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1988U - 一种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1988U
CN218241988U CN202222344863.3U CN202222344863U CN218241988U CN 218241988 U CN218241988 U CN 218241988U CN 202222344863 U CN202222344863 U CN 202222344863U CN 218241988 U CN218241988 U CN 218241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storage device
air
induced draft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4486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原
徐文军
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4486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19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1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1988U/zh
Priority to US18/349,877 priority patent/US20240077093A1/en
Priority to EP23185353.2A priority patent/EP4333161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DFLUID DYNAMICS, i.e. METHODS OR 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FLOW OF GASES OR LIQUIDS
    • F15D1/00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2Gases with free flow by convection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7Stationary installation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沿着支撑结构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1层支撑层;储能设备,储能设备的顶端开设出风口,储能设备的侧壁开设进风口,储能设备的个数至少为2个,并通过各支撑层分为至少2层设置,相邻层储能设备之间的支撑层镂空设置或者隔断设置;安装在储能设备上且与储能设备的进风口连通的引风结构,引风结构用于从远离所在或者相邻储能设备的出风口的位置引风,以减少储能设备的出风口排出的热风进入储能设备的进风口的热量,从而避免了影响储能设备的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在应用中,当场地受限时,通常需要将储能件进行双层叠放。而储能件的温控单元或功率转换单元等通常需要通过进排风散热。
目前,储能件通常是侧壁水平进风,顶端出风。当面临双层叠放需求时,下层储能件排出的热量会被上层储能件的进风口吸入,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旨在减小储能设备排出至上层储能设备或者本层储能设备内的热量,以避免影响上层或者本层储能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储能装置,包括: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沿着所述支撑结构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1层支撑层;
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的顶端开设出风口,所述储能设备的侧壁开设进风口,所述储能设备的个数至少为2个,并通过各所述支撑层分为至少2层设置,相邻层所述储能设备之间的支撑层镂空设置或者隔断设置;
安装在所述储能设备上且与所述储能设备的进风口连通的引风结构,所述引风结构用于从远离所在或者相邻所述储能设备的出风口的位置引风。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相邻层所述储能设备之间的支撑层镂空设置,所述引风结构至少设置在非底层的所述储能设备的侧壁上,且非底层所述储能设备上的引风结构的进风口开设在该所述引风结构背离底层所述储能设备的一端。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相邻层所述储能设备之间的支撑层隔断设置,所述引风结构至少设置在非顶层的所述储能设备的侧壁上,且所述引风结构的进风口开设在远离顶层所述储能设备的一端。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结构包括引风罩;
所述引风结构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引风罩的一侧,所述引风罩开设出风口的那侧固定在所述储能设备上,且所述引风罩的出风口环绕所述储能设备的进风口;
所述引风结构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引风罩上。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罩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沿着靠近所述引风罩的出风口的方向,向远离所述引风罩的第二端的方向倾斜,所述引风罩的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倾斜面上。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罩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且所述第二倾斜面沿着靠近所述引风罩的出风口的方向,向远离所述引风罩的第一端的方向倾斜。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罩的第二倾斜面上开设有维护口,且所述维护口处安装有可开合的维护门。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引风罩的进风口处的第一防护网和/或第一过滤器和/或第一百叶窗。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罩安装到所述储能设备上时,所述引风罩的两端中至少处于底端的端部开设有排污口,且所述排污口处密封安装有可开合的排污门。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储能设备上的挡风板;
所述挡风板用于隔开所在所述储能设备的进风口与所在所述储能设备的出风口或者相邻所述储能设备的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案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这些组合之后所得的实施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装置,通过在支撑结构上沿着高度方向设置支撑层来支撑储能设备,以实现储能设备的分层设置。由于储能设备上安装有引风结构,而引风结构能够从远离所在储能设备的出风口或者相邻储能设备的出风口的位置引风,因此,减少了储能设备的出风口排出的热风进入储能设备的进风口的热量,从而避免了影响储能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新颖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引风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引风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上安装引风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引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上安装引风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10中:
储能装置1000、支撑结构100、储能设备200、引风结构300、支撑部101、支撑架102、支撑板103、引风罩301、第一倾斜面301a、第二倾斜面301b、维护门302、排污门303、第一防护网304、第一储能件201、第二储能件202、第一出风口201a、第二出风口202a、第一进风口201b、第二进风口202b、第二防护网203、第三防护网204、挡风板3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1-图10,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新颖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面”、“底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成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结合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1000,能够减小储能设备200排出至上层储能设备200或者本层储能设备200内的热量,以避免影响上层或者本层储能设备200的正常运行。
如图1-图4所示,储能装置1000包括支撑结构100、储能设备200及引风结构300,支撑结构100用于分层支撑储能设备200,以减小占地面积。
具体地,支撑结构100沿着支撑结构100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1层支撑层。可以理解地,支撑结构100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撑储能设备200,可以是钢制件或者铁制件等构成,只要满足能够分层支撑储能设备200的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支撑结构100包括支撑架102及支撑板103,支撑架102为分层设置的矩形架体,支撑板103分别铺设在矩形架体的各层上,形成支撑层。支撑层一方面用于支撑储能设备200,另一方面可以用于维护行走使用。可以理解地,上述公开的支撑结构100的具体结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设置支撑结构100为其它形状的结构。
储能设备200的顶端开设出风口,储能设备200的侧壁开设进风口,储能设备200的个数至少为2个,且分别置于支撑结构100的各层上,相邻层储能设备200之间的支撑层镂空设置或者隔断设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任意一个支撑结构100的最下方的支撑层的结构不限于和上方的各个支撑层结构相同,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支撑结构100上,最下方的支撑层采用镂空设置时,其上方的所有支撑层可以是镂空设置,也可以是隔断设置;在同一个支撑结构100上,最下方的支撑层采用隔断设置时,其上方的所有支撑层可以是镂空设置,也可以是隔断设置。
可以理解地,不限于全部储能设备200均置于支撑层上,也可以在地面上放置一层储能设备200,将其它层的储能设备200分别放置于各支撑层上。当支撑结构100沿着支撑结构100的高度方向设置有1层支撑层时,此时,可以设置该支撑层与地面相距一定的距离,在地面上放置一层储能设备200,并在支撑层上放置一层储能设备200,以满足通过支撑层将储能设备200分为至少2层。
引风结构300安装在储能设备200上,且与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连通,引风结构300用于从远离所在或者相邻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的位置引风。由于储能设备200上安装有引风结构300,而引风结构300能够从远离所在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或者相邻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的位置引风,因此,减少了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排出的热风进入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的量,从而避免了影响储能设备200的正常运行。
具体地,相邻层储能设备200之间的支撑层镂空设置时,引风结构300至少设置在非底层的所述储能设备200的侧壁上,如图1和图2所示。也就是说,当相邻层储能设备200之间的支撑层镂空设置时,在1个储能装置1000中,各层储能设备200的侧壁可以均设置在引风结构300,也可以在除了最底层的储能设备200的侧壁不设置引风结构300外,其它各层的储能设备200的侧壁均设置引风结构300。当然,最底层的储能设备200的侧壁也可以设置引风结构300。
当相邻层储能设备200之间的支撑层隔断设置时,引风结构300至少设置在各隔断层下方的储能设备200的侧壁上,如图3和图4所示,减少了从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的量,避免了影响各层储能设备200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说,当相邻层储能设备200之间的支撑层隔断设置时,在1个储能装置1000中,各层储能设备200的侧壁可以均设置在引风结构300,也可以在除了最顶层的储能设备200的侧壁不设置引风结构300外,其它各层的储能设备200的侧壁均设置引风结构300。当然,最顶层的储能设备200的侧壁也可以设置引风结构300。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层镂空设置是指支撑层上设置有通孔,此时,位于较低层的储能设备200排出的热风能够沿着支撑层上的通孔向上排出,如图1所示;支撑层隔断设置是指支撑层为封闭结构,较低层的储能设备200排出的热风无法穿过支撑层向上排出,而只能沿着支撑层的底端端面从相邻支撑层围设的腔体的四周溢出,如图3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支撑层镂空设置时,支撑层支撑各个储能设备200的底端的支撑部101采用隔断设置,一方面增加了对储能设备200的支撑强度,另一方面,支撑部101隔开了下方的储能设备200排出的热风,减少或者完全避免这些热风直吹位于支撑部101上方的储能设备200。
进一步地,储能设备200向支撑部101的投影至少完全落入支撑部101内,即支撑部101完全防护了支撑部101所支撑的储能设备200不被下方的热风直吹。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101可以是空心的腔体结构,也可以是实心的板状结构。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沿着支撑结构100的底端到顶端的方向,支撑部101的两侧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支撑板103两侧倾斜设置,起到了一个导向流经支撑板103的侧壁的热风的作用,使得热风流经支撑板103的侧壁后向背离支撑板103所支撑的储能设备200的方向流动,进一步减少了下热风流入上层储能设备200内的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9所示,引风结构300包括引风罩301,引风结构300的出风口设置在引风罩301的一侧,即引风罩301上的出风口为引风结构300的出风口,引风罩301开设出风口的那侧固定在储能设备200上,且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环绕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具体地,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的周向设置有凸沿,凸沿与储能设备200的侧壁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引风结构300的进风口设置在引风罩301上,进风口可以开设在引风罩301背离出风口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引风罩301的顶端或者底端的端面上,具体根据实际需要安装引风结构300。
如图1所示,支撑层镂空设置,引风罩301安装在较上层的储能设备200上,且引风罩的顶端开设进风口,即引风罩301的进风口远离较下层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即背离较下层的储能设备200,有效减少了较下层储能设备200排出并进入较上层储能设备200的热风量,避免了影响较上层储能设备200的正常运行。
如图3所示,支撑层隔断设置,引风罩安装在较下层的储能设备200上,且引风罩的底端开设进风口,即引风罩的进风口远离较本层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有效减少了本层储能设备200排出并进入本层储能设备200的热风量,避免了影响储能设备200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引风罩30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301a,第一倾斜面301a沿着靠近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的方向,向远离引风罩301的第二端的方向倾斜,如图5所示,以在引风罩的顶端设置第一倾斜面301a为例,第一倾斜面301a的设置,能够防止积雪或异物堆积到引风罩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引风罩301的进风口开设在第一倾斜面301a上。
需要说明的是,引风罩301的第一端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倾斜面301a,而直接设置引风罩301的顶端为平面,引风罩301的进风口开设在引风罩301的顶端,如图8和图9所示。
当然,还可以将引风罩301的进风口开设在引风罩301面向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的侧壁上,如图7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引风罩30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301b,且第二倾斜面301b沿着靠近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的方向,向远离引风罩301的第一端的方向倾斜。
当引风罩301的顶端进风时,那么,引风罩301的第一端为顶端,引风罩301的第二端为底端,通过在引风罩301的第二端设置第二倾斜面301b,且第二倾斜面301b沿着靠近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的方向,向远离引风罩301的第一端的方向倾斜,因此,使得较下层的储能设备200排出的热风能够沿着第二倾斜面301b的导向作用向远离较上层的储能设备200的方向移动,进一步减少了较下层的储能设备200排出的热风进入较上层的储能设备200。
当引风罩301的底端进风时,那么,引风罩301的第一端为底端,引风罩301的第二端为顶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引风罩301的第二倾斜面301b上开设有维护口,且维护口处安装有可开合的维护门302,便于通过开合维护门302来维护储能设备200。需要说明的是,维护门302可以一侧铰接在引风罩301上,另一侧卡扣或者锁止在引风罩301上;维护门302也可以是整体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安装在引风罩301上。
为了便于排出引风罩301内的异物,避免进入储能设备200对储能设备200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引风罩301安装到储能设备200上时,引风罩301的两端中至少处于底端的端部开设有排污口,且排污口处密封安装有可开合的排污门303。具体地,排污门303可以一侧铰接在引风罩301上,另一侧卡扣或者锁止在引风罩301上;排污门303也可以是整体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安装在引风罩301上。
为了减少进入引风罩301内的异物,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引风结构300还包括安装在引风罩301的进风口处的第一防护网304和/或第一过滤器和/或第一百叶窗。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引风结构300包括设置在储能设备200上的挡风板305,挡风板305用于隔开所在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与所在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或者相邻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
具体地,当支撑层镂空设置时,将挡风板305至少设置在位于较上层的储能设备200上,且位于该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的下方,以隔开较上层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与较下层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为了进一步减少进入较上层的储能设备200的热风量,可以在较上层的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的上方同时安装挡风板305,以隔开该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与进风口。
当支撑层隔断设置时,将挡风板305至少设置在较下层的储能设备200上,具体地,挡风板305位于该层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的上方,以隔开该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与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设备200包括第一储能件201及与第一储能件201靠设的第二储能件202,如图1和图2所示。
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包括分别开设在第一储能件201及第二储能件202的顶端的第一出风口201a及第二出风口202a,第一出风口201a开设在第一储能件201的顶端靠近第二储能件202的那侧,第二出风口202a开设在第二储能件202的顶端靠近第一储能件201的那侧。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包括开设在第一储能件201及第二储能件202的侧壁的第一进风口201b及第二进风口202b,第一进风口201b开设在第一储能件201远离第二储能件202的那侧,第二进风口202b开设在第二储能件202远离第一储能件201的那侧。也就是说,第一进风口201b和第二进风口202b均远离第一出风口201a及第二出风口202a,进一步减少了从第一出风口201a及第二出风口202a排出的热风回流至第一进风口201b及第二进风口202b。
为了避免杂质等进入储能设备200的内部,可以在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处安装第二防护网203。
为了避免杂质等进入未安装导风罩301的储能设备200内,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未安装导风罩301的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处安装第三防护网204。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表示方位的词,例如,上下等均是以图1中的方向进行的设定,仅为了表述的方便,并不具有其它特定含义。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结构(100),所述支撑结构(100)沿着所述支撑结构(100)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1层支撑层;
储能设备(200),所述储能设备(200)的顶端开设出风口,所述储能设备(200)的侧壁开设进风口,所述储能设备(200)的个数至少为2个,并通过各所述支撑层分为至少2层设置,相邻层所述储能设备(200)之间的支撑层镂空设置或者隔断设置;
安装在所述储能设备(200)上且与所述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连通的引风结构(300),所述引风结构(300)用于从远离所在或者相邻所述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的位置引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相邻层所述储能设备(200)之间的支撑层镂空设置,所述引风结构(300)至少设置在非底层的所述储能设备(200)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相邻层所述储能设备(200)之间的支撑层隔断设置,所述引风结构(300)至少设置在非顶层的所述储能设备(200)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结构(300)包括引风罩(301);
所述引风结构(300)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引风罩(301)的一侧,所述引风罩(301)开设出风口的那侧固定在所述储能设备(200)上,且所述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环绕所述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
所述引风结构(300)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引风罩(30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罩(30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301a),所述第一倾斜面(301a)沿着靠近所述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的方向,向远离所述引风罩(301)的第二端的方向倾斜,所述引风罩(301)的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倾斜面(301a)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罩(30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301b),且所述第二倾斜面(301b)沿着靠近所述引风罩(301)的出风口的方向,向远离所述引风罩(301)的第一端的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罩(301)的第二倾斜面(301b)上开设有维护口,且所述维护口处安装有可开合的维护门(302)。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结构(300)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引风罩(301)的进风口处的第一防护网(304)和/或第一过滤器和/或第一百叶窗。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罩(301)安装到所述储能设备(200)上时,所述引风罩(301)的两端中至少处于底端的端部开设有排污口,且所述排污口处密封安装有可开合的排污门(303)。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结构(300)包括设置在所述储能设备(200)上的挡风板(305);
所述挡风板(305)用于隔开所在所述储能设备(200)的进风口与所在所述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或者相邻所述储能设备(200)的出风口。
CN202222344863.3U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储能装置 Active CN2182419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4863.3U CN218241988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储能装置
US18/349,877 US20240077093A1 (en) 2022-09-01 2023-07-10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EP23185353.2A EP4333161A1 (en) 2022-09-01 2023-07-13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4863.3U CN218241988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1988U true CN218241988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85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44863.3U Active CN218241988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7093A1 (zh)
EP (1) EP4333161A1 (zh)
CN (1) CN21824198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58762B1 (ko) * 2011-05-31 2014-02-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냉각 시스템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배터리 랙
JP6187694B2 (ja) * 2014-06-10 2017-08-30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電池盤
WO2017044830A1 (en) * 2015-09-11 2017-03-16 Younicos Inc. Modular energy storage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33161A1 (en) 2024-03-06
US20240077093A1 (en) 2024-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074293C1 (ru) Модуль для конструкции потолка в помещениях стерильной чистоты
EP3883356B1 (en) Ventilation and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JP5174949B2 (ja) 同時給排形換気扇
US9782710B2 (en) Multi-sided ventilation assembly for wind turbine tower access door
CN109219289A (zh) 一种用于jp柜的防水罩及防水组件
CN218241988U (zh) 一种储能装置
JPS5930998B2 (ja) 低騒音冷却塔
CN210986848U (zh) 一种户外用大功率变频器
CN209365935U (zh) 一种充电桩进风风道结构
CN103934105B (zh) 机车复合冷却器空气过滤装置
CN211183818U (zh) 一种兼具防尘和优良散热性能的组串式逆变器
WO2022141994A1 (zh) 一种籽粒分隔结构及筛选系统
CN209990186U (zh) 一种降尘隔音箱体结构
CN208236754U (zh) 一种具有均匀导流结构的降噪型风帽
CN105823197A (zh) 一种新型空气净化器
JP6809536B2 (ja) 強制空冷装置
CN219980252U (zh) 用于预装式变电站的散热风道构造
CN217541053U (zh) 一种百叶窗及空调
CN205725326U (zh) 一种高防护等级的风冷发电机
CN114337099B (zh) 自清洁式风力发电机用直接通风冷却装置
CN110535049A (zh) 一种用于电箱百叶窗的防尘防水结构
CN207165995U (zh) 双排箱变充电设备
CN207647425U (zh) 一种百叶出风窗
CN218480717U (zh) 一种能出风的家用电器
CN215276281U (zh) 一种发电机组空气过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