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1979U -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41979U CN218241979U CN202222010868.2U CN202222010868U CN218241979U CN 218241979 U CN218241979 U CN 218241979U CN 202222010868 U CN202222010868 U CN 202222010868U CN 218241979 U CN218241979 U CN 2182419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heat
- heat exchanger
- exchange flow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段和两个第二换热段,第一换热段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段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流道,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段中的第二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中第一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由此,第二换热段中的第二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中第一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第二换热段的换热能力大于第一换热段的换热能力,增加第二换热段的换热,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对电芯端部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池包中的电芯往往存在散热效率低,以及不同部位散热不均匀的问题,散热效率低或电芯之间的散热程度不同,部分电芯容易受热膨胀产生安全隐患,从而限制电池包整体的快充能力。大倍率快充电流策略需要结合电芯的温度去设定,电芯局部温度过高会限制快充的策略设定,从而限制整体的快充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换热器和多个电芯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段和两个第二换热段,两个所述第二换热段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段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换热段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段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流道,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段中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一换热段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段中第二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中第一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第二换热段的换热能力大于第一换热段的换热能力,增加第二换热段的换热,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对电芯端部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段中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一换热段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数量小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段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沿第二方向排布,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段的结构强度大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段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段的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部分为实心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壁厚大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壁厚。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每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均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换热段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换热段拼接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段分别为挤出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多个电芯组和多个换热器,多个所述电芯组并排放置,每个所述电芯组包括至少一个电芯,每个所述换热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所述电芯组与所述换热器交替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换热器沿第三方向排布,每个所述换热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进口和出口,多个所述换热器的所述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端且彼此连通,多个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且彼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包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电芯组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立体拆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与换热器的部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内换热流体的流动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内部的换热流道分布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8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与电芯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电池包;
10、电芯;
20、换热器;21a、第一换热段;21b、第二换热段;211、第一换热流道;212、第二换热流道;213、进口;214、出口;215、第一汇流区;216、第二汇流区;217、第三汇流区;218、第四汇流区;
22、导热件;23、连接进口管;24、连接出口管;25、连接管;
200、盖板;300、托盘;301、容纳腔;
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C、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20,换热器20包括第一换热段21a和两个第二换热段21b。第一方向A为换热器2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B为换热器20的宽度方向,第三方向C为换热器20的厚度方向,且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和第三方向C相互正交。换热器20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等于其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换热器20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等于其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6所示,换热器20两个第二换热段21b分别连接在第一换热段21a的沿换热器20第一方向A的两端,第一换热段21a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换热流道211,第二换热段21b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流道212,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段21b中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21a中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占比。即,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段21b中所有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总体积与第二换热段21b的体积之比大于第一换热段21a中所有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总体积与第一换热段21a的体积之比。
在换热器20内部设有第二换热流道212和第一换热流道211,例如,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和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第一换热流道211与第二换热流道212沿第一方向A相对。例如,在第二换热段21b和第一换热段21a的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以使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大于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从而以使第二换热段21b中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21a中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占比,以使第二换热段21b的换热能力大于第一换热段21a的换热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20,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段21b中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21a中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占比,第二换热流道212与第二换热段21b的体积之比较大,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较大,流经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流量增加,以使第二换热段21b的换热能力大于第一换热段21a的换热能力,增加第二换热段21b的换热。如此,当将换热器20邻近电芯10的至少一面设置时,由于电芯极柱通常设置在电芯10的一端或两端,且电芯极柱位置的发热量相比于电芯10其它位置发热量大,可通过将换热器20端部的第二换热段21b邻近电芯10的极柱设置,从而针对性地提高对电芯极柱附近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两个第二换热段21b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的第二换热流道212与第二换热段21b的体积之比大于第一换热流道211与第一换热段21a的体积之比。例如,在需要换热器20的其中一个第二换热段21b具有较高的换热能力时,有一个第二换热段21b中所有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流道211中所有第一换热段21a的体积占比即可,此时,另一个第二换热段21b内具有的第二换热流道212与第二换热段21b的体积之比不做限定,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计,例如,另一个第二换热段21b具有的所有第二换热流道212与第二换热段21b的体积之比可以等于所有第一换热流道211与第一换热段21a的体积之比。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每个第二换热段21b中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21a中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占比。此时,两个第二换热段21b内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占比均大于第一换热段21a内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占比,两个第二换热段21b的换热能力均大于第一换热段21a的换热能力。由此,每个第二换热段21b中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21a中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占比,换热器20的两端的换热效果较好,对于将正负极柱设置在两端的电芯10来说,当将换热器20邻近电芯的至少一面设置时,可通过将设置在换热器20端部的两个第二换热段21b分别邻近电芯10两端的两个极柱设置,从而针对性地提高对电芯10两端极柱附近的散热效率。
例如,第一换热段21a与第二换热段21b的体积相同时,多个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之和小于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之和,第一换热流道211内流经的换热流体的流量较少,第二换热流道212内流经的换热流体的流量较多,第一换热流道211换热效果低于第二换热流道212,第一换热段21a的换热能力低于第二换热段21b的换热能力。由此,第二换热段21b的第二换热流道212内的换热流体的流通量大于第一换热流道211内换热流体的流通量,以使第二换热段21b对电芯极柱附近具有良好的换热能力。
为了便于一端的第二换热流道212内部的换热流体能够顺利流向第一换热流道211并流向另一端的第二换热流道212,在第一换热流道211与第二换热流道212之间可以设置第一汇流区215和第二汇流区216,第一汇流区215和第二汇流区216与第一换热流道2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2均连通。沿换热器20的第一方向A,第一汇流区215和第二汇流区216可以分别由换热器20的第一换热段21a和第二换热段21b限定出。换热器20内第一汇流区215和第二汇流区216对应的结构可以为沿换热器20第一方向A两端敞开的腔室,第一汇流区215和第二汇流区216分别连通第二换热流道212和第一换热流道211。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2内的换热流体会在第一汇流区215汇集后流向第一换热流道211,流出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换热流体会在第二汇流区216汇集后从另一端的第二换热流道212流出换热器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为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为多个,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小于至少一个换热器20端部的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即,当第一换热流道2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均为多个时,沿换热器20的第一方向A,第一换热段21a内的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小于其中一端的第二换热段21b内的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或者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同时小于两个第二换热段21b内的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例如,第一换热流道211的孔径与第二换热流道212的孔径相同时,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小于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段21b内的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第一换热流道211内换热流体流动的量减少,第一换热段21a的换热效率较低,上述至少一个的第二换热段21b内的第二换热流道212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从而使换热器20端部的换热效率较高。由此,第一换热流道2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小于至少一个换热器20的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可以增加流经第二换热段21b的换热流体的流量,以便当电芯端部的极柱邻近第二换热段21b设置时,换热器20可更好地带走极柱附近位置的热量,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当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和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换热流道211沿第二方向B排布,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2沿第二方向B排布,第二方向B和第一方向A垂直。由此,多个第一换热流道2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2沿第二方向B即换热器20的宽度方向排布,以增加换热器20沿第二方向B的换热效果,增加换热器20的换热面积。例如,在换热器20用于对包括至少一个电芯10的电芯组进行散热时,电芯组与换热器20在第三方向C间隔设置,沿第二方向B设置的换热流道可以增加与电芯10的接触面积,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由此,多个第一换热流道2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2沿第二方向B排布,可以增加换热器20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21a的结构强度大于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段21b的结构强度。例如,对于第一换热流道211的孔径与第二换热流道212的孔径相同时,第一换热段21a内设置较少的第一换热流道211,以使多个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之和与第一换热段21a的体积之比减小,可以相对增加第一换热段21a的结构强度。由此,第一换热段21a的结构强度大于第二换热段的结构强度,以使第一换热段21a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的能力。而当将换热器20邻近电芯10的至少一面设置,特别是当换热器20邻近电芯10的大面(即电芯所有表面中面积最大的面)设置时,由于电芯大面的中部位置是电芯10使用过程中膨胀概率和/或膨胀程度最大的面,使换热器20中部的第二换热段21b的结构强度大于端部的第一换热段21a的结构强度,可以抑制电芯10膨胀,提高电芯10和换热器20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换热段21a的对应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流道212的部分为实心结构。例如,第一换热段21a包括的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少于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沿第一方向A,第一换热流道211与至少部分第二换热流道212一一对应,第二换热流道212另一部分换热流道可以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流道211的连接处相对,降低第一换热流道211设置的密度。第一换热段21a的部分为实心结构时,可以增加第一换热段21a的结构强度,增加其抵抗变形的能力;或者,第一换热段21a的部分为封闭的中空结构时,可以降低换热器20的重量,实现换热器20的轻量化。由此,第一换热段21a的部分为实心结构,可以增加第一换热段21a的结构强度,以使换热器20能够更好的抑制例如电芯10的膨胀,提高换热器2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换热流道211的壁厚大于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流道212的壁厚。例如,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较少,相应地,相邻两个第一换热流道211之间的距离增大或者第一换热流道211与换热器20在换热器20第一方向A上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换热流道211在换热器20第一方向A上的壁厚增加,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换热流道211的孔径不变的情况下,相邻两个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增加。由此,至少一个第一换热流道211的壁厚大于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流道212的壁厚,以使第一换热段21a的结构强度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每个第二换热流道212和每个第一换热流道211均沿第一方向A直线延伸。由此,第一换热流道2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2沿第一方向A延伸,可以增加流道内部用于换热的换热流体的流速,以使换热流体能够更快速地降低第二换热段21b上的热量,以使用换热器20的安全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换热器20由第一换热段21a与对应的第二换热段21b拼接而成。例如,第一换热段21a和第二换热段21b可以分别制造,并可以通过焊接工艺将第二换热段21b与第一换热段21a连接的表面焊接,从而实现第一换热流道211与第二换热流道21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换热段21b远离第一换热段21a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三汇流区217和第四汇流区218,第三汇流区217和第四汇流区218可以分别由两个第二换热段21b相互远离的一端限定出,第三汇流区217和第四汇流区218为沿第一方向A两端敞开的腔室,第三汇流区217和第四汇流区218远离第二换热段21b的一端与外部连通。第三汇流区217和第四汇流区218与两个第二换热段21b相互远离的一端焊接连接,第三汇流区217和第四汇流区218可以降低换热流体的流速,同时能够保证进入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换热流体的流量足够,提高换热效率,以及在流出第二换热流道212后的换热流体可以先汇集后流出增加换热流体在换热流道内的时间,降低换热流体流出的速度。进入换热器20的换热流体可以依次流经第三汇流区217、一个第二换热流道212、第一汇流区215、第一换热流道211、第二汇流区216、另一个第二换热流道212后从第四汇流区218流出。
由此,第一换热段21a和对应的第二换热段21b拼接形成换热器20,可以降低换热器20的制造工艺的难度,提高换热器20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第一换热段21a和每个第二换热段21b分别为挤出成型件。由此,通过挤出成型工艺制造第一换热段21a和第二换热段21b,可以有效降低换热器20的制造成本,提高制造换热器20材料的利用率,提高制造的效率和产品的良率。
可选地,如图7所示,换热器20内部的第二换热流道212或者第一换热流道211可以沿换热器20的第二方向B间隔设置,沿换热器20的第一方向A延伸,从而增加换热器20的换热面积和换热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1000,包括多个电芯组和换热器20,多个电芯组并排放置,每个电芯组包括至少一个电芯10,换热器20为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换热器20,沿换热器20的第三方向C每个电芯组与换热器20交替设置。这里以每个电芯组包括一个电芯10为例,即在每个电芯10沿第三方向C的两侧设置换热器20为例。
结合图1-图8,换热器20内部的换热器20和电芯10沿换热器20的第三方向C依次交替设置,每个换热器20的内部包括的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少于第二换热流道212的数量,且每个第二换热段21b中的第二换热流道212的体积占比大于第一换热段21a中第一换热流道211的体积占比。在第一换热流道211的孔径与第二换热流道212的孔径相同时,第一换热流道211的数量较小可以使对应的第一换热段21a的结构强度大于第二换热段21b的结构强度,由于电芯大面的中部位置是电芯10使用过程中膨胀概率和/或膨胀程度最大的面,在电芯10受热变形时,换热器20可以有效抑制电芯10的变形,增加电芯10的使用寿命。多个换热器20内部的换热流体流向相同,可以提高多个电芯10的散热效率。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池包1000还包括托盘300和盖板200,电芯10和换热器20置于托盘300限定的容纳腔301中,盖板200形成对容纳腔301的封闭。可选地,沿换热器20第二方向B的两侧可以设有冷板,增加电芯10在第二方向B上的两个侧面的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20,可以增加电池包1000的散热能力,增加使用电池包1000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换热器20沿第三方向C排布,每个换热器20的沿第一方向A的两端分别具有进口213和出口214,进口213可以设置在第三汇流区217和第四汇流区218的其中一个上,出口214可以设置在第三汇流区217和第四汇流区218的另一个上。多个换热器20的进口213位于换热器20的第一方向A的同一端且彼此连通,多个换热器20的出口214位于换热器20的第一方向A的另一端且彼此连通。沿第一方向A,相邻两个进口213和相邻两个出口214之间分别通过连接管25连通。
其中,电池包1000包括连接进口管23和连接出口管24,在最外侧的一个换热器20上,连接进口管23与其进口213连接,连接出口管24与其出口214连接,以使换热器20能够与外部的系统连通,从连接出口管24流出的高温的换热流体可以经外部的系统形成低温的换热流体并从连接进口管23流进换热器20中对电芯10进行散热。且多个换热器20内换热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同,例如,沿换热器20的第一方向A,从图5所示的左侧流动到右侧,换热流体在换热器20内部的流动方向在此不做限定,也可以从右往左流动。
由此,每个换热器20均设有进口213和出口214,且多个进口213彼此连通,多个出口214彼此连通,进入换热器20内部的换热流体可以分别从多个换热器20的进口213进入,从多个换热器20的出口214流出,以实现多个电芯10同步散热,提高电芯10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8所示,电池包1000还包括:导热件22,导热件22设于换热器20与电芯组之间。沿换热器20的第三方向C,电芯10的两侧均设有换热器20,换热器20与电芯10之间可以设有导热件22,导热件22可以通过喷涂或者填充在换热器20与电芯10之间。进一步地,导热件22为导热结构胶、导热硅胶或导热硅脂。导热件22在将与之接触的电芯10的热量导出的同时,可以具有粘接性以便于电芯10与换热器20的安装,导热件22还具有绝缘性和耐高温性,以使导热件22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增加电芯10的散热能力,提高电池包100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由此,导热件22设于换热器20和电芯组之间力,以通过导热件22可以增加换热器20的换热能力,从而可以提高电芯10的散热效率,保持电芯10具有良好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电池包1000,通过增加电池包1000的散热能力,降低车辆由于电池包1000散热能力弱导致爆燃等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降低车辆的使用和维护的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段和两个第二换热段,两个所述第二换热段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段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换热段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段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流道,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段中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一换热段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段中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一换热段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体积占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数量小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段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数量为多个,
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沿第二方向排布,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的结构强度大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段的结构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的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部分为实心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壁厚大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壁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每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均沿所述第一方向直线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换热段拼接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段分别为挤出成型件。
1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芯组,多个所述电芯组并排放置,每个所述电芯组包括至少一个电芯;
多个换热器,每个所述换热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所述电芯组与所述换热器交替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器沿第三方向排布,每个所述换热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进口和出口,多个所述换热器的所述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同一端且彼此连通,多个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且彼此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电芯组之间。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10868.2U CN218241979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
PCT/CN2023/109816 WO2024022479A1 (zh) | 2022-07-29 | 2023-07-28 |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10868.2U CN218241979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41979U true CN218241979U (zh) | 2023-01-06 |
Family
ID=84680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10868.2U Active CN218241979U (zh) | 2022-07-29 | 2022-07-29 |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4197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2479A1 (zh) * | 2022-07-29 | 2024-02-0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
-
2022
- 2022-07-29 CN CN202222010868.2U patent/CN21824197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2479A1 (zh) * | 2022-07-29 | 2024-02-0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523249B1 (en) | Mid-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 |
CN111668574A (zh) |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多级液冷板 | |
US20130309543A1 (en) | Cooling member of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and battery module employed with the same | |
JP2012164456A (ja) | 二次電池用の放熱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放熱板を配した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05990621A (zh) |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水冷板结构 | |
CN218241979U (zh) | 换热器、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17158331U (zh) | 一种逆流式圆柱电池堆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16544547A (zh) | 一种三面液冷的大圆柱电池系统 | |
CN215578726U (zh) | 电池模组用端板及电芯冷却结构和电池模组 | |
CN109830625B (zh) | 圆柱形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20652125U (zh) | 电池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 |
KR101929988B1 (ko) | 배터리 냉각용 열교환기 | |
CN114050347A (zh) | 一种圆柱电池模组 | |
CN219892253U (zh) | 电池包 | |
CN219800995U (zh) | 双面冷却电池模块 | |
CN107623101B (zh) | 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 |
CN216054847U (zh) | 电池包及车辆 | |
CN110880631A (zh) | 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曲线型变结构冷却板 | |
CN216288626U (zh) | 液冷板及电池包 | |
CN215266440U (zh) | 一种新型电池模组液冷装置 | |
CN116937020A (zh) |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8241978U (zh) | 换热器、电池包和车辆 | |
CN114156609A (zh) | 一种大电池用极柱 | |
CN219642947U (zh) | 电池模块的均温装置及电池模块 | |
CN218827457U (zh) | 电池液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