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5779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55779U CN218355779U CN202120936559.0U CN202120936559U CN218355779U CN 218355779 U CN218355779 U CN 218355779U CN 202120936559 U CN202120936559 U CN 202120936559U CN 218355779 U CN218355779 U CN 2183557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pressure cooker
- pressure
- opening
- air fr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具有空气炸锅功能以及压力锅功能,包括锅体和盖体;锅体形成具有开口的烹饪腔;盖体包括空气炸锅盖和压力锅盖,所述空气炸锅盖具有锁紧件,所述空气炸锅盖可单独盖合所述开口,并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锅体锁紧实现空气炸锅功能;所述压力锅盖可盖合所述开口,并经由所述锁紧件锁定在所述锅体上实现压力锅功能。运用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将空气炸锅和电压力锅结合时出现的每个锅盖均结构复杂,不便收纳和清洗,同时结构成本高的缺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烤、炸等结合的厨房烹饪器具,空气炸锅能快速加热脆化食物,不用油也可做出油炸的香脆口感。而普通的电压力锅具有独特的高温高压功能,可以缩短做饭时间,节约能源,经过电压力锅高压下烹饪的食物具有比较松软的口感。
为满足消费者对食物烹饪更多选择、对食物口感更高标准的需求,会将空气炸锅和电压力锅结合为一体,一般是一个锅体配备两个锅盖,分别是空气炸锅盖和压力锅盖。
由于压力锅盖和空气炸锅盖均为单独的锅盖,故每个锅盖均需要设置锁紧结构,来实现各自与锅体的连接,如此一来,每个锅盖均结构复杂,不便收纳和清洗,同时结构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将空气炸锅和电压力锅结合时出现的每个锅盖均结构复杂,不便收纳和清洗,同时结构成本高的缺陷。
根据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具有空气炸锅功能以及压力锅功能,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锅体,其形成具有开口的烹饪腔;
盖体,包括空气炸锅盖和压力锅盖,
所述空气炸锅盖具有锁紧件,所述空气炸锅盖可单独盖合所述开口,并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锅体锁紧实现空气炸锅功能;
所述压力锅盖可盖合所述开口,并经由所述锁紧件锁定在所述锅体上实现压力锅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盖还包括盖壳,所述锁紧件连接于所述盖壳上,所述锁紧件形成有第一连接部,所述锅体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锁紧件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在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脱离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紧件设置于所述盖壳靠近所述锅体的一侧,且所述锁紧件相对所述盖壳可转动设置;所述空气炸锅盖盖设于所述开口上时,转动所述锁紧件预设角度,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相互扣合,实现所述空气炸锅盖与所述锅体的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紧件具有主体部,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主体部周向向内凸设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锅体周向外凸出形成;
转动所述锁紧件,所述第一连接部可转动至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盖壳的一侧,并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抵持,从而实现所述空气炸锅盖与所述锅体的相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紧件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顶壁和自所述顶壁的外周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周壁,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周壁内侧,所述顶壁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的一侧延伸形成按压部;
所述压力锅盖连同所述空气炸锅盖共同盖置于所述锅体上时,所述压力锅盖盖设于所述开口上,所述按压部按压于所述压力锅盖远离所述锅体的一侧,所述周壁围设于所述压力锅盖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扣合,使所述压力锅盖紧盖于所述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体包括形成所述烹饪腔的内胆和用于承置所述内胆的机身,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于所述机身上;
所述内胆围成所述开口的壁为开口周壁,所述压力锅盖盖设于所述开口上时,所述开口周壁与所述压力锅盖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紧件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盖壳和所述锁紧件的其中一个设置有行程限位部,所述行程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锁紧件的转动角度;
所述行程限位部为所述主体部上开设的至少一个行程槽,所述盖壳上与所述行程槽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一行程件,所述行程件插入至所述行程槽中,且在转动所述锁紧件时,所述行程件可在所述行程槽中沿着所述行程槽的延伸方向中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锅盖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具有用于盖合所述开口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盖板自所述第二侧朝向第一侧凹陷形成有凹陷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盖板自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环绕所述凹陷部;所述压力锅盖还包括环板,所述环板自所述盖板的周缘朝向第一侧凸设形成;在实现所述压力锅功能时,所述锁紧件按压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侧且环绕于所述凸起部外侧,所述环板套设于围成所述开口的开口周壁的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盖形成排气通道;
所述压力锅盖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烹饪腔进行泄压的泄压阀,且所述泄压阀设置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锅盖形成有与所述烹饪腔连通的泄压口,所述泄压阀活动盖设于所述泄压口;
所述压力锅盖上还设有泄压组件,所述泄压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压力锅盖上的支柱、铰接在所述支柱上的连杆以及穿设至所述空气炸锅盖外表面的按钮;
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泄压阀连接或抵持于所述泄压阀上,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按压端,按钮对准所述按压端设置;
按压所述按钮,所述按钮推动所述按压端,使所述连杆绕所述支柱转动,并带动所述泄压阀运动,使所述烹饪器具通过所述泄压口泄压。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实现空气炸锅功能时,空气炸锅盖直接单独盖合烹饪腔的开口,再通过其上的锁紧件与锅体锁紧,从而将空气炸锅盖与锅体锁定以进行空气炸烹饪;当需要实现压力锅功能时,先将压力锅盖置于锅体上以盖合烹饪腔的开口,再通过空气炸锅盖的锁紧件可与锅体锁紧的连接关系将压力锅盖锁定在锅体上,即锅体与空气炸锅盖共同作用锁定压力锅盖,使得压力锅盖可以与锅体稳定连接以盖合开口。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空气炸锅上设置锁紧件,通过一个锁紧件可同时实现在空气炸锅状态锁紧空气炸锅盖,在压力锅状态锁紧压力锅盖,避免了在压力锅盖上设置锁紧结构,简化了压力锅盖的结构,方便清洗,同时,由于在锁紧压力锅盖时空气炸锅盖也处于锁紧状态,方便收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在盖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去掉空气炸锅盖时的俯视图;
图4为空气炸锅盖的俯视图;
图5为空气炸锅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当空气炸锅盖处于解锁状态时图1的俯视图;
图7为当空气炸锅盖处于锁紧状态时图1的俯视图;
图8为图1中烹饪器具在实现空气炸锅功能时的剖视图;
图9为图1中烹饪器具在实现压力锅功能时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压力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压力锅盖进行泄压时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100、烹饪器具;10、锅体;10a、烹饪腔;10c、第二连接部;10d、第二间隔;11、机身;12、内胆;20、盖体;21、压力锅盖;21a、泄压口;211、盖板;211a、凹陷部;211b、凸起部;212、环板;213、泄压阀;22、空气炸锅盖;22a、排气通道;221、盖壳;2211、行程件;2212、避让口;222、空气加热组件;2221、发热盘;2222、冷风风扇;2223、热风风扇;2224、驱动件;2225、固定板;2226、防护罩;223、锁紧件;223a、行程槽口;223b、把手部;223c、第一连接部;223d、按压部;223e、通口;223f、主体部;223f1、顶壁;223f2、周壁;223g、第一间隔;30、密封件;41、支柱;42、连杆;421、按压端;43、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图10,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具有空气炸锅功能以及压力锅功能。该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10和盖体20;锅体10形成具有开口的烹饪腔10a;盖体20包括空气炸锅盖22和压力锅盖21,空气炸锅盖22具有锁紧件223,空气炸锅盖22可单独盖合开口,并通过锁紧件223与锅体10锁紧实现空气炸锅功能;压力锅盖21可盖合开口,并经由锁紧件223锁定在锅体10上实现压力锅功能。
当需要实现空气炸锅功能时,空气炸锅盖22直接单独盖合烹饪腔10a的开口,再通过空气炸锅盖22上的锁紧件223与锅体10锁紧,从而将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锁定以进行空气炸烹饪;当需要实现压力锅功能时,先将压力锅盖21置于锅体10上以盖合烹饪腔10a的开口,再通过空气炸锅盖22的锁紧件223与锅体10锁紧的连接关系将压力锅盖21锁定在锅体10上,即锅体10与空气炸锅盖22共同作用锁定压力锅盖21,使得压力锅盖21可以与锅体10稳定连接以盖合开口。本技术方案将空气炸锅盖22和压力锅盖21相对独立设置以便清洗,同时还可以通过锁紧件223与锅体10之间的锁紧关系将压力锅盖21限定在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之间以实现锁定,从而将空气炸锅盖22的锁定盖合和压力锅盖21的锁定盖合兼容为一个操作,操作简单;另外,由于通过一个锁紧件223可同时实现在空气炸锅状态锁紧空气炸锅盖22,在压力锅状态锁紧压力锅盖21,避免了在压力锅盖21上设置锁紧结构,简化了压力锅盖21的结构,且由于在锁紧压力锅盖21时空气炸锅盖22也处于锁紧状态,方便收纳。
本技术方案通过两个锅盖(空气炸锅盖22和压力锅盖21)和一个锅体10实现多功能的烹饪器具100,因此,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食物或口感需求选择不同的烹饪模式。
参见图3、图4及图9,空气炸锅盖22还包括盖壳221,锁紧件223连接于盖壳221上,锁紧件223形成有第一连接部223c,锅体10形成有用于与第一连接部223c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0c;其中,锁紧件223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紧状态时,第一连接部223c和第二连接部10c相连接,在解锁状态时,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脱离连接。即空气炸锅盖22相对锅体10运动以使锁紧件223在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锁紧状态时,通过锁紧件223的第一连接部223c与锅体的第二连接部10c相连接来实现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的锁紧;在解锁状态时,通过锁紧件223的第一连接部223c与锅体的第二连接部10c的脱离连接来实现空气炸锅盖22可以相对锅体10运动以打开开口。
参见图5,空气炸锅盖22还包括设置在盖壳221内的空气加热组件222,空气加热组件222包括安装于盖壳221内的发热盘2221、位于盖壳221内底面与发热盘2221之间的冷风风扇2222和热风风扇2223以及用于驱动冷风风扇2222和热风风扇2223的驱动件2224,通过驱动件2224驱动热风风扇2223旋转将通过发热盘2221加热的热空气吹向食物,通过驱动件2224驱动冷风风扇2222旋转促进盖壳221内空气流通,保证驱动件2224正常运转。
空气加热组件222还包括用于固定驱动件2224的固定板2225和防护罩2226,通过防护罩2226对发热盘2221、冷风风扇2222、热风风扇2223以及驱动件2224等进行防护。需要说明的是,防护罩2226形成有多个通孔,以保证发热盘2221的热量扩散至烹饪腔10a中。
结合图5和图9,为使得盖壳221内的空气加热组件222对烹饪腔10a中的食物进行空气炸烹饪,锁紧件223整体呈环状,即锁紧件223形成有通口223e,使得经空气加热组件222加热后的热空气通过通口223e吹向烹饪腔10a。
其中,锁紧件223可以与盖壳221固定连接,也可以和盖壳221转动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锁紧件223设置于盖壳221靠近锅体10的一侧,且锁紧件223与盖壳221固定连接,即盖壳221与锁紧件223同步运动,当外部驱动力作用于盖壳221或锁紧件223上,均可使锁紧件223相对锅体10运动以切换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紧件223的运动过程中,锁紧件223的第一连接部223c与锅体10的第二连接部10c相连接或脱离连接,从而实现了空气炸锅盖22的锁紧状态与解锁状态的切换。
锁紧件223与盖壳221固定连接时,参见图3-图5及图9,锁紧件223具有主体部223f,以及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223c,主体部223f与盖壳221固定连接以使得空气炸锅盖22整体相对锅体10运动,第一连接部223c从主体部223f周向向内凸设形成,第二连接部10c从锅体10周向外凸出形成;转动第一连接部223c至第二连接部10c远离盖壳221的一侧,并使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抵持,从而实现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的相互连接。
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空气炸锅盖22的锁紧件223以相对盖壳221周向转动的方式来使锁紧件223在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参见图3-图5及图9,锁紧件223设置于盖壳221靠近锅体10的一侧,且锁紧件223相对盖壳221可转动设置;空气炸锅盖22盖设于开口上时,转动锁紧件223预设角度,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扣合,实现空气炸锅盖223与锅体10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锁紧件223相对盖壳221的转动是指锁紧件223沿盖壳221的周向转动,而非是相对盖壳221靠近或远离的转动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的连接关系设置为扣合连接,并使得锁紧件223可相对盖壳221转动,即盖壳221可相对锅体10保持不动,仅驱动锁紧件223相对锅体10转动来实现第一连接部223c在与第二连接部10c的相互扣合、脱离扣合之间切换,进而实现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的锁紧与解锁,参见图6,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脱离扣合,此时空气炸锅盖22处于解锁状态;参见图7,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扣合,此时空气炸锅盖22处于锁紧状态。
在锁紧件223和盖壳221转动连接状态时,结合图2,盖壳221与锅体10铰接,一方面可以使得盖壳221相对锅体10保持不动,另一方面活动连接盖壳221和锅体10,翻转盖壳221即可实现空气炸锅盖22对锅体10的打开与盖合,具体地,翻转盖壳221使空气炸锅盖22盖合锅体10,然后转动锁紧件223预设角度,使锁紧件223的第一连接部223c与锅体10的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扣合,即可完成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的锁定。
参见图5,锁紧件223具有主体部223f,以及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223c,主体部223f与盖壳221可转动连接以使得锁紧件223可相对盖壳221、锅体10运动,第一连接部223c从主体部223f周向向内凸设形成,第二连接部10c从锅体10周向外凸出形成;转动锁紧件223,第一连接部223c可转动至第二连接部10c远离盖壳221的一侧,并使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抵持,从而实现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的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盖壳221和锁紧件223的其中一个设置有行程限位部,行程限位部用于限制锁紧件223的转动角度。因此,锁紧件223在行程限位部限定的范围内转动,当锁紧件223的转动角度达到行程限位部所限制的转动角度时,此时锁紧件223已无法沿同一方向继续转动,表明锁紧件223已实现状态的切换,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行程限位部为主体部223f上开设的至少一个行程槽223a,盖壳221上与行程槽223a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一行程件2211,行程件2211插入至行程槽223a中,且在转动锁紧件223时,行程件2211可在行程槽223a中沿着行程槽223a的延伸方向中运动。本实施例通过将行程件2211限定在行程槽口223a中运动,从而限定锁紧件223相对盖壳221的转动角度。
具体地,行程槽223a呈弧形结构,以保证行程件2211在行程槽口223a顺畅滑动。
此外,行程件2211上还设置有防脱件,以防止行程件2211脱离行程槽223a,保证锁紧件223始终稳定的相对盖壳221转动。
参见图5、图9及图10,主体部223f包括顶壁223f1和自顶壁223f的外周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周壁223f2,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23c形成于周壁223f2内侧,顶壁223f1的中部贯穿形成用于避让热空气的通口223e,行程槽223a则开设在顶壁223f1上。
其中,参见图3和图4,第一连接部223c和第二连接部10c均为若干个,若干个第一连接部223c间隔且周向排列,若干个第二连接部10c间隔且周向排列。即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223c形成第一间隔223g,相邻两个第二连接部10c形成有第二间隔10d,转动空气炸锅盖22使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抵持时,锁紧件223处于锁紧状态,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相锁紧;转动空气炸锅盖22使第一连接部223c位于第二间隔10d内、第二连接部10c位于第一间隔223g内时,锁紧件223处于解锁状态,气炸锅盖22可相对锅体10打开。
参见图2和图5,锁紧件223形成有把手部223b,盖壳221形成有用于避让把手部223b的避让口2212。具体地,无论当锁紧件223与盖壳221固定连接还是锁紧件223与盖壳221可转动连接,均可通过把手部223b来转动锁紧件223进而实现空气炸锅盖22整体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当盖壳221与锁紧件223固定连接时,还可以将把手部223b设置于盖壳221上,可通过把手部223b来转动盖壳221进而带动锁紧件223转动。
为了实现通过锁紧件223可将压力锅盖21锁定在锅体10上,本实用新型对锁紧件223的结构做进一步设置,参见图5、图8及图10,顶壁223f1朝向第一连接部223c所在的一侧延伸形成按压部223d;压力锅盖21连同空气炸锅盖22共同盖置于锅体10上时,压力锅盖21盖设于开口上,按压部223d按压于压力锅盖21远离锅体10的一侧,周壁223f2围设于压力锅盖21外侧,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扣合,使压力锅盖紧21盖于开口。即一方面通过锁紧件223的按压部223d将压力锅盖21抵压在锅体10上,同时配合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扣合将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锁紧,从而通过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之间的稳定夹持力来锁定压力锅盖21。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按压部223d呈环状,以实现对压力锅盖21均衡稳定地按压。
其中,请参考图8和图9,锅体10包括形成烹饪腔10a的内胆12和用于承置内胆12的机身11,内胆12可相对机身11取出或放置进机身11内,因此,第二连接部10c形成于机身11上,第一连接部223c与第二连接部10c相互扣合后,锁紧件223与机身11锁紧,以保证空气炸锅盖22与锅体10之间的锁紧稳定。
内胆12围成开口的壁为开口周壁,开口周壁与内胆12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30,通过密封件30一方面可以缓冲压力锅盖21盖合时与内胆1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另一方面还保证了压力锅盖21盖合烹饪腔10a的密封性。更具体的,开口周壁为内胆12从开口周缘向外凸出形成。参见图10-图12,压力锅盖21包括盖板211,盖板211具有用于盖合开口的第一侧以及与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盖板211自第二侧朝向第一侧凹陷形成有凹陷部211a。通过在盖板211上设置凹陷部211a可以形成避让空间,在通过空气炸锅盖22将压力锅盖21锁定在锅体10上,凹陷部211a可以对空气炸锅盖22上的结构部件进行避让。
参见图10,盖板211自第一侧朝向第二侧凸出形成凸起部211b,凸起部211b环绕凹陷部211a设置。锁紧件223的按压部223d按压于盖板211的第二侧上时,按压部223d环绕于凸起部211b的外侧,通过凸起部211b对按压部223d的位置进行限位,从而使得按压部223d对压力锅盖21的按压更稳固。
此外,压力锅盖21还包括环板212,环板212自盖板211的周缘朝向第一侧凸设;压力锅盖21盖设于锅体10上时,环板212套设于围成开口的开口周壁的外侧,以对压力锅盖21盖合开口时进行防呆,保持压力锅盖21与锅体10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
压力锅盖21还包括泄压阀213,泄压阀213设置于盖板211的第二侧,以对烹饪腔10a中的高压环境进行泄压。
继续参见图8、图10-图12,空气炸锅盖22形成排气通道22a;压力锅盖21的泄压阀213设置于排气通道22a内。在实现压力锅功能时,由于压力锅盖21通过空气炸锅盖22锁定在锅体10上,压力锅盖21上的泄压阀213需要先经过空气炸锅盖22来向外部排气,因此,将泄压阀213设置在空气炸锅盖22的排气通道22a中,当烹饪完成后,高压气体首先通过烹饪腔10a的气体通过泄压阀213排出,并进一步进入至排气通道22a内,并最终从排气通道22a与外界连通的排气口排出。
压力锅盖21形成有与烹饪腔10a连通的泄压口21a,泄压阀213活动盖设于泄压口21a;压力锅盖21上还设有泄压组件,泄压组件包括固设于压力锅盖21上的支柱41、铰接在支柱41上的连杆42以及穿设至空气炸锅盖22外表面的按钮43;连杆42的一端与泄压阀213连接或抵持于泄压阀213上,连杆42的另一端形成按压端421,按钮43对准按压端421设置;按压按钮43,按钮43推动按压端421,使连杆42绕支柱41转动,并带动泄压阀213运动,使烹饪器具100通过泄压口21a泄压。通过按压空气炸锅盖22外的按钮43,来实现对连杆42的按压端421的按压,基于杠杆原理,连杆42与按压端421相对的一端翘起以带动泄压阀213打开泄压口21a;当停止对按压端421的按压时,连杆42与按压端421相对的一端下落以带动泄压阀213盖合泄压口21a。
可以理解的时,泄压阀组件还可以包括复位件,复位件连接于按压端421,在解除对按压按钮43的按压后,复位件带动按压端421复位,进一步带动泄压阀213复位。
通过使得泄压阀213设置在排气通道22a内,避免了外力对泄压阀213的误触发,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另外,通过设置成按压按钮43来泄压的方式,操作简单,安全方便。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空气炸锅功能以及压力锅功能,包括:
锅体,形成具有开口的烹饪腔;
盖体,包括空气炸锅盖和压力锅盖,
所述空气炸锅盖具有锁紧件,所述空气炸锅盖可单独盖合所述开口,并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锅体锁紧实现空气炸锅功能;
所述压力锅盖可盖合所述开口,并经由所述锁紧件锁定在所述锅体上实现压力锅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炸锅盖还包括盖壳,所述锁紧件连接于所述盖壳上,所述锁紧件形成有第一连接部,所述锅体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锁紧件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在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脱离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设置于所述盖壳靠近所述锅体的一侧,且所述锁紧件相对所述盖壳可转动设置;所述空气炸锅盖盖设于所述开口上时,转动所述锁紧件预设角度,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互扣合,实现所述空气炸锅盖与所述锅体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具有主体部,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主体部周向向内凸设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锅体周向外凸出形成;
转动所述锁紧件,所述第一连接部可转动至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盖壳的一侧,并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抵持,从而实现所述空气炸锅盖与所述锅体的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顶壁和自所述顶壁的外周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周壁,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周壁内侧,所述顶壁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的一侧延伸形成按压部;
所述压力锅盖连同所述空气炸锅盖共同盖置于所述锅体上时,所述压力锅盖盖设于所述开口上,所述按压部按压于所述压力锅盖远离所述锅体的一侧,所述周壁围设于所述压力锅盖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扣合,使所述压力锅盖紧盖于所述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2-3或5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形成所述烹饪腔的内胆和用于承置所述内胆的机身,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于所述机身上;
所述内胆围成所述开口的壁为开口周壁,所述压力锅盖盖设于所述开口上时,所述开口周壁与所述压力锅盖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盖壳和所述锁紧件的其中一个设置有行程限位部,所述行程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锁紧件的转动角度;
所述行程限位部为所述主体部上开设的至少一个行程槽,所述盖壳上与所述行程槽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一行程件,所述行程件插入至所述行程槽中,且在转动所述锁紧件时,所述行程件可在所述行程槽中沿着所述行程槽的延伸方向中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锅盖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具有用于盖合所述开口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盖板自所述第二侧朝向第一侧凹陷形成有凹陷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自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环绕所述凹陷部;所述压力锅盖还包括环板,所述环板自所述盖板的周缘朝向第一侧凸设形成;
在实现所述压力锅功能时,所述锁紧件按压于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侧且环绕于所述凸起部外侧,所述环板套设于围成所述开口的开口周壁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炸锅盖形成排气通道;
所述压力锅盖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烹饪腔进行泄压的泄压阀,且所述泄压阀设置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锅盖形成有与所述烹饪腔连通的泄压口,所述泄压阀活动盖设于所述泄压口;
所述压力锅盖上还设有泄压组件,所述泄压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压力锅盖上的支柱、铰接在所述支柱上的连杆以及穿设至所述空气炸锅盖外表面的按钮;
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泄压阀连接或抵持于所述泄压阀上,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按压端,按钮对准所述按压端设置;
按压所述按钮,所述按钮推动所述按压端,使所述连杆绕所述支柱转动,并带动所述泄压阀运动,使所述烹饪器具通过所述泄压口泄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36559.0U CN218355779U (zh) | 2021-04-30 | 2021-04-30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36559.0U CN218355779U (zh) | 2021-04-30 | 2021-04-30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55779U true CN218355779U (zh) | 2023-01-24 |
Family
ID=84950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936559.0U Active CN218355779U (zh) | 2021-04-30 | 2021-04-30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55779U (zh) |
-
2021
- 2021-04-30 CN CN202120936559.0U patent/CN2183557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68668B (zh) | 烹饪器具 | |
US8640908B2 (en) | Slow cooker | |
CN109310226A (zh) | 改进控制人体工程学的压力烹饪器具 | |
EA004557B1 (ru) | Съем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хвата, подъема,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и наклона кухонной посуды с двумя ручками | |
CN218355779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0840237A (zh) | 烹饪器具 | |
KR101090515B1 (ko) | 압력밥솥 | |
CN216822993U (zh) | 烹饪器具 | |
KR20060096881A (ko) | 찜구이기 | |
CN214548987U (zh) | 多功能烹饪器具 | |
CN216293802U (zh) | 一种多功能空气炸锅 | |
CN210871006U (zh) | 电饭煲 | |
CN215077644U (zh) | 烹饪器具 | |
JP2022097447A (ja) | 制御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バヨネット型圧力鍋 | |
CN221306140U (zh) | 烹饪厨具 | |
CN217066027U (zh) | 电饭煲和集成灶 | |
CN217959845U (zh) | 锅具 | |
CN217090393U (zh) | 一种用于空气炸锅的可锁止炸桶组件和空气炸锅 | |
CN214548989U (zh) | 多功能烹饪器具 | |
CN216822736U (zh) | 一种方便取放的烹饪器具 | |
CN211022274U (zh) | 一种低压锅手柄旋转开合结构 | |
CN114680606B (zh) | 多功能烹饪器具 | |
CN219166156U (zh) | 一种电饭煲 | |
CN220141437U (zh) | 一种翻盖式空气炸锅 | |
CN213821035U (zh) | 壶盖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