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87434U -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 Google Patents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87434U
CN218287434U CN202222776579.3U CN202222776579U CN218287434U CN 218287434 U CN218287434 U CN 218287434U CN 202222776579 U CN202222776579 U CN 202222776579U CN 218287434 U CN218287434 U CN 218287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hydrogen
valve
control valv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765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昂
李凤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oce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oce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oce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oce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765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87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87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87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2Hydrogen storage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包括罐体1、进油管3和出油管4,罐体1内设置有相互分隔的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罐体1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油腔11的第一连通口14、连通第二油腔12的第二连通口15和连通循环腔13的第三连通口16;第一连通口14上设置第一控制阀17、第二连通口15上设置第二控制阀18、第三连通口16上设置第三控制阀19;进油管3一端通过进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加油阀31;出油管4一端通过出油分管分别与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卸油阀41;第二控制阀18为三通阀。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油腔循环存储氢油和储油,可以解决现有氢油和储油罐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涉及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更具体地,涉及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的结构。
背景技术
氢能源有可再生无污染等诸多优势,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力发展。现有储氢方式一般是将储油进行加氢反应后变成氢油,氢油可以较容易地进行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氢油时,将氢油进行脱氢反应得到氢气和储油,氢气直接使用,储油返回加氢后继续重复使用。
申请号为CN202123347602.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氢燃料动力系统,包括,液态有机储氢系统、液态有机供氢系统、斯特林外燃机和换热器,液态有机储供氢系统包括氢油油罐、储油油罐,液态有机储供系统包括电加热器、脱氢反应釜和气液分离器,斯特林外燃机用于热交换和能源转换,换热器,换热器设置在液态有机供氢系统与斯特林外燃机之间。该发明通过使用氢油替换了存在氢泄漏隐患的高压储氢形式,通过使用斯特林外燃机替换了内燃机,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通过斯特林外燃机和配套发电机系统替换了价格高寿命短的燃料电池,降低了成本。
但是,该氢燃料动力系统在使用氢油时,需要配备两个油罐,分别用于氢油和储油的存放,氢油和储油分开两个油罐存放,会占用车辆较大的空间,并增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用于解决现有氢油和储油存储、运输和使用时油罐占用空间大、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包括罐体1、进油管3和出油管4,罐体1内设置有相互分隔的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罐体1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油腔11的第一连通口14、连通第二油腔12的第二连通口15和连通循环腔13的第三连通口16。第一连通口14上设置第一控制阀17、第二连通口15上设置第二控制阀18、第三连通口16上设置第三控制阀19。进油管3一端通过进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加油阀31。出油管4一端通过出油分管分别与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卸油阀41。第二控制阀18为三通阀。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罐体1内设置相互分隔的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首先通过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存储氢油,循环腔13空置用于存储储油,使用时,先使用第二油腔12内的氢油,并将产生的储油存储于循环腔13内,第二油腔12内的氢油排空后,再使用第一油腔11内的氢油,待循环腔13内装满储油后,使用第二油腔12储存储油,通过将第二油腔12轮流存储氢油和储油,减少用于存储储油的空腔的设置,可以提高罐体1的空间利用率,提升氢油储量,解决现有氢油和储油存储、运输和使用时油罐空间占用大、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优选地,进油管3一端通过进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加油阀31;出油管4一端通过出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卸油阀41;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为三通阀。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第一液位计111设置在第一油腔11内;第二液位计121设置在第二油腔12内;第三液位计131设置在循环腔13内。循环腔13的有效容积不小于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中任一个的有效容积。
通过在第一油腔11内设置第一液位计111,可以检测第一油腔11内的液位,在第二油腔12内设置第二液位计121,可以检测第二油腔12内的液位,在循环腔13内设置第三液位计131,可以检测循环腔13内的液位,通过液位信息方便对各阀进行控制,从而控制氢油和储油的流向。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卸油阀41、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
通过设置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卸油阀41、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可以根据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检测到的液位信息,自动控制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的开闭,从而控制氢油和储油的流向。
优选地,设置在氢燃料动力装置中,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为三通阀;加油阀31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以及进油管3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加油口32;卸油阀41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以及出油管4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卸油口42。
设置加油阀31,使加油阀31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以及进油管3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并在加油阀31上设置加油口32,通过加油口32可以向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内加注氢油。设置卸油阀41,使卸油阀41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以及出油管4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并在卸油阀41上设置卸油口42,通过卸油口42可以将第二油腔12及循环腔13内的储油排空。
优选地,还包括车联网终端6和状态指示装置7,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为氢能源动力汽车用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控制系统为车载控制器5;车联网终端6通过车辆总线与车载控制器5电连接,通过阀控制总线与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电连接,通过计量传感器总线分别与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并与人工平台9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连接;状态指示装置7与车联网终端6电连接。
设置车联网终端6,通过车联网终端6可以接收各液位计检测的液位信息,分别发送给车载控制器5和人工平台9,并接收车载控制器5和人工平台9发送的控制信息,对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进行控制,从而控制氢油和储油的走向,并控制状态指示装置7进行状态指示和声光报警。
优选地,罐体1为方形或柱形,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为方形或柱形;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的有效容积相等。设置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为方形或柱形,可以方便罐体的安装,方便各油腔内油的抽取。
优选地,第二油腔12设置有多个。设置多个第二油腔,可以进一步提高氢油储存和使用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罐体的空间利用率。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包括储罐8、进液管87和出液管88,储罐8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氢油腔81、一个储油腔82;储罐8上设置有与各氢油腔81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氢油口83,各氢油口83与对应的氢油腔81连通;储罐8上设置有连通储油腔82的储油口84;氢油口83上设置氢油阀85;储油口84上设置储油阀86;进液管87一端通过进液分管分别与储油阀86和各氢油阀85连通,另一端设置有进液阀;出液管88一端通过进液分管分别与储油阀86和各氢油阀85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液阀。
通过在储罐8内设置多个氢油腔81,设置多个氢油腔81中有一个仅用于储存氢油,其余氢油腔81先存储氢油,待腔体内存储的氢油排空后,继续用于存储储油,可以进一步提高氢油储存和使用时,储罐8的空间利用率。
优选地,设置在氢燃料动力装置中,氢油阀85、储油阀86、进液阀和出液阀为三通阀;进液阀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以及进油管3远离储罐8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加油口32;出液阀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以及出油管4远离储罐8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卸油口42;氢油腔81与储油腔82的有效容积相等。
附图说明
图1.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示意图;
图2.与脱氢反应釜连接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示意图;
图3.带有控制系统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示意图;
图4.另一种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示意图。
图中,1.罐体、11.第一油腔、111.第一液位计、12.第二油腔、121.第二液位计、13.循环腔、131.第三液位计、14.第一连通口、15.第二连通口、16.第三连通口、17.第一控制阀、18.第二控制阀、19.第三控制阀、2.脱氢反应釜、3.进油管、31.加油阀、32.加油口、4.出油管、41.卸油阀、42.卸油口、5.车载控制器、6.车联网终端、7.状态指示装置、8.储罐、81.氢油腔、82.储油腔、83.氢油口、84.储油口、85.氢油阀、86.储油阀、87.进液管、88.出液管、9.人工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参考标号是指本实用新型中的组件、技术,以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在适合的环境下实现能更易于被理解。下面的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具体化。
下面以氢燃料动力汽车上的氢能源动力装置用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作为用途并不限于氢燃料动力装置,也可以是使用氢能源的工厂、加油站、储运车辆等,也可以起到提高罐体的总体空间利用率,降低对空间的占用的效果。如图1所示,图1中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的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分别用于和使用氢油的设备或存储氢油的容器进行连通。
实施例1,如图2所示,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设置在氢燃料动力装置中,包括罐体1、进油管3和出油管4,罐体1内设置有相互分隔的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的有效容积相等。罐体1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油腔11的第一连通口14、连通第二油腔12的第二连通口15和连通循环腔13的第三连通口16。第二油腔12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本实施例设置一个第二油腔12进行说明。
氢燃料动力装置中设置有脱氢反应釜2,还包括现有的或将来发明的动力装置和其它配套装置,本实用新型不予赘述。
有效容积是指,各腔体内实际能够容纳氢油或储油的容量。
在第二油腔12内,可以设置导油管,图中未示出,使导油管一端与第二连通口15连通,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油腔12内的最低点,从而将第二油腔12内存储的氢油或储油排出,本实用新型中其他连腔体内均可设置导油管。该方案是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予赘述。
第一连通口14上设置第一控制阀17、第二连通口15上设置第二控制阀18、第三连通口16上设置第三控制阀19,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均为可以通过电控制的电磁阀,其中,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为三通阀。
其中,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也可以是其他等效三通阀的结构,比如四通阀,将四通阀中一个口密封使用,或者通过两个二通阀替代三通阀,设置二个二通阀替代三通阀时,将其中一个二通阀分别与进油管和第二油腔连通,另一个二通阀分别与出油管和第二油腔连通,单独控制第二油腔与进油管和出油管的连通。本使用新型中,所有三通阀均可由现有的或将来发明的等效三通阀的结构实现,本实用新型不予赘述。
第一控制阀17的三个口分别与第一连通口14、进油管3和出油管4连通,用于控制第一连通口14同时与进油管3和出油管4断开连通,或者控制第一连通口14与进油管3连通时,使第一连通口14与出油管4断开连通,或者控制第一连通口14与出油管4连通时,使第一连通口14与进油管3断开连通。
第二控制阀18的三个口分别与第二连通口15、进油管3和出油管4连通,用于控制第二连通口15同时与进油管3和出油管4断开连通,或者控制第二连通口15与进油管3连通时,使第二连通口15与出油管4断开连通,或者控制第二连通口15与出油管4连通时,使第二连通口15与进油管3断开连通。
第三控制阀19的三个口分别与第三连通口16、进油管3和出油管4连通,用于控制第三连通口16同时与进油管3和出油管4断开连通,或者控制第三连通口16与进油管3连通时,使第三连通口16与出油管4断开连通,或者第三连通口16与出油管4连通时,使第三连通口16与进油管3断开连通。
进油管3一端通过三个进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加油阀31;出油管4一端通过三个出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卸油阀41。
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为三通阀,加油阀31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以及进油管3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加油口32,卸油阀41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以及出油管4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卸油口42。
脱氢反应釜2为现有氢燃料动力装置中的设备,用于将氢油进行脱氢反应后得到储油和氢气,氢气作为氢燃料动力装置的燃料,储油从出油口排出。
通过设置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通过加油阀31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以及进油管3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并在加油阀31上设置加油口32,通过加油口32可以向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内加注氢油。通过卸油阀41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以及出油管4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并在卸油阀41上设置卸油口42,通过卸油口42可以将第二油腔12及循环腔13内的储油排空。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还包括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第一液位计111设置在第一油腔11内,第二液位计121设置在第二油腔12内,第三液位计131设置在循环腔13内。
在第一油腔11内设置第一液位计111,通过第一液位计111可以检测第一油腔11内的液位信息,方便根据第一油腔11内的液位信息可以及时控制各控制阀的开闭,从而控制油的走向。在第二油腔12内设置的第二液位计121,通过第二液位计121可以检测第二油腔12内的液位信息,方便根据第二油腔12内的液位信息进行控制各个阀的开闭,从而控制油的走向。在循环腔13内设置第三液位计131,通过第三液位计131可以检测循环腔13内的液位信息,方便根据循环腔13内的液位信息进行控制各个阀的开闭,从而控制油的走向。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罐体1为方形,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为方形,设置罐体1为方形,可以方便罐体1的固定,在车辆移动时,使罐体1保持稳定。设置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为方形,可以方便各油腔内油的抽取。
罐体1、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为方形,也可以设置为柱形。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卸油阀41、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控制系统为车载控制器。
通过设置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检测到的液位信息,自动控制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的开闭,从而自动控制氢油和储油的流向。
如图3所示,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还包括车载控制器5、车联网终端6和状态指示装置7。车联网终端6通过车辆总线与控制系统电连接。车联网终端通过阀控制总线与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电连接,通过计量传感器总线分别与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并与人工平台9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连接。状态指示装置7与车联网终端6电连接。
车联网终端6用于接收各液位计检测的液位信息,分别发送给车载控制器5和人工平台9,并接收车载控制器5和人工平台9发送的控制信息,对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卸油阀41和状态指示装置7进行控制。状态指示装置7用于进行状态显示和报警。状态指示装置7可以为声光报警器。
工作过程,初始时,各阀均为关闭状态,首先加注氢油,车载控制器5控制打开加油阀31、第一控制阀17和第二控制阀18,使加油口32通过进油管3分别与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导通,通过加油口32向第一油腔11内和第二油腔12内加满氢油,然后关闭加油阀31、第一控制阀17和第二控制阀18,此时,循环腔处于空置状态。
使用时,车载控制器5控制加油阀31使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和进油管3导通,控制第二控制阀18使第二连通口15与进油管3导通,控制卸油阀41使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和出油管4导通,控制第三控制阀19使第三连通口16与出油管4导通,脱氢反应釜2通过进油管3抽取第二油腔12内的氢油进行脱氢反应,得到储油和氢气,氢气供氢燃料动力装置使用,储油从出油管4排入循环腔13内。
当车载控制器5接收到第二液位计121检测到第二油腔12内的氢油用尽的信息时,控制第二控制阀18使进油管3与第二连通口15断开连通,并控制第一控制阀17使第一连通口14与进油管3导通,脱氢反应釜2继续抽取第一油腔11内的氢油使用。
当车载控制器5接收到第三液位计131检测到循环腔13内的储油装满信息时,控制第三控制阀19使出油管4与第三连通口16断开连通,并控制第二控制阀18使第二连通口15与出油管4导通,脱氢反应釜2产生的储油从出油管4排入第二油腔12内。
当车载控制器5接收到第一液位计111检测到第一油腔11内的氢油用尽信息时,说明氢油已用尽,车载控制器5控制加油阀31使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与进油管3断开连通,控制卸油阀41使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与出油管4断开连通,控制第二控制阀18使第二连通口15与出油管4断开连通,控制第一控制阀17使第一连通口14与进油管3断开连通。
最后,排空储油,车载控制器5控制打开卸油阀41、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使卸油口42通过出油管4分别与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导通,通过卸油口42将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内的储油排空,然后关闭卸油阀41、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
本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通过在罐体1内设置相互分隔的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通过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存储氢油,在第二油腔12内的氢油排空后,通过第二油腔12继续存储储油,通过将第二油腔12轮流存储氢油和储油,可以提高罐体1的空间利用率。设置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的有效容积相等,可以通过循环腔13存储第二油腔12内的氢油脱氢后产生的储油,待第二油腔12内氢油排空后,通过第二油腔12存储第一油腔11内的氢油产生的储油,可以进一步提高罐体1的空间利用率。
在第一油腔11内设置第一液位计111可以检测第一油腔11内的液位,在第二油腔12内设置第二液位计121,可以检测第二油腔12内的液位,在循环腔13内设置第三液位计131,可以检测循环腔13内的液位,方便控制系统对各阀进行控制,自动控制氢油和储油的流向。
设置罐体1为方形或柱形,可以方便罐体1的安装和固定,设置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为方形或柱形,方便罐体内氢油或储油的排出,可提高罐体1的空间利用率。
设置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可以根据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检测到的液位信息,自动控制各阀的开闭,从而控制氢油和储油的流向。
实施例2,如图4所示,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设置在氢燃料动力装置中,包括储罐8、进液管87和出液管88,储罐8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氢油腔81、一个储油腔82。储罐8上设置有与各氢油腔81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氢油口83,各氢油口83与对应的氢油腔81连通。储罐8上设置有连通储油腔82的储油口84。氢油口83上设置氢油阀85。储油口84上设置储油阀86。进液管87一端通过进液分管分别与储油阀和各氢油阀85连通,另一端设置有进液阀。出液管88一端通过进液分管分别与储油阀和各氢油阀85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液阀。氢油阀85和储油阀86为三通阀。氢油腔81与储油腔82的有效容积相同。
其中,储罐8上设置有与各氢油腔81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氢油口83,各氢油口83与对应的氢油腔81连通。是指氢油口83的数量和氢油腔81的数量相同,每个氢油口83均与其中一个氢油腔81位置对应,每个氢油口83均和与之位置对应的一个氢油腔81连通。
进液阀和出液阀为三通阀;进液阀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以及进油管3远离储罐8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加油口32。出液阀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以及出油管4远离储罐8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卸油口42。
本实施例中,储罐8内设置多个氢油腔81,可以是三个、四个或更多,多个氢油腔81中有一个仅用于储存氢油,其余氢油腔81先存储氢油,待腔体内存储的氢油排空后,继续用于存储储油,储油腔82和各氢油腔81内均设置有液位计,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在储罐8内设置多个氢油腔81,可以进一步提高储罐8的空间利用率。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Claims (10)

1.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进油管(3)和出油管(4),
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相互分隔的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罐体(1)上设置有连通第一油腔(11)的第一连通口(14)、连通第二油腔(12)的第二连通口(15)和连通循环腔(13)的第三连通口(16);
所述第一连通口(14)上设置第一控制阀(17)、第二连通口(15)上设置第二控制阀(18)、第三连通口(16)上设置第三控制阀(19);
所述进油管(3)一端通过进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加油阀(31);
所述出油管(4)一端通过出油分管分别与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卸油阀(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油管(3)一端通过进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加油阀(31);
所述出油管(4)一端通过出油分管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卸油阀(41);
所述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为三通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
所述第一液位计(111)设置在第一油腔(11)内;
所述第二液位计(121)设置在第二油腔(12)内;
所述第三液位计(131)设置在循环腔(13)内;
所述循环腔(13)的有效容积不小于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中任一个的有效容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
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卸油阀(41)、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氢燃料动力装置中,
所述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为三通阀;
所述加油阀(31)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以及进油管(3)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加油口(32);
所述卸油阀(41)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以及出油管(4)远离罐体(1)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卸油口(4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联网终端(6)和状态指示装置(7),
所述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为氢能源动力汽车用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所述控制系统为车载控制器(5);
所述车联网终端(6)通过车辆总线与车载控制器(5)电连接,通过阀控制总线与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加油阀(31)和卸油阀(41)电连接,通过计量传感器总线分别与第一液位计(111)、第二液位计(121)和第三液位计(131)电连接,并与人工平台(9)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连接;
所述状态指示装置(7)与车联网终端(6)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为方形或柱形,
所述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为方形或柱形;
所述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和循环腔(13)的有效容积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腔(12)设置有多个。
9.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储罐(8)、进液管(87)和出液管(88),
所述储罐(8)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氢油腔(81)、一个储油腔(82);
所述储罐(8)上设置有与各氢油腔(81)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氢油口(83),各氢油口(83)与对应的氢油腔(81)连通;
所述储罐(8)上设置有连通储油腔(82)的储油口(84);
所述氢油口(83)上设置氢油阀(85);
所述储油口(84)上设置储油阀(86);
所述进液管(87)一端通过进液分管分别与储油阀(86)和各氢油阀(85)连通,另一端设置有进液阀;
所述出液管(88)一端通过进液分管分别与储油阀和各氢油阀(85)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液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氢燃料动力装置中,
所述氢油阀(85)、储油阀(86)、进液阀和出液阀为三通阀;
所述进液阀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进油口以及进油管(3)远离储罐(8)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进液口;
所述出液阀的其中两个口分别与脱氢反应釜(2)的出油口以及出油管(4)远离储罐(8)的一端连通,另一个口上设置有出液口;
所述氢油腔(81)与储油腔(82)的有效容积相等。
CN202222776579.3U 2022-10-20 2022-10-20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Active CN218287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76579.3U CN218287434U (zh) 2022-10-20 2022-10-20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76579.3U CN218287434U (zh) 2022-10-20 2022-10-20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87434U true CN218287434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809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76579.3U Active CN218287434U (zh) 2022-10-20 2022-10-20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87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79568B2 (en) Gas distribution system
CN105515133A (zh) 一种纯电动计程车的充电方法和智能管理设施及方法
CN107204476A (zh) 一种充电制氢一体化系统
CA2602561A1 (en) Fuel supply method and fuel supply device
AU2021346846A1 (en) Charging station, more particularly mobile charging station
CN208970648U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动叉车供氢系统
CN108548093A (zh) 一种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车载液氢无损储存系统
CN206282931U (zh) 一种氢储能系统中的热控制系统
CN113130940B (zh) 一种高低压氢气瓶混装的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系统
CN218287434U (zh) 氢油用多腔循环式油罐
CN106195619A (zh) 机械式加氢站氢气压缩储气系统
CN216688333U (zh) 一种耦合太阳能的车载式氢能供应装置
CN210706922U (zh) 一种基于固体氢技术的移动充电车充电系统
US20070283623A1 (en) Compartmentalized Hydrogen Fueling System
US11649927B2 (en) Dual-inlet valve refilling of a single fuel cylinder
CN212579630U (zh)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高压氢系统保护装置
CN208272011U (zh) 车载续液式电池
CN220923806U (zh) 一种车载氢系统及燃料电池车辆
CN220817430U (zh) 一种基于固态储氢装置的移动式加氢站
CN219626697U (zh) 一种基于液流电池的电解液储罐
RU214580U1 (ru) Ёмкость для хранения компримированных газов
KR102540213B1 (ko) 수소전기차 비상충전 시스템
CN214797481U (zh) 氢气运输车
CN211743313U (zh) 一种电燃料液储箱及电燃料电池系统
CN219172195U (zh) 储能集装箱汽车运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