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99931U - 一种散热结构和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结构和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99931U CN218299931U CN202222186341.5U CN202222186341U CN218299931U CN 218299931 U CN218299931 U CN 218299931U CN 202222186341 U CN202222186341 U CN 202222186341U CN 218299931 U CN218299931 U CN 2182999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heat dissipation
- air
- heat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和电池包。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流通区和用于将所述流通区与所述底座外部连通的出风区;所述流通区设置有若干用于流通气流的导流筋结构,且所述导流筋结构两两不相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通过设置流通区和出风区,从而增大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面积,同时将所述散热结构内的热量排出至所述底座的外部,增强散热效果;通过间隔交错设置导流筋结构,从而引导冷却气流围绕发热器件曲径折线流通,提高冷却降温的充分性,进一步增强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进而避免元器件遇大电流时发热烧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BDU为电动汽车PDU中一个模块,是电动汽车高压电路系统重要保护模块,是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为协调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充电管理系统、DC/DC、电空调、电助力转向以及制动系统等高压附件的功能转换和能量分配,此外,还可以实现短路过载的快速断电保护,防漏电保护等安全保护功能。因此,BDU能够使汽车维护更简单,安装更方便,美化车内设计与减小占用空间,使汽车电池寿命更长久,减少汽车日常维护成本。
但是,现有的电池包内部BDU,在散热方式上还是自然冷却,散热性能差,这导致了如果面临大电流,元器件易发热烧坏,唯一的有效方法就是必须对元器件重新选型,而且产品内部的电流通道需采用更大面积的铜排,对外连接的结构也必须采用更大的铜排,并需要测试验证大电流的温升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电池包内部BDU自然冷却的散热性能差,元器件遇大电流时易发热烧坏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散热性能优良,避免元器件遇大电流时发热烧坏的散热结构及安装其的电池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流通区和用于将所述流通区与所述底座外部连通的出风区;
所述流通区设置有若干用于流通气流的导流筋结构,且所述导流筋结构两两不相交。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与所述出风区的出风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和/或,所述底座上与所述流通区的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
可选的,所述排气孔结构包括多组散热孔,多组所述散热孔开设于底座的侧壁和/或底壁。
可选的,所述导流筋结构的第一端由所述底座一侧的内壁沿第一方向朝対置的另一侧内壁延伸,第二端与所述底座另一侧的内壁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流通区还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导热板,且所述导热板两两不相交。
可选的,所述导流筋结构和/或所述导热板围绕发热器件间隔交错设置。
可选的,所述导流筋结构和所述导热板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气流的导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包括:
输风结构、上盖和上述的散热结构;
所述输风结构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输风结构的出风口与所述流通区的进风口位置相对应;
所述上盖设于所述底座的开口端面处。
可选的,所述输风结构与所述底座为集成结构。
可选的,所述输风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壁包围形成风腔,所述风腔的出风口与所述流通区的进风口相连通;
涡轮,转动设置于风腔内部;
电机,与涡轮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流通区和用于将所述流通区与所述底座外部连通的出风区;所述流通区设置有若干用于流通气流的导流筋结构,且所述导流筋结构两两不相交;通过设置流通区和出风区,从而增大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面积,同时将所述散热结构内的热量排出至所述底座的外部,增强散热效果;通过间隔交错设置导流筋结构,从而引导冷却气流围绕发热器件曲径折线流通,提高冷却降温的充分性,进一步增强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进而避免元器件遇大电流时发热烧坏。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所述底座上与所述出风区的出风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和/或,所述底座上与所述流通区的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所述排气孔结构用于将所述底座内部的热量及时充分地排散至所述底座的外部,有效避免了所述底座内部的热量积聚,从而减缓所述底座内部的温升,进而使得所述底座内的系统温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所述流通区还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导热板,且所述导热板两两不相交;所述导流筋结构和所述导热板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内用于流通冷却气流;通过设置导热板,从而将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及时充分导出的同时,扩大散热面积,提高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所述导流筋结构和所述导热板通过间隔形成导流通道,从而使得冷却气流能够对所述导热板和发热器件同时冷却降温,增强了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进而避免元器件遇大电流时发热烧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隐藏上盖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的底座的导流通道的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隐藏底座和发热器件后的导流通道的流向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结构隐藏上盖后的导流通道的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10、气流通道;
11、流通区;111、导流筋结构;112、导热板;113、导流通道;
12、出风区;120、排气孔结构;121、散热孔;
2、输风结构;21、壳体;22、涡轮;23、电机;
3、上盖;
4、发热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包括:
底座1,所述底座1内设有气流通道10;所述气流通道10包括流通区11和出风区12;
所述流通区11设置有若干导流筋结构111,且所述导流筋结构111两两不相交,相邻的两导流筋结构111之间的空隙用于流通冷却气流;
所述出风区12用于将所述流通区11与所述底座1的外部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两两不相交”指的是任意两个导流筋结构111不相互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方向指的是图1中箭头“X”所指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指的是图1中箭头“Y”所指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指的是图1中箭头“Z”所指的方向;所述发热器件指的是图1中所示的发热器件4,所述发热器件4包括但不限于接触器、熔断器和/或电阻。
结合图6、图7所示,所述底座1内设有气流通道10;所述气流通道10包括流通区11;所述流通区11在所述底座1底壁的投影覆盖整个所述底座1底壁,从而增大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面积,增强散热效果。
结合图4、图7所示,所述气流通道10还包括出风区12,所述出风区12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侧壁,所述出风区12用于将所述流通区11与所述底座1的外部连通,从而将所述散热结构内的热量排出至所述底座1的外部。
结合图6所示,所述流通区11设置有若干导流筋结构111,且所述导流筋结构111两两不相交,所述导流筋结构111之间用于流通冷却气流,从而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降温,增强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
可选的,所述导流筋结构111间隔交错设置,从而引导冷却气流围绕发热器件曲径折线流通,提高冷却降温的充分性,进一步增强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内设有气流通道10;所述气流通道10包括流通区11和出风区12;所述流通区11设置有若干导流筋结构111,且所述导流筋结构111两两不相交;通过设置流通区11和出风区12,从而增大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面积,同时将所述散热结构内的热量排出至所述底座1的外部,增强散热效果;通过间隔交错设置导流筋结构111,从而引导冷却气流围绕发热器件曲径折线流通,提高冷却降温的充分性,进一步增强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进而避免元器件遇大电流时发热烧坏。
具体地,所述底座1上与所述出风区12的出风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120,和/或,所述底座1上与所述流通区11的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120。
结合图5、图7所示,所述底座1上与所述出风区12的出风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120,和/或,所述底座1上与所述流通区11的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120;所述排气孔结构120用于将所述底座1内部的热量及时充分地排散至所述底座1的外部,有效避免了所述底座1内部的热量积聚,从而减缓所述底座1内部的温升,进而使得所述底座1内的系统温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具体地,所述排气孔结构120包括多组散热孔121,多组所述散热孔121开设于底座1的侧壁和/或底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散热孔12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椭圆形,圆形,矩形,菱形和/或半圆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情况;所述散热孔121的分布包括但不限于倾斜设置、竖直设置和/或水平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情况;所述排气孔结构120可以开设于底座1的侧壁,也可以开设于底座1的底壁,也可以同时开设于底座1的侧壁和底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散热孔121开设于所述底座1的侧壁。
作为变形,所述散热孔121还可以同时开设于所述底座1的侧壁和底壁。
可选的,所述散热孔121的形状为椭圆形。
具体地,所述导流筋结构111的第一端由所述底座1一侧的内壁沿第一方向朝対置的另一侧内壁延伸,第二端与所述底座1另一侧的内壁间隔设置。
结合图6所示,所述导流筋结构111的第一端由所述底座1一侧的内壁沿第一方向朝対置的另一侧内壁延伸,第二端与所述底座1另一侧的内壁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底座1内形成间隔交错的流通路径,有利于引导冷却气流与发热器件充分接触,增强散热效果。
具体地,所述流通区11还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导热板112,且所述导热板112两两不相交。
结合图1、图7所示,所述流通区11还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导热板112,且所述导热板112两两不相交,所述导热板112用于将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流通区11、所述出风区12和/或所述底座1的外部,从而提高发热器件的散热速率,避免发热器件热量积聚,防止元器件遇大电流时发热烧坏。
具体地,所述导流筋结构111和/或所述导热板112围绕发热器件间隔交错设置。
可选的,所述导流筋结构与所述导热板112两两不想交,且所述导流筋结构111和所述导热板112围绕发热器件间隔交错设置,从而将冷却气流导送至发热器件并使得冷却气流与发热器件充分接触,进而实现对发热器件的散热降温,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所述导流筋结构111和所述导热板112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导流通道113,所述导流通道113内用于流通冷却气流。
结合图7所示,所述导流筋结构111和所述导热板112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导流通道113,所述导流通道113内用于流通冷却气流,冷却气流在流通过程中同时对所述导热板112和发热器件进行冷却降温,实现对所述导热板112和发热器件的同时散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流通区11还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导热板112,且所述导热板112两两不相交;所述导流筋结构111和所述导热板112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导流通道113,所述导流通道113内用于流通冷却气流;通过设置导热板112,从而将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及时充分导出的同时,扩大散热面积,提高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所述导流筋结构111和所述导热板112通过间隔形成导流通道113,从而使得冷却气流能够对所述导热板112和发热器件同时冷却降温,增强了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进而避免元器件遇大电流时发热烧坏。
实施例二
结合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包括:
输风结构2、上盖3和上述的散热结构;
所述输风结构2与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输风结构2的出风口与所述流通区11的进风口位置相对应;
所述上盖3设于所述底座1的开口端面处。
可选的,所述输风结构2的出风口与所述流通区11的进风口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输风结构2与所述底座1为集成结构。
可选的,所述输风结构2与所述底座1为集成结构,从而在增强散热效果的同时,优化所述电池包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电池包内部的空间占用。
具体地,所述输风结构2包括:
壳体21,所述壳体21内壁包围形成风腔,所述风腔的出风口与所述流通区11的进风口相连通;
涡轮22,转动设置于风腔内部,用于在风腔内部形成冷却气流;
电机23,与涡轮22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涡轮22转动。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风结构2与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输风结构2的出风口与所述流通区11的进风口相连通;所述输风结构2包括壳体21、涡轮22和电机23;所述壳体21内壁包围形成风腔,所述风腔与所述流通区11的进风口相连通,从而为所述散热结构提供冷却气流;所述涡轮22转动设置于风腔内部;所述电机23与涡轮22传动连接;所述涡轮22通过电机23的驱动在风腔内高速转动,从而持续不断地将风腔外部气流导入风腔内部,并将风腔内部的气流加压推送至所述流通区11,从而对所述导热板112和发热器件同时冷却降温,增强了所述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进而避免元器件遇大电流时发热烧坏。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内设有气流通道(10);所述气流通道(10)包括流通区(11)和用于将所述流通区(11)与所述底座(1)外部连通的出风区(12);
所述流通区(11)设置有若干用于流通气流的导流筋结构(111),且所述导流筋结构(111)两两不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与所述出风区(12)的出风口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120),和/或,所述底座(1)上与所述流通区(11)的位置对应处设置有排气孔结构(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结构(120)包括多组散热孔(121),多组所述散热孔(121)开设于底座(1)的侧壁和/或底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筋结构(111)的第一端由所述底座(1)一侧的内壁沿第一方向朝対置的另一侧内壁延伸,第二端与所述底座(1)另一侧的内壁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区(11)还设置有若干竖直设置的导热板(112),且所述导热板(112)两两不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筋结构(111)和/或所述导热板(112)围绕发热器件间隔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筋结构(111)和所述导热板(112)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气流的导流通道(113)。
8.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风结构(2)、上盖(3)和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
所述输风结构(2)与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输风结构(2)的出风口与所述流通区(11)的进风口位置相对应;
所述上盖(3)设于所述底座(1)的开口端面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风结构(2)与所述底座(1)为集成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风结构(2)包括:
壳体(21),所述壳体(21)内壁包围形成风腔,所述风腔的出风口与所述流通区(11)的进风口相连通;
涡轮(22),转动设置于风腔内部;
电机(23),与涡轮(22)传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86341.5U CN218299931U (zh) | 2022-08-18 | 2022-08-18 | 一种散热结构和电池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86341.5U CN218299931U (zh) | 2022-08-18 | 2022-08-18 | 一种散热结构和电池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99931U true CN218299931U (zh) | 2023-01-13 |
Family
ID=84795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186341.5U Active CN218299931U (zh) | 2022-08-18 | 2022-08-18 | 一种散热结构和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99931U (zh) |
-
2022
- 2022-08-18 CN CN202222186341.5U patent/CN2182999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77936B2 (en) | Heat dissipator for charging connector,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vehicle | |
CN106659064B (zh) | 一种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充电机机柜及充电机 | |
CN109244592B (zh) | 一种风冷结构及电池箱 | |
CN102544567A (zh) | 带有液冷系统的动力电池模块 | |
CN111969275A (zh) | 一种液冷结合强制性风冷的电池冷却箱 | |
CN214706046U (zh) | 一种相变与风冷复合的电池散热系统 | |
CN212970506U (zh) | 散热系统及功率柜 | |
CN216145746U (zh) | 电池包断路单元装置及电池包 | |
CN220732162U (zh) | 电气设备及储能系统 | |
CN214013023U (zh) | 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0474131A (zh) |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18299931U (zh) | 一种散热结构和电池包 | |
CN217983474U (zh) | 一种液冷储能电池箱 | |
CN115664165B (zh) |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 |
CN209008412U (zh) | 集成散热系统的充电口 | |
CN216958301U (zh) | 一种电池包风冷系统及电池包 | |
CN213125826U (zh) |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频器 | |
CN212785146U (zh) | 变频柜 | |
CN111799409A (zh) | 一种电池包和电池系统 | |
CN221327863U (zh) | 电池冷却结构及用电设备 | |
CN221651607U (zh) | 动力电池包 | |
CN215073558U (zh) | 一种pdu散热壳体 | |
CN220673190U (zh) | 上盖 | |
CN219457938U (zh) | 高压配电盒及电池包 | |
CN219086056U (zh) | 一种电池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18000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1-2 Floor, Building A,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No. 18 Tangjianan Road,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NWODA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