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7060U -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7060U
CN218247060U CN202221671493.8U CN202221671493U CN218247060U CN 218247060 U CN218247060 U CN 218247060U CN 202221671493 U CN202221671493 U CN 202221671493U CN 218247060 U CN218247060 U CN 218247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leaning
sub
housing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7149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迎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ete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ete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ete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ete Wisd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7149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7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7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7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清洁液容置箱,所述清洁液容置箱连接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清洁液容置箱用于容纳清洁液;风道,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之间,所述风道为负压气流通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清洁液容置箱设置在壳体的外部,便于用户查看清洁液余量。另外,将风道设置在壳体和清洁液容置箱之间,由于清洁液容置箱可以吸收风道的噪声,因此可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噪声。

Description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表面清洁装置是一种可以提供清洁功能的家用电器,例如擦窗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自移动表面清洁装置;或者,需要用户拖动或手持的非自移动表面清洁装置。
为了提高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通常在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清洁液容置箱,清洁液容置箱通过输液管与清洁液输出模块(例如,喷头、超声波喷片或滴水孔等)相连通。清洁液容置箱内用于容纳清洁液(水,或者添加清洁剂或消毒剂的水溶液等),工作过程中,清洁液输出模块可以将清洁液输出至待清洁表面,进而提高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
在表面清洁装置的使用过程中,用户通常需要查看清洁液容置箱内清洁液余量。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清洁液容置箱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的内部,不便于用户对清洁液余量的查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以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不便于用户对清洁液余量的查看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在壳体组件上定义底部和顶部,底部靠近待清洁表面,顶部远离待清洁表面,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
清洁液容置箱,清洁液容置箱连接在壳体的顶部,清洁液容置箱用于容纳清洁液;
风道,风道设置在壳体和清洁液容置箱之间,风道为负压气流通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的壳体组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清洁液容置箱设置在壳体的外部,便于用户查看清洁液余量。另外,将风道设置在壳体和清洁液容置箱之间,由于清洁液容置箱可以吸收风道的噪声,因此可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的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液容置箱的仰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液容置箱的截面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单元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仰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仰视图;图15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6 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走单元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清洁组件的爆炸图;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行走单元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6所示的行走单元组件的传动原理示意图;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清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走和驱动单元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甲和/或乙,可以表示:单独存在甲,同时存在甲和乙,单独存在乙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表面清洁装置可以为擦窗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或扫拖一体机器人等自移动表面清洁装置;或者,需要用户拖动或手持的非自移动表面清洁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待清洁表面可以为非水平面,例如有框窗户、无框窗户或墙面等;或者水平面,例如地面或桌面等。当待清洁表面为非水平面时,表面清洁装置上还设有负压机构,通过负压机构可以将表面清洁装置吸附在待清洁表面。当待清洁表面为水平面时,表面清洁装置上可以设置负压机构也可以不设置负压机构。其中,当表面清洁装置上设置负压机构时,通过负压机构可以增加表面清洁装置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的压力,以增加表面清洁装置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清洁效果。
为了便于说明,在表面清洁装置上定义相互垂直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其中,“上方”是指远离待清洁表面的方向,“下方”是指靠近待清洁表面的方向。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方”也可能称为“顶部”,“下方”也可能称为“底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也可能统称为“侧部”,“左右方向”也可能称为“第一方向”,“前后方向”也可能称为“第二方向”,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并结合图2所示,该表面清洁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在壳体110的顶部设有清洁液容置箱120,在壳体110 的底部依次设有清洁单元支架150、清洁单元160和行走单元(如图2所示的履带轮组件181)。其中,清洁单元支架150连接在壳体110的底部,清洁单元160连接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履带轮组件181连接在壳体110的底部并穿过清洁单元支架150和清洁单元160,以便与待清洁表面相抵触。当履带轮组件181转动时,可以带动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表面行走,进而通过清洁单元160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擦拭,实现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
另外,为了提高清洁效果,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表面行走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清洁液输出模块(例如,喷头、超声波喷片或滴水孔等)将清洁液容置箱120内的清洁液喷洒在待清洁表面,以浸润待清洁表面和/或清洁单元160,进而提高清洁单元160对待清洁保表面的清洁效果。
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使用过程中,用户通常需要查看清洁液容置箱120内的清洁液余量。例如,当用户发现清洁液容置箱120内的清洁液余量较少时,需要及时添加清洁液,以免由于清洁液耗尽影响清洁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清洁液容置箱120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内部,不便于用户对清洁液余量的查看。
针对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将清洁液容置箱120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外部,具体地,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采用该设置方式,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工作过程中,清洁液容置箱120始终朝向用户,因此,便于用户随时查看清洁液容置箱120内清洁液余量。可理解,清洁液容置箱120应当采用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备。
另外,由于清洁液容置箱120设置在壳体110的外部,清洁液容置箱120不受壳体110 内部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增大清洁液容置箱120的容量。具体实现中,为了在增大清洁液容置箱120容量的同时,尽量降低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高度,可以将清洁液容置箱120设置为扁平状,即尽量增大清洁液容置箱120在垂直于上下方向上的截面积。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110和清洁液容置箱120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相匹配,清洁液容置箱120在壳体110上的覆盖率大于或等于50%。具体实现中,可以将清洁液容置箱120配置为:清洁液容置箱120在壳体110上的覆盖率大于或等于75%、85%、90%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清洁液容置箱120的容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80ml。具体地,可以为150ml,200ml,300ml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表面清洁装置100中还设有负压机构(该负压机构可以包括真空单元206以及与真空单元206相配合的风道130等,其中真空单元206可以为风机或泵模组等),以将表面清洁装置100吸附在待清洁表面。
具体地,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壳体110的底部还设有清洁单元支架150和清洁单元160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清洁单元支架150和清洁单元160统称为清洁单元组件),其中,清洁单元支架150连接在壳体110的底部,清洁单元160连接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设有凹腔,该凹腔用于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界定出一密封空间。清洁单元160设置在清洁单元支架150和待清洁表面之间,可以对该密封空间起到密封的作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顶部与壳体110的底部密封连接,在清洁单元支架150和壳体110 之间界定出一负压腔155(如图10所示),该负压腔155与清洁单元支架150底部的密封空间相连通。真空单元206(如图10所示)可以设置在该负压腔155内,当真空单元206工作时,可以在负压腔155内产生负压,进而在密封空间内产生负压,将表面清洁装置100吸附在待清洁表面。另外,表面清洁装置100上还设有风道130,风道进风口131连接负压腔155,风道出风口132与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外部相连通,因此,负压腔155内的气流可以通过风道130排至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外部。
可理解,当真空单元206工作时,由于风道130内存在大量的气体流动,因此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将风道130设置在壳体110和清洁液容置箱120之间,由于清洁液容置箱120内的清洁液具有吸收噪声的作用,因此,可以降低风道130产生的噪声。下面结合附图对风道130的设置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100的爆炸图;参见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液容置箱120的仰视图。如图3并结合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10的顶部设有第一风道凹槽111,在清洁液容置箱120的底部设有第二风道凹槽1211,第一风道凹槽111和第二风道凹槽1211的形状相匹配,当清洁液容置箱120装配在壳体110 上时,第二风道凹槽1211扣合在第一风道凹槽111上,在第一风道凹槽111和第二风道凹槽 1211之间形成完整的空腔,即形成风道130。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风道130的一部分集成在清洁液容置箱120的底部,一部分集成在壳体110的顶部。采用该设置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风道130与清洁液容置箱120的贴合度更好,以达到更加的消音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零部件,易于装配,且使得表面清洁装置100结构更加紧凑,降低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高度。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壳体110和清洁液容置箱120之间设置独立的风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在壳体110的顶部还设有风道进风口131,在壳体 110的侧部设有风道出风口132。具体实现中,风道进风口131设置在第一风道凹槽111内部。可理解,风道130用于连接风道进风口131和风道出风口132。通过真空单元206产生的气流由风道进风口131流入风道130,然后由风道出风口132流出风道130。本申请实施例将风道出风口132设置在壳体110的侧部,可以尽可能延长风道130的长度,降低出风噪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风道130内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风道130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可理解,该气流的流动方向即由风道进风口131到风道出风口132的方向。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风道130的截面积逐渐减小有利于减小风道出风口132处的噪音。
具体实现中,壳体110和清洁液容置箱120之间的风道130可能存在多个分支,以向不同的方向分散气流。需要指出的是,当风道130存在多个分支时,对于每个子风道,均可以按照“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风道的截面积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当然,也可以仅对部分子风道按照“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风道的截面积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参见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1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道130包括左右两部分,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表面清洁装置100左侧的风道分支称为“第一子风道1301”;将位于表面清洁装置100右侧的风道分支称为“第二子风道1302”。也就是说,第一子风道1301和第二子风道1302沿左右方向排布。相应地,在表面清洁装置 100的左侧包括与第一子风道1301对应的第一子风道进风口1311和第一子风道出风口1321;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右侧包括与第二子风道1302对应的第二子风道进风口1312和第二子风道出风口1322。其中,第一子风道1301连通第一子风道进风口1311和第一子风道出风口 1321,第二子风道1302连通第二子风道进风口1312和第二子风道出风口1322。
另外,为了使得风道130中的气流在左右两侧均匀分散,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子风道1301和第二子风道1302相对壳体110的第二中轴线L2(如图4所示)对称设置,该第二中轴线L2为壳体110上与前后方向平行的中轴线。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左侧还可能存在多个第一子风道1301,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右侧还可能存在多个第二子风道1302。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左侧存在两个第一子风道1301,该两个第一子风道1301沿上下方向分布。相应地,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左侧还设有与该两个第一子风道1301对应的、沿上下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一子风道出风口1321。其中,每个第一子风道1301与一个第一子风道出风口1321相连通,且该两个第一子风道1301连通同一个第一子风道进风口1311。同理,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右侧存在两个第二子风道1302,该两个第二子风道1302沿上下方向分布。相应地,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右侧还设有与该两个第二子风道1302对应的、沿上下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二子风道出风口1322。其中,每个第二子风道1302与一个第二子风道出风口1322 相连通,且该两个第二子风道1302连通同一个第二子风道进风口1312。
另外,为了使得风道130中的气流在上下两侧均匀分散,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表面清洁装置100左侧的两个第一子风道1301以及两个第一子风道出风口1321相对壳体 110的第一中轴线L1(如图4所示)对称设置,该第一中轴线L1为壳体110上与左右方向平行的中轴线。同理,位于表面清洁装置100右侧的两个第二子风道1302以及两个第二子风道出风口1322相对壳体110的第一中轴线L1对称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表面清洁装置100左侧的至少两个第一子风道1301和位于表面清洁装置100右侧的至少两个第二子风道1302以壳体110的中心呈辐射状向壳体110 的侧部延伸。通过该结构设计可以尽可能延长风道130的长度,降低出风噪声。
示例性的,当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左侧存在两个第一子风道1301,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右侧存在两个第二子风道1302时,该两个第一子风道1301和两个第二子风道1302以壳体110的中心呈辐射状向壳体110的侧部延伸。具体地,一个第一子风道1301向左前方延伸,一个第一子风道1301向左后方延伸,一个第二子风道1302向右前方延伸,一个第二子风道 1302向右后方延伸,使得风道130整体呈“X”形。也就是说,每个子风道均朝向表面清洁装置100的角部区域延伸,通过该结构设计可以尽可能延长风道130的长度,降低出风噪声。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其它数量的第一子风道1301和第二子风道 1302,以及将多个子风道设置为其它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示例性的,可以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左侧设置1个,3个、4个或5个第一子风道1301,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右侧设置1个,3个、4个或5个第二子风道1302。
请继续参与图1和图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110的侧部还设有碰撞传感器 201,该碰撞传感器201用于对表面清洁装置100上凸起的障碍物(例如,有框玻璃上的边框等)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碰撞传感器201为板状,会覆盖壳体110的侧部较大的区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风道出风口132同样设置在壳体110的侧部。为了避免碰撞传感器201 与风道出风口132之间存在干涉,通常需要将碰撞传感器201和风道出风口132设置在不同的方向。例如,当风道出风口132设置在壳体110的第一方向时,可以将碰撞传感器201设置在壳体110的第二方向。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10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第一子风道出风口1321和第二子风道出风口1322,则在壳体110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一个碰撞传感器201。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仅在一侧(例如,前侧或后侧) 设置碰撞传感器201,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理解,由于碰撞传感器201设置在第一方向,因此,当表面清洁装置100的第一方向存在障碍物时,碰撞传感器201可以检测到该障碍物。但是,对于第二方向的障碍物,碰撞传感器201则无法检测。在一种应用场景中,壳体110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一个碰撞传感器201,当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前后方向行走时,可以对前方或后方的障碍物进行检测。但是,当表面清洁装置100转弯时,表面清洁装置100的侧部同样可能触碰到障碍物,此时,位于壳体110前侧和后侧的碰撞传感器201无法对该障碍物进行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碰撞传感器201的检测范围,可以将设置在第一方向的碰撞传感器201弯折、延伸至第二方向。具体来说,设置在壳体110前侧的碰撞传感器 201的两侧,可以分别向后方弯折、延伸至壳体110的左侧和右侧。换句话讲,设置在壳体110前侧的碰撞传感器201的两侧向后方弯折、延伸,以覆盖住壳体110的左侧和右侧的部分区域。同理,设置在壳体110后侧的碰撞传感器201的两侧向前方弯折、延伸,以覆盖住壳体110的左侧和右侧的部分区域。可理解,采用该设置方式,当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左右两侧存在障碍物时,碰撞传感器201同样存在较大的概率可以检测到该障碍物,即在不增加碰撞传感器201的数量的情况下,提高了碰撞传感器201的检测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壳体110的第一方向设有风道出风口132,当碰撞传感器 201延伸至第二方向时,覆盖住风道出风口132的部分区域。示例性的,位于壳体110前侧和后侧的碰撞传感器201延伸至壳体110的左侧部分覆盖住第一风道出风口132的部分区域,延伸至壳体110的右侧部分覆盖住第二风道出风口132的部分区域。通过碰撞传感器201覆盖部分风道出风口132可以改变风道出风口132的出风角度,延长风道130长度,进一步降低出风噪声。
参见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液容置箱120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清洁液容置箱120包括清洁液容置箱上壳12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122,清洁液容置箱上壳121扣合在清洁液容置箱下壳122上,在清洁液容置箱上壳12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122之间形成清洁液容置箱120的内部空间。具体实现中,清洁液容置箱上壳12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122 可以通过UV胶等方式连接,使得清洁液容置箱上壳121和清洁液容置箱下壳122的连接位置完全密封,避免清洁液泄漏。
另外,在清洁液容置箱120的顶部设有注液孔1212,在注液孔1212出设有注液孔密封件12121,该注液孔密封件12121用于对注液孔1212进行密封。具体实现中,该注液孔密封件12121可以为橡胶、硅胶等材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正常状态下,注液孔密封件12121安装在注液孔1212位置(即处于密封状态),当用户需要在清洁液容置箱120 内添加清洁液时,首先将注液孔密封件12121在注液孔1212处取下,然后通过注液孔1212 向清洁液容置箱120内添加清洁液,清洁液添加完成后,重新将注液孔密封件12121安装在注液孔1212位置,防止清洁液在注液孔1212处泄漏。
本申请实施例将注液孔1212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120的顶部,则当清洁液容置箱120 内的清洁液耗尽时,用户无需在表面清洁装置100上取下清洁液容置箱120,即可直接进行清洁液加注,便于操作。
现有技术中为了保持清洁液容置箱120内的气压平衡,在注液孔1212处设置有气压平衡孔并覆盖防水透气膜,一方面,产品不美观,另一方面,长时间使用后,防水透气膜容易脱落。因此,在本申请中,将用于气压平衡的结构和注液孔1212分别设置于清洁液容置箱120 的不同位置,进气阀1221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120的底部,在表面清洁装置100工作过程中,随着清洁液容置箱120内清洁液的消耗,清洁液容置箱120内的气压会逐渐降低,通过进气阀1221能够保持清洁液容置箱120内的气压平衡。由于用户不容易触碰到清洁液容置箱120 的底部,因此,将进气阀1221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120的底部,可以避免由于用户误操作或碰撞等原因,导致进气阀1221的损坏。注液孔1212和进气阀1221分别设置于清洁液容置箱120的不同侧,可以将两者设计得更大,提高气压平衡的速度,也更加便于用户向清洁液容置箱120中补充液体。
具体实现中,进气阀1221为在清洁液容置箱120底部凸出的结构。为了适配进气阀1221,在壳体110的顶部还设有进气阀安装槽125(如图3所示)。当清洁液容置箱120与壳体110 连接时,进气阀1221嵌入进气阀安装槽125中。该设置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进气阀1221 的安装更加牢固,提高进气阀1221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高度。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用户可能需要经常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例如,将表面清洁装置 100由收纳位置移动至窗户开始工作;或者,表面清洁装置100完成一个窗户的清洁后,将表面清洁装置100移动至另一个窗户。因此,为了便于用户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通常需要在表面清洁装置100上设置施力部140(例如,把手),用户握住施力部140可以提起表面清洁装置100,进而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具体实现中,施力部140通常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 100的顶部,但是,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顶部增加施力部140后,会增加表面清洁装置100 的高度,不便于用户使用和收纳。
针对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壳体组件(壳体110和清洁液容置箱120统称为“壳体组件”)的顶部设有施力部凹槽123,施力部140与壳体组件的顶部活动连接,使得施力部140与壳体组件可以在垂直于壳体组件的顶部的方向(上下方向) 上、在预设的行程范围内相对平动。其中,在施力部140距离壳体组件最近的位置(最下方),施力部140的至少部分区域嵌入施力部凹槽123。也就是说,施力部140与壳体组件浮动连接,当用户不需要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时,可以将施力部140嵌入施力部凹槽123,进而降低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高度;当用户需要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时,可以将施力部140拉起(脱离施力部凹槽123),进而便于用户握持住施力部140,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不影响用户使用便捷性的同时,降低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高度,便于用户对表面清洁装置100的使用和收纳。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施力部140与壳体组件浮动连接”是指施力部140 作为一个整体相对壳体组件在上下方向上平动,换句话讲,施力部14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壳体组件整体平移,而非以施力部140的某个支点为中心转动。采用该平动的连接方式,可以保证施力部140始终与壳体组件保持平行,用户在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时更加省力。
参见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局部剖视图;参见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图7为施力部140的拉起状态,即施力部140在预设的行程范围内运动至最上方的状态;图8施力部140的收缩状态,即施力部140在预设的行程范围内运动至最下方的状态。对比图7和图8可知,在图7所示的拉起状态下,施力部140完全脱离施力部凹槽123,用户可以更加方便的握住施力部140,进而便于用户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图8所示的收缩状态下,施力部140的部分区域嵌入施力部凹槽123,因此可以降低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高度,便于用户的收纳和使用。因此,通过该浮动连接的施力部140可以在不影响用户使用便捷性的同时,降低表面清洁装置100的高度,便于用户对表面清洁装置100的使用和收纳。
需要指示的是,图7和图8仅为本申请实施例对施力部140的拉起状态和收缩状态的一种示例性说明,并不应当将其作为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施力部140在收缩状态下,可以完全嵌入施力部凹槽123;施力部140在拉起状态下,仅部分区域脱离施力部凹槽123。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壳体110的顶部设有清洁液容置箱120,因此,需要将施力部凹槽123设置在清洁液容置箱120上。可理解,用户在移动表面清洁装置100时,施力部140需要承受较大的力。假如将施力部140通过施力部连接件直接连接在清洁液容置箱120 上,可能会由于清洁液容置箱120的强度不够导致清洁液容置箱120损坏;或者,可能由于清洁液容置箱120与壳体110的连接强度不够,导致清洁液容置箱120在壳体110上脱离,进而造成表面清洁装置100损坏。相对清洁液容置箱120,壳体110更加牢固,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施力部140通过施力部连接件连接在壳体110的顶部。具体地,施力部连接件穿过清洁液容置箱120后连接在壳体110的顶部。
可理解,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壳体110的顶部不设置清洁液容置箱120,则可以将施力部凹槽123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且施力部140通过施力部连接件直接连接在壳体 110上(无需穿过清洁液容置箱120),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力部140为长条状。可理解,为了保证施力部140可以嵌入施力部凹槽123,则施力部凹槽123的形状应当与施力部140的形状相匹配。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力部凹槽123的形状同样为长条状。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施力部140设置为其它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为了保证长条状的施力部140可以在上下方向稳定的平动,本申请实施例在施力部140 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施力部连接件。具体地,施力部140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施力部连接结构 141与壳体110的顶部活动连接,施力部14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施力部连接结构142与壳体 110的顶部活动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力部140沿前后方向设置,相应地,施力部140 的第一端为前端,施力部140的第二端为后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施力部140沿前后方向设置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并不应当将其作为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将施力部140设置为左右方向,或者与前后方向呈 30°、45°、60°的夹角等(等)。
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施力部连接结构141包括设置在壳体 110的顶部的第一连接轴1411和设置在施力部140的第一端的第一连接孔1412,第一连接轴1411和第一连接孔1412相配合,在垂直于壳体110的顶部的方向上活动连接;第二施力部连接结构142包括设置在施力部140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轴1421和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的第二连接孔1422,第二连接轴1421和第二连接孔1422相配合,在垂直于壳的顶部的方向上活动连接。也就是说,通过相互配合的两个轴孔连接结构,实现施力部140与壳体110 的浮动连接。另外,通过在施力部140两端设置不同结构的施力部连接件,实现施力部140 的防呆设计,保证施力部140的装配的唯一性,提高装配效率。
具体实现中,在施力部140的第一端,壳体110在对应施力部140的第一端的位置向上延伸,形成第一连接轴1411,即第一连接轴1411与壳体110一体成型设计;施力部140的第一端向下延伸,形成第一连接孔1412,即第一连接孔1412与施力部140一体成型设计。第一连接轴1411插入第一连接孔1412内,实现在上下方向的活动连接。可理解,将第一连接轴1411和第一连接孔1412分别与壳体110和施力部140一体成型设计,可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便于装配。另外,由于壳体110的上方设置清洁液容置箱120,若壳体110的密封效果不好,清洁液渗入壳体110内部,则容易导致表面清洁装置发生故障。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连接轴1411与施力部140一体成型设计可以提高壳体110在该位置的密封性。
在施力部140的第二端,第二连接轴1421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施力部140的第二端,第二连接孔1422为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的通孔。第二连接轴1421插入第二连接孔1422,实现在上下方向的活动连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第二连接孔1422为设置在壳体110的顶部的通孔,因此,将第二连接轴1421插入第二连接孔1422后,相当于直接将第二连接轴1421插入壳体110的内部。采用该设置可以节省壳体110内部的空间,便于在壳体110内部排布其它的功能单元。
对比第一施力部连接结构141和第二施力部连接结构142可知,在第一施力部连接结构 141处,壳体110的密封效果更好。因此,可以将壳体110内部的第一控制板设置在靠近施力部140的第一端的位置,以免清洁液泄漏后渗入壳体110内部造成第一控制板损坏。当然,还可以将其它比较重要,或者在受潮/浸湿后比较容易损坏的器件或功能单元设置在壳体110 内部、靠近施力部140的第一端的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第二施力部连接结构142处,壳体110的密封效果,在第二连接轴1421和第二连接孔1422之间还设有轴孔密封件1423。该轴孔密封件1423用于密封第二连接轴1421和第二连接孔1422之间的缝隙,但是并不影响第二连接轴1421和第二连接孔1422的相对运动。
参见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轴孔密封件1423为一环形密封件,该轴孔密封件1423套设在第二连接轴1421上,且通过轴孔密封件固定件14231抵压在壳体110的下表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轴孔密封件1423为柔性材质,且与第二连接轴1421过盈配合,以提高第二连接轴1421 与第二连接孔1422之间的密封效果。具体实现中,该轴孔密封件1423可以为橡胶或硅胶材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理解,由于在施力部140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轴孔连接件,因此,当施力部140上下运动时,施力部140可以实现整体平移,即施力部140始终与壳体110的底部保持水平状态。但是,由于加工误差、装配误差等原因,仍然可能导致施力部140在上下运动时,一端运动速度过快,另一端运动速度过慢,进而导致施力部140在运动过程中卡顿,影响用户体验。
针对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在施力部连接件上增加施力部导向件,通过施力部导向件的导向作用,可以使得施力部140更加平滑的上下运动,提高用户体验。
请继续参阅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施力部连接结构141还包括第一导向结构1413,第一导向结构1413用于约束第一连接轴1411和第一连接孔1412在在垂直于壳体110的顶部的方向上运动。具体地,该第一导向结构1413包括与施力部14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一导向凸起14131,以及设置在壳体110上的第一导向凹槽14132,该第一导向凹槽14132沿上下方向延伸,将第一导向凸起14131嵌入第一导向凹槽14132内。第二施力部连接结构142 还包括第二导向结构14124,该第二导向结构1424包括与施力部14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的第二导向凸起14241,以及设置在壳体110上的第二导向凹槽14242,该第二导向凹槽14242 沿上下方向延伸,将第二导向凸起14241嵌入第二导向凹槽14242内。可理解,通过设置在施力部140两端的第一导向结构1413和第二导向结构1424,可以保证施力部140的两端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避免一端运动速度过快,另一端运动速度过慢,进而导致施力部140在运动过程中卡顿的问题。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可以在施力部140上设置导向凹槽,在壳体110上设置对应的导向凸起;或者在施力部140与壳体110之间设置其它类型的导向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具体实现中,第一导向结构1413和第二导向结构1424可以相对施力部140的第一中轴线(与左右方向平行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以进一步保证施力部140的两端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施力部140的每一端可以设置两个导向凸起以及对应的两个导向凹槽,且该两个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分别位于施力部140的两侧。示例性的,在图3所示实现方式中,在施力部140的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向凸起,在壳体110上、对应施力部140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向凹槽;在施力部140的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向凸起,在壳体110上、对应施力部140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向凹槽。通过施力部140左右两侧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可以保证施力部140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避免一侧运动速度过快,另一侧运动速度过慢,进而导致施力部140在运动过程中卡顿的问题。
具体实现中,位于施力部140左右两侧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可以相对施力部140的第二中轴线对称设置(与前后方向平行的中轴线),以进一步保证施力部140的两侧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施力部140与壳体组件之间还设有施力部复位件,该施力部复位件用于在施力部140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将施力部140复位至距离壳体组件最近的位置(最下方),即施力部140嵌入施力部凹槽123。也就是说,在用户不需要使用施力部140 时,施力部140可以自动复位至图8所示的收缩状态,而无需用户手动将施力部140按压至施力部凹槽123内,使用更加方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施力部140与壳体组件之间还设有施力部阻尼件,该施力部阻尼件用于在施力部140施加外力时,对施力部140和壳体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作用。也就是说,当用户需要拉起施力部140时,施力部阻尼件可以提供阻尼作用,使得施力部140被缓慢、平滑的拉起,提高用户体验。另外,可以避免用户拉起施力部140时,在施力部140和壳体110之间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延长表面清洁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现中,该施力部复位件和施力部阻尼件可以为磁性件(例如,磁铁)或弹性件(例如,弹簧)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另外,施力部复位件和施力部阻尼件可以为同一个/一组零部件,即通过同一个/一组零部件同时实现复位和阻尼的效果。下面以磁性件为例,对复位和阻尼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本申请实施例在施力部140的第一端设有第一磁性件1441,在壳体110上与施力部140的第一端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磁性件1442。可理解,当施力部140 上不存在外力时,在第一磁性件1441和第二磁性件1442的吸附作用下,施力部140会复位至图8所示的收缩状态,即实现复位的效果。当用户需要拉起施力部140时,由于第一磁性件1441和第二磁性件1442的吸附作用,施力部140会被缓慢、平稳的拉起,即实现阻尼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图7和图8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说明,并不应当将其作为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施力部复位件和施力部阻尼件还可以通过弹性件实现;或者,分别设置一个施力部复位件和施力部阻尼件,以分别实现复位和阻尼的效果;或者,将施力部复位件和/或施力部阻尼件设置在施力部140的第二端;或者,在施力部140的两端同时设置施力部复位件和/或施力部阻尼件等。
在一些可能的应用场景中,壳体110内部的线缆需要与外部相连。例如,壳体110内部需要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相连,以便为壳体110内部的各功能单元供电。为了实现该目的,可以将第二连接轴1421设置为中空的结构,即第二连接轴1421内设有连接轴通孔14211。另外,在施力部140上设置穿线孔143,穿线孔143与连接轴通孔14211相连通,壳体110内部的线缆可以通过连接轴通孔14211和穿线孔143延伸至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外部。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施力部140上还设有按键202和指示灯203。具体地,将按键202和指示灯203设置在施力部140的顶部。其中,将按键202 设置在施力部140上,可以便于用户在拉起施力部140的同时触发按键202,即用户通过一只手即可完成施力部140的拉起和触发,操作方便。尤其是对于存在困难的用户,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性。另外,由于施力部140通常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中心位置,且施力部140 的顶部始终朝向用户,因此,将指示灯203设置在施力部140上可以便于用户实时查看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工作状态。
具体实现中,按键202和指示灯203可以集成在第二控制板上,且将第二控制板设置在施力部140的内部。具体地,按键202和指示灯203可以设置在施力部140的前端,相应地,可以将第二控制板设置在施力部140内部、靠近施力部140前端的位置。另外,由于施力部 140为中空的结构,因此,第二控制板上的电源线和/或信号信可以穿过施力部140以及第二连接轴1421的连接轴通孔14211延伸至壳体110内部,与壳体110内部的第一控制板相连。也就是说,连接壳体110内部和外部的线缆始终通过第二连接轴1421的连接轴通孔14211 走线,保证壳体110在施力部140的前端位置,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注液孔1212与施力部凹槽123的距离较近,当用户通过注液孔1212添加清洁液时,如果不小心将清洁液洒在注液孔1212的外部,则清洁液很可能流入施力部凹槽123。可理解,在施力部凹槽123位置,清洁液容置箱120和壳体110之间存在缝隙,则施力部凹槽123内的清洁液很可能流至壳体110,进而可能导致表面清洁装置100故障。
如图3所示,针对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在清洁液容置箱120和壳体110的连接位置设置清洁液容置箱密封件124,该清洁液容置箱密封件124用于密封清洁液容置箱120和壳体 110之间的缝隙。具体地,清洁液容置箱密封件124环绕施力部凹槽123设置,以对施力部凹槽123处、清洁液容置箱120和壳体110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可理解,设置该清洁液容置箱密封件124后,即使清洁液流入施力部凹槽123,也仅是在施力部凹槽123位置存留,而不会渗至清洁液容置箱120底部的壳体110位置,用户通过倾斜表面清洁装置100,或者简单的擦拭即可将施力部凹槽123内的清洁液清除。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底部还设有凹腔,该凹腔用于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界定出一密封空间。另外,在表面清洁装置100内还设有负压腔,负压腔内设有真空单元,且负压腔与密封空间相连通。可理解,当真空单元工作时,可以在负压腔内产生负压,进而在密封空间内产生负压,将表面清洁装置100吸附在待清洁表面。可理解,只有当密封空间内具有足够的负压时,才可以将表面清洁装置100吸附在待清洁表面。但是,待清洁表面上可能存在踏空区域(例如,缝隙或无框窗户的边界等),当表面清洁装置100行走至踏空区域时,可能会导致密封空间漏气失压,进而可能导致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表面跌落。
如图2和图13所示,为了对踏空区域进行检测,现有技术中一种实现方式为,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底部设置气压检测孔,气压检测孔与负压腔155相连通。当气压检测孔173处于踏空区域时,表面清洁装置100可以检测到失压信号,进而控制表面清洁装置100掉头或转向,以避开踏空区域。但是,由于气压检测孔173与负压腔155直接连通,待清洁表面的异物(待清洁表面的碎屑或毛发等)很容易由气压检测孔173进入负压腔155,造成负压腔155阻塞,进而导致表面清洁装置100损坏。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单元组件,通过该清洁单元组件上的气压检测单元170对踏空区域进行检测时,待清洁表面的异物不容易进入负压腔155,进而避免负压腔155阻塞,提高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可靠性。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表面清洁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底部未安装清洁单元支架150和清洁单元160。参见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单元支架15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将图11所示的清洁单元支架150安装在图10所示的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底部,如图12所示。参见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单元16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将图13所示的清洁单元160安装在图12所示的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底部,如图14所示。
请参阅图10-图1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壳体110底部设有清洁单元支架密封件151,该清洁单元支架密封件151为一环形密封件。当清洁单元支架150连接在壳体110的底部时,通过该清洁单元支架密封件151可以对壳体110和清洁单元支架150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在壳体110和清洁单元支架150之间形成负压腔155。在负压腔155 内设有真空单元206,可理解,当真空单元206工作时,可以在负压腔155内产生负压。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设有凹腔(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该凹腔用于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界定出一密封空间。清洁单元160设置在清洁单元支架150和待清洁表面之间,可以对该密封空间起到密封的作用。另外,在清洁单元支架150上设有通风孔区域152,通风孔区域 152内设有连通清洁单元支架150顶部的负压腔155和清洁单元支架150底部的密封空间的通风孔。也就是说,负压腔155和密封空间相连通。因此,当负压腔155内的真空单元206 工作时,同样会在密封空间内产生负压,将表面清洁装置100吸附在待清洁表面。
为了对待清洁表面的踏空区域进行检测,本申请实施例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底部设有气压检测单元170,该气压检测单元170包括气压检测孔173、气压检测通道172和气压平衡孔171。其中,气压检测孔173与气压平衡孔171通过气压检测通道172相连通,气压平衡孔171与负压腔155相连通。可理解,当气压检测孔173位置漏气时,会导致负压腔155 内失压,因此,可以通过气压检测孔173探测待清洁表面的踏空区域。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待清洁表面可能会存在异物,为了避免待清洁表面的异物由气压平衡孔171进入负压腔155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清洁单元160覆盖住气压平衡孔171,如图14所示。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气压平衡孔171被清洁单元160覆盖,但是由于气压平衡孔171通过气压检测通道172相连通,因此清洁单元160并不会将气压平衡孔171完全封堵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气压平衡孔171被清洁单元160覆盖,因此,异物不会直接由气压平衡孔171进入负压腔155内部。另外,若气压检测孔173处存在异物,由于气压检测孔173不与负压腔155直接连通,因此,气压检测孔173处的异物会受到气压检测通道172 的阻隔,同样不容易进入负压腔155。若异物由气压检测孔173进入气压检测通道172,导致气压检测通道172阻塞,仅会造成该气压检测单元170失灵,并不会引起整机故障。
请继续参阅图1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设有气压检测凹槽1721,清洁单元160覆盖气压检测凹槽1721,在气压检测凹槽1721与清洁单元160之间界定出气压检测通道172。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在清洁单元支架150上的气压检测凹槽1721和清洁单元160组合形成气压检测通道172。采用该设置方式可以减少表面清洁装置100中零部件数量,且使得表面清洁装置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当由于异物进入气压检测通道172 导致气压检测通道172阻塞时,直接拆除清洁单元160,即可将气压检测凹槽1721完全暴露在外部,便于用户清理。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独立的气压检测通道 172连接气压检测孔173和气压平衡孔171,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可理解,清洁单元160通常为柔性材质,例如抹布、海绵或纸类等。在气压检测通道172 内存在负压,若由于负压的作用,导致清洁单元160朝向气压检测凹槽1721塌陷,则可能造成气压检测通道172阻塞,进而导致气压检测单元170失灵。
针对该问题,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气压检测凹槽1721内还设有气压检测凹槽支撑件17211,该气压检测凹槽支撑件17211用于支撑气压检测凹槽1721与清洁单元160之间的空间,以保证气压检测通道172内可以进行气流流通。具体实现中,该气压检测凹槽支撑件 17211可以为在气压检测凹槽1721内向下延伸的筋条,通过该筋条对清洁单元160进行支撑。可理解,若该筋条太矮,即筋条缩在气压检测凹槽1721的内部,则对清洁单元160的支撑效果较差;相反,若该筋条太高,伸出气压检测凹槽1721,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凸出,则会影响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密封效果。因此,优选地,该筋条的末端与清洁单元支架150 的底部平齐。
可理解,当待清洁表面存在踏空区域时,气压检测孔173越靠近表面清洁装置100的边缘,越能尽早的检测到该踏空区域,即气压检测单元170越灵敏。但是,由于表面清洁装置 100内部各功能单元的结构对负压腔155的限制,导致负压腔155并不能无限延伸至表面清洁装置100的边缘。
针对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将气压平衡孔171设置在负压腔155内部,通过气压检测通道172将气压检测孔173延伸至负压腔155的外部、靠近表面清洁装置100的边缘的位置,进而提高检测灵敏性。也就是说,将气压平衡孔171设置在负压腔155内部,气压检测孔173 设置在负压腔155的外部。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气压平衡孔171设置在负压腔 155内部,气压检测孔173设置在负压腔155的外部”是指在上下方向的投影,气压平衡孔171位于负压腔155内部,气压检测孔173位于负压腔155的外部。
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表面行走的过程中,表面清洁装置100的角部区域更容易优先触碰到边缘,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气压检测单元170设置在表面清洁装置100 的角部区域。具体地,可以在表面清洁装置100的每个角部分别设置一个气压检测单元170。例如,本申请实例提供的表面清洁装置100存在4个角部,则在该4个角部的分别设置一个气压检测单元170,如图14所示。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表面清洁装置100上设置更多或更少数量的气压检测单元170,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参见图15,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表面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表面清洁装置的底部设有清洁单元,在清洁单元上对应通风孔的位置,设置镂空区域,以便于气流的流动。但是,该设置方式导致清洁单元的面积较小,则在执行清洁操作时,用户可能需要频繁更换清洁单元,降低清洁效率。
针对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计方案,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清洁单元160的面积,进而提高清洁效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1-1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清洁单元支架150包括通风孔区域152和非通风孔区域153,通风孔区域152设有通风孔,该通风孔用于连通清洁单元支架150顶部的负压腔155以及清洁单元支架150底部的密封空间。清洁单元160包括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和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覆盖非通风孔区域153,第二清洁单元区域 162覆盖通风孔区域152。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通风孔区域152 和非通风孔区域153的底部均设置清洁单元160(现有技术中在通风孔区域152的底部不设置清洁单元160),因此可以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清洁单元160的面积,进而提高清洁效率。
如上所述,通风孔区域152的通风孔用于连通清洁单元支架150顶部的负压腔155以清洁单元支架150底部的密封空间,因此,需要保证通风孔区域152的气流流动性。
一种实现方式为,在通风孔区域152设置通风孔区域支撑件1521,该通风孔区域支撑件1521用于支撑通风孔区域152与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之间的空间,避免清洁单元160朝向通风孔区域152塌陷,阻塞通风孔。具体实现中,该通风孔区域支撑件1521可以为在通风孔区域152的底部向下延伸的筋条,通过该筋条支撑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进而在通风孔区域 152和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气流的流动性。本申请实施例对通风孔区域支撑件152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制。
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在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配置一种透气性较好的清洁单元160,即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相对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的透气性更好,以保证通风孔区域152的气流的流动性。示例性的,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相对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更薄,以增强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的透气性;或者,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采用的清洁单元160的材质相对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采用的清洁单元160的材质透气性更好,以增强第二清洁单元区域 162的透气性。
具体实现中,清洁单元支架150上的非通风孔区域153环绕通风孔区域152设置,相应地,清洁单元160上的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环绕第二清洁单元160设置,以保证通风孔区域152的密封性。另外,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和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可以一体成型设计,也可以采用连接件将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和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连接在一起。例如,可以采用粘结、缝制或超声波焊等工艺将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和第二清洁单元区域162连接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安装在壳体110底部的一些功能单元需要延伸至清洁单元支架150和清洁单元160的外部,即不能被清洁单元支架150和清洁单元160覆盖。因此,在清洁单元支架150上还设有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在清洁单元160上还设有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可理解,为了适配功能单元,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和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应与功能单元的形状以及功能单元在壳体110上的设置位置相匹配。当然,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应当与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相匹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110的底部设有第一行走单元和第二行走单元(例如,在图10中设置在壳体110底部的左右两侧的履带轮组件181)。相应地,在清洁单元支架150 上设有第一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1和第二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2,如图11所示;在清洁单元160上设有第一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1和第二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2,如图13 所示。其中,第一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1与第一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1相匹配,第二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2与第二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2相匹配;第一清洁单元镂空区域 1631和第一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1用于装配第一行走单元,第二清洁单元镂空区域 1632和第二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2用于装配第二行走单元,如图14所示。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110的底部还设有开关单元204,用户可以通过该开关单元204打开或关闭表面清洁装置100的电源。由于用户需要操作该开关单元204,因此,开关单元204同样需要位于清洁单元支架150和清洁单元160的外部。因此,在清洁单元支架 150上还设有与开关单元204相匹配的第三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3,如图11所示;在清洁单元160上还设有与开关单元204相匹配的第三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3,如图13所示。其中,第三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3与第三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3相匹配,第三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3和第三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3用于装配开关单元204,如图14所示。
可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壳体110的底部还可能存在其它需要延伸至清洁单元支架150 和清洁单元160的外部的功能单元,则需要根据功能单元的形状和位置,在清洁单元支架150 和清洁单元160上设置对应的镂空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请继续参阅图10-14,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以及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可以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界定出密封空间。示例性的,在图10-14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共存在3个密封空间,分别为第一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1和第一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1对应的密封空间;第二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2和第二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2对应的密封空间;第三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3和第三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3对应的密封空间。
当密封空间内产生负压时,可以将表面清洁装置100吸附在待清洁表面。为了保证密封空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非通风孔区域153环绕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设置,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环绕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设置。也就是说,通过非通风孔区域153和第一清洁单元区域161对清洁单元支架镂空区域154和清洁单元镂空区域163 进行环绕密封,进而可以保证密封空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清洁单元160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以便于清洁单元160的拆卸和更换。具体地,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还设有魔术贴 205,清洁单元160可以通过魔术贴205连接在清洁单元支架150的底部。当然,清洁单元160也可以通过其它连接件与清洁单元支架150可以拆卸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1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壳体110底部的行走单元为履带轮组件181,即通过履带轮组件181驱动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表面行走。在实际应用中,表面清洁装置100长时间工作后,履带1813的外表面会沾染较多的污渍,导致履带1813的摩擦力降低,进而可以造成履带1813和待清洁表面之间出现打滑现象,影响清洁效果。当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表面喷洒清洁液时,该现象尤为明显。
针对该问题,如图16至图2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走单元组件180,包括履带轮组件181和履带清洁组件182,履带清洁组件182包括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和履带清洁件1822,履带清洁件1822与履带1813的外表面相抵触,履带轮组件181用于驱动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运动,进而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实现对履带1813的清洁。通过履带清洁组件182可以使得履带1813始终保持清洁状态,避免履带1813和待清洁表面之间出现打滑现象,提高表面清洁装置100的可靠性。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走单元组件18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清洁组件182的爆炸图。如图16并结合图17所示,该行走单元组件180包括履带轮组件181,履带轮组件181包括主动轮1811、从动轮1812和履带1813,主动轮1811和从动轮1812的旋转轴平行,履带1813包覆在主动轮1811和从动轮 1812的外侧,当主动轮1811转动时,带动从动轮1812和履带1813同步转动。可理解,当履带轮组件181驱动表面清洁装置100行走时,履带1813的外表面与待清洁表面直接接触,因此,表面清洁装置100长时间工作后,履带1813的外表面容易沾染污渍。
为了对履带1813进行清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走单元组件180还包括与履带轮组件 181相配合的履带清洁组件182,该履带清洁组件182包括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和履带清洁件1822,履带清洁件1822与履带1813的外表面相抵触,履带轮组件181用于驱动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运动,进而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实现对履带1813的清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包括:第一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1、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和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第一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1与履带 1813的外表面相抵触,则当履带1813转动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履带1813带动第一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1转动。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与第一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1同轴设置 (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与第一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1固定在同一传动轴上),则当第一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1转动时,带动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按照相同的角速度转动。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与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传动连接,则当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 18212转动时,带动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转动。示例性的,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 与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均为齿轮,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与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 18212相啮合,则当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转动时,带动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按照相同的线速度转动。
另外,履带清洁件1822与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同轴设置(履带清洁件1822与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固定在同一传动轴上),则当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转动时,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由于履带清洁件1822与履带1813的外表面相抵触,因此,当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时,可以实现对履带1813的清洁。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履带1813带动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运动,进而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实现对履带1813的清洁。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通过主动轮1811或从动轮1812带动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运动,进而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实现对履带1813的清洁。
参见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行走单元组件180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与图 16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18中通过主动轮1811带动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运动,进而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具体地,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包括第四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4、第五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5和履带清洁传动带18216,第四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4和第五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5的旋转轴平行,履带清洁传动带18216包覆在第四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4 和第五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5的外侧。第四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4与主动轮1811同轴设置 (第四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4与主动轮1811固定在同一传动轴上),则当主动轮1811转动时,带动第四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4按照相同的角速度转动。由于第四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4、第五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5和履带清洁传动带18216组成一个传送带组件,因此,当第四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4转动时,可以通过履带清洁传动带18216带动第五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5转动。
另外,履带清洁件1822与第五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5同轴设置(履带清洁件1822与第五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5固定在同一传动轴上),则当第五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5转动时,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由于履带清洁件1822与履带1813的外表面相抵触,因此,当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时,可以实现对履带1813的清洁。
可理解,在图18所示的实现方式中,同样可以通过从动轮1812带动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 运动,进而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转动。具体内容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为了表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19,为图16所示的行走单元组件180的传动原理示意图。如图19所示,主动轮 1811沿逆时针方向按照角速度n1转动,带动履带181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1沿顺时针方向按照角速度n2转动。由于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与第一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1同轴设置,因此,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同样沿顺时针方向按照角速度n2转动。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与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相啮合,第二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2带动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沿逆时针方向按照角速度n3转动。由于履带清洁件1822与第三履带清洁传动轮18213同轴设置,因此,履带清洁件1822同样沿逆时针方向按照角速度n3转动。也就是说,通过履带清洁传动件1821的传动,使得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的角速度方向相同(均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履带清洁件1822 和履带1813外接,当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的角速度方向相同时,在履带清洁件1822 和履带1813的接触点处,线速度方向相反,进而可以在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之间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提高对履带1813的清洁效果。可理解,当主动轮181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同样会带动履带清洁件182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当然,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配置为按照不同的角速度方向转动,则在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的接触点处,线速度方向相同。但是,此时应当保证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的线速度大小不同,以确保履带清洁件1822 和履带1813之间可以产生相对位移,进而实现对履带1813的清洁。
请继续参阅图16-1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履带清洁件1822的宽度和履带1813的宽度相匹配。具体地,履带清洁件1822的宽度和履带1813的宽度相同。可理解,履带清洁件1822 的宽度和履带1813的宽度相同时,履带清洁件1822可以覆盖履带1813的整个宽度范围。相反,若履带清洁件1822的宽度小于履带1813的宽度,则在履带1813上会存在无法清洁的区域,导致对履带1813的清洁效果较差。若履带清洁件1822的宽度大于履带1813的宽度,虽然可以覆盖履带1813的整个宽度范围,但是履带清洁件1822超出履带1813宽度的部分不会对履带1813起到清洁效果,造成履带清洁件1822的浪费,增加成本。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履带清洁件1822的旋转轴和履带1813的旋转轴平行。当履带清洁件1822的旋转轴和履带1813的旋转轴平行时,可以保证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 之间受力均匀,在整个履带1813的外表面具有相同的清洁效果。相反,若履带清洁件1822 的旋转轴和履带1813的旋转轴存在一定的夹角,则可能导致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 之间受力不均匀,进而使得履带1813的一侧清洁效果较好,另一侧清洁效果较差。另外,履带清洁件1822和履带1813之间受力不均匀同样会影响履带清洁组件182的使用寿命,导致履带清洁组件182容易损坏。
具体实现中,履带清洁件1822可以为毛毡布或抹布等,如图17所示。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表面清洁装置100的作业环境,配置其它类型的履带清洁件1822。
参见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清洁件182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该履带清洁件1822为毛刷,具体地,该毛刷包括刷体18221和刷毛18222,刷毛18222根植在刷体18221上,向刷体18221的外围延伸。其中,刷体18221可以采用橡胶或硅胶等材质制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与上述实施例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行走和驱动单元组件。
参见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走和驱动单元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1 所示,该行走和驱动单元组件包括行走单元组件180和驱动单元组件190。驱动单元组件190 用于驱动行走单元组件180运动,进而带动表面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表面行走。具体地,驱动单元组件190包括驱动件191(例如,驱动电机)和齿轮箱192,驱动件191通过齿轮箱192与驱动行走单元组件180传动连接。当驱动件191转动时,通过齿轮箱192带动行走单元组件180中的主动轮1811转动,进而带动履带1813转动。行走单元组件180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为了表述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表面清洁装置的产品形态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尤其,对于终端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组件上定义底部和顶部,所述底部靠近待清洁表面,所述顶部远离所述待清洁表面,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
清洁液容置箱,所述清洁液容置箱连接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清洁液容置箱用于容纳清洁液;
风道,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清洁液容置箱之间,所述风道为负压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第一风道凹槽,所述清洁液容置箱的底部设有第二风道凹槽,所述第二风道凹槽扣合在所述第一风道凹槽上,在所述第一风道凹槽和所述第二风道凹槽之间形成所述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在垂直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的方向上的投影相匹配,所述清洁液容置箱在所述壳体上的覆盖率大于或等于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道内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风道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风道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风道出风口,所述风道连通所述风道进风口和所述风道出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待清洁表面平行;
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进风口和第二子风道进风口;
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出风口和第二子风道出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子风道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子风道出风口,所述第二子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子风道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风道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以及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待清洁表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出风口,以及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二子风道出风口;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风道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风道出风口一一对应并相连通,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风道均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进风口相连通;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风道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风道出风口一一对应并相连通,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风道均与所述第二子风道进风口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风道进风口、所述第一子风道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子风道出风口分别相对所述壳体的第二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中轴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风道、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风道、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风道出风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风道出风口分别相对所述壳体的第一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子风道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风道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中轴线上且靠近所述壳体中心的位置,所述第一中轴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风道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子风道以所述壳体的中心呈辐射状向所述壳体的侧部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部还设有碰撞传感器,所述碰撞传感器覆盖所述风道出风口的部分区域。
11.一种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表面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的顶部还设有施力部凹槽,所述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施力部,所述施力部与所述壳体组件的顶部活动连接,使得所述施力部与所述壳体组件可以在垂直于所述壳体组件的顶部的方向上、在预设的行程范围内相对运动;其中,在所述施力部距离所述壳体组件最近的位置,所述施力部的至少部分区域嵌入所述施力部凹槽;在所述施力部距离所述壳体组件最远的位置,所述施力部全部脱离所述施力部凹槽;
所述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清洁单元组件,所述清洁单元组件包括:
清洁单元支架,所述清洁单元支架用于连接在表面清洁装置的壳体的底部,在所述清洁单元支架与所述壳体之间界定出一密封空间;
清洁单元,所述清洁单元连接在所述清洁单元支架的底部;
气压检测单元,所述气压检测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清洁单元上的气压检测孔和设置在所述清洁单元支架上的气压平衡孔,所述气压平衡孔与所述密封空间相连通,所述清洁单元覆盖所述气压平衡孔,所述气压检测孔与所述气压平衡孔通过气压检测通道相连通,在垂直于所述清洁单元支架的方向上的投影,所述气压检测孔位于所述密封空间外部,所述气压平衡孔位于所述密封空间内部;
所述表面清洁装置还包括行走单元组件,所述行走单元组件包括:
履带轮组件,所述履带轮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履带,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旋转轴平行,所述履带包覆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外侧,当所述主动轮转动时,带动所述从动轮和所述履带同步转动;
履带清洁组件,所述履带清洁组件包括履带清洁传动件和履带清洁件,所述履带清洁件与所述履带的外表面相抵触,所述履带轮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履带清洁传动件运动,进而带动所述履带清洁件转动,实现对所述履带的清洁。
CN202221671493.8U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Active CN218247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1493.8U CN218247060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71493.8U CN218247060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7060U true CN218247060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59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71493.8U Active CN218247060U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7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932600T3 (es) Robot de limpieza autónomo
KR102072512B1 (ko) 바닥 청소기
KR102093377B1 (ko) 바닥 청소기, 클리닝 롤러 부품 및 스펀지 롤러
EP2730204B1 (en) Robot cleaner
KR102123247B1 (ko) 로봇 청소기
KR20180079070A (ko) 청소기
KR20180098530A (ko) 바닥 청소기 및 그 물탱크 구조
CN214712399U (zh) 收纳箱及清洁机器人
WO2023134112A1 (zh)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CN215227297U (zh) 清洁基站及清洁装置
WO2024193191A1 (zh) 基站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10236454B (zh) 用于地面清洁机器的清洁头
CN218247060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CN218852551U (zh) 一种清洁单元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CN218738665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218738664U (zh) 一种行走单元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CN112075894B (zh) 用于地面清洁设备的清洁头
CN211212930U (zh) 清洁器
CN117356958A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
CN110074735A (zh) 用于地面清洁设备的清洁头
CN116019399A (zh) 地刷结构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和洗地机
CN213787174U (zh) 清洁模块和清洁机器人
CN208481264U (zh) 集尘储液一体盒及清扫拖地一体机
CN216962309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
CN110558906B (zh) 清洁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