1131内的滑动平衡受力。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优选包括驱动电机31和连杆单元32,连杆单元32的两端分别与驱动电机31的驱动轴及导向件6铰接,以更好地通过连杆单元32的结构设置,控制导向件6的运行轨迹,保证导向件6能够顺畅、可靠地沿导向滑槽1131滑动,降低导向件6在导向滑槽1131内滑动卡滞的概率。
即,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31与控制器通讯连接,控制器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驱动电机31运行,从而控制操控装置2转动。
驱动电机31优选为直线电机,直线电机的驱动端311的伸缩方向竖直设置,由此能够通过驱动端311的伸缩,带动连杆单元32转动,从而带动导向件6滑动,能够简化连杆单元32的轨迹控制。优选地,连杆单元32包括一个连杆,能够简化驱动组件3的整体结构,降低成本,且减轻驱动组件3的重量。
驱动电机31可以为现有的推杆电机、蜡电机等能够实现直线驱动的电机,本实施例对驱动电机31的结构不做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电机31也可以为旋转电机,此时,连杆单元32可以包括若干个铰接的连杆。
为提高导向件6与驱动组件3的连接便利性,导向件6包括垂直连接的滑动部61和连接部62,滑动部61滑动穿设于导向滑槽1131中,且两端分别与连接部62及操控装置2的连接,连接部62位于安装板部113的外侧并与驱动组件3连接。
滑动部61优选为圆柱形,以减小棱边,降低导向滑槽1131与滑动部61之间的剐蹭。导向滑槽1131的两端均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对应的直径与滑动部61的直径相等,以保证滑动部61滑动至导向滑槽1131的两端时,能与导向滑槽1131的两端槽壁稳定接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机构与家用电器,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与家用电器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仅驱动组件的设置存在差异,本实施例不再对与实施例二相同的结构进行赘述。
如图8和图9所示,门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7,弹性复位件7用于使操控装置2保持或恢复至初始状态。由于门机构大部分时间均处于非使用状态,因此,弹性复位件7的设置有利于将操控装置2稳定地保持至初始状态,避免操控装置2在轻微外力作用或者振动等作用下相对门体1翻转,提高门机构的状态稳定性;且弹性复位件7的设置,也有利于操控装置2由被控状态自动复位在初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7为拉簧,拉簧的前端相对门体1固定,拉簧的后端相对操控装置2固定,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拉簧处于拉长状态,从而向操控装置2施加使其向前运动的弹性恢复力,从而促使操控装置2复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7也可以为压簧,即压簧的前端与操控装置2连接,压簧的后端与门体1固定,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压簧处于压缩状态。
为降低结构之间的干涉,弹性复位件7优选设置于安装板部113的外侧(即安装板部113远离另一安装板部113的一侧),导向滑槽1131贯通安装板部113,且导向件6伸出安装板部113的外侧,弹性复位件7的一端与导向件6连接。由此当导向件6沿导向滑槽1131滑动时,导向件6带动弹性复位件7的第一端运动。该种弹性复位件7的结构设置,能够避免弹性复位件7与操控装置2接触,提高弹性复位件7的使用寿命,且降低操控装置2被磨损的概率。
两个安装板部113彼此相背的一侧均设置有弹性复位件7,以提高操控装置2两侧受力平衡性,保证操控装置2的顺畅复位。
为提高导向件6与及弹性复位件7的连接便利性,导向件6还包括挂环部63,挂环部63与连接部62连接。挂环部63位于安装板部113的外侧,弹性复位件7的两端均设置有挂钩,且第一端的挂钩钩挂于挂环部63上,以提高导向件6与弹性复位件7的连接便利性。
为提高弹性复位件6与门体1的连接便利性,前门板111的背侧凸设有钩部119,弹性复位件7的第二端的挂钩挂设于钩部119上。
如图8和图9所示,旋转驱动组件3包括电磁铁33和磁吸件34,磁吸件34和电磁铁33中的一个安装于导向件6上,另一个安装于安装板部113上。当电磁铁33断电时,磁吸件34与电磁铁33前后间隔设置,操控装置2处于初始状态;当电磁铁33通电时,电磁铁33吸合所述磁吸件34,以致动操控装置2滑动并保持至所述第被控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旋转驱动组件3,当电磁铁33断电时,电磁铁33与磁吸件34之间缺乏磁吸力,操控装置2在弹性复位件7的作用下保持至初始状态。当电磁铁33通电后,电磁铁33对磁吸件34之间的磁吸力,促使电磁铁33和磁吸件34相互靠近,由于电磁铁33和磁吸件34中的一个固定安装于导向滑槽1131的后侧,由此能够促使电磁铁33和磁吸件34中的另一个向后运行,由此带动导向件6沿着导向滑槽1131滑动,从而带动操控装置2转动至被控状态;当电磁铁33再次断电后,操控装置2在弹性复位件7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由被控状态恢复至初始状态。
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旋转驱动组件3,能够通过电磁铁33通电后对磁吸件34的吸合力,带动操控装置2由初始状态转动至被控状态;当电磁铁33断电后,磁吸件34由于缺乏电磁铁33对其的吸合力,使得操控装置2在弹性复位件7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恢复并保持至初始状态。
该种设置,能够有效简化驱动结构,降低驱动成本。且能够通过电磁铁33的断电以及弹性复位件7的复位作用实现操控装置2的复位,驱动成本较低,复位自动化程度较高;同时,该种设置,使得磁吸件34和电磁铁33相互靠近时,磁吸件34受到的电磁铁33的磁吸力增大,同时受到的弹性复位件7的作用力增大,而磁吸力与弹性恢复力方向相反,使得磁吸件34在运动时较为平稳,能够有效避免操控装置2突然运动速度增大或者磁吸件34与电磁铁33接触时冲击较大的问题,提高旋转驱动组件3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
磁吸件34与导向件6连接,电磁铁33固定安装于安装板部113上,由此能够避免电磁铁33随导向件6运动,从而避免电磁铁33的供电导线运行而导致的拉扯,提高旋转驱动组件3的运行可靠性;同时,由于磁吸件34减轻,而电磁铁较重,将磁吸件34与导向件6连接,也能够有效减小导向件6受到的外力,提高导向件6的使用寿命。
磁吸件34可以与导向件6一体成型,即导向件6由铁等导磁材料制造,能够提高磁吸件34与导向件6的连接紧密性,避免磁吸件34相对导向件6脱落。在其他实施例中,磁吸件34也可以通过焊接与导向件6固定,也可以通过卡接、过盈插接或者其他方式与导向件6可拆卸连接。
磁吸件34优选呈板状结构,板状结构与安装板部113垂直,以增大磁吸件34与电磁铁33的接触面积,提高电磁铁33与磁吸件34的吸合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门机构还包括用于给电磁铁33供电的供电电路,控制器通过控制供电电路的通断,控制操控装置2的初始状态和被控状态之间的切换。即,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存在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器控制供电电路通电,供电电路向电磁铁33供电,电磁铁33对磁吸件34的吸引致动操控装置2由初始状态切换至被控状态。当状态切换指令撤销时,控制器控制供电电路断电,操控装置2在弹性复位件7的复位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和家用电器是基于实施例一中的门机构和家用电器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不再对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内容进行赘述。
如图10-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2的顶部形成操控面,即操控装置2包括外壳21和设置于外壳21顶部的操控屏22。当操控装置2处于初始状态时,操控屏22内藏于安装槽118内且外壳21的前侧面与门体1的前侧面平齐;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操控屏22向上外露于安装槽118。
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当无需使用操控装置2时,可以将操控装置2切换至初始状态,从而使得操控装置2的操控屏22内藏于安装槽118内,避免操控屏118外露,从而降低门机构和家用电器搬运或使用过程中,操控屏22因外物碰撞而损坏的概率,同时也降低清理门机构外表面时,油污进入到操控屏22内部的概率,提高操控屏22及操控装置2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当需要使用操控屏22时,操控屏22向上外露于安装槽118外部,使得操控屏22的平面上上正对用户的视角,提高用户操控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即,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2的活动方式为转动,操控装置2活动的设置目的是:在操控装置2未使用时,将操控面内藏于安装槽118内,以保护操控面;当操控装置2使用时,将操控面活动至外露,以供用户操作。
为减少操控装置2旋转所需空间,外壳21沿高度方向的中部与门体1转动连接,由此使得当操控装置2由初始状态翻转至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2的上端向前翻转以转出安装槽118,操控装置2的下端向后翻转深入安装槽118内部,使得安装槽118下部部分空间外露。
安装槽118的下侧形成有扣手结构,用户可通过扣手结构对门体1施加推力或拉力,从而实现对门体1的启闭。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扣手结构通过安装槽118的前侧开口外露。
如图13-图14所示,门体1包括外框11和内衬12,其中,外框11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保证整个门体1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且外框11的前侧面可通过抛光等处理加工形成外外观面。内衬12连接于外框11的后侧,内衬12由橡胶等弹性制成,以避免门体1与机体硬碰撞,同时增强门体1与机体之间的密封性。
安装槽118形成于外框11上,且操控装置2的外壳21与外框11转动连接,以提高操控装置2与外框11的连接便利性及操控装置2在门体1上的安装可靠性。
外框11包括竖直设置的前门板111,前门板111呈矩形结构,其四侧均向后垂直弯折形成有翻折板112,以增强整个外框11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前门板111上形成有上述的前侧开口。前门板111与每个翻折板112之间均连接有筋板部116,每个翻折板112上的筋板部116均沿对翻折板112的对应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为方便描述,将顶部的翻折板112称为顶翻板112a,将侧部的两个翻折板112称为侧翻板112b。
为提高操控装置2在外框11上的安装便利性,外框11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安装板部113,安装板部113之间形成上述的安装槽118,操控装置2的两侧分别通过转动轴5与两个安装板部113转动连接。安装板部113的前侧与前门板111连接。两个安装板部113分别与相邻的侧翻板112b相对且间隔设置。
为保证安装板部113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两个侧翻板112b之间连接有连接板部115,两个安装板部115的下端均与连接板部115垂直连接,连接板部115的上表面形成安装槽118的下槽底。连接板部115低于前侧开口的下侧边缘。
优选地,连接板部115和前门板111之间连接有筋板部116,筋板部116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且所有筋板部116均位于安装板部113和相邻翻板112b之间,以避免筋板部116设置在安装槽118内而造成对用户手部的剐蹭。
外框11还包括连接于前门板111背面的顶板部130,顶板部130与连接板部115相对且间隔设置,且安装板部113的上端与顶板部130连接。顶板部130、连接板部115及两个安装板部113合围形成上述的安装槽118。
为避免在操控装置2转动过程中,安装槽118的槽壁剐蹭到操控屏22,安装槽118的上侧槽壁优选为开口朝下的弧形结构,以为操控装置2上端的转动提供避让。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顶板部130为开口朝下的弧形板,以简化顶板部130的加工。
进一步地,外框11还包括与前门板111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后限位板部120,后限位板部120的上端与顶板部130相连,且左右两侧分别与两个安装板部113连接,后限位板部120的下侧与连接板部115间隔设置,以使地后限位板部120与连接板部115之间形成有后开口110。当操控装置2处于初始状态时,外壳21的后侧与后限位板部120抵接,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外壳21的下端穿过所述后开口。后限位板部120的设置,能够实现对操控装置2的安装限位,提高操控装置2的安装可靠性,且后开口110的设置,也能够避免后限位板部120干涉操控装置2的转动;同时,后开口110的设置,也方便操控装置2的连接导线的走线。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滑槽1131、导向件6及驱动组件3的设置可以参考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向滑槽1131对应操控装置2的下端设置,以在方便导向件6与操控装置2连接的同时,增大导向滑槽1131的长度。
驱动电机31优选安装于导向滑槽1131的上方,以提高其在安装板部113上的安装便利性,保证驱动电机31的安装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3也可以由实施例三中的驱动组件进行替换,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操控装置2同样可以采用电磁铁与磁吸件的配合实现操控装置由初始状态切换至被控装置,并通过弹性复位件实现操控装置2由被控状态恢复至初始状态。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和家用电器的结构是基于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不再对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内容进行赘述。
如图17-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2能沿前后方向滑动地安装于门体1,以使操控装置2在初始状态和被控状态间滑动切换;门体1或操控装置2上形成有扣手结构,当操控装置2处于初始状态,操控装置2容置于安装槽118内且操控装置2的操控面与门体1的前侧面平齐,扣手结构内藏于操控面背侧;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且扣手结构外露。
即,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当无需使用扣手结构时,可以使操控装置2位于初始状态,使得扣手结构内藏于安装槽118内,且门机构的外表面平整,提高门机构的外形美观性,且方便对门机构的外表面进行清理清洁;当需要使用扣手结构启闭门机构时,可以将操控装置2转动至被控状态,外露扣手结构,用户能够通过扣手结构操控门体1,实现门体1的打开或关闭,保证门体1操作便利性。
即,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2的活动方式为滑动,操控装置2活动设置于门体1的目的为在家用电器不使用时隐藏扣手结构,以保持门机构外表面平整,当门机构需要启闭时,露出扣手结构,以方便用户开启或关闭门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2的操控面形成操控装置的前侧面。安装槽118内形成有扣手结构,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2内陷于安装槽118内,扣手结构通过前侧开口外露。该种设置,能够将扣手结构与操控装置2分离,降低操控装置2的加工难度,且减小操控装置2的整体体积,从而减小所需安装槽118的容积,减小操控装置2滑动所需空间;同时,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2内陷于安装槽118内,能够避免操控装置2凸出门体1外表面对用户造成剐蹭,且增强对操控装置2的保护。
在其他实施例中,扣手结构也可以形成于操控装置2的外壳一侧,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2的前侧滑动至伸出安装槽118,扣手结构位于安装槽118外,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扣手结构启闭门机构。
为降低扣手结构与操控装置2干涉的概率,扣手结构优选包括开口朝向安装槽118的扣手槽1141,扣手槽1141开设于安装槽118的上侧槽壁中,且扣手槽1141位于操控装置2的上方。由此避免安装槽118内凸出结构与操控装置2造成剐蹭;同时,扣手槽1141的设置,配合安装槽118,能够增大用户手部伸入安装槽118内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用户通过扣手结构启闭门体1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扣手槽1141位于安装槽118的上部,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提高用户操作舒适性,且能够保证扣手槽1141的长度,增加用户握持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扣手槽1141也可以设置在安装槽118的底部,或安装槽1141的上部和底部均设置扣手槽1141。在其他另一实施例中,扣手槽1141也可以设置于安装槽118的左侧和/或右侧槽壁处。
扣手槽1141优选为U型槽,以在安装槽118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地增大供用户手部伸入的空间,提高用户操控便利性。U型槽的相邻两侧槽壁之间采用圆弧过渡,以减小对用户手部的剐蹭。U型槽的槽深优选大于U型槽的槽宽,以在门体1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U型槽的深度,提高用户手部伸入U型槽的便利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扣手槽1141也可以为开口倾斜向后下方的弧形槽。
扣手槽1141优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扣手槽1141的两端延伸至安装槽118的左右两侧,以增大扣手槽1141的长度,减小对用户手手部伸入安装槽118的位置限制,进一步地提高用户操作便利性。
当操控装置2处于被控状态时,操控面与扣手槽1141的后侧槽壁平齐,以减小操控装置2与扣手槽1141槽壁之间的凸棱,降低对用户手部剐蹭的概率。
与实施例二相同的是,本实施例同样可以设置导向件6和导向滑槽1131,且与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向滑槽1131沿前后方向延伸。优选地,每个安装板部113均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导向滑槽1131,导向件6与导向滑槽1131一一对应设置,以更好地保证操控装置2上下两端的受力平衡性,提高操控装置2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31的驱动端的伸缩方向为前后方向,驱动端可以直接与导向件6连接,以简化驱动组件3的结构,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3也可以由实施例三中的驱动组件进行替换,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操控装置2同样可以采用电磁铁与磁吸件的配合实现操控装置由初始状态切换至被控装置,并通过弹性复位件实现操控装置2由被控状态恢复至初始状态。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机构和家用电器,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和家用电器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五相同,仅操控装置的设置存在差异,本实施例不再对与实施例五相同的结构进行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扣手结构形成于操控装置的至少一侧,且当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操控装置的前侧伸出安装槽,以使地扣手结构外露。
即,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的活动方式为滑动,操控装置活动设置于门体1的目的为在家用电器不使用时隐藏扣手结构,以保持门机构外表面平整,当门机构需要启闭时,露出扣手结构,以方便用户开启或关闭门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的操控面可以设置于外壳的前侧,扣手结构可以设置于外壳的任意一侧,且优选设置于外壳的上侧和/或下侧,操控装置的操控面可以设置于外壳的顶部,扣手结构优选设置于外壳的下侧,以避免扣手结构与操控装置干涉。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机构和家用电器,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门机构和家用电器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五相同,仅操控装置的设置存在差异,本实施例不再对与实施例五相同的结构进行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的顶部设置有操控面,当操控装置滑动至被控装置时,操控面外露于安装槽外。
即,在本实施例中,操控装置活动的设置目的是:在操控装置未使用时,将操控面内藏于安装槽内,以保护操控面;当操控装置使用时,将操控面活动至外露,以供用户操作。
在实施例中,操控装置的下侧优选设置有扣手结构,且当操控装置处于被控状态时,扣手结构外露,以方便用户开关门操作。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5)

1.一种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体(1);
操控装置(2),活动设置于所述门体(1),且所述操控装置(2)能在初始状态和被控状态之间活动切换;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用户是否施加状态切换指令;
驱动组件(3),能根据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控制所述操控装置(2)进行状态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2)或所述门体(1)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感应区域的手部信息以判断是否存在所述状态切换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视觉检测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2)或所述门体(1)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检测装置为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感应区域是否被施加压力以判断是否施加状态切换指令;
或,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语音拾取器,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语音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机构包括控制器,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电机(31),所述驱动电机(31)与所述检测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装置获取的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控制所述驱动电机(31)运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电磁铁(33)和磁吸件(34),所述电磁铁(33)和所述磁吸件(34)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操控装置(2)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门体(1)上,所述电磁铁(33)能在通电后吸引所述磁吸件(34),以致动所述操控装置(2)由所述初始状态活动至所述被控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1)具有前侧开口的安装槽(118),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2)位于所述安装槽(118)内,且所述操控装置(2)的前侧面与所述门体(1)的前侧面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8)内或所述操控装置(2)的侧部具有扣手结构,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扣手结构内藏于所述安装槽(118)内,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扣手结构外露于操控装置(2);
和/或,所述操控装置(2)的顶部具有操控面,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面伸出所述安装槽(118)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2)与所述门体(1)转动连接,且所述操控装置(2)的转动轴(5)线沿左右方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2)的操控面形成所述操控装置(2)的前侧面,所述安装槽(118)的上部设置有所述扣手结构,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2)的上端伸入所述安装槽(118)内,所述扣手结构通过所述前侧开口外露;
或,所述操控面设置于所述操控装置(2)的顶部,所述扣手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18)的下侧,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2)的上端伸出所述安装槽(118),所述操控装置(2)的下端伸入所述安装槽(118)内,且所述扣手结构通过所述前侧开口外露。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2)能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18)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8)的至少一侧槽壁设置有所述扣手结构,所述操控装置(2)的前侧具有操控面,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2)内陷于所述安装槽(118)内,且所述扣手结构通过所述前侧开口外露。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装置(2)的顶部具有所述操控面,所述操控装置(2)的左侧、右侧和/或下侧设置有所述扣手结构,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2)的前侧伸出所述安装槽(118),所述扣手结构位于所述安装槽(118)外;
或,所述操控装置(2)的前侧具有操控面,所述操控装置(2)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扣手结构,当所述操控装置(2)处于所述被控状态时,所述操控装置(2)的前侧伸出所述安装槽(118),所述扣手结构位于所述安装槽(118)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7),所述弹性复位件(7)用于使所述操控装置(2)保持或恢复至所述初始状态。
15.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门机构。
CN202222607694.8U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Active CN2184674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07694.8U CN218467487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07694.8U CN218467487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67487U true CN218467487U (zh) 2023-02-10

Family

ID=85144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07694.8U Active CN218467487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674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17894B1 (en) Robot cleaner
CN104975476B (zh) 洗衣机
EP2417893B1 (en) Robot cleaner
CN103027633B (zh) 机器人吸尘器
EP2433541B1 (en) Robot cleaner
US20060086152A1 (en) Drum washing machine with upwardly-openable door
AU2013201339A1 (en) Robot cleaner
CN218467487U (zh)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JP4281757B2 (ja) 食器洗い機
JP7126037B2 (ja) 食器洗い機
PL1467015T3 (pl) Pralka i /lub suszarka, w szczególności typu ładowanego od przodu, z pomieszczeniem na pojemnik
CN115517604A (zh)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CN218391034U (zh)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KR100600764B1 (ko) 하측 개방형 도어를 갖는 드럼 세탁기
CN115944253A (zh)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CN114856345B (zh) 家用电器
EP2848727A1 (en) Front-loading-type washing machine
KR100751762B1 (ko) 드럼세탁기의 세제함 장착구조
CN218419794U (zh) 一种门机构及家用电器
KR102093140B1 (ko) 청소기 헤드
CN208755913U (zh) 一种集成式厨房电器
WO2020074976A1 (en) System for activating/deactivating an electrical device of a piece of furniture
JP4609367B2 (ja) 食器洗い機
JP3505471B2 (ja) 食器洗い機
KR20080105535A (ko) 로봇 청소기의 끼임 방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