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8100U - 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 Google Patents

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48100U
CN218448100U CN202222286328.7U CN202222286328U CN218448100U CN 218448100 U CN218448100 U CN 218448100U CN 202222286328 U CN202222286328 U CN 202222286328U CN 218448100 U CN218448100 U CN 218448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unit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tora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8632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猛
张伟
李华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8632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48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48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48100U/zh
Priority to AU2023204341A priority patent/AU2023204341A1/en
Priority to US18/350,056 priority patent/US20240072323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7Stationary installation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ationary device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10Batteries in stationary systems, e.g. emergency power source in pla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储能系统包括:柜体,控制模块,均设置于柜体内的电池簇模块和液冷模块;其中,电池簇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簇;在柜体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和液冷模块的液冷机组依次分布,至少一个电池簇和控制模块的开关汇流单元依次分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簇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簇,在柜体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和液冷机组依次分布,至少一个电池簇和开关汇流单元依次分布,充分利用了柜体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效减小了整个柜体的占地面积,从而减小了储能系统的占地面积。

Description

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背景技术
随着工商业储能需求的增多,工商业储能产品高速发展。随着储能系统电量的增加以及对小体积的需求,传统的风冷储能产品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为了满足散热和小体积的需求,液冷储能系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现有的液冷储能系统占地面积仍然较大、散热效率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如何设计储能系统,以减小占地面积,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系统,以减小占地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储能系统的储能电站。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储能系统,包括:柜体,控制模块,以及均设置于柜体内的电池簇模块和液冷模块;
其中,所述电池簇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簇;
所述液冷模块包括液冷机组和液冷管路,所述液冷机组用于提供冷却液,所述液冷管路连接所述液冷机组和所述电池簇模块以形成液冷回路;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位于柜体内的开关汇流单元,所述开关汇流单元用于进行任意两个所述电池簇的并联汇流、所述电池簇模块的开关及电池簇管理单元的控制;
在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电池簇和所述液冷机组依次分布,至少一个所述电池簇和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依次分布。
可选地,任意两个所述电池簇沿X向依次分布;在X向上,所述液冷机组和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依次分布。
可选地,在所述柜体的横截面中,所述液冷机组和所述开关汇流单元沿所述横截面的对角线分布;其中,所述横截面平行于X向和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
可选地,所述液冷机组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池簇的顶端,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池簇的底端;
其中,位于所述液冷机组底端的所述电池簇为第一电池簇,位于所述开关汇流单元顶端的所述电池簇为第二电池簇;
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位于所述柜体的底端,所述液冷机组位于所述柜体的顶端,所述第一电池簇自所述柜体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液冷机组,所述第二电池簇自所述开关汇流单元延伸至所述柜体的顶端;
所述第一电池簇和所述第二电池簇相邻;或者所述第一电池簇和所述第二电池簇之间设置有第三电池簇,所述第三电池簇自所述柜体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柜体的顶端。
可选地,所述柜体设置有至少一个放置所述电池簇的电池舱,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位于一个所述电池舱内。
可选地,所述柜体设置有:至少一个放置所述电池簇的电池舱,以及放置所述液冷机组的液冷机组舱;
其中,在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电池舱和所述液冷机组依次分布。
可选地,所述柜体设置有两个柜门,一个所述柜门封闭所述液冷机组舱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电池舱,另一个所述柜门封闭其他的所述电池舱,其他的所述电池舱中一个所述电池舱具有所述开关汇流单元。
可选地,所述柜体中靠近所述开关汇流单元的一个侧板设置有穿线结构,所述穿线结构供所述开关汇流单元的出线穿过。
可选地,所述柜体设置有:容置所述液冷机组的液冷机组舱,均与所述液冷机组舱连通的液冷进风口和液冷出风口;
其中,所述液冷出风口设置有导风组件,且所述导风组件用于使所述液冷出风口向远离所述液冷进风口的一侧出风。
可选地,所述储能系统还包括增补单元,所述增补单元设置于所述柜体的外部,所述增补单元用于使所述储能系统给储能电站增补电量。
基于上述提供的储能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电站,该储能电站包括储能系统,所述储能系统为上述具有增补单元的储能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簇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簇,在柜体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和液冷机组依次分布,至少一个电池簇和开关汇流单元依次分布,这样,充分利用了柜体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效减小了整个柜体的占地面积,从而减小了储能系统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图4中:
100为电池簇模块,200为液冷模块,300为控制模块,400为消防模块,900为柜体,1000为增补单元;
101为电池模组,102为第一电池簇,103为第二电池簇,104为熔断器;
201为液冷机组,202为液冷主管路,203为液冷支管路;
301为开关汇流单元,302为急停单元,303为指示单元;
401为消防接口,402为消防进风口,403为消防排风口,404为气体消防单元,405为消防检测单元;
501为第一接水盘,502为第二接水盘;
601为液冷进风口,602为液冷出风口,603为液冷排水口;
701为吊角件,702为顶角件;
801为叉车孔,802为固定构件;
901为顶盖、903为柜体主体、902为底座、904为穿线板、905为柜门,906为液冷机组舱,907为电池舱,908为穿线孔;
1001为固定框架,1002为变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液冷储能系统中,用于对电池簇模块进行液冷的液冷模块通常设置在柜体的外部,增大了占地面积;或者,在柜体内单独设置一个和电池舱并排设置的液冷舱,液冷模块位于液冷舱内,这样,也增大了占地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电池舱容置上述电池簇模块。
另外,液冷储能系统中,在柜体内单独设置一个和电池舱并排设置的控制舱,控制模块的主要单元(开关汇流单元)设置在该控制舱内,也导致整个系统占地面积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如图4所示,该储能系统包括:柜体900,控制模块300,以及均设置于柜体900内的电池簇模块100和液冷模块200。
上述电池簇模块100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簇。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簇包括至少一个电池模组101。若电池簇中,电池模组101为两个以上,则电池簇中任意两个电池模组101沿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依次分布。每个电池簇中,任意两个电池模组101串联,为了提高安全性能,可选择两个电池模组101之间串联熔断器104,如图4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调整电池模组101的数目以及电池簇的数目来调整上述储能系统的储电量,实现了电量的扩展。
上述液冷模块200用于液冷电池簇模块100。具体地,上述液冷模块200包括液冷机组201和液冷管路,液冷机组201用于提供冷却液,液冷管路连接液冷机组201和电池簇模块200以形成液冷回路。
上述液冷管路包括两个液冷主管路202和液冷支管路203,其中,一个液冷主管路202为排出主管路,另一个液冷主管路202为回流主管路,液冷支管路203的进口和排出主管路连通,液冷支管路203的出口和回流主管路连通,电池模组101中的液冷构件串接在液冷支管路203上。
可以理解的是,液冷支管路203至少为两个,任意两个液冷支管路203并联设置。
上述控制模块300包括位于柜体900内的开关汇流单元301,该开关汇流单元301用于进行任意两个电池簇的并联汇流、电池簇模块100的开关及电池簇管理单元的控制。
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和液冷机组201依次分布,至少一个电池簇和开关汇流单元301依次分布。
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和液冷机组201依次分布,具体为: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底端或者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顶端。例如,可选择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底端或者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顶端;也可选择两个电池簇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底端,或者两个电池簇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顶端。
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和开关汇流单元301依次分布,具体为: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底端或者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顶端。例如,可选择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底端或者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顶端;也可选择两个电池簇位于均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底端或者两个电池簇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顶端。
在实际应用中,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底端或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顶端、以及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底端或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顶端可任意组合。具体地,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底端且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底端、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底端且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顶端、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顶端且少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底端、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液冷机组201的顶端且至少一个电池簇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的顶端。
一方面,上述开关汇流单元301和液冷机组201与相同的电池簇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依次分布。例如,上述开关汇流单元301和液冷机组201位于同一电池簇的顶端,或者上述开关汇流单元301和液冷机组201位于同一电池簇的底端,或者上述开关汇流单元301和液冷机组201中一者位于同一电池簇的顶端、另一者位于同一电池簇的底端。
另一方面,上述开关汇流单元301和液冷机组201与不同的电池簇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依次分布。具体地,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和液冷机组201依次分布的电池簇,和开关汇流单元301依次分布的电池簇为不同的电池簇。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簇模块100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簇,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簇和液冷机组201依次分布,至少一个电池簇和开关汇流单元301依次分布,这样,充分利用了柜体900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效减小了整个柜体900的占地面积,从而减小了储能系统的占地面积。
为了优化布局,可选择任意两个电池簇沿X向依次分布;在X向上,液冷机组201和开关汇流单元301依次分布。这样,液冷机组201和开关汇流单元301与不同的电池簇沿柜体900高度方向依次分布,可有效降低柜体900的高度,提高了稳定性,也便于对柜体900的顶部进行操作和维护。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分布结构中,开关汇流单元301和液冷机组201与不同的电池簇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依次分布。
进一步地,在柜体900的横截面中,液冷机组201和开关汇流单元301沿上述横截面的对角线分布。需要说明是,柜体900的横截面平行于X向和柜体900的高度方向。
上述分布结构中,有效缩短了所有电池簇至液冷机组201的距离之和,以及所有电池簇至开关汇流单元301的距离之和,从而缩短了液冷管路和线路,方便了布置液冷管路和布线。
开关汇流单元301通常需要和地面上预留的线路连接。为了便于安装储能系统,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液冷机组201位于至少一个电池簇的顶端,开关汇流单元301位于至少一个电池簇的底端。
上述储能系统中,位于液冷机组201底端的电池簇为第一电池簇102,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顶端的电池簇为第二电池簇103。其中,开关汇流单元301位于柜体900的底端,液冷机组201位于柜体900的顶端,第一电池簇102自柜体900的底端延伸至液冷机组201,第二电池簇103自开关汇流单元301延伸至柜体900的顶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不为同一电池簇。
上述结构实现了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错落设置,即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的底端不平齐、且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的顶端不平齐。上述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可相邻、也可不相邻。若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不相邻,即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之间设置有第三电池簇,第三电池簇自柜体900的底端延伸至柜体900的顶端。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柜体900的内部空间,第三电池簇的底端和第一电池簇102的底端平齐设置,第三电池簇的顶端和第二电池簇103的顶端平齐设置。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选择第三电池簇的底端和第一电池簇102的底端错位设置,第三电池簇的顶端和第二电池簇103的顶端错位设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电池簇102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上述第二电池簇103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三电池簇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储能系统中,若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相邻,则实现了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均与液冷机组201有直接接触面、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均与开关汇流单元301有直接接触面,进一步缩短了所有电池簇至液冷机组201的距离之和,以及所有电池簇至开关汇流单元301的距离之和,缩短了液冷管路和线路,方便了布置液冷管路和布线;若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二电池簇103之间设置有第三电池簇,则实现了第一电池簇102和第三电池簇均与液冷机组201有直接接触面、第三电池簇和第二电池簇103均与开关汇流单元301有直接接触面,进一步缩短了所有电池簇至液冷机组201的距离之和,以及所有电池簇至开关汇流单元301的距离之和,缩短了液冷管路和线路,方便了布置液冷管路和布线。
现有的液冷储能系统中,控制单元通过风冷散热,通常将柜体外部的空气引入控制单元所在的控制舱,由于柜体外部的空气温度较高时,散热效果较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柜体900设置有至少一个放置电池簇的电池舱907,开关汇流单元301位于一个电池舱907内。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电池舱907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池簇。上述电池舱907为密封舱,以保证防护要求。
上述储能系统中,开关汇流单元301位于一个电池舱907内,则开关汇流单元301和一个电池簇位于同一电池舱907内,该电池舱907内多余的冷空气可对开关汇流单元301进行冷却,从而实现对开关汇流单元301进行散热,有效提高了散热效果;而且,散热效果不受柜体900外部环境温度的影响。
上述储能系统中,为了便于设置液冷机组201以及降低液冷机组201对电池簇的影响,上述柜体900设置有:至少一个放置电池簇的电池舱907,以及放置液冷机组201的液冷机组舱906;其中,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电池舱907和液冷机组201依次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若液冷机组201位于至少一个电池簇的顶端,则液冷机组舱906位于至少一个电池舱907的顶端。若液冷机组201位于至少一个电池簇的底端,则液冷机组舱906位于至少一个电池舱907的底端。上述液冷机组舱906可为密封舱,也可为非密封舱。
为了减小使用储能系统所需的占地面积,上述柜体900设置有两个柜门905,如图1所示。其中,一个柜门905封闭液冷机组舱906和至少一个电池舱907,另一个柜门905封闭其他的电池舱907,其他的电池舱907中一个电池舱907具有开关汇流单元301。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柜门905封闭液冷机组舱906和至少一个电池舱907,则该柜门905与液冷机组舱906的防护等级、和该柜门905与电池舱907的防护等级不同,以满足液冷机组舱906和电池舱907的不同需求。
封闭液冷机组舱906的柜门905所能封闭的电池舱907仅包括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和液冷机组201依次分布的电池舱907,或者封闭液冷机组舱906的柜门905所能封闭的电池舱907包括在柜体900的高度方向上和液冷机组201依次分布的电池舱907、以及在垂直于柜体900高度方向的方向上和液冷机组舱906并排分布的电池舱907。
上述储能系统中,通过打开一个柜门905,即可对若干电池簇和液冷机组201进行操作和维护;打开另一个柜门905,即可对其他的电池簇和开关汇流单元301进行操作和维护,这样,无需单独另设柜门905以对液冷机组201、开关汇流单元301进行操作和维护,从而减小了打开柜门905所需的占地面积,进而减小了使用储能系统所需的占地面积;同时,液冷机组舱906和若干电池舱907共用一个柜门,便于保证密封效果,也更加美观。
上述柜体900中,为了减小占地面积,可选择两个柜门905为对开门。当然,也可选择两个柜门905为其他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柜体900中,也可选择同一个柜门905封闭液冷机组舱906和具有开关汇流单元301的电池舱907;还可选择上述柜门905为一个。对于柜门905的设置和分布,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储能系统和其他设备连接,如图1所示,上述柜体900中靠近开关汇流单元301的一个侧板设置有穿线结构,该穿线结构供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出线穿过。具体地,该穿线结构包括穿线板904或穿线孔908。需要说明的是,该穿线结构和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出线密封连接,以保证防护要求。
上述储能系统中,开关汇流单元301位于一个电池舱907内,若开关汇流单元301位于至少一个电池簇的底端,则电池簇和液冷管路上的冷凝水较易滴落在开关汇流单元301上,损坏开关汇流单元30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4所示,上述储能系统还包括第一接水盘501和第一排水结构,第一接水盘501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所在的电池舱907内,第一接水盘501位于开关汇流单元301和开关汇流单元301顶端的电池簇之间,第一接水盘501用于承接冷凝水,第一排水结构和第一接水盘501连通,第一排水结构用于将第一接水盘501内的水排至柜体900外。
对于上述第一排水结构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例如第一排水结构为排水口或排水管等,为了提高电池舱907的防护性能,可选择上述第一排水结构为排水管,该排水管穿至柜体900外,且排水管和柜体900密封连接。
上述储能系统中,为了便于液冷机组201提供冷却液,可选择风冷来冷却液冷机组201中的冷却液。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柜体900设置有:容置液冷机组201的液冷机组舱906,均与液冷机组舱906连通的液冷进风口601和液冷出风口602。这样,机柜900外部的冷空气通过液冷进风口601进入液冷机组舱906,冷空气冷却液冷机组201中的冷却液,冷空气升温变为热空气,该热空气通过液冷出风口602排至机柜900外。此时,液冷机组舱906为非密封舱。
为了减小储能系统所需的安装空间,可选择液冷机组201位于至少一个电池簇的顶端;液冷进风口601位于柜体900的侧面,液冷出风口602位于柜体900的顶面。这样,充分了柜体900顶部的空间来排放热空气,在安装储能系统过程中,在柜体900设置有液冷进风口601的一侧可预留较小的空隙,从而减小了储能系统所需的安装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柜体900中与柜门905相邻且靠近液冷机组201的一个侧板设置有上述液冷进风口601。
上述储能系统中,柜体900外部的水,例如雨水,较易通过液冷进风口601和液冷出风口602进入液冷机组舱906内,为了避免液冷机组舱906内的水影响电池舱907,如图4所示,上述液冷机组舱906设置有第二接水盘502和第二排水结构,第二接水盘502位于液冷机组201的底端,第二接水盘502用于承接自液冷出风口602和/或液冷进风口601进入液冷机组舱906的水,第二排水结构和第二接水盘502连通,第二排水结构用于将第二接水盘502内的水排至柜体900外。
对于上述第二排水结构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例如,第二排水结构为排水口或排水管。为了简化结构,如图2所示,可选择第二排水结构为液冷排水口603。
在实际应用中,若柜门905封闭液冷机组舱906,则可选择上述液冷排水口603设置于柜体900中远离柜门905的侧板上。
上述结构特别适用于液冷进风口601位于柜体900的侧面,液冷出风口602位于柜体900的顶面的情况。
上述储能系统中,液冷进风口601进风,液冷出风口602出风,进风和出风较易相互影响,从而影响冷却效果。为了降低进风和出风的影响,上述液冷出风口602设置有导风组件,且导风组件用于使液冷出风口602向远离液冷进风口601的一侧出风。
上述结构特别适用于液冷进风口601和液冷出风口602设置较近的情况,例如,液冷进风口601位于柜体900的侧面且液冷出风口602位于柜体900的顶面的情况。
对于导风组件的类型,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例如导风组件为但不仅限于百叶窗,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提高防护性能,也可选择上述液冷进风口601和液冷出风口602均设置有防护构件,以减小灰尘等杂质进入液冷机组舱906内。该防护构件可为防护网、百叶窗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若上述液冷出风口602设置有导风组件,可选择导风组件为上述防护构件。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选择上述液冷机组通过其他方式来冷却上述冷却液,例如水冷或氟冷等,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安全性能,上述储能系统还包括消防模块400。
一方面,可选择上述消防模块400包括水消防单元,该水消防单元用于向柜体900的电池舱907内喷射水。
对于水消防单元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具体地,上述水消防单元包括:设置于柜体900的消防接口401,以及均设置于柜体900内的消防水管和消防喷头;其中,消防喷头用于向柜体900的电池舱907内喷射水,消防喷头和消防水管的出口连通,消防接口401和消防水管的进口连通,且消防接口401用于连接柜体900外部的消防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电池舱907内均消防喷头。
为了便于消防以及提高消防效果,上述消防接口401设置于柜体900的柜门侧的底端,消防喷头设置于电池舱907的顶端。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选择消防接口401和消防喷头设置在其他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另一方面,也可选择上述消防模块400包括设置于柜体900的消防通风组件,该消防通风组件用于排放柜体900的电池舱907内的可燃气体。
对于消防通风组件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具体地,上述消防通风组件包括:均设置于柜体900的消防进风口402、消防排风口403、开闭消防进风口402的进风门、以及开闭消防排风口403的出风门。
为了提高消防效果,可选择上述消防进口402位于柜体900的一侧、消防排风口403位于柜体900的另一侧,且消防进风口402低于消防排风口403。可以理解的是,消防进风口402和消防排风口403分别位于柜体900中相对的两侧。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选消防进风口402和消防排风口403以其他方式分布,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另一方面,也可选择上述消防模块400包括设置于柜体900内的气体消防单元404,该气体消防单元404用于向柜体900的电池舱907内喷射灭火气。
为了提高消防效果,可选择气体消防单元404位于电池舱907的顶端。当然,也可选择气体消防单元404在其他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对于气体消防单元404的类型,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例如气体消防单元404为气溶胶灭火器或七氟丙烷灭火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三个方面可任意组合,以提高消防可靠性和消防效果,从而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能。而且,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任意组合,更能兼容不同的需求。
为了提高消防可靠性,上述消防模块400还包括设置于柜体900内的消防检测单元405。
具体地,若消防模块400包括水消防单元,消防检测单元405包括烟感探测器和温感探测器,烟感探测器和温感探测器均和水消防单元信号连接,且水消防单元根据烟感探测器和温感探测器的检测值进行消防。例如,若烟感探测器的检测值超过烟气设定值且温感探测器的检测值超过温度设定值,水消防单元进行消防,即水消防单元向电池舱907内喷射水。
当然,也可选择上述消防检测单元405包括其他探测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若消防模块400包括气体消防单元404,消防检测单元405包括烟感探测器和温感探测器,烟感探测器和温感探测器均和气体消防单元信号连接,且气体消防单元405根据烟感探测器和温感探测器的检测值进行消防。例如,若烟感探测器的检测值超过烟气设定值且温感探测器的检测值超过温度设定值,气体消防单元405进行消防,即气体消防单元405向电池舱907内喷射灭火气。
上述消防检测单元405,包括但不仅限于烟感探测器、温感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等探测器,用于对柜内进行检测,确保发生危险时能及时反馈;且消防模块400能够及时应对。
具体地,若消防模块400包括消防通风组件,消防检测单元405包括可燃气体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消防通风组件信号连接,且消防通风组件根据可燃气体探测器的检测值进行消防。例如,若可燃气体探测器的检测值超过设定值,消防通风组件进行消防,即消防通风组件将电池舱907内的可燃气体排出。
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可选择上述消防检测单元405设置于电池舱907的顶部。当然,也可选择上述消防检测单元405布置在其他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300还包括急停单元302,该急停单元302设置于柜体900的外部,急停单元302用于控制储能系统急停。为了便于急停,可选择上述急停单元302设置于柜门905。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是否调整急停单元302的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300还包括指示单元303,该指示单元303设置于柜体900的外部,指示单元303用于指示储能系统的运行状态。
上述运行状态包括开关状态、充电状态、储能量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指示单元303可为指示灯和/或指示标识等,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为了便于用户看到上述指示单元303,可选择上述指示单元303设置于柜门905。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柜体900包括:柜体主体903,固定于柜体主体903顶端的顶盖901,固定于柜体主体903底端的底座902,以及柜门905;其中,柜体主体903的顶端具有顶板,柜体主体903的底端具有底板,柜门905封闭柜体主体903,电池簇模块100、液冷模块200和开关汇流单元301均设置于柜体主体903内。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舱907、液冷机组舱906均位于柜体主体903的内部。
上述结构中,将柜体900分为顶盖901、底座902、柜体主体903和柜门905,能够有效减轻单件物料的重量,更方便加工生产;同时,柜体主体903仅其柜门侧需要封闭,可实现有效密封以及更好的套色。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柜门905还可与底座902和/或顶盖901连接,并不局限于柜门905仅与柜体主体903连接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若上述柜体设置有穿线结构,则上述穿线结构设置于柜体主体903;若柜体900设置有液冷进风口601和液冷出风口602,则可选择液冷进风口601设置于柜体主体903的侧板,液冷出风口602通过柜体主体903的顶板上的通孔以及顶盖上的通孔对接形成;若柜体900设置有消防接口401,可选择消防接口401设置于底座902;若柜体900设置有消防进风口402和消防排风口403,可选择消防进风口402设置于柜体主体903的一个侧板、消防排风口403设置于柜体主体903的另一个侧板。
上述柜体中,顶盖901和柜体主体903的固定连接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底座902和柜体主体903的固定连接可拆卸、或不可拆卸。例如,顶盖901和柜体主体903可通过焊接或紧固件等实现固定连接,底座902和柜体主体903可通过焊接或紧固件等实现固定连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为了便于维护,可选择顶盖901和柜体主体90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底座902和柜体主体90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可选择顶盖901和柜体主体903可通过螺纹紧固件实现固定连接,底座902和柜体主体903可螺纹紧固件实现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移动上述柜体900,一方面,可选择上述底座902设置有叉车孔801,该叉车孔801用于供叉车插入。这样,可通过叉车移动上述柜体900。另一方面,可选择底座902设置有吊角件701,该吊角件701用于供吊装设备吊装,这样,可通过叉车吊装设备移动、吊装上述柜体900。另一方面,上述顶盖901设置有顶角件702,该顶角件701用于供吊装设备吊装,这样,也可通过叉车吊装设备移动、吊装上述柜体900。
上述三个方面可任意组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上述叉车孔801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对于叉车孔801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吊装,可选择上述吊角件701分布在底座902的四个顶角处,顶角件702分布在顶盖901的四个顶角处。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选择上述吊角件701和顶角件702的数目为其他以及以其他方式分布,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通常,柜体900需要固定在安装面上,例如该安装面为底面。为了固定,可选择底座902设置有固定构件802,该固定构件802用于和柜体900的安装面固定。
上述固定构件802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对于固定构件802的具体位置和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前文中所提及的储能系统均为工商业储能系统。
现有储能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储能系统电量损耗也是不可避免,需要逐年增加增补柜来保持电量的稳定。而工商业储能系统无法作为增补柜使用,即工商业储能系统无法对储能电站补充电量。这样,使得工商业储能系统的使用受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3所示,上述储能系统还包括增补单元1000,该增补单元1000设置于柜体900的外部,增补单元1000用于使储能系统给储能电站增补电量。
上述储能系统中,增补单元1000可用、可不用。若不使用增补单元1000,则上述储能系统作为商业储能系统使用;若使用上述增补单元1000,则上述储能系统作为增补柜使用。这样,上述储能系统既可作为商业储能系统使用,也可作为增补柜使用,扩展了储能系统的功能;同时,无需单独配制增补柜,可通过在储能系统中增设增补单元1000即可作为增补柜使用,提高了使用灵活性。
具体地,若上述储能系统作为商业储能系统使用,则上述电池簇的出现和开关汇流单元301连接,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出线和储能变流器连接。
具体地,若上述储能系统作为增补柜使用,可选择上述电池簇的出现和开关汇流单元301连接,上述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出线和增补单元1000连接,上述增补单元1000的出线和储能电站中的电站储能变流器连接;也可选择上述增补单元1000用于串接在电池簇模块100和开关汇流单元301之间,具体地,电池簇模块100的出线和增补单元1000连接,增补单元1000的出线和开关汇流单元301连接,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出线用于和储能电站中的电站储能变流器连接。若上述储能系统作为商业储能系统使用,断开电池簇模块100的出线和增补单元1000的连接、以及增补单元1000的出线和开关汇流单元301的连接,然后连接电池簇模块100的出线和开关汇流单元301。
为了便于接线,优先选择上述增补单元1000用于串接在电池簇模块100和开关汇流单元301之间。
基于上述接线结构,若设置穿线板904,可选择穿线板904可拆卸地设置在柜体900上,且穿线板904为两个,一个穿线板904为第一穿线板,另一个穿线板904为第二穿线板。若上述储能系统作为商业储能系统使用,上述第一穿线板设置于柜体900,第一穿线板供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出线穿过;若上述储能系统作为增补柜使用,上述第二穿线板设置于柜体900,上述第二穿线板供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出线穿过、且供增补单元1000的出线和入线穿过。此情况下,上述穿线结构包括上述第一穿线板和第二穿线板。上述结构中,也可选择上述穿线板904为一个,该穿线板904供增补单元1000的出线和入线穿过,同时,上述柜体900还设置有穿线孔908,该穿线孔908供开关汇流单元301的出线穿过。此情况下,上述穿线结构包括上述穿线孔908和上述穿线板904。
对于上述增补单元1000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具体地,上述增补单元1000包括固定框架1001和变换器1002,固定框架1001固定于柜体900的外部,变换器1002设置于固定框架100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变换器1002为DC/DC变换器,即直流-直流变换器,该变换器1002与电池簇一一对应。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根据需要选择上述增补单元1000还包括其他设备,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变换器1002。
对于固定框架1001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维护,上述增补单元1000可拆卸地设置于柜体900。具体地,可选择变换器1002和固定框架1001可拆卸地连接,和/或固定框架1001和柜体900可拆卸地连接。
对于增补单元1000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可选地,增补单元1000设置于柜体900的侧板,具体地,增补单元1000设置于柜体主体903的侧板。
由于增补单元1000需要和开关汇流单元301连接,为了合理布局,可选择上述增补单元1000位于柜体900中靠近开关汇流单元301的一侧。
具体地,柜体900中,设置有增补单元1000的侧板设置有穿线结构和消防排风口403,穿线结构低于消防排风口403,增补单元1000位于穿线结构和消防排风口403之间。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能够实现占地面积小,散热效率高的需求;还能够实现背靠背布置(柜体900中远离柜门905的一侧为背侧);同时能够进行设备扩展,具体将储能系统扩增为增补柜,对储能电站进行电量增补。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储能电站,该储能电站包括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为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包括增补单元1000的储能系统。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储能电站包括上述储能系统,则上述储能电站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控制模块,以及均设置于柜体内的电池簇模块和液冷模块;
其中,所述电池簇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电池簇;
所述液冷模块包括液冷机组和液冷管路,所述液冷机组用于提供冷却液,所述液冷管路连接所述液冷机组和所述电池簇模块以形成液冷回路;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位于柜体内的开关汇流单元,所述开关汇流单元用于进行任意两个所述电池簇的并联汇流、所述电池簇模块的开关及电池簇管理单元的控制;
在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电池簇和所述液冷机组依次分布,至少一个所述电池簇和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依次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所述电池簇沿X向依次分布;在X向上,所述液冷机组和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依次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柜体的横截面中,所述液冷机组和所述开关汇流单元沿所述横截面的对角线分布;其中,所述横截面平行于X向和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机组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池簇的顶端,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池簇的底端;
其中,位于所述液冷机组底端的所述电池簇为第一电池簇,位于所述开关汇流单元顶端的所述电池簇为第二电池簇;
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位于所述柜体的底端,所述液冷机组位于所述柜体的顶端,所述第一电池簇自所述柜体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液冷机组,所述第二电池簇自所述开关汇流单元延伸至所述柜体的顶端;
所述第一电池簇和所述第二电池簇相邻;或者所述第一电池簇和所述第二电池簇之间设置有第三电池簇,所述第三电池簇自所述柜体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柜体的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设置有至少一个放置所述电池簇的电池舱,所述开关汇流单元位于一个所述电池舱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设置有:至少一个放置所述电池簇的电池舱,以及放置所述液冷机组的液冷机组舱;
其中,在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电池舱和所述液冷机组依次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柜体设置有两个柜门,一个所述柜门封闭所述液冷机组舱和至少一个所述电池舱,另一个所述柜门封闭其他的所述电池舱,其他的所述电池舱中一个所述电池舱具有所述开关汇流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中靠近所述开关汇流单元的一个侧板设置有穿线结构,所述穿线结构供所述开关汇流单元的出线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设置有:容置所述液冷机组的液冷机组舱,均与所述液冷机组舱连通的液冷进风口和液冷出风口;
其中,所述液冷出风口设置有导风组件,且所述导风组件用于使所述液冷出风口向远离所述液冷进风口的一侧出风。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补单元,所述增补单元设置于所述柜体的外部,所述增补单元用于使所述储能系统给储能电站增补电量。
11.一种储能电站,包括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为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系统。
CN202222286328.7U 2022-08-29 2022-08-29 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Active CN218448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6328.7U CN218448100U (zh) 2022-08-29 2022-08-29 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AU2023204341A AU2023204341A1 (en) 2022-08-29 2023-07-06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
US18/350,056 US20240072323A1 (en) 2022-08-29 2023-07-11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6328.7U CN218448100U (zh) 2022-08-29 2022-08-29 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48100U true CN218448100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98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86328.7U Active CN218448100U (zh) 2022-08-29 2022-08-29 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2323A1 (zh)
CN (1) CN218448100U (zh)
AU (1) AU2023204341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3204341A1 (en) 2024-03-14
US20240072323A1 (en) 2024-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76620U (zh) 数据中心机房
CN114284628B (zh) 箱式储能电池系统
CN213212309U (zh) 储能系统
CN115472961A (zh) 储能集装箱
CN111697287A (zh) 一种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CN219046302U (zh) 一种储能电池集装箱
CN212751901U (zh) 一种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WO2024087882A1 (zh) 增补电柜和储能电站
CN215644795U (zh) 一种户外储能电池柜
CN218448100U (zh) 储能系统和储能电站
CN103238381A (zh) 具有温度控制的自容式ups系统
CN210630110U (zh) 集装箱数据中心
CN114512904B (zh) 一种储能柜
CN219419285U (zh) 一种储能箱
CN219458752U (zh) 集成式液冷储能电池柜
CN108844187B (zh) 微模块
CN109952004A (zh) 一种大容量的集装箱式数据中心
CN212366093U (zh) 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装置
CN218569066U (zh) 储能集装箱
CN215872076U (zh) 集装箱模块化数据中心
CN220774578U (zh) 储能机柜及储能系统
CN219394170U (zh) 一种户外液冷储能柜
CN217904030U (zh) 一种模块化分体式储能结构及储能电站
CN220934208U (zh) 一种储能户外柜
CN220895634U (zh) 一种光储充检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