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8532U -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8532U
CN218328532U CN202222002726.1U CN202222002726U CN218328532U CN 218328532 U CN218328532 U CN 218328532U CN 202222002726 U CN202222002726 U CN 202222002726U CN 218328532 U CN218328532 U CN 218328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communicated
duc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027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雍文涛
聂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027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85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8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8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所述风管结构包括:第三风管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内并与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连通,并可转动式地设于第一壳体内,以至少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相对;分隔件,设于第三风管内,以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第一风管和第一风口连通,第二腔室与第二风管和第二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实现了单管双效,结构简单,节约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可靠性高,可以避免增加过墙孔,降低了安装成本。

Description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市场上的空调器通常配置有新风系统,以利用该新风系统将室外环境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补充室内环境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
但是,现有的新风系统的主要缺陷在于:密封空间内污浊或者有害气体不及时排出,影响密封空间内空气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风系统无法及时排出密封空间内污浊或者有害气体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风管结构,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第一风管,设于第一壳体上;第二风管,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与第一风管相对;第三风管,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内并与所述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连通,并可转动式地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以至少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相对;分隔件,设于所述第三风管内,以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一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第二风口连通;其中,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所述第二风口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
在第三风管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风口与第一壳体连通,第二风口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风机组件抽取新鲜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进入第一腔室,再由第一风口进入第一壳体内,并将新鲜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和第二风口进入第二腔室内,再由第二风管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在第三风管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风口与第一壳体连通,第一风口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风机组件抽取污浊空气,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进入第二腔室内,再由第二风口进入第一壳体内,并将污浊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和第一风口进入第一腔室内,再由第一风管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通过第三风管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到室内,也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及时排出,只需一个第三风管就可以实现换新风和排污风的功能,实现了单管双效,结构简单,节约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可靠性高,可以避免增加过墙孔,降低了安装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三风口,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保证进风量,实现高效进新风。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管封堵所述第三风口,避免进入第一风管内的污浊空气由第一风口泄露,实现高效排风。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第四风口;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四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保证排风量,实现高效排污风。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风管封堵所述第四风口,避免进入第二风管内的新鲜空气由第四风口泄露,实现高效进新风。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风管还可位于第三状态;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三风管封堵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均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
当室内空气质量符合要求时,第三风管位于第三状态,在第三风管位于第三状态时,第三风管封堵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即使风机组件没有关闭,风机组件也不再进行送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与第一壳体连通,也就是说,室内不与室外连通,不再进行进新风或排风,以进行内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驱动所述第三风管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现第三风管在第一壳体内转动,以实现第三风管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器,固定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传动件,设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作端;齿圈,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三风管上。
当要使第三风管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启动第一驱动器,第一驱动器的动作端带动传动件动作,传动件带动齿圈动作,齿圈带动第三风管动作,使第三风管自转,以实现第三风管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齿圈套设于所述第三风管上,便于第三风管进行自转。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三风口和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第四风口,所述分隔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风管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之间,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风口和所述第三风口之间,以将第三风管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同时,保证第一腔室与第一风管、第一风口和第三风口连通,第二腔室与第二风管、第二风口和第四风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分隔件为S型,便于气体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流动。
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包括第一壳体、风机组件和所述的风管结构,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一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开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第二驱动器,固定端设于所述蜗壳内;第一风轮,设于所述蜗壳内,并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作端连接;其中,在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风管的第二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风管的第一风口连通。
当要进新风时,第三风管位于第一状态,出风口与第三风管的第二风口连通,启动第二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的动作端带动第一风轮转动,第一风轮迫使气体旋转,对气体做功,使其能量增加,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第一风轮四周甩出,通过蜗壳将速度能转换成压力能,当风道内的气体排出后,风道内的压力低于进风口内压力,第一壳体内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吸入风道,气体就连续不断进入风道,再由出风口输出,第一壳体内形成负压,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进入第一腔室,再由第一风口进入第一壳体内,再由进风口、风道、出风口和第二风口进入第二腔室内,再由第二风管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当要排风时,第三风管位于第二状态,出风口与第一风口连通,启动第二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的动作端带动第一风轮转动,第一壳体内的气体进入风道,第一壳体内形成负压,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进入第二腔室内,再由第二风口进入第一壳体内,再由进风口、风道、出风口和第一风口进入第一腔室内,再由第一风管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处设有对接件;在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对接件与所述第三风管的第二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对接件与所述第三风管的第一风口连通,便于出风口与第二风口或第一风口的对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方向和进风方向与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保证进新风和排风顺畅。
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新风模块。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壳体,与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一壳体连接,并与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二风管连通;送风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送风口和所述送风组件之间。
当要进新风时,新鲜空气通过第二风管进入第二壳体内,送风组件将新鲜空气送到蒸发器处,并与蒸发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当要排风时,室内的污浊空气进入第二壳体内,通过第二风管将污浊空气送入第二腔室内,再由第二风口进入第一壳体内,并将污浊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和第一风口进入第一腔室内,再由第一风管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主要采用单管进风式结构或双管进排风式结构,若采用单管进风式结构,无法对室内污风进行排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室内空气就显得沉闷,舒适性较差;若采用双管式进排风结构,则多了一根管和连接结构,结构成本增加,同时售后安装需要增加一个过墙孔,用户需要额外再付多一个孔的打孔费用,安装成本高。
本申请在第三风管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风口与第一壳体连通,第二风口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风机组件抽取新鲜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进入第一腔室,再由第一风口进入第一壳体内,并将新鲜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和第二风口进入第二腔室内,再由第二风管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在第三风管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风口与第一壳体连通,第一风口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风机组件抽取污浊空气,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进入第二腔室内,再由第二风口进入第一壳体内,并将污浊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和第一风口进入第一腔室内,再由第一风管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通过第三风管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到室内,也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及时排出,只需一个第三风管就可以实现换新风和排污风的功能,实现了单管双效,结构简单,节约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可靠性高,可以避免增加过墙孔,降低了安装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的风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三风管的俯视图;
图7为图5中第三风管的侧视图。
附图中:
第一壳体10;
第一风管20,连接部201,遮挡部202;
第二风管30;
第三风管40,第一风口401,第二风口402,第三风口403,第四风口404,第一腔室405,第二腔室406;
分隔件50;
风机组件60,蜗壳601,进风口6011,出风口6012,风道6013,第二驱动器602,第一风轮603;
驱动组件70,第一驱动器701,传动件702,齿圈703;
第二壳体80,送风口801;
送风组件90,第二风轮901;
蒸发器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风系统无法及时排出密封空间内污浊或者有害气体的技术问题。
图1为本实施例的风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图1中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图3和图5,本实施例的包括:第一壳体10、第一风管20、第二风管30、第三风管40及分隔件50。第一风管20设于第一壳体10上。第二风管30设于第一壳体10上,并与第一风管20相对。第三风管40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风管20和第二风管30内并与第一风管20和第二风管30连通,并可转动式地设于第一壳体10内,以至少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三风管4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风口401和第二风口402,第二风口402与第三风口403相对。分隔件50设于第三风管40内,以形成第一腔室405和第二腔室406,第一腔室405与第一风管20和第一风口401连通,第二腔室406与第二风管30和第二风口402连通。其中,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风口401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二风口402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风口402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一风口401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
第一风管20、第二风管30和第三风管40同轴设置。
第一风管20与室外环境相连通,第二风管30与室内环境相连通。
风机组件60设于第一壳体10内,且风机组件60的进风口与第一壳体10连通。
第一风管20和第二风管30可固定设于第一壳体10上,以保证连接稳定。当然,第一风管20和第二风管30也可拆卸式地设于第一壳体10上,便于拆装。
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主要采用单管进风式结构或双管进排风式结构,若采用单管进风式结构,无法对室内污风进行排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室内空气就显得沉闷,舒适性较差;若采用双管式进排风结构,则多了一根管和连接结构,结构成本增加,同时售后安装需要增加一个过墙孔,用户需要额外再付多一个孔的打孔费用,安装成本高。
本申请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风口401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二风口402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抽取新鲜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20进入第一腔室405,再由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新鲜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管30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风口402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一风口401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抽取污浊空气,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30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污浊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腔室405内,再由第一风管20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通过第三风管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到室内,也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及时排出,只需一个第三风管40就可以实现换新风和排污风的功能,实现了单管双效,结构简单,节约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可靠性高,可以避免增加过墙孔,降低了安装成本。
结合图1、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第一风管20沿轴向伸出第一壳体10,以保证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充分的送入第一腔室405内,或,将室内的污浊空气充分的排到室外。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进风量,第三风管4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腔室405连通的第三风口403,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三风口403与第一壳体1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当引进室外新鲜空气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抽取新鲜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20进入第一腔室405,再由第一风口401和第三风口403进入第一壳体10内,保证进入第一壳体10内的新鲜空气的风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高效进新风。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室内污浊空气可以通过第一风管20排出室外,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风管20封堵第三风口403,避免进入第一风管20内的污浊空气由第一风口401泄露,实现高效排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排风量,第三风管4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腔室406连通的第四风口404,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第四风口404与第一壳体1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当要排出室内污浊空气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抽取污浊空气,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30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口402和第四风口404进入第一壳体10内,保证进入第一壳体10内的污浊空气的风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高效排污风。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第二风管40封堵第四风口404,为了保证新鲜空气可以通过第二风管30进入室内,避免进入第二风管30内的新鲜空气由第四风口404泄露,实现高效进新风。
结合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口403的宽度大于第四风口404的宽度,可以使新鲜的空气大流量通过第三风口403的进入第一壳体10内,进一步地实现高效进新风,可以使室内污浊的空气快速的通过第四风口404排入第一壳体10内,进一步地实现高效排污风。
结合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405的容积大于第二腔室406的容积,可以使新鲜的空气大流量通过第一风口401的进入室内,进一步地实现高效进新风,可以使室内污浊的空气快速的通过第四风口404排出,进一步地实现高效排污风。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风管30封堵第四风口404,第二风管30的内壁与第三风管40的外壁相贴合。为了实现第一风管20封堵第三风口403,第一风管20的内壁与第三风管40的外壁相贴合。
结合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管20和第二风管30均包括连接部201和遮挡部202。连接部201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以通过第一壳体10支撑连接部201。遮挡部202与连接部201连接,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二风管30的遮挡部封闭第四风口404,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风管20的遮挡部封闭第三风口403。其中,连接部201的内壁和遮挡部202的内壁均与第三风管40的外壁相贴合。
结合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遮挡部202的截面形状为弧形,且遮挡部202的周长小于连接部201的周长,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可以保证第二风管30的遮挡部封闭第四风口404,同时,保证第一风管20的遮挡部与第三风口403错开,第一风管20的遮挡部不再封堵第三风口403,以使第三风口403与第一壳体10连通,实现高效进新风,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可以保证第一风管20的遮挡部封闭第三风口403,同时,保证第二风管30的遮挡部与第四风口404错开,第二风管30的遮挡部不再封堵第四风口404,以使第四风口404与第一壳体10连通,实现高效排污风。
图4为图1中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第三状态的示意图。结合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室内空气质量符合要求时,第三风管40还可位于第三状态,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三状态时,第一风管20封堵第三风口403,第二风管30封堵第四风口404,第三风管40封堵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即使风机组件60没有关闭,风机组件60也不再进行送风,第一风口401和第二风口402与第一壳体10连通,也就是说,室内不与室外连通,不再进行进新风或排风,以进行内循环。
图6为图5中第三风管的俯视图;图7为图5中第三风管的侧视图。结合图1、图5、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三风管40在第一壳体10内的转动,第一壳体10内设有驱动第三风管40转动的驱动组件70,通过驱动组件70驱动现第三风管40在第一壳体10内转动,以实现第三风管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结合图1、图5、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70包括第一驱动器701、传动件702和齿圈703。第一驱动器701的固定端设于第一壳体10,通过第一壳体10支撑第一驱动器701。传动件702设于第一驱动器701的动作端,通过第一驱动器701的动作端带动传动件702动作。齿圈703与传动件702传动连接,并固定于第三风管40上,传动件702通过齿圈703带动第三风管40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传动件702可以为齿轮,第一驱动器701可以为电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要使第三风管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启动第一驱动器701,第一驱动器701的动作端带动传动件702动作,传动件702带动齿圈703动作,齿圈703带动第三风管40动作,使第三风管40自转,以实现第三风管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第三风管40进行自转,齿圈703套设于第三风管40上,齿圈703可以带动第三风管40进行360°的旋转,以使第三风管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齿圈703与第三风管40同轴。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组件70并不限于齿轮传动的方式,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70可以穿洞为其它的传动形式,例如皮带传送、链条传送,均可以带动第三风管40转动。
结合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将第三风管40分隔成第一腔室405和第二腔室406,第三风管4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腔室405连通的第三风口403和与第二腔室406连通的第四风口404,分隔件50包括位于第三风管40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位于第一风口401和第四风口404之间,第二端位于第二风口402和第三风口403之间,可以将第三风管40分隔成第一腔室405和第二腔室406,同时,保证第一腔室405与第一风管20、第一风口401和第三风口403连通,第二腔室406与第二风管30、第二风口402和第四风口404连通。
结合图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气体在第一腔室405和第二腔室406内流动,分隔件50为S型,可以对进入第一腔室405和第二腔室406内的气体进行缓冲,保证气体在第一腔室405和第二腔室406内平稳的流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分隔件50也可以为平板型或流线型。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新风模块,该新风模块采用了所述风管结构,该风管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结合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进新风和排风,新风模块包括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设于风管结构的第一壳体10内,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与第二风口402连通,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与第一风口40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当要进新风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使第一壳体10内形成负压,风机组件60抽取新鲜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20进入第一腔室405,再由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新鲜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管30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第二风口402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一风口401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使第一壳体10内形成负压,风机组件60抽取污浊空气,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30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污浊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腔室405内,再由第一风管20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通过第三风管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到室内,也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及时排出,只需一个第三风管40就可以实现换新风和排污风的功能,实现了单管双效,结构简单,节约安装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可靠性高,可以避免增加过墙孔,降低了安装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组件60只需要沿一个方向转动,就可以实现进新风或排风,也就是说,风机组件60只需要进行正转或反转,不需要风机组件60在正转和反转之间进行切换,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风机组件60的使用寿命,也不需要为风机组件60开发控制其在正转和反转之间进行切换的程序,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噪声,风机组件60为离心风机,可以提高用户舒适性,可以保证抽取室外的新鲜空气或室内的污浊空气顺畅。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组件60包括蜗壳601、第二驱动器602和第一风轮603。蜗壳601开设有进风口6011、出风口6012以及连通进风口6011和出风口6012的风道6013,进风口6011与第一壳体10连通,蜗壳601固定设于第一壳体10内,通过第一壳体10支撑蜗壳601。第二驱动器602的固定端设于蜗壳601内,通过蜗壳601支撑第二驱动器602的固定端。第一风轮603设于蜗壳601内,并与第二驱动器602的动作端连接,第二驱动器602的动作端带动第一风轮603转动。其中,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出风口6012与第三风管40的第二风口402连通,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出风口6012与第三风管的第三风口40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器602可以为电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要进新风时,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出风口6012与第三风管40的第二风口402连通,启动第二驱动器602,第二驱动器602的动作端带动第一风轮603转动,第一风轮603迫使气体旋转,对气体做功,使其能量增加,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第一风轮603四周甩出,通过蜗壳601将速度能转换成压力能,当风道6013内的气体排出后,风道6013内的压力低于进风口6011内压力,第一壳体10内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吸入风道6013,气体就连续不断进入风道6013,再由出风口6012输出,第一壳体10内形成负压,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20进入第一腔室405,再由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壳体10内,再由进风口6011、风道6013、出风口6012和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管30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当要排风时,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出风口6012与第一风口401连通,启动第二驱动器602,第二驱动器602的动作端带动第一风轮603转动,第一壳体10内的气体进入风道6013,第一壳体10内形成负压,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30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一壳体10内,再由进风口6011、风道6013、出风口6012和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腔室405内,再由第一风管20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器602的动作端只需要带动第一风轮603沿一个方向转动,就可以实现进新风或排风,也就是说,第二驱动器602的动作端只需要进行正转或反转,不需要第一风轮603在正转和反转之间进行切换,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第二驱动器602的使用寿命,也不需要为第二驱动器602开发控制其在正转和反转之间进行切换的程序,降低了成本。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进风口6011的数目为两个,分别设于蜗壳601的两个端面上,以保证第一壳体10内的气体可以充分进入风道6013内,以实现高效进新风或高效排污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出风口6012与第一风口401或第二风口402的对接,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处设有对接件604。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对接件604与第三风管40的第二风口402连通,以保证风机组件60抽取的气体可以由出风口6012、对接件604和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三风管40的第二腔室406内。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对接件604与第三风管40的第一风口401连通,以保证风机组件60抽取的气体可以由出风口6012、对接件604和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三风管40的第一腔室405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时,对接件604朝向第三风管40的端部的周边与第二风口402的周边相贴合,避免漏风。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时,对接件604朝向第三风管40的端部周边与第一风口401的周边相贴合,避免漏风。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三状态时,对接件604朝向第三风管40的端部的周边与第三风管40的外壁相贴合,避免漏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风口402和第三风口403沿第三风管40的轴向的截面形状均为弧形,对接件604朝向第三风管40的端部沿第三风管40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弧形,以保证对接件604朝向第三风管40的端部的周边可以与第二风口402的周边或第一风口401的周边相贴合,避免漏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进新风和排风顺畅,风机组件60的出风方向和进风方向与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的延伸方向垂直,以保证在进新风时,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可以与第二风口402连通,还保证在排风时,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可以与第一风口401连通。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采用了所述新风模块,该新风模块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结合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壳体80、送风组件90和蒸发器100。第二壳体80与风管结构的第一壳体10连接,并与风管结构的第二风管30连通,通过第二壳体80支撑第一壳体10,第二风管30将新鲜空气送入第二壳体80或将第二壳体80内的污浊空气送入第二腔室406。送风组件90设于第二壳体80内,通过第二壳体80支撑送风组件90。蒸发器100设于第二壳体80内,蒸发器100设于第二壳体80的送风口801和送风组件90之间,用于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当要进新风时,新鲜空气通过第二风管30进入第二壳体80内,送风组件90将新鲜空气送到蒸发器100处,并与蒸发器10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当要排风时,室内的污浊空气进入第二壳体80内,通过第二风管30将污浊空气送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污浊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腔室405内,再由第一风管20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组件90包括多个第二风轮901,多个第二风轮901并列间隔设置在第二壳体80内,以保证送风充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还包括与风管结构的驱动组件70电连接的控制器。控制器获得进风信号或排风信号。控制器根据进风信号控制驱动组件70动作,驱动组件70驱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旋转,以使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或控制器根据排风信号控制驱动组件70动作,驱动组件70驱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旋转,以使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该新风模块上电后,控制器处于待机状态。由控制器判断是否接收到进风信号或排风信号。在接收到进风信号时,控制器根据进风信号控制驱动组件70动作,驱动组件70驱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旋转,以使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第一风口401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二风口402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抽取新鲜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20进入第一腔室405,再由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新鲜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管30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在接收到排风信号时,控制器根据排风信号控制驱动组件70动作,驱动组件70驱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旋转,以使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第二风口402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一风口401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抽取污浊空气,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30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污浊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腔室405内,再由第一风管20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且与控制器连接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控制器获得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值。若二氧化碳浓度值大于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值,则控制器生成进风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并将检测到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值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将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值与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值进行比较,若二氧化碳浓度值大于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值,则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70动作,驱动组件70驱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旋转,以使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一状态,第一风口401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二风口402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抽取新鲜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风管20进入第一腔室405,再由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新鲜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管30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内气体污染物浓度且与控制器连接的气体污染物浓度检测器。控制器获得气体污染物浓度检测器检测的气体污染物浓度值。若气体污染物浓度值大于预设气体污染物浓度值,则控制器生成进风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气体污染物浓度检测器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并将检测到的室内气体污染物浓度值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将气体污染物浓度检测器检测室内气体污染物浓度值与预设气体污染物浓度值进行比较,若气体污染物浓度值大于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值,则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70动作,驱动组件70驱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旋转,以使第三风管40位于第二状态,第二风口402与第一壳体10连通,第一风口401与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连通,此时,启动风机组件60,风机组件60抽取污浊空气,室内污浊空气通过第二风管30进入第二腔室406内,再由第二风口402进入第一壳体10内,并将污浊空气依次通过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和第一风口401进入第一腔室405内,再由第一风管20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提高用户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气体污染物浓度检测器可以为检测无机气体污染物浓度的无机气体传感器、检测还原性气体污染物浓度的还原气体传感器、检测有机挥发性气体污染物浓度的有机挥发性气体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室内空气质量符合要求时,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浓度值小于等于预设二氧化碳浓度值,和/或,气体污染物浓度值小于等于预设气体污染物浓度值,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70动作,驱动组件70驱动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40旋转,以使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三状态,在第三风管40位于第三状态时,第三风管40封堵风机组件60的出风口6012,第一风管20封堵第三风口403,第二风管30封堵第四风口404,即使风机组件60没有关闭,风机组件60也不再进行送风,第一风口401和第二风口402与第一壳体10连通,也就是说,室内不与室外连通,不再进行进新风或排风,以进行内循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7)

1.一种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风管,设于第一壳体上;
第二风管,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与第一风管相对;
第三风管,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内并与所述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连通,并可转动式地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以至少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相对;
分隔件,设于所述第三风管内,以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一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第二风口连通;
其中,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所述第二风口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三风口;
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管封堵所述第三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第四风口;
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四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风管封堵所述第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管还可位于第三状态;
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三风管封堵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均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驱动所述第三风管转动的驱动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第一驱动器,固定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
传动件,设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作端;
齿圈,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三风管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圈套设于所述第三风管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三风口和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第四风口,所述分隔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风管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之间,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风口和所述第三风口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为S型。
12.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风机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风管结构,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一壳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蜗壳,开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
第二驱动器,固定端设于所述蜗壳内;
第一风轮,设于所述蜗壳内,并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作端连接;
其中,在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风管的第二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三风管的第一风口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13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处设有对接件;
在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对接件与所述第三风管的第二风口连通,在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对接件与所述第三风管的第一风口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2-13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方向和进风方向与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三风管的延伸方向垂直。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15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二壳体,与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一壳体连接,并与所述风管结构的第二风管连通;
送风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送风口和所述送风组件之间。
CN202222002726.1U 2022-07-30 2022-07-30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3285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02726.1U CN218328532U (zh) 2022-07-30 2022-07-30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02726.1U CN218328532U (zh) 2022-07-30 2022-07-30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8532U true CN218328532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74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02726.1U Active CN218328532U (zh) 2022-07-30 2022-07-30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85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1197B (zh) 一种空调内机出风结构
CN206514388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8328532U (zh)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8269456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08870688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15730A (zh)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216814376U (zh)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218379788U (zh)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1695286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06642342A (zh) 超薄立式空调机
CN109539529B (zh)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115183365B (zh)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219103161U (zh) 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CN218672381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08059137U (zh) 空调器
CN111997940A (zh) 一种底噪可调离心通风机
CN111288557A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113566348B (zh) 一种用于新风机的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
CN206160407U (zh) 导风结构和厨房空调器
CN115183366A (zh) 新风模块、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219654919U (zh) 一种燃烧器用离心风机
CN217876450U (zh) 一种空气能热水器的外机
CN210688509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8096113U (zh) 用于集成灶的风道结构、集成灶
CN2289082Y (zh) 负压式消防排烟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