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0446U - 棒料输送齿轮箱 - Google Patents

棒料输送齿轮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40446U
CN218440446U CN202222908416.6U CN202222908416U CN218440446U CN 218440446 U CN218440446 U CN 218440446U CN 202222908416 U CN202222908416 U CN 202222908416U CN 218440446 U CN218440446 U CN 2184404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riving
gearbox
bar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084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奕佳
戴志武
陈铁
丁吉
禹本元
毛方元
张元�
孙林
王欣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igh Accurate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igh Accurate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igh Accurate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igh Accurate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084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404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404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404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棒料输送齿轮箱,该棒料输送齿轮箱,两个齿轮传动机构均转动连接于齿轮箱本体且两个齿轮传动机构相互啮合,齿轮传动机构的两个传动辊之间形成间隙;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两个第一转轴均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能带动两个第一转轴绕自身轴线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第二驱动组件被配置为能带动其中一个齿轮传动机构绕第一轴线相对齿轮箱本体转动,以使两个齿轮传动机构沿相反时针方向转动,以使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隙增大或减小,第一轴线与第一转轴的轴线平行设置。能快速高效的调节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隙,不需耗费人力,省时省力,调节效率高,且能避免现有技术中的调节两个传动辊的方法仅适用于小型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的问题。

Description

棒料输送齿轮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棒料输送齿轮箱。
背景技术
棒料输送齿轮箱位于棒料轧制旋转通道的上游,用于在冷床上进行拉动棒料、制动棒料和卸料,棒料输送齿轮箱能够控制剪切棒料的输送速度,能够使得不超过冷床入口旋转通道的棒料可用长度最大化,也能使棒料在旋转通道和冷床内停在精确且可重复停止的位置上。其中,棒料输送齿轮箱包括主要包括驱动机构,以及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均传动连接的两个传动辊,两个传动辊转动配合用于输送棒料,具体地,两个传动辊能够形成通道,两个传动辊配合夹紧于棒料且棒料位于通道内,通过两个传动辊与棒料之间的接触摩擦力控制输送棒料的输送速度。
现有技术中的棒料输送齿轮箱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够调节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的棒料输送齿轮箱,这种棒料输送齿轮箱只能用于输送一种规格的棒料,通用性差;另一类是能够调节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的棒料输送齿轮箱,这种棒料输送齿轮箱能通过改变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距,使得棒料输送齿轮箱能够输送多种规格的棒料。其中,针对能够改变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距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方法是将齿轮箱的壳体拆分成滑动且可拆卸连接的两部分,两部分壳体分别对应转动连接一个转动辊,当需要调节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距时,先拆离两部分壳体的连接关系,然后再相对其中一部分壳体抽拉另一部分壳体,在抽拉的过程中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同步被调节,当调节好之后在通过螺栓固定两部分壳体的相对位置;另一种方法是将齿轮箱的壳体拆分成可拆卸连接的两部分,两部分壳体分别对应转动连接一个转动辊,当需要调节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距时,先拆离两部分壳体的连接关系,然后在两部分壳体之间夹设垫板使得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变大,然后再重新将两部分壳体连接;另一种是通过拆卸和更换不同规格的传动辊的方式调节传动辊之间的间距。这三种方法的装配和拆卸的过程复杂,费时费力,调节效率低,且仅适用于小型的棒料输送齿轮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棒料输送齿轮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在改变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时,装配和拆卸的过程复杂,费时费力,调节效率低,且仅适用于小型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棒料输送齿轮箱,其包括:
齿轮箱本体;
两个齿轮传动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齿轮箱本体且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相互啮合,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轴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传动辊,两个所述传动辊之间形成间隙;
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齿轮箱本体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均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带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绕自身轴线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
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齿轮箱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被配置为能带动其中一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绕第一轴线相对所述齿轮箱本体转动,以使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沿相反时针方向转动,以使两个所述传动辊之间的间隙增大或者减小,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平行间隔设置。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齿轮箱本体的第二转轴、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齿轮,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第二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且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第二齿轮啮合。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连接壳体,所述连接壳体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连接壳体啮合;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杆与其中一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连接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中心轴线为所述第一轴线。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壳体的扇形齿轮组,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扇形齿轮组相互啮合。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扇形齿轮组包括两个扇形齿轮,两个所述扇形齿轮沿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间隔分布于所述连接壳体的两侧。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棒料输送齿轮箱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杆和两个螺母,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气缸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滑动插接于所述齿轮箱本体,两个所述螺母均能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杆,且其中一个所述螺母沿轴向的两端能分别与所述齿轮箱本体的外侧壁和另一个所述螺母抵紧,所述螺杆的轴向与所述齿轮箱本体的高度方向平行。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棒料输送齿轮箱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齿轮箱本体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且所述第四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的第二齿轮啮合。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杆设有位移传感器。
作为上述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动辊的外周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用于容置棒料,所述环形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环形凹槽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棒料输送齿轮箱,该棒料输送齿轮箱包括齿轮箱本体、两个齿轮传动机构、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两个齿轮传动机构均转动连接于齿轮箱本体且两个齿轮传动机构相互啮合,齿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轴以及固定设置于第一转轴的传动辊,两个传动辊之间形成间隙;第一驱动组件与齿轮箱本体连接,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两个第一转轴均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能带动两个第一转轴绕自身轴线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第二驱动组件与齿轮箱本体连接,第二驱动组件被配置为能带动其中一个齿轮传动机构绕第一轴线相对齿轮箱本体转动,以使两个齿轮传动机构沿相反时针方向转动,以使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隙增大或者减小,第一轴线与第一转轴的轴线平行间隔设置。
在通过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输送不同规格的棒料时,通过第二驱动组件带动其中一个齿轮传动机构绕第一轴线转动,两个齿轮传动机构相互啮合,使得两个齿轮传动机构沿相反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两个齿轮传动机构的传动辊沿齿轮箱本体的高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直至调节两个齿轮传动机构的传动辊之间的间隙与棒料的规格相适配,如此设置,能够快速高效的调节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隙,不需耗费人力,省时省力,调节效率高,且能避免现有技术中的调节两个传动辊的方法仅适用于小型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的问题。具体地,当调节两个齿轮传动机构的传动辊之间的间隙与棒料的规格相适配之后,将棒料的一端先插设于两个传动辊形成的间隙内,再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带动两个齿轮传动机构的第一转轴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从而带动两个第一转轴上的传动辊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棒料与两个传动辊的外周面均接触,当两个传动辊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时,两个传动辊的外周面与棒料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棒料沿其轴向移动,从而实现通过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输送棒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过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过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过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齿轮箱本体;
2、齿轮传动机构;21、第一转轴;22、传动辊;221、环形凹槽;23、第二转轴;24、第一齿轮;25、第二齿轮;26、连接壳体;261、容纳腔;
3、第一驱动组件;31、输出轴;32、第三齿轮;
4、第二驱动组件;41、驱动气缸;411、输出杆;42、扇形齿轮;
5、调节组件;51、螺杆;52、螺母;53、连接板;54、螺栓;
6、第四齿轮;
7、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现有技术中的棒料输送齿轮箱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够调节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的棒料输送齿轮箱,这种棒料输送齿轮箱只能用于输送一种规格的棒料,通用性差;另一类是能够调节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的棒料输送齿轮箱,这种棒料输送齿轮箱能通过改变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距,使得棒料输送齿轮箱能够输送多种规格的棒料。其中,针对能够改变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距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方法是将齿轮箱的壳体拆分成滑动且可拆卸连接的两部分,两部分壳体分别对应转动连接一个转动辊,当需要调节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距时,先拆离两部分壳体的连接关系,然后再相对其中一部分壳体抽拉另一部壳体,在抽拉的过程中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同步被调节,当调节好之后在通过螺栓固定两部分壳体的相对位置;另一种方法是将齿轮箱的壳体拆分成可拆卸连接的两部分,两部分壳体分别对应转动连接一个转动辊,当需要调节两个转动辊之间的间距时,先拆离两部分壳体的连接关系,然后在两部分壳体之间假设垫板使得两个传动辊之间的间距变大,然后再重新将两部分壳体连接;另一种是通过拆卸和更换不同规格的传动辊的方式调节传动辊之间的间距。这三种方法的装配和拆卸的过程复杂,费时费力,调节效率低,且仅适用于小型的棒料输送齿轮箱。
故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棒料输送齿轮箱,如图1-3所示,该棒料输送齿轮箱包括齿轮箱本体1、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第一驱动组件3和第二驱动组件4,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均转动连接于齿轮箱本体1且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相互啮合,齿轮传动机构2包括第一转轴21以及固定设置于第一转轴21的传动辊22,两个传动辊22之间形成间隙;第一驱动组件3与齿轮箱本体1连接,第一驱动组件3的输出端与两个第一转轴21均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3能带动两个第一转轴21绕自身轴线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第二驱动组件4与齿轮箱本体1连接,第二驱动组件4被配置为能带动其中一个齿轮传动机构2绕第一轴线相对齿轮箱本体1转动,以使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沿相反时针方向转动,以使两个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增大或者减小,第一轴线与第一转轴21的轴线平行间隔设置。如图1-3所示,该棒料输送齿轮箱,在通过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输送不同规格的棒料时,通过第二驱动组件4带动其中一个齿轮传动机构2绕第一轴线转动,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相互啮合,使得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沿相反时针方向移动,从而使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直至调节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与棒料的规格相适配,如此设置,能够快速高效的调节两个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不需耗费人力,省时省力,调节效率高,且能避免现有技术中的调节两个传动辊的方法仅适用于小型的棒料输送齿轮箱的问题。具体地,当调节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与棒料的规格相适配之后,将棒料的一端先插设于两个传动辊22形成的间隙内,再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带动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一转轴21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从而带动两个第一转轴21上的传动辊22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棒料与两个传动辊22的外周面均接触,当两个传动辊22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时,两个传动辊22的外周面与棒料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棒料沿其轴向移动,从而实现通过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输送棒料。
其中,图1和图2中的ab方向为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
其中,如图1-3所示,齿轮传动机构2还包括转动连接于齿轮箱本体1的第二转轴23、固定设置于第一转轴21的第一齿轮24,以及固定设置于第二转轴23的第二齿轮25,第一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电机,以及设置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31的第三齿轮32,第三齿轮32与其中一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传动连接,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和第一齿轮24啮合,且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设置第一驱动组件3位于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上方,且第三齿轮32与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传动连接。具体地,驱动电机带动第三齿轮32转动,第三齿轮32与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传动连接,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与第一齿轮24啮合,第一齿轮24和传动辊22均固定设置于第一转轴21,从而带动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一转轴21和传动辊22绕第一转轴21的中心轴线同步转动;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啮合,位于下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和第一齿轮24啮合,位于下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一齿轮24和传动辊22均固定设置于第一转轴21,从而带动位于下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一转轴21和传动辊22绕第一转轴21的中心轴线同步转动,由两组齿轮传动机构2的的联动方式可知,两个传动辊22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从而实现通过两个传动辊22的外周面与棒料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棒料沿其轴向移动,从而实现通过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输送棒料。
具体地,如图1-3所示,棒料输送齿轮箱还包括转动连接于齿轮箱本体1的第四齿轮6,第四齿轮6与第三齿轮32啮合,且第四齿轮6与其中一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啮合。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齿轮6与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啮合。从而实现通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31上的第三齿轮32带动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与第一齿轮24啮合,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啮合,从而也同步带动位于下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与第一齿轮24啮合,实现两个传动辊22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3所示,传动辊22的外周面设有环形凹槽221,环形凹槽221用于容置棒料,环形凹槽221的宽度大于环形凹槽221的深度。通过设置环形凹槽221,避免在输送棒料的过程中,棒料偏离甚至脱离两个传动辊22的外周面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形成的间隙;设置环形凹槽221的宽度大于环形凹槽221的深度,在避免棒料偏离甚至脱离两个传动辊22的外周面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形成的间隙的基础上,使得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能够输送棒料直径大于凹槽宽度的棒料,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使用性能。
其中,如图1-3所示,齿轮传动机构2还包括连接壳体26,连接壳体26与第二转轴23转动连接,且与第一转轴21转动连接;且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啮合;第二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气缸41,驱动气缸41的输出杆411与其中一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转动连接,第二转轴23的中心轴线为第一轴线。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以驱动气缸41的输出杆411与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连接为例。具体地,连接壳体26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23转动连接,驱动气缸41的输出杆411与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当驱动气缸41带动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3的中心轴线转动时,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与第一转轴21转动连接,从而带动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一转轴21,以及第一转轴21上的第一齿轮24和传动辊22同步绕第二转轴23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实现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移动;其次,还设置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啮合,从而带动位于下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与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沿相反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带动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和位于下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可以理解的是,驱动气缸41的输出杆411的延伸方向和螺杆51的轴向平行,且均平行于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二驱动组件4还包括设置于连接壳体26的扇形齿轮组,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扇形齿轮组相互啮合。当驱动气缸41带动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绕对应的第二转轴23的中心轴线转动时,两个扇形齿轮组转动并啮合,从而带动位于下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与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沿相反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带动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和位于下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扇形齿轮42的转动中心轴线与第二转轴23的中心轴线共线。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3所示,扇形齿轮组包括两个扇形齿轮42,两个扇形齿轮42沿第二转轴23的轴向间隔分布于连接壳体26的两侧。如此设置,使得在通过驱动气缸41带动位于上方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绕其第二转轴23的中心轴线转动的过程更加平稳,也使得位于下方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绕其第二转轴23的中心轴线转动的过程更加平稳。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驱动组件4还包括气源,气源与驱动气缸41通过气管连通,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还包括控制器7,控制器7能控制气源向驱动气缸41供气,以使驱动气缸41的输出杆411能带动位于上方的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移动,控制器7也能控制驱动电机带动其输出轴31上的第三齿轮32绕其中心轴线转动。
其中,如图1-3所示,棒料输送齿轮箱还包括调节组件5,调节组件5包括螺杆51和两个螺母52,螺杆51的一端与驱动气缸41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滑动插接于齿轮箱本体1,两个螺母52均能螺纹连接于螺杆51,且其中一个螺母52沿轴向的两端能分别与齿轮箱本体1的外侧壁和另一个螺母52抵紧,螺杆51的轴向与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平行。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调节组件5调节驱动气缸41的设置位置,即调节驱动气缸41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的设置位置;其次,在通过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输送棒料之前,需先检查两个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是否与棒料的直径相适配,若不相适配,可先通过旋拧螺母52的方式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调高或调低驱动气缸41,在通过该棒料输送齿轮箱输送棒料的过程中,再通过驱动气缸41调节两个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能够扩大该棒料输送齿轮箱传输棒料的规格范围,进一步提升了该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使用性能;可以理解的是,调节组件5也和驱动气缸41形成冗余保护,即使其中一个失效不能用于调节两个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另一个也能正常工作调节两个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其中,螺杆51和驱动气缸41的壳体通过连接板53和螺栓54可拆卸连接。
其中,如图3所示,连接壳体26设有容纳腔261,第一齿轮24和第二齿轮25均位于容纳腔261内。如此设置,能够减小齿轮传动机构2的体积和重量,从而减小该棒料输送齿轮箱的体积和重量,也节省了成本。
具体地,驱动气缸41的输出杆411设有位移传感器。如此设置,便于实施监测驱动气缸41或调节组件5带动传动辊22沿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移动的距离,从而便于准确的确定两个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一齿轮24、第二齿轮25、第二转轴23和部分第一转轴21均分布于齿轮箱本体1内,第三齿轮32和第四齿轮6也分布于齿轮箱本体1内,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的传动辊22均分布于齿轮箱本体1外。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齿轮箱本体(1);
两个齿轮传动机构(2),转动连接于所述齿轮箱本体(1)且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相互啮合,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包括第一转轴(21)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21)的传动辊(22),两个所述传动辊(22)之间形成间隙;
第一驱动组件(3),与所述齿轮箱本体(1)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3)的输出端与两个所述第一转轴(21)均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3)能带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21)绕自身轴线沿相反时针方向同步转动;
第二驱动组件(4),与所述齿轮箱本体(1)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4)被配置为能带动其中一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绕第一轴线相对所述齿轮箱本体(1)转动,以使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沿相反时针方向转动,以使两个所述传动辊(22)之间的间隙增大或者减小,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21)的轴线平行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齿轮箱本体(1)的第二转轴(23)、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21)的第一齿轮(24),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23)的第二齿轮(25),所述第一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电机,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31)的第三齿轮(32),所述第三齿轮(32)与其中一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传动连接,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的所述第二齿轮(25)和所述第一齿轮(24)啮合,且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还包括连接壳体(26),所述连接壳体(26)与所述第二转轴(23)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转轴(21)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啮合;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气缸(41),所述驱动气缸(41)的输出杆(411)与其中一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的连接壳体(26)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23)的中心轴线为所述第一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4)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壳体(26)的扇形齿轮组,两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的扇形齿轮组相互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齿轮组包括两个扇形齿轮(42),两个所述扇形齿轮(42)沿所述第二转轴(23)的轴向间隔分布于所述连接壳体(26)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棒料输送齿轮箱还包括调节组件(5),所述调节组件(5)包括螺杆(51)和两个螺母(52),所述螺杆(5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气缸(41)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滑动插接于所述齿轮箱本体(1),两个所述螺母(52)均能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杆(51),且其中一个所述螺母(52)沿轴向的两端能分别与所述齿轮箱本体(1)的外侧壁和另一个所述螺母(52)抵紧,所述螺杆(51)的轴向与所述齿轮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棒料输送齿轮箱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齿轮箱本体(1)的第四齿轮(6),所述第四齿轮(6)与所述第三齿轮(32)啮合,且所述第四齿轮(6)与其中一个所述齿轮传动机构(2)的第二齿轮(25)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26)设有容纳腔(261),所述第一齿轮(24)和所述第二齿轮(25)均位于所述容纳腔(261)内。
9.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气缸(41)的输出杆(411)设有位移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棒料输送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辊(22)的外周面设有环形凹槽(221),所述环形凹槽(221)用于容置棒料,所述环形凹槽(221)的宽度大于所述环形凹槽(221)的深度。
CN202222908416.6U 2022-11-02 2022-11-02 棒料输送齿轮箱 Active CN2184404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8416.6U CN218440446U (zh) 2022-11-02 2022-11-02 棒料输送齿轮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8416.6U CN218440446U (zh) 2022-11-02 2022-11-02 棒料输送齿轮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40446U true CN218440446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72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08416.6U Active CN218440446U (zh) 2022-11-02 2022-11-02 棒料输送齿轮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404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0100B (zh) 印杯机自动对版部件
CN218440446U (zh) 棒料输送齿轮箱
CN202278266U (zh) 单蜗轮双蜗杆双电机驱动蜗轮蜗杆副
CN115574054A (zh) 棒料输送齿轮箱
CN101460264B (zh) 用于无缝管的保持有心轴的轧机
CN110102633B (zh) 一种用于侧边定位的辅助模具
CN104476914B (zh) 一种纸箱印刷模切机压模版辊机构
CN201669954U (zh) 印杯机自动对版部件
CN217516018U (zh) 动力滚筒张紧调节装置
CN200988281Y (zh) 一种改进结构的塑料切粒机
CN2411861Y (zh) 滚轧式缩管机
CN201089102Y (zh) 双向同步调整磨头装置
CN202540010U (zh) 丝杠进给装置
CN111570896B (zh) 一种锂电池制造设备
CN101716592B (zh) 主动式三面肋冷轧带肋钢筋轧机
CN213859618U (zh) 一种可调式切条机
CN211730246U (zh) 一种工艺熔融沉积制造三维打印机及其挤出装置
CN204533478U (zh) 一种能够调整齿轮之间的间隙的减速箱
CN203227529U (zh) 球磨机
CN220520349U (zh) 螺旋加料机
CN202237967U (zh) 环模制粒机的环模和压辊间隙快调装置
CN213444780U (zh) 一种法兰锻造设备用送料机构
CN111037918A (zh) 一种工艺熔融沉积制造三维打印机及其挤出装置
CN201603784U (zh) 一种旋转式弯管机
CN2355784Y (zh) 气动模辊调隙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