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55305U - 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55305U
CN218455305U CN202222861929.6U CN202222861929U CN218455305U CN 218455305 U CN218455305 U CN 218455305U CN 202222861929 U CN202222861929 U CN 202222861929U CN 218455305 U CN218455305 U CN 2184553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fixedly connected
silicon nitride
heat dissipation
condens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619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少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Mengbang Yang New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Mengbang Yang New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Mengbang Yang New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Mengbang Yang New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619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553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553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553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底座: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冷凝器外壳,冷凝器外壳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导热管,前后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热管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导热管,第一导热管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散热鳍片),冷凝器外壳的左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冷凝器外壳的右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进气口与出液口之间通过氮化硅管道相连通,氮化硅管道的外弧面与散热鳍片的中部开设的避让口内壁固定连接;散热机构:其设置于冷凝器外壳的内部后侧,该氮化硅冷凝器,通过增大散热的面积且与风机配合使用使散热效率更高,散热无死角。

Description

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背景技术
冷凝器,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汽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现有的一部分冷凝器通过压缩机压入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因为氮化硅冷凝器的换热效率高,备受青睐,氮化硅管内冷凝物通过铜管和散热片散热冷却,通过风机使冷却的更加迅速,但是一些氮化硅冷凝器的铜管和散热片的散热面积较小,不能实现快速的换热散热,而且由于一些氮化硅冷凝器的风扇吹风位置一定,存在换热死角或由于存在吹风死角,使换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散热效率不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氮化硅冷凝器,通过增大散热的面积且与风机配合使用使散热效率更高,散热无死角,可以使散热效果更好,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包括底座和散热机构;
底座: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冷凝器外壳,冷凝器外壳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导热管,前后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热管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导热管,第一导热管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散热鳍片),冷凝器外壳的左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冷凝器外壳的右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进气口与出液口之间通过氮化硅管道相连通,氮化硅管道的外弧面与散热鳍片的中部开设的避让口内壁固定连接;
散热机构:其设置于冷凝器外壳的内部后侧,通过增大散热的面积且与风机配合使用使散热效率更高,散热无死角,可以使散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外部放置有控制开关组,控制开关组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可以控制散热的进行。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安装框、风机和转轴,所述安装框对称固定连接于冷凝器外壳后侧内壁开设的安装口内,安装框的内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风机,风机的输入端均电连接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使风机转动,使散热无死角。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均固定套设于转轴的外弧面下端,转动板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滑槽,带动风机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转动轴、滑块和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冷凝器外壳后侧底端开设的条形口内,双向丝杆的左右两侧对称螺纹连接有滑块,滑块均与条形口滑动连接,滑块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外弧面均与相邻的滑槽滑动连接,驱动风机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外壳的左侧面下端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双向丝杆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的输出端,控制风扇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外壳的前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防尘网,防止灰尘进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氮化硅冷凝器,具有以下好处:
通过螺栓将底座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将进气口与外部空气压缩机的气体出口相连通,通过控制开关组调控风机和电机运行,在外部空气压缩机的作用下使蒸汽在氮化硅管道移动,从出液口流出,蒸汽在氮化硅管道移动的过程中,氮化硅管道吸收蒸汽中的热量然后将热量传递到散热鳍片上,散热鳍片将热量传递给竖向设置的第一导热管,第一导热管将热量传递给横向设置的第二导热管,通过氮化硅管道、散热鳍片、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的配合作用下增大了散热的面积,此时电机做正反循环转动,电机带动双向丝杆正反转动,双向丝杆带动滑块左右线性移动,使滑块带动转动轴在转动板上表面的滑槽内滑动,从而使转动轴带动转动板发生正反循环转动,使转动板通过转轴带动风机发生正反循环转动,风机正反循环对氮化硅管道、散热鳍片、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进行换热,可以增大该氮化硅冷凝器的散热效率,使冷凝的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冷凝器外壳、3防尘网、4进气口、5氮化硅管道、6第一导热管、7第二导热管、8出液口、9散热机构、91安装框、92风机、93转轴、94转动板、95转动轴、96滑块、97双向丝杆、10电机、11散热鳍片、12控制开关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包括底座1和散热机构9;
底座1: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冷凝器外壳2,冷凝器外壳2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导热管6,前后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热管6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导热管7,第一导热管6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散热鳍片11,冷凝器外壳2的左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4,冷凝器外壳2的右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8,进气口4与出液口8之间通过氮化硅管道5相连通,氮化硅管道5的外弧面与散热鳍片11的中部开设的避让口内壁固定连接,冷凝器外壳2的前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防尘网3,通过螺栓将底座1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将进气口4与外部空气压缩机的气体出口相连通,通过控制开关组12调控风机92和电机10运行,在外部空气压缩机的作用下使蒸汽在氮化硅管道5移动,从出液口8流出,蒸汽在氮化硅管道5移动的过程中,氮化硅管道5吸收蒸汽中的热量然后将热量传递到散热鳍片11上,散热鳍片11将热量传递给竖向设置的第一导热管6,第一导热管6将热量传递给横向设置的第二导热管7,通过氮化硅管道5、散热鳍片11、第一导热管6和第二导热管7的配合作用下增大了散热的面积;
散热机构9:其设置于冷凝器外壳2的内部后侧,散热机构9包括安装框91、风机92和转轴93,安装框91对称固定连接于冷凝器外壳2后侧内壁开设的安装口内,安装框91的内部均通过转轴93转动连接有风机92,风机92的输入端均电连接控制开关组12的输出端,散热机构9还包括转动板94,转动板94均固定套设于转轴93的外弧面下端,转动板94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滑槽,散热机构9还包括转动轴95、滑块96和双向丝杆97,双向丝杆97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冷凝器外壳2后侧底端开设的条形口内,双向丝杆97的左右两侧对称螺纹连接有滑块96,滑块96均与条形口滑动连接,滑块96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转动轴95,转动轴95的外弧面均与相邻的滑槽滑动连接,冷凝器外壳2的左侧面下端设置有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轴与双向丝杆97固定连接,电机10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12的输出端,电机10做正反循环转动,电机10带动双向丝杆97正反转动,双向丝杆97带动滑块96左右线性移动,使滑块96带动转动轴95在转动板94上表面的滑槽内滑动,从而使转动轴95带动转动板94发生正反循环转动,使转动板94通过转轴93带动风机92发生正反循环转动,风机92正反循环对氮化硅管道5、散热鳍片11、第一导热管6和第二导热管7进行换热,可以增大散热的效率,使冷凝的效果更好;
其中:底座1的外部放置有控制开关组12,控制开关组12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控制开关组12调控风机92和电机10的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氮化硅冷凝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氮化硅冷凝器时,人员通过螺栓将底座1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将进气口4与外部空气压缩机的气体出口相连通,通过控制开关组12调控风机92和电机10运行,在外部空气压缩机的作用下使蒸汽在氮化硅管道5移动,从出液口8流出,蒸汽在氮化硅管道5移动的过程中,氮化硅管道5吸收蒸汽中的热量然后将热量传递到散热鳍片11上,散热鳍片11将热量传递给竖向设置的第一导热管6,第一导热管6将热量传递给横向设置的第二导热管7,通过氮化硅管道5、散热鳍片11、第一导热管6和第二导热管7的配合作用下增大了散热的面积,此时电机10做正反循环转动,电机10带动双向丝杆97正反转动,双向丝杆97带动滑块96左右线性移动,使滑块96带动转动轴95在转动板94上表面的滑槽内滑动,从而使转动轴95带动转动板94发生正反循环转动,使转动板94通过转轴93带动风机92发生正反循环转动,风机92正反循环对氮化硅管道5、散热鳍片11、第一导热管6和第二导热管7进行换热,可以增大散热的效率,使冷凝的效果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风机92均选用的是4-72型,电机10选用的是SM3L-042A1 BDV伺服电机,控制开关组12上设有与风机92和电机10一一对应用于控制其正常开关工作的开关按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散热机构(9);
底座(1):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冷凝器外壳(2),冷凝器外壳(2)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导热管(6),前后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热管(6)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导热管(7),第一导热管(6)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散热鳍片(11),冷凝器外壳(2)的左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气口(4),冷凝器外壳(2)的右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出液口(8),进气口(4)与出液口(8)之间通过氮化硅管道(5)相连通,氮化硅管道(5)的外弧面与散热鳍片(11)的中部开设的避让口内壁固定连接;
散热机构(9):其设置于冷凝器外壳(2)的内部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外部放置有控制开关组(12),控制开关组(12)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9)包括安装框(91)、风机(92)和转轴(93),所述安装框(91)对称固定连接于冷凝器外壳(2)后侧内壁开设的安装口内,安装框(91)的内部均通过转轴(93)转动连接有风机(92),风机(92)的输入端均电连接控制开关组(12)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9)还包括转动板(94),所述转动板(94)均固定套设于转轴(93)的外弧面下端,转动板(94)的上表面均开设有滑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9)还包括转动轴(95)、滑块(96)和双向丝杆(97),所述双向丝杆(97)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冷凝器外壳(2)后侧底端开设的条形口内,双向丝杆(97)的左右两侧对称螺纹连接有滑块(96),滑块(96)均与条形口滑动连接,滑块(96)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转动轴(95),转动轴(95)的外弧面均与相邻的滑槽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外壳(2)的左侧面下端设置有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轴与双向丝杆(97)固定连接,电机(10)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组(12)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化硅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外壳(2)的前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防尘网(3)。
CN202222861929.6U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Active CN2184553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1929.6U CN218455305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1929.6U CN218455305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55305U true CN218455305U (zh) 2023-02-07

Family

ID=85125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61929.6U Active CN218455305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553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84593B (zh) 一种拼装式散热柜及其工作方法
CN218455305U (zh) 一种氮化硅冷凝器
CN215216778U (zh) 一种易于蒸发的空调翅片
CN2665624Y (zh) 冷热两用电风扇
CN2648605Y (zh) 水冷平板型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组件
CN115550750A (zh) 一种通信基站一体式高维散热系统
CN210806500U (zh) 一种内部循环换热的高压配电柜
CN213070945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低压断路器
CN212081785U (zh) 高速线材冷却风机
CN1920420A (zh) 一种电子空气调节器
CN2833449Y (zh) 自充电式多功能制冷热器
CN206879319U (zh) 空调及其驱动模块散热器
CN216384420U (zh) 一种节能型恒温恒湿箱
CN216143938U (zh) 一种中央空调节能控制装置
CN219414998U (zh) 一种半导体空调
CN220067377U (zh) 一种太阳能储能装置
CN220042011U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水冷装置及换电站系统
CN218383619U (zh) 一种ccd摄像机散热冷却装置
CN217604439U (zh) 双系统除湿机微通道冷凝器
CN218887920U (zh) 一种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控制装置
CN217183172U (zh) 变频器
CN215911803U (zh) 一种具有内循环调控的配电柜
CN221009624U (zh) 储能电力柜散热结构
CN102168873A (zh) 新型半导体水冷空调
CN219474333U (zh) 一种高效制冷机房用冷却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