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68882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68882U
CN218268882U CN202221859586.3U CN202221859586U CN218268882U CN 218268882 U CN218268882 U CN 218268882U CN 202221859586 U CN202221859586 U CN 202221859586U CN 218268882 U CN218268882 U CN 2182688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sm film
light
film layer
diffusion structure
pr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595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巍
钱佳杰
李华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eili Advanc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eili Advanc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eili Advanc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eili Advanc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595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688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688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688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光源,用于产生照明光束;扩散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侧,用于对所述照明光束进行扩散并均匀化,得到扩散光束;棱镜膜层组件,设置在所述扩散结构的出光侧,用于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透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反射,使得被反射的扩散光束被至少一次折射和/或反射后,再入射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直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在将照明光束汇聚的同时,将照明光束均匀化。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照明领域,照明装置只针对特定事物进行打光照射,比如拍摄用的补光灯。
为了提高光照强度,往往需要增加照明装置中光源的数量,由此导致照明装置的功率很高,而且照明装置发出的光很多无法照射至需要被照明的区域,造成光能的浪费。
为了尽可能利用光能,提高光效,通常会使用扩散透镜对光束角度进行扩散并均匀化,以此保证人眼看不到LED灯珠,没有灯珠的颗粒感,实现了光斑均匀化。
但是,扩散透镜的使用会使本来汇聚的光束又重新扩散,难以达到聚光的效果,造成光能的浪费。
因此,如何在将照明光束均匀化的同时,将照明光束汇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将照明光束均匀化的同时,将照明光束汇聚。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光源,用于产生照明光束;扩散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侧,用于对所述照明光束进行扩散并均匀化,得到扩散光束;棱镜膜层组件,设置在所述扩散结构的出光侧,用于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透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反射,使得被反射的扩散光束被至少一次折射和/或反射后,再入射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直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
可选地,所述棱镜膜层组件包括:叠置的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所述第一棱镜膜层的受光面及所述第二棱镜膜层的受光面均朝向所述扩散结构的出光侧;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均为一维棱镜膜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棱镜膜层表面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膜层表面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可选地,所述棱镜膜层组件包括:第三棱镜膜层,所述第三棱镜膜层为二维棱镜膜层,所述第三棱镜膜层由若干呈阵列分布的微棱镜结构组成的。
可选地,所述扩散结构包括:第一扩散结构及第二扩散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照明光束扩散,得到第一扩散光束;
所述第二扩散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扩散结构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第一扩散光束再次扩散,得到第二扩散光束,作为所述扩散结构产生的扩散光束。
可选地,所述第一扩散结构为凸透镜。
可选地,所述第二扩散结构为扩散片。
可选地,所述棱镜膜层组件粘贴在所述扩散片的出光侧,或者,所述棱镜膜层组件通过机械卡环固定在所述扩散片的出光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扩散结构为扩散板。
可选地,所述棱镜膜层组件是通过在所述扩散板的出光侧压印形成的。
可选地,所述微棱镜结构的底角范围为[25°,60°]。
可选地,还包括:壳体,所述光源、扩散结构及棱镜膜层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反射涂层或者反射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设置棱镜膜层组件,由棱镜膜层组件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透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反射,使得被反射的扩散光束被至少一次折射和/或反射后,再入射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直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这样,照明装置发出的光,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由此可以达到光束汇聚的效果。另外,由于棱镜膜层组件透射出去的光束,是经扩散阵列扩散后的光束,光束更均匀化,从而实现在将将照明光束均匀化同时,照明光束汇聚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另一种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棱镜膜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棱镜膜层组件的左视图;
图5是图1中棱镜膜层组件的右视图;
图6是图2中棱镜膜层组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2中棱镜膜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照明装置在x-z平面内的光路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照明装置在y-z平面内的光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照明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针对特定事物进行打光照射的照明装置,通常采用阵列灯珠作为光源。灯珠发出的光线经扩散板扩散后,能够使得人眼看不到LED灯珠,没有LED灯珠的颗粒感,实现了光斑均匀化。
每颗灯珠都会对应设置一个扩散透镜,对灯珠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在扩散透镜后,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会设置扩散板,扩散板可以对扩散透镜出射的光线再扩散,均匀光斑,以此保证人眼看不到LED灯珠,没有LED灯珠的颗粒感,实现了光斑均匀化。
然而,上述照明装置中,扩散板的使用会使本来汇聚的光束又再次扩散,难以达到聚光的效果,造成光能的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中设置有棱镜膜层组件,所述棱镜膜层组件可以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进行透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反射,使得被反射的扩散光束被所述扩散结构多次折射和反射,直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这样照明装置都可以经棱镜膜层组件投射至照明装置外。由此,可以实现在将照明光束均匀化的同时,将照明光束汇聚的目的。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可以包括:
光源11,用于产生照明光束;
扩散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源11的出光侧,用于对所述照明光束进行扩散并均匀化,得到扩散光束;
棱镜膜层组件14,设置在所述扩散结构的出光侧,用于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透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反射,使得被反射的扩散光束被至少一次折射和/或反射后,再入射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直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
棱镜膜层组件14可以将接收扩散光束,并将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透射出去,而将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反射至扩散结构。由于扩散结构的反射属性,反射回的部分光束被扩散结构再次分配成各个角度的光线,再次反射到棱镜膜层,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的光束从棱镜膜层组件14透射出去,入射角度大于目标角度的光束再次被反射至扩散结构。
同时,由于扩散结构的折射属性,反射回的部分光束可以被扩散结构折射至其它部件上,再由其它部件反射,其它部件反射的光束再次经过扩散结构,入射至棱镜膜层组件上,棱镜膜层组件仍是将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的入射光束进行投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目标角度的光束再次反射。
这样,周而复始,最终照明装置产生的光束均为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的光束,由此达到将照明光束汇聚的目的。另外,由于照明装置产生的光束均为经扩散结构扩散后的光束,故光束更加均匀。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源11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比如,可以采用LED阵列作为光源11。所述LED阵列可以为若干个LED灯珠110呈阵列分布形成。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扩散结构能够对入射的照明光束进行扩散,得到具有一定扩散角度的扩散光束,扩散光束的扩散角度散布较为均匀,避免集中在一个方向,也就可以避免出现光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结构可以仅包括扩散板,此时,扩散板的厚度通常设置较厚,才能满足光束均匀化的要求,由此导致照明装置整体的厚度较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为了减小照明装置整体的厚度,所述扩散结构包括:第一扩散结构12及第二扩散结构13;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结构12,设置在所述光源11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照明光束扩散,得到第一扩散光束;
所述第二扩散结构13,设置在所述第一扩散结构12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第一扩散光束再次扩散,得到第二扩散光束,作为所述扩散结构产生的扩散光束。
通过设置第一扩散结构12及第二扩散结构13,相对于仅设置扩散板作为扩散结构,调整第一扩散结构12及第二扩散结构13的具体结构,可以使得第一扩散结构12及第二扩散结构13比单一扩散板的厚度更薄,由此可以减小照明装置整体的厚度,利于照明装置的小型化。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扩散结构12可以为凸透镜120组成的阵列,所述凸透镜够将照明光束的出射角度进行扩散。
在具体实施中,凸透镜包括两种:一种是鳞甲全内反射透镜,另一种是复眼透镜全内反射透镜。两种凸透镜均可以收集照明光时,并通过调整鳞甲反射面的曲率半径或者复眼透镜曲率半径,实现对照明光束的出射角度的控制。
在具体实施中,以采用LED阵列作为光源11为例,每颗LED灯珠110对应一个凸透镜。第一扩散结构12中,凸透镜120的阵列排布方式,与LED阵列中LED灯珠110的阵列排布方式相同。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扩散结构13可以为扩散片,也可以为扩散板。其中,扩散片的厚度约为0.1mm,扩散板的厚度约为1.0mm~3.0mm。所述第二扩散结构13可以对第一扩散光束再次扩散,使得第二扩散光束的扩散角度更大,由此可以保证人眼看不到LED灯珠,没有灯珠的颗粒感,实现了光斑均匀化。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照明装置还可以包括:壳体。所述光源11、扩散结构及棱镜膜层组件14,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壳体可以设置有腔室,所述光源11、扩散结构及棱镜膜层组件14可以位于所述腔室内并被固定。所述壳体上对应棱镜膜层组件14出光的位置,可以设置有透明镜盖,从棱镜膜层组件14透射出去的光束经壳体上的透明镜盖照射至照明装置外。
在具体实施中,参照图1及图2,还可以在壳体内表面涂有反射涂层或者贴有反射片15,通过反射涂层或反射片15对照明光束进行反射至第二扩散结构13处。其中,所述反射涂层或反射片的具体位置可以是壳体四周的边框处,也可以是其它位置,具体不作限制,只要能够对照明光束进行反射即可。
在具体实施中,棱镜膜层组件14反射的光束,也可能经设置在壳体四周的边框处的反射涂层或反射片入射至扩散结构的受光面,再由扩散结构对其进行扩散后,入射至棱镜膜层组件1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及图9,反射涂层或反射片15也可以设置在光源110前方,被棱镜膜层组件14反射回的扩散光束,经扩散结构折射至光源前方的反射涂层或反射片15上,再由光源前方的反射涂层或反射片15将其反射至扩散结构的受光面,由扩散结构再次扩散后入射至棱镜膜层组件14上,由棱镜膜层组件14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入射光束进行反射,而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的入射光束进行投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扩散结构13后,还设置有棱镜膜层组件14。棱镜膜层组件14一方面可以将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透射,另一方面可以将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反射,被反射的扩散光束被扩散结构13折射和/或反散。再次折射和反散的步骤可能重复多次,直至棱镜膜层组件14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进而光源产生的照明光束均能够从棱镜膜层组件14透射出去,由此可以保证光能利用率。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棱镜膜层组件14可以存在多种结构,此处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及图3,所述棱镜膜层组件14可以包括:叠置的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所述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均为一维棱镜膜层,且所述第一棱镜膜层141的受光面及所述第二棱镜膜层142的受光面均朝向所述扩散结构的出光侧,即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在A方向上叠置(如图1所示)。
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均可以对入射的光线进行选择,让入射角度在目标角度内的光束通过,而入射角度在目标角度外的光束被反射回扩散结构,再次在扩散结构中反射或折射后再回到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直到第一棱镜膜层141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在目标角度内为止。
在具体实施中,扩散光束首先照射至第一棱镜膜层141的表面,若该扩散光束的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则第一棱镜膜层141会透射该扩散光束,使得该扩散光束照射至第二棱镜膜层142表面。若该扩散光束在第二棱镜膜层142的入射角度仍小于目标角度,则该扩散光束最终可以从第二棱镜膜层142透射出去,对需要照明的区域进行照明。若该扩散光束在第一棱镜膜层141的入射角度大于目标角度,则第一棱镜膜层141会将该扩散光束反射至扩散结构上或周边的反射涂层、反射片上。若入射光束在第一棱镜膜层141的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而在第二棱镜膜层142的入射角度大于目标角度,则第二棱镜膜层142会将该扩散光束经第一棱镜膜层141反射至扩散结构或周边的反射涂层、反射片上。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其表面是一个个结构相同的棱形结构。所述棱形结构可以存在多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可以均为一维棱镜膜层。所谓一维棱镜膜层,即棱镜膜层的棱形结构是由一条直线的运动而形成的,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的棱形结构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形成的。
通过设置两个一维棱镜膜层在扩散光束接收方向上叠置,由两个一维棱镜膜层依次对扩散光束进行筛选,达到对光束进行汇聚的效果。并且,由于仅设置两个一维棱镜膜层,相对于设置三个以上一维棱镜膜层,可以尽量减少光能损失,提高光能利用率。相对于仅设置一个一维棱镜膜层,可以有效提高光束汇聚效果。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一维棱镜膜层,或者设置三个以上一维棱镜膜层在扩散光束接收方向上叠置。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棱镜膜层及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作限制。无论二者结构是否相同,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同时兼顾光能利用率及光束汇聚效果,所述第一棱镜膜层141表面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膜层142表面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具体可以参照图1、图3至图5,其中,图4为图3中棱镜膜层组件的左视图,图5为图5中棱镜膜层组件的右视图。从图3至图5可以看出,所述第一棱镜膜层141表面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膜层142表面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6及图7,所述棱镜膜层组件14包括:第三棱镜膜层143,所述第三棱镜膜层143为二维棱镜膜层,所述第三棱镜膜层143由若干呈阵列分布的棱形结构组成的。其中,图6为第三棱镜膜层143的俯视图,图7为第三棱镜膜层143的立体图。
在具体实施中,所谓二维棱镜膜层,即只在一个方向上有齿型,简单说就是从一个方向上看有齿型结构,另一个方向上看是直线的棱镜膜层。所述棱形结构可以是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等。所述棱形结构的底角范围为[25°,60°],即棱锥的底角在25°至60°之间。棱锥底边长度范围为[1um,1mm]。
光束经过扩散结构散射后,散射出各种角度的光线,大角度的散射光线入射到第一棱镜膜层及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或第三棱镜膜层143的小三角棱镜的斜边上,此时的入射光线与小三角棱镜的斜边的法线夹角较小,经过表面折射后变成小角度的光线,从相应棱镜膜层上面穿透过去。
小角度的光线入射到棱镜膜层小三角棱镜的斜边上时,此时凸透镜与三角棱镜斜边的法线之间所成角度较大,满足全反射条件,又反射回到扩散结构上面,由于扩散结构的反射及折射属性,反射及折射回的部分光束被扩散结构新分配成各个角度的光线,被分配后的大角度的光线根据上述原理又折射成小角度光线,从第一棱镜膜层及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或第三棱镜膜层143透射出去,剩余的目标角度以外的光束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反复,光路中多数的目标角度以外的光线都被棱镜膜层组件反射回去,使得光路中筛选出需要的光线,达到了既将光束汇聚,又将光束匀化的目的。
以棱镜膜层组件包括第一棱镜膜层及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为例,图8为图1中所示照明装置在x-z平面内的光路示意图。图9为图1中所示照明装置在y-z平面内的光路示意图。参照图8及图9,LED灯珠110产生角度大约为120°左右的照明光束,照明光束中的部分照明光线经对应的凸透镜120散射后,入射至反射片15上,再由反射片15将照明光线反射至扩散片13上。其中,照明光束经凸透镜120散射后角度范围在150°至170°之间。照明光线经扩散片13散射并匀光后,目标角度内的光线再通过第一棱镜膜层及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透射出去。
在具体实施中,当所述第二扩散结构为扩散板时,第一棱镜膜层及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可以通过特定方式附着在扩散板的出光侧,比如覆膜粘附方式。也可以通过在扩散板的出光侧进行喷涂紫外光固化漆(UV)后,模压出第三棱镜膜层143。
在具体实施中,当所述第二扩散结构为扩散片时,第一棱镜膜层及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可以通过机械卡环固定在扩散片的出光侧。此时,机械卡环的一侧用于固定扩散片,另一相对侧用于固定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机械卡环可以固定在壳体上透明镜盖的受光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机械卡环,而直接将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附着在扩散片上,再将扩散片、第一棱镜膜层141及第二棱镜膜层142组成的整体附着在透明镜盖的受光面。
照明光束经过匀光透镜和反射片进行折射,然后光束通过第二扩散结构匀光,再通过棱镜膜层组件,将匀光光束进行聚光,通过多次光学处理后,将匀光光束按要求的聚光角度投射出去,提升有效的光效和用户体验感。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目标角度的取值,与所述棱形结构的底角大小相关。在棱形结构底角固定的情况下,所述目标角度的取值也是固定的,所述目标角度的取值与强度半峰值角度相同。所谓强度半峰值角度,即光强度能量为最大值的一半时对应的角度。比如,当棱锥的底角为60°时,所述目标角度的取值为50度。当棱锥的底角为50°时,所述目标角度的取值为42度。当棱锥的底角为25°时,所述目标角度的取值为17度。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源、扩散结构及棱镜膜层组件的具体位置,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光路情况进行调整,只要满足光路需求即可。
由上述内容可知,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照明装置,经过扩散结构后,目标角度内的扩散光束多数经棱镜膜层组件直接出射,目标角度外的大角度光线入射到棱镜膜层的棱镜斜面上时,多数达到全反射条件,又反射回扩散阵列,由于扩散结构的反射和折射属性,反射和折射回的部分光束被扩散结构再次分配成各个角度的光线,被分配后的目标角度内的光束又直接从棱镜膜层透射出去,剩余的目标角度外的光束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反复,光路中多数的大角度光线都被棱镜膜层组件反射回去,使得光路中筛选出需要的目标角度的光线,由此既达到了即将光束汇聚,又将光束匀化的目的。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对上述方对应的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照明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照明光束。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由照明装置中的光源提供照明光束,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关于光源的描述进行实施。
步骤s2,对所述照明光束进行扩散,得到扩散光束。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由照明装置中的扩散结构,对照明光束进行扩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结构可以包括第一扩散结构及第二扩散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扩散结构可以为凸透镜阵列,第二扩散结构可以为扩散片或者扩散板。第二扩散结构可以在第一扩散结构的基础上,对照明光束进行再次扩散并匀化。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关于扩散结构的描述,进行实施。
步骤s3,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进行透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进行反射,使得被反射的扩散光束被至少一次折射和/或反射后,再入射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直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多种结构,达到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进行透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进行反射。比如,可以采用上述的棱镜膜层组件来实现。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棱镜膜层组件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它实施例实现,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采用棱镜膜层组件实现步骤93时,棱镜膜层组件可以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全反射,使其被再次折射和反射。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以在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很好的匀光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用于产生照明光束;
扩散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侧,用于对所述照明光束进行扩散并均匀化,得到扩散光束;
棱镜膜层组件,设置在所述扩散结构的出光侧,用于对入射角度小于或等于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透射,而对入射角度大于所述目标角度的扩散光束进行反射,使得被反射的扩散光束被至少一次折射和/或反射后,再入射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直至所述棱镜膜层组件上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层组件包括:叠置的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所述第一棱镜膜层的受光面及所述第二棱镜膜层的受光面均朝向所述扩散结构的出光侧;所述第一棱镜膜层及第二棱镜膜层均为一维棱镜膜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膜层表面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膜层表面棱形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层组件包括:第三棱镜膜层,所述第三棱镜膜层为二维棱镜膜层,所述第三棱镜膜层由若干呈阵列分布的微棱镜结构组成的。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结构包括:第一扩散结构及第二扩散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结构,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照明光束扩散,得到第一扩散光束;
所述第二扩散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扩散结构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第一扩散光束再次扩散,得到第二扩散光束,作为所述扩散结构产生的扩散光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结构为凸透镜。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散结构为扩散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层组件粘贴在所述扩散片的出光侧,或者,所述棱镜膜层组件通过机械卡环固定在所述扩散片的出光侧。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散结构为扩散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膜层组件是通过在所述扩散板的出光侧压印形成的。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结构的底角范围为[25°,6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光源、扩散结构及棱镜膜层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反射涂层或者反射片。
CN202221859586.3U 2022-07-19 2022-07-19 照明装置 Active CN2182688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59586.3U CN218268882U (zh) 2022-07-19 2022-07-19 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59586.3U CN218268882U (zh) 2022-07-19 2022-07-19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68882U true CN218268882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62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59586.3U Active CN218268882U (zh) 2022-07-19 2022-07-19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688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0072B (zh) 一种拼装而成的均匀面光源
JP5606137B2 (ja) 光学ユニット
US7806547B2 (en) Brightness-enhancing film
EP2743740B1 (en) Lens member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same
US7777955B2 (en) Rippled mixers for uniformity and color mixing
EP1378011B1 (en) Led module
KR101336376B1 (ko) Led 광방사 장치
US6697042B1 (en) Backlight assembly for collimated illumination
US20070147041A1 (en) Lighting system
JP2002511684A (ja) 線形投光源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11505892A (zh) 一种基于微透镜阵列的投影系统
CN211086909U (zh) 菲涅尔膜片及显示组件
CN1153994C (zh) 投影显示用的棱镜光束均化器
CN114127474A (zh) 太阳-天空模拟照明装置
TW200409974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plane light source using the same
CN218268882U (zh) 照明装置
US10871262B2 (en) Structured light illumination module
JPH06201904A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面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5307108A (zh) 照明装置及照明方法
WO2018077033A1 (zh) 反射装置和光源模组
TWI388890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CN218825114U (zh) 一种投影灯
CN111936784A (zh) 用于光漫射和聚集的光反射型轮廓表面以及使用其的表面发光照明和聚光设备
CN217902223U (zh) 一种监控补光灯及监控系统
CN217875374U (zh) 一种光学构件、平行光源及平行面光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