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97847U - 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97847U
CN218197847U CN202222573049.9U CN202222573049U CN218197847U CN 218197847 U CN218197847 U CN 218197847U CN 202222573049 U CN202222573049 U CN 202222573049U CN 218197847 U CN218197847 U CN 218197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substrate
windshield
heating layer
glass
conductiv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730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IT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IT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IT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IT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7304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97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97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97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其中,挡风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基底、第二玻璃基底以及透明加热层,第一玻璃基底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第二玻璃基底和第一玻璃基底间隔设置,第二玻璃基底背离第一玻璃基底的一侧用于接触驾驶设备的外部环境;透明加热层夹设于第一玻璃基底和第二玻璃基底之间,用于加温第一玻璃基底。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起到除霜除雾的功能,并提高挡风玻璃的透光率。

Description

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挡风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背景技术
驾驶设备的视窗处通常设置挡风玻璃,以起到隔离驾驶设备内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作用。在雨雪天气或驾驶设备内外温差较大时,挡风玻璃容易出现雾状的小水滴冷凝,甚至出现结霜现象,从而影响驾驶人员对外部环境的观察。现有技术中,挡风玻璃常通过在双层玻璃的玻璃夹层之间设置金属加热层,通过升温金属加热层对内外两片玻璃进行加热,以消除挡风玻璃上雾状的冷凝或结冰现象。但由于设有金属加热层的挡风玻璃透光率不高,尤其是其作为前挡风玻璃时,透光率不高的挡风玻璃可能会导致驾驶人员的视野不清晰,便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旨在提高挡风玻璃的透光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挡风玻璃,包括:
第一玻璃基底,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
第二玻璃基底,所述第二玻璃基底和所述第一玻璃基底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玻璃基底背离所述第一玻璃基底的一侧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外部环境;以及
透明加热层,所述透明加热层夹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底和所述第二玻璃基底之间,用于加温所述第一玻璃基底。
可选地,所述透明加热层包括基材和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设于所述基材朝向所述第一玻璃基底的一侧,以在通电时发热。
可选地,所述透明加热层还包括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设于所述基材朝向所述第二玻璃基底的一侧,以在通电时发热。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并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铟锡、纳米银、石墨烯及碳纳米管中的一种;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铟锡、纳米银、石墨烯及碳纳米管中的一种;
和/或,所述基材的材质为环烯烃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碳酸酯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挡风玻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柔性电路板和所述透明加热层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通电发热。
可选地,所述挡风玻璃还包括第一测温传感器和第二测温传感器,所述第一测温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玻璃基底的温度;
所述第二测温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温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玻璃基底为有机钢化玻璃;
和/或,所述第二玻璃基底为有机钢化玻璃。
可选地,所述第一玻璃基底和所述透明加热层之间填充有光学胶;
和/或,所述第一玻璃基底和所述透明加热层之间填充有光学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驾驶设备,包括挡风玻璃,该挡风玻璃包括:
第一玻璃基底,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
第二玻璃基底,所述第二玻璃基底和所述第一玻璃基底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玻璃基底背离所述第一玻璃基底的一侧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外部环境;以及
透明加热层,所述透明加热层夹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底和所述第二玻璃基底之间,用于加温所述第一玻璃基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挡风玻璃的第一玻璃基底和第二玻璃基底之间夹设透明加热层,透明加热层能够通电发热以使两侧的第一玻璃基底和第二玻璃基底升温,从而使挡风玻璃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驾驶设备内环境的温度,以避免驾驶设备内环境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液化而在挡风玻璃上出现结露结霜的现象。并且,相较于设置金属加热层,通过透明加热层升温玻璃还能够提高挡风玻璃的透光率,预防了驾驶设备视窗可见度低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挡风玻璃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挡风玻璃的电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挡风玻璃 40 光学胶
10 第一玻璃基底 50 控制模块
20 第二玻璃基底 60 第一测温传感器
30 透明加热层 70 第二测温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应用于驾驶设备的挡风玻璃100。
请参照图1,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玻璃100包括:
第一玻璃基底10,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
第二玻璃基底20,所述第二玻璃基底20和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玻璃基底20背离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的一侧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外部环境;以及
透明加热层30,所述透明加热层30夹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和所述第二玻璃基底20之间,用于加温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
本实施例中,挡风玻璃100包括第一玻璃基底10、第二玻璃基底20以及透明加热层30,具体地,第一玻璃基底10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第二玻璃基底20背离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的一侧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外部环境;透明加热层30夹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和所述第二玻璃基底20之间,用于加温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挡风玻璃100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为安装于驾驶设备的前部的前风挡玻璃、安装于驾驶设备的后部的后风挡玻璃、安装于驾驶设备的侧部的侧窗玻璃、安装于驾驶设备的顶部的天窗玻璃等;驾驶设备可以是但不限于汽车、火车、飞机等常见驾驶设备,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实际需求自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驾驶设备的视窗处通常设置挡风玻璃100,以起到隔离驾驶设备内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作用。在雨雪天气或驾驶设备内外温差较大时,挡风玻璃100容易出现雾状的小水滴冷凝,甚至出现结霜现象,从而影响驾驶人员对外部环境的观察。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挡风玻璃100的第一玻璃基底10和第二玻璃基底20之间夹设透明加热层30,透明加热层30能够通电发热以使两侧的第一玻璃基底10和第二玻璃基底20升温,从而使挡风玻璃100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驾驶设备内环境的温度,以避免驾驶设备内环境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液化而在挡风玻璃100上出现结露结霜的现象。并且,相较于金属加热层,透明加热层30的可见光透过率更高,由此可以提高挡风玻璃100的透光率,以此提高驾驶设备的安全性。
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加热层30包括基材和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设于所述基材朝向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的一侧,以在通电时发热。
本实施例中,透明加热层30包括基材和第一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设于基材朝向第一玻璃基底10的一侧,用于在通电时发热,再通过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一玻璃基底10之间的热量传递,使第一玻璃基底10的温度升高,从而避免驾驶设备内环境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液化而在挡风玻璃100上出现结露结霜的现象。此外,通过在第一导电结构在通电发热时,第一导电结构、基材以及第二玻璃基底20之间的热量传递,还能够实现对第二玻璃基底20的加热功能,从而能够消除第二玻璃基底20上的凝雾或结霜现象。
其中,第一导电结构可以是设置为覆盖于基材朝向第一玻璃基底10的一侧表面的导电薄膜,导电薄膜能够在通电时发热,而对挡风玻璃100进行面加热,从而可以提高挡风玻璃100的加热效率,并且降低了挡风玻璃100因受热不均而产生爆裂的风险。
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加热层30还包括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设于所述基材朝向所述第二玻璃基底20的一侧,以在通电时发热。
本实施例中,透明加热层30还包括第二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设于基材朝向第二玻璃基底20的一侧,用于在通电时发热。如此,通过在基材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能够提高对挡风玻璃100两侧表面的加热效率,使挡风玻璃100具有更好的除雾除霜效果。
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并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并联设置,即可单独驱动第一导电结构或第二导电结构运作,以适配不同的使用环境,也可以是驱动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同时工作,以提高挡风玻璃100除雾除霜的效果。
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铟锡、纳米银、石墨烯及碳纳米管中的一种;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铟锡、纳米银、石墨烯及碳纳米管中的一种;
和/或,所述基材的材质为环烯烃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碳酸酯中的一种。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铟锡、纳米银、石墨烯及碳纳米管中的一种,基材的材质为环烯烃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碳酸酯中的一种。如此设置,透明加热层30的材料来源广泛,制备简便,且材料具备良好的透光性,有利于驾驶人员保持良好的视野,减少驾驶时的安全隐患。
请参照图2,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玻璃100还包括控制模块50,所述控制模块50通过柔性电路板和所述透明加热层30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通电发热。
本实施例中,挡风玻璃100还包括控制模块50,控制模块50的控制电路可以是但不限于通过金手指和柔性电路板连接,再通过柔性电路板和透明加热层30的出线结构处的印刷银线电连接,以控制第一导热结构或所述第二导电结构通电发热,从而实现挡风玻璃100的除雾除霜功能。
请参照图2,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玻璃100还包括第一测温传感器60和第二测温传感器70,所述第一测温传感器60和所述控制模块50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的温度;
所述第二测温传感器70和所述控制模块50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温度。
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50与第一测温传感器60、第二测温传感器70可以是通过排线连接,第一测温传感器60和第二测温传感器70分别用于检测第一玻璃基底10和驾驶设备内环境的温度,控制模块50用于分析、比对第一测温传感器60和第二测温传感器70的采集数据,并根据其数据的分析比对结构,对透明加热层30进行温度调控。例如:当控制模块50数分析得知采集数据中的驾驶设备内环境的温度高于第一玻璃基底10的温度时,可控制透明加热层30通电发热,直至采集数据中的第一玻璃基底10的温度高于或等于驾驶设备内环境后,或是第一玻璃基底10的温度达到预设定值时,再停止透明导线加热层的工作。
如此,通过设置控制模块50、第一测温传感器60以及第二测温传感器70,即可控制挡风玻璃100的第一玻璃基底10的温度等于或高于驾驶设备内环境的温度,以避免驾驶设备内环境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液化而在第一玻璃基底10上出现结露结霜的现象。并且,由于控制模块50能够对第一测温传感器60和第二测温传感器70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化的比对分析,便能够避免挡风玻璃100温度升高而不具备雾气凝结的条件后,透明加热层30仍处于工作状态,从而可以节约能源,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其中,温度传感器可以是热电偶、热电阻、红外温度传感器或者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依照实际需求自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为有机钢化玻璃;
和/或,所述第二玻璃基底20为有机钢化玻璃。
本实施例中,第一玻璃基底10和第二玻璃基底20可以是但不限于设置为有机钢化玻璃,以具备较好的强度和安全性能;其形状可以是曲面,也可以是平面;第一玻璃基底10和第二玻璃基底20的表面或内层还可以设置有镀膜结构,以提高挡风玻璃100的功能性。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依照实际需求自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照图1,在实用新型挡风玻璃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和所述透明加热层30之间填充有光学胶40;
和/或,所述第一玻璃基底10和所述透明加热层30之间填充有光学胶40。
本实施例中,第一玻璃基底10和透明加热层30的空隙空间内可以填充有液态光学胶40,通过UV和/或高温对液态光学胶40的固化作用,使第一玻璃基底10和透明加热层30固定为一个整体。同样的,第二玻璃基底20和透明加热层30的空隙空间内可以填充有液态光学胶40,通过UV和/或高温对液态光学胶40的固化作用,使第二玻璃基底20和透明加热层30固定为一个整体。如此,通过光学胶40耐久、高强度的粘接效果,可以增强挡风玻璃100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液态光学胶40的注入可以参考CAE仿真建议的注入点进行,避免透明加热层30因液态光学胶40的注入所导致的应力变化而出现褶皱,以确保透明加热层30均匀、平整地设于第一玻璃基底10和第二玻璃基底20之间;为避免出现固化后的彩虹纹,需对注入的液态光学胶40厚度、透明导线加热层的基材、注入的液态光学胶40的厚度均匀性进行DOE实验验证。其中,液态光学胶40注入后,可通过静置、烘烤、超声波除泡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脱泡工艺,以确保挡风玻璃100的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驾驶设备,该驾驶设备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挡风玻璃100,所述挡风玻璃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任一实施例。由于本申请提出的驾驶设备可应用前述所有实施例中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技术方案带来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挡风玻璃,应用于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玻璃基底,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
第二玻璃基底,所述第二玻璃基底和所述第一玻璃基底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玻璃基底背离所述第一玻璃基底的一侧用于接触所述驾驶设备的外部环境;以及
透明加热层,所述透明加热层夹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底和所述第二玻璃基底之间,用于加温所述第一玻璃基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加热层包括基材和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设于所述基材朝向所述第一玻璃基底的一侧,以在通电时发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加热层还包括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设于所述基材朝向所述第二玻璃基底的一侧,以在通电时发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并联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铟锡、纳米银、石墨烯及碳纳米管中的一种;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铟锡、纳米银、石墨烯及碳纳米管中的一种;
和/或,所述基材的材质为环烯烃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碳酸酯中的一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柔性电路板和所述透明加热层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第二导电结构通电发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还包括第一测温传感器和第二测温传感器,所述第一测温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玻璃基底的温度;
所述第二测温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驾驶设备的内环境温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基底为有机钢化玻璃;
和/或,所述第二玻璃基底为有机钢化玻璃。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挡风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基底和所述透明加热层之间填充有光学胶;
和/或,所述第一玻璃基底和所述透明加热层之间填充有光学胶。
10.一种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挡风玻璃。
CN202222573049.9U 2022-09-27 2022-09-27 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Active CN218197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3049.9U CN218197847U (zh) 2022-09-27 2022-09-27 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3049.9U CN218197847U (zh) 2022-09-27 2022-09-27 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97847U true CN218197847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37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73049.9U Active CN218197847U (zh) 2022-09-27 2022-09-27 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978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04171B1 (ko) 발열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7113924B (zh) 具有电容性开关区域的可电加热复合玻璃板
JP6538858B2 (ja) 容量スイッチゾーンを備えた合わせガラス
ES2720492T3 (es) Cristal con capa de calentamiento eléctrica
US20100220019A1 (en) Glazing
JP2019525400A (ja) 容量性タッチ感知装置及び発光ダイオードによる発光積層グレージング並びにその製造
US20140233240A1 (en) Disk having an illuminated switch surface
JP2019525399A (ja) 容量性タッチ感知装置及び発光ダイオードによるタッチ制御グレージング並びにその製造
BR112012001059B1 (pt) objeto transparente, que pode ser aquecido eletricamente, processo para produção de um objeto transparente, que pode ser aquecido eletricamente, e, processo que compreende usar o objeto transparente, que pode ser aquecido eletricamente, em meios de transporte para tráfego em terra, ar, e água, bem como nos setores de mobiliário, equipamento, ou construção
CN205546005U (zh) 汽车后挡风玻璃除雾除霜装置及汽车
CN102395463B (zh) 具有集成的雨水传感器的复合车窗玻璃
CN218197847U (zh) 挡风玻璃和驾驶设备
CN104345952A (zh)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KR20190126310A (ko) 디스플레이를 갖는 자동차 글레이징 시스템
CN114466790A (zh) 包含无线传感器的透明件
CN109562991B (zh) 夹层玻璃
CN104780632A (zh) 可加热玻璃及其制作方法
WO2020140797A1 (zh) 除水装置、除水系统以及除水方法
CN208646207U (zh) 一种高硬度触摸屏钢化玻璃
US20240286464A1 (en) Vehicular glass module
BR112020025864A2 (pt) componente com elementos funcionais elétricos para a produção de uma folha laminada
CN206749179U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的飞机玻璃
WO2021117352A1 (ja) 窓ガラスシステム、及び、窓ガラス装置
TWM622430U (zh) 自動調整儀表板背光源之系統
CN208073287U (zh) 中空玻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