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06323U -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06323U
CN218306323U CN202222240492.4U CN202222240492U CN218306323U CN 218306323 U CN218306323 U CN 218306323U CN 202222240492 U CN202222240492 U CN 202222240492U CN 218306323 U CN218306323 U CN 218306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gassing
main
kettle
gas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4049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文斌
叶阳阳
俞狄
谢毅龙
颜鹏
余家峰
吴尔旭
俞先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enyang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enyang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enyang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enyang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4049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06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06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06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化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包括一个主脱气釜、若干个次脱气釜以及若干风机组成,主脱气釜设置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一种出气口、以及数量与次脱气釜数量相同的进气口,次脱气釜设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主脱气釜的进液口用于连接液体中间储槽,主脱气釜的出液口依次连通若干次脱气釜的进液口,主脱气釜的进气口通过若干个风机与若干个次脱气釜的出气口相连通。本申请具有连续脱气,能够减少脱气耗时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化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氯代增塑剂包括氯化石蜡、氯代棕榈油甲酯、氯代甲氧基脂肪酸甲酯和其它氯代脂肪烃等。氯代增塑剂一般为黄色至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是以石蜡、棕榈油甲酯、甲氧基脂肪酸甲酯或其它脂肪烃中的一种为原料,通过与氯气发生氯化反应生产的一类具有较高分子量的产品,与PVC相容性好增塑效果优良,抗燃、无毒、环保。
氯代增塑剂的生产工艺相近,在利用对应原料合成氯代增塑剂时,总会有部分氯化氢溶解在产品里,使得产品酸值高并带有臭味,必须经过脱气降低酸值才能达到使用要求。现有技术中氯代增塑剂脱气一般有间歇脱气和连续脱气两种方式。间歇脱气采用间歇进料和出料,耗时长,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还容易导致每釜产品质量出现波动,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720901200.3公开了一种氯化石蜡生产用脱气釜,采用温控装置和搅拌器提升脱气效率,但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间歇脱气的弊端;连续脱气采用连续进料和出料,能够减少脱气耗时,降低劳动强度,产品质量较为稳定。因此,连续脱气将是今后脱气技术的主流,但如何提高连续脱气的效率,在较短的停留时间内实现脱气合格却是连续脱气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供一种对脱气釜的内部气体进行连续脱气的装置,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包括一个主脱气釜、若干个次脱气釜以及若干风机组成,所述主脱气釜设置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一种出气口、以及数量与所述次脱气釜数量相同的进气口,所述次脱气釜设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所述主脱气釜的进液口用于连接液体中间储槽,所述主脱气釜的出液口依次连通若干次脱气釜的进液口,所述主脱气釜的进气口通过若干个所述风机与若干个所述次脱气釜的出气口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连续脱气,能够减少脱气耗时,降低劳动强度,产品质量较为稳定。
可选的,若干个所述次脱气釜之间的出液口和进液口依次相连,最后一台所述次脱气釜的出液口用于连接成品储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个次脱气釜之间的出液口和进液口依次相连,可以使氯代增塑剂进行连续脱气,可有效地提高脱气效率,在氯代增塑剂经过脱气降低酸值达到使用要求后排入成品储罐。
可选的,每台所述次脱气釜的进气口用于连接压缩气体系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物料在主脱气釜内脱除70%- 80%的酸值,次脱气釜出口压缩气体含酸量较低的情况,将次脱气釜出口压缩空气用于主脱气釜脱气,可大幅节省压缩空气用量,提高脱气效率。
可选的,所述主脱气釜的进气口上下依次等间距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脱气釜进气口上下依次等间距排列可以使进入的气体均匀分布,增加气液的接触效果。
可选的,所述主脱气釜的若干个进气口和所述次脱气釜的进气口分别设置有圆盘式气体分布器,所述圆盘式气体分布器的开孔大小为3mm-8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脱气釜若干个进气口和次脱气釜进气口设有圆盘式气体分布器,可以确保进气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分布。
可选的,所述主脱气釜还设置有若干块筛板,所述筛板的数量与所述主脱气釜的进气口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筛板位于所述主脱气釜的每一个进气口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脱气釜设有若干块筛板,筛板设置在进气口上方,可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并起到气体再分布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筛板呈上下依次等间距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筛板呈上下依次等间距排列,可以使气液两相更好地混合接触。
可选的,所述次脱气釜的数量为2-5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个次脱气釜可以使压缩气体的含酸量逐渐降低,而主脱气釜需要含酸量低的压缩气体,从而加强主脱气釜的脱气效果。
可选的,所述若干个次脱气釜的出气口按所述次脱气釜离主脱气釜自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与所述主脱气釜的若干个进气口从上往下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次脱气釜从前往后出口压缩气体含酸量依次降低,主脱气釜从上倒下物料含酸量逐渐降低,主脱气釜越往下需要含酸量越低的压缩气体才能起到较好的脱气效果,该连接方式能对压缩空气实现最高效的利用,提升脱气效率。
可选的,所述压缩气体系统产生的气体为氮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氮气,避免水及其它杂质进入脱气系统,从而影响脱气效果和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采用连续脱气,能够减少脱气耗时,降低劳动强度,产品质量较为稳定;
2、采用分布器、筛板、多个进气管的形式实现压缩气体的均匀分布,能显著增加接触面积,提升脱气效率;
3、依据物料在主脱气釜内脱除70%-80%的酸值,次脱气釜出口压缩气体含酸量较低的情况,将次脱气釜出口压缩空气用于主脱气釜脱气,可大幅节省压缩空气用量,提高脱气效率;
4、采用含水量极低的氮气,避免水及其它杂质进入脱气系统,从而影响脱气效果和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圆盘式气体分布器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脱气釜;2、一级次脱气釜; 3、二级次脱气釜; 4、三级次脱气釜;5、风机;6、筛板;7、圆盘式气体分布器;8、液体中间储槽;9、成品储罐;10、尾气处理系统;11、压缩气体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参照图1,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包括有主脱气釜1、一级次脱气釜2、二级次脱气釜3、三级次脱气釜4以及三个风机5。
其中,主脱气釜1设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三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三个进口气均设置在主脱气釜1的外周面,且从上到下等间距依次排列。
一级次脱气釜2、二级次脱气釜3以及三级次脱气釜4中每个次脱气釜均设置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
其中,每个次脱气釜的顶部设置出气口,每个次脱气釜的底部设置出液口,每个次脱气釜的中间部设置进液口,每个次脱气釜远离出气口处设置进气口。
位于主脱气釜1的顶部的进液口与液体中间储槽8相连通,液体中间储槽8向主脱气釜1内输入粗产品增塑剂。
主脱气釜1的出气口也位于主脱气釜1的顶部,并且其与尾气处理系统10相连通,主脱气釜1最终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往尾气处理系统10进行处理,从而保证了气体在排放前能够达到国家标准,既而进行排放。
主脱气釜1的出液口与一级次脱气釜2的进液口通过管道相连接,一级次脱气釜2、二级次脱气釜3和三级次脱气釜4的出液口分别与二级次脱气釜3和三级次脱气釜4的进液口依次通过管道相连接。三级次脱气釜4的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于成品储罐9;一级次脱气釜2的出气口通过风机5与主脱气釜1最上方的进气口相连,二级次脱气釜31的出气口通过风机5与主脱气釜1中间的进气口相连,三级次脱气釜4的出气口通过风机5与主脱气釜1最下方的进气口相连,每一台次脱气釜的进气口连接于压缩气体系统11。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管道采用法兰连接。
参照图2,主脱气釜1的若干个进气口的内侧壁和各个次脱气釜的进气口的内侧壁均设置有圆盘式气体分布器7,且圆盘式气体分布器7的外侧壁与各个进气口的内侧壁的连接方式可以设置为焊接,也可以设置为卡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圆盘式气体分布器7的外侧壁与各个进气口的内侧壁的连接方式设置为焊接。且圆盘式气体分布器7的外周面开设有若干孔,且开孔的孔径大小为3mm-8mm。
参照图1,主脱气釜1的内侧壁设置有三块筛板6,筛板6的两端与主脱气釜1的内侧壁的连接方式可以设置为焊接,也可以设置为卡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筛板6的两端与主脱气釜1的内侧壁之间的连接方式设置为焊接。
其中,每个筛板6均设置在进气口的上方,且各个筛板6为上下依次等间距排列。
粗产品增塑剂从主脱气釜1的进液口流入,依次通过多个筛板6,且在此过程中不断与主脱气釜1的进气口通入的气体进行混合。
每个筛板6开设有若干孔,且开孔的孔径大小为3mm-8mm。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主脱气釜1、一级次脱气釜2、二级次脱气釜3、三级次脱气釜4由高到低设置,粗产品增塑剂从液体中间储槽8送入主脱气釜1的进液口,经过三层筛板6后依次溢流经过一级次脱气釜2、二级次脱气釜3、三级次脱气釜4后送至成品储罐9;压缩气体系统11中的压缩空气分别送入一级次脱气釜2、二级次脱气釜3、三级次脱气釜4,一级次脱气釜2、二级次脱气釜3以及三级次脱气釜4内的气体经脱气后分别送入主脱气釜1的上、中、下三个进气口,经主脱气釜1脱气汇总后从出气口送至尾气处理系统10。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主脱气釜(1)、若干个次脱气釜以及若干风机(5)组成,所述主脱气釜(1)设置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一种出气口、以及数量与所述次脱气釜数量相同的进气口,所述次脱气釜设有一个进液口、一个出液口、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所述主脱气釜(1)的进液口用于连接液体中间储槽(8),所述主脱气釜(1)的出液口依次连通若干次脱气釜的进液口,所述主脱气釜(1)的进气口通过若干个所述风机(5)与若干个所述次脱气釜的出气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次脱气釜之间的出液口和进液口依次相连,最后一台所述次脱气釜的出液口用于连接成品储罐(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台所述次脱气釜的进气口用于连接压缩气体系统(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主脱气釜(1)的进气口上下依次等间距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主脱气釜(1)的若干个进气口和所述次脱气釜的进气口分别设置有圆盘式气体分布器(7),所述圆盘式气体分布器(7)的开孔大小为3mm-8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主脱气釜(1)还设置有若干块筛板(6),所述筛板(6)的数量与所述主脱气釜(1)的进气口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筛板(6)位于所述主脱气釜(1)的每一个进气口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筛板(6)呈上下依次等间距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次脱气釜的数量为2-5个。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若干个次脱气釜的出气口按所述次脱气釜离主脱气釜(1)自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与所述主脱气釜(1)的若干个进气口从上往下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压缩气体系统(11)产生的气体为氮气。
CN202222240492.4U 2022-08-23 2022-08-23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Active CN218306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0492.4U CN218306323U (zh) 2022-08-23 2022-08-23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0492.4U CN218306323U (zh) 2022-08-23 2022-08-23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06323U true CN218306323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83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40492.4U Active CN218306323U (zh) 2022-08-23 2022-08-23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063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44383U (zh) 一种厌氧颗粒污泥循环床反应器
CN107720960A (zh) 一种旋转布水式ic厌氧反应器
CN104028176A (zh) 一种加氢裂化制备生物航空煤油反应装置
CN218306323U (zh) 一种新型高效的氯代增塑剂连续脱气装置
CN203754715U (zh) 秸秆一体两相厌氧发酵产沼气装置
CN1037461A (zh) 气液接触装置
CN113512483A (zh) 一种超高效低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及方法
CN207671766U (zh) 一种旋转布水式ic厌氧反应器
CN201140063Y (zh) 有机硅单体流化床反应器的双锥导流式进气分布器
CN111056629A (zh) 一种abr反应器装置
CN210215299U (zh) 一种生物柴油的连续酯交换设备
CN214361733U (zh) 一种大型水电解制氢设备的双极板
CN210583731U (zh) 多乙苯塔再沸器气液两相进料分布器
CN207532821U (zh) 一种高效浆料汽提塔
CN212348709U (zh) 一种连续酯化设备
CN210885304U (zh) 一种高效双氧水生产氧化反应器
CN211204891U (zh) 一种具有改进的进气结构的钒氮合金窑炉
CN211004762U (zh) 一种自循环式厌氧反应器
CN112011408A (zh) 一种高效水解塔
CN207024670U (zh) 一种多级分馏装置
CN215480900U (zh) 一种超高效低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CN114956321A (zh) 一种气混式ic厌氧反应器
CN214808593U (zh) 一种安赛蜜生产用ah萃取系统
CN213609851U (zh) 一种环保节能型溶剂精馏回收再利用系统
CN212560162U (zh) 一种油料脱酸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