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1063U -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51063U
CN218351063U CN202222658659.9U CN202222658659U CN218351063U CN 218351063 U CN218351063 U CN 218351063U CN 202222658659 U CN202222658659 U CN 202222658659U CN 218351063 U CN218351063 U CN 2183510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am
white oil
oil lay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5865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飞
刘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Kangji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5865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510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510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510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光结构包括:基板,设置有多个分区;多个发光芯片,排布在基板上的多个分区内;第一白油层,设置于每个分区内并围绕发光芯片;围坝结构,设置于相邻分区的交界处,围坝结构的高度大于发光芯片的高度,围坝结构背离基板的一侧具有内凹槽;填充胶,在每个分区内覆盖发光芯片和围坝结构,填充胶呈凸透镜形状,且填充胶的边缘由内凹槽限位;以及光学膜层组,设置在基板的出光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邻分区交界处设置特殊的围坝结构,能够实现更大的高宽比并且使填充胶更容易实现相互独立的凸透镜形貌,减小光线串扰并提高亮度均匀性,避免光晕现象的发生。

Description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追求高动态对比度,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车载显示屏等中尺寸领域的显示屏的背光源逐步由传统的LED侧入式背光源转向能局部调光的直下式Mini-LED背光源。由于Mini-LED背光采用的是分区动态调光,当显示屏在显示高明暗对比的画面时,很容易在相邻背光分区间产生光线串扰,而出现光晕问题(halo effect),影响显示效果。如何改善或消除Mini-LED显示屏的光晕是各大厂商都在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小尺寸的Mini-LED背光显示屏解决光晕的通用方法是在围绕Mini-LED背光每个分区的范围内,利用胶材形成特定形状来改变光路,有时直接在基板上附着该教材,有时在LED外围形成围坝之后,再在围坝内填充胶材,而围坝的高宽比和填充胶的形貌对光晕的改善起决定性作用,然而,目前的方式在制作过程中很难控制填充胶的形状,导致光晕现象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背光结构因光线串扰而导致光晕现象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结构,包括:
基板,设置有多个分区;
多个发光芯片,排布在所述基板上的多个分区内;
第一白油层,设置于每个所述分区内并围绕所述发光芯片;
围坝结构,设置于相邻所述分区的交界处,所述围坝结构的高度大于所述发光芯片的高度,所述围坝结构背离基板的一侧具有内凹槽;
填充胶,在每个所述分区内覆盖所述发光芯片和围坝结构,所述填充胶呈凸透镜形状,且所述填充胶的边缘由所述内凹槽限位;以及
光学膜层组,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出光侧。
上述背光结构,通过在基板的分区交界处设置特殊的围坝结构,可以使围坝结构在相同的工艺制程条件下,实现更大的高宽比(高度更高且宽度更小),从而减小光线串扰;并且使填充胶更容易实现凸透镜形貌,进一步减小光线串扰并提高亮度均匀性。
可选地,所述围坝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二白油层和包覆在所述第二白油层上的围坝胶,且所述围坝胶、第二白油层、发光芯片和第一白油层的高度逐渐减小。此种结构,通过在基板的分区交界处设置第二白油层,能够通过第二白油层起到对围坝胶形态的限定作用,通过设定第二白油层的高宽比,并使第二白油层的高度大于第一白油层的高度,能够提高形成于第二白油层上的围坝胶的高宽比,更好地遮挡光线串扰,且避免暗影。
可选地,所述第二白油层呈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形状。此种结构,通过使第二白油层设置呈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形状,能够使形成于第二白油层上的围坝胶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槽,从而利于填充胶在填充时,能够通过相邻围坝胶的内凹槽起到对填充胶引流限位的作用,确保填充胶能够完全覆盖围坝胶,保证亮度均匀性,并且保证每个分区内填充胶的凸透镜形貌。
可选地,所述第二白油层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段,多个所述支撑段的高度从边缘向中间逐渐减小。此种结构,通过多个支撑段,使多个支撑端的高度从边缘向中间逐渐减小,从而保证第二白油层的整体形状呈现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形状。
可选地,相邻所述支撑段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围坝胶。此种结构,通过在相邻支撑段之间设置间隙,可增大第二白油层与围坝胶的接触面积,使得围坝胶更好地附着在第二白油层的表面上,减小第二白油层的流动和成型宽度,避免第二白油层宽度过大二引起亮度均匀性降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白油层和第二白油层的反射率大于90%。此种结构,通过设置反射率较高的第一白油层和第二白油层,能够借助第一白油层的反射效果,用于反射发光芯片的光线,使发光芯片的光线全部从基板的正面发出,提高光利用率。
可选地,所述围坝胶的反射率大于90%。此种结构,通过设置反射率较高的围坝胶,能够对发光芯片射至围坝胶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起到聚拢光线的效果,进一步减小相邻分区的光线串扰。
可选地,所述填充胶的穿透率大于95%,折射率大于1.4。此种结构,通过设置穿透率较大的填充胶,能够使发光芯片的光线经过填充胶透射出去,且填充胶的凸透镜形状能够起到对光线的准直作用,进一步减小光线串扰并提高亮度均匀性。
可选地,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沿基板出光侧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量子点膜、分光膜和增量膜。此种结构,可通过光学膜层组实现对光线的扩散均匀化、增亮加强及颜色转换等效果。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结构,所述背光结构为上述任一种所述的背光结构;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背光结构层叠设置并位于所述背光结构的出光侧。
上述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结构基板的分区交界处设置特殊的围坝结构,可以使围坝结构在相同的工艺制程条件下,实现更大的高宽比(高度更高且宽度更小),从而减小光线串扰;并且使填充胶更容易实现凸透镜形貌,进一步减小光线串扰并提高亮度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结构的一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结构的一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围坝结构与填充胶限位引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结构的一示例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基板;101-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
200-发光芯片;
300-第一白油层;
400-围坝结构;410-第二白油层;411a-边缘支撑段;411b-中部支撑段;
420-围坝胶;421-内凹槽;
500-填充胶;
600-扩散片;700-量子点膜;800-分光膜;900-增量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现有显示技术中,由于Mini-LED背光采用的是分区动态调光,当显示屏在显示高明暗对比的画面时,很容易在相邻背光分区间产生光线串扰,而出现光晕问题(haloeffect),影响显示效果。目前的解决方式是在围绕Mini-LED背光每个分区的范围内,利用胶材形成特定形状来改变光路,有时直接在基板上附着该教材,有时在LED外围形成围坝之后,再在围坝内填充胶材,然而现有的各种解决方式,无法有效地改善光晕现象。
基于此,本申请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
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结构,包括基板100、多个发光芯片200和光学膜层组,其中,所述基板100具有相背对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所述第一表面101上设置有多个分区;多个发光芯片200排布在所述基板100第一表面101上的多个分区内;光学膜层组设置在所述基板100的出光侧,所述背光结构还包括第一白油层300、围坝结构400和填充胶500,所述第一白油层300设置于基板100上每个所述分区内并围绕所述发光芯片200;所述围坝结构400,设置于相邻所述分区的交界处,所述围坝结构400的高度大于所述发光芯片200的高度,所述围坝结构4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具有内凹槽421;所述填充胶500在每个所述分区内覆盖所述发光芯片200和围坝结构400,所述填充胶500呈凸透镜形状,且所述填充胶500的边缘由所述内凹槽421限位。
此种背光结构中,通过在基板100的分区交界处设置特殊的围坝结构400,可以使围坝结构400在相同的工艺制程条件下,实现更大的高宽比(高度更高且宽度更小),从而减小光线串扰;并且使填充胶500更容易实现凸透镜形貌,进一步减小光线串扰并提高亮度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及下述各实施例的发光芯片200既可以是普通尺寸的发光二极管,也可以是Mini-LED或Micro-LED或纳米尺寸的LED或其他尺寸的LED。其中,若发光芯片200为Mini-LED,其可为尺寸在100~500um,主波长在440~470nm的蓝光Mini-LED。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及下述各实施例的基板100,可为玻璃基板或PCB基板,制作有驱动电路或驱动IC用于驱动发光芯片200。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白油层300通过曝光显影进行基板100表面的图案化制作,并制作在基板100的分区内部,厚度可为25um~40um之间,用于反射发光芯片200的光全部从正面发出,提高光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围坝结构400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100上的第二白油层410和包覆在所述第二白油层410上的围坝胶420,且所述围坝胶420、第二白油层410、发光芯片200和第一白油层300的高度逐渐减小。具体的,所述第二白油层410在背光每个分区交界处,第二白油层410的厚度大于第一白油层300的厚度,围坝胶420通过点胶工艺制作在第二白油层410上。此种结构,通过在基板100的分区交界处设置第二白油层410,能够通过第二白油层410起到对围坝胶420形态的限定作用,通过设定第二白油层410的高宽比,并使第二白油层410的高度大于第一白油层300的高度,能够当围坝胶420形成于第二白油层410上时,提高围坝胶420的高宽比,更好地遮挡光线串扰,且避免暗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白油层410呈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形状。此种结构,通过使第二白油层410设置呈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形状,能够使形成于第二白油层410上的围坝胶420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槽421,从而利于填充胶500在点胶填充时,能够通过相邻围坝胶420的内凹槽421起到对填充胶500的边缘引流限位的作用,确保填充胶500能够完全覆盖围坝胶420,避免围坝胶420未完全覆盖二导致亮度均匀性降低,并且保证每个分区内的填充胶500维持相互独立的凸透镜形貌,使背光出光准直化减小串扰,提高出光亮度均匀性,避免显示屏光晕现象的发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白油层410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段,多个所述支撑段的高度从边缘向中间逐渐减小。具体的,以第二白油层410内包括三个支撑段为例。所述第二白油层410包括中部支撑段411b和位于所述中部支撑段411b两侧的边缘支撑段411a。所述边缘支撑段411a的高度大于中部支撑段411b的高度。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第二白油层410还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支撑段,具体不做限制。此种结构,通过在第二白油层410内设置多个支撑段,使多个支撑端的高度从边缘向中间逐渐减小,从而保证第二白油层410的整体形状呈现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邻所述支撑段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围坝胶420。具体的,相邻支撑段之间可留有例如20~50um的间隙。此种结构,通过在相邻支撑段之间设置间隙,可增大第二白油层410与围坝胶420的接触面积,使得围坝胶420更好地附着在第二白油层410的表面上,减小第二白油层410的流动和成型宽度,避免第二白油层410的宽度过大而引起亮度均匀性降低。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白油层300和第二白油层410采用白色光阻材料,所述第一白油层300和第二白油层410的反射率大于90%。此种结构,通过设置反射率较大的第一白油层300和第二白油层410,第一白油层300和第二白油层410可采用白色光阻材料,能够借助第一白油层300的反射效果,用于反射发光芯片200的光线,使发光芯片200的光线全部从基板100的正面发出,提高光利用率。
并且,所述围坝胶420采用硅胶材料,所述围坝胶420的反射率大于90%。此种结构,通过设置反射率较大的围坝胶420,围坝胶420可采用具有反射作用的硅胶材料,能够对发光芯片200射至围坝胶420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起到聚拢光线的效果,进一步减小相邻分区的光线串扰。
可以理解的,所述填充胶500采用透明材料,所述填充胶500的穿透率大于95%,折射率大于1.4。此种结构,通过设置穿透率较大的填充胶500,能够使发光芯片200的光线经过填充胶500透射出去,且填充胶500的凸透镜形状能够起到对光线的准直作用,进一步减小光线串扰并提高亮度均匀性。
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结构还包括光学膜层组,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沿基板100出光侧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600、量子点膜700、分光膜800和增量膜900。此种结构,可通过光学膜层组实现对光线的扩散均匀化、增亮加强及颜色转换等效果。具体的,扩散片600设置于基板100的出光侧,所述扩散片600用于使出射光更均匀;该分光膜800可以是单层或多层,该分光膜800用于将光束分散,使出光更均匀;该发光芯片200为蓝光芯片时,该量子点膜700在蓝光激发下会激发出纯正的绿光和红光,进而混合蓝光形成高质量的白光;所述增量膜900用于大角度光进行聚拢,从而增强垂直方向的光。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该光学膜层组中各膜片层叠顺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而并非必须采用图中的层叠顺序;甚至,该光学膜层组中,各膜片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只要能够满足需求均可。
上述各实施例的背光结构均可应用于显示装置中。相应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图未示)和背光结构,所述背光结构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背光结构,所述显示面板与背光结构层叠设置并位于所述背光结构的出光侧。
上述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结构基板100的分区交界处设置特殊的围坝结构400,可以使围坝结构400在相同的工艺制程条件下,实现更大的高宽比(高度更高且宽度更小),从而减小光线串扰;并且使填充胶500更容易实现凸透镜形貌,进一步减小光线串扰并提高亮度均匀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设置有多个分区;
多个发光芯片,排布在所述基板上的多个分区内;
第一白油层,设置于每个所述分区内并围绕所述发光芯片;
围坝结构,设置于相邻所述分区的交界处,所述围坝结构的高度大于所述发光芯片的高度,所述围坝结构背离基板的一侧具有内凹槽;
填充胶,在每个所述分区内覆盖所述发光芯片和围坝结构,所述填充胶呈凸透镜形状,且所述填充胶的边缘由所述内凹槽限位;以及
光学膜层组,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出光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坝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二白油层和包覆在所述第二白油层上的围坝胶,且所述围坝胶、第二白油层、发光芯片和第一白油层的高度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白油层呈边缘高中间低的内凹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白油层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段,多个所述支撑段的高度从边缘向中间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支撑段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围坝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白油层和第二白油层的反射率大于9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坝胶的反射率大于9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胶的穿透率大于95%,折射率大于1.4。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组包括沿基板出光侧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量子点膜、分光膜和增量膜。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结构,所述背光结构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结构;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与背光结构层叠设置并位于所述背光结构的出光侧。
CN202222658659.9U 2022-10-10 2022-10-10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83510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8659.9U CN218351063U (zh) 2022-10-10 2022-10-10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8659.9U CN218351063U (zh) 2022-10-10 2022-10-10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1063U true CN218351063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895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58659.9U Active CN218351063U (zh) 2022-10-10 2022-10-10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510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74068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CN11120867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09725458B (zh) 背光单元及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EP2548075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JP5519317B2 (ja) 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06019697A (zh) 显示装置
CN110609417A (zh) 灯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US20070147081A1 (en) Blacklight un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ubstantially white light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1443524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2088590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19091036A (ja) 異形液晶発光装置
WO2020237972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80101064A1 (en) Backlight modules and double-sided display devices
US20240168328A1 (en) Hybrid display device and spliced display device
KR102124022B1 (ko) 일체형 광학시트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1132057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665662B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12198716A (zh) 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装置
CN218351063U (zh)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KR20090019208A (ko) 평판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WO2023284641A1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CN215895180U (zh) 一种灯板及直下式背光结构
US8931911B2 (en) Lighting system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1413776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236905A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