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2361U - 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72361U
CN218272361U CN202222418931.6U CN202222418931U CN218272361U CN 218272361 U CN218272361 U CN 218272361U CN 202222418931 U CN202222418931 U CN 202222418931U CN 218272361 U CN218272361 U CN 218272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device
layer
bearing platform
measuring
airflow meas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189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远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189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72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72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72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气流测定装置包括测量组件和载具组件,载具组件包括支撑框架和高度可调的承载平台,承载平台用于放置座体,其上设置有用于穿设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孔。将测量组件的座体放置于承载平台上,使第一检测部穿过承载平台上的检测孔,调节承载平台的高度,以使第一检测部的下端移动至F1层,从而测量F1层对应点位X、Y方向的风速,F1层测量点处Z方向的风速通过正放于玻璃基板上的测量组件获得。通过调整承载平台的高度可获得F2层、F3层相应测量点位X、Y、Z方向的风速。该载具组件的设置使得测量组件能够测量所有点位X、Y、Z方向的风速,且能够保证测量组件在测量过程中的稳固性。

Description

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屏的玻璃基板通过化学药水蚀刻以去除不必要的金属,从而形成所需的金属电路层。在完成蚀刻工艺后,需要用清水冲洗玻璃基板上残留的化学药水,冲洗后的玻璃基板进入烘干箱内进行干燥。如图1所示,玻璃基板1′进入烘干箱2′内并向前移动,烘干箱2′内于玻璃基板1′的上方设置有风刀3′,风刀3′包括风管31′以及沿风管31′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喷嘴32′,风管3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多个喷嘴32′喷出,以干燥下方的玻璃基板1′。多个喷嘴32′处的气流速度可调节,且喷嘴32′相对风管31′的角度也可调节。
在喷嘴32′喷出气流以干燥玻璃基板1′的过程中,玻璃基板1′上的湿区域在气流作用下可能产生涡流,涡流内高速旋转的水滴会撞击到金属电路层上,从而产生电离现象,导致电路层上形成暗点,暗点位置存在电路不通、接触不良的缺陷,使玻璃基板1′的良品率降低。因此,使用气流测定装置获取干燥玻璃基板1′时的气流情况,并对气流进行管理和改善,以避免玻璃基板1′的湿区域产生涡流现象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地,如图2所示,气流测定装置包括传感器4′和通讯单元5′,传感器4′包括座体41′以及分设于座体41′相邻两侧面的第一检测部42′和第二检测部43′,第一检测部42′和第二检测部43′垂直。传感器4′能够检测风速,并将所测数据通过通讯单元5′传输至终端设备6′(例如笔记本电脑等)。
在测定时,如图3和图4所示,将烘干箱2′内玻璃基板1′的上方区域分为F1、F2以及F3三层,并在每一层内划分形成12个测量点100′,总共36个测量点100′。在每个测量点100′位置均使用传感器4′测量该点位的风速,具体地,第一检测部42′用于测量该点位X、Y方向的风速,第二检测部43′用于测量该点位Z方向的风速,根据X、Y、Z方向的风速数值可得到该点位的风角。将36个测量点100′的风速数据通过通讯单元5′传输至终端设备6′,终端设备6′的相关程序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每个测量点100′的风角数据,进而绘制出烘干箱2′内的3D气流曲线,通过3D气流曲线可直观获得涡流产生的具体位置。进一步地,根据涡流产生的具体位置指导调整风刀3′喷嘴32′处的气流速度和气流风向,可避免玻璃基板1′的湿区域在气流作用下产生涡流,有效减少玻璃基板1′的不良发生概率。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如图5所示,将传感器4′放置于玻璃基板1′上时,第二检测部43′测量的是F1层某点位Z方向的风速,第一检测部42′测量的是F2层某点位X、Y方向的风速;将传感器4′使用海绵7′垫高一定距离后,此时第二检测部43′测量的是F2层对应点位Z方向的风速,第一检测部42′测量的是F3层对应点位的X、Y方向的风速;再将传感器4′使用更高的海绵7′垫高一定距离,以使第二检测部43′与F3层高度平齐,此时,第二检测部43′可测量F3层对应点位Z方向的风速。由此可知,F1层对应点位X、Y方向的风速始终无法测得,因此无法绘制精确的3D气流曲线。另外,通过海绵7′将传感器4′垫高的方式不够稳定,在气流吹向传感器4′时易倾倒,影响气流测定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能够测量所有测点位置X、Y、Z方向的风速,且能够保证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的稳固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流测定装置,包括:
测量组件,包括座体、垂直设置的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检测部分设于所述座体相邻的两侧面,所述第一检测部用于测量X、Y方向的风速,所述第二检测部用于测量Z方向的风速;
载具组件,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上设置有高度可调的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用于放置所述座体,所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检测孔,所述检测孔用于穿设所述第一检测部。
作为气流测定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三个限位件,至少三个所述限位件围绕所述检测孔间隔设置,以围设形成限位区,所述座体受限于所述限位区内。
作为气流测定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承载平台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燕尾滑块,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承载平台中的另一者上设置有燕尾滑槽,所述燕尾滑块和所述燕尾滑槽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检测孔中心的方向可滑动配合,所述燕尾滑块的外壁和/或所述燕尾滑槽的内壁设置有摩擦片。
作为气流测定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载平台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导向块,所述支撑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块一一对应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Z方向延伸,所述导向块沿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可滑动。
作为气流测定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载具组件还包括锁止件,所述支撑框架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导向块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锁止件能够贯穿所述第二固定孔和任一所述第一固定孔。
作为气流测定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载具组件还包括螺杆和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穿设于所述承载平台上,所述螺杆沿Z方向延伸,并螺纹旋拧于所述螺母座内,所述螺杆上设置有旋拧把手。
作为气流测定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底部框架和设置于所述底部框架上的多个立柱,所述承载平台高度可调地设置于多个所述立柱上,所述底部框架背向所述立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滑结构。
作为气流测定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载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滑结构。
作为气流测定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框架上沿竖向设置有指示刻度。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和设置于所述烘干箱内的风刀,所述风刀的出风速度和出风角度均可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所述气流测定装置的载具组件放置于所述烘干箱内的玻璃基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测量组件正放于玻璃基板上,其第一检测部测量的是F2层对应点位X、Y方向的风速,第二检测部测量的是F1层对应点位Z方向的风速。将载具组件放置于玻璃基板上,并将测量组件的座体放置于承载平台上,使第一检测部穿过承载平台上的检测孔,即整个测量组件倒置于承载平台上。上下调节承载平台的高度,以使第一检测部的下端移动至F1层,此时第一检测部测量的是F1层对应点位处X、Y方向的风速,移动载具组件的放置位置,可获得F1层所有测量点位处X、Y方向的风速,F1层所有测量点位处Z方向的风速通过正放于玻璃基板上的测量组件的第二检测部获得,由此可获取F1层所有测量点位X、Y、Z方向的风速数据。将测量组件放置于承载平台上,并通过调整承载平台的高度、以及平移载具组件,可获得F2层、F3层所有测量点位X、Y、Z方向的风速数据。通过分析所获得的风速数据可绘制精确的3D气流曲线,根据3D气流曲线可直观获得涡流产生的具体位置。另外,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海绵垫高测量组件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中将测量组件放置于载具组件的承载平台上,有效提高测量组件的稳固性,避免测量组件受气流影响而倾倒。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玻璃基板在烘干箱内的干燥过程图。
图2为传感器传输测量数据的示意图。
图3为Z轴方向上F1层、F2层和F3层的测量点分布示意图。
图4为XY平面内F1层的测量点分布示意图。
图5为现有气流测定装置的传感器的测量过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载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倒置测量组件的过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倒置测量组件后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量F1、F2、F3层各测点的过程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平台和限位件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平台和限位件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承载平台和限位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平台与支撑框架的固定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平台与支撑框架的固定示意图。
图1至图5中:
1′、玻璃基板;2′、烘干箱;3′、风刀;31′、风管;32′、喷嘴;4′、传感器;41′、座体;42′、第一检测部;43′、第二检测部;5′、通讯单元;6′、终端设备;7′、海绵;
100′、测量点。
图6至图16中:
1、测量组件;11、座体;12、第一检测部;13、第二检测部;
2、载具组件;21、支撑框架;211、底部框架;2111、第一防滑结构;212、立柱;2121、导向槽;2122、第一固定孔;2123、指示刻度;22、承载平台;221、检测孔;222、燕尾滑槽;223、导向块;2231、第二固定孔;224、第二防滑结构;23、限位件;231、燕尾滑块;2311、摩擦片;24、限位区;25、锁止件;26、螺杆;261、旋拧把手;27、螺母座;
3、烘干箱;
4、玻璃基板;
5、风刀。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提供本实施例仅仅是为了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并且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且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整个说明书中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流测定装置以及包含该气流测定装置的烘干装置。烘干装置还包括烘干箱3、以及设置于烘干箱3内的玻璃基板4、风刀5。气流测定装置包括测量组件1、载具组件2。载具组件2放置于玻璃基板4上,用于承载测量组件1,测量组件1通过放置于玻璃基板4上、以及放置于载具组件2上,以测量烘干箱3内F1层、F2层和F3层各测量点的风速数据。玻璃基板4实际烘干工序中,是玻璃基板4进入烘干箱3内,并于烘干箱3内向前移动,而风刀5位置不变,以干燥下方经过的玻璃基板4。而在气流测定试验中,由于玻璃基板4上放置载具组件2,移动玻璃基板4较为不变,因此,将玻璃基板4设置为固定式,而位于玻璃基板4上方的风刀5设置为可移动式,以模拟风刀5干燥玻璃基板4的过程。进一步地,风刀5的出风速度和出风角度均可调,具体地,风刀5包括风管和沿风管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喷嘴,通过调节风刀5的功率可调节多个喷嘴位置的气流速度,通过调节多个喷嘴的角度,可调节喷出气流的角度。通过测量组件1获得F1层、F2层和F3层各测量点的风速数据后,可根据风速数据计算得到各测点位置的风角,基于风速和风角数据可绘制精确的3D气流曲线,通过3D气流曲线可直观获得涡流产生的具体位置。随后,根据涡流产生的具体位置指导调整风刀5喷嘴处的气流速度和气流风向,可避免玻璃基板4的湿区域在气流作用下产生涡流,有效减少玻璃基板4不良发生概率。
参见图8,测量组件1包括座体11、垂直设置的第一检测部12和第二检测部13,第一检测部12和第二检测部13分设于座体11相邻的两侧面,第一检测部12用于测量X、Y方向的风速,第二检测部13用于测量Z方向的风速。参见图7,载具组件2包括支撑框架21,支撑框架21上设置有高度可调的承载平台22,承载平台22用于放置座体11,承载平台22上设置有检测孔221,检测孔221用于穿设第一检测部12。即,测量组件1可正放或倒置于承载平台22上,正放时(如图10中c图所示),座体11放置于承载平台22,第一检测部12朝上,第二检测部13水平延伸;倒置时(如图10中b图所示),座体11放置于承载平台22,第一检测部12朝下,并穿过检测孔221,第二检测部13水平延伸。
在气流测定时,将测量组件1正放于玻璃基板4上,如图10中a图所示,其第一检测部12测量的是F2层对应点位X、Y方向的风速,第二检测部13测量的是F1层对应点位Z方向的风速。将载具组件2放置于玻璃基板4上,并将测量组件1倒置于承载平台22上,如图8和图9所示,使第一检测部12穿过承载平台22上的检测孔221,即整个测量组件1倒置于承载平台22上。上下调节承载平台22的高度,以使第一检测部12的下端移动至F1层,此时第一检测部12测量的是F1层对应点位处X、Y方向的风速,如图10中b图所示。移动载具组件2的放置位置,可获得F1层所有测量点位处X、Y方向的风速,F1层所有测量点位处Z方向的风速通过正放于玻璃基板4上的测量组件1的第二检测部13获得,由此可获取F1层所有测量点位X、Y、Z方向的风速数据。
将测量组件1放置于承载平台22上,并通过调整承载平台22的高度、以及平移载具组件2,可获得F2层、F3层所有测量点位X、Y、Z方向的风速数据。示例性地,如图10中a图所示,测量组件1第一检测部12测量的是F2层对应点位X、Y方向的风速;如图10中b图所示,测量组件1在倒置测量F1层数据时,第一检测部12测量X、Y方向的风速数据,第二检测部13测量F2层Z方向的风速数据,由此可获得F2层对应点位的X、Y、Z方向的风速数据。通过平移调整测量组件1在玻璃基板4上的位置、以及平移调整测量组件1的位置可获得F2层内所有测量点的风速数据。如图10中c图所示,将测量组件1正放于承载平台22上,其第一检测部12测量的是F3层对应点位X、Y方向的风速数据,调整承载平台22的高度,至如图10中d图所示的状态,第二检测部13移动至F3层对应的区域内,以测量F3层Z方向的风速数据,由此可获得F3层对应点位的X、Y、Z方向的风速数据。通过调整承载平台22的高度、以及平移载具组件2,可获得F3层内所有测量点的风速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各测量点对应的是一个区域,而非固定坐标的点,在测量风速时,只要确保第一检测部12和第二检测部13在对应的区域内即可。另外,本实施例中,为简化测量过程,测量组件1正放时的高度接近F2层与F1层之间的间距(或F3层与F2层之间的间距),如此一来,如图10中a图所示,正放于玻璃基板4上的测量组件1,其第二检测部13测量F1层Z方向风速,第一检测部12的检测端恰好位于F2层区域内,以测量F2层X、Y方向风速,有效简化测量步骤,提高气流测定效率。
本实施例中载具组件2的设置,能够实现测量所有测点位置X、Y、Z方向的风速,通过分析所获得的风速数据可绘制精确的3D气流曲线,根据3D气流曲线可直观获得涡流产生的具体位置。另外,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海绵垫高测量组件1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中将测量组件1放置于载具组件2的承载平台22上,有效提高测量组件1的稳固性,避免测量组件1受气流影响而倾倒。
如图6所示,为避免玻璃基板4上湿区域的积水流至已干燥的干区域内,通常将玻璃基板4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倾角γ为10度。如此设置,使得干区域位置高于湿区域,避免湿区域的积水流至干区域。然而倾斜设置的玻璃基板4可能导致承载平台22上的测量组件1滑落,为解决此问题,参见图7、图8和图11,承载平台22上设置有至少三个限位件23,至少三个限位件23围绕检测孔221间隔设置,以围设形成限位区24,座体11受限于限位区24内。本实施例中,承载平台22为方形台,其四角位置各设置一个限位件23。测量组件1的座体11为长方体,限位件23的俯视图呈L型,四个L型限位件23恰好能够围设形成一矩形限位区24,与座体11的外形相适配。若座体11为圆柱状,可相应地将限位件23的内侧面设置为弧形面。另外,限位件23的数量可适应性增加,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四个。
在一个新的实施例中,限位件23在承载平台22上的位置可调,以使四个限位件23可相互靠拢或相互远离,以调整围设形成的限位区24的大小,从而限位不同大小的座体11。
具体地,如图12、图13以及图14所示,承载平台22上于每个限位件23的下方均设置有燕尾滑槽222,且燕尾滑槽222的延伸方向为检测孔221的径向。限位件23的底部设置有燕尾滑块231,燕尾滑块231卡设于燕尾滑槽222内,并与燕尾滑槽222沿靠近或远离检测孔221中心的方向可滑动配合,从而实现限位件23的位置调整。当座体11尺寸较小时,可朝向检测孔221中心位置移动四个限位件23,以使四个限位件23限位尺寸较小的座体11,避免测量组件1滑落。
进一步地,参见图14,燕尾滑块231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摩擦片2311,通过设置摩擦片2311,能够增大燕尾滑块231与燕尾滑槽222内壁的摩擦力,当限位件23调整好位置时,能够稳固于该位置而不轻易滑移,当需要再次移动限位件23时,需施加足够的力来克服摩擦片2311与燕尾滑槽222内壁的摩擦力,才能使限位件23继续滑动。
当然,也可以在限位件23上设置燕尾滑槽222,而在承载平台22上设置燕尾滑块231,只要保证燕尾滑块231和燕尾滑槽222沿靠近或远离检测孔221中心的方向可滑动配合即可。进一步地,摩擦片2311也可设置在燕尾滑槽222的内壁上,或者在燕尾滑块231的外壁和燕尾滑槽222的内壁均设置摩擦片2311也可。
如图7所示,支撑框架21包括底部框架211和设置于底部框架211上的多个立柱212,承载平台22高度可调地设置于多个立柱212上。底部框架211为方框结构,能够增大支撑框架21与玻璃基板4的接触面积,提高气流测定时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底部框架211背向立柱2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滑结构2111,以增加支撑框架21与玻璃基板4的摩擦力,提高载具组件2的稳固性。示例性地,第一防滑结构2111为带有防滑凸起或防滑纹的橡胶层。
如图7和图12所示,承载平台22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导向块223,具体地,每侧设置两个导向块223,支撑框架21的四个立柱212上各设置一个导向槽2121,导向槽2121沿Z方向(即竖直方向)延伸,导向块223一一对应地插入导向槽2121内,并沿导向槽2121的延伸方向可滑动,从而确保承载平台22上下移动时的精准性,保证其调整后水平。
在一实施例中,为固定承载平台22和支撑框架21,如图7和图15所示,载具组件2还包括锁止件25,支撑框架21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孔2122,导向块223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第二固定孔2231,锁止件25能够贯穿第二固定孔2231和任一第一固定孔2122。承载平台22可手动调整至合适位置,随后,将锁止件25插入对应的第一固定孔2122和承载平台22上的第二固定孔2231中,可将承载平台22固定于该位置。锁止件25优选为锁销。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通过丝杆螺母机构调节承载平台22的高度。具体地,如图16所示,载具组件2还包括螺杆26和螺母座27,螺母座27穿设于承载平台22上,螺杆26沿竖向(即Z方向)延伸,并螺纹旋拧于螺母座27内,螺杆26上设置有旋拧把手261。通过旋拧把手261可旋转螺杆26,螺杆26绕自身轴线转动而不发生上下移动,从而调节承载平台22的高度。进一步地,为确保螺杆26不发生上下移动,可在底部框架211上嵌设轴承,并使螺杆26的下端穿设于轴承的内圈中,如此设置,螺杆26仅能绕自身轴线转动。
可选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承载平台2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滑结构224,通过设置第二防滑结构224能够增大座体11与承载平台22的摩擦力,进一步避免测量组件1受气流影响产生滑移。示例性地,第二防滑结构224为带有防滑凸起或防滑纹的橡胶层;或者,也可对承载平台22的上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以产生毛刺结构,从而形成第二防滑结构224。
可选地,如图8所示,支撑框架21上沿竖向设置有指示刻度2123,以指示承载平台22的安装高度,上下调整承载平台22时,通过读取指示刻度2123可观察承载平台22是否移动到位,无需单独测量承载平台22的安装高度。
尽管上面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形式制造,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可以以其他特定形式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应该理解,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Claims (10)

1.一种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组件,包括座体、垂直设置的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和所述第二检测部分设于所述座体相邻的两侧面,所述第一检测部用于测量X、Y方向的风速,所述第二检测部用于测量Z方向的风速;
载具组件,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上设置有高度可调的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用于放置所述座体,所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检测孔,所述检测孔用于穿设所述第一检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三个限位件,至少三个所述限位件围绕所述检测孔间隔设置,以围设形成限位区,所述座体受限于所述限位区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承载平台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燕尾滑块,所述限位件和所述承载平台中的另一者上设置有燕尾滑槽,所述燕尾滑块和所述燕尾滑槽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检测孔中心的方向可滑动配合,所述燕尾滑块的外壁和/或所述燕尾滑槽的内壁设置有摩擦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导向块,所述支撑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块一一对应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Z方向延伸,所述导向块沿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可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组件还包括锁止件,所述支撑框架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导向块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锁止件能够贯穿所述第二固定孔和任一所述第一固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组件还包括螺杆和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穿设于所述承载平台上,所述螺杆沿Z方向延伸,并螺纹旋拧于所述螺母座内,所述螺杆上设置有旋拧把手。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底部框架和设置于所述底部框架上的多个立柱,所述承载平台高度可调地设置于多个所述立柱上,所述底部框架背向所述立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滑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滑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上沿竖向设置有指示刻度。
10.一种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和设置于所述烘干箱内的风刀,所述风刀的出风速度和出风角度均可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气流测定装置,所述气流测定装置的载具组件放置于所述烘干箱内的玻璃基板上。
CN202222418931.6U 2022-09-13 2022-09-13 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Active CN218272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8931.6U CN218272361U (zh) 2022-09-13 2022-09-13 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8931.6U CN218272361U (zh) 2022-09-13 2022-09-13 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72361U true CN218272361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14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18931.6U Active CN218272361U (zh) 2022-09-13 2022-09-13 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723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92026U (zh) 一种落球冲击试验机
CN103389051A (zh) 一种立式晶圆形状测量仪
CN218272361U (zh) 气流测定装置和烘干装置
CN202648618U (zh) 一种手动测量仪
CN210221036U (zh) 一种半导体高度检测设备
CN203375950U (zh) 一种立式晶圆形状测量仪
CN208254413U (zh) 一种移动式三坐标激光测量装置
CN216846138U (zh) 一种简易扫描仪校准装置
CN207816182U (zh) 柱面镜测量设备
CN207180644U (zh) 一种回转支承轴承隔离块的底厚的测量装置
CN216049714U (zh) 一种晶圆形貌量测设备
CN211552761U (zh) 一种硅片翘曲度测试装置
CN211977805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垂直度检测装置
CN210720593U (zh) 低温磁场探针台
CN209197712U (zh) 一种检测地坪平整度的测试仪
CN206695721U (zh) 一种检测卡匣下垂量的治具
CN102221329A (zh) 连铸机扇形段定位检测工具
CN219223635U (zh) 一种激光测量设备
CN213336005U (zh) 平面检测机
CN2663917Y (zh) 凸缘轴承套圈平均外径变动量测量装置
CN218327106U (zh) 一种粗糙度仪安装座
CN216594609U (zh) 一种跌落地板硬度校准装置
CN219572994U (zh) 一种路用位移传感器的校准台座装置
CN212082337U (zh) 一种治具平整度检测装置
CN104020327A (zh) 一种用于芯片总剂量辐照试验的探针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