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2414U - 电源转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转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2414U
CN218242414U CN202222518358.6U CN202222518358U CN218242414U CN 218242414 U CN218242414 U CN 218242414U CN 202222518358 U CN202222518358 U CN 202222518358U CN 218242414 U CN218242414 U CN 218242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cket
main body
positioning
body member
power adap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183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展
宋新新
马兰
陈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1835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2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2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2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源转接装置,包括接电头(1)、主体件(2)以及供外部插头(100)插接的插座(3),接电头(1)连接于主体件(2)并用于插接于车辆的充电口,主体件(2)形成有具有开口(20)的容纳腔(21),主体件(2)上活动地连接有安装板(4),插座(3)与接电头(1)电连接,且插座(3)连接于安装板(4),安装板(4)能够带动插座(3)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切换,在伸出位置,插座(3)经开口(20)退出容纳腔(21)并暴露于主体件(2);在缩回位置,插座(3)经开口(20)进入容纳腔(21)并隐藏在主体件(2)中。该电源转接装置能够利用新能源车的电池的电力,为车外电器产品供电。

Description

电源转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装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源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的保护,人们逐渐研制出了用可再生资源(例如电力)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作为动力燃料的新能源车。其中,新能源车内电池储存的电力不但可以作为燃料驱动新能源车行驶,也可以考虑从新能源车的充电口通过电源转接装置输出到车外,供其他电器产品使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够利用新能源车的电池的电力,为车外电器产品供电的电源转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转接装置,该电源转接装置能够利用新能源车的电池的电力,为车外电器产品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源转接装置,包括接电头、主体件以及供外部插头插接的插座,所述接电头连接于所述主体件并用于插接于车辆的充电口,所述主体件形成有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主体件上活动地连接有安装板,所述插座与所述接电头电连接,且所述插座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能够带动所述插座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插座经所述开口退出所述容纳腔并暴露于所述主体件;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插座经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容纳腔并隐藏在所述主体件中。
可选地,所述开口设置为:在所述接电头插接于所述充电口时,所述开口朝下设置且位于所述主体件的底部。
可选地,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安装板关闭所述开口。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件。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件,所述插座立设在所述安装板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插座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背板和插孔,所述插孔用于供外部插头插接,所述电源转接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件的支撑件,所述背板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插孔之间,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背板设置,其中,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支撑件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背板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中。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构造为块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
可选地,所述接电头连接在所述主体件的前端,并位于所述插座的前侧。
可选地,所述插座与所述主体件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插座沿上下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包括成对设置且滑动配合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凸起和所述导向凹槽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插座和所述主体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导向凸起、另一者设置有导向凹槽。
可选地,所述插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中的一者,所述主体件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中的另一者,其中,同侧设置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滑动配合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插座与所述主体件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用于提供所述插座与所述主体件之间的定位。
可选地,所述插座的顶部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成对设置且滑动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定位板和所述主体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者设置有定位凹槽。
可选地,所述定位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中的一者,所述主体件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中的另一者,其中,同侧设置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滑动配合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主体件上设置有所述定位凹槽,且所述主体件上设置有位于每个定位凹槽下端的止挡台,所述止挡台用于限制所述定位板向下滑出主体件。
可选地,所述电源转接装置包括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用于提供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主体件之间的密封。
可选地,所述主体件上开设有环绕所述开口设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内侧的密封圈,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安装板用于将所述密封圈形状配合的抵压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或所述主体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豁口,所述豁口用于避让所述外部插头的电线,所述豁口中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用于提供所述豁口与所述电线之间的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密封软胶板,所述密封软胶板具有布线区,且在所述布线区内设置有多个周向布置的角板,相邻两个角板之间开设有第一缝隙,多个所述角板设置为:在所述电线穿设于所述布线区时,多个所述角板共同包裹所述电线,相邻两个角板之间的第一缝隙封闭。
可选地,所述密封软胶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布线区连通的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用于供所述电线进入所述布线区。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或所述主体件在所述豁口处具有第一容置区和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的内侧,所述密封软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区内,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区的密封软胶块,
所述密封软胶块包括插接在一起的两个插接块,每个插接块在自身厚度方向具有依次交错布置的插接板和插接槽,其中,一个插接块中的插接板插接到另一个插接块中的插接槽中,
所述插接板与所述第二缝隙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二缝隙能够与所述插接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主体件上设置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扣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卡扣运动,以使所述卡扣卡接于所述充电口或脱离所述充电口。
可选地,所述安装板的外侧连接有拉手。
可选地,所述主体件形成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内开设有所述容纳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中,通过将接电头插接于车辆的充电口,由于接电头与插座电连接,因此,外部插头能够在插接于插座时,通过接电头取用车辆的电池内的电力,即本公开的电源转接装置能够利用新能源车的电池的电力,为车外电器产品供电。具体使用时,先将接电头插入充电口,之后,使安装板带动插座切换至伸出位置,此时,插座暴露于主体件,方便用户将外部插头插接于插座,在外部插头插接在插座上后,使安装板带动插座切换至缩回位置,此时,插座进入容纳腔内,并带动外部插头的插头本体也进入容纳腔内,这样,在电源转接装置使用时,可以实现插座的隐藏式设计,防止雨水接触到插座。在电源转接装置使用完毕后,将接电头拔出充电口,并使插座切换至伸出位置,拔出外部插头,之后,可以将插座切换至缩回位置,这样,在电源转接装置使用完毕或不使用时,也可以实现插座的隐藏式设计,利于减小电源转接装置的体积,便于收纳和携带。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第一立体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第二立体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第三立体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插座和安装板,且插座处于缩回位置;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插座处于伸出位置;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插座与外部插头装配在一起;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插座与外部插头装配在一起;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插座与外部插头装配在一起,且插座处于缩回位置;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插座与外部插头装配在一起,且插座处于缩回位置;
图10是图8中电源转接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A-A的剖视图;
图12是图8中电源转接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B-B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C-C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中插座与安装板的装配示意图,且外部插头插接于插座;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处于仰视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中插座与安装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中密封软胶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中密封软胶块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电头,11-插接孔,12-卡槽,2-主体件,20-开口,21-容纳腔,22-导向凹槽,23-定位凹槽,24-止挡台,25-环形凹槽,26-握持部,27-主体部,3-插座,31-背板,32-插孔,33-导向凸起,4-安装板,41-豁口,411-第一容置区,412-第二容置区,42-拉手,43-避让豁口,5-支撑件,6-定位板,61-定位凸起,7-密封圈,81-密封软胶板,811-布线区,812-角板,813-第一缝隙,814-第二缝隙,82-密封软胶块,821-插接块,8211-插接板,8212-插接槽,91-卡扣,92-驱动件,100-外部插头,101-电线,102-插头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是基于图9中的XYZ坐标系定义的,具体地,以X方向指代前后方向,并以箭头所指的一侧为前,反之为后;以Y方向指代左右方向,并以箭头所指的一侧为左,反之为右;以Z方向指代上下方向,并以箭头所指的一侧为上,反之为下,其中,上与顶对应,下与底对应;另外,上下方向还可以对应于电源转接装置的重力方向。“内、外”是指各零部件自身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不同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本公开对此不作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源转接装置,参考图1至图10中所示,电源转接装置包括接电头1、主体件2以及供外部插头100插接的插座3,接电头1连接于主体件2并用于插接于车辆的充电口(图中未示出),主体件2形成有具有开口20的容纳腔21,主体件2上活动地连接有安装板4,插座3与接电头1电连接,且插座3连接于安装板4,安装板4能够带动插座3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切换,在伸出位置,插座3经开口20退出容纳腔21并暴露于主体件2;在缩回位置,插座3经开口20进入容纳腔21并隐藏在主体件2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电源转接装置中,通过将接电头1插接于车辆的充电口,由于接电头1与插座3电连接,因此,外部插头100能够在插接于插座3时,通过接电头1取用车辆的电池内的电力,即本公开的电源转接装置能够利用新能源车的电池的电力,为车外电器产品供电。具体使用时,先将接电头1插入充电口,之后,使安装板4带动插座3切换至伸出位置,此时,插座3暴露于主体件2,方便用户将外部插头100插接于插座3,在外部插头100插接在插座3上后,使安装板4带动插座3切换至缩回位置,此时,插座3进入容纳腔21内,并带动外部插头100的插头本体102也进入容纳腔21内,这样,在电源转接装置使用时,可以实现插座3的隐藏式设计,防止雨水接触到插座3。在电源转接装置使用完毕后,将接电头1拔出充电口,并使插座3切换至伸出位置,拔出外部插头100,之后,可以将插座3切换至缩回位置,这样,在电源转接装置使用完毕或不使用时,也可以实现插座3的隐藏式设计,利于减小电源转接装置的体积,便于收纳和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车外电器产品即用电器通过插座3取用电力的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本公开对此不作赘述,这里,本公开的接电头1实际上相当于一种转换接头,即由于插座3无法与车辆的充电口直接连接,因此,需要使用接电头1,通过接电头1与充电口的插接,间接地实现充电口与插座3的电连接。另外,本公开对安装板4的具体活动形式不作限制,这里,安装板4既可以转动地连接于主体件2也可以移动地连接于主体件2本公开将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详细介绍。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接电头1言,其可以开设有多个插接孔11,每个插接孔11插接在充电口的对应位置上,且每个插接孔11可以设置有导电电极,每个导电电极用于与充电口内的电力输出电极电连接,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另外,主体件上还可以形成空腔,该空腔用于布置连接在接电头与插座之间的线路或电子器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至图9中所示,上述的开口20可以设置为:在接电头1插接于充电口时,开口20朝下设置且位于主体件2的底部。这样,在电源转接装置使用时,插座3处于缩回位置并隐藏在容纳腔21中,这里,开口20的设置可以防止雨水进入容纳腔21中,从而进一步降低插座3接触到雨水的概率。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10中所示,在缩回位置,安装板4关闭开口20。这样,在缩回位置,安装板4对开口20的关闭可以防止雨水经开口20进入容纳腔21中,即降低插座3接触到雨水的概率。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板4可移动地连接于主体件2。这样,可以简化安装板4的活动形式,另外,安装板4的移动可以带动插座3平移,在外部插头100插接于插座3时,插座3的平移可以防止外部插头100意外脱离插座3。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至图10中所示,安装板4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主体件2,插座3立设在安装板4的内侧。这样,在伸出位置,方便人员将外部插头100插接于插座3。在开口20朝下设置且位于主体件2的底部的方式下,安装板4的上下移动时,通过主体件2的遮挡还可以防止雨水接触到安装板4以及插座3。当然,安装板4还可以沿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移动地连接于主体件2,相应地,插座3立设在安装板4的内侧,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至图7中所示,插座3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背板31和插孔32,插孔32用于供外部插头100插接,电源转接装置包括连接于主体件2的支撑件5,背板31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支撑件5和插孔32之间,支撑件5靠近背板31设置,其中,在伸出位置,支撑件5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位于背板31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中。这里,在伸出位置,插座3退出容纳腔21并供外部插头100插接,在外部插头100沿前后方向插接于插座3时,背板31受力,会有沿前后方向远离插孔32的趋势,这样,容易导致插座3变形或者摇摆甚至损坏,本公开通过设置支撑件5,在伸出位置时,支撑件5能够在外部插头100插接于插座3时为插座3提供支撑力,即支撑背板31,即防止插座3变形或损坏。这里,对于支撑件5的位置而言,其可以布置在开口20附近,相应地,参考图3、图5以及图7中所示,安装板4上可以开设有避让豁口43,该避让豁口43用于避让支撑件5,这样的布置可以进一步缩短支撑件5与背板31的间距。另外,避让豁口43内可以设置有密封环(图中未示出),该密封环用于提供支撑件5与避让豁口43的密封,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支撑件5可以构造为块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这样,支撑件5沿上下方向延伸,可以增加与背板3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自身对插座3的支撑效果。
可选地,参考图5至图7中所示,接电头1可以连接在主体件2的前端,并位于插座3的前侧。这样,接电头1可以沿前后方向插接于充电口,这里,本公开将接电头1的插接方向与外部插头100的插接方向均布置在前后方向,利于用户对电源转接装置的使用,不需要用户来回走动或变换位置。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插座3与主体件2之间可以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插座3沿上下方向移动。这样,可以保证插座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平稳性。这里,本公开对导向结构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本公开将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详细介绍。
可选地,参考图5、图7、图11、图12、图13、图15和图16中所示,导向结构包括成对设置且滑动配合的导向凸起33和导向凹槽22,导向凸起33和导向凹槽22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插座3和主体件2中的一者设置有导向凸起33、另一者设置有导向凹槽22。这样,通过导向凸起33与导向凹槽22的滑动配合,可以引导插座3沿上下方向平稳的移动。这里,导向凸起33可以构造为柱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参考图5、图7、图11、图12、图13、图15和图16中所示,插座3的左右两侧均可以设置有导向凸起33和导向凹槽22中的一者,主体件2的左右两侧均可以设置有导向凸起33和导向凹槽22中的另一者,其中,同侧设置的导向凸起33和导向凹槽22滑动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插座3上下移动时的平稳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插座3与主体件2之间可以设置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用于提供插座3与主体件2之间的定位。这样,通过定位结构可以提高插座3与主体件2之间的装配精度。
可选地,参考图9以及图11至图15中所示,插座3的顶部连接有定位板6,定位结构包括成对设置且滑动配合的定位凸起61和定位凹槽23,定位凹槽23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定位板6和主体件2中的一者设置有定位凸起61、另一者设置有定位凹槽23。这样,通过定位凸起61与定位凹槽23的配合,可以实现插座3与主体件2之间的定位,且定位凸起61与定位凹槽23的滑动配合不会影响插座3的上下移动。
可选地,参考图9以及图11至图15中所示,定位板6的左右两侧均可以设置有定位凸起61和定位凹槽23中的一者,主体件2的左右两侧均可以设置有定位凸起61和定位凹槽23中的另一者,其中,同侧设置的定位凸起61和定位凹槽23滑动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插座3与主体件2之间的定位精度。
可选地,参考图11至图15中所示,主体件2上设置有定位凹槽23,且主体件2上设置有位于每个定位凹槽23下端的止挡台24,止挡台24用于限制定位板6向下滑出主体件2。这样,通过设置止挡台24,可以防止定位板6向下滑出主体件2,即防止插座3向下滑出主体件2。这里,开口20设置在主体件2的底部且朝下设置。
可选地,参考图15中所示,主体件可以包括主体部27,上述的导向凹槽22和定位凹槽23均可以开设于该主体部27上,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缩回位置,安装板关闭开口的方式下,电源转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密封结构,第一密封结构用于提供安装板4与主体件2之间的密封。这样,通过第一密封结构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雨水从安装板4与主体件2之间进入容纳腔21,即进一步降低在缩回位置下,插座3接触到雨水的概率。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14以及图16至图18中所示,主体件2上可以开设有环绕开口20设置的环形凹槽25,第一密封结构包括连接于安装板4内侧的密封圈7,在缩回位置,安装板4用于将密封圈7形状配合的抵压在环形凹槽25中。这样,通过安装板4将密封圈7抵压在环形凹槽25中,可以实现安装板4与主体件2之间的密封。另外,由于密封圈7具有弹性,因此,在密封圈7抵压在环形凹槽25中后,密封圈7会紧密嵌入环形凹槽25中并产生挤压力,在缩回位置,起到安装板4与主体件2相互锁紧的作用,即也实现了安装板4与主体件2的卡合效果,此时,需要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安装板4与主体件2分离。另外,根据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6和图17中所示,环形凹槽25的数量可以至少为两个,两个环形凹槽25同心的设置,相应的,密封圈7的数量与环形凹槽25的数量对应。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图5、图7、图10、图14、图16、图18以及图10中所示,安装板4或主体件2上开设有与容纳腔21连通的豁口41,豁口41用于避让外部插头100的电线101,豁口41中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用于提供豁口41与电线101之间的密封。这样,豁口41的设置可以避让电线101,第二密封结构的设置可以保证豁口41与电线101之间的密封,防止雨水从该豁口41处进入容纳腔21。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图14、图16以及图18至图20中所示,第二密封结构可以包括密封软胶板81,密封软胶板81具有布线区811,且在布线区811内设置有多个周向布置的角板812,相邻两个角板812之间开设有第一缝隙813,多个角板812设置为:在电线101穿设于布线区811时,多个角板812共同包裹电线101,相邻两个角板812之间的第一缝隙813封闭。这样,在电线101穿设于布线区811时,角板812受到挤压,此时,相邻两个角板812之间的第一缝隙813由于角板812受到挤压而封闭,多个角板812共同包裹电线,此时,可以实现密封软胶板81与电线101的密封。
可选地,参考图14、图16、图18以及图20中所示,密封软胶板81上开设有与布线区811连通的第二缝隙814,第二缝隙814用于供电线101进入布线区811。这里,由于外部插头100的插头本体102不易从布线区811中穿出,因此,通过设置第二缝隙814,使得电线101能够从第二缝隙814中进入布线区811,进而与角板812配合。这里,在电线101移出第二缝隙814后,通过密封软胶板81自身的弹性可以使第二缝隙814自动被封闭,这样,可以防止雨水经第二缝隙814进入容纳腔21。
可选地,参考图7、图14、图16、图18以及图21中所示,安装板4或主体件2在豁口41处具有第一容置区411和第二容置区412,第一容置区411位于第二容置区412的内侧,密封软胶板81设置在第一容置区411内,第二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容置区412的密封软胶块82,密封软胶块82包括插接在一起的两个插接块821,每个插接块821在自身厚度方向具有依次交错布置的插接板8211和插接槽8212,其中,一个插接块821中的插接板8211插接到另一个插接块821中的插接槽8212中,插接板8211与第二缝隙814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二缝隙814能够与插接槽8212连通。这样,在电线101穿设在布线区811时,首先使电线101挤压两个插接块821上对应的插接板8211和插接槽8212,使每个插接板8211挤压变形后避让电线,这一过程中,电线101能够从插接槽8212的边缘处逐步移动至第二缝隙814,进而电线101能够从第二缝隙814移动至布线区811中,在电线101进入第二缝隙814后,插接板8211能够恢复原状并再次插入对应的插接槽8212中,这样,可以实现密封软胶块82自身的密封,防止雨水经密封软胶块82进入容纳腔21。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和图15中所示,主体件2上设置有卡接结构,卡接结构包括卡扣91和驱动件92,驱动件92用于带动卡扣91运动,以使卡扣91卡接于充电口或脱离充电口。这样,通过卡扣91与充电口的卡接,可以防止接电头1意外脱离充电口。这里,驱动件92可以带动卡扣91伸缩,以使卡扣91卡接于充电口或脱离充电口,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另外,接电头1上还可以形成有卡槽12,该卡槽12可以与充电口内的卡舌等卡接在一起,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11中所示,安装板4的外侧连接有拉手42。这样,方便用于推拉安装板4或者转动安装板4,即方便用户使安装板4活动。这里,拉手4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这样,方便用户从不同位置使安装板4活动。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5中所示,主体件2可以形成有握持部26,握持部26内开设有容纳腔21。这样,握持部26的设置方便用户握持主体件2,进而方便用户将接电头1插接于充电口。另外,握持部26内开设容纳腔21可以使容纳腔21共用握持部26的布置空间,减小电源转接装置的体积。
下面,本公开将结合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对电源转接装置的具体使用过程做详细介绍。参考图5至图12中所示,在用户需要取用车辆内电池的电力时,首先将接电头1沿前后方向插入车辆的充电口,并通过驱动件92带动卡扣91卡接于充电口,此时,完成接电头1与充电口的稳定连接,之后,参考图5中所示,用户通过拉手42向下拉动安装板4,使安装板4带动插座3移动至伸出位置,之后,参考图6和图7中所示,用户将外部插头100的插头本体102插接于插座3的插孔32,同时,将外部插头100的电线101向下折弯,使电线101依次经过上述的插接槽8212和第二缝隙814,最终进入布线区811中,被多个角板812所包裹,此时,完成了外部插头100与插座3以及安装板4和第二密封结构的装配,之后,参考图8至图12中所示,将安装板4向上推动,使插座3切换至缩回位置,并使安装板4抵顶于主体件2,此时,密封圈7提供了安装板4与主体件2之间的密封,且保证了安装板4与主体件2的紧密配合,使安装板4不会向下脱离主体件2。在电源转接装置使用完毕后,将安装板4下拉,使插座3再次切换至伸出位置,拔下外部插头100,之后推动安装板4向上,使插座3再次切换至缩回位置,通过驱动件92使卡扣91脱离充电口,之后,可以将电源转接装置收纳起来。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24)

1.一种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电头、主体件以及供外部插头插接的插座,所述接电头连接于所述主体件并用于插接于车辆的充电口,所述主体件形成有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主体件上活动地连接有安装板,所述插座与所述接电头电连接,且所述插座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能够带动所述插座在伸出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插座经所述开口退出所述容纳腔并暴露于所述主体件;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插座经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容纳腔并隐藏在所述主体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设置为:在所述接电头插接于所述充电口时,所述开口朝下设置且位于所述主体件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安装板关闭所述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件,所述插座立设在所述安装板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背板和插孔,所述插孔用于供外部插头插接,所述电源转接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件的支撑件,所述背板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插孔之间,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背板设置,其中,在所述伸出位置,所述支撑件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背板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构造为块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头连接在所述主体件的前端,并位于所述插座的前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与所述主体件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插座沿上下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成对设置且滑动配合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凸起和所述导向凹槽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插座和所述主体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导向凸起、另一者设置有导向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中的一者,所述主体件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中的另一者,其中,同侧设置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滑动配合在一起。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与所述主体件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用于提供所述插座与所述主体件之间的定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的顶部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成对设置且滑动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定位板和所述主体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者设置有定位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中的一者,所述主体件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中的另一者,其中,同侧设置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滑动配合在一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上设置有所述定位凹槽,且所述主体件上设置有位于每个定位凹槽下端的止挡台,所述止挡台用于限制所述定位板向下滑出主体件。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接装置包括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用于提供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主体件之间的密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上开设有环绕所述开口设置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内侧的密封圈,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安装板用于将所述密封圈形状配合的抵压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或所述主体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豁口,所述豁口用于避让所述外部插头的电线,所述豁口中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用于提供所述豁口与所述电线之间的密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密封软胶板,所述密封软胶板具有布线区,且在所述布线区内设置有多个周向布置的角板,相邻两个角板之间开设有第一缝隙,多个所述角板设置为:在所述电线穿设于所述布线区时,多个所述角板共同包裹所述电线,相邻两个所述角板之间的第一缝隙封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软胶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布线区连通的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用于供所述电线进入所述布线区。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或所述主体件在所述豁口处具有第一容置区和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一容置区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的内侧,所述密封软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区内,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区的密封软胶块,
所述密封软胶块包括插接在一起的两个插接块,每个插接块在自身厚度方向具有依次交错布置的插接板和插接槽,其中,一个插接块中的插接板插接到另一个插接块中的插接槽中,
所述插接板与所述第二缝隙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二缝隙能够与所述插接槽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上设置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扣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卡扣运动,以使所述卡扣卡接于所述充电口或脱离所述充电口。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的外侧连接有拉手。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形成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内开设有所述容纳腔。
CN202222518358.6U 2022-09-22 2022-09-22 电源转接装置 Active CN218242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8358.6U CN218242414U (zh) 2022-09-22 2022-09-22 电源转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8358.6U CN218242414U (zh) 2022-09-22 2022-09-22 电源转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2414U true CN218242414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6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18358.6U Active CN218242414U (zh) 2022-09-22 2022-09-22 电源转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24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4051A (zh) 一种插头插座适配器
WO2019015508A1 (zh) 一种锂电池及充电宝
CN106329225A (zh)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的公插头及连接装置
CN209088165U (zh) 高压连接器组合
CN104752883A (zh) 电动汽车电源线密封连接结构
CN101740930A (zh) 带有滑动板的插座组件
CN210092483U (zh) 一种连接器
CN109217023A (zh) 一种具有故障切除功能的直流充电桩
CN108337883A (zh) 电动滑板车
CN218242414U (zh) 电源转接装置
CN111416228A (zh) 电缆快速拆接用耦合器
CN212587802U (zh) 一种信息安全化转换接头
CN212626327U (zh) 高压连接器
CN101409407A (zh) 用于便携接收器和电源之间电连接的装置
CN106299858B (zh) 电连接器
CN208028275U (zh) 一种接线板
CN208782162U (zh) 一种具有充电保护功能的直流充电桩
CN208078303U (zh) 导电端子和电连接器
CN206195073U (zh)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的公插头及连接装置
CN113488828A (zh) 一种可快捷安装电缆设备
CN202260987U (zh) 侧向导接的电源转换器
CN220963932U (zh) 一种电动车的充电接口装置
CN207677170U (zh) 一种防水线连接器
CN206194840U (zh)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的双头连接装置
CN216086059U (zh) 一种接线盒出线端的防水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