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98293U -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98293U
CN218198293U CN202223008270.6U CN202223008270U CN218198293U CN 218198293 U CN218198293 U CN 218198293U CN 202223008270 U CN202223008270 U CN 202223008270U CN 218198293 U CN218198293 U CN 218198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peller
connecting portion
wheel
friction pulley
boo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082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皓
赵银成
孙君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East Railway Baichua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East Railway Baichua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East Railway Baichua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East Railway Baichua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082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98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98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98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助推机,包括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均包括电池、电机、主动轮和支撑轮,所述电机连接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下方设置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接触,所述主动轮与火车轮接触,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与铁轨接触,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通过连接杆连接,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上的电机均设有信号接受装置,所述信号接受装置与遥控器匹配。由于设置了左右两个推进器,并通过连接杆将两个推进器连接起来,并通过同一个遥控器控制两个电机,使得左右两个推进器可以同步推进同时作用在左右两个火车轮上,双侧驱动可以有效避免局部轨道存在打滑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近距离托运设备,尤其是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背景技术
铁路机务段、编组站和机车生产单位常常在轨道车辆及其车轮部件在加工生产、检修维护时,经常需要对轨道车辆及其车轮部件进行转场,传统中多采用机车头牵引、人力牵引或采用钢绳电动牵引的方式。人工推动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轨道助推机用于轮对,转向架轮对,转向架机车车辆在轨道上的移动。
现有技术中心存在一些轨道助推车,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 102167057 A公开了一种铁路机车专用助推车,车身1上安装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减速机3,减速机3的输出端上安装有主动轮,主动轮4的下方并排安装有第一摩擦轮5和第二摩擦轮6,第一摩擦轮5和第二摩擦轮6的外圆表面分别与主动轮4的外圆表面相摩擦接触,第一摩擦轮5和第二摩擦轮6之间留有间隙且下端踏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该技术通过电机带动减速机驱动橡胶轮系的方式来推动铁路机车,位于上方的主动轮通过摩擦力带动位于下方的两个摩擦轮,其中的一个摩擦轮与火车轮的外轮缘接触并推动机车,受力切入点较低,助推车不会产生上下跳动的现象,传动稳定性好。
但是该技术只能对机车一侧的车轮进行推动,无法对两侧的车轮同时推动,造成车辆一侧受力,车体受力不均匀,容易发生打滑,造成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机车的两侧同时推动的轨道助推机,能够在两侧车轮下方同时推动,使得两侧车轮受力均衡,不易打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轨道助推机,包括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均包括电池、电机、主动轮和支撑轮,所述电机连接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下方设置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接触,所述主动轮与火车轮接触,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与铁轨接触,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通过连接杆连接,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上的电机均设有信号接受装置,所述信号接受装置与遥控器匹配。
由于设置了左右两个推进器,并通过连接杆将两个推进器连接起来,并通过同一个遥控器控制两个电机,使得左右两个推进器可以同步推进同时作用在左右两个火车轮上,双侧驱动可以有效避免局部轨道存在打滑现象。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连接杆可拆卸的与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连接。
由于连接杆可拆卸,使得整个设备可以方便的安装拆卸,在使用时可以分别安装左右推进器就位后,在讲连接杆安装,方便收纳,方便转场作业。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铰接。
由于讲连接杆设置为铰接的两部分,可以在不使用时将左右推进器折叠起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中间杆连接,所述中间杆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铰接,所述中间杆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能够将中间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使得中间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形成不可活动的直杆。
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间设有中间杆,可以使得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中间杆与左右推进器形成四边形,更方便折叠。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左推进器与右推进器上设置相匹配的锁扣,使得当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折叠后通过锁扣将左推进器与右推进器连接在一起。
将左右推进器折叠后通过锁扣连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均包括内安装板和外安装板,所述电池、主动轮、支撑轮、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设置在内安装板和外安装板之间。
这样的结构方便安装,结构简单紧凑,减轻重量,方便维护。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外安装板的外侧设置行走轮。
在将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折叠后,行走轮就位于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的底部,通过行走轮可以方便的搬运本设备。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摩擦轮和/或第二摩擦的内侧设有导向部。
导向部可以紧贴铁轨的内侧,起到导向的作用。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支撑轮的内侧设有导向部。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上连接制动部连杆,所述制动部连杆连接制动部,所述制动部与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分别设置在火车轮的前后两侧。
设置了制动部,可以在需要停止推进时,启动左右推进器的刹车功能,可以使得电机对主动轮制动,使得制动部对火车轮起到阻挡作用。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轨道助推机由于设置了左右两个推进器,并通过连接杆将两个推进器连接起来,并通过同一个遥控器控制两个电机,使得左右两个推进器可以同步推进同时作用在左右两个火车轮上,双侧驱动可以有效避免局部轨道存在打滑现象。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左推进器或右推进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左推进器或右推进器去掉外外安装板1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左推进器或右推进器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加上制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制动部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左推进器1,右推进器2,电池3,电机4,主动轮5,支撑轮6,第一摩擦轮7,第二摩擦轮8,火车轮9,铁轨10,连接杆11,第一连接部11a,第二连接部11b,中间杆11c,销孔12,锁扣13,内安装板14,外安装板15,行走轮16,导向部17,制动部连杆18,制动部19,侧板20,第一轮21,第二轮22,第三轮2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实施例中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该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本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一个实施例”或“本实施例”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并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B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助推机,包括左推进器1和右推进器2,所述左推进器1和右推进器2均包括电池3、电机4、主动轮5和支撑轮6,所述电机4连接主动轮5,所述主动轮5下方设置第一摩擦轮7和第二摩擦轮8,所述主动轮5与火车轮9接触,所述第一摩擦轮7和第二摩擦轮8与铁轨10接触,所述主动轮5与所述第一摩擦轮7和第二摩擦轮8接触,电机将动力传递给主动轮5,主动轮5通过摩擦力将动力传递给第一摩擦轮7和第二摩擦轮8,从而第一摩擦轮7和第二摩擦轮8与铁轨10产生摩擦力,使得推进器具有对火车轮9推进力,主动轮5同时也通过摩擦力推动火车轮,支撑轮6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左推进器1和右推进器2通过连接杆11连接,左推进器1和右推进器2上的电机4均设有信号接受装置(图中未画出),所述信号接受装置与遥控器(图中未画出)匹配。
由于设置了左右两个推进器,并通过连接杆11将两个推进器连接起来,并通过同一个遥控器控制两个电机,使用时,通过遥控器遥控,左右两个推进器同步启动,同步制动,使得左右两个推进器可以同步推进同时作用在左右两个火车轮上,双侧驱动可以有效避免局部轨道存在打滑现象。
连接杆11可拆卸的与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连接。由于连接杆11可拆卸,使得整个设备可以方便的安装拆卸,在使用时可以分别安装左右推进器就位后,在讲连接杆安装,方便收纳,方便转场作业,一个人即可操作。连接杆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1b,所述第一连接部11a与第二连接部11b铰接。由于讲连接杆设置为铰接的两部分,可以在不使用时将左右推进器折叠起来。
第一连接部11a与第二连接部11b通过中间杆11c连接,所述中间杆11c与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1b铰接,所述中间杆11c与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1b之间设置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能够将中间杆11c、第一连接部11a和第二连接部11b固定,使得中间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形成不可活动的直杆。
固定装置可以是在铰接轴旁边的固定销轴(图中未画出)。安装时,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形成一条直线,使得两者的销孔12对准,插入固定销轴,从而使得连接杆具有刚性。
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间设有中间杆11c,可以使得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中间杆与左右推进器形成四边形,更方便折叠。
左推进器1与右推进器2上设置相匹配的锁扣13,使得当第一连接部11a与第二连接部11b折叠后通过锁扣13将左推进器与右推进器连接在一起。将左右推进器折叠后通过锁扣连接在一起,可以方便收纳和携带。
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均包括内安装板14和外安装板15,所述电池3、主动轮5、支撑轮6、第一摩擦轮7和第二摩擦8设置在内安装板和外安装板之间。这样的结构方便安装,结构简单紧凑,减轻重量,方便维护。
外安装板的外侧设置行走轮16。在将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折叠后,行走轮16就位于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的底部,通过行走轮可以方便的搬运本设备。
第一摩擦轮和/或第二摩擦的内侧设有导向部17。导向部17可以紧贴铁轨10的内侧,起到导向的作用。支撑轮6的内侧也设有导向部17。
左推进器1和右推进器2上连接制动部连杆18,所述制动部连杆18连接制动部19,所述制动部19与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分别设置在火车轮9的前后两侧。设置了制动部19,可以在需要停止推进时,启动左右推进器的刹车功能,可以使得电机对主动轮制动,使得制动部对火车轮起到阻挡作用。
制动部19包括两个侧板20,两个侧板20内安装第一轮21、第二轮22和第三轮23,第一轮21与铁轨10接触,第三轮23和第二轮22与火车轮9接触。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同等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均包括电池、电机、主动轮和支撑轮,所述电机连接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下方设置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接触,所述主动轮与火车轮接触,所述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与铁轨接触,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通过连接杆连接,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上的电机均设有信号接受装置,所述信号接受装置与遥控器匹配。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可拆卸的与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铰接。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中间杆连接,所述中间杆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铰接,所述中间杆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能够将中间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使得中间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形成不可活动的直杆。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推进器与右推进器上设置相匹配的锁扣,使得当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折叠后通过锁扣将左推进器与右推进器连接在一起。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均包括内安装板和外安装板,所述电池、主动轮、支撑轮、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设置在内安装板和外安装板之间。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安装板的外侧设置行走轮。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轮和/或第二摩擦的内侧设有导向部。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的内侧设有导向部。
10.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便携式轨道助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上连接制动部连杆,所述制动部连杆连接制动部,所述制动部与左推进器和右推进器分别设置在火车轮的前后两侧。
CN202223008270.6U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Active CN218198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8270.6U CN218198293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8270.6U CN218198293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98293U true CN218198293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44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08270.6U Active CN218198293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98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92883A (en) Mono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vehicle for traveling thereon
US3886870A (en) Gas turbine and electric drive locomotive
CN100453349C (zh) 用于不同类型车道的多功能车辆
CN1326733C (zh) 铁路/公路联合运输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US3715991A (en) Monorail guided electric airplane
WO2009043203A1 (fr) Système de transport ferroviaire de passagers à arrêts multiples et passage direct
CN218198293U (zh)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推机
CN218198292U (zh) 一种便携式轨道助力移车器
CN210793197U (zh) 铁路牵引车
CN105000024A (zh) 铁路工务维修轨道车
CN201002622Y (zh) 地面重车推车机
CN106379346B (zh) 一种基于无缝对接的不停站上下乘客火车交通系统
CN218536692U (zh) 一种电动牵车机
CN214396726U (zh) 一种城市单轨空中列车
WO1994023978A1 (en) Transportation system, vehicle and method
KR20010104426A (ko) 뫼비우스 기차
CN108515975A (zh) 一种不停车上下乘客的高铁运输方式
CN210502674U (zh) 一种新型动车司机室操纵台
CN207000472U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牵引装置
CN113291348A (zh) 一种电动牵车机
KR101314856B1 (ko) 자기부상열차의 일반 철도 운행용 결합 차량
CN215944534U (zh) 高挂公交车
JP4879816B2 (ja) 異種軌道移行装置および異種軌道移行方法
CN100413744C (zh) 气动楔入式推车方法及装置
US11173929B2 (en) Increased tractive effort yard and road switch locomotiv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