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2725U - 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及扬声器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及扬声器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52725U CN218352725U CN202221848764.2U CN202221848764U CN218352725U CN 218352725 U CN218352725 U CN 218352725U CN 202221848764 U CN202221848764 U CN 202221848764U CN 218352725 U CN218352725 U CN 2183527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shell
- groove
- ultrasonic
- rib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包括配合连接的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所述模组上壳与所述模组下壳的接触面上设有超声筋以及与所述超声筋配合的熔接面,所述熔接面上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至少一侧边沿与所述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本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通过在熔接面上开设凹槽,使得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超声熔接后,超声筋的熔融塑料会在重力和挤压作用下留存于凹槽内部,有效防止了熔融塑料往熔接面的侧边溢胶产生披锋进而与腔体内的元器件碰撞产生共振杂音;凹槽的侧边沿与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有利于在保证熔融塑料不溢出凹槽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熔接面积,使得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连接稳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换能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及扬声器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扬声器模组的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通常采用超声熔接的方式进行结合,熔接过程中,超声筋熔融后的塑料容易往两侧溢胶形成披锋,从而与腔体内的元器件碰撞产生共振杂音,导致声学性能不良;传统技术为规避共振杂音,通常令元器件避让超声结构一定距离以防止披锋碰撞元器件,导致腔体内的空间利用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及具有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的扬声器模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包括配合连接的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所述模组上壳与所述模组下壳的接触面上设有超声筋以及与所述超声筋配合的熔接面,所述熔接面上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至少一侧边沿与所述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接面的延伸方向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至少一侧面设为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两侧边沿分别与所述熔接面的两侧边沿共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模组上壳的边缘朝靠近所述模组下壳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靠近所述模组下壳的一端具有所述熔接面以及设于所述熔接面外侧的挡墙,所述凹槽的外侧面与所述挡墙的内侧面共面。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模组上壳设有朝靠近所述模组下壳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筋板,所述模组下壳对应所述第一筋板设有第二筋板,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第二筋板的接触面上设有所述超声筋和所述熔接面,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第二筋板的接触面上还设有第一引导斜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引导斜面配合的第二引导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引导斜面由所述凹槽的侧面的部分区域形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扬声器模组,包括上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通过在熔接面上开设凹槽,使得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超声熔接后,超声筋的熔融塑料会在重力和挤压作用下留存于凹槽内部,有效防止了熔融塑料往熔接面的侧边溢胶产生披锋进而与腔体内的元器件碰撞产生共振杂音;凹槽的侧边沿与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有利于在保证熔融塑料不溢出凹槽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熔接面积,使得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连接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扬声器模组的爆炸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扬声器模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细节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扬声器模组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细节放大图。
标号说明:
1、模组上壳;11、台阶结构;111、凹槽;112、挡墙;13、第一筋板;131、第一引导斜面;
2、模组下壳;21、超声环边;211、超声筋;22、泄露孔;23、尼龙网布;24、第二筋板;241、第二引导斜面;
3、扬声器单体;
4、柔性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5,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包括配合连接的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所述模组上壳1与所述模组下壳2的接触面上设有超声筋211以及与所述超声筋211配合的熔接面,所述熔接面上设有凹槽111,且所述凹槽111的至少一侧边沿与所述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通过在熔接面上开设凹槽111,使得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超声熔接后,超声筋211的熔融塑料会在重力和挤压作用下留存于凹槽111内部,有效防止了熔融塑料往熔接面的侧边溢胶产生披锋进而与腔体内的元器件碰撞产生共振杂音;凹槽111的侧边沿与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有利于在保证熔融塑料不溢出凹槽111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熔接面积,使得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连接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1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接面的延伸方向一致。
由上述描述可知,凹槽111能够容纳超声筋211各部位熔融后的塑料。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11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111的至少一侧面设为斜面。
由上述描述可知,生产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及生产条件选择不同截面形状的凹槽111,多样化的形状选择有利于提升本扬声器模组单体涂胶结构的适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111的两侧边沿分别与所述熔接面的两侧边沿共线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凹槽111的宽度能够最大化,在确保熔融塑料不溢出凹槽111的情况下令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具有更大的熔接面积,有利于提升密封效果和连接稳固性。
进一步的,所述模组上壳1的边缘朝靠近所述模组下壳2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台阶结构11,所述台阶结构11靠近所述模组下壳2的一端具有所述熔接面以及设于所述熔接面外侧的挡墙112,所述凹槽111的外侧面与所述挡墙112的内侧面共面。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111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由上述描述可知,凹槽111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有利于提高本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的生产效率和适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模组上壳1设有朝靠近所述模组下壳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筋板13,所述模组下壳2对应所述第一筋板13设有第二筋板24,所述第一筋板13和所述第二筋板24的接触面上设有所述超声筋211和所述熔接面,所述第一筋板13和所述第二筋板24的接触面上还设有第一引导斜面131以及与所述第一引导斜面131配合的第二引导斜面241。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引导斜面131和第二引导斜面241可在装配过程中限制第一筋板13和第二筋板24的相对位置,保证第一筋板13和第二筋板24对接准确,从而提升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的装配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引导斜面241由所述凹槽111的侧面的部分区域形成。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引导斜面241的形成方式简单,有利于降低设计难度,提高空间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扬声器模组,包括上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扬声器模组,具有扬声器单体3、柔性电路板4和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所述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包括配合连接的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所述模组上壳1与所述模组下壳2的接触面上设有超声筋211以及与所述超声筋211配合的熔接面,所述熔接面上设有凹槽111,且所述凹槽111的至少一侧边沿与所述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合围形成壳体内腔,扬声器单体3收容于壳体内腔中,柔性电路板4的一端与扬声器单体3连接导通,另一端伸出壳体内腔外。模组下壳2上还开设有连通壳体内腔的泄露孔22,以使扬声器模组内外气压平衡;泄露孔22处贴附有尼龙网布23,以防止灰尘或异物进入壳体内腔。
所述模组上壳1的边缘朝靠近所述模组下壳2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台阶结构11,所述台阶结构11靠近所述模组下壳2的一端具有所述熔接面以及设于所述熔接面外侧的挡墙112,所述凹槽111的外侧面与所述挡墙112的内侧面共面。所述模组下壳2的边缘朝靠近所述模组上壳1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超声环边21,所述超声环边21靠近所述模组上壳1的一面上设有所述超声筋211。
所述凹槽1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接面的延伸方向一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台阶结构11呈矩形环框状,熔接面呈矩形环状,凹槽111对应熔接面的形状设为矩形环状。应当理解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熔接面设为其它形状时,凹槽111可设为对应的形状。
可选的,所述凹槽11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弧形,或者,所述凹槽111的至少一侧面设为斜面。生产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或生产条件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凹槽111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便于设计和生产加工。
所述凹槽111的两侧边沿分别与所述熔接面的两侧边沿共线设置。容易理解的,若是凹槽111的内侧面与熔接面垂直,则凹槽111的内侧边沿与熔接面的内侧边沿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凹槽111的宽度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当凹槽111的两侧面设为斜面时,凹槽111的宽度可设为与熔接面的宽度一致。更大宽度的凹槽111可在确保不发生溢胶的情况下令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具有更大的熔接面积,有利于提升密封效果和连接稳固性。
优选的,所述凹槽111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凹槽111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凹槽111包括相连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二侧面由挡墙112的内侧面的部分区域形成。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扬声器模组,具有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所述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包括配合连接的模组上壳1和模组下壳2,所述模组上壳1与所述模组下壳2的接触面上设有超声筋211以及与所述超声筋211配合的熔接面,所述熔接面上设有凹槽111,且所述凹槽111的至少一侧边沿与所述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
优选的,所述模组上壳1设有朝靠近所述模组下壳2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筋板13,所述模组下壳2对应所述第一筋板13设有第二筋板24,所述第一筋板13和所述第二筋板24的接触面上设有所述超声筋211和所述熔接面,所述第一筋板13和所述第二筋板24的接触面上还设有第一引导斜面131以及与所述第一引导斜面131配合的第二引导斜面24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凹槽111的横截面设为三角形。第一筋板13靠近模组下壳2的一端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限位平面、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形成所述凹槽111;第二筋板24靠近模组上壳1的一端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二限位平面,第二引导斜面241和超声平面,所述超声平面上设有超声筋211。第一筋板13和第二筋板24相互靠近时,超声筋211将伸入凹槽111中,第一限位平面与第二限位平面相抵触以限制第一筋板13和第二筋板24的相对位置,使得超声面与凹槽11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超声筋211的熔融塑料的间隙。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导斜面241由所述凹槽111的侧面,即第一筋板13的第一斜面的部分区域形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通过在熔接面上开设凹槽,使得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超声熔接后,超声筋的熔融塑料会在重力和挤压作用下留存于凹槽内部,有效防止了熔融塑料往熔接面的侧边溢胶产生披锋进而与腔体内的元器件碰撞产生共振杂音;凹槽的侧边沿与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有利于在保证熔融塑料不溢出凹槽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熔接面积,使得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连接稳固。凹槽的两侧边沿分别与熔接面的两侧边沿共线设置能够令凹槽的宽度最大化,在确保熔融塑料不溢出凹槽的情况下令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具有更大的熔接面积,有利于提升密封效果和连接稳固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配合连接的模组上壳和模组下壳,所述模组上壳与所述模组下壳的接触面上设有超声筋以及与所述超声筋配合的熔接面,所述熔接面上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至少一侧边沿与所述熔接面的侧边沿共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接面的延伸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至少一侧面设为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两侧边沿分别与所述熔接面的两侧边沿共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上壳的边缘朝靠近所述模组下壳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靠近所述模组下壳的一端具有所述熔接面以及设于所述熔接面外侧的挡墙,所述凹槽的外侧面与所述挡墙的内侧面共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上壳设有朝靠近所述模组下壳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筋板,所述模组下壳对应所述第一筋板设有第二筋板,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第二筋板的接触面上设有所述超声筋和所述熔接面,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第二筋板的接触面上还设有第一引导斜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引导斜面配合的第二引导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斜面由所述凹槽的侧面的部分区域形成。
10.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848764.2U CN218352725U (zh) | 2022-07-18 | 2022-07-18 | 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及扬声器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848764.2U CN218352725U (zh) | 2022-07-18 | 2022-07-18 | 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及扬声器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52725U true CN218352725U (zh) | 2023-01-20 |
Family
ID=84911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848764.2U Active CN218352725U (zh) | 2022-07-18 | 2022-07-18 | 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及扬声器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52725U (zh) |
-
2022
- 2022-07-18 CN CN202221848764.2U patent/CN2183527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60316287A1 (en) | Speaker Module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The Speaker Module | |
WO2011096159A1 (ja) | 電池収納ケー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池パック | |
CN218352725U (zh) | 一种模组上下壳超声结构及扬声器模组 | |
CN208498630U (zh) | 分体式板组件 | |
JP3806527B2 (ja) | 電気機器のケー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7968934U (zh) | 扬声器箱 | |
JP2010165311A (ja) | Icカード | |
CN210525853U (zh) | 一种塑胶外壳的超声波压合结构 | |
TWI595822B (zh) | 殼件及其製造方法及殼體 | |
JP7335213B2 (ja) |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 |
CN215834642U (zh) | 一种外壳结构及锂离子启动电池 | |
CN207968957U (zh) | 扬声器箱 | |
CN220421953U (zh) | 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0579201U (zh) | 用于微型扬声器的振膜结构 | |
TWI701983B (zh) | 電源適配器 | |
CN207150824U (zh) | 微型发声器 | |
CN203629042U (zh) | 用于电热水器的外壳及电热水器 | |
CN214151965U (zh) | 一种适用于超声波焊接的报警器外壳 | |
CN208029078U (zh) | 扬声器箱 | |
CN214927198U (zh) | 用于玻纤材料焊接的新型超声波焊头 | |
CN214960088U (zh) | 发声装置 | |
CN212446049U (zh) | 注塑角超声线连接构造 | |
CN210120659U (zh) | 发声装置 | |
CN109905983B (zh) | 一种电器显示装置的焊接方法 | |
CN217546227U (zh) |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