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9704U -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49704U
CN218449704U CN202222304697.4U CN202222304697U CN218449704U CN 218449704 U CN218449704 U CN 218449704U CN 202222304697 U CN202222304697 U CN 202222304697U CN 218449704 U CN218449704 U CN 2184497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oling
water
cooling wate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046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东
施全
白金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Intelligent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Intelligent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Intelligent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Intelligent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0469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497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497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497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包括机壳,前端盖和后端盖与机壳之间形成用于储存冷却油的封闭式的储油腔室,机壳的内表面焊接有呈圆筒结构的内罩,内罩与机壳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冷却水腔室;回路水路与油路相接触且两者进行热交换,油路的进口端通过吸油管与储油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吸油管上设有变频油泵,油路的出口端通过出油管与储油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冷却水进水管的进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进水管的出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的进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的出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连通。使得冷却油、冷却水对电机内部进行循环冷却。

Description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在运行时,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过程中会产生损耗,这些损耗会让电机自身温度升高,尤其是对大功率电机,损耗大,电机自身温度上升就越高,容易造成电机寿命降低的问题,对电机正常使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合理的设计电机冷却方式,不但能提高电机单位体积的功率密,而且还能提高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和电机绝缘结构的寿命。
传统电机冷却一般通过风道冷却电机外壳或者通过水道冷却电机外壳,然而实际应用中,不管是永磁同步电机还是三相感应电机,转子上都有损耗产生,尤其是大功率三相异步电机转子损耗占到电机总损耗的30%左右,大量损耗如果不通过冷却介质转换出去,将对电机的性能和寿命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电机的单一冷却方式仅仅对电机的定子部分有较好的冷却,冷却效果差,进而影响电机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冷却效率,改善电机冷却效果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与机壳之间形成用于储存冷却油的封闭式的储油腔室,所述电机装配的电机转子、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位于储油腔室内,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上设有呈圆筒结构的内罩,所述内罩与机壳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冷却水腔室;所述机壳上设有板式换热器;
所述板式换热器内设有回路水路和油路,所述回路水路的进口端、出口端分别与外部的供水水路连通,所述回路水路与油路通过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油路的进口端通过吸油管与储油腔室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吸油管上设有变频油泵,所述油路的出口端通过出油管与储油腔室的进口端连通;
还包括循环水路,所述循环水路包括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所述冷却水进水管的进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冷却水进水管的出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的进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的出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连通。
本方案中的冷却水和冷却油两种介质对整个电机内部进行冷却降温,其中,回路水路位于板式换热器内,而循环水路位于板式换热器的外部,通过三通接头的一个接头连通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另外两个接头分别连通回路水路的进口端和循环水路中的冷却水进水管,再通过三通接头的一个接头连通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两外两个接头分别连通回路水路的出口端和循环水路中的冷却水出水管;
而板式换热器内还设有油路,油路的进口端通过吸油管与储油腔室的出口端连通,油路的出口端通过出油管与储油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因此,通过变频油泵能够将储油腔室内的温度较高的冷却油引入至油路内,由于油路与回路水路相接触且两者进行热交换,使得油路的热量传递至回路水路上,将油路温度升高的冷却油进行降温,再通过出油管将冷却油引入至储油腔室内,由于前端盖和后端盖与机壳之间形成的储油腔室,而整个电机内部电机转子、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产生的热量会通过冷却油传递至板式换热器内,经热交换对温度较高的冷却油进行降温,因此,也能使得整个电机内部进行散热;
通过冷却水进水管的进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进水管的出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进口端连通,所冷却水出水管的进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的出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连通,因此,冷却水出水管和冷却水进水管与冷却水腔室之间形成循环水路;由于内罩与机壳之间形成冷却水腔室,而内罩呈圆筒结构且焊接在机壳的内表面,因此,内罩与定子铁芯外表面相接触,能够对定子铁芯外表面进行降温处理,经过冷却水腔室的冷却水会带走定子铁芯外表面的热量,因此,本方案整体能够对整个电机内部进行降温,采用两种介质进行降温,提升冷却效率。
进一步,所述储油腔室的底部设有回油通道,所述吸油管的吸油端位于回油通道的底部,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穿过机壳与板式换热器内的油路连通。
本方案在储油腔室内设定回油通道,储油腔室内冷却油油位设置到一定高度,能浸泡到电机转子表面,吸油管的吸油端位于回油通道的底部;在电机内部工作时,其电机转子、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之间产生的热量部分会传递至回油通道的冷却油内,通过启动变频油泵,将回油通道内携带热量的冷却油通过吸油管的吸油端吸入并输送至油路内,而油路在板式换热器内与水路交换热量,将对温度升高的冷却油进行降温。
进一步,所述内罩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在机壳内表面的喷油环,所述喷油环与机壳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喷油腔室,所述喷油环的表面设有多个且绕其一圈间隔设置的喷油孔,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且位于内罩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喷油腔室连通的冷却油进口,所述出油管的一端与板式换热器内的油路连通,另一端连通有两根冷却油管,所述冷却油管穿过冷却油进口伸入喷油腔室内。
其中,两根冷却油管分别为前端冷却油管和后端冷却油管,前端冷却油管和后端冷却油管分别位于内罩前后两端,机壳上开设有前端冷却油进口和后端冷却油进口,前端冷却油管穿过前端冷却油进口伸入前端喷油环与机壳形成的前端喷油腔室内,后端冷却油管穿过后端冷却油进口伸入后端喷油环与机壳形成的后端喷油腔室内。
在使用时,前端冷却油管将冷却油输送至前端喷油环与机壳形成的前端喷油腔室内,后端冷却油管将冷却油输送至后端喷油环与机壳形成的后端喷油腔室内,在前端喷油腔室和后端喷油腔室的压力下,将冷却油经喷油孔喷射到定子绕组上,对定子绕组进行降温。
进一步,所述出油管远离板式换热器的端部设有冷却油分流器,所述冷却油分流器上设有一个进油端和两个出油端,所述进油端与油路连通,所述出油端与冷却油管连通。
本方案采用冷却油分流器将油路一分为二,形成两根冷却油管,而这两根冷却油管分别位于定子绕组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为前端冷却油管和后端冷却油管,这样设置,能够将油路均匀喷射在电机内部,对电机内部的温度进行降温。
本方案通过回油通道、吸油管、油路和出油管形成冷却油的循环回路,将储油腔室内温度升高的冷却油传输至油路内,通过油路和回路水路的热交换,对温度升高的冷却油进行降温,再将降温后的冷却油输送至储油腔室内,对电机转子、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进行降温。
进一步,所述内罩的外表面沿轴向间隔设有多条向外凸起的环形凸块,相邻环形凸块之间形成冷却水通道,所述环形凸块上开设有让水流通过的开口,通过开口使得相邻冷却水通道之间相通,所述内罩的前后两端沿周向设有固定在机壳的内表面上的圆形环。
本方案采用多条径向间隔设置的环形凸块,在相邻冷却水通道之间通过该开口形成循环水流,同时,在内罩的前后两端的圆形环为封闭,焊接在机壳上,这样保证冷却水不会泄露到电机内部,只对机壳和定子铁芯位置进行降温。
进一步,所述开口内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凸块,相邻环形凸块的凸块分别位于机壳的顶部和底部。
本方案设计的凸块是用于限位的,方便内罩与机壳的顶部和底部连接,同时,两个凸块为间隔设置,也形成冷却水流通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机壳开设有冷却水进口Ⅰ和冷却水出口Ⅰ,所述板式换热器开设有冷却水进口Ⅱ和冷却水出口Ⅱ,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依次穿过冷却水进口Ⅱ和冷却水进口Ⅰ后与设置在内罩上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依次穿过冷却水出口Ⅱ和冷却水出口Ⅰ后与设置在内罩上的出水口连通。
本方案在机壳上开设的冷却水进口Ⅰ和冷却水出口Ⅰ,以及板式换热器开设的冷却水进口Ⅱ和冷却水出口Ⅱ,是为了让板式换热器内的冷却水路与机壳和内罩之间形成的水路形成并联关系,提升系统流量,增加换热效率。
进一步,所述机壳上设有用于固定板式换热器的U型板,所述U型板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支耳,所述支耳和机壳上分别设有螺纹孔,所述支耳通过穿过螺纹孔的螺栓与机壳固定连接。
本方案采用U型板套设在板式换热器上,而U型板两侧的支耳通过穿过螺纹孔的螺栓固定在机壳上,这样能将板式换热器固定在机壳上。
进一步,所述前端盖的内侧面固定有前端轴承内盖,所述后端盖的内侧面固定有后端轴承内盖,所述前端轴承内盖和后端轴承内盖的内侧面分别卡接有甩油环。
本方案在前端盖的内侧面固定前端轴承内盖,后端盖的内侧面固定有后端轴承内盖,同时,在前端轴承内盖和后端轴承内盖的内侧面分别卡接有甩油环,主要防止储油腔室内的冷却油溢出。
进一步,所述吸油管上且位于变频油泵的后端设有冷却油过滤器。
本方案在吸油管上且位于变频油泵的后端的冷却油过滤器对吸油管从储油腔室抽吸出的冷却油进行过滤,除去抽吸的冷却油内的杂质,这样,避免管路被拥堵,提高液体流动性,同时输送到油路内的冷却油杂质减少,保证在板式换热器内与水路交换热量时,更好对油路内携带热量的冷却油进行降温。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冷却装置采用双介质冷却,通过机壳、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形成用于存储冷却油的储油腔室,同时,在前端盖和后端盖内侧面分别固定前轴承内盖和后轴承内盖,为了避免储油腔室内的冷却油溢出,在前轴承内盖和后轴承内盖内侧面分别卡接甩油环,甩油环主要避免冷却油从轴承与轴承内盖之间的缝隙溢出;
而且,回路水路位于板式换热器内,回路水路的出口端和进口端均与外部的供水水路连通,使得回路水路内的水流为循环流动,同时,在板式换热器内还设有与回路水路相接触的油路,该油路的进口端通过吸油管与储油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吸油管上设有变频油泵,油路的出口端通过出油管与储油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储油腔室内的冷却油油位设置到一定高度,能浸泡到电机转子表面,通过变频油泵从吸油口处将储油腔室内的升热后的冷却油抽吸至油路内,再经过冷却油过滤器,然后流入外部板式换热器,在板式换热器内与水道内的冷却水交换热量后,冷却后的冷却油通过冷却油分流器、冷却油管、喷油环再次喷入到电机内部,冷却油通过回油通道再次流到吸油口位置,如此循环。
在机壳的内表面焊接有呈圆筒结构的内罩,内罩与机壳之间形成冷却水腔室,循环水路包括冷却水出水管和冷却水进水管,冷却水进水管的进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进水管的出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的进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的出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连通,使得冷却水出水管和冷却水进水管与冷却水腔室之间形成水流的循环流动,在部分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产生的损耗热量传递至内罩表面,通过内罩与循环水路进行换热;定子绕组端部产生的损耗产生的热量通过喷油环喷出的冷却油冷却,电机转子产生的损耗产生的热量通过转子旋转表面与冷却油的对流换热、以及电机内部的轴承损耗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安装在轴承内盖上的甩油环冷却,达到整个电机内部散热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中内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回油通道1、吸油端2、冷却油油位3、电机转子4、甩油环5、前端轴承内盖6、前端盖7、定子绕组8、喷油环9、前端冷却油进口10、冷却水进水管11、定子铁芯12、冷却水通道13、冷却水出水管14、后端冷却油进口15、后端盖16、后端轴承内盖17、变频油泵18、冷却水出口Ⅱ19、冷却油过滤器20、冷却水进口Ⅱ21、后端冷却油管22、前端冷却油管23、冷却油分流器24、换热器25、U型板26、冷却水进口Ⅰ27、冷却水出口Ⅰ28、机壳29、环形凸块30、凸块31、内罩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其中说明。
本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3,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包括机壳29,机壳29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端盖7和后端盖16,前端盖7和后端盖16与机壳29之间形成用于储存冷却油的封闭式的储油腔室,电机装配的电机转子4、定子绕组8和定子铁芯12位于储油腔室内,机壳29的内表面上设有呈圆筒结构的内罩32,内罩32与机壳29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冷却水腔室;机壳29上设有板式换热器25;
板式换热器25内设有回路水路和油路,回路水路的进口端、出口端分别与外部的供水水路连通,回路水路与油路通过板式换热器25进行热交换,油路的进口端通过吸油管与储油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吸油管上设有变频油泵18,油路的出口端通过出油管与储油腔室的进口端连通;
还包括循环水路,循环水路包括冷却水进水管11和冷却水出水管14,冷却水进水管11的进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进水管11的出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14的进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14的出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连通。
本方案中的冷却水和冷却油两种介质对整个电机内部进行冷却降温,其中,回路水路位于板式换热器25内,而循环水路位于板式换热器25的外部,通过三通接头的一个接头连通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另外两个接头分别连通回路水路的进口端和循环水路中的冷却水进水管11,再通过三通接头的一个接头连通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两外两个接头分别连通回路水路的出口端和循环水路中的冷却水出水管14;
而板式换热器25内还设有油路,油路的进口端通过吸油管与储油腔室的出口端连通,油路的出口端通过出油管与储油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因此,通过变频油泵18能够将储油腔室内的温度较高的冷却油引入至油路内,由于油路与回路水路相接触且两者进行热交换,使得油路的热量传递至回路水路上,将油路温度升高的冷却油进行降温,再通过出油管将冷却油引入至储油腔室内,由于前端盖7和后端盖16与机壳29之间形成的储油腔室,而整个电机内部电机转子4、定子绕组8和定子铁芯12产生的热量会通过冷却油传递至板式换热器25内,经热交换对温度较高的冷却油进行降温,因此,也能使得整个电机内部进行散热;
通过冷却水进水管11的进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进水管11的出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进口端连通,所冷却水出水管14的进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14的出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连通,因此,冷却水出水管14和冷却水进水管11与冷却水腔室之间形成循环水路;由于内罩32与机壳29之间形成冷却水腔室,而内罩32呈圆筒结构且焊接在机壳29的内表面,因此,内罩32与定子铁芯12外表面相接触,能够对定子铁芯12外表面进行降温处理,经过冷却水腔室的冷却水会带走定子铁芯12外表面的热量,因此,本方案整体能够对整个电机内部进行降温,采用两种介质进行降温,提升冷却效率。
作为优选,储油腔室的底部设有回油通道1,吸油管的吸油端2位于回油通道1的底部,吸油管的另一端穿过机壳29与板式换热器25内的油路连通。
本方案在储油腔室内设定回油通道1,冷却油油位3设置到一定高度,能浸泡到电机转子表面,吸油管的吸油端2位于回油通道1的底部;在电机内部工作时,其电机转子4、定子绕组8和定子铁芯12之间产生的热量部分会传递至回油通道1的冷却油内,通过启动变频油泵18,将回油通道1内携带热量的冷却油通过吸油管的吸油端2吸入并输送至油路内,而油路在板式换热器25内与水路交换热量,将对温度升高的冷却油进行降温。
作为优选,内罩32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在机壳29内表面的喷油环9,喷油环9与机壳29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喷油腔室,喷油环9的表面设有多个且绕其一圈间隔设置的喷油孔,机壳29的内表面且位于内罩32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喷油腔室连通的冷却油进口,出油管的一端与板式换热器25内的油路连通,另一端连通有两根冷却油管,冷却油管穿过冷却油进口伸入喷油腔室内。
其中,两根冷却油管分别为前端冷却油管23和后端冷却油管22,前端冷却油管23和后端冷却油管22分别位于内罩32前后两端,机壳29上开设有前端冷却油进口10和后端冷却油进口15,前端冷却油管23穿过前端冷却油进口10伸入前端喷油环9与机壳29形成的前端喷油腔室内,后端冷却油管22穿过后端冷却油进口15伸入后端喷油环9与机壳29形成的后端喷油腔室内。
在使用时,前端冷却油管23将冷却油输送至前端喷油环9与机壳29形成的前端喷油腔室内,后端冷却油管22将冷却油输送至后端喷油环9与机壳29形成的后端喷油腔室内,在前端喷油腔室和后端喷油腔室的压力下,将冷却油经喷油孔喷射到定子绕组上,对定子绕组8进行降温。
作为优选,出油管远离板式换热器25的端部设有冷却油分流器24,冷却油分流器24上设有一个进油端和两个出油端,进油端与油路连通,出油端与冷却油管连通。
本方案采用冷却油分流器24将油路一分为二,形成两根冷却油管,而这两根冷却油管分别位于定子绕组8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为前端冷却油管23和后端冷却油管22,这样设置,能够将油路均匀喷射在电机内部,对电机内部的温度进行降温。
本方案通过回油通道1、吸油管、油路和出油管形成冷却油的循环回路,将储油腔室内温度升高的冷却油传输至油路内,通过油路和回路水路的热交换,对温度升高的冷却油进行降温,再将降温后的冷却油输送至储油腔室内,对电机转子4、定子绕组8和定子铁芯12进行降温。
作为优选,内罩32的外表面沿轴向间隔设有多条向外凸起的环形凸块30,相邻环形凸块30之间形成冷却水通道13,环形凸块30上开设有让水流通过的开口,通过开口使得相邻冷却水通道13之间相通,内罩32的前后两端沿周向设有固定在机壳29的内表面上的圆形环。
本方案采用多条径向间隔设置的环形凸块30,在相邻冷却水通道13之间通过该开口形成循环水流,同时,在内罩32的前后两端的圆形环为封闭,焊接在机壳29上,这样保证冷却水不会泄露到电机内部,只对机壳29和定子铁芯12位置进行降温。
作为优选,开口内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凸块31,相邻环形凸块30的凸块31分别位于机壳29的顶部和底部。
本方案设计的凸块31是用于限位的,方便内罩32与机壳29的顶部和底部连接,同时,两个凸块31为间隔设置,也形成冷却水流通的通孔。
作为优选,机壳29开设有冷却水进口Ⅰ27和冷却水出口Ⅰ28,板式换热器开设有冷却水进口Ⅱ21和冷却水出口Ⅱ19,冷却水进水管11依次穿过冷却水进口Ⅱ21和冷却水进口Ⅰ27后与设置在内罩32上的进水口连通,冷却水出水管14依次穿过冷却水出口Ⅱ19和冷却水出口Ⅰ28后与设置在内罩32上的出水口连通。
本方案在机壳29上开设的冷却水进口Ⅰ27和冷却水出口Ⅰ28,以及板式换热器开设的冷却水进口Ⅱ21和冷却水出口Ⅱ19,是为了让板式换热器内的冷却水路与机壳29和内罩32之间形成的水路形成并联关系,提升系统流量,增加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机壳29上设有用于固定板式换热器25的U型板26,U型板26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支耳,支耳和机壳29上分别设有螺纹孔,支耳通过穿过螺纹孔的螺栓与机壳29固定连接。
本方案采用U型板26套设在板式换热器25上,而U型板26两侧的支耳通过穿过螺纹孔的螺栓固定在机壳29上,这样能将板式换热器25固定在机壳29上。
作为优选,前端盖7的内侧面固定有前端轴承内盖6,后端盖16的内侧面固定有后端轴承内盖17,前端轴承内盖6和后端轴承内盖17的内侧面分别卡接有甩油环5。
本方案在前端盖7的内侧面固定前端轴承内盖6,后端盖16的内侧面固定有后端轴承内盖17,同时,在前端轴承内盖6和后端轴承内盖17的内侧面分别卡接有甩油环5,主要防止储油腔室内的冷却油溢出。
作为优选,吸油管上且位于变频油泵18的后端设有冷却油过滤器20。
本方案在吸油管上且位于变频油泵18的后端的冷却油过滤器20对吸油管从储油腔室抽吸出的冷却油进行过滤,除去抽吸的冷却油内的杂质,这样,避免管路被拥堵,提高液体流动性,同时输送到油路内的冷却油杂质减少,保证在板式换热器25内与水路交换热量时,更好对油路内携带热量的冷却油进行降温。
一种油水双介质冷却电机的冷却方法,冷却方法应用于油水双介质冷却电机,对电机进行冷却方法包括:通过变频油泵18抽吸储油腔室内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油,使冷却油经吸油管进入油路内,并在板式换热器25内与回路水路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使冷却油温度降低,再通过喷油环9与机壳29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喷油腔室将冷却油喷射到定子绕组端部,然后流入到储油腔室内;储油腔室的冷却油油位3设置到一定高度,能浸泡到电机转子4表面,使得电机转子4通过旋转其表面与冷却油进行对流换热,冷却油吸热后温度升高,并汇集到储油腔室内,再重复上述冷却过程,使得冷却油对电机内部进行循环冷却;
在冷却油循环的同时,通过冷却水进水管11将冷却水引入冷却水腔室内,与定子铁芯12表面接触,对定子铁芯12定子铁芯12进行冷却,再从冷却水出水管14回到外部的供水水路内,使得循环水路内的冷却水循环流动。
作为优选,在出油管的出油端连通有冷却油管,冷却油管穿过冷却油进口,然后进入喷油环9与机壳29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喷油腔室内,喷油腔室内的压力将冷却油经喷油孔喷到定子绕组上,电机转子4的转轴通过导热将热量传导到甩油环5上,甩油环5上的冷却油对电机转子4的转轴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介质冷却,通过机壳29、前端盖7和后端盖16之间形成用于存储冷却油的储油腔室,同时,在前端盖7和后端盖16内侧面分别固定前轴承内盖和后轴承内盖,为了避免储油腔室内的冷却油溢出,在前轴承内盖和后轴承内盖内侧面分别卡接甩油环5,甩油环5主要避免冷却油从轴承与轴承内盖之间的缝隙溢出。
回路水路位于板式换热器25内,回路水路的出口端和进口端均与外部的供水水路连通,使得回路水路内的水流为循环流动,同时,在板式换热器25内还设有与回路水路相接触的油路,该油路的进口端通过吸油管与储油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吸油管上设有变频油泵18,油路的出口端通过出油管与储油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储油腔室内的冷却油油位3设置到一定高度,能浸泡到电机转子表面,通过变频油泵18从吸油口处将储油腔室内的升热后的冷却油抽吸至油路内,再经过冷却油过滤器20,然后流入外部板式换热器25,在板式换热器25内与水道内的冷却水交换热量后,冷却后的冷却油通过冷却油分流器24、冷却油管、喷油环9再次喷入到电机内部,冷却油通过回油通道1再次流到吸油口位置,如此循环。
在机壳29的内表面焊接有呈圆筒结构的内罩32,内罩32与机壳29之间形成冷却水腔室,循环水路包括冷却水出水管14和冷却水进水管11,冷却水进水管11的进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进水管11的出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进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14的进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出口端连通,冷却水出水管14的出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连通,使得冷却水出水管14和冷却水进水管11与冷却水腔室之间形成水流的循环流动,在部分定子绕组8和定子铁芯12产生的损耗热量传递至内罩32表面,通过内罩32与循环水路进行换热;定子绕组8端部产生的损耗产生的热量通过喷油环9喷出的冷却油冷却,电机转子4产生的损耗产生的热量通过转子旋转表面与冷却油的对流换热、以及电机内部的轴承损耗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安装在轴承内盖上的甩油环5冷却,达到整个电机内部散热的作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与机壳之间形成用于储存冷却油的封闭式的储油腔室,电机装配的电机转子、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位于储油腔室内,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上设有呈圆筒结构的内罩,所述内罩与机壳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冷却水腔室;所述机壳上设有板式换热器;
所述板式换热器内设有回路水路和油路,所述回路水路的进口端、出口端分别与外部的供水水路连通,所述回路水路与油路通过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油路的进口端通过吸油管与储油腔室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吸油管上设有变频油泵,所述油路的出口端通过出油管与储油腔室的进口端连通;
还包括循环水路,所述循环水路包括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所述冷却水进水管的进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冷却水进水管的出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的进口端与冷却水腔室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的出口端与外部的供水水路的进口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室的底部设有回油通道,所述吸油管的吸油端位于回油通道的底部,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穿过机壳与板式换热器内的油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固定在机壳内表面的喷油环,所述喷油环与机壳之间形成封闭式的喷油腔室,所述喷油环的表面设有多个且绕其一圈间隔设置的喷油孔,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且位于内罩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与喷油腔室连通的冷却油进口,所述出油管的一端与板式换热器内的油路连通,另一端连通有两根冷却油管,所述冷却油管穿过冷却油进口伸入喷油腔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远离板式换热器的端部设有冷却油分流器,所述冷却油分流器上设有一个进油端和两个出油端,所述进油端与油路连通,所述出油端与冷却油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的外表面沿轴向间隔设有多条向外凸起的环形凸块,相邻环形凸块之间形成冷却水通道,所述环形凸块上开设有让水流通过的开口,通过开口使得相邻冷却水通道之间相通,所述内罩的前后两端沿周向设有固定在机壳的内表面上的圆形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内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凸块,相邻环形凸块的凸块分别位于机壳的顶部和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开设有冷却水进口Ⅰ和冷却水出口Ⅰ,所述板式换热器开设有冷却水进口Ⅱ和冷却水出口Ⅱ,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依次穿过冷却水进口Ⅱ和冷却水进口Ⅰ后与设置在内罩上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却水出水管依次穿过冷却水出口Ⅱ和冷却水出口Ⅰ后与设置在内罩上的出水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用于固定换热器的U型板,所述U型板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支耳,所述支耳和机壳上分别设有螺纹孔,所述支耳通过穿过螺纹孔的螺栓与机壳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的内侧面固定有前端轴承内盖,所述后端盖的内侧面固定有后端轴承内盖,所述前端轴承内盖和后端轴承内盖的内侧面分别卡接有甩油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上且位于变频油泵的后端设有冷却油过滤器。
CN202222304697.4U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Active CN2184497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4697.4U CN218449704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4697.4U CN218449704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49704U true CN218449704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96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04697.4U Active CN218449704U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497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38656A1 (zh) 一种定子铁芯冷却结构及电机冷却系统
WO2021238762A1 (zh) 一种混合冷却电机
CN113241880A (zh) 内置油路结构的油冷电机
CN211456879U (zh) 电机冷却系统
CN110086296B (zh) 一种高效油冷永磁同步电机
CN115313740A (zh) 一种油水双介质冷却电机及其冷却方法
CN212367066U (zh) 一种双冷却通道电机
CN115459478A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冷却结构及其冷却方法
CN218449704U (zh) 一种油水双介质电机冷却装置
CN212033944U (zh) 油冷机壳以及油冷电机
CN211351917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动力系统及其电机冷却结构
CN114530990B (zh) 一种ipm散热电机
CN218243262U (zh) 高效散热的永磁直驱电机
CN208062914U (zh) 空心转子结构
CN216290470U (zh)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油冷冷却结构
CN213585315U (zh) 一种轻型高速大容量空水冷同步发电机
CN209896863U (zh) 一种水冷和油冷相结合的永磁同步电机
CN209896865U (zh) 一种高效油冷永磁同步电机
CN210123911U (zh) 一种新型开关磁阻电机定子结构
CN206575242U (zh) 一种铁芯式水冷发电机
CN212183329U (zh) 一种混合冷却电机
CN211429059U (zh) 电机机壳
WO2023178927A1 (zh) 一种电机油冷系统及电机油冷方法
CN221202247U (zh) 一种定子封闭的油冷电机
CN214755873U (zh) 内置油路结构的油冷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