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87936U - 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87936U
CN218387936U CN202222890350.2U CN202222890350U CN218387936U CN 218387936 U CN218387936 U CN 218387936U CN 202222890350 U CN202222890350 U CN 202222890350U CN 218387936 U CN218387936 U CN 218387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base station
antennas
feeder
power comb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903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霄
申灿
李海涛
初正伟
曲宏伟
高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903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87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87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87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该基站的天馈系统包括:第一馈线、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和第一功合器;所述第一馈线的一端与所述基站的射频拉远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功合器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连接;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的覆盖区域不同。本申请的基站天馈系统,能够扩大基站的通信信号覆盖范围,当将设置有该天馈系统的基站应用于高层建筑时,可以将其中一个天线用于覆盖高层建筑的较高楼层,以提高高层建筑的较高楼层的通信信号质量。

Description

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通信运营商通过部署基站来搭建无线接入网络(Radio Access Network,RAN),以为终端设备提供移动通信服务。根据发射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基站可以分为宏基站、微基站等,不同基站的通信信号覆盖范围同发射功率的大小正相关。
现有技术中,由于宏基站需要优先解决地面通信信号覆盖,因此,通常采用一定的下倾角安装宏基站的天线。当将宏基站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通信信号覆盖时,会导致高层建筑的高层部分无法实现通信信号的有效覆盖。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天馈系统通信信号覆盖范围小,将宏基站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通信信号覆盖时,无法实现高层建筑的高层部分有效覆盖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的天馈系统,所述天馈系统包括:第一馈线、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和第一功合器;
所述第一馈线的一端与所述基站的射频拉远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功合器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连接;
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的覆盖区域不同。
可选的,所述天馈系统,还包括:M个第三天线;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和各所述第三天线的覆盖区域均不同;所述M大于或等于1;
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功合器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和M个所述第三天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功合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合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所述第一功合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所述第一功合器包括M个第四端,每个第四端与一个所述第三天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天馈系统,还包括:N个第二功合器;所述N小于或等于M;
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通过级联的第一功合器和N个第二功合器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所述M个第三天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和M个所述第三天线设置在同一天线支撑件的不同层的平台上,或者,设置在不同天线支撑件上。
可选的,所述天馈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馈线和至少一个第四天线;
每个所述第二馈线的一端与所述射频拉远单元连接,每个所述第二馈线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四天线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射频拉远单元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天馈系统;
其中,所述基带处理单元与所述射频拉远单元连接,所述射频拉远单元与所述天馈系统的每个馈线的一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射频拉远单元设置于所述天馈系统的任一天线所在的天线支撑件上。
可选的,所述射频拉远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带处理单元所在的封闭空间中。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基站。
本申请提供的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可以仅通过在原有的天馈系统的基础上新增功合器和天线,即可扩大原有天馈系统通信信号覆盖范围。当将该天馈系统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通信信号覆盖时,可以实现对高层建筑较高楼层有效的通信信号覆盖。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宏基站通信信号覆盖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天馈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天馈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首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基站是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接入到通信系统中的接入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也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网设备。例如,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odeB)、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等。
基站通常包括基带处理单元(Building Base band Unit,BBU)、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和天馈系统。
基带处理单元:指基站中用于完成Uu接口的基带处理功能(编码、复用、调制和扩频等)、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的Iub接口功能、信令处理、本地和远程操作维护功能,以及基站系统的工作状态监控和告警信息上报功能等的设备。
射频拉远单元:是基站的延伸,用于将扩大基站提供的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射频拉远单元分成近端机,即无线基带控制,和,远端机,即射频拉远两部分,二者之间通过光纤连接。
天馈系统:指通过天线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波的系统,主要包括用于实现通信信号收发功能的天线和馈线。天馈系统所包括的天线可以是定向天线,也可以是全向天线。天馈系统所包括的天线数量与基站所需覆盖的范围,以及,天线的类型,以及,基站所采用的传输方式有关。例如,当基站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传输通信信号时,其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天线覆盖同一区域。
以基站采用3个定向天线实现全向覆盖为例,基站的天馈系统可以包括3条馈线和3个天线,其中,每个馈线与1个天线连接,以构成3个通信通路。其中,每个天线的覆盖范围为120°的扇形区域,以实现全向覆盖。
根据发射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基站可以分为宏基站、微基站等。其中,宏基站是指单载波发射功率为10W以上的基站,其通信信号覆盖能力为覆盖范围的半径达200米以上。宏基站用于实现通信信号收发的天线多架设于室外。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宏基站通信信号覆盖示意图,如图1所示,宏基站的用于实现通信信号收发的天线架设于铁塔上。现有技术中,由于宏基站通常优先满足地面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因此宏基站上架设的天线往往以一定的下倾角(通常为4°到10°)朝下架设。
铁塔的高度通常最高为35米左右,因此,宏基站的通信信号覆盖范围通常是高度位于30米以下的终端设备,对于超过30米的高层建筑的较高层无法实现有效覆盖,导致处于较高楼层的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较差。
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两种方式可以改善室内通信信号的覆盖:
方式1:室内分布系统
室内分布系统指针对室内用户群,一种用于改善建筑物内移动通信环境的方案。室内分布系统通过在室内架设天线,以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提供的通信信号分布在室内,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通信信号覆盖。
针对高层建筑来说,虽然可以通过架设室内分布系统改善较高层的通信信号覆盖。然而,针对高层建筑来说,室内分布系统的架设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低,天线入户导致建设成本过高。
方式2:室内微基站
室内微基站是指单载波发射功率介于500mW到10W之间的基站,其覆盖能力(覆盖半径)为50米到200米之间,通信信号覆盖范围相较于宏基站较小,通常用于改善小型区域的通信信号覆盖。室内微基站用于实现通信信号收发的天线多架设于室内。
虽然可以将室内微基站可以架设于高层建筑的较高层以改善通信信号覆盖。然而,这种室内微基站的可靠性远不如宏基站,而且会增加更多的有源设备,导致维护工作量过大。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的天馈系统,该天馈系统仅在原有天馈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功合器和天线,即可以实现在保证原有通信信号覆盖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新增天线即可扩大基站的通信信号覆盖范围。当将该天线应用于覆盖高层建筑的较高楼层时,可满足较高楼层的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
此处所说的功合器是指一种可以将多路通信信号合并成一路通信信号,也可以将一路通信信号分为多路通信信号的器件。根据通信信号通路的个数的不同,功合器被分成不同的种类。示例性的,当功合器用于将两路通信信号合并成一路通信信号,或者将一路通信信号分成两路信号时,该功合器又被称为二功合器,以此类推。当功合器将多路通信信号合并成一路通信信号时,也可以称为合路器,当功合器将一路通信信号分为多路信号时,也可以称为功分器。即,功合器是同时具有合路器和功分器功能的器件。
本申请由于仅在原有天馈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功合器和天线,因此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此外,本申请提供的基站的天馈系统未增加额外的有源设备,因此,也不会增加基站的维护工作量。再者,还可以利用其他基站拆除的旧天线实现本申请的方案,可以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的投入。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天馈系统包括:第一馈线1、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第一功合器4。
上述天馈系统内部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馈线1的一端与基站的射频拉远单元5连接,第一馈线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功合器4与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连接。
本申请不对第一馈线1的种类进行限定,例如第一馈线1可以是扁馈线,也可以是同轴馈线。
上述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可以是任意可以实现通信信号传输的天线,本申请不对其种类进行限定。例如,该天线可以是全向天线,也可以为定向天线。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天线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天线。
上述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的覆盖区域不同。其中任一天线覆盖区域可以保持和天馈系统原有天线覆盖区域相同,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改变天线朝向。示例性的,第一天线2可以以一定的下倾角朝下放置,以满足地面以及较低建筑的通信信号覆盖需求,第二天线3可以按照水平朝向,或者,以一定的上倾角朝上放置,这样,第二天线3即可以实现对高层建筑较高楼层覆盖。
上述第一功合器4可以是任意功合器,例如二功合器、三功合器,或者,四功合器。示例性的,当需要在原有天馈系统架构基础上新增一路天线以实现对其他区域的覆盖时,则可以采用二功合器,以此类推。
以第一功合器4为二功合器为例,在上述连接方式下,天馈系统的通信信号发射过程和获取终端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过程分别如下:
通信信号发射过程:
第一功合器4在获取了射频拉远单元5发送的通信信号之后,将该通信信号拆分成两路,一路发送至第一天线2,另一路发送至第二天线3,以通过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发射通信信号。
获取终端设备发送的通信信号的过程:
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在接收到终端设备的通信信号之后,将该通信信号发送至第一功合器4,然后第一功合器4将两路通信信号合并为一路通信信号,然后将该通信信号传输至射频拉远单元5进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可以是对原有的天馈系统进行改造变更而实现的,例如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中任一天线可以为原有的天馈系统的天线,通过新增第一功合器4和新的天线以实现本方案;或者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也可以应用于新搭建的天馈系统,本申请不对其进行限定。
本实施例中,当本申请提供的方案通过变更已有的天馈系统架构的方式实现时,可以仅通过在原有的天馈系统的架构的基础上新增功合器和天线,即可以实现在保证原有覆盖范围的基础上,根据现场需求灵活调整新增的天线形态,改善通信信号的覆盖区域,以实现对通信信号较弱区域的通信信号的有效覆盖。
当天馈系统的其中任一天线以一定的倾角朝下架设,而另一天线以一定倾角朝上架设时,可以实现既满足了地面和低楼层的通信信号覆盖,又满足了较高楼层建筑内通信信号的覆盖。
本申请提供的天馈系统由于可以实现仅在原有天馈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功合器和天线,因此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且对原有的天馈系统架构影响小。此外,本申请提供的基站的天馈系统未增加额外的有源设备,因此,也不会增加基站的维护工作量。再者,还可以利用其他基站拆除的旧天线实现本申请的方案,可以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的投入。
本申请提供的天馈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所需覆盖的范围,调整天馈系统所包括的天线的数量。例如,若需要进一步扩大天馈系统的覆盖范围,则可以再增加天线。具体实施时,本申请提供的天馈系统,还可以包括M个第三天线6。
其中,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各第三天线6的覆盖区域均不同。M大于或等于1。M个第三天线6的种类参照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天线6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馈线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功合器4与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连接。
上述天线数量的调整,即上述第三天线3的连接,可以通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天线数量选择与天线数量匹配的功合器,也可以通过级联一个或多个功合器实现。
方式1:天馈系统中的功合器与天线数量匹配
此时,天馈系统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馈线1的另一端与第一功合器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功合器4的第二端与第一天线2连接,第一功合器4的第三端与第二天线3连接,第一功合器4包括M个第四端,每个第四端与一个第三天线6连接。
示例性的,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为以天馈系统包括1个第三天线6为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此时,该第三天线6的连接关系为:第一功合器4的第四端与第三天线6连接。
在这种实现方式下,上述第一功合器4可以为三功合器。
在这种实现方式下,第一馈线1在获取了射频拉远单元5的通信信号之后,将该通信信号传输至第一功合器4,然后,第一功合器4将该通信信号一分为三,分别发送至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第三天线6。使第一天线2按照原有天馈系统天线的覆盖区域进行通信信号发射,然后第二天线3和第三天线6可以分别用于覆盖新增的需要进行覆盖的区域。
通过这种实现方式,可以实现根据现场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功合器,将一路通信信号分成两路、三路,或者,四路(此时第一功合器4可以为四功合器)通信信号,然后通过不同覆盖区域的天线进行通信信号的发射或者获取。通过上述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天馈系统的应用场景,可以进一步扩大天馈系统发射的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提高了应用灵活性。
方式2:级联功合器
在这种实现方式下,天馈系统还包括N个第二功合器7。其中N小于或等于M。
天馈系统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馈线1的另一端通过级联的第一功合器4和N个第二功合器7与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M个第三天线6连接。
以天馈系统包括1个第二功合器7、1个第三天线6为例,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为以天馈系统包括1个第三天线6为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
此时,该第二功合器7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功合器4的第三端与第二功合器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功合器7的第二端与第二天线3连接,第二功合器7的第三端与第三天线6连接。
在该实现场景下,第一功合器4和第二功合器7均可以是二功合器。
应理解,在实际使用时,级联的功合器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若可供使用的功合器的种类仅一种,则级联的功合器相同;若不限定可级联的功分器的种类,则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功分器种类,例如若需要将一路通信信号分成5路,则可以通过级联一个二功合器和一个四功合器实现。
在这种实现方式下,通过级联两个功合器将一路通信信号分成3路,并通过三个天线进行发射,实现了对3个区域的有效覆盖。实际使用时,通过级联功合器,可以实现当仅能采用特定的功合器(例如仅能采用二功合器)时,也可以满足现场的实际通信信号分配需求。此外,在该种实现方式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功合器的级联个数,不再受功合器的种类的限制。示例性的,若现场需要将一路通信信号分为六路,而可用的功合器只有二功合器,则可以通过级联5个二功合器来实现通信信号划分。这样,可以进一步丰富本申请的实现方式,使本申请提供的天馈系统可以更加灵活的应用于多种场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天线数量,以灵活调整通信信号覆盖范围。
下面对上述实施例中,具体如何实现上述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的覆盖区域的不同进行说明。
该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覆盖区域的不同可以是通过设置、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的朝向不同,或者是,设置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的安装位置不同,或者是,设置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的朝向和安装位置均不同来实现。
以朝向不同为例,存在以下3种调整方式:
方式1:垂直朝向相同,水平朝向不同
上述垂直朝向和水平朝向的定义可以是以地球表面为参照的朝向。示例性的,在该实现方式下,在垂直朝向上,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可以均为按照同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垂线保持一定的倾角朝下放置;在水平朝向上,第一天线2可以是朝正东方向放置,第二天线3可以是朝正西方向放置,M个第三天线6可以分别朝向与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不同的水平方向。此时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由于水平朝向的不同导致其覆盖区域的不同。
本申请不对上述倾角的度数进行限定。
在这种实现方式下,可以根据不同水平朝向对应的区域对通信信号覆盖的需求,灵活调整天线的水平朝向,满足水平方向不同区域对通信信号覆盖的需求。
方式2:水平朝向相同,垂直朝向不同
示例性的,在水平朝向上,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均为朝向东南方向;在垂直朝向上,第一天线2以一定倾角朝上放置,第二天线3以一定倾角朝下放置,M个第三天线6分别在垂直方向上以不同于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的倾角放置。
在这种方式下,可以根据不同垂直朝向对应的区域对通信信号覆盖的需求,灵活调整天线的垂直朝向,满足垂直方向不同区域对通信信号覆盖的需求,解决立体垂直覆盖通信信号弱问题。示例性的,第一天线2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宏基站中天线的架设角度进行架设,以使通信信号覆盖地面和30米以下楼层的室内,第二天线3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以一定的倾角朝上放置,以使通信信号对高层建筑较高楼层实现有效覆盖,满足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
方式3:垂直朝向和水平朝向均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的垂直朝向和水平朝向均不相同,则这些天线的覆盖区域必然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灵活调整不同天线的朝向。示例性的,第一天线2可以用于原地面区域覆盖,其他天线根据现场需改善覆盖区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天线形态,既可以调整其水平朝向也可以调整其垂直朝向,可以满足复杂情况下的多种需要。
以安装位置不同为例。示例性的,将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例如将第一天线2放置在楼顶,第二天线3放置在用于放置天线的铁塔上,其余M个第三天线6也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则其覆盖区域不相同。
应理解,当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位于相同位置时,可以通过调整两者的朝向实现其对不同区域的覆盖,当两者放置位置不同时,其也可以有不同的朝向,在此不进行限定。
实际应用时,当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设置在不同位置时,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可以设置在不同天线支撑件上。当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设置在同一位置时,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可以设置在同一天线支撑件上,也可以设置在不同天线支撑件上。
该天线支撑件可以是属于基站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独立于基站之外的装置。天线支撑件例如可以是铁塔等任一用于固定天线的朝向和高度的支撑件,本申请不对该支撑件的形式进行限定。
示例性的,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天馈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天线2为天馈系统原有的天线,第二天线3为新增的天线,通过新增该天线以实现对高层建筑较高楼层室内的有效覆盖。图3中,存在距离高层建筑距离较近的建筑A,此时则可以将第二天线3架设于该建筑A的顶层上的支撑件上,以实现更好的对高层建筑高楼层室内进行有效的通信信号覆盖。或者,若需要通过新增的第二天线3实现对地下停车场内通信信号的有效覆盖,则该第二天线3也可以架设于地下停车场的天线支撑件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3仅是以天馈系统中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为例的示意图,实际应用时,若天馈系统中包括M个第三天线6,则其可以参照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的放置方式进行放置。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天线根据实际需求架设在不同的天线支撑件上,进一步优化了通信信号覆盖,扩大了该基站能够解决的通信信号覆盖的场景,灵活性更强。
应理解,当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架设于同一天线支撑件上时,其可以架设于该天线支撑件的相同层的平台上,也可以架设于天线支撑件的不同层的平台上。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天馈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该图是以天线支撑件为基站的用于放置天线的铁塔为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设置在同一天线支撑件的不同层的平台上。在该实现方式下,该天线支撑件具有至少两层平台用于放置天线。此时,第一天线2可以放置在天线支撑件的第一层的平台上,第二天线3放置在天线支撑件的第二层平台上。或者,参照图4,第一天线2可以放置在天线支撑件的第一层平台上,第二天线3放置在天线支撑件的第三层平台上,以实现新增天线不同平台的跳跃式安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6仅是以天馈系统中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为例的示意图,具体应用时,当天馈系统包括M个第三天线6时,其设置方式可以参照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将新增天线放置在不同的平台上,尤其是将其进行跳跃式安装,可以扩大两个天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减小通过两个天线进行传输的通信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进一步优化垂直通信信号覆盖,提升通信信号覆盖质量。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调整天线的朝向,和/或,放置位置,实现了使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和M个第三天线6均有不同的覆盖区域。这样即可实现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不同天线的覆盖区域,提高了天馈系统的灵活性,扩大了其应用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为基于现有技术中原有的天馈系统进行改造变更而实现的。原有天馈系统可以仅有一条由一条馈线以及与之连接的一个天线构成的通信通路,也可以有多个通信通路。本申请的实施例以天馈系统中其中任意一个通信通路为例对方案进行了说明,实际应用时,天馈系统中任意一个或多个通信通路均可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进行变更。
示例性的,天馈系统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馈线8和至少一个第四天线9。至少一个第二馈线8和至少一个第四天线9的连接关系如下:
每个第二馈线8的一端与射频拉远单元5连接,每个第二馈线8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四天线9连接。实际应用时,可以对其中一个或两个通信通路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进行变更,而其他通路则采用原有的架构。下面以天馈系统包括1个第二馈线8,和,1个第四天线9为例,结合附图对该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继续参照图4,图4为以天馈系统包括1个第二馈线8,和,1个第四天线9为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馈线8和第四天线9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二馈线8的一端与射频拉远单元5连接,第二馈线8的另一端与第四天线9连接。
上述第二馈线8和第四馈线9所构成的通信通路即为原有的天馈系统已有的通信通路。第二馈线8的种类参照第一馈线1,在此不再赘述。第四天线9的种类参照第一天线2和第二天线3,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方式,当天馈系统中存在多个有馈线和天线构成的通信通路时,天馈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对其内部所包括的全部通信通路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进行变更,也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通路进行变更,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基站。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10、射频拉远单元5和如上述实施例中图2、图3、图4中任意一个所示的天馈系统。
该基站内部连接关系如下:
基带处理单元10与射频拉远单元5连接,射频拉远单元5与天馈系统的每个馈线的一端连接。图7为以天馈系统共包括2个馈线为例的示意图,在图7所示的实现方式下,基站中的天馈系统中的一路通信通路(第一馈线1对应的通信通路)为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天馈系统实现的,另一路通信通路(第二馈线8对应的通信通路)为采用原来的天馈系统架构实现的。
下面对在该实现方式下,基站内部的通信信号传输过程进行说明。
基站向外发射通信信号供终端设备连接使用时,其通信信号的传输过程如下:
基带处理单元10将通信信号进行相关处理之后发送至射频拉远单元5,射频拉远单元5将通信信号分成两路,分别通过第一馈线1和第二馈线8进行传输。射频拉远单元5在将通信信号传输至第二馈线8后,第二馈线8将该通信信号传输至第四天线9。对于另一路通信通路,射频拉远单元5通过天馈系统的第一馈线1将通信信号发送至第一功合器4,然后第一功合器4将该通信信号分成两路发送至第一天线2和第二功合器7;第二功合器7将所获取的通信信号分成两路传输至第二天线3和第三天线6。在该通信通路中,第一天线2、第二天线3、第三天线6以及第四天线9均将获取的通信信号发射至空气中,供终端设备连接使用。
基站获取由终端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
第二天线3、第三天线6在获取了终端设备的通信信号之后,将该通信信号传输至第二功合器7;第二功合器7将两路通信信号合并为1路传输至第一功合器4,然后,第一功合器4将获取的第一天线2传输的由其获取的终端设备的通信信号同有第二功合器7获取的通信信号合并为1路通信信号传输至第一馈线1。第一馈线1将该通信信号通过射频拉远单元5传输至基带处理单元10进行处理。对于第二馈线8对应的通信通路,第二馈线8在获取了第四天线9获取的终端设备的通信信号后,将该通信信号经由射频拉远单元5。
在上述连接方式下,射频拉远单元5存在以下3种设置方式:
方式1:射频拉远单元5可以设置于天馈系统的任一天线所在的天线支撑件上。
方式2:射频拉远单元5可以设置于基带处理单元10所在的封闭空间中。上述封闭空间例如可以是机房。
方式3:射频拉远单元5的一部分设置于天馈系统任一天线所在的天线支撑件上,另一部分设置于基带处理单元10所在的封闭空间中。示例性的,射频处理单元可以分为两部分:近端机,即无线系带控制,和,远端机,即射频拉远;二者可以通过光纤连接。无线基带控制设置于基带处理单元10所在的封闭空间中,射频拉远设置于天馈系统任一天线所在的天线支撑件上。
在这种射频拉远单元5的设置方式下,将近端机和远端机分离,可以将繁琐的维护工作简化集中到近端机,维护便捷,且节省室内空间。
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基站的天馈系统新增的天线还可以是基站拆下的旧天线,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实现快速安装,简便易行的将新增天线对现行通信信号覆盖的其他影响降到最低,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部署有上述实施例中图2、图3、图4中任意一个所示的天馈系统。通过上述部署方式,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基站可以在保证原有通信覆盖范围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对高层建筑较高楼层的通信信号覆盖,扩大通信信号覆盖范围。此外,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射频拉远单元的多种实现方式,扩大了应用场景,提高了基站搭建的灵活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基站。
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基站。该通信系统可以是由多个基站连接构成的通信网络。该通信系统可以能够扩大通信信号覆盖范围,其既可以实现地面以及较低楼层的建筑的通信信号覆盖,又能够实现对高层建筑较高楼层的信号覆盖,满足较高楼层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基站的天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馈系统包括:第一馈线、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和第一功合器;
所述第一馈线的一端与所述基站的射频拉远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功合器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连接;
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的覆盖区域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馈系统,还包括:M个第三天线;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和各所述第三天线的覆盖区域均不同;所述M大于或等于1;
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功合器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和M个所述第三天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功合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功合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所述第一功合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所述第一功合器包括M个第四端,每个第四端与一个所述第三天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馈系统,还包括:N个第二功合器;所述N小于或等于M;
所述第一馈线的另一端通过级联的第一功合器和N个第二功合器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所述M个第三天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天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和M个所述第三天线设置在同一天线支撑件的不同层的平台上,或者,设置在不同天线支撑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天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馈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馈线和至少一个第四天线;
每个所述第二馈线的一端与所述射频拉远单元连接,每个所述第二馈线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四天线连接。
7.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射频拉远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天馈系统;
其中,所述基带处理单元与所述射频拉远单元连接,所述射频拉远单元与所述天馈系统的每个馈线的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拉远单元设置于所述天馈系统的任一天线所在的天线支撑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拉远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带处理单元所在的封闭空间中。
10.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基站。
CN202222890350.2U 2022-10-31 2022-10-31 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218387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0350.2U CN218387936U (zh) 2022-10-31 2022-10-31 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0350.2U CN218387936U (zh) 2022-10-31 2022-10-31 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7936U true CN218387936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36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90350.2U Active CN218387936U (zh) 2022-10-31 2022-10-31 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879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6803B2 (e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arrier aggregation to multi-beam antenna mapping
CN101689712B (zh) 使用天线波束扫描来改进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US5745858A (en) Base station transmitter/receiver capable of varying composite directivity of antennas
US805530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oor coverage of user equipment terminals
EP0724816B1 (en) Method of improving rf coverage in a microcell environment
US881690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 performance beam forming with small antenna form factor
CA2393552C (e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coverage cellular network
AU1359092A (en) Local traffic capacity control in cellular radio network
CN104145372A (zh) 用于模块化多扇区有源天线系统的装置和方法
JP2020537459A (ja) 高所での障害物を伴う配備のためのセルラアンテナ
CN103580708A (zh) 一种收发信机装置、阵列天线装置及室内和室外覆盖系统
WO2022221468A1 (en)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terference optimized antenna configuration
Brown et al.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mmWave for 5G mobile access
US5603083A (en) Microcell base station antenna pattern for dense urban areas
CN218387936U (zh) 基站的天馈系统、基站及通信系统
CN102595432B (zh) 一种室内多系统共用的上、下行信号处理方法及设备
US624638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point to point radio system
CN202696592U (zh) 一种收发信机装置、阵列天线装置及室内和室外覆盖系统
US6980806B2 (en) Radio system
CN209607902U (zh) 一种集成的5g天线系统及通信网络
JP629476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CN103997750A (zh) 一种室内多系统共用的下行信号处理方法及设备
EP3998678A1 (en) Integrated 5g antenna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04235839A (ja) 固定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CN100386968C (zh) 通讯装置及其天线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