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2881U - 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22881U CN218322881U CN202221714169.XU CN202221714169U CN218322881U CN 218322881 U CN218322881 U CN 218322881U CN 202221714169 U CN202221714169 U CN 202221714169U CN 218322881 U CN218322881 U CN 2183228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proof
- coiled material
- transition
- layer
- bottom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涉及地下防水结构领域,底板的上侧设置有侧墙,底板垫层的上部沿侧墙的外周设置有保护墙,包括:防水卷材层,设置在底板垫层和底板之间,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延伸至保护墙和底板之间;第一防水层,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侧墙的外侧;第一过渡卷材,第一过渡卷材的底端与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的外侧粘接,第一过渡卷材的顶端设置在第一防水层的底端和侧墙之间;第二过渡卷材,第二过渡卷材的底端覆盖在第一过渡卷材的底端的外侧并与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连接,第二过渡卷材的顶端与第一防水层的底端连接;该接槎结构中在施工缝的高度上设置两道过渡卷材,保证该接槎结构的有效搭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防水结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
背景技术
无挑檐地下室底板(即L型底板)在浇筑时,因底板多采用外防水,需在垫层上施工防水层,如果底板侧壁采用模板的话,无法进行底板侧壁部位的防水层施工,且极易对底板防水卷材造成污染,影响后续施工。故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永久性或临时性保护墙形式,将底板防水层延伸到保护墙顶部,以便浇筑完底板混凝土后,防水层能够翻到侧壁混凝土墙上。该部位在施工过程中,底板与侧墙部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施工缝,故此部位的防水接茬尤为重要。
底板采用高分子预铺防水卷材时,防水层在底板部位可与结构形成满粘,但在底板侧壁部位很难达到满粘效果。高分子预铺防水卷材只能与后浇混凝土粘接,在甩槎时,只能通过其他材料或固定钉形式固定。
现有技术在接茬施工时,多采用设置临时保护墙,后期拆除临时保护墙(即施工缝下部需预留接茬空间),再进行防水接茬处理。这种做法成本及人工消耗大,同时拆除作业会带来额外的损伤防水层风险。
现有技术在接茬施工时,多采用外墙防水层直接压盖在高分子预铺防水卷材上的方式。当外墙材料与高分子预铺卷材不相容(或施工工艺不相容)时,搭接部位的可靠性无法保证。如当外墙采用热熔型防水卷材时,直接压盖在搭接施工时,不可避免的会对下部的高分子预铺卷材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该接槎结构中在施工缝的高度上设置两道过渡卷材,搭接时通过第一过渡卷材使防水卷材层与第一防水层形成闭合交圈,通过第二过渡卷材对施工缝部位进行防水加强处理,在无需设计和拆除临时保护墙的情况下,保证防水卷材层与地下室底板结构的满粘,及第一防水层与防水卷材层的有效搭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底板的上侧设置有侧墙,底板垫层的上部沿所述侧墙的外周设置有保护墙,包括:
防水卷材层,设置在所述底板垫层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延伸至所述保护墙和所述底板之间;
第一防水层,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侧墙的外侧;
第一过渡卷材,所述第一过渡卷材的底端与所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的外侧粘接,所述第一过渡卷材的顶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端和所述侧墙之间;
第二过渡卷材,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底端覆盖在所述第一过渡卷材的底端的外侧并与所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墙之间形成有施工缝,所述保护墙与所述施工缝的高度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卷材和所述第二过渡卷材均为双面自粘防水卷材。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卷材和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长度均不小于300mm,所述第一过渡卷材和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中点位置与所述施工缝的位置处于同一平面。
可选地,所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的端部为切口,所述切口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形成45°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渡卷材和所述第二过渡卷材之间。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外侧,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底端与所述保护墙的顶部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水层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或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所述第二防水层的材料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
可选地,所述防水卷材层与所述底板形成满粘,所述防水卷材层与所述保护墙形成空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
1、该接槎结构解决防水卷材层与侧壁结构无法满粘的问题,该接槎结构中的底板采用高分子预铺反粘防水卷材作为防水卷材层,侧壁部位设置永久保护墙,并且保护墙的高度与侧墙施工缝的高度相同,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至永久保护墙上,保证防水卷材层与底板侧壁后浇混凝土能够形成满粘,无需借助其他固定方式,杜绝层间窜水隐患;
2、该接槎结构中无需拆除保护墙即可搭接,节省保护墙拆除的成本,同时减少拆除过程造成的防水层破坏风险;
3、该接槎结构中增设双道过渡卷材,解决施工部位防水需加强处理的需求,在接茬施工时通过第一过渡卷材使防水卷材层与第一防水层形成闭合的交圈,第二过渡卷材作为防水增强层,保证施工缝部位的防水可靠性;
4、该接槎结构满足现有的规范接槎宽度要求,侧墙考虑单道防水层、双道防水层防水做法,基本可涵盖现有常用的所有侧墙防水设防方式,接槎方式适用性广,操作简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的甩槎时状态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板;2、侧墙;3、底板垫层;4、保护墙;5、防水卷材层;6、第一防水层;7、第一过渡卷材;8、第二过渡卷材;9、施工缝;10、第二防水层;11、砖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底板的上侧设置有侧墙,底板垫层的上部沿侧墙的外周设置有保护墙,包括:
防水卷材层,设置在底板垫层和底板之间,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延伸至保护墙和底板之间;
第一防水层,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侧墙的外侧;
第一过渡卷材,第一过渡卷材的底端与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的外侧粘接,第一过渡卷材的顶端设置在第一防水层的底端和侧墙之间;
第二过渡卷材,第二过渡卷材的底端覆盖在第一过渡卷材的底端的外侧并与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连接,第二过渡卷材的顶端与第一防水层的底端连接。
具体的,该接槎结构在底板垫层上设置保护墙,保护墙呈竖直设置,该保护墙作为防水卷材层及过渡卷材上翻支撑的平台,同时对底板结构起到了模板的作用,在防水卷材层、两道过渡卷材铺好后,采用临时压铺材料压铺固定,在底板垫层的上部绑扎钢筋、然后浇筑底板和侧墙,接下来拆除临时压铺材料,对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进行切割,保证防水卷材层的在底板上铺贴的高度与保护墙的上沿高度一致;通过第一过渡卷材将防水卷材层满粘至侧墙上,然后在侧墙上进行第一防水层的施工,将第一防水层的底端施工至保护墙的顶部,第一防水层在靠近保护墙顶部位置的部分,施工在第一过渡卷材的外侧,带有第一防水层的第一过渡卷材的内侧与侧墙进行粘贴;最后,将第二过渡卷材的顶端内侧与第一防水层的外侧粘贴,形成防水加强层的作用,第二过渡卷材的底端内侧将第一过渡卷材和防水卷材层粘接的接头位置覆盖,保证该接槎结构防水效果。
可选地,底板与侧墙之间形成有施工缝,保护墙与施工缝的高度一致。
具体的,在施工缝的中心位置设置了止水钢板,且止水钢板开口朝外设计,保护墙设置的高度与施工缝的高度一致,便于该接槎结构的施工,确保对无挑檐地下室底板的防水结构进行施工时,能够观察到施工缝的周围的粘贴情况。
可选地,第一过渡卷材和第二过渡卷材均为双面自粘防水卷材。
具体的,两道过渡卷材为双面自粘防水卷材,这样第一过渡卷材的两侧能够分别与侧墙和第一防水层或防水卷材层和第二过渡卷材进行粘贴,而第二过渡卷材的两侧能够分别与防水卷材层和第一过渡卷材进行粘贴。
可选地,第一过渡卷材和第二过渡卷材的长度均不小于300mm,第一过渡卷材和第二过渡卷材的中点位置与施工缝的位置处于同一平面。
具体的,两道过渡卷材在侧墙和底板的侧面粘贴的位置,需要保证过渡卷材以施工缝的高度为中点进行粘贴,保证施工缝上下两侧的铺贴长度相同,提高施工缝处的防水效果。
可选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的端部为切口,切口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形成45°夹角。
具体的,防水卷材层的端部呈斜向上的切口面,方便后续第一过渡卷材的铺贴施工。
可选地,第一防水层的底端设置于第一过渡卷材和第二过渡卷材之间。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防水层,第二防水层设置于第一防水层的外侧,第二防水层的底端设置于第二过渡卷材的外侧。
具体的,该接槎结构还可以在第一防水层的外侧再加设第二防水层,第二防水层的底端施工至第二过渡卷材的外侧,第二防水层将第二过渡卷材与第一防水层的衔接处进行覆盖,保证该接槎结构的防水效果。
可选地,第二防水层的底端与保护墙的顶部相连接。
具体的,第二防水层的底端与保护墙的顶部位置连接,该接槎结构中保护墙为永久结构,因此第二防水层与保护墙的连接能够形成一层防水保护结构,避免雨水会从第二过渡卷材和保护墙之间进入。
可选地,第一防水层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或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第二防水层的材料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
可选地,防水卷材层与底板形成满粘,防水卷材层与保护墙形成空铺。
具体的,防水卷材层与底板和保护墙采用了满粘和空铺方式,保证该接槎结构符合防水施工工艺,并且操作简单。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底板1的上侧设置有侧墙2,底板垫层3的上部沿侧墙2的外周设置有保护墙4,包括:
防水卷材层5,设置在底板垫层3和底板1之间,防水卷材层5的甩槎端延伸至保护墙4和底板1之间;
第一防水层6,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侧墙2的外侧;
第一过渡卷材7,第一过渡卷材7的底端与防水卷材层5的甩槎端的外侧粘接,第一过渡卷材7的顶端设置在第一防水层6的底端和侧墙2之间;
第二过渡卷材8,第二过渡卷材8的底端覆盖在第一过渡卷材7的底端的外侧并与防水卷材层5的甩槎端连接,第二过渡卷材8的顶端与第一防水层6的底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与侧墙2之间形成有施工缝9,保护墙4与施工缝9的高度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卷材7和第二过渡卷材8均为双面自粘防水卷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卷材7和第二过渡卷材8的长度均不小于300mm,第一过渡卷材7和第二过渡卷材8的中点位置与施工缝9的位置处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卷材层5的甩槎端的端部为切口,切口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形成45°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6的底端设置于第一过渡卷材7和第二过渡卷材8之间。
综上,该接槎结构的施工方法为:a、进行底板垫层3浇筑;b、进行保护墙4的施工,保护墙4的施工高度至侧墙2的施工缝9要求高度;c、将第二过渡卷材8空铺在保护墙4顶部,第二过渡卷材8总宽度350mm,其中位于保护墙4顶部的宽度150mm,保护墙4侧面的宽度200mm;d、将第一过渡卷材7空铺在保护墙4顶面上的第二过渡卷材8上侧,第一过渡卷材7位于保护墙4侧面的部分撕除表面隔离膜并与第二过渡卷材8位于保护墙4侧面的部分满粘,第一过渡卷材7总宽度350mm,其中位于保护墙4顶部的宽度为200mm,位于保护墙4侧面的宽度为150mm;e、防水卷材层5空铺于底板垫层3之上,与后浇的底板1满粘,用于提供底板防水的功能,防水卷材层5的甩槎端与保护墙4空铺,在与第一过渡卷材7搭接时,撕除第一过渡卷材7位于保护墙4侧面部位的表面隔离膜,使第一过渡卷材7与防水卷材层5形成满粘;f、防水卷材层5的甩槎端、第一过渡卷材7、第一过渡卷材7位于至保护墙4顶部的部分,采用砖块11进行压铺;g、绑扎钢筋,浇筑底板1,立面浇筑至施工缝9部位,施工缝9中心设置止水钢板;h、绑扎钢筋,支侧墙模板,浇筑侧墙2;i、拆除临时压铺的砖块11,割除防水卷材层5的甩槎端位于保护墙4顶部未与第一过渡卷材7满粘的部分,割除时,沿防水卷材层5与第一过渡卷材7粘接边缘向上切割,使防水卷材层5的切割面呈斜向上的切口面,方便后续第一过渡卷材7施工;j、撕除第一过渡卷材7位于保护墙4顶部部分的表面隔离膜,将第一过渡卷材7满粘至侧墙2的外表面;k、在侧墙2上进行第一防水层6的施工,第一防水层6的底部施工至保护墙4顶部,与第一过渡卷材7进行搭接,撕除第一过渡卷材7位于保护墙4顶部的部分表面隔离膜后与第一防水层6粘结;l、撕除第二过渡卷材8位于保护墙4顶部的部分的表面隔离膜,满粘至第一防水层6表面,形成防水加强结构作用。
实施例2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防水接槎结构,还包括第二防水层10,第二防水层10设置于第一防水层6的外侧,第二防水层10的底端设置于第二过渡卷材8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水层10的底端与保护墙4的顶部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6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或改性沥青防水涂料,第二防水层10的材料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
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卷材层5与底板1形成满粘,防水卷材层5与保护墙4形成空铺。
综上,是在实施例1的施工步骤基础上进行的,在实施例1完成l步骤后,再在侧墙2的第一防水层6外侧进行第二防水层10的施工,第二防水层10施工至保护墙4的顶部,第二过渡卷材8位于保护墙4顶面的部分撕除表面隔离膜,并将第二防水层10粘接在第二过渡卷材8的这部分的外侧,保证搭接密实。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0)
1.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底板的上侧设置有侧墙,底板垫层的上部沿所述侧墙的外周设置有保护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水卷材层,设置在所述底板垫层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延伸至所述保护墙和所述底板之间;
第一防水层,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侧墙的外侧;
第一过渡卷材,所述第一过渡卷材的底端与所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的外侧粘接,所述第一过渡卷材的顶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端和所述侧墙之间;
第二过渡卷材,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底端覆盖在所述第一过渡卷材的底端的外侧并与所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墙之间形成有施工缝,所述保护墙与所述施工缝的高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卷材和所述第二过渡卷材均为双面自粘防水卷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卷材和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长度均不小于300mm,所述第一过渡卷材和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中点位置与所述施工缝的位置处于同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卷材层的甩槎端的端部为切口,所述切口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形成45°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渡卷材和所述第二过渡卷材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外侧,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渡卷材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底端与所述保护墙的顶部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或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所述第二防水层的材料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卷材层与所述底板形成满粘,所述防水卷材层与所述保护墙形成空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14169.XU CN218322881U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14169.XU CN218322881U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22881U true CN218322881U (zh) | 2023-01-17 |
Family
ID=84868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714169.XU Active CN218322881U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22881U (zh) |
-
2022
- 2022-07-05 CN CN202221714169.XU patent/CN2183228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47899B (zh) | 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 | |
CN106930331A (zh) | 地下管廊伸缩缝的防水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120873A (zh) | 一种桩筏基础预铺反粘复合高分子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 | |
CN211547826U (zh) | 一种防水导墙处不同防水材料的搭接结构 | |
CN112942600A (zh) | 一种提高预制叠合板后浇接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施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6721936U (zh) | 地下管廊伸缩缝的防水结构体系 | |
CN211523296U (zh) | 一种地下室底板转角施工防水结构 | |
CN218322881U (zh) | 一种无挑檐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 | |
CN209760286U (zh) | 一种塔吊基础的防渗漏结构 | |
CN213086875U (zh) | 一种地下室底板与墙体交接处防水层处理结构 | |
CN208309638U (zh) |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外防水结构 | |
CN109183839A (zh) | 一种综合管廊防水施工工艺 | |
CN113529982A (zh) | 一种变形缝防水施工方法 | |
CN110145038B (zh) | 一种压力注浆封口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 |
KR101133026B1 (ko) | 노출방수를 위한 고무 아스팔트 도막 및 방수시트의 3중 적층공법 | |
CN207998873U (zh) |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结构 | |
CN102733512A (zh) | 一种现场喷筑自保温外墙体 | |
CN214614160U (zh) | 一种超深独立基础的预铺反粘法防水结构 | |
CN112267494B (zh) | 交叉式综合管廊外防水施工方法 | |
CN218322882U (zh) | 一种有挑檐的地下室底板防水接槎结构 | |
CN113802857A (zh) | 一种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 | |
CN210068237U (zh) | 一种排水沟槽防水结构 | |
CN218911532U (zh) | 两种不同防水材料的搭接结构 | |
CN211547828U (zh) | 一种地下结构导墙筏板承台节点处防水维修结构 | |
CN214784235U (zh) | 一种底板与侧墙的防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