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47629U - 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47629U
CN218347629U CN202222345427.8U CN202222345427U CN218347629U CN 218347629 U CN218347629 U CN 218347629U CN 202222345427 U CN202222345427 U CN 202222345427U CN 218347629 U CN218347629 U CN 2183476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casing
purified
fa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4542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宏俊
胡健兴
陈宇强
王季彦
宋嘉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234542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476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476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476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风扇及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用于与风机机构装设配合,所述出风壳体内设有与所述风机机构出风端相连通的风道,所述出风壳体的周侧设有普通风出风口,且所述出风壳体在沿所述风机机构的吹风方向的顶部设有净化风出风口,所述普通风出风口与所述净化风出风口均与所述风道相连通,遮盖组件,所述遮盖组件可开合地盖设在所述净化风出风口处。上述出风结构将净化风出风口开设在出风壳体的端部,从而避免净化风直接朝向用户吹送,即上述出风结构在输送净化风时,无需降低风机机构的风速。

Description

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风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市场上的无叶风扇会兼顾出普通风及净化风。即通过控制风机吸入或吹出的风是否经过过滤网实现出普通风(风机的风量无需经过过滤网直接吹出的风)或净化风(风机的风量经过)。但是,传统无叶风扇需要在无叶风扇的侧部分别开设两个出风口(一个用于出净化风,另一个用于出普通风),当需要进行出净化风时,为了避免净化风吹到用户影响用户体感,无叶风扇会降低风速,与此同时,会导致无叶风扇无法高效净化空气。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无叶风扇无法对空气进行高效净化的问题,提供一种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一种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用于与风机机构装设配合,所述出风壳体内设有与所述风机机构出风端相连通的风道,所述出风壳体的周侧设有普通风出风口,且所述出风壳体在沿所述风机机构的吹风方向的顶部设有净化风出风口,所述普通风出风口与所述净化风出风口均与所述风道相连通,遮盖组件,所述遮盖组件可开合地盖设在所述净化风出风口处。
上述出风结构在使用时,通过在出风壳体内开设风道,从而实现将风机机构的风量吹入出风壳体中。然后,在出风本体上开设的普通风出风口与净化风出风口,即利用普通风出风口进行普通风输出,利用净化风出风口进行净化风输出。进一步地,将净化风出风口沿风机机构的吹风方向开设在出风壳体的端部,当需要输出净化风时,净化风随风机机构的出风方向直接从净化风出风口导出,当需要输出自然风时,通过遮盖组件对净化风出风口进行遮盖,即自然风从风机机构导入风道后,自然风先随风机机构的吹风方向在风道内流动,直至自然风到达遮盖组件进行转向,并最终从普通风出风口导出。上述出风结构将净化风出风口开设在出风壳体的端部,从而避免净化风直接朝向用户吹送,即上述出风结构在输送净化风时,无需降低风机机构的风速。
一种电风扇,包括所述的出风结构,还包括风机机构,所述出风结构与所述风机机构安装配合。
上述电风扇在使用时,通过将出风结构与风机机构安装配合。将净化风出风口沿风机机构的吹风方向开设在出风壳体的端部,当需要输出净化风时,净化风随风机机构的出风方向直接从净化风出风口导出,当需要输出自然风时,通过遮盖组件对净化风出风口进行遮盖,即自然风从风机机构导入风道后,自然风先随风机机构的吹风方向在风道内流动,直至自然风到达遮盖组件进行转向,并最终从普通风出风口导出。上述出风结构将净化风出风口开设在出风壳体的端部,从而避免净化风直接朝向用户吹送,即上述电风扇在输送净化风时,无需降低风机机构的风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盖组件包括装配面板与遮盖板,所述装配面板装设在所述出风壳体的顶部,且其上开设有与所述净化风出风口相连通的开口,所述遮盖板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出风壳体上,用于遮盖所述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面板的周向设有第一卡接件,在所述出风壳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盖组件还包括转轴与限位弧部,所述出风壳体上设有转动座,所述遮盖组件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动座上;其中,所述限位弧部的一端与所述遮盖板安装配合,另一端绕过所述转轴并在随所述转轴转动的过程中与所述装配面板限位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盖组件还包括装设在所述出风壳体上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上设有紧固孔,所述出风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紧固孔紧固配合的紧固柱;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紧固柱与所述紧固孔的配合固定设置于所述出风壳体上,且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转轴传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为U型端,所述转轴用于与所述驱动端传动配合的部位设有U型槽,所述U型端与所述U型槽安装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开口的周向在所述装配面板上设有收容部,当所述遮盖板盖设所述开口时,所述遮盖板收容在所述收容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普通风出风口沿所述风道的输风方向在所述出风壳体的侧面开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风腔,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二风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拼接配合,且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二风腔配合形成所述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拼接处设有限位筋条,所述第二壳体的拼接处设有与所述限位筋条限位配合的限位槽。
附图说明
图1为电风扇及出风结构普通风出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风扇及出风结构净化风出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遮盖组件开启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装配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遮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0、出风结构,20、风机机构,100、出风壳体,101、出风壳体端部,110、风道,120、普通风出风口,130、净化风出风口,140、第二卡接件,150、转动座,160、紧固柱,170、第一壳体,171、第一风腔,172、限位筋条,180、第二壳体,181、第二风腔,182、限位槽,200、遮盖组件,210、装配面板,211、第一卡接件,212、收容部,213、开口,220、遮盖板,230、转轴,231、U型槽,240、限位弧部,250、驱动件,251、紧固孔,252、U型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出风结构10,出风结构10包括:出风壳体100,出风壳体100用于与风机机构20装设配合,出风壳体100内设有与风机机构20出风端相连通的风道110,出风壳体100的周侧设有普通风出风口120,且出风壳体100在风机机构20的吹风方向的顶部设有净化风出风口130,普通风出风口120与净化风出风口130均与风道110相连通,遮盖组件200,遮盖组件200可开合地盖设在净化风出风口130处。
上述出风结构10在使用时,通过在出风壳体100内开设风道110,从而实现将风机机构20的风量吹入出风壳体100中。然后,在出风本体上开设的普通风出风口120与净化风出风口130,即利用普通风出风口120进行普通风输出,利用净化风出风口130进行净化风输出。进一步地,将净化风出风口130沿风机机构20的吹风方向开设在出风壳体100的端部,当需要输出净化风时,净化风随风机机构20的出风方向直接从净化风出风口130导出,当需要输出自然风时,通过遮盖组件200对净化风出风口130进行遮盖,即自然风从风机机构20导入风道110后,自然风先随风机机构20的吹风方向在风道110内流动,直至自然风到达遮盖组件200进行转向,并最终从普通风出风口120导出。上述出风结构10将净化风出风口130开设在出风壳体100的端部,从而避免净化风直接朝向用户吹送,即上述出风结构10在输送净化风时,无需降低风机机构20的风速。
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遮盖组件200包括装配面板210与遮盖板220,装配面板210装设在出风壳体100的顶部,且其上开设有与净化风出风口130相连通的开口213,遮盖板220可活动地装设在出风壳体100上,用于遮盖开口213。具体地,先利用装配面板210与出风壳体100进行适配安装,然后,再将遮盖板220与出风壳体100安装配合。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有效保证遮盖板220在净化风出风口130处的安装效果以及遮盖板220的遮挡效果,实现遮盖板220对净化风出风口130的有效遮挡。进一步地,装配面板210与出风壳体100可以采用卡接、粘接、套接、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根据实际情况,遮盖板220在扣合在装配面板210上时,还可利用锁扣、卡扣等部件对遮盖板220与装配面板210进行辅助固定,避免风道110内风量过大直接将遮盖板220吹起。
结合图4、图7和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装配面板210的周向设有第一卡接件211,在出风壳体100的顶部设有与第一卡接件211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件140。具体地,第一卡接件211与第二卡接件140可以是卡槽或卡扣。装配面板210与出风壳体100通过卡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保证了装配面板210与出风壳体100的安装稳定性。进一步地,根据安装需要选择第一卡接件211与第二卡接件140的使用个数。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遮盖组件200还包括转轴230与限位弧部240,出风壳体100上设有转动座150,遮盖组件200通过转轴230可转动地安装于转动座150上,其中,限位弧部240的一端与遮盖板220安装配合,另一端绕过转轴230并在随转轴230转动的过程中与装配面板210限位抵触。具体地,限位弧部240在进行装设时,可以以装配面板210其中一侧为轴进行绕设延伸,即限位弧部240朝向出风壳体100内部的一端与转轴230安装配合,限位弧部240朝向出风壳体100外部的一端与遮盖板220安装配合。此时,当遮盖板220随转轴230进行转动时,限位弧部240也会同步进行活动,直至限位弧部240与装配面板210的一侧发生抵触,此时便实现了对遮盖板220转动角度的限制。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有效缓冲风量对遮盖板220的冲击。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遮盖组件200还包括装设在出风壳体100上的驱动件250,驱动件250上设有紧固孔251,出风壳体100上设有与紧固孔251紧固配合的紧固柱160,驱动件250通过紧固柱160与紧固孔251的配合固定设置于出风壳体100上,且驱动件250的驱动端与转轴230传动配合。具体地,驱动件250为伺服电机或双向电机。驱动件250可以利用螺栓、销、卡扣等部件实现紧固孔251与紧固柱160的紧固配合,或者紧固柱160也可以直接插入紧固孔251实现紧固配合。进一步地,通过驱动件250带动转轴230进行转动,从而实现遮盖板220的开合转动。在驱动件250与转轴230传动时,可以通过齿轮、齿条或传动座进行传动。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250的驱动端为U型端252,转轴230用于与驱动端传动配合的部位设有U型槽231,U型端252与U型槽231安装配合。具体地,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保证驱动件250与转轴230的连接稳定性。
结合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沿开口213的周向在装配面板210上设有收容部212,当遮盖板220盖设开口213时,遮盖板220收容在收容部212中。具体地,收容部212可以是开设在装配面板210上的凹槽或环形套体等。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遮盖板220与装配面板210的盖设效果,从而提高遮盖板220对开口213的遮盖效果。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普通风出风口120沿风道110的输风方向在出风壳体100的侧面开设。具体地,上述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得风道110内的普通风更加顺畅、高效的从普通风出风口120导出。进一步地,普通风出风口120与净化风出风口130在出风壳体100上的开设位置结合了风机机构20的吹风方向,从而使得在进行净化风出风时,净化风可直接从风机机构20吹出净化风出风口130,即此时不需要额外加设转动结构或阻挡件对普通风出风口120进行遮挡,从而使得出风结构10的装配更加简单。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风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70与第二壳体180,第一壳体170内设有第一风腔171,第二壳体180内设有第二风腔181,第一壳体170与第二壳体180可拆卸地拼接配合,且第一风腔171与第二风腔181配合形成风道110。具体地,出风壳体100采用第一壳体170与第二壳体180拼接的方式进行安装,从而使得出风结构10的装配更加方便。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70的拼接处设有限位筋条172,第二壳体180的拼接处设有与限位筋条172限位配合的限位槽182。具体地,在第一壳体170与第二壳体180进行拼接时,将限位筋条172插入限位槽182中,使得第一壳体170与第二壳体180的对位更加顺利。同时,还可以在第一壳体170和第二壳体180上开设螺纹孔,借助螺丝或螺钉进行辅助固定。或者,第一壳体170与第二壳体180还可以通过胶接,焊接、卡扣等连接方式进行辅助固定。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风扇,包括的出风结构10,还包括风机机构20,出风结构10与风机机构20安装配合。
上述电风扇在使用时,通过将出风结构10与风机机构20安装配合。将净化风出风口130沿风机机构20的吹风方向开设在出风壳体100的端部,当需要输出净化风时,净化风随风机机构20的出风方向直接从净化风出风口130导出,当需要输出自然风时,通过遮盖组件200对净化风出风口130进行遮盖,即自然风从风机机构20导入风道110后,自然风先随风机机构20的吹风方向在风道110内流动,直至自然风到达遮盖组件200进行转向,并最终从普通风出风口120导出。上述出风结构10将净化风出风口130开设在出风壳体100的端部,从而避免净化风直接朝向用户吹送,即上述电风扇在输送净化风时,无需降低风机机构20的风速。
在一个实施例中,风机机构20的侧面设置直接进风的普通风进风区域与需要过滤网过滤的净化风净化区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风机机构20选择普通风进风区域将风量输入到出风结构10的风道110中,或者风机机构20选择净化风进风区域将风量输入到出风结构10的风道110中。即风机机构20可以在风量进入到出风结构10之前,完成普通风与净化风的生成。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包括:
出风壳体,所述出风壳体用于与风机机构装设配合,所述出风壳体内设有与所述风机机构出风端相连通的风道,所述出风壳体的周侧设有普通风出风口,且所述出风壳体在所述风机机构的吹风方向的顶部设有净化风出风口,所述普通风出风口与所述净化风出风口均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遮盖组件,所述遮盖组件可开合地盖设在所述净化风出风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组件包括装配面板与遮盖板,所述装配面板装设在所述出风壳体的顶部,且其上开设有与所述净化风出风口相连通的开口,所述遮盖板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出风壳体上,用于遮盖所述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面板的周向设有第一卡接件,在所述出风壳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件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组件还包括转轴与限位弧部,所述出风壳体上设有转动座,所述遮盖组件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动座上;
其中,所述限位弧部的一端与所述遮盖板安装配合,另一端绕过所述转轴并在随所述转轴转动的过程中与所述装配面板限位抵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组件还包括装设在所述出风壳体上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上设有紧固孔,所述出风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紧固孔紧固配合的紧固柱;
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紧固柱与所述紧固孔的配合固定设置于所述出风壳体上,且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与所述转轴传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为U型端,所述转轴用于与所述驱动端传动配合的部位设有U型槽,所述U型端与所述U型槽安装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开口的周向在所述装配面板上设有收容部,当所述遮盖板盖设所述开口时,所述遮盖板收容在所述收容部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风出风口沿所述风道的输风方向在所述出风壳体的侧面开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风腔,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二风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拼接配合,且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二风腔配合形成所述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拼接处设有限位筋条,所述第二壳体的拼接处设有与所述限位筋条限位配合的限位槽。
11.一种电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还包括风机机构,所述出风结构与所述风机机构安装配合。
CN202222345427.8U 2022-09-02 2022-09-02 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Active CN2183476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5427.8U CN218347629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5427.8U CN218347629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47629U true CN218347629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91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45427.8U Active CN218347629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476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160898A1 (en) Device for the passage of air
US20190030986A1 (en) Blower device for air-conditioning of vehicle
KR100651684B1 (ko) 송풍기 모우터의 냉각장치
US20230016042A1 (en)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8347629U (zh) 电风扇及出风结构
CN111306633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8915276U (zh) 脉冲灯体、脉冲杀菌模块和空调器
JP2000087764A (ja) 一体化された吸気マニホ―ルド/スロットルバルブチャンバユニット
CN111536590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0657119A (zh) 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和风管机
CN102562627A (zh) 风扇装置
CN112303904A (zh) 风道组件、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JP3790719B2 (ja) 遠心式送風機
US20050056397A1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unit, assembly structure of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unit and link module for use therein
CN21634667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233100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237877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KR20210020545A (ko) 공기 정화형 복합 선풍기
CN219012932U (zh) 出风装置
CN115507439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191865U (zh) 汽车空调进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系统和汽车
CN216281901U (zh) 净化装置及电源部件
CN211822761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4370464U (zh) 一种集成灶
KR20030024145A (ko) 공기조화기의 공기 흡입부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