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35361U -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35361U
CN218435361U CN202222256291.3U CN202222256291U CN218435361U CN 218435361 U CN218435361 U CN 218435361U CN 202222256291 U CN202222256291 U CN 202222256291U CN 218435361 U CN218435361 U CN 218435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sludge
pipe
sewage treatment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5629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香玉
段昌兵
周炎
叶晶
赵剑
周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Zhongke Aqua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Zhongke Hydrbiology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Zhongke Hydrbiology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Zhongke Hydrbiology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5629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35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35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35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格栅调节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和人工湿地,所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缺氧池、第二好氧池、沉淀池及污泥池,污泥池的污水处理出水口连接格栅调节池,沉淀池出水管与人工湿地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级AO‑MBBR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分段进水,为缺氧池反硝化反应提供碳源,节省了外加碳源。该实用新型模块化柔性隔网兜装悬浮填料,方便悬浮填料在模块化柔性隔网兜内更好地收集,降低了运维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相关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农村污水处理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及集中式需要大规模铺设收集管网,因此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同时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常采用AO工艺、A2/O工艺、MBR工艺、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工艺。AO工艺流程简单,但是硝化液和污泥回流造成缺氧池溶氧量增加,降低了脱氮效率;A2/O工艺的一体化设备脱氮除磷工艺成熟,但污泥易出现丝状菌膨胀、污泥老化等现象,对运维人员要求高。MBR工艺采用浸入式的固定膜组件与微生物组合技术,能有效去除固体悬浮颗粒和有机颗粒,但膜组件复杂,投资成本高、需要定期进行膜清洗或反冲洗,运营成本高。生物接触氧化法采用固定式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生长有微生物的载体浸没在水中,曝气系统为反应器中微生物供氧,高负荷污水时生物膜易过厚引起填料堵塞,且填料及支架等导致基建费用高。人工的湿地虽然具有相对投资成本小,运行费用低,运行维护技术要求不高,能够结合景观进行建设的特点,但是单独的人工湿地工艺有占地面积大,易堵塞、耐冲击负荷差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基于两级AO-MBBR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调节池,还包括与格栅调节池连接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缺氧池、第二好氧池、沉淀池及污泥池,
第一缺氧池和第一好氧池之间的竖向隔板底部设置有第一过水孔,第二缺氧池和第二好氧池之间的竖向隔板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水孔,
第一好氧池和第二缺氧池之间的竖向隔板顶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孔,沉淀池与第二好氧池之间的竖向隔板顶部设置有第二溢流孔,
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缺氧池和第二好氧池内均填充有悬浮填料,
第一缺氧池和第二缺氧池的底部设置有间歇搅拌装置,间歇搅拌装置外部罩设有拦截网;
第一好氧池和第二好氧池内均设置有模块化柔性隔网兜、框架支撑平台和曝气装置,悬浮填料设置在模块化柔性隔网兜中,框架支撑平台位于模块化柔性隔网兜下方,框架支撑平台上开设有开孔,曝气装置位于框架支撑平台下方,
污水气提回流装置的输入端延伸至第二好氧池的底部,污水气提回流装置的出液端与第二缺氧池连通,
污泥气提回流装置的输入端延伸至沉淀池的底部,污泥气提回流装置的第一出泥端与第一缺氧池连通,污泥气提回流装置的第二出泥端与污泥池连通,污泥池的污水处理出水口连接格栅调节池。
如上所述格栅调节池包括格栅井和调节池,格栅井底部设有格栅井入水口,格栅井内倾斜设置有格栅,格栅的坡底设置于格栅井入水口下方,格栅井的格栅井出水口与调节池一侧上部连通,调节池另一对侧的底部设有污水提升泵,调节池顶部设置有提升井井口,提升井井口处设置有井盖,污泥池的污水处理出水口连接调节池。
如上所述第一缺氧池和第二缺氧池分别与对应的污水进水支管连接,各个污水进水支管均安装有流量计及远控电动阀门,各个污水进水支管均与污水提升泵的输出管道连接。
如上所述第一缺氧池和第二缺氧池的进水量比例为7:3~8:2.
如上所述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上设置有悬浮填料拦截网。
如上所述第一好氧池的溶解氧含量大于第二好氧池内溶解氧含量。
如上所述模块化柔性隔网兜顶部设有穿孔浮子,模块化柔性隔网兜底部设有加重通心坠,加重通心坠的尺寸大于框架支撑平台的开孔尺寸。
如上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泥斗,沉淀池内设置有竖向导流板,沉淀池内由竖向导流板分隔为下行通道和上行通道,下行通道和上行通道的底部连通,第二溢流孔与下行通道的顶部连通,上行通道内设置有斜板,泥斗位于斜板下方,上行通道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板,出水堰板与出水管连接。
如上所述污水气提回流装置包括:吸水喇叭口、污水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回流管、以及进气管,回流管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第二缺氧池;污水提升管的顶端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连通,污水提升管底端与吸水喇叭口连通且位于第二好氧池的底部作为污水气提回流装置的输入端;进气管一端与污水提升管底部连通,另一端与鼓风机连通;
污泥气提回流装置包括吸泥喇叭口、污泥提升管、二相分离器、污泥回流出泥管、剩余污泥出泥管、通气管、以及污泥流量控制阀,污泥回流出泥管的一端与二相分离器的第一出泥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第一缺氧池;剩余污泥出泥管一端与二相分离器的第二出泥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污泥池;污泥提升管的顶端与二相分离器连通,污泥提升管底端与吸泥喇叭口连接且延伸至沉淀池内的泥斗底部作为污泥气提回流装置的输入端,通气管一端与污泥提升管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鼓风机连通。
如上所述出水管与人工湿地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实用新型采用两级AO-MBBR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分段进水,为缺氧池反硝化反应提供碳源,节省了外加碳源。相对于传统内回流脱氮工艺,本实用新型只在第二级缺氧-好氧段设置了硝化液内回流,降低了内回流能耗。同时采用悬浮填料(MBBR)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脱氮效率高,适合高氨氮农村废水处理。
2、该实用新型采用可调节的模块化柔性隔网兜装悬浮填料(MBBR),无需设置填料支架,既满足悬浮填料有足够空间自由悬浮与污水频繁接触,又可以方便悬浮填料在模块化柔性隔网兜内更好地收集,可实现不停水安装及更换,减少了填料区运维清洗时的工作量。同时对填料及池底的曝气装置维护方便,降低了运维成本。
3、该实用新型基于两级AO-MBBR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不仅实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不易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不易堵塞,无需进行定期反冲洗,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好、且具有美化环境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格栅调节池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湿地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柔性隔网兜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气提回流装置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泥气提回流装置主视图。
图中:1、格栅调节池;2、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3、人工湿地;4、格栅井;5、调节池;601-格栅井入水口;701-格栅井出水口;602-污水处理入水口,702-污水处理出水口;603-湿地入水口;703-湿地出水口;8、格栅;9、污水提升泵;10、自耦底座;11、提升井井口;12、井盖;13、铁链;14、第一缺氧池;15、第一好氧池;16、第二缺氧池;17、第二好氧池;18、沉淀池;19、污泥池;20、竖向隔板;21、维修孔;22、流量计及远控电动阀门;23、悬浮填料;24、曝气装置;25、间歇搅拌装置;26、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7、框架支撑平台;28、穿孔浮子;29、加重通心坠;30、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1、吸水喇叭口;32、污水提升管;33、气液分离器;34、回流管;35、进气管;36、鼓风机;37、悬浮填料拦截网;38、竖向导流板;39、斜板;40、泥斗;41、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2、出水堰板;43、吸泥喇叭口;44、污泥提升管;45、二相分离器;46、污泥回流出泥管;47、剩余污泥出泥管;48、通气管;49、污泥流量控制阀;50、出水管;51、布水管;52、过滤层;53、植物层;54、布水孔;55、出水网篮;56、夹层;57、第一过滤层;58、第二过滤层;59、第三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7。如图1所示,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调节池1、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2和人工湿地3。
如图2所示,格栅调节池1包括设置在左侧的格栅井4和设置在右侧的调节池5。格栅井4底部设有格栅井入水口601,格栅井4内倾斜设置有格栅8,格栅8的坡底设置于格栅井入水口601下方。格栅井4的格栅井出水口701与调节池5一侧上部连通。调节池5另一对侧的底部设有污水提升泵9,污水提升泵9上设有自耦底座10,调节池5顶部设置有提升井井口11,提升井井口11位于污水提升泵9的上方,提升井井口11处设置有井盖12。当需要安装或检修污水提升泵9时,工作人员能通过提拉污水提升泵9上的铁链13,将污水提升泵提拉到提升井井口11处,进行安装检修操作。
如图3所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2左侧(第一缺氧池14)设有污水处理入水口602,右侧设有污水处理出水口702(即出水管50的出水口),污水处理入水口602与调节池5的污水提升泵9上的输出管道连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2包括处理池体,处理池体内由竖向隔板20自进水侧至出水侧依次分隔为第一缺氧池14、第一好氧池15、第二缺氧池16、第二好氧池17、沉淀池18、以及污泥池19。第一好氧池15位于第一缺氧池14下游;第二缺氧池16位于第一好氧池15下游;第二好氧池17位于第二缺氧池16下游;沉淀池18位于第二好氧池17下游;污泥池19位于沉淀池18下游。
处理池体和竖向隔板20为玻璃钢或碳钢材质,处理池体埋地或地上设置。所述第一缺氧池14、第一好氧池15、第二缺氧池16、第二好氧池17、沉淀池18及污泥池19均设有维修孔21。
如图3所示,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分别与对应的污水进水支管连接,各个污水进水支管均安装有流量计及远控电动阀门22,各个污水进水支管均与污水提升泵9的输出管道连接,实现对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的进水量的精确控制,并可在中央控制室内对流量计及远控电动阀门22进行操作,可实时监控记录和调整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的进水流量比例。第一缺氧池14和第一好氧池15构成第一级AO处理单元,第二缺氧池16和第二好氧池17构成第二级AO处理单元,采用两级AO处理单元串联时,进水最佳流量分配比例: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的进水量比例为7:3~8:2。由于“反硝化-硝化”AO工艺是传统的生物脱氮处理单元。根据反硝化过程化学方程式(1)可以发现,将1g硝酸氮还原为氮气,至少需要消耗碳源有机物余约2.86g。
NO3 -+5H(电子供体-有机物)→0.5N2↑+2H2O+OH-
NO2 -+3H(电子供体-有机物)→0.5N2↑+H2O+OH-(1)
因此,若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碳源不足,会直接导致反硝化阶段脱氮效果不佳。从污水进水支管输入的原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通过让原水分别进入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分别让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池直接利用原水碳源进行反硝化,减少外加碳源量,提高脱氮效果。
如图3所示,第一缺氧池14、第一好氧池15、第二缺氧池16和第二好氧池17内均投放有悬浮填料(MBBR)23。悬浮填料23比重接近于水、轻微搅拌下易于随水自由运动的生物填料。悬浮填料23由聚乙烯塑料制成的立体空心填料,第一缺氧池14、第一好氧池15、第二缺氧池16和第二好氧池17内填充悬浮填料23的体积分别为第一缺氧池14、第一好氧池15、第二缺氧池16和第二好氧池17容积的30%~50%。
为了使悬浮填料23始终处于悬浮状态或者使得处理池内的污水处于流动状态,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好氧池17的底部均设置有可控制曝气量的曝气装置24,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的底部均设有间歇搅拌装置25。其中间歇搅拌装置25为潜水搅拌装置。
间歇搅拌装置25能够降低氧气的溶入,使得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的溶解氧含量保持在0.2~0.5mg/L之间。为了防止悬浮填料23被搅拌器搅碎造成填料损失,间歇搅拌装置25外部可以罩设有拦截网(图中未示出)。
第一好氧池15的底部设置有可控制曝气量的曝气装置24,优选为微孔曝气管,以保持第一好氧池15的溶解氧含量保持在2.0~3.0mg/L。第二好氧池17的底部也独立设置有可控制曝气量的曝气装置24,优选为微孔曝气管,以保持第二好氧池17内溶解氧含量保持在1.5~2.0mg/L。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可以通过第一好氧池15、第二好氧池17的溶解氧含量数据及进水水量数据,分别控制第一好氧池15、第二好氧池17内的曝气总量。由于污水气提回流装置的回流污泥进入第一缺氧池14,第一级AO处理单元的污泥浓度非常高,所以第一好氧池15比第二好氧池17曝气量大。
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好氧池17内均设置有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框架支撑平台27和曝气装置24。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由于有间歇搅拌装置25,间歇搅拌装置25会在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中旋转搅拌,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中不设置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是为了避免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被间歇搅拌装置25驱动打结,损坏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所述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好氧池17内悬浮填料23位于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内侧。所述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好氧池17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安置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的框架支撑平台27。所述框架支撑平台27的两侧紧贴好氧池的内壁,位于曝气装置24的上方,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下方。
如图5所述,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顶部设有穿孔浮子28,以便使得网兜可以随液体表面升高或降低,始终漂浮在液面最上层;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底部设有加重通心坠29,增加装置的稳定性,以便于模块化柔性隔网兜更稳定的沉降在框架支撑平台27上方。框架支撑平台27上设有用于曝气的开孔,加重通心坠29的尺寸大于框架支撑平台27的开孔尺寸。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能提供悬浮填料23上至液面表层,下至框架支撑平台27的圆柱体网状空间内,随水流及曝气自由扰动而悬浮,充分与污水接触。第一好氧池15、第二好氧池17内使用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无需设置填料支架,而且悬浮填料23在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内可以更好地收集,可实现不停水安装及更换,减少了悬浮填料运维清洗时的工作量。同时对悬浮填料及池底的曝气装置24维护方便,降低了运维成本。
进一步地,在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好氧池17内,与以往填料不同的是,悬浮填料(MBBR)23能够与污水频繁多次接触,是结合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法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法的高效新型反应器。每个悬浮填料23内外生物膜由于溶解氧梯度的存在,微生物絮体或生物膜的外表面溶解氧浓度高,以好氧硝化菌及氨化菌为主;深入内部,氧传递受阻及外部溶解氧大量的消耗而产生缺氧区,反硝化菌为优势菌种,故能实现悬浮填料(MBBR)同步硝化反硝化,提高了系统脱氮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两级AO处理单元的AO反应中,第一好氧池15的硝化液重力自流至第二缺氧池16,不采用传统的第一好氧池15的硝化液回流至第一缺氧池14,节省了动力回流费用。
进一步的,第二好氧池17出水含硝态氮,直接外排会导致总氮去除率降低。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0。如图6所示,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0包括:吸水喇叭口31、污水提升管32、气液分离器33、回流管34、以及进气管35。吸水喇叭口31、污水提升管32在第二好氧池17内。回流管34一端与气液分离器33的出液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第二缺氧池16。污水提升管32位于气液分离器33的下方,污水提升管32的顶端与气液分离器33的输入端连通,污水提升管32底端与吸水喇叭口31连通且位于第二好氧池17的底部作为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0的输入端。进气管35一端与污水提升管32底部连通,另一端与鼓风机36连通。气提回流就是根据亨利定律,提高一相分压来降低另一相分压来实现。当气体被通往污水提升管32底部后,气泡由于浮力作用会上升,并充满整个污水提升管32,污水提升管32内便是气和水的混合液,污水提升管32内液体密度迅速降低。污水提升管32内是污水,污水提升管32的管外管内相连通,在外部液压作用下,污水提升管32内的小密度硝化液被动升高,升高到气液分离器33内,气体和液体分离,液体在后续压力下继续通过出液端沿回流管34流至第二缺氧池16。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0省去了水泵和吸水井,维护量少,不易堵塞,操作简单,可通过调节空气量来调整回流量大小,维护量少。可利用系统风,节省设备成本和运行成本。
传统AO工艺中,硝化液自好氧区回流至缺氧区作用有二:一是将好氧区内氨氮硝化产生的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未被氧化的有机物碳源回流至缺氧区,二是降低好氧区COD负荷,减少曝气能耗。过高或过低的内回流比都不能实现系统优化。回流比过高,会导致缺氧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负荷增加,且硝化液带有溶解氧,使缺氧区发生基质竞争,减弱反硝化菌的脱氮效果,回流能耗增加。回流比过低,则会导致出水硝酸盐氮浓度升高,TN去除率下降.在采用多级AO工艺处理高有机氮废水时,硝化液内回流比通常控制在100%~200%。
进一步地,因第一缺氧池14、第二缺氧池16内设置是悬浮填料23,且无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为了防止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中的悬浮填料23流失,第一缺氧池14和第一好氧池15之间的竖向隔板20底部设置有第一过水孔,第一过水孔上设置有悬浮填料拦截网37,第二缺氧池16和第二好氧池17之间的竖向隔板20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水孔,第二过水孔上设置有悬浮填料拦截网37。所述悬浮填料拦截网37,其上的孔洞大小根据填料的尺寸进行设置,要求要比填料的尺寸小一些,避免孔洞过大导致填料流失,孔洞过小也会使得拦截装置对水流阻力过大。水头损失过多。
所述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缺氧池16之间的竖向隔板20顶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孔,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缺氧池16之间通过第一溢流孔连通;所述沉淀池18与第二好氧池17之间的竖向隔板20顶部设置有第二溢流孔,沉淀池18与第二好氧池17通过第二溢流孔连通。
沉淀池18的底部设置有泥斗40,沉淀池18内设置有竖向导流板38,沉淀池18内由竖向导流板38分隔为下行通道和上行通道,下行通道和上行通道的底部连通,第二溢流孔与下行通道的顶部连通,上行通道内设置有斜板39,泥斗40位于斜板39下方,上行通道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板42,出水堰板42与出水管50连接,经过第二好氧池17处理的污水通过第二溢流孔向下进入下行通道,再向上经过上行通道的斜板39,使水中悬浮杂质在斜板39中进行沉淀,水沿斜板39上升流动,分离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向下滑至泥斗40,所述分离后的污泥通过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1一部分回流至第一缺氧池14,另一部分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池19消化后定期抽吸外运。所述分离后的水通过出水堰板42、出水管50外排至人工湿地3。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1,如图7所示,包括吸泥喇叭口43、污泥提升管44、二相分离器45、污泥回流出泥管46、剩余污泥出泥管47、通气管48、以及污泥流量控制阀49。吸泥喇叭口43、污泥提升管44、二相分离器45于沉淀池18内。污泥回流出泥管46的一端与二相分离器45的第一出泥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第一缺氧池14。剩余污泥出泥管47一端与二相分离器45的第二出泥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污泥池19。污泥提升管44位于二相分离器45的下方,污泥提升管44的顶端与二相分离器45连通,污泥提升管44底端与吸泥喇叭口43连接,且延伸至沉淀池18内的泥斗40底部作为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1的输入端。通气管48一端与污泥提升管44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鼓风机36连通。当压缩空气通过通气管48在污泥提升管44与污泥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液密度比原液密度低,密度差形成污泥提升管44管内外流体的液面高度变化。密度小的混合液升高至二相分离器45内,将混合液的气体和污泥分开,污泥在后续压力下一部分污泥继续沿污泥回流出泥管46流至第一缺氧池14;另一部分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出泥管47进入污泥池19,其中污泥回流出泥管46和剩余污泥出泥管47上都设置有污泥流量控制阀49,用于调节污泥回流量和剩余污泥排放量。
进一步地,鼓风机36数量为两个,同时作用。
进一步地,污泥池19的污水处理出水口连接调节池5,使得污泥沉淀后上层污水反流回调节池5重新进行净化。
最终,经过多次净化后的水从沉淀池18的出水堰板42侧面的出水管50流出,进入人工湿地3。
所述人工湿地3主要是通过底层滤料的截留过滤,上层植物的吸收转化和中层微生物的富集降解三者联合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的除磷效果。如图4所示,人工湿地3的顶部开口,人工湿地3相对的侧壁上设有湿地入水口603和湿地出水口703,从湿地入水口603接入布水管51,布水管51一端通过湿地入水口603与沉淀池出水堰板41侧面的出水管50连接,人工湿地3内设有过滤层52和植物层53,过滤层52铺设在植物层53下方。布水管51在过滤层52中沿水平方向延伸。布水管51另一端靠近人工湿地3位于湿地出水口703一侧的壁面,布水管51沿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若干布水孔54。人工湿地3的湿地出水口703处设置有出水网篮55,在出水网篮55内设置有夹层56,夹层56内填充有过滤介质。出水网篮55的夹层56包覆在人工湿地3的湿地出水口703外围,出水网篮55的顶部设有开口。植物层52种植有对磷有强吸收性的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灯芯草、美人蕉等),需要定期收割,保证从湿地中移除植物吸收的磷,增强人工湿地3对总磷的去除率。过滤层52通过过滤基质拦截吸附、络合沉淀等途径,实现人工湿地除磷目标。所述过滤层52自下而上包括第一过滤层57、第二过滤层58和第三过滤层59,布水管51设置在第一过滤层57内。第一过滤层57为砾石层;第二过滤层58为沸石滤料层,第三过滤层59为陶粒层。人工湿地3设有湿地出水口703,直接排入河塘或回收利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作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调节池(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格栅调节池(1)连接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2),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缺氧池(14)、第一好氧池(15)、第二缺氧池(16)、第二好氧池(17)、沉淀池(18)及污泥池(19),
第一缺氧池(14)和第一好氧池(15)之间的竖向隔板(20)底部设置有第一过水孔,第二缺氧池(16)和第二好氧池(17)之间的竖向隔板(20)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水孔,
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缺氧池(16)之间的竖向隔板(20)顶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孔,沉淀池(18)与第二好氧池(17)之间的竖向隔板(20)顶部设置有第二溢流孔,
第一缺氧池(14)、第一好氧池(15)、第二缺氧池(16)和第二好氧池(17)内均填充有悬浮填料(23),
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的底部设置有间歇搅拌装置(25),间歇搅拌装置(25)外部罩设有拦截网;
第一好氧池(15)和第二好氧池(17)内均设置有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框架支撑平台(27)和曝气装置(24),悬浮填料(23)设置在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中,框架支撑平台(27)位于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下方,框架支撑平台(27)上开设有开孔,曝气装置(24)位于框架支撑平台(27)下方,
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0)的输入端延伸至第二好氧池(17)的底部,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0)的出液端与第二缺氧池(16)连通,
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1)的输入端延伸至沉淀池(18)的底部,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1)的第一出泥端与第一缺氧池(14)连通,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1)的第二出泥端与污泥池(19)连通,污泥池(19)的污水处理出水口连接格栅调节池(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调节池(1)包括格栅井(4)和调节池(5),格栅井(4)底部设有格栅井入水口(601),格栅井(4)内倾斜设置有格栅(8),格栅(8)的坡底设置于格栅井入水口(601)下方,格栅井(4)的格栅井出水口(701)与调节池(5)一侧上部连通,调节池(5)另一对侧的底部设有污水提升泵(9),调节池(5) 顶部设置有提升井井口(11),提升井井口(11)处设置有井盖(12),污泥池(19)的污水处理出水口连接调节池(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分别与对应的污水进水支管连接,各个污水进水支管均安装有流量计及远控电动阀门(22),各个污水进水支管均与污水提升泵(9)的输出管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氧池(14)和第二缺氧池(16)的进水量比例为7:3~8: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水孔和第二过水孔上设置有悬浮填料拦截网(3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好氧池(15)的溶解氧含量大于第二好氧池(17)内溶解氧含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顶部设有穿孔浮子(28),模块化柔性隔网兜(26)底部设有加重通心坠(29),加重通心坠(29)的尺寸大于框架支撑平台(27)的开孔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8)的底部设置有泥斗(40),沉淀池(18)内设置有竖向导流板(38),沉淀池(18)内由竖向导流板(38)分隔为下行通道和上行通道,下行通道和上行通道的底部连通,第二溢流孔与下行通道的顶部连通,上行通道内设置有斜板(39),泥斗(40)位于斜板(39)下方,上行通道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板(42),出水堰板(42)与出水管(5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0)包括:吸水喇叭口(31)、污水提升管(32)、气液分离器(33)、回流管(34)、以及进气管(35),回流管(34)一端与气液分离器(33)的出液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第二缺氧池(16);污水提升管(32)的顶端与气液分离器(33)的输入端连通,污水提升管(32)底端与吸水喇叭口(31)连通且位于第二好氧池(17)的底部作为污水气提回流装置(30)的输入端;进气管(35)一端与污水提升管(32)底部连通,另一端与鼓风机(36)连通;
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1)包括吸泥喇叭口(43)、污泥提升管(44)、二相分离器(45)、污泥回流出泥管(46)、剩余污泥出泥管(47)、通气管(48)、以及污泥流量控制阀(49),污泥回流出泥管(46)的一端与二相分离器(45)的第一出泥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第一缺氧池(14);剩余污泥出泥管(47)一端与二相分离器(45)的第二出泥端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入污泥池(19);污泥提升管(44)的顶端与二相分离器(45)连通,污泥提升管(44)底端与吸泥喇叭口(43)连接且延伸至沉淀池(18)内的泥斗(40)底部作为污泥气提回流装置(41)的输入端,通气管(48)一端与污泥提升管(44)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鼓风机(36)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50)与人工湿地(3)连接。
CN202222256291.3U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8435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6291.3U CN218435361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6291.3U CN218435361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35361U true CN218435361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97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56291.3U Active CN218435361U (zh) 2022-08-24 2022-08-24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353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34240B1 (ko) 유입하수 게이트 및 외방으로 플레어드된 하부를 갖는예비반응 대역을 포함하는 폐수처리 탱크
CN106927638B (zh) 一种多级导流式mbbr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5585119B (zh) 一种硝化反硝化两相膨胀床反应器及污水处理工艺
US10479709B2 (en) 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211283858U (zh) 一种基于柔性悬浮生物填料的循环式mbbr系统
CN111704323A (zh) 模块化集成式高效污水处理系统
CN100486922C (zh) 一体化溅水充氧生物过滤污水净化装置及方法
CN111592185A (zh) 一种深度脱氮除磷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3171940U (zh) 模块化集成式高效污水处理系统
CN212334940U (zh) 一种深度脱氮除磷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11338997U (zh) 一种利用潮汐供氧的双层人工湿地
CN110745969B (zh) 一种利用潮汐供氧的双层人工湿地及方法
CN210012649U (zh) 一种分段填料式好氧生物反应池
CN218435361U (zh)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114906986B (zh) 一种可调工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US575596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ological activa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CN211734119U (zh) 一种曝气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2610105U (zh) 一种改良sbr污水处理装置
CN203922850U (zh) 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
CN208747870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2142253A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其污水处理装置
CN110655177B (zh) 一种复合型自曝气人工湿地及方法
CN210103550U (zh) 一种抗膜污染的mbr污水处理设备
CN220078793U (zh) 一种分段式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20317559U (zh) 集成高效微动力污水处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09, 22nd Floor, Building A, Wuhan Optics Valley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No. 2-2 Guandongyuan Road,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71

Patentee after: Wuhan Zhongke Aqua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71 25th floor, Huayin building, 786 Minzhu Road, Wuchang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HAN ZHONGKE HYDRBIOLOGY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