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19924U -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19924U
CN218219924U CN202220559009.6U CN202220559009U CN218219924U CN 218219924 U CN218219924 U CN 218219924U CN 202220559009 U CN202220559009 U CN 202220559009U CN 218219924 U CN218219924 U CN 2182199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odule
main body
steam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5900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新忠
高令宇
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i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i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i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i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5900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199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199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199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盖组件包括盖主体和面盖,盖主体与面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盖主体上安装有感温件;第一容置腔内还安装有与感温件电性相连的第一信息模块;第一容置腔内还安装有不与外部能量模块相连的可自主产生能量的自供能模块,自供能模块可用于对感温件和第一信息模块提供能量;第一容置腔内还安装有储能模块,自供能模块设置为与储能模块呈电性相连的结构来用于对储能模块进行补充能量,且储能模块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呈电性相连的结构;设置盖主体的下部表面的面积小于等于面盖的上部表面的面积。本方案解决了现有烹饪器具无法较好的来对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导致烹饪效果差以及无法较好的来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主要用于来对食材进行烹饪处理,如电磁炉、饭煲或蒸煮锅等,均可实现对食材的烹饪效果,其中,部分电器为了实现能够更好的对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判断,一般在煲盖上设置温度传感器来进行检测温度,但是温度传感器需要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工作,因此现有的电器中一般只有饭煲可以实现,电磁炉或蒸煮锅等就难以实现对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因饭煲的结构为设置煲盖与煲体相连结构来实现连接线相连进行对温度传感器的通电和信号传输,因此可以在煲盖上设置温度传感器来检测锅具内的温度,但是这种结构整体复杂,导致整体的成本构造非常高,且限制了电器的整体结构形态,使得电器无法较好的来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特别是电磁炉或蒸煮器等电器,无法较好的来实现对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导致对食材的整体烹饪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主要解决现有烹饪器具无法较好的来对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导致烹饪效果差以及无法较好的来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盖组件,包括盖主体,盖主体的上部安装有面盖,盖主体与面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盖主体上安装有感温件,感温件的下端贯穿盖主体的下部表面位置并构成朝向下侧方向延伸伸出的结构;
第一容置腔内安装有第一信息模块,第一信息模块与感温件电性相连;
第一容置腔内还安装有不与外部能量模块相连的可自主产生能量的自供能模块,自供能模块与第一信息模块电性相连来使得自供能模块可用于直接地或间接地对感温件和第一信息模块提供能量;
第一容置腔内还安装有储能模块,自供能模块设置为与储能模块呈电性相连的结构来用于对储能模块进行补充能量,且储能模块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呈电性相连的结构;
设置盖主体的下部表面的面积小于等于面盖的上部表面的面积。
前述的盖组件,自供能模块包括第一发电件,盖主体上或盖主体与面盖之间设置有隔离区,第一发电件位于隔离区内,且第一发电件的一端设置为与盖主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以及第一发电件的另一端设置为与面盖呈相互接触的结构;
第一发电件还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
前述的盖组件,隔离区内设置有用于隔绝热量传导的隔离件且隔离件设置为耐高温结构并设置为可隔热的结构;
或,隔离区内设置有用于隔绝热量传导的隔离腔且隔离腔设置为呈真空结构。
前述的盖组件,盖主体的外沿位置与面盖的外沿位置之间设置有防触件,防触件来构成盖主体与面盖之间呈不相互接触的结构;
防触件设置为至少包覆盖主体的侧部外沿位置并向下延伸来至少构成包覆盖主体的表面位置的一部分,和/或,防触件设置为至少包覆面盖的侧部外沿位置并向上延伸来至少构成包覆面盖的表面位置的一部分。
前述的盖组件,面盖的上部表面设置有多个散热部且散热部设置为呈凸起结构或凹陷结构并呈外露结构来使得面盖上用于散热的面积被增大;
或,面盖的上部表面设置有呈外露结构的散热部且散热部设置为呈深色结构;
或,面盖的上部表面上安装有散热件且散热件呈外露结构并至少覆盖面盖的上部表面的三分之一面积以及散热件覆盖面盖的位置至少包括第一发电件与面盖相互接触的位置。
前述的盖组件,盖主体的下部表面位置上设置有集热部且集热部设置为朝向下部方向延伸伸出的结构,集热部设置为由下至上呈逐渐扩张的结构,并设置第一发电件与盖主体相互接触的位置位于集热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对应区域内。
前述的盖组件,自供能模块包括太阳能发电件且在面盖上设置有供能区来将太阳能发电件安装于供能区上;太阳能发电件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
设置太阳能发电件的上表面构成为呈外露结构,或,设置太阳能发电件的上表面构成为呈外露结构且太阳能发电件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等于面盖的上表面的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前述的盖组件,自供能模块包括蒸汽组件,蒸汽组件包括集汽腔和汽轮,汽轮位于集汽腔内且设置为可旋转运动的结构;
自供能模块还包括第二发电件,第二发电件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
盖主体上设置有贯穿盖主体的下部表面的蒸汽入口,蒸汽入口与集汽腔呈相连通的结构;
面盖上还设置有溢汽口,溢汽口设置为与集汽腔呈相连通的结构,且溢汽口的截面积小于蒸汽入口的截面积。
前述的盖组件,第二发电件上设置有转子,转子设置为与汽轮相连接的结构来使得汽轮可带动转子同步旋转,或,转子设置为呈磁性结构且汽轮也设置为呈磁性结构使得汽轮可通过磁性力来带动转子同步旋转。
前述的盖组件,蒸汽入口与集汽腔之间设置有聚汽通道,且聚汽通道与集汽腔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承压件,承压件设置为可移动或可旋转的结构使得蒸汽可带动承压件进行移动或旋转来构成聚汽通道与集汽腔呈相连通结构。
烹饪系统,系统包括烹饪器具和锅具,锅具位于烹饪器具上,其特征在于:烹饪器具内设置有加热模块来对锅具进行加热;
系统还包括如前所述的盖组件;盖组件位于锅具上并与锅具之间构成有烹饪腔;烹饪器具内还设置有第二信息模块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加热模块和第二信息模块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且第二信息模块与第一信息模块设置为无线相连的结构来使得控制模块基于第二信息模块接收到的信息来控制加热模块的工作功率。
前述的烹饪系统,当盖组件位于锅具上时设置盖主体在烹饪腔上对应的区域位置上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烹饪腔的截面积的三分之一,和/或,当盖组件位于锅具上时设置面盖上相对烹饪腔呈外露结构的面积大于等于盖主体在烹饪腔上对应的区域位置上的覆盖面积。
前述的烹饪系统,盖组件上设置有触动部,触动部与自供能模块呈电性相连的结构,控制模块内设置有当第一信息模块和第二信息模块未构成无线相连的结构时则使得自供能模块或储能模块停止提供能量的阈值A且设置有当触动部被触动时则使得第一信息模块与第二信息模块来构成无线相连的结构的阈值B。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的盖组件主要可更广泛的适用到不同的烹饪器具上,实现烹饪器具在对锅具进行加热时通过盖组件来检测锅具内的温度,以便更好的控制烹饪器具的工作状态,不仅实现了盖组件的可适用范围更广,且实现了烹饪器具能够更好的进行烹饪。
本方案的盖组件内设置自供能模块,通过自供能模块来实现自主产生电能能量,使得盖组件无需来对接外部的电源即可实现工作,主要实现对盖组件内的感温件和第一信息模块来进行提供电能,使得盖组件的整体结构简单,无需对接外部能量模块即外部电源。
本方案的盖组件来实现设置感温件来进行检测温度,主要来实现对烹饪器具来加热锅具时对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通过基于感温件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来控制加热的状态或功率,实现提升烹饪器具对食材的烹饪效果。
本方案的盖组件通过自供能模块进行自主的提供电能,同时通过第一信息模块来实现对感温件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进行有效的无线传输,使得盖组件与烹饪器具之间无需设置进行温度信息传输的连接线或对接插接线,使得盖组件与烹饪器具之间配合使用的结构更简单,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
本方案的自供能模块实现通过烹饪器具在对锅具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实现自供能模块自主的产生电能能量,实现盖组件无需来对接外部能量模块即外部电源,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结构来实现自主产生电能能量,无需设置对盖组件进行提供电能能量的结构。
本方案的盖组件适用到烹饪器具上时,可以实现与烹饪器具之间的无线连接,主要通过无线连接来实现将盖组件内的感温件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来进行无线连接传输,实现烹饪器具基于感温件的温度信息来调节加热状态或功率,使得盖组件与烹饪器具之间无需设置连接线或对接插接线,使得盖组件与烹饪器具之间配合使用的结构更简单,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
本方案的盖组件的整体结构简单,无需来对接外部能量模块即外部电源,也无需设置连接线或对接插接线,盖组件整体上实现自主产生电能能量且来对温度进行检测,使得盖组件的可适用范围更广,可以适用到不同的烹饪器具上来使得烹饪器具具备更好的烹饪效果,同时可以更好的来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案的自供能模块的第一种结构方式示意及盖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方案的盖组件上设置集热部和散热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方案的自供能模块的第二种结构方式示意及盖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方案的自供能模块的第三种结构方式示意及盖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方案的盖组件位于锅具上且锅具位于烹饪器具上的示意图;
图6为本方案的电性连接框图;
附图标记:1-盖组件,10-盖主体,101-防触件,102-集热部,103-蒸汽入口,104-聚汽通道,105-承压件,11-面盖,111-供能区,112-散热部,113-溢汽口,114-散热件,12-第一容置腔,13-触动部,2-感温件,3-第一信息模块,4-自供能模块,41-第一发电件,42-太阳能发电件,43-蒸汽组件,431-集汽腔,432-汽轮,433-第二发电件,5-隔离区,51-隔离件,52-隔离腔,6-储能模块,7-烹饪腔,8-烹饪器具,81-加热模块,82-第二信息模块,83-控制模块,9-锅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如图1至图6构成所示,盖组件1适用到烹饪器具8上,烹饪器具8主要来对锅具9进行加热实现烹饪效果,盖组件1可以实现自主产生电能能量,同时可以对锅具9内的稳定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进行无线传输到烹饪器具8上,烹饪器具8基于接收到的温度信息来控制加热状态或功率,实现进一步提升烹饪效果,同时盖组件1的整体结构简单,可适用的范围更广,可以更好的适用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方案的盖组件1,包括盖主体10,盖主体10的上部安装有面盖11,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设置有第一容置腔12,第一容置腔12可以设置为单个腔体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多个独立的腔体结构,只需要满足第一容置腔12位于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即可,可以为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来构成的腔体结构,盖主体10上安装有感温件2,感温件2的下端贯穿盖主体10的下部表面位置并构成朝向下侧方向延伸伸出的结构,感温件2设置为温度传感器,感温件2来穿过盖主体10的下部表面来形成对盖主体10的下部外侧的稳定进行检测,当盖组件1应用到锅具9上时主要检测锅具9内的烹饪腔7内的温度,实现及时有效地来对温度进行检测;第一容置腔12内安装有第一信息模块3,第一信息模块3与感温件2电性相连,感温件2来检测温度信息,第一信息模块3主要实现来对温度信息进行传输,以便实现盖组件1能够对外来传输其检测到的温度信息;第一容置腔12内还安装有不与外部能量模块相连的可自主产生能量的自供能模块4,自供能模块4与第一信息模块3电性相连来使得自供能模块4可用于直接地或间接地对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提供能量,以便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无需来进行对接外部电源,实现盖组件1自主产生电能能量来使得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可以进行工作的结构,通过自供能模块4来实现自主产生电能能量,使得盖组件1无需来对接外部的电源即可实现工作,主要实现对盖组件1内的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来进行提供电能,使得盖组件1的整体结构简单,无需对接外部能量模块即外部电源。
其中,第一容置腔12内还安装有储能模块6,自供能模块4设置为与储能模块6呈电性相连的结构来用于对储能模块6进行补充能量,且储能模块6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3呈电性相连的结构,储能模块6设置为蓄电池结构,自供能模块4在自主产生的电能能量可以被储存在储能模块6内,储能模块6可以持续的来对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进行提供电能能量,自供能模块4主要通过储能模块6来形成与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的电性相连结构。
本方案的盖组件1的结构部分,设置盖主体10的下部表面的面积小于等于面盖11的上部表面的面积,以便自供能模块4能够更好地来进行结构布局,主要方便后续来对自供能模块4的不同结构来对应的形成较好的布局效果,进而提升自供能模块4进行自主产生电能的性能。
具体地,本方案的第一信息模块3,主要包括第一信息处理单元和第一信息发射单元,第一信息处理单元主要对感温件2检测到的温度数值进行转换处理形成温度信息,第一信息发射单元来将温度信息进行发射到外部实现温度信息的交互传输,当盖组件1适用到烹饪器具8上时,此时盖组件1实现将温度信息传输到烹饪器具8上来实现对温度信息的交互。
其中,第一信息发射单元可以设置为无线发射单元,实现对温度信息的无线发射传输效果,使得盖组件1进行对外传输温度信息时无需来设置连接线或插接对接线,使得盖组件1的整体结构简单,可适用的范围更广,可以更好的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方案的盖组件1来实现设置感温件2来进行检测温度,主要来实现对烹饪器具8来加热锅具9时对锅具9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通过基于感温件2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来控制加热的状态或功率,实现提升烹饪器具8对食材的烹饪效果。
本方案的自供能模块4,自供能模块4主要来实现提供能量,主要实现提供电能能量,其中,自供能模块4主要实现自主产生电能能量,无需来对接外部能量模块,如对接外部的电源插座或外部蓄电电源,也无需来对接烹饪器具8实现获得电能能量,实现盖组件1能作为独立的部件结构,盖组件1无需来设置对接外部能量模块进行补充电能即可实现盖组件1的正常工作,盖组件1工作主要为自供能模块4产生电能能量来提供到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感温件2来检测温度,第一信息模块3主要来对感温件2检测到的温度进行发射传输,以便实现盖组件1能够较好的来适用到更多的烹饪器具8上来实现对锅具9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实现盖组件1的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无需来对接外部进行补充电能能量。
其中,自供能模块4主要将自己产生的能力供给到储能模块6内,储能模块6实现将电能能力进行有效的存储,可以理解为类似个电池进行充电的结构,储能模块6可以将储存的电能能量在盖组件1启动的时候来实现对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进行供给电能能力,以便感温件2来对温度信息进行检测,同时以便第一信息模块3来对感温件2检测的温度信息进行发射传输。
本方案的盖组件1通过自供能模块4进行自主的提供电能,同时通过第一信息模块3来实现对感温件2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进行有效的无线传输,使得盖组件1与烹饪器具8之间无需设置进行温度信息传输的连接线或对接插接线,使得盖组件1与烹饪器具8之间配合使用的结构更简单,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
针对本方案的自供能模块4的结构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种结构方式,该三种结构方式均可实现自供能模块4来进行自主的产生电能能量,进而实现对第一信息模块3、感温件2进行供给电能进行工作,实现盖组件1的功能效果。
自供能模块4的第一种结构方式为:自供能模块4包括第一发电件41,盖主体10上或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设置有隔离区5,第一发电件41位于隔离区5内,且第一发电件41的一端设置为与盖主体10呈相互接触的结构以及第一发电件41的另一端设置为与面盖11呈相互接触的结构,隔离区5实现使得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不形成导通的接触结构,盖主体10和面盖11与第一发电件41接触的位置设置为金属材质构成,或者直接将面盖11和盖主体10设置为金属材质构成,隔离区5来形成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无法形成电性导通的结构,以便第一发电件41来进行自主产生电能的效果,其中,第一发电件41还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3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第一发电件41主要通过储能模块6来构成与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呈电性相连的结构,第一发电件41自主产生的电能进入到储能模块6内来储存,储能模块6来将电能供给到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上实现盖组件1的功能,当盖组件1用于到锅具9上时,锅具9被加热,此时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可以形成温度差,实现通过温度差来对第一发电件41进行自主产生电能能量的效果。
本方案中的第一发电件41设置为发电片,发电片设置为为半导体发电片,主要利用半导体发电片来实现温差发电进行提供能量,能量即为电能,温差发电是一种电方式,主要是利用塞贝尔效应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进而实现第一发电件41可以来对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供给电能能量,实现感温件2工作来进行检测温度,并实现第一信息模块3将感温件2检测到的温度来进行发射传输。
为了进一步提升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的温度差效果,本方案在隔离区5内设置有用于隔绝热量传导的隔离件51且隔离件51设置为耐高温结构并设置为可隔热的结构,隔离件51安装在隔离区5内,实现对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进行隔离并形成隔绝热量的效果,隔离件51可以设置为隔热棉或云母片等结构来进行隔绝热量,防止盖主体10上的热量传导至面盖11上,使得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形成更大的温度差。
或,为了进一步提升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的温度差效果,本方案在隔离区5内设置有用于隔绝热量传导的隔离腔52且隔离腔52设置为呈真空结构,通过真空结构的隔离腔52来使得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形成隔离的结构,防止盖主体10的温度被过多的传导至面盖11上,有效的来使得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有更大的温度差。
为了防止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形成接触的电性相连结构,本方案在盖主体10的外沿位置与面盖11的外沿位置之间设置有防触件101,防触件101来构成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呈不相互接触的结构,防触件101可以设置为软性结构的硅胶件,实现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相连安装时形成不直接接触的隔离结构,以便第一发电件41的两端来分别接触盖主体10和面盖11来形成可以进行温差发电的结构,同时,防触件101设置为至少包覆盖主体10的侧部外沿位置并向下延伸来至少构成包覆盖主体10的表面位置的一部分,和/或,防触件101设置为至少包覆面盖11的侧部外沿位置并向上延伸来至少构成包覆面盖11的表面位置的一部分,使得即使在盖组件1上有水滴或有蒸汽时此时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也不会形成相互接触的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面盖11的侧部外沿位置和盖主体10的侧部外沿位置出现因水滴导致构成相连通接触的结构,有效的提升了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不构成接触的结构效果,提升了第一发电件41来进行温差发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的温度差效果,面盖11的上部表面设置有多个散热部112且散热部112设置为呈凸起结构或凹陷结构并呈外露结构来使得面盖11上用于散热的面积被增大;通过设置散热部112来实现面盖11上进行散热的效果更好,可以有效的来进行散散发热量,进而降低面盖11的温度,使得面盖11与盖主体10之间具有更大的温度差,提升第一发电件41进行自主产生电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或,为了进一步提升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的温度差效果,面盖11的上部表面设置有呈外露结构的散热部112且散热部112设置为呈深色结构;深色结构有利于提升散热部112的散热效果,使得散热部112进行散热的整体效果更好,可以有效的来进行散散发热量,进而降低面盖11的温度,使得面盖11与盖主体10之间具有更大的温度差,提升第一发电件41进行自主产生电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或,为了进一步提升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的温度差效果,面盖11的上部表面上安装有散热件114且散热件114呈外露结构并至少覆盖面盖11的上部表面的三分之一面积以及散热件114覆盖面盖11的位置至少包括第一发电件41与面盖11相互接触的位置,实现散热件114上在面盖11上覆盖较大的面积来进行散热,进而提升面盖11通过散热件114来进行散发热量的效果,同时使得第一发电件41与面盖11接触的位置能够较好的进行散发热量,进而降低面盖11的温度,使得面盖11与盖主体10之间具有更大的温度差,提升第一发电件41进行自主产生电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散热件114且散热件114呈外露结构并至少覆盖面盖11的上部表面的二分之一面积以及散热件114覆盖面盖11的位置至少包括第一发电件41与面盖11相互接触的位置,可以进一步提升散热件114来对面盖11进行散发热量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间形成更大的温度差。
本方案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盖主体10上进行聚热来形成更大的温度差效果,本方案在盖主体10的下部表面位置上设置有集热部102且集热部102设置为朝向下部方向延伸伸出的结构,集热部102主要来朝向下部方向进行集聚热量,集热部102设置为由下至上呈逐渐扩张的结构,实现集热部102来有效的进行集聚更多的热量,以便盖主体10上的温度能够更高,并设置第一发电件41与盖主体10相互接触的位置位于集热部10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对应区域内,以便集热部102集聚的热量能够相对集中到第一发电件41与盖主体10相接触的位置上,进而能够更好的形成温度差,有利于提升第一发电件41来进行温差发电的性能。
可选地,集热部102设置为位于盖主体10的中部位置或中心位置,以便集热部102能够更好地来进行集聚热量,当盖组件1位于锅具9上时以便更好的来对锅具9内的烹饪腔7内的热量进行集聚。
自供能模块4的第二种结构方式为:自供能模块4包括太阳能发电件42且在面盖11上设置有供能区111来将太阳能发电件42安装于供能区111上,太阳能发电件42可以设置为多个太阳能发电板,将多个太阳能发电板安装在面盖11上来进行自主产生电能能量的效果,太阳能发电件42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3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主要设置为太阳能发电件42与储能模块6电性相连实现太阳能发电件42产生的电能能量被储存在储能模块6内,然后储能模块6将储存的电能能量供给到第一信息模块3上和感温件2上,实现感温件2进行工作来检测温度,实现第一信息模块3来对温度信息进行发射传输,其中,设置太阳能发电件42的上表面构成为呈外露结构以便太阳光能够照射到太阳能发电件42上来实现自主产生电能能量的效果,或,设置太阳能发电件42的上表面构成为呈外露结构且太阳能发电件42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等于面盖11的上表面的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使得具有足够大的面积来实现太阳能发电件42进行产生电能能量,以便实现盖组件1能够有较长的工作时间,防止盖组件1的工作时间过短导致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
可选地,设置太阳能发电件42的上表面构成为呈外露结构且太阳能发电件42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等于面盖11的上表面的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太阳能发电件42进行产生电能的面积,能够更好的来产生电能能量。
可选地,可以设置多个太阳能发电件42来根据需要分布安装在面盖11上实现自主产生电能能量的效果,太阳能发电件42与储能模块6电性相连,储能模块6与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电性相连,实现盖组件1来进行温度检测和温度信息传输的功能。
自供能模块4的第三种结构方式为:自供能模块4包括蒸汽组件43,蒸汽组件43包括集汽腔431和汽轮432,汽轮432位于集汽腔431内且设置为可旋转运动的结构,当盖组件1用于到烹饪器具8和锅具9上来进行对食材的烹饪时,此时会因加热来形成蒸汽,蒸汽进入到集汽腔431内实现集聚来形成冲击力可以带动汽轮432进行旋转运动,其中,自供能模块4还包括第二发电件433,第二发电件433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3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第二发电件433主要与储能模块6电性相连,储能模块6与第二信息模块82和感温件2电性相连,实现第二发电件433通过储能模块6来与第一信息模块3和感温件2电性相连,以便第二发电件433产生的电能能够被提供到感温件2上和第一信息模块3上,蒸汽带动汽轮432旋转,即可实现汽轮432旋转来实现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即可实现蒸汽组件43来使得第二发电件433产生电能,其中,具体的结构部分,盖主体10上设置有贯穿盖主体10的下部表面的蒸汽入口103,蒸汽入口103与集汽腔431呈相连通的结构,以便蒸汽能够通过蒸汽入口103进入到集汽腔431内,使得蒸汽在集汽腔431内来带动汽轮432进行旋转运动,同时在面盖11上还设置有溢汽口113,溢汽口113设置为与集汽腔431呈相连通的结构,且溢汽口113的截面积小于蒸汽入口103的截面积,使得蒸汽在带动汽轮432旋转后的气流能够通过溢汽口113向外进行排出,实现蒸汽带动汽轮432旋转运动的蒸汽循环供给的效果,进而实现使得第二发电件433进行在汽轮432旋转下实现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的效果。
可选地,第二发电件433上设置有转子,转子设置为与汽轮432相连接的结构来使得汽轮432可带动转子同步旋转,转子转动即可实现第二发电件433来进行自主产生电能,即为转子转动实现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此时可以将转子与汽轮432设置为直接相连接的结构来实现汽轮432带动转子旋转运动的结构,或,转子设置为呈磁性结构且汽轮432也设置为呈磁性结构使得汽轮432可通过磁性力来带动转子同步旋转,即为转子与汽轮432之间通过磁性力来实现带动同步旋转运动的结构,可以将转子设置为磁性结构或设置为安装磁性件,并在汽轮432上对应的设置为磁性结构或安装磁性件,在磁性力的作用下实现汽轮432旋转来带动转子的旋转,转子转动即可实现第二发电件433来进行自主产生电能,即为转子转动实现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蒸汽组件43来使得第二发电件433进行稳定产生电能能量的效果,本方案在蒸汽入口103与集汽腔431之间设置有聚汽通道104,聚汽通道104主要来实现对蒸汽的集聚效果,且聚汽通道104与集汽腔431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承压件105,承压件105设置为可移动或可旋转的结构使得蒸汽可带动承压件105进行移动或旋转来构成聚汽通道104与集汽腔431呈相连通结构,当蒸汽的量相对较小时此时蒸汽无法推动承压件105移动或旋转,此时蒸汽无法进入到集汽腔431内,当蒸汽的量在聚汽通道104内有效的集聚后,蒸汽形成一定的微压效果来使得承压件105进行移动或旋转来使得聚汽通道104与集汽腔431之间相连通,进而使得蒸汽在形成一定的微压效果后来对汽轮432进行旋转带动,使得汽轮432能够稳定地进行旋转运动,进而实现带动转子运动来使得第二发电件433产生电能能量,可以有效的提高产生电能能量的稳定性。
可见,上述的自供能模块4的三种结构方式均可来实现盖组件1进行自主的产生电能能量,实现自供能模块4来产生电能用于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的工作,实现盖组件1的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的自供能模块4产生的电能主要来补充到储能模块6内,然后通过储能模块6来对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提供电能能量,自供能模块4通过储能模块6来实现与感温件2和第一信息模块3形成电性相连的结构。
本方案的盖组件1主要应用到烹饪器具8和锅具9上来实现形成烹饪系统,进而实现烹饪器具8更好的来完成对食材的烹饪处理效果。
烹饪系统,系统包括烹饪器具8和锅具9,锅具9位于烹饪器具8上,烹饪器具8内设置有加热模块81来对锅具9进行加热,烹饪器具8可以为电饭煲结构之外的电磁炉、电炒炉等家用电器,烹饪器具8本身可以作为独立的加热器具来对锅具9进行加热处理,加热模块81可以为加热盘或电磁线圈盘等结构,只需要满足能够对锅具9进行加热处理即可,系统还包括如前所述的盖组件1,主要为实现锅具9放置到烹饪器具8上而盖组件1放置到锅具9上来形成对食材进行烹饪的系统,具体地,盖组件1放置位于锅具9上并与锅具9之间构成有烹饪腔7,烹饪腔7用于盛放被加热的食材;烹饪器具8内还设置有第二信息模块82和控制模块83,控制模块83分别与加热模块81和第二信息模块82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且第二信息模块82与第一信息模块3设置为无线相连的结构来使得控制模块83基于第二信息模块82接收到的信息来控制加热模块81的工作功率,通过将盖组件1上的第一信息模块3和烹饪器具8内的第二信息模块82无线相连来实现可以形成无线传输信息的结构,第一信息模块3主要将感温件2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来进行处理和无线传输到第二信息模块82,第二信息模块82来无线接收温度信息,同时,基于接收到的温度信息来使得控制模块83对加热模块81的加热功率和加热状态进行及时的调节,确保烹饪腔7内具有更合适、更准确的温度来对食材进行烹饪处理,进一步提升对食材的烹饪效果。
具体地,本方案的第二信息模块82,主要包括第二信息接收单元,第二信息接收单元主要接收第一信息发射单元发出的温度信息,第二信息接收单元来将温度信息可以传输到烹饪器具8内的控制模块83内,控制模块83可以基于温度信息来控制对锅具9进行加热的工作状态,当盖组件1适用到烹饪器具8上时,即盖组件1放置到锅具9上且锅具9放置到烹饪器具8上时,此时主要通过第一信息发射单元将感温件2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传输到第二信息接收单元实现温度信息传输到烹饪器具8上来实现温度信息的交互,进而基于温度信息来控制匹配的加热状态,提升烹饪效果。
其中,第二信息接收单元设置为无线接收单元,来进行接收无线发射单元发射出的温度信息,使得烹饪器具8上的第二信息模块82进行接收温度信息时无需来设置连接线或插接对接线,实现盖组件1与烹饪器具8之间进行无线传输温度信息的结构,盖组件1可适用的范围更广,可以更好的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
为了提升本方案中自供能模块4的性能结构,本方案中,当盖组件1位于锅具9上时设置盖主体10在烹饪腔7上对应的区域位置上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烹饪腔7的截面积的三分之一,使得盖主体10对烹饪腔7进行覆盖的面积具有一定的面积量,实现当自供能模块4包括第一发电件41时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来对第一发电件41形成集聚热量形成更大的温差效果,实现当自供能模块4包括太阳能发电件42时能够更好的来对烹饪腔7内的蒸汽或热气进行覆盖阻挡进而降低对太能能发电件的影响,确保太阳能发电件42在稳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自主产生电能能力,实现当自供能模块4包括蒸汽组件43时能够形成更好的集聚烹饪腔7内的蒸汽效果进而提升自供能模块4进行自主产生电能能量的性能;和/或,为了提升本方案中自供能模块4的性能结构,本方案中,当盖组件1位于锅具9上时设置面盖11上相对烹饪腔7呈外露结构的面积大于等于盖主体10在烹饪腔7上对应的区域位置上的覆盖面积,使得盖组件1上面盖11的外露面积大于等于盖主体10在烹饪腔7内的覆盖面积,实现当自供能模块4包括第一发电件41时可以形成较大的散热面积来对第一发电件41形成扩散热量形成更大的温差效果,实现当自供能模块4包括太阳能发电件42时能够具有更大的面积来安装太阳能发电件42进行高效的自主产生电能能量,太阳能发电件42的可利用面积更大,实现当自供能模块4包括蒸汽组件43时能够形成对烹饪腔7更好的覆盖来集聚蒸汽进而提升自供能模块4进行自主产生电能能量的性能。
可选地,设置当盖组件1位于锅具9上时设置盖主体10在烹饪腔7上对应的区域位置上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烹饪腔7的截面积的二分之一,可以进一步增大盖主体10对烹饪腔7进行覆盖的面积,进而提升其集聚热量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盖主体10与面盖11之前形成更大的温度差。
为了进一步提升盖组件1的可适用性和适用范围,本方案在盖组件1上设置有触动部13,触动部13与自供能模块4呈电性相连的结构,触动部13可以设置为触摸按键或者触控按键,触动部13的主要来实现对盖组件1的功能的开启或关闭效果,控制模块83内设置有当第一信息模块3和第二信息模块82未构成无线相连的结构时则使得自供能模块4停止提供能量的阈值A,即为当烹饪器具8被关闭或停止工作时,此时会形成第一信息模块3和第二信息模块82之间的无线连接为断路结构,则可以控制使得自供能模块4停止提供能量,或者控制储能模块6停止提供能量,此时控制模块83可以为烹饪器具8内的控制模块83,也可以为设置在盖组件1内的控制模块83,只需要使得盖组件1内停止提供电能能量来形成关闭的效果即可,即为不处于工作或待机的效果,且设置有当触动部13被触动时则使得第一信息模块3与第二信息模块82来构成无线相连的结构的阈值B,当用户将盖组件1放置到锅具9且锅具9放置到烹饪器具8上进行烹饪时,此时可以对触动部13进行触动实现使得盖组件1被启动,此时自供能模块4或储能模块6来进行提供电能能量,使得盖组件1处于工作状态;可以有效的节约储能模块6内的电能,防止因盖组件1待机等对电能能量的损耗导致盖组件1可工作的时间被降低的问题发生。
可见,本方案的盖组件1适用到烹饪器具8上时,可以实现与烹饪器具8之间的无线连接,主要通过无线连接来实现将盖组件1内的感温件2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来进行无线连接传输,实现烹饪器具8基于感温件2的温度信息来调节加热状态或功率,使得盖组件1与烹饪器具8之间无需设置连接线或对接插接线,使得盖组件1与烹饪器具8之间配合使用的结构更简单,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
工作原理:本方案的系统包括烹饪器具8、锅具9及盖组件1,盖组件1用于放置到锅具9上并将锅具9放置到烹饪器具8上来实现对食材进行烹饪的系统,盖组件1只要设置为自主产生电能能量并来实现对温度的检测,主要设置感温件2来对烹饪锅具9内的烹饪腔7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来无线发射传输到烹饪器具8内,烹饪器具8基于接收到的温度信息来更好的控制加热模块81的加热功率和加热状态,以便根据更准确的温度信息来控制加热,实现提升对食材的烹饪效果,盖组件1的结构整体简单,且盖组件1与烹饪器具8之间进行温度信息的传输部分无需设置连接线或对接插接线,盖组件1进行工作的电能能量的结构部分也无需设置连接线或对接插接线来与外部电源进行对接,使得整体结构简单,盖组件1作为独立的部件来进行工作,实现对温度的检测和温度信息的传输,整体上实现盖组件1可适用的范围更广。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盖组件,包括盖主体,其特征在于:盖主体的上部安装有面盖,盖主体与面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盖主体上安装有感温件,感温件的下端贯穿盖主体的下部表面位置并构成朝向下侧方向延伸伸出的结构;
第一容置腔内安装有第一信息模块,第一信息模块与感温件电性相连;
第一容置腔内还安装有不与外部能量模块相连的可自主产生能量的自供能模块,自供能模块与第一信息模块电性相连来使得自供能模块可用于直接地或间接地对感温件和第一信息模块提供能量;
第一容置腔内还安装有储能模块,自供能模块设置为与储能模块呈电性相连的结构来用于对储能模块进行补充能量,且储能模块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呈电性相连的结构;
设置盖主体的下部表面的面积小于等于面盖的上部表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自供能模块包括第一发电件,盖主体上或盖主体与面盖之间设置有隔离区,第一发电件位于隔离区内,且第一发电件的一端设置为与盖主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以及第一发电件的另一端设置为与面盖呈相互接触的结构;
第一发电件还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隔离区内设置有用于隔绝热量传导的隔离件且隔离件设置为耐高温结构并设置为可隔热的结构;
或,隔离区内设置有用于隔绝热量传导的隔离腔且隔离腔设置为呈真空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盖主体的外沿位置与面盖的外沿位置之间设置有防触件,防触件来构成盖主体与面盖之间呈不相互接触的结构;
防触件设置为至少包覆盖主体的侧部外沿位置并向下延伸来至少构成包覆盖主体的表面位置的一部分,和/或,防触件设置为至少包覆面盖的侧部外沿位置并向上延伸来至少构成包覆面盖的表面位置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面盖的上部表面设置有多个散热部且散热部设置为呈凸起结构或凹陷结构并呈外露结构来使得面盖上用于散热的面积被增大;
或,面盖的上部表面设置有呈外露结构的散热部且散热部设置为呈深色结构;
或,面盖的上部表面上安装有散热件且散热件呈外露结构并至少覆盖面盖的上部表面的三分之一面积以及散热件覆盖面盖的位置至少包括第一发电件与面盖相互接触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盖主体的下部表面位置上设置有集热部且集热部设置为朝向下部方向延伸伸出的结构,集热部设置为由下至上呈逐渐扩张的结构,并设置第一发电件与盖主体相互接触的位置位于集热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对应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自供能模块包括太阳能发电件且在面盖上设置有供能区来将太阳能发电件安装于供能区上;
太阳能发电件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
设置太阳能发电件的上表面构成为呈外露结构,或,设置太阳能发电件的上表面构成为呈外露结构且太阳能发电件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等于面盖的上表面的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自供能模块包括蒸汽组件,蒸汽组件包括集汽腔和汽轮,汽轮位于集汽腔内且设置为可旋转运动的结构;
自供能模块还包括第二发电件,第二发电件设置为与第一信息模块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
盖主体上设置有贯穿盖主体的下部表面的蒸汽入口,蒸汽入口与集汽腔呈相连通的结构;
面盖上还设置有溢汽口,溢汽口设置为与集汽腔呈相连通的结构,且溢汽口的截面积小于蒸汽入口的截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发电件上设置有转子,转子设置为与汽轮相连接的结构来使得汽轮可带动转子同步旋转,或,转子设置为呈磁性结构且汽轮也设置为呈磁性结构使得汽轮可通过磁性力来带动转子同步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蒸汽入口与集汽腔之间设置有聚汽通道,且聚汽通道与集汽腔相连的位置处设置有承压件,承压件设置为可移动或可旋转的结构使得蒸汽可带动承压件进行移动或旋转来构成聚汽通道与集汽腔呈相连通结构。
11.烹饪系统,系统包括烹饪器具和锅具,锅具位于烹饪器具上,其特征在于:烹饪器具内设置有加热模块来对锅具进行加热;
系统还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盖组件;
盖组件位于锅具上并与锅具之间构成有烹饪腔;
烹饪器具内还设置有第二信息模块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加热模块和第二信息模块构成为电性相连的结构,且第二信息模块与第一信息模块设置为无线相连的结构来使得控制模块基于第二信息模块接收到的信息来控制加热模块的工作功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当盖组件位于锅具上时设置盖主体在烹饪腔上对应的区域位置上的覆盖面积大于等于烹饪腔的截面积的三分之一,和/或,当盖组件位于锅具上时设置面盖上相对烹饪腔呈外露结构的面积大于等于盖主体在烹饪腔上对应的区域位置上的覆盖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盖组件上设置有触动部,触动部与自供能模块呈电性相连的结构,控制模块内设置有当第一信息模块和第二信息模块未构成无线相连的结构时则使得自供能模块或储能模块停止提供能量的阈值A且设置有当触动部被触动时则使得第一信息模块与第二信息模块来构成无线相连的结构的阈值B。
CN202220559009.6U 2022-03-15 2022-03-15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Active CN2182199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59009.6U CN218219924U (zh) 2022-03-15 2022-03-15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59009.6U CN218219924U (zh) 2022-03-15 2022-03-15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19924U true CN218219924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2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59009.6U Active CN218219924U (zh) 2022-03-15 2022-03-15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199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00733U (zh) 一种具有空气炸及压力烹饪的器具
CN105455663A (zh) 一种加热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压力锅、电饭煲
CN201452838U (zh) 分体式电蒸锅
CN210124575U (zh) 一种旋转烹饪炒菜机
CN218219924U (zh) 盖组件及其烹饪系统
CN103690054A (zh)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CN101461669A (zh) 多功能烹饪机
CN111743378B (zh) 一种旋转翻炒式烹饪器具
CN201499996U (zh) 焖饭锅
CN204445306U (zh) 电饭煲
CN213940444U (zh) 煮饭炒菜一体烹饪电器
CN201445329U (zh) 微电脑多功能遥控自动电饭锅
CN201445334U (zh) 微电脑节能电压力锅
CN101214116A (zh) 一种高热效的电热烹饪锅具和可保温电热烹饪锅具
CN211022229U (zh) 一种电饭煲防溢探头结构
CN210124628U (zh) 一种热效率高的烹饪器具
CN208740656U (zh) 带存水盒的蒸汽锅具
CN202950523U (zh) 一种多功能可视性压力电烹饪炉
CN214510703U (zh) 节能安全的反热辐射型电饭煲
CN201418654Y (zh) 节能电压力锅
CN208463596U (zh) 一种具有多重导热加热结构的电饭锅
CN201185840Y (zh) 节能煲
CN207532318U (zh) 一种烤盘无缝对接的烹烤装置
CN206880574U (zh) 微压蒸汽蒸饭煲
CN108185803A (zh) 带存水盒的蒸汽锅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