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5415U -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75415U
CN218275415U CN202221685246.3U CN202221685246U CN218275415U CN 218275415 U CN218275415 U CN 218275415U CN 202221685246 U CN202221685246 U CN 202221685246U CN 218275415 U CN218275415 U CN 218275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track
wire
vertical
wir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852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荣
常屹
李俊
仇晓志
魏广鸿
臧电宗
刘吉
刘青松
赵志宏
梁满仓
高旭东
郭科研
杨志刚
范国强
韩建衡
张珍
何立荣
何大可
吴立星
孙梓玮
陈刚
贾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icotest Tech Co ltd
Inner Mongolia Jinglo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Beijing Jingneng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icotest Tech Co ltd
Inner Mongolia Jinglo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Beijing Jingneng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icotest Tech Co ltd, Inner Mongolia Jinglo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Beijing Jingneng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icotest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852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754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75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75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包括:绝缘外壳、导体、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绝缘外壳内设置有第一轨道组和第二轨道组;第一接线部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第一接线部与第一轨道组匹配设置;第一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并显示第一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第二接线部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第二接线部与第二轨道组匹配设置;第二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二待连接导线,并显示第二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导体用于连接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本实用新型的通过设置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能够显示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进而提高接线的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是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属连接器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接线端子的用量和使用范围越来越大,接线端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轨道式接线端子采用压线和独特的螺纹自锁设计,连接安全可靠、外观设计美观大方,可配用多种附件,使用最为广泛。
轨道式接线端子的一端将金属片封在绝缘塑料内,绝缘塑料两端设置有插入导线的孔,设置导体连接导线,适合大量的导线互联。为保证有足够的电流通过,设计压接面积实行可靠接触。轨道式接线端子解剖图如图1所示。使用时,用螺丝刀将螺丝松开,螺丝上升带动压线端子上升,给导线接入提供足够的空间。两根导线分别从两个导线进口插入,拧紧螺丝将导线压紧。压线端子同时接触导线和导体,从而连接两根导线。
但是这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存在以下缺点。第一,因为工作条件的局限性,存在,施工人员接线后,从视觉确认看到导线接在端子上,但实际上导线并未接入到端子里。第二,待连接导线为多芯线时,接入端子压线时存在只压紧了其中一根芯的情况,这导致线路显示接通,但是传输的数据或电流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且不稳定,甚至对设备的功能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能够显示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进而提高接线的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包括:
绝缘外壳、导体、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
所述绝缘外壳内设置有第一轨道组和第二轨道组;
所述第一接线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一轨道组匹配设置;所述第一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并显示所述第一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接线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第二轨道组匹配设置;所述第二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二待连接导线,并显示所述第二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
所述导体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轨道组和所述第二轨道组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轨道组和所述第二轨道组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轨道组包括第一垂直轨道、第二垂直轨道和水平轨道;
所述第一垂直轨道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
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导线进口;
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水平轨道的一端连接;
所述水平轨道的另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显示窗口。
可选的,第一接线部包括:
螺丝、压线端子、第一弹簧、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
所述压线端子为圆柱状导体;所述压线端子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内径;所述压线端子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所述压线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内;所述压线端子远离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与所述螺丝连接;所述螺丝通过螺纹通孔与所述绝缘外壳通过螺纹通孔连接;所述螺纹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上壁处;所述螺纹通孔的螺纹与所述螺丝的螺纹相匹配;
所述压线端子靠近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同轴设置;
所述凹槽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
所述第一推动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长度;
所述第一推动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处;
所述第一推动部远离所述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切面;
所述第二推动部设置于所述水平轨道内;
所述第二推动部远离所述显示窗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切面;
所述第一切面和所述第二切面匹配滑动设置;
所述第二推动部靠近所述显示窗口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绝缘外壳连接;
所述第一推动部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下移;
所述第二推动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推动部下移时,向所述显示窗口处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推动部包括:
突起端子、第二弹簧和推动端子;
所述第二弹簧分别与所述突起端子和所述推动端子连接;
所述突起端子设置于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处;
所述推动端子远离所述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切面;
所述突起端子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下移;
所述第二弹簧用于在所述突起端子下移时推动所述推动端子下移;
所述推动端子用于在下移时推动所述第二推动部向所述显示窗口处移动;
所述显示窗口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显示所述第二推动部。
可选的,所述第二推动部靠近所述显示窗口的一端设置有显示端子。
可选的,所述显示端子的颜色与所述绝缘外壳的颜色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外壳、导体、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绝缘外壳内设置有第一轨道组和第二轨道组;第一接线部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第一接线部与第一轨道组匹配设置;第一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并显示第一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第二接线部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第二接线部与第二轨道组匹配设置;第二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二待连接导线,并显示第二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导体用于连接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本实用新型的通过设置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能够显示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进而提高接线的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轨道式接线端子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轨道式接线端子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轨道式接线端子接线原理图。
标记说明:1-螺丝;2-压线端子;3-导线进口;4-显示端子;5-推动杆;6-突起端子;7-推动端子;8-导体;9-第一弹簧;10-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能够显示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进而提高接线的精度。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外壳、导体8、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绝缘外壳内设置有第一轨道组和第二轨道组;第一接线部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第一接线部与第一轨道组匹配设置;第一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并显示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第二接线部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第二接线部与第二轨道组匹配设置;第二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二待连接导线,并显示第二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导体8用于连接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其中,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的结构相同;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对称设置。第一轨道组和第二轨道组的结构相同;第一轨道组和第二轨道组对称设置。
具体的,第一轨道组包括第一垂直轨道、第二垂直轨道和水平轨道;第一垂直轨道与第二垂直轨道同轴设置;第一垂直轨道的内径大于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第一垂直轨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导线进口3;第一垂直轨道的一端与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连接;第二垂直轨道的另一端与水平轨道的一端连接;水平轨道的另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显示窗口。
为了实现显示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接线部包括:螺丝1、压线端子2、第一弹簧9、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即推动杆5);压线端子2为圆柱状导体;压线端子2的外径小于第一垂直轨道的内径;压线端子2的外径大于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压线端子2设置于第一垂直轨道内;压线端子2远离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与螺丝1连接;螺丝1通过螺纹通孔与绝缘外壳通过螺纹通孔连接;螺纹通孔设置于第一垂直轨道的上壁处;螺纹通孔的螺纹与螺丝1的螺纹相匹配;压线端子2靠近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凹槽与第二垂直轨道同轴设置;凹槽的内径大于或等于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第一推动部的长度大于第二垂直轨道的长度;第一推动部设置于凹槽和第二垂直轨道处;第一推动部远离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切面;第二推动部设置于水平轨道内;第二推动部远离显示窗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切面;第一切面和第二切面匹配滑动设置;第二推动部靠近显示窗口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9与绝缘外壳连接;第一推动部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下移;第二推动部用于在第一推动部下移时,向显示窗口处移动。
具体的,第一推动部包括:突起端子6、第二弹簧10和推动端子7;第二弹簧10分别与突起端子6和推动端子7连接;突起端子6设置于凹槽和第二垂直轨道处;推动端子7远离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切面;突起端子6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下移;第二弹簧10用于在突起端子6下移时推动推动端子7下移;推动端子7用于在下移时推动第二推动部向显示窗口处移动;显示窗口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显示第二推动部。此外,第二推动部靠近显示窗口的一端设置有显示端子4。显示端子4的颜色与绝缘外壳的颜色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轨道式接线端子在原有端子的基础上加装了一个自动反馈装置。螺丝1带动压线端子2上下移动,压线端子底端的凹槽与底端突起端子6完全吻合,在没有导线进入时,压线端子2能够完全到底并且保证突起端子进入到凹槽中,突起端子6和凹槽之间留有较小的空隙,但又没有相互作用力。突起端子6通过第二弹簧10与推动端子7连接,推动杆5带动显示端子4来回移动,第一弹簧9来回推动推动杆。此时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0之间的力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所以不会产生位移。此时第一弹簧9和第二弹簧10不产生弹性形变,显示端子4没有产生移动,显示窗口无任何显示。
当有导线进入时,压线端子2下移,此时压线端子2与突起端子6之间的空隙不足以容下导线,就导致有向下的压力压在了突起端子6上,突起端子6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压在第二弹簧10上,此时力平衡打破,在第二弹簧1的作用力下推动端子7向下位移,对推动杆5产生一个推力。推动杆推动显示端子4移动至窗口处显示,如图3。
当使用的导线是多芯线时,压线端子与突起端子之间的空隙可以容下数量极少的芯线,此时就不会产生下压力,或产生的下压力较小,不足以推动显示端子4完全移动,因此会导致显示条没有出现或者没有完全出现在显示窗口中。此时施工人员便会得到反馈,重新压线。当导线抽出后,下压力消失,第一弹簧9的弹力大于第二弹簧10的弹力,第一弹簧9便会将推动杆5推回原位置,再次达到力平衡状态。
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外壳、导体、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
所述绝缘外壳内设置有第一轨道组和第二轨道组;
所述第一接线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一轨道组匹配设置;所述第一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并显示所述第一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接线部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所述第二接线部与所述第二轨道组匹配设置;所述第二接线部用于连接第二待连接导线,并显示所述第二待连接导线的连接状态;
所述导体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述第二接线部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轨道组和所述第二轨道组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轨道组和所述第二轨道组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组包括第一垂直轨道、第二垂直轨道和水平轨道;
所述第一垂直轨道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
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导线进口;
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水平轨道的一端连接;
所述水平轨道的另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显示窗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第一接线部包括:
螺丝、压线端子、第一弹簧、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
所述压线端子为圆柱状导体;所述压线端子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内径;所述压线端子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所述压线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内;所述压线端子远离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与所述螺丝连接;所述螺丝通过螺纹通孔与所述绝缘外壳通过螺纹通孔连接;所述螺纹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上壁处;所述螺纹通孔的螺纹与所述螺丝的螺纹相匹配;
所述压线端子靠近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同轴设置;
所述凹槽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内径;
所述第一推动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垂直轨道的长度;
所述第一推动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处;
所述第一推动部远离所述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切面;
所述第二推动部设置于所述水平轨道内;
所述第二推动部远离所述显示窗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切面;
所述第一切面和所述第二切面匹配滑动设置;
所述第二推动部靠近所述显示窗口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绝缘外壳连接;
所述第一推动部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下移;
所述第二推动部用于在所述第一推动部下移时,向所述显示窗口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部包括:
突起端子、第二弹簧和推动端子;
所述第二弹簧分别与所述突起端子和所述推动端子连接;
所述突起端子设置于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处;
所述推动端子远离所述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切面;
所述突起端子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下移;
所述第二弹簧用于在所述突起端子下移时推动所述推动端子下移;
所述推动端子用于在下移时推动所述第二推动部向所述显示窗口处移动;
所述显示窗口用于在连接第一待连接导线时显示所述第二推动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动部靠近所述显示窗口的一端设置有显示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端子的颜色与所述绝缘外壳的颜色不同。
CN202221685246.3U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Active CN2182754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85246.3U CN218275415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85246.3U CN218275415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75415U true CN218275415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60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85246.3U Active CN218275415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754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16755U (zh) 带按钮的免螺钉式pcb接线端子
CN110739556B (zh) 一种具有快速锁线结构的连接器
CN218275415U (zh)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CN101873937B (zh) 打印墨盒型连接器
CN213936591U (zh) 一种电力电网接线端子
CN115084955A (zh) 一种轨道式接线端子
CN211351006U (zh) 一种接线端子用安装固定装置
CN109638574B (zh) 一种连接器插合到位判断机构
CN203466306U (zh) 面板式接线端子排的防脱结构
CN2612094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88201422U (zh) 电插座及插头
CN210050611U (zh) 导轨
CN210052861U (zh) 一种按钮式快速接线端子
CN220985009U (zh) 一种大电流防护接线端子
CN207504195U (zh) 一种轨装笼式弹簧接线端子
CN105390862B (zh) 一种带按钮的免螺钉式pcb接线端子
CN212462043U (zh) 一种螺纹配合的压线端子
CN1719567A (zh) 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
CN113028309A (zh) 灯模块
CN205450053U (zh) 新型电表接线柱
CN216850410U (zh) 一种五金端子连料结构
CN212968106U (zh) 一种穿墙接线端子
CN214625423U (zh) 一种接线端子
CN211556319U (zh) 一种智能型连接器
CN219304061U (zh) 一种抗拉伸防护型电子线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