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18292U - 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18292U
CN218318292U CN202222338783.7U CN202222338783U CN218318292U CN 218318292 U CN218318292 U CN 218318292U CN 202222338783 U CN202222338783 U CN 202222338783U CN 218318292 U CN218318292 U CN 2183182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liquid storage
storage cavity
transmission rod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387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全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Unocal Plastic Contain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Unocal Plastic Contai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Unocal Plastic Contai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Unocal Plastic Contai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387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182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182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182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该旋转拧盖瓶包括外瓶、瓶内瓶容器和上盖组件,外瓶设有第一储液腔和与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瓶内瓶容器设置于第一储液腔内并抵接于第一开口的侧壁,以将瓶内瓶容器保持于外瓶上,瓶内瓶容器包括内腔杯、传动杆以及内塞,内腔杯设有第二储液腔和导向孔,第二储液腔具有第二开口,传动杆滑动穿设于导向孔内,内塞过盈配合于第二开口中,用于密封第二储液腔,内塞连接于传动杆;上盖组件盖设第一开口并连接于外瓶,上盖组件与传动杆传动连接。本申请中的旋转拧盖瓶解决了传统旋转拧盖瓶功能单一,无法为顾客提供更多溶液选择的问题,并且便于将两种不同的溶液进行混合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包装容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旋转拧盖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旋转拧盖瓶,瓶内仅填充一种溶液,在需要将两种溶液混合使用时,需要分别拆开两个旋转拧盖瓶,然后将其中一个旋转拧盖瓶内的溶液倒入另外一个旋转拧盖瓶内,如此,混合过程繁琐,不仅混合的过程容易外溢而发生浪费,而且溶液暴露在外,容易沾染污染物而污染溶液,造成使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旋转拧盖瓶,以解决将多个旋转拧盖瓶中的溶液混合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旋转拧盖瓶,所述旋转拧盖瓶包括:外瓶,设有第一储液腔和与所述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瓶内瓶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以将所述瓶内瓶容器保持于所述外瓶上,所述瓶内瓶容器包括内腔杯、传动杆以及内塞,所述内腔杯设有第二储液腔和导向孔,所述第二储液腔具有第二开口,所述传动杆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内,所述内塞过盈配合于所述第二开口中,用于密封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内塞连接于所述传动杆;以及上盖组件,盖设所述第一开口并连接于所述外瓶,所述上盖组件与所述传动杆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腔杯包括外壳、内壳和连接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嵌套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和所述内壳的外侧壁,进而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内壳的内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导向孔,所述内壳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传动杆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定位所述传动杆。
可选地,所述内塞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封盖所述第二开口,并向外延伸抵接于所述外壳的端面和外侧壁,所述第二密封部朝向所述传动杆的表面设有固定槽,所述传动杆的端部插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可选地,所述瓶内瓶容器包括瓶口塞和推动轴,所述推动轴设置于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传动杆之间,且所述推动轴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传动杆,所述瓶口塞连接于所述内腔杯,用于封盖所述内腔杯。
可选地,所述推动轴包括推动轴主杆、推动轴环和搭接部;所述推动轴环套设在所述推动轴主杆上,所述推动轴环的内周壁与所述推动轴主杆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搭接部连接于所述推动轴主杆的外周壁和所述推动轴环的端部;所述瓶口塞包括密封环和密封盖,所述密封环夹设于所述推动轴环的外周壁与所述内腔杯的内周壁之间,所述密封盖连接于所述密封环的一端部,用于封盖所述内腔杯。
可选地,所述搭接部上设有过孔,所述密封盖上设有出液孔,所述内塞封盖所述第二储液腔时,所述推动轴主杆的一端部插置于所述出液孔内,所述密封盖封盖所述过孔。
可选地,所述推动轴主杆与所述搭接部交界的位置处设有限位槽,所述密封盖环绕所述出液孔的外周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插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内腔杯上设有过液孔,所述过液孔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过孔。
可选地,所述上盖组件包括推动钮和螺牙外套,所述螺牙外套与所述外瓶连接,所述推动钮与所述螺牙外套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螺牙外套转动和沿轴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螺牙外套设有装配孔,所述推动钮与所述装配孔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同轴的抵接柱,所述抵接柱穿设于所述装配孔内,并抵接于所述推动轴主杆。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化妆品,所述化妆品应用以上所述旋转拧盖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中的旋转拧盖瓶解决了传统旋转拧盖瓶功能单一,无法为顾客提供更多溶液选择的问题,并且无须通过繁琐且不卫生的拆开两种包装溶液再进行混合使用的模式,即可以将两种不同的溶液进行混合使用。并且,本实施例中的旋转拧盖瓶包括外瓶、瓶内瓶容器以及上盖组件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可以单独进行制作,不仅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的密封性能较好,而且提高了旋转拧盖瓶的生产加工效率,并且组装模式也更加简洁,适用于物料溶液类的化妆品、食品、婴儿用品、以及医疗瓶等产品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旋转拧盖瓶未使用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旋转拧盖瓶使用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旋转拧盖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瓶内瓶容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圈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瓶内瓶容器的剖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4中圈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瓶内瓶容器被使用过后与外瓶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上盖组件未被使用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上盖组件被使用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推动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中的螺牙外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旋转拧盖瓶100未使用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旋转拧盖瓶100使用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旋转拧盖瓶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旋转拧盖瓶100包括外瓶10、瓶内瓶容器20以及上盖组件30。外瓶10设有第一储液腔11和与第一储液腔11连通的第一开口12;瓶内瓶容器20设置于第一储液腔11内并抵接于第一开口12的侧壁,以将瓶内瓶容器20保持于外瓶10上。瓶内瓶容器20包括内腔杯21、传动杆22以及内塞23,内腔杯21设有第二储液腔211和导向孔212,第二储液腔211具有第二开口213,传动杆22滑动穿设于导向孔212内,内塞23过盈配合于第二开口213中,用于密封第二储液腔211,内塞23连接于传动杆22;上盖组件30盖设第一开口12并连接于外瓶10,上盖组件30与传动杆22传动连接。
可选地,外瓶10可以采用透明的材料进行制作,瓶内瓶容器20沉浸在第一储液腔11中间,通过透明的外瓶10可以便于观察旋转拧盖瓶100的内部,如此特殊的视觉效果可以使得旋转拧盖瓶100更具有吸引力。
其中,第一储液腔11用于储存一种溶液,内塞23封盖第二储液腔211的第二开口213,用于将溶液保存于第二储液腔211内,并且内塞23连接于传动杆22,传动杆22与上盖组件30传动连接,在需要将第二储液腔211中的溶液与第一储液腔11中的溶液进行混合时,可以推动上盖组件30,上盖组件30受到按压作用力时,会推动传动杆22移动打开内塞23,进而打开第二储液腔211的第二开口213,使得容置于第二储液腔211中的溶液释放后与容置于第一储液腔11中的溶液进行混合,如此,本申请中的旋转拧盖瓶100解决了传统旋转拧盖瓶100功能单一,无法为顾客提供更多溶液选择的问题,并且无须通过繁琐且不卫生的拆开两种包装溶液再进行混合使用的模式,即可以将两种不同的溶液进行混合使用。并且,本实施例中的旋转拧盖瓶100包括外瓶10、瓶内瓶容器20以及上盖组件30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可以单独进行制作,不仅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211的密封性能较好,而且提高了旋转拧盖瓶100的生产加工效率,并且组装模式也更加简洁,适用于物料溶液类的化妆品、食品、婴儿用品、以及医疗瓶等产品的使用。
其中,传动杆22与上盖组件30传动连接可以是传动杆22与上盖组件30直接接触连接,或者也可以是传动杆22与上盖组件30通过其它的元件间接接触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图4是图1中的瓶内瓶容器2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内腔杯21包括外壳214、内壳215和连接部216,外壳214和内壳215嵌套且间隔设置,连接部216的两端分别连接外壳214的内侧壁和内壳215的外侧壁,进而围设形成第二储液腔211。
其中,外壳214和内壳215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以便于与其它容器相适配。外壳214和内壳215可以同轴嵌套设置,以在外壳214和内壳215之间的间隔内形成第二储液腔211。或者,外壳214和内壳215也可以不是同轴嵌套设置,形成偏心的第二储液腔211。
可以理解地,外壳214和内壳215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等形状,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设置,以使得内腔杯21的形状更加美观。
可选地,外壳214、内壳215和连接部216可以设置为一体的结构,以使得内腔杯21可以通过一体注塑的形式形成,提升内腔杯21的生产效率。或者,内腔杯21的外壳214、内壳215和连接部216也可以采用单独的元件,然后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将三者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内壳215沿其轴向的高度小于外壳214沿其轴向的高度,内壳215的一端部和外壳214的一端部平齐,以便于与内塞23配合连接,连接部216连接于内壳215的另一端部和外壳214的内侧壁,如此,内壳215、连接部216和外壳214的部分围设形成第二储液腔211。
其中,内壳215和外壳214的轴向为其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内壳215沿其轴向的高度指的是内壳215的长度,外壳214沿其轴向的高度指的是外壳214的长度。
如图4所示,内壳215的内侧壁围设形成导向孔212,传动杆22插置于导向孔212内,且传动杆22的外侧壁与内壳215的内侧壁抵接,以用于为传动杆22进行导向,使得传动杆22能够准确的推动内塞23移动,以打开第二储液腔211,避免传动杆22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歪斜。
如图4所示,连接部216与内壳215的交界处倾斜设置,以在连接部216与内壳215的交界处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导向口217,如此,可以便于瓶内瓶容器20的组装。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图5是图4中圈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内壳215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部218,传动杆22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部221,第一限位部218和第二限位部221配合以定位传动杆22。通过将传动杆22限位于一特定的位置,可以确保在向第二储液腔211中灌装溶液时,内塞23能够与传动杆22连接的牢固,进而使得密封达到设计的要求。
其中,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传动杆22包括第一杆222和第二杆223,第二杆223背离第一杆222的端部与内塞23连接,第一杆222的直径小于第二杆223的直径,以在第一杆222和第二杆223的交界处形成第二限位部221,第一限位部218为设于内壳215的内侧壁上的凸起,凸起抵接于第二限位部221以限制传动杆22向背离内塞23的方向移动。
具体来说,第二杆223的直径等于导向孔212的直径,以使得传动杆22可以在导向孔212内移动。第一杆222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凸起所围设形成的内接圆的直径,第一杆222可以在凸起所围设形成的空间内移动,但是第二杆223却无法移动至凸起所围设形成的空间内,如此,可以将第二杆223限位于凸起靠近内塞23的一侧,以使得传动杆22与内塞23紧密的连接。
或者,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内壳215和传动杆22上设置其它类型的相互配合的结构,以对传动杆22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在凸起抵接于第二限位部221时,可以设置传动杆22的端部突出于内壳215,如此,可以便于将传动杆22与内塞23进行连接。
其中,如图4所示,内塞23包括第一密封部231和第二密封部232,第一密封部231封盖第二开口213,第二密封部232连接于传动杆22突出于内壳215的端部。
其中,与传动杆22连接的第二密封部232可以为实心结构,此时,可以将传动杆22的端部插置于第二密封部232内,以将传动杆22和第二密封部232进行连接。
或者,传动杆22和第二密封部232均可以设置为空心的结构,例如,在图4中,可以在第二密封部232朝向传动杆22的表面设置固定槽234,传动杆22的端部插置于固定槽234内,以增大传动杆22和第二密封部232的接触面积,提升内塞23和传动杆2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密封部231包括封盖部235和插接部236,插接部236过盈插置于第二储液腔211内,用于封堵第二储液腔211的第二开口213,封盖部235环绕插接部236的外周设置,并向外延伸抵接于外壳214的端面和外侧壁。如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密封部231和外壳214的接触面积,延长第二储液腔211中的溶液泄露的路径,进而降低溶液发生泄漏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提升内塞23对第二储液腔211的密封效果,可以在插接部236与内壳215的外侧壁和外壳214的内侧壁接触的表面上设置密封凸起313,如此,可以提升内塞23和内腔杯21的连接强度,并缩小内塞23和内腔杯21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瓶内瓶容器20还包括瓶口塞24和推动轴25,推动轴25设置于上盖组件30和传动杆22之间,且推动轴25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上盖组件30和传动杆22,瓶口塞24连接于内腔杯21,用于封盖内腔杯21。
具体来说,外壳214未连接内壳215的一端围设形成容置腔219和位于外壳214端部的第三开口210,容置腔219与导向孔212连通。推动轴25设置于容置腔219内,且推动轴25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导向孔212内与传动杆22抵接。瓶口塞24连接于外壳214,并用于封盖容置腔219的第三开口210。
其中,如图4和图6所示,图6是图4中的瓶内瓶容器20的剖视结构分解示意图。推动轴25包括推动轴主杆251、推动轴环252和搭接部253;推动轴环252套设在推动轴主杆251上,推动轴环252的内周壁与推动轴主杆251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搭接部253连接于推动轴主杆251的外周壁和推动轴环252的端部。瓶口塞24包括密封环241和密封盖242,密封环241夹设于推动轴环252的外周壁与内腔杯21的内周壁之间,密封盖242连接于密封环241的一端部,用于封盖内腔杯21。
其中,搭接部253连接在推动轴环252背离传动杆22的端部,推动轴环252的内周壁和推动轴主杆251的外周壁之间间隔,以在推动轴25靠近传动杆22的一侧围设形成与容置腔219连通的第四开口254。密封环241夹设在内腔杯21和推动轴25之间,用于密封推动轴25和内腔杯21之间的缝隙,进而避免溶液自内腔杯21中发生泄漏。
进一步地,可以在密封环241和内腔杯21相互接触的表面、密封环241和推动轴环252的外周壁相互接触的表面上分别设置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凹槽,如此,可以使得密封环241和内腔杯21以及推动轴25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提升密封环241的密封效果。
如图4和图6所示,密封盖242设置于密封环241环绕的区域内,用于封盖内腔杯21的第三开口210,并且,密封盖242还向外延伸抵接于外壳214的端面上,如此,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瓶口塞24的密封性能,而且可以对瓶口塞24进行限位,将瓶口塞24保持于内腔杯21上。
如图4和图6所示,搭接部253上设有过孔255,密封盖242上设有出液孔243,内塞23封盖第二储液腔211时,推动轴主杆251的一端部插置于出液孔243内,密封盖242封盖过孔255。
具体来说,在旋转拧盖瓶100未被使用时,推动轴主杆251的端部插置于出液孔243内,以用于接收外部按压作用力,密封盖242封盖过孔255,以避免容置于第一储液腔11内的溶液发生泄漏。
其中,出液孔24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出液孔243设置于密封盖242的中心,以便于与推动轴主杆251配合。过孔25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过孔255环绕推动轴主杆251的外周均匀设置,以提升出液速度。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6所示,在推动轴环252的外周壁上设有抵接部256,密封环241背离密封盖242的端部抵接于抵接部256,如此,可以保证瓶口塞24与推动轴25装配到位,避免推动轴25与密封盖242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密封盖242对过孔255的密封失效。
如图4和图7所示,图7是图4中圈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推动轴主杆251与搭接部253交界的位置处设有限位槽257,密封盖242环绕出液孔243的外周形成有限位部244,限位部244插置于限位槽257内,如此,可以利用相互配合的限位槽257和限位部244对瓶口塞24进行定位和限位,避免瓶口塞24相对于推动轴25发生晃动。
如图4、图6和图8所示,图8是瓶内瓶容器20被使用过后与外瓶10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内腔杯21上设有过液孔26,过液孔26连通第一储液腔11和过孔255。如此,在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211中的溶液混合后,容置于第一储液腔11中的混合溶液可以通过过液孔26流动至容置腔219内,通过推动轴25上的第四开口254流动至过孔255处,并经过孔255溢出至瓶口塞24的内部,最后经由出液孔243排出。
进一步地,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图9是上盖组件30未被使用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上盖组件30被使用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上盖组件30包括推动钮31和螺牙外套32,螺牙外套32与外瓶10连接,推动钮31与螺牙外套32连接,并能够相对于螺牙外套32转动和沿轴向移动。
具体来说,如图9至图12所示,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推动钮3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中的螺牙外套3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推动钮31呈圆形盖状,在推动钮31朝向螺牙外套32的表面上设有两个锁片311。螺牙外套32的内周壁上设有螺纹,通过螺纹可以与设置于外瓶10的第一开口12处的螺纹配合连接。在螺牙外套32朝向推动钮31的表面上设有环形挡板321,且在环形挡板321上设有深度不同的第一台阶槽322和第二台阶槽323。其中,第一台阶槽322的深度小于第二台阶槽323的深度,在上盖组件30未被使用时,锁片311的端部抵接于第一台阶槽322内,以使得推动钮31可以相对于螺牙外套32转动。在转动推动钮31使得锁片311移动至第二台阶槽323的上方时,锁片311的端部与第二台阶槽323的底壁间隔设置,此时,可以按压推动钮31,使得推动钮31能够沿螺牙外套32的轴向移动,以推动设置于内腔杯21内的推动轴25和设置于导向孔212内的传动杆22移动打开内塞23。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在第一台阶槽322的底壁上突出设置有锁止部324,锁止部324位于第一台阶槽322背离第二台阶槽323的一侧,且锁止部324与第一台阶槽322的侧壁间隔设置,如此,在锁片311越过锁止部324后,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将保持于锁止部324与第一台阶槽322的侧壁之间,避免在不需要使用时,推动钮31相对于螺牙外套32发生转动。
如图2、图9至图12所示,螺牙外套32设有装配孔325,推动钮31与装配孔325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同轴的抵接柱312,抵接柱312穿设于装配孔325内,并抵接于推动轴主杆251。
具体来说,推动轴主杆251与抵接柱312同轴设置,推动轴主杆251背离密封塞的端部与抵接柱312抵接,以便于接收推动钮31的按压作用力。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旋转拧盖瓶100的使用过程如下:
在旋转拧盖瓶100未被使用时,抵接柱312穿设经过装配孔325以后抵接于推动轴主杆251,推动轴主杆251穿设突出于出液孔243。在需要使用旋转拧盖瓶100时,将推动钮31上的锁片311转动至与第二台阶槽323对应的位置处,然后按压推动钮31,此时,推动钮31会带动抵接柱312向靠近内腔杯21的方向移动并抵接推动轴主杆251移动,此时,抵接柱312会进一步穿设于出液孔243内,以密封瓶口塞24的内腔,避免第一储液腔11中的溶液经过过液孔26流动至瓶口塞24的内腔后,从出液孔243发生泄漏。在推动轴25推动传动杆22以及内塞23打开第二储液腔211以后,第二储液腔211中的溶液与第一储液腔11中的溶液进行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此时,可以取下上盖组件30,以将抵接柱312从出液孔243内拔出,此时,混合溶液可以通过过孔255、瓶口塞24的内腔以及出液孔243排出以供使用。在旋转拧盖瓶100使用完成以后,可以再次将上盖组件30与外瓶10连接,以避免混合溶液溢出。
综上所述,本申请中的旋转拧盖瓶100解决了传统旋转拧盖瓶100功能单一,无法为顾客提供更多溶液选择的问题,并且无须通过繁琐且不卫生的拆开两种包装溶液再进行混合使用的模式,即可以将两种不同的溶液进行混合使用。并且,本实施例中的旋转拧盖瓶100包括外瓶10、瓶内瓶容器20以及上盖组件30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可以单独进行制作,不仅第一储液腔11和第二储液腔211的密封性能较好,而且提高了旋转拧盖瓶100的生产加工效率,并且组装模式也更加简洁,适用于物料溶液类的化妆品、食品、婴儿用品、以及医疗瓶等产品的使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原理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拧盖瓶包括:
外瓶,设有第一储液腔和与所述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开口;
瓶内瓶容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内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以将所述瓶内瓶容器保持于所述外瓶上,所述瓶内瓶容器包括内腔杯、传动杆以及内塞,所述内腔杯设有第二储液腔和导向孔,所述第二储液腔具有第二开口,所述传动杆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内,所述内塞过盈配合于所述第二开口中,用于密封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内塞连接于所述传动杆;以及
上盖组件,盖设所述第一开口并连接于所述外瓶,所述上盖组件与所述传动杆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杯包括外壳、内壳和连接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嵌套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和所述内壳的外侧壁,进而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内壳的内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导向孔,所述内壳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传动杆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定位所述传动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封盖所述第二开口,并向外延伸抵接于所述外壳的端面和外侧壁,所述第二密封部朝向所述传动杆的表面设有固定槽,所述传动杆的端部插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内瓶容器包括瓶口塞和推动轴,所述推动轴设置于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传动杆之间,且所述推动轴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传动杆,所述瓶口塞连接于所述内腔杯,用于封盖所述内腔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轴包括推动轴主杆、推动轴环和搭接部;所述推动轴环套设在所述推动轴主杆上,所述推动轴环的内周壁与所述推动轴主杆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搭接部连接于所述推动轴主杆的外周壁和所述推动轴环的端部;
所述瓶口塞包括密封环和密封盖,所述密封环夹设于所述推动轴环的外周壁与所述内腔杯的内周壁之间,所述密封盖连接于所述密封环的一端部,用于封盖所述内腔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部上设有过孔,所述密封盖上设有出液孔,所述内塞封盖所述第二储液腔时,所述推动轴主杆的一端部插置于所述出液孔内,所述密封盖封盖所述过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轴主杆与所述搭接部交界的位置处设有限位槽,所述密封盖环绕所述出液孔的外周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插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内腔杯上设有过液孔,所述过液孔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过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包括推动钮和螺牙外套,所述螺牙外套与所述外瓶连接,所述推动钮与所述螺牙外套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螺牙外套转动和沿轴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拧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牙外套设有装配孔,所述推动钮与所述装配孔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同轴的抵接柱,所述抵接柱穿设于所述装配孔内,并抵接于所述推动轴主杆。
10.一种化妆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妆品应用如权利要求1-9所述旋转拧盖瓶。
CN202222338783.7U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 Active CN2183182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8783.7U CN218318292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8783.7U CN218318292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18292U true CN218318292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3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38783.7U Active CN218318292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182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20713A (zh) * 2023-07-24 2023-08-22 苏州雷贝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预置溶质的瓶盖、容器及其灌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20713A (zh) * 2023-07-24 2023-08-22 苏州雷贝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预置溶质的瓶盖、容器及其灌装方法
CN116620713B (zh) * 2023-07-24 2023-09-29 苏州雷贝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预置溶质的瓶盖、容器及其灌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384766Y1 (ko) 이종내용물을 혼합하여 사용하는 화장품용기
EP0572645B1 (fr) Ensemble destine au melange de deux produits differents stockes separement
KR200256383Y1 (ko) 서로 다른 성분의 분말 또는 용액을 분리보관 및 혼합사용할 수 있는 용기
CN218318292U (zh) 一种旋转拧盖瓶及化妆品
US10994920B2 (en) Container for storing and individually discharging capsules
CA2357313C (fr) Dispositif pour le melange extemporane d'au moins trois produits
KR950013522B1 (ko) 다중 챔버형 용기
WO2006128993A1 (fr) Amelioration de l'etancheite des emballages a recipients multiples, en particulier des doubles tubes, destines notamment aux preparations extemporanees
WO2021078017A1 (zh) 一种加料盖
EP0905049B1 (fr) Conditionnement pour un produit à trois composants
EP3052402B1 (fr) Bouchon à conteneur
KR200362397Y1 (ko) 스포이트 타입 화장품 용기
FR2687640A1 (fr) Dispositif pour conserver separes l'un de l'autre au moins deux produits et pour effectuer leur melange ulterieurement, notamment au moment de l'utilisation.
CN211495196U (zh) 滴管装置
CN210823668U (zh) 两种内容物混合容器
KR200286135Y1 (ko) 서로 다른 성분의 분말 또는 용액을 분리보관 및 혼합사용할 수 있는 용기
CN218317946U (zh) 一种化妆品容器及其瓶内瓶容器
KR102619274B1 (ko) 음료 용기용 마개 조립체
CN214711048U (zh) 一种化妆品、化妆品容器及其双腔喷雾分配器
CN214432501U (zh) 一种吸嘴及应用该吸嘴的化妆品
CN110589213A (zh) 滴管装置
CN218464164U (zh) 一种节约内容物的双腔瓶
CN220077220U (zh) 储物瓶盖及包装瓶
KR101752364B1 (ko) 용기 캡 구조체
CN218390153U (zh) 一种双仓真空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