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49375U - 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 Google Patents

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49375U
CN218349375U CN202222292924.6U CN202222292924U CN218349375U CN 218349375 U CN218349375 U CN 218349375U CN 202222292924 U CN202222292924 U CN 202222292924U CN 218349375 U CN218349375 U CN 218349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hole
rod
robot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929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大志
车永刚
苏丽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di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di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di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Udi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929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49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49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49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机器人检测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包括弧形板、两立杆和第一检测杆。弧形板用于比对机器人壳体的弧度;两立杆分别连接于弧形板的周向的两端并均平行于弧形板的轴向设置,立杆上设有第一检测孔,第一检测孔用于比对机器人壳体的侧部的第一安装孔的孔距与孔径;第一检测杆的一端能够穿设于第一检测孔并与第一检测孔的孔壁贴合,第一检测杆另一端用于与第一安装孔插接配合。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能够实现单个检测治具同时对机器人壳体的弧度和第一安装孔的孔径和孔距进行检测,检测效率高。

Description

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器人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扫地机器人、送货机器人等机器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大多数机器人的外壳都包括特殊的曲面,为了便于机器人外壳的制造加工,机器人外壳通常会被设计为由前壳、后壳、顶壳、底壳等多个分体成型的机器人壳体组装形成,分体成型的机器人壳体通常具有较为规则的弧度且设有多个用于组装的安装孔,在将多个分体成型的机器人壳体进行组装之前,需要对各机器人壳体的弧度以及安装孔的孔径和孔距进行检测,以确保能够组装成合格的机器人外壳。
现有技术中,不能检测机器人壳体的弧度和机器人壳体上的安装孔的位置和孔径,以使外壳装配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不能够同时检测机器人壳体的弧度和机器人壳体上的安装孔的位置和孔径,检测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所述机器人壳体为弧形外壳,所述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包括:
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用于比对机器人壳体的弧度;
两立杆,两所述立杆分别连接于所述弧形板的周向的两端并均平行于所述弧形板的轴向设置,所述立杆上设有若干第一检测孔,所述第一检测孔用于比对所述机器人壳体的侧部的第一安装孔的孔距与孔径;
若干第一检测杆,所述第一检测杆的一端能够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检测孔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检测孔的孔壁贴合,所述第一检测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插接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为圆弧板,所述第一检测孔的贯穿方向与所述立杆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杆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立杆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的所述第一检测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孔为圆孔结构,各所述第一检测孔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所述第一检测杆为圆柱体结构,各所述第一检测杆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检测孔的直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杆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机器人壳体的高度,所述立杆顶部靠近另一所述立杆的一侧设有避让槽,所述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还包括顶杆,所述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所述立杆的顶面,所述顶杆上设有沿所述立杆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顶杆的若干第二检测孔,所述第二检测孔用于比对所述机器人壳体顶部的第二安装孔的位置与孔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还包括若干第二检测杆,所述第二检测杆的一端能够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检测孔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检测孔的孔壁贴合,所述第二检测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杆包括相互连接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圆柱段用于供握持,所述第一圆柱段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连接的一端能够抵靠于所述顶杆的顶面;所述第二圆柱段靠近所述第一圆柱段的一端能够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检测孔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检测孔的孔壁贴合,所述第二圆柱段远离所述第一圆柱段的一端用于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杆为半环状结构,所述顶杆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立杆的高度方向,所述顶杆上设有多个沿所述顶杆的周向分布的所述第二检测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检测孔的数量相等,部分所述第二检测杆的所述第二圆柱段的长度大于另外部分所述第二检测杆的所述第二圆柱段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杆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所述弧形板和所述顶杆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弧形板能够对机器人壳体的弧度进行检测,设有第一检测孔的立杆和第一检测杆配合能够对机器人壳体侧部的第一安装孔的孔径和孔距进行检测,能够实现单个检测治具同时对机器人壳体的弧度和第一安装孔的孔径和孔距进行检测,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检测状态下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与机器人壳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检测状态下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与机器人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0-弧形板;200-立杆;210-第一检测孔;211-第一侧检测孔;212-第二侧检测孔;220-避让槽;300-第一检测杆;400-顶杆;410-第二检测孔;411-第一顶检测孔;412-第二顶检测孔;500-第二检测杆;510-第一圆柱段;520-第二圆柱段;
20-机器人壳体;201-待检测面;202-第一安装孔;2021-第一侧安装孔;2022-第二侧安装孔;203-第二安装孔;2031-第一顶安装孔;2032-第二顶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整个说明书中参考“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短语出现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并非所有的指代都是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用于对机器人壳体20进行检测,该机器人壳体20为弧形外壳,该机器人壳体20具有待检测弧度的待检测面201,机器人壳体20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若干第一安装孔202,第一安装孔202沿水平方向设置,且该机器人壳体20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203,第二安装孔203沿竖直方向设置。
请参阅图4至图6,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包括弧形板100、两立杆200和若干第一检测杆300。弧形板100用于比对机器人壳体20的弧度,即用于与待检测面201面接触或者至少线接触,以检测待检测面201的弧度;两立杆200分别连接于弧形板100的周向的两端并均平行于弧形板100的轴向设置,立杆200上设有若干第一检测孔210,第一检测孔210用于比对机器人壳体20的侧部的第一安装孔202的孔距与孔径;第一检测杆300的一端能够穿设于对应的第一检测孔210并与对应的第一检测孔210的孔壁贴合,第一检测杆300另一端用于与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02插接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弧形板100的弧度与标准的机器人壳体20需要检测弧度的待检测面201相对应,具体地,机器人壳体20需要检测弧度的待检测面201为圆柱面时,弧形板100对应地为圆弧板。第一检测孔210的孔型、数量、位置和贯穿方向与标准的机器人壳体20上的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型、数量、位置和贯穿方向分别相对应,具体地,第一安装孔202为圆孔结构时,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孔210为圆孔结构;第一安装孔202的数量为是多个时,第一检测孔210的数量为多个,且各第一检测孔210的位置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02的位置相对应,各第一检测孔210的直径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02的直径相对应;第一安装孔202的贯穿方向平行于待检测面201的轴向的投影的两端的连线时,第一检测孔210的贯穿方向垂直于立杆200,与第一安装孔202的贯穿方向相同。第一检测杆300的数量与第一检测孔210数量对应。
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在立杆200仅设有单个第一检测孔210时,可对机器人壳体20的单个第一安装孔202进行孔径和位置检测,检测时,先尝试使弧形板100贴合机器人壳体20的侧壁上需要检测弧度的待检测面201,若弧形板100能够贴合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则表明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的弧度符合标准,若弧形板100不能贴合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则表明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和弧度不符合标准;在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的弧度符合标准时,使第一检测杆300插入第一检测孔210,若该第一检测杆300能够进一步插入第一安装孔202并与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壁贴合,则说明该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径和位置符合标准,若该第一检测杆300能够进一步插入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02,但第一检测杆300不能与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壁贴合,则说明该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径偏大,若该第一检测杆300不能插入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02,则说明该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径偏小或者第一安装孔202的位置不符合标准。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在立杆200设有多个第一检测孔210时,可对机器人壳体20的多个第一安装孔202进行孔径和孔距检测,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定义同一立杆200上的一第一检测孔210为第一侧检测孔211,机器人壳体20上与第一侧检测孔211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02为第一侧安装孔2021,还定义立杆200上的另一第一检测孔210为第二侧检测孔212,机器人壳体20上与第二侧检测孔212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02为第二侧安装孔2022;在检测时,先尝试使弧形板100贴合机器人壳体20的侧壁的待检测面201,若弧形板100能够贴合机器人壳体20的侧壁的待检测面201则表明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的弧度符合标准,若弧形板100不能贴合机器人壳体20的侧壁的待检测面201则表明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和弧度不符合标准;在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的弧度符合标准时,使一第一检测杆300插入第一侧检测孔211,若该第一检测杆300能够进一步插入第一侧安装孔2021并与第一侧安装孔2021的孔壁贴合,则说明该第一侧安装孔2021的孔径和位置符合标准,若该第一检测杆300能够进一步插入第一侧安装孔2021,但第一检测杆300不能与第一侧安装孔2021的孔壁贴合,则说明该第一侧安装孔2021的孔径偏大,若该第一检测杆300不能插入第一侧安装孔2021,则说明该第一侧安装孔2021的孔径偏小。在第一侧安装孔2021被检测为孔径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另一第一检测杆300检测第二侧安装孔2022的孔径是否符合标准以及第一侧安装孔2021和第二侧安装孔2022之间的孔距是否符合标准,具体地,若另一第一检测杆300能够插入第二侧检测孔212及第二侧安装孔2022并与第二侧安装孔2022的孔壁贴合,则说明第二侧安装孔2022的孔径符合标准且第一侧安装孔2021和第二侧安装孔2022之间的孔距符合标准,若另一第一检测杆300能够插入第二侧检测孔212和第二侧安装孔2022,但是不能与第二侧安装孔2022的孔壁贴合,则说明第二侧安装孔2022的孔径不符合标准;若另一第一检测杆300能够插入第二侧检测孔212,但是不能插入第二侧安装孔2022,则说明第二侧安装孔2022的孔径偏小或者第一侧安装孔2021和第二侧安装孔2022之间的孔距不符合标准。
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与现有技术相比,弧形板100能够对机器人壳体20的待检测面201的弧度进行检测,设有第一检测孔210的立杆200和第一检测杆300配合能够对机器人壳体20侧部的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径和孔距进行检测,能够实现单个检测治具同时对机器人壳体20的弧度和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径和孔距进行检测,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立杆200上设有多个第一检测孔210,多个第一检测孔210沿立杆20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
具体地,同一立杆200上的第一检测孔21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检测孔210非等间距排布。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能够同时对两侧均设有沿竖直方向排布的多个第一安装孔202的机器人壳体20进行弧度和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径及孔距的检测,检测效率高。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立杆2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机器人壳体20的高度,立杆200顶部靠近另一立杆200的一侧设有避让槽220,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还包括顶杆400,顶杆4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立杆200的顶面,顶杆400上设有沿立杆200的高度方向贯穿顶杆400的若干第二检测孔410,第二检测孔410用于比对机器人壳体20顶部的第二安装孔203的位置与孔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检测孔410的孔型、数量和位置与标准机器人壳体20上的第二安装孔203的孔型、数量和位置分别对应,具体地,第二安装孔203为圆孔结构时,本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孔410为圆孔结构,第二安装孔203的数量为是多个时,第二检测孔410的数量为多个,且各第二检测孔410的位置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03的位置相对应,各第二检测孔410的直径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03的直径相对应。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在对机器人壳体20的弧度和机器人壳体20的侧部的第一安装孔202的孔距和孔径进行检测时,若顶杆400上的第二检测孔410能够与机器人壳体20顶部的第二安装孔203大致对准,则说明机器人壳体20上的第二安装孔203的孔径和孔距大致符合标准,若顶杆400上的第二检测孔410与机器人壳体20顶部的第二安装孔203出现较大的偏差,不能大致对准,则说明第二安装孔203的孔径和/或孔距不符合标准,可以快速判定该机器人壳体20不符合标准。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不仅能够对机器人壳体20的弧度、机器人器侧部的第一安装孔202的孔距和孔径进行检测,还能够对机器人壳体20的顶部的第二安装孔203的孔距和孔径进行大致检测,进一步丰富检测治具的功能,以提高对机器人壳体20的检测效率。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还包括若干第二检测杆500,第二检测杆500的一端能够穿设于对应的第二检测孔410并与对应的第二检测孔410的孔壁贴合,第二检测杆500的另一端用于与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03插接配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在顶杆400仅设有单个第二检测孔410时,可对机器人壳体20的单个第二安装孔203进行孔径和位置检测,在对机器人壳体20的弧度和第一安装孔202的孔距和孔径进行检测的同时,可使第二检测杆500插入第二检测孔410,若该第二检测杆500能够进一步插入第二安装孔203并与第二安装孔203的孔壁贴合,则说明该第二安装孔203的孔径和位置符合标准,若该第二检测杆500能够进一步插入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03,但第二检测杆500不能与第二安装孔203的孔壁贴合,则说明该第二安装孔203的孔径偏大,若该第二检测杆500不能插入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03,则说明该第二安装孔203的孔径偏小或者位置不标准。
在顶杆400设有多个第二检测孔410时,可对机器人壳体20的多个第二安装孔203进行孔径和孔距检测,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定义顶杆400上的一第二检测孔410为第一顶检测孔411,机器人壳体20与第一顶检测孔411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03为第一顶安装孔2031,还定义顶杆400上的一第二检测孔410为第二顶检测孔412,机器人壳体20上与第二顶检测孔412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03为第二顶安装孔2032;在检测时,先尝试使弧形板100贴合机器人壳体20的侧壁的待检测面201,采用上文的检测步骤对机器人壳体20的弧度和第一安装孔202的孔径和孔距进行检测,与此同时,使一第二检测杆500插入第一顶检测孔411,若该第二检测杆500能够进一步插入第一顶安装孔2031并与第一顶安装孔2031的孔壁贴合,则说明该第一顶安装孔2031的孔径符合标准,若该第二检测杆500能够进一步插入第一顶安装孔2031,但第二检测杆500不能与第一顶安装孔2031的孔壁贴合,则说明该第一顶安装孔2031的孔径偏大,若该第二检测杆500不能插入第一顶安装孔2031,则说明该第一顶安装孔2031的孔径偏小或位置不标准。在第一顶安装孔2031被检测为孔径和位置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另一第二检测杆500检测第二顶安装孔2032的孔径是否符合标准以及第一顶安装孔2031和第二顶安装孔2032之间的孔距是否符合标准,具体地,若另一第二检测杆500能够插入第二顶检测孔412及第二顶安装孔2032并与第二顶安装孔2032的孔壁贴合,则说明第二顶安装孔2032的孔径符合标准且第一顶安装孔2031和第二顶安装孔2032之间的孔距符合标准,若另一第二检测杆500能够插入第二顶检测孔412和第二顶安装孔2032,但是不能与第二顶安装孔2032的孔壁贴合,则说明第二顶安装孔2032的孔径不符合标准;若另一第二检测杆500能够插入第二顶检测孔412,但是不能插入第二顶安装孔2032,则说明第二顶安装孔2032的孔径不符合标准,或者第一顶安装孔2031和第二顶安装孔2032之间的孔距不符合标准。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能够对机器人壳体20的顶部的第二安装孔203的孔距和孔径进行精准检测,丰富检测治具的功能,提高对机器人壳体20的检测效率。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二检测杆500包括相互连接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圆柱段510和第二圆柱段520,第一圆柱段510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段520的直径,第一圆柱段510用于供握持,第一圆柱段510与第二圆柱段520的连接的一端能够抵靠于顶杆400的顶面;第二圆柱段520靠近第一圆柱段510的一端能够穿设于第二检测孔410并与第二检测孔410的孔壁贴合,第二圆柱段520远离第一圆柱段510的一端用于与第二安装孔203插接配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将第一圆柱段510的直径设置为大于第二圆柱段520的直径,一方面,可提高检测人员握持第二检测杆500时的舒适度,另一方面,在第二圆柱段520与第二检测孔410和第二安装孔203插接配合时,第一圆柱段510靠近第二圆柱段520的一侧能够抵靠在低杆的顶面上,第二检测杆500不会从顶杆400上掉落,第二检测杆500可以不用操作人员握持而保持在第二检测孔410和第二安装孔203内,便于检测人员解放双手,采用另一第二检测杆500对另一个第二安装孔203进行检测,有利于检测操作的进行。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顶杆400为半环状结构,顶杆400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立杆200的高度方向,顶杆400上设有多个第二检测孔410,多个第二检测孔410沿顶杆400的周向分布。
具体地,第二检测孔410的数量可为四个,四个第二检测孔410位于同一虚拟圆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能够对顶部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203,且该些第二安装孔203沿机器人壳体20的高度方向的投影位于同一虚拟圆上的机器人壳体20进项检测;顶杆400设置为半环状结构,结构简单,耗材少,有利于降低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的重量,节约制造成本。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第二检测杆500的数量与第二检测孔410的数量相等,部分第二检测杆500的第二圆柱段520的长度大于另外部分第二检测杆500的第二圆柱段520的长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部分长度较长的第二检测杆500能够与机器人壳体20上高度较低的第二安装孔203插接配合,部分长度较短的第二检测杆500能够与机器人壳体20上高度较高的第二安装孔203插接配合,如此设置,能够在机器人壳体20上设有多个不同高度的第二安装孔203时,较为方便地对各个第二安装孔203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立杆200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弧形板100和顶杆400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立杆200和弧形板100之间以及立杆200和顶杆400之间均能够采用螺丝锁付、卡扣连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在不需要使用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时,可使弧形板100和立杆200解除连接,并使立杆200和顶杆400解除连接,然后将拆解后的立杆200、弧形板100和顶杆400分开收纳,可以减小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10所需的收纳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所述机器人壳体为弧形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包括:
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用于比对机器人壳体的弧度;
两立杆,两所述立杆分别连接于所述弧形板的周向的两端并均平行于所述弧形板的轴向设置,所述立杆上设有若干第一检测孔,所述第一检测孔用于比对所述机器人壳体的侧部的第一安装孔的孔距与孔径;
若干第一检测杆,所述第一检测杆的一端能够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检测孔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检测孔的孔壁贴合,所述第一检测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孔插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为圆弧板,所述第一检测孔的贯穿方向与所述立杆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立杆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的所述第一检测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孔为圆孔结构,各所述第一检测孔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所述第一检测杆为圆柱体结构,各所述第一检测杆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检测孔的直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机器人壳体的高度,所述立杆顶部靠近另一所述立杆的一侧设有避让槽,所述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还包括顶杆,所述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所述立杆的顶面,所述顶杆上设有沿所述立杆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顶杆的若干第二检测孔,所述第二检测孔用于比对所述机器人壳体顶部的第二安装孔的位置与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还包括若干第二检测杆,所述第二检测杆的一端能够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检测孔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检测孔的孔壁贴合,所述第二检测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杆包括相互连接且同轴设置的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圆柱段用于供握持,所述第一圆柱段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连接的一端能够抵靠于所述顶杆的顶面;所述第二圆柱段靠近所述第一圆柱段的一端能够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检测孔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检测孔的孔壁贴合,所述第二圆柱段远离所述第一圆柱段的一端用于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孔插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为半环状结构,所述顶杆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立杆的高度方向,所述顶杆上设有多个沿所述顶杆的周向分布的所述第二检测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检测孔的数量相等,部分所述第二检测杆的所述第二圆柱段的长度大于另外部分所述第二检测杆的所述第二圆柱段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所述弧形板和所述顶杆可拆卸连接。
CN202222292924.6U 2022-08-29 2022-08-29 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Active CN218349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2924.6U CN218349375U (zh) 2022-08-29 2022-08-29 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2924.6U CN218349375U (zh) 2022-08-29 2022-08-29 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49375U true CN218349375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915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92924.6U Active CN218349375U (zh) 2022-08-29 2022-08-29 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493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349375U (zh) 机器人壳体检测治具
CN210487813U (zh) 一种芯片卡槽盒
CN216711249U (zh) 一种抗形变的工字轮
CN211061304U (zh) 一种新型自锁螺母轴向载荷工装
CN211666990U (zh) 管筒连接组件
CN213626154U (zh) 一种拼装式发泡混凝土墙体
CN218538112U (zh) 一种包装机输送链凸耳快换装置
CN209043582U (zh) 一种排气螺钉的排气孔检测治具
CN219086433U (zh) 一种针孔装配微过盈结构
CN217462866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连接件
CN217589609U (zh) 易于装配的电动汽车充电口故障诊断连接器
CN215058997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三球销
CN213597465U (zh) 钢支撑结构及脚手架
CN218426601U (zh) 一种电池焊接工装
CN218673553U (zh) 电芯对齐度检测夹具组件
CN220995568U (zh) 一种纸杯机机架侧板连接结构
CN220277931U (zh) 一种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干燥滚筒筒体撑圆工装
CN215906990U (zh) 一种可调节钢网架
CN214888307U (zh) 一种组合轴结构
CN218469849U (zh) 一种焊材偏心度检测装置
CN214994814U (zh) 一种y形组合轻质保温板
CN218952584U (zh) 一种组装式钢管混凝土构件
CN216656838U (zh) 一种智能机械焊接手的快速锁紧装置
CN213184694U (zh) 一种射频连接器插脚组件
CN210356033U (zh) 积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