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4453U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74453U CN218274453U CN202221716106.8U CN202221716106U CN218274453U CN 218274453 U CN218274453 U CN 218274453U CN 202221716106 U CN202221716106 U CN 202221716106U CN 218274453 U CN218274453 U CN 2182744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arc
- arc extinguishing
- extension
- conta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接触器包括驱动中轴,触头灭弧系统包括两个静触头、灭弧组件和动触头。灭弧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动触头位于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之间,动触头与两个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并能够在分离时产生电弧,动触头包括触头本体以及两个延伸部,触头本体与驱动中轴连接,其中一个延伸部由触头本体朝向第一灭弧室延伸,另一个延伸部由触头本体朝向第二灭弧室延伸。延伸部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至少一个延伸部的沿第一方向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的部分与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本申请提供的触头灭弧系统可以提高灭弧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接触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为一种电控制元件,在新能源应用领域,例如电动车辆通常采用高压直流接触器负责动力电池系统的接通与分断,并可在意外发生时断开高压电池系统,是用小电流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气系统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电弧是触头间气体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放电现象。在大气中开断电路时,如果电源电压超过12V~20V,被开断的电流超过0.25A~1A,在触头的间隙中会产生电弧,电弧会减少接触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工作的可靠性,甚至可能引起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该触头灭弧系统可以提高灭弧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接触器包括驱动中轴,触头灭弧系统包括两个静触头、灭弧组件和动触头。灭弧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动触头位于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之间,动触头与两个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并能够在分离时产生电弧,动触头包括触头本体以及两个延伸部,触头本体与驱动中轴连接,其中一个延伸部由触头本体朝向第一灭弧室延伸,另一个延伸部由触头本体朝向第二灭弧室延伸。延伸部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至少一个延伸部的沿第一方向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的部分与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沿第二方向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至少一个延伸部的沿第二方向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的部分与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延伸部与两个静触头一一对应且可分离地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包括面向静触头的第一表面以及凸出设置于第一表面的凸部,延伸部通过凸部与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头本体包括面向静触头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部在凸出方向的横截面为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头本体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两个延伸部与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一一对应连接;延伸部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30°≤θ≤80°,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冷却环,冷却环为具有中空部的环状结构体,灭弧组件设置于中空部,冷却环包围动触头的至少部分运动路径,以冷却电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环包括形成中空部的内表面和冷却部,冷却部相对于内表面凸出设置,且设置于冷却环中与两个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相邻的区域,冷却环通过冷却部冷却电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冷却部和延伸部中,冷却部沿两个延伸部的排列方向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延伸部的运动路径沿两个延伸部的排列方向在第一平面的投影。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上述的触头灭弧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头灭弧系统的动触头包括触头本体和两个延伸部,两个延伸部不仅相对于触头本体距离对应的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更近,而且延伸部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且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的那部分延伸部同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故,静触头与延伸部分离时产生的电弧不仅与第一灭弧室和/或第二灭弧室相距较近,而且与第一灭弧室和/或第二灭弧室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电弧极易进入第一灭弧室和/或第二灭弧室中,电弧的行走路径显著缩短,从而加快了灭弧效率,提高了灭弧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触器的一种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触器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触头灭弧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触头灭弧系统中动触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触头灭弧系统中第一灭弧室的栅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的触头灭弧系统中冷却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触头灭弧系统的转移装置产生的磁场的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触头系统;
11、静触头;12、动触头;121、触头本体;122、延伸部;123、第一表面;124、凸部;125、第二表面;126、第一端部;127、第二端部;
2、灭弧组件;
21、第一灭弧室;22、第二灭弧室;23、栅片;231、第二凹部;232、凹槽;
3、电磁系统;
31、驱动中轴;32、静铁芯;33、动铁芯;34、线圈;35、金属杯;36、轭铁;
4、壳体;
5、冷却环;
51、中空部;52、内表面;53、冷却部;
6、转移装置;
61、第一永磁体;62、第二永磁体;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触器的一种剖视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另一种剖视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触器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接触器包括壳体4和位于壳体4内的电磁系统3、灭弧组件2和触头系统1,电磁系统3包括驱动中轴31、静铁芯32、动铁芯33、线圈34、金属杯35以及轭铁36。触头系统1包括静触头11和动触头12,动触头12与驱动中轴31连接,静触头11位于驱动中轴31的两侧且与动触头12可分离地接触。可选地,静触头11的数量为两个,相对设置于驱动中轴31的两侧,且两个静触头11分别能够与动触头12可分离地接触。灭弧组件2设置于动触头12的两侧,用于熄灭电弧。
电磁系统3外部由金属杯35完全包覆,金属杯35主要承担磁轭作用,其大面积金属外表面辅助电弧冷却。金属杯35采用导磁金属材料,比如电工纯铁。驱动中轴31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实现动触头12与动铁芯33的电气隔离。
当接触器的线圈34通电时,线圈34内的电流会产生磁场,磁场使静铁芯32产生电磁吸力吸引动铁芯33,使接触器的动触头12与之同时动作,进而使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闭合。当接触器的线圈断电时,电磁吸力消失,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断开。然而线圈34断电时,输出回路有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存在,使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之间产生电弧,电弧能够被灭弧组件2切割进而熄灭。
然而电弧的产生会延迟电路的开断,较高的电弧能量甚至会烧毁动触头12和静触头11,造成动触头12和静触头11融焊,严重情况下会发生着火爆炸等危险。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用于在断开电路时迅速熄灭触头间的电弧,提高接触器的可靠性。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触头灭弧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触头灭弧系统中动触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4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接触器包括驱动中轴31,触头灭弧系统包括两个静触头11、动触头12和灭弧组件2,灭弧组件2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动触头12位于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之间,动触头12与两个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并能够在分离时产生电弧。动触头12包括触头本体121以及两个延伸部122,触头本体121与驱动中轴31连接,其中一个延伸部122由触头本体121朝向第一灭弧室21延伸,另一个延伸部122由触头本体121朝向第二灭弧室22延伸。延伸部122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2,至少一个延伸部122的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2的部分与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可分离地接触指的是二者可处于接触状态,也可处于分离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一个延伸部122朝向第一灭弧室21延伸指的是,其中一个延伸部122朝向第一灭弧室21所在的位置延伸,指向对应的第一灭弧室21;另一个延伸部122朝向第二灭弧室22延伸指的是,另一个延伸部122朝向第二灭弧室22所在的位置延伸,指向对应的第二灭弧室22。
本申请实施例中延伸部122与对应的灭弧组件2指的是,其中一个延伸部122与临近的第一灭弧室21以及另一个延伸部122与临近的第二灭弧室22。
延伸部122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2,指的是,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部122和与其对应的第一灭弧室21中,延伸部122沿第一方向X在第一灭弧室21上的投影覆盖于部分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与其对应的延伸部122中,延伸部122沿第一方向X在第二灭弧室22的投影覆盖于部分第二灭弧室22。
两个静触头11的其中一个与动触头12之间产生的电弧进入第一灭弧室21,另一个静触头11与动触头12之间产生的电弧进入第二灭弧室2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头灭弧系统的动触头12包括触头本体121和两个延伸部122,两个延伸部122不仅相对于触头本体121距离对应的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更近,而且延伸部122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2,且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2的那部分延伸部122同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故,静触头11与延伸部122分离时产生的电弧不仅与第一灭弧室21和/或第二灭弧室22相距较近,而且与第一灭弧室21和/或第二灭弧室22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电弧极易进入第一灭弧室21和/或第二灭弧室22中,电弧的行走路径显著缩短,从而加快了灭弧效率,提高了灭弧效果。
可选的,第一方向X垂直于动触头12的运动方向。
可选的,触头本体121垂直于动触头12运动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
可选的,两个延伸部122的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2的部分与两个静触头11一一对应且可分离地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122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2,至少一个延伸部122的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2的部分与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可选的,第二方向Y垂直于动触头12的运动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延伸部122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灭弧组件2,指的是,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部122和与其对应的第一灭弧室21中,延伸部122沿第二方向Y在第一灭弧室21上的投影覆盖于部分第一灭弧室21;第二灭弧室22和与其对应的延伸部122中,延伸部122沿第二方向Y在第二灭弧室22的投影覆盖于部分第二灭弧室22。
如此一来,延伸部122既与对应的灭弧组件2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也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而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又相互垂直,故灭弧组件2对对应的延伸部122呈现半包围的状态,延伸部122与灭弧组件2的距离极近,电弧的行走路径极短,从而大大加快了灭弧效率,显著提高了灭弧效果。
可选的,两个延伸部122的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2的部分与两个静触头11一一对应且可分离地接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两个延伸部122与两个静触头11一一对应且可分离地接触。
两个延伸部122均与对应侧的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如此一来,动触头12两侧的电弧均能够较快地进入灭弧组件2中,且两侧的电弧不会存在较大的灭弧时间差导致电路的延迟开断,提高了触头灭弧系统的灭弧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两个延伸部122的形状或者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过多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延伸部122包括面向静触头11的第一表面123以及凸出设置于第一表面123的凸部124,延伸部122通过凸部124与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
凸部124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部分覆盖于与对应的灭弧组件2,凸部124的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2的部分与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对凸部124的形状不做限制,可选地,凸部124在凸出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当然,凸部124在凸出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为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本申请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通过在第一表面123上设置凸部124,利用凸部124与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可以减少动触头12的运动路径,缩短电弧由产生到进入灭弧组件2的时间,从而加快灭弧效率。除此,动触头12能够通过凸部124与静触头11紧密接触,提高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的抵接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两个凸部124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过多限定。
可选的,凸部124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部分覆盖于与对应的灭弧组件2,凸部124的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2的部分与静触头11可分离地接触。
请继续参照图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触头本体121包括面向静触头11的第二表面125,第一表面123和第二表面125相平齐。
第一表面123和第二表面125相平齐,即触头本体121和延伸部122相平齐,如此一来,便于延伸部122的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头本体121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26和第二端部127,两个延伸部122与第一端部126、第二端部127一一对应连接;延伸部122与第二方向Y的夹角为30°≤θ≤80°,其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进一步可选的,θ的范围为50°≤θ≤70°。
将夹角设置为30°-80°,延伸部122的引弧角度与该处磁场所产生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均指向对应的灭弧组件2,延伸部122的电弧导向效果较佳。将夹角设置为50°-70°,延伸部122能够将电弧引向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的深处,与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充分接触,更快地被切割。
可选的,θ的取值为55°、60°、65°。
图6是图4所示的触头灭弧系统中第一灭弧室的栅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灭弧室21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栅片23以及位于多个栅片23一端的引弧片,引弧片与栅片23层叠设置,用于将静触头11的电弧弧根转移至自身。引弧片与静触头11配合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凹部,第一凹部与静触头11的外周间隔设置,且二者凹凸配合,以将电弧引入自身。
栅片23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的两侧,其中一侧形成有第二凹部231。延伸部122与第二凹部231能够凹凸配合且间隔设置,以将电弧引入第二凹部231。
进一步可选的,第二凹部231向内凹陷形成有凹槽232,凹槽用于拉长电弧。
可选的,栅片23的材质可以是冷轧钢板、铜板、Nomex型材或者陶瓷等。
第二灭弧室22与第一灭弧室21的结构类似,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图7是图4所示的触头灭弧系统中冷却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头灭弧系统还包括冷却环5,冷却环5为具有中空部51的环状结构体,灭弧组件2设置于中空部51,冷却环5包围动触头12的至少部分运动路径,以冷却电弧。
冷却环5包围动触头12的至少部分运动路径,指的是,冷却环5环绕于动触头12运动路径的外周侧,动触头12的至少部分运动路径被包围于冷却环5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动触头12的运动路径指的是整个动触头12的运动路径,并不指代其中某一点的运动路径。即动触头12的运动路径中包括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接触的第一位置以及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相距最远的第二位置,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动触头12所经过的空间均是动触头12的运动路径。
可选的,冷却环5的长度方向、即轴向平行于动触头12的运动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灭弧组件2设置于中空部51,可以是全部位于中空部51,也可以是部分位于中空部51。
可选的,冷却环5为圆环状结构体。进一步的,冷却环5为同心圆环状结构体。驱动中轴31位于冷却环5的轴线处。
当然,冷却环5也可以是其他环状结构体,例如椭圆环状结构体,本申请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冷却环5采用陶瓷材料制作。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冷却能力且绝缘的材料制作。
冷却环5的中空部51指的是环状结构体所围设的中空空间。
灭弧组件2设置于冷却环5的中空部51,冷却环5包围动触头12的至少部分运动路径,静触头11与动触头12之间产生的部分电弧和部分高温气体经由冷却环5进入灭弧组件2,接触冷却环5的电弧和高温气体被冷却环5充分冷却,而后进入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将电弧切割为多段短弧,栅片和冷却环5又对短弧和高温气体起到加强冷却和表面复合的作用,使得高温气体快速冷却、电弧迅速消失,提高了触头灭弧系统的分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环5包括形成中空部51的内表面52和冷却部53,冷却部53相对于内表面52凸出设置,且设置于冷却环5中与两个延伸部122中的至少一个相邻的区域,冷却环5通过冷却部53冷却电弧。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环5中与延伸部122相邻的区域指的是冷却环5中与延伸部122相距最近的区域。
可选的,冷却部53的数量为二,两个冷却部53与两个延伸部122一一对应。
延伸部122为产生电弧的位置,冷却部53与延伸部122相邻,故冷却部53相对于内表面52来说与电弧距离更近,能够对部分无法到达内表面52的电弧进行冷却,增大了与电弧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果;而且与延伸部122距离更近后能够更快地对电弧进行冷却,提高冷却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冷却部53和延伸部122中,冷却部53沿两个延伸部122的排列方向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延伸部122的运动路径沿两个延伸部122的排列方向在第一平面的投影。
本申请实施例的延伸部122的运动路径指的是整个延伸部122的运动路径,并不指代其中某一点的运动路径,即延伸部122所经过的空间均是延伸部122的运动路径。
电弧由静触头11和动触头12之间产生后部分电弧经过冷却环5后进入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扩大冷却部53向灭弧组件2一侧的延伸长度,增大了该部分电弧在运动过程中与冷却部53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冷却环5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冷却部53为多个间隔设置于内表面52的凸起531。
本申请实施例对凸起531的形状不做限制,其可以为长条状、块状或不规则形状等。
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531能够对电弧起到切割作用,加快电弧的消失。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触头灭弧系统的转移装置产生的磁场的分布示意图。
请参阅图8,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灭弧组件2还包括转移装置6,转移装置6位于动触头12和灭弧组件2的外周侧,冷却环5位于转移装置6和动触头12之间。转移装置6包括极性相异的第一永磁体61和第二永磁体62,电弧在第一永磁体61和第二永磁体62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转移至灭弧组件2。
转移装置6产生的磁场覆盖电弧的运动路径,以使电弧在磁场的作用下转移至灭弧组件2。
可选的,第一永磁体61和第二永磁体62之间的最大磁感线的方向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20°≤α≤45°。
如此设置,可使得绝大部分的电弧可以按照预定方向偏转至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
如图8所示,以平行于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的接触平面的第二平面为水平面,以平行于第二方向、穿过驱动中轴31的连线为A轴、平行于第一方向且穿过驱动中轴31的连线为B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位于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相对运动区域的外周侧,即在图8所示的俯视平面内,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位于动触头12沿B轴方向的两侧。可选地,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可以相对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中心对称设置。第一永磁体61和第二永磁体62设置于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的外周侧。示例性的,第一永磁体61朝向第一灭弧室21的一侧为S极,第二永磁体62朝向第二灭弧室22的一侧为N极,二者之间产生由N极指向S极的磁场,图8中虚线所示为转移装置6所产生的磁场中的多条磁感线方向,多条磁感线方向覆盖坐标系的各个象限。
假设图8所示的位于第二象限的静触头11连接正极,位于第四象限的静触头11连接负极,则接触器的回流电流方向是从第二象限的静触头11流向动触头12,再从动触头12流向第四象限的静触头11。即图8中左侧的静触头11与动触头12之间的电弧的电流方向是穿入接触平面,而右侧的静触头11与动触头12之间的电弧的电流方向是从接触平面穿出。根据弗莱明左手法则,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分离产生的电弧在洛伦兹力F的作用下被拉离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之间的空间,沿顺时针方向被转移至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通过第一灭弧室21和第二灭弧室22将电弧快速切割冷却,达到灭弧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包括上述的触头灭弧系统。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所述接触器包括驱动中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灭弧系统包括:
两个静触头;
灭弧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
动触头,位于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之间,所述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并能够在分离时产生电弧,所述动触头包括触头本体以及两个延伸部,所述触头本体与所述驱动中轴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延伸部由所述触头本体朝向所述第一灭弧室延伸,另一个所述延伸部由所述触头本体朝向所述第二灭弧室延伸,
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所述灭弧组件,至少一个所述延伸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的部分与所述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沿第二方向的投影部分覆盖于对应的所述灭弧组件,至少一个所述延伸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覆盖对应灭弧组件的部分与所述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延伸部与两个所述静触头一一对应且可分离地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面向所述静触头的第一表面以及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凸部,所述延伸部通过所述凸部与所述静触头可分离地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本体包括面向静触头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本体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两个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30°≤θ≤80°,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环,所述冷却环为具有中空部的环状结构体,所述灭弧组件设置于所述中空部,所述冷却环包围所述动触头的至少部分运动路径,以冷却所述电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环包括形成所述中空部的内表面和冷却部,所述冷却部相对于所述内表面凸出设置,且设置于所述冷却环中与两个所述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相邻的区域,所述冷却环通过所述冷却部冷却所述电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所述冷却部和所述延伸部中,所述冷却部沿两个所述延伸部的排列方向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延伸部的运动路径沿两个所述延伸部的排列方向在第一平面的投影。
10.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头灭弧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16106.8U CN218274453U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16106.8U CN218274453U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74453U true CN218274453U (zh) | 2023-01-10 |
Family
ID=84759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716106.8U Active CN218274453U (zh) | 2022-07-05 | 2022-07-05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74453U (zh) |
-
2022
- 2022-07-05 CN CN202221716106.8U patent/CN2182744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09775B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配电盒、动力电池总成与车辆 | |
CN219105960U (zh) | 一种用于电的开关中熄灭电弧的灭弧装置及电的开关 | |
WO2021249056A1 (zh) | 继电器 | |
CN109273314B (zh) | 一种大功率直流电器开关 | |
JP2022503584A (ja) | 高容量リレーの短絡防止構造 | |
CN107578938B (zh) | 低压断路器 | |
US20240145188A1 (en) | High-voltage dc relay with permanent magnet arc extinguishing function | |
CN220796568U (zh) | 一种灭弧装置、开关单元及隔离开关 | |
CN211578652U (zh) | 永磁灭弧无极性高压大电流直流接触器 | |
CN218274453U (zh)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
CN218274338U (zh)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
CN115083842A (zh)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
EP4401106A1 (en) | 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 (dc) relay capable of enhancing arc extinguishing capability | |
CN108417450B (zh) | 单断点直动式接触器 | |
CN209401569U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的灭弧系统 | |
WO2023050961A1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直流电路和用电设备 | |
CN115083808A (zh)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
CN213815895U (zh) | 一种灭弧装置和断路器 | |
CN210039993U (zh) | 一种直流断路器 | |
CN113539745A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 | |
CN113539746A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灭弧吹弧装置 | |
CN111430184A (zh) | 一种永磁灭弧无极性高压大电流直流接触器 | |
CN217333940U (zh) | 接触器的触头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
CN115410862A (zh) | 接触器的灭弧系统以及接触器 | |
CN109585224B (zh) | 直流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