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1328U -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 Google Patents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1328U
CN218181328U CN202221706364.8U CN202221706364U CN218181328U CN 218181328 U CN218181328 U CN 218181328U CN 202221706364 U CN202221706364 U CN 202221706364U CN 218181328 U CN218181328 U CN 218181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orce
sliding
limiting
axial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063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新华
杨晓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nt 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int 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nt 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rint 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063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81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1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13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基座、驱动头组件、限位端盖和接合驱动件,驱动头组件包括驱动力接收头、轴向滑动件和径向滑动件,轴向滑动件相对于基座仅可沿轴向移动,径向滑动件相对于基座可沿基座的径向和轴向移动;限位端盖设置有朝向基座倾斜的限位斜面,径向滑动件设置有滑动配合面,滑动配合面与限位斜面滑动配合;驱动力接收头受到外力后,限位斜面迫使径向滑动件移动并带动驱动力接收头朝基座内移动至缩回位置;接合驱动件由磁性材料制成,接合驱动件安装在驱动力接收头上;或者驱动力接收头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材料制成。该驱动力传递组件可减少磨损,并提高其与打印机的传动头耦合和脱离顺畅性。

Description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装置耗材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背景技术
在电子成像设备中,如静电复印机或数码复印机及一体打印机,设置有装载碳粉的碳粉盒,通常,碳粉盒包括一个容纳碳粉的碳粉容纳腔,并且在碳粉盒内设置感光鼓、显影辊等旋转件。通常,感光鼓、显影辊等旋转件可旋转地支承在碳粉盒的盒体两端壁之间,旋转件包括筒体及安装在筒体轴向端部的驱动力传递组件。
现有一种彩色打印机,其为粉盒提供驱动力的传动头几乎不能进行弹性伸缩,或者其弹性伸缩量很小,该打印机的转运装置上有不同颜色粉盒的安装容纳腔,使用时一次性将多个装载不同颜色耗材的粉盒安装到打印机转运装置上对应的安装容纳腔中,打印机中的传动头只有一个,在彩色打印时,根据打印的不同颜色,打印机将对应颜色的粉盒运送到与传动头耦合连接的位置,因此,打印过程中打印机的传动头往往需要根据打印颜色的不同而频繁地与装载不同颜色耗材的粉盒的驱动力传递组件进行脱开和耦合,并且在该脱离和耦合过程中打印机传动头的转动不会停止。
现有一种粉盒的驱动力传递组件为万向节结构,其能够相对于粉盒的轴向倾斜,但是在与打印机的传动头不断地脱离和耦合过程中,其侧面会不断地与传动头产生碰撞或摩擦,造成两者的磨损,而影响使用寿命。现还有一种粉盒,其驱动头传递组件仅能够沿轴向伸缩,由于其在径向上不能动作,因此该驱动力传递组件在与传动头脱离时会存在两者卡死的情况,造成打印机不能正常工作。现还有一种具有十字滑块联轴器和弹簧复位件的驱动力传递组件,该驱动头能够沿着径向滑动,但是由于该驱动头的轴向长度较长,与传动头耦合的驱动头位置会产生一定角度的摆动,而出现与传动头卡死的情况,同时,由于弹簧复位件的恢复力迫使驱动头处于伸出位置,因此,在驱动头与打印机的传动头脱离过程中,该作用力的方向与驱动头从传动头上脱离的方向相反,会造成驱动头与传动头脱离困难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少磨损,并提高其与打印机的传动头耦合和脱离顺畅性的驱动力传递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驱动力传递组件的粉盒。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基座和驱动头组件,驱动头组件可带动基座转动;驱动头组件包括驱动力接收头,驱动力接收头的端部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齿;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限位端盖,驱动头组件还包括轴向滑动件和径向滑动件;限位端盖位于基座靠近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驱动力接收头在基座的轴向上穿过轴向滑动件和径向滑动件,驱动力接收头远离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设置有轴向限位部,轴向限位部与轴向滑动件沿轴向限位配合,径向滑动件位于轴向滑动件远离轴向限位部的一侧;轴向滑动件相对于基座仅可沿轴向移动,径向滑动件相对于基座可沿基座的径向和轴向移动;限位端盖设置有朝向基座倾斜的限位斜面,径向滑动件设置有滑动配合面,滑动配合面与限位斜面滑动配合;驱动力接收头受到外力后,限位斜面迫使径向滑动件移动并带动驱动力接收头朝基座内移动至缩回位置;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接合驱动件,接合驱动件由磁性材料制成,接合驱动件安装在驱动力接收头上;或者驱动力接收头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材料制成。
由上述方案可见,限位端盖的限位斜面能够在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打印机的传动头脱离时,驱动力接收头受到沿径向的外力作用时,能够向径向滑动件的滑动配合面提供挤压力,迫使径向滑动件沿径向移动的同时沿轴向朝基座内移动,从而使得驱动力接收头更容易与传动头脱离。此外,限位端盖的限位斜面和滑动配合面使得驱动力接收头沿径向和轴向移动,更易与传动头脱离开,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驱动力接收头摆动而与轴向形成夹角,易造成与传动头之间卡死的情况。同时,驱动力接收头靠近打印机的传动头后,由于打印机的传动头通常是金属材料制成,在磁性材料制成的接合驱动件的作用下,驱动力接收头被吸引至传动头上,从而有利于传动头与驱动力接收头之间的啮合。此外,在驱动力接收头与传动头脱离的过程中,随着传动头对驱动力接收头的挤压,迫使径向滑动件沿径向滑动,从而使得限位斜面对径向滑动件有轴向的分力,迫使径向滑动件带动驱动力接收头沿轴向朝基座内移动至缩回位置,当接合驱动件与打印机的传动头之间的距离超过一定值时,两者之间的吸引力消失,驱动力接收头与传动头顺利脱离。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限位端盖上沿着基座的轴向贯穿地设置有开口,限位斜面位于开口的周壁上,开口的周壁上还设置有限位滑槽,限位滑槽沿着轴向延伸,轴向滑动件上设置有与限位滑槽滑动配合的限位凸起,限位滑槽限制轴向滑动件仅可沿轴向滑动,限位滑槽靠近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设置有止挡部,止挡部与限位凸起沿着轴向相对设置;径向滑动件与轴向滑动件在基座的径向上滑动配合。
由上可见,限位凸起与限位滑槽滑动配合,保证轴向滑动件仅可沿着轴向滑动,从而实现对驱动力接收头在轴向上的导向。止挡部沿轴向限位,可防止径向滑动件和轴向滑动件从基座脱离。
进一步的方案是,径向滑动件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滑动配合面,开口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限位斜面,滑动配合面与限位斜面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滑动配合面均与对应的限位斜面平行设置;在开口的周向上,限位滑槽位于两个限位斜面之间。
由此可见,径向滑动件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滑动配合面,可以保证径向滑动件径向两侧受力均衡,从而使得驱动力接收头能够稳定地移动。
进一步的方案是,限位斜面呈弧形面,两个限位斜面共面设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轴向滑动件包括轴向限位板和两个支撑件,轴向限位板垂直于轴向,两个支撑件均自轴向限位板朝向开口的表面沿着轴向向外延伸,两个支撑件沿着基座的径向相对设置,两个支撑件的布置方向垂直于两个滑动配合面的布置方向;轴向限位板和两个支撑件围成容置槽,径向滑动件安装在容置槽内;两个支撑件朝向容置槽的侧壁均设置有滑动配合部,径向滑动件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滑轨,滑轨和滑动配合部两者中的一个为凸起,另一个为凹槽,滑轨和滑动配合部滑动连接。
由此可见,径向滑动件安装在轴向滑动件内,可以缩小驱动力传递组件的轴向长度,使得整体结构更紧凑,部件之间的连接更稳定。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驱动头组件还包括十字滑块联轴器,十字滑块联轴器安装在基座和限位端盖围成的空间内,驱动头组件位于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输入端,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输出端与基座连接。
由此可见,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力接收头移动的自由度,从而使得驱动力接收头更易与传动头脱开。
进一步的方案是,十字滑块联轴器包括沿着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在第一径向上滑动配合,第二滑块与第三滑块在第二径向上滑动配合,第二径向垂直于第一径向;第一滑块与驱动力接收头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二滑块与基座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由此可见,保证驱动力接收头、径向滑动件、轴向滑动件和第一滑块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沿着基座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滑块设置在驱动力接收头远离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第一滑块自驱动力接收头的端部沿轴向向外凸出并沿着第一径向延伸,第二滑块沿着第二径向延伸;第二滑块上开设有与第一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一滑槽以及与第三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二滑槽;第一滑块可沿着第一滑槽相对于第二滑块在轴向上移动。
由此可见,第一滑块与驱动力接收头固定,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在第一径向上滑动配合,第二滑块与第三滑块在第二径向上滑动配合,第二滑块与基座固定,从而驱动力接收齿接收的旋转力能够传递至基座上,并带动基座转动。
一介优选的方案是,驱动力接收头包括圆柱状的主体部,驱动力接收齿设置在主体部的第一端,轴向限位部设置在主体部的第二端,轴向限位部自主体部的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延伸;主体部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一引导面,驱动力接收齿位于第一引导面上,沿着轴向自主体部的第一端至主体部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一引导面的直径逐渐增大;主体部依次穿过轴向滑动件和径向滑动件,第一引导面从径向滑动件设置有滑动配合面的一端伸出。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引导面,在驱动力接收头与打印机的传动头接合的过程中,实现对传动头的引导,同时接受传动头施加的作用力沿径向和轴向移动,从而保证驱动力接收头与传动头的顺畅接合。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驱动力接收头靠近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开设有定位槽,接合驱动件安装在定位槽内,接合驱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接合驱动件层叠设置于定位槽内。
由此可见,通过定位槽的设置实现对接合驱动件的定位,同时通过在驱动力接收头的定位槽内设置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接合驱动件,例如接合驱动件可以是永磁体,通过磁体的磁力引导驱动力接收头靠近打印机的传动头,有利于驱动力接收头与传动头的接合。
进一步的方案是,定位槽靠近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设置有朝外倾斜的第二引导面。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第二引导面,在驱动力接收头与传动头脱离的过程中,传动头通过第二引导面向驱动力接收头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驱动力接收头能够沿着径向和轴向移动,从而顺畅地与传动头脱离。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基座和驱动头组件,驱动头组件可带动基座转动;驱动头组件包括驱动力接收头,驱动力接收头的端部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齿;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限位端盖,驱动头组件还包括轴向滑动件和径向滑动件;限位端盖位于基座靠近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驱动力接收头在基座的轴向上穿过轴向滑动件和径向滑动件,驱动力接收头远离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设置有轴向限位部,轴向限位部与轴向滑动件沿轴向限位配合,径向滑动件位于轴向滑动件远离轴向限位部的一侧;轴向滑动件相对于基座仅可沿轴向移动,径向滑动件相对于基座可沿基座的径向和轴向移动;限位端盖设置有朝向基座倾斜的限位斜面,径向滑动件设置有滑动配合面,滑动配合面与限位斜面滑动配合;驱动力接收头受到外力后,限位斜面迫使径向滑动件移动并带动驱动力接收头朝基座内移动至缩回位置;驱动力接收头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材料制成。
为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粉盒,包括盒体以及设置在盒体一端的上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齿轮、驱动头组件和磁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的径向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的轴向截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传动头接合后的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传动头脱离过程中的状态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传动头脱离后的状态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隐藏驱动力接收头后的结构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齿轮、驱动头组件和弹簧的结构分解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齿轮、第一滑块、第二滑块、轴向限位件和弹簧的结构分解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传动头接合过程的状态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传动头开始脱离时的状态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与传动头脱离过程中的状态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粉盒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3,粉盒具有盒体10,在盒体10内设置有碳粉容纳腔,碳粉容纳腔内容纳有碳粉,并且在碳粉容纳腔的一侧设置有显影辊12,盒体10的一端设置有驱动力传递组件11。驱动力传递组件11包括一个驱动力接收头41,驱动力接收件可以与打印机的传动头100(图7示)配合,且传动头100可以带动驱动力接收头41转动。驱动力传递组件11还包括有作为基座的驱动齿轮2,驱动齿轮2与多个齿轮组成齿轮系,通过齿轮系带动盒体10内的送粉辊、搅拌架、显影辊12等同步转动。
参见图3至图6,驱动力传递组件11还包括限位端盖3、驱动头组件4和接合驱动件。驱动头组件4包括驱动力接收头41、轴向滑动件42和径向滑动件43。驱动力接收头41的轴向平行于驱动齿轮2的轴向Z。
驱动力接收头41包括圆柱状的主体部411,主体部411的第一端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齿412,主体部411的第二端设置有轴向限位部413和第一滑块414,轴向限位部413自主体部411的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延伸。主体部411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一引导面415,驱动力接收齿412位于第一引导面415上,沿着驱动齿轮2的轴向自主体部411的第一端至主体部411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一引导面415的直径逐渐增大。主体部411沿轴向依次穿过轴向滑动件42和径向滑动件43,第一引导面415从径向滑动件43设置有滑动配合面432的一端伸出。
主体部411的第一端还开设有定位槽416,定位槽416内安装有三个层叠设置的作为接合驱动件的磁体5,定位槽416靠近驱动力接收齿412的一端设置有朝外倾斜的第二引导面417。
限位端盖3位于驱动齿轮2靠近驱动力接收齿412的一端并固定在盒体10上,轴向限位部413与轴向滑动件42的端壁邻接,使得轴向限位部413与轴向滑动件42形成沿轴向的限位配合,径向滑动件43位于轴向滑动件42远离轴向限位部413的一侧,轴向滑动件42相对于驱动齿轮2仅可沿轴向移动,径向滑动件43相对于驱动齿轮2可沿驱动齿轮2的径向和轴向移动。径向滑动件43与轴向滑动件42在驱动齿轮2的径向上滑动配合。
参见图4和图6,轴向滑动件42包括轴向限位板421和两个支撑件422,轴向限位板421呈圆环状且垂直于驱动齿轮2的轴向,两个支撑件422均自轴向限位板421朝向驱动力接收齿412的表面沿着轴向向外延伸,两个支撑件422沿着驱动齿轮2的径向相对设置。轴向限位板421和两个支撑件422围成容置槽423,径向滑动件43安装在容置槽423内,两个支撑件422朝向容置槽423的侧壁均设置有滑动配合部424,径向滑动件43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滑轨431,滑轨431为一凹槽,滑动配合部424为一凸起,滑轨431和滑动配合部424滑动连接。
限位端盖3上沿着驱动齿轮2的轴向贯穿地设置有开口31,开口31的周壁上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限位滑槽32以及两个均朝向驱动齿轮2倾斜的限位斜面33,两个限位斜面33沿着第一径向X布置,两个限位滑槽32沿着第二径向Y布置,限位滑槽32沿着轴向延伸,轴向滑动件42的支撑件422作为与限位滑槽32滑动配合的限位凸起,支撑件422的径向截面呈一侧开口的矩形,限位滑槽32限制轴向滑动件42仅可沿轴向滑动,限位滑槽32靠近驱动力接收齿412的一端设置有止挡部34,止挡部34与支撑件422沿着轴向相对设置。
两个限位斜面33分别设置在开口31的相对两侧,径向滑动件43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滑动配合面432,滑动配合面432的锥度等于或接近第一引导面415的锥度,滑动配合面432与限位斜面33一一对应设置,且滑动配合面432与对应的限位斜面33滑动配合,每个滑动配合面432均与对应的限位斜面33平行设置,也即滑动配合面432的锥度等于限位斜面33所在面的锥度,限位斜面33呈弧形面,且两个限位斜面33共面设置。驱动力接收头41受到外力后,限位斜面33迫使径向滑动件43移动并带动驱动力接收头41朝驱动齿轮2内移动至缩回位置。本实施例中,径向滑动件43还设置有两个连接弧面433,两个连接弧面433分别设置在径向滑动件43的相对两侧,滑动配合面432和连接弧面433沿着径向滑动件的周向交替连接,连接弧面433与滑动配合面432共曲面设置。限位端盖3上与连接弧面433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引导面35,连接弧面433能够与引导面35滑动配合。
驱动头组件4还包括第二滑块44,驱动齿轮2内设置有第三滑块21,第三滑块21沿着驱动齿轮2的径向延伸并与驱动齿轮2一体成型,第一滑块414设置在驱动力接收头41远离驱动力接收齿412的一端并与驱动力接收头41的主体部411一体成型,第一滑块414自驱动力接收头41的端部沿轴向向外凸出并沿着第一径向X延伸,第二滑块44沿着第二径向Y延伸,第二滑块44上开设有与第一滑块414滑动配合的第一滑槽441以及与第三滑块21滑动配合的第二滑槽442。
第一滑块414、第二滑块44和第三滑块21沿着轴向依次连接,第一滑块414与第二滑块44在第一径向X上滑动配合,第二滑块44与第三滑块21在第二径向Y上滑动配合,第二径向Y垂直于第一径向X,第一滑块414、第二滑块44和第三滑块21共同组成十字滑块联轴器,十字滑块联轴器安装在驱动齿轮2和限位端盖3围成的空间内,驱动头组件4位于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输入端,驱动齿轮2位于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输出端。
同时,主体部411的第二端的端壁与第二滑块44的端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滑块414自主体部411的第二端的端壁向外凸出的高度,且第一滑块414还可沿着第一滑槽441相对于第二滑块44在轴向上移动。径向滑动件43相对于轴向滑动件42的滑动方向平行于第一径向X,两个支撑件422沿着所述第二径向Y相对设置,滑轨431和滑动配合部424均沿着第一径向X延伸。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组件11与打印机的传动头100接合和脱离的过程作如下描述。
粉盒移动至靠近传动头100的位置后,随着驱动力传递组件11不断靠近传动头100,传动头100的自由端与驱动力接收头41的第一引导面415抵接并向第一引导面415施加作用力,若此时驱动力接收头41处于伸出位置时,在该作用力下会移动至缩回位置,若此时驱动力接收头41处于缩回位置,传动头100的自由端直接移动至与定位槽416轴向相对的位置,同时,在磁体5与传动头100之间吸引力的作用下,驱动头带动径向滑动件43和轴向滑动件42件朝向传动头100移动,与传动头100吸合使得驱动力接收头41保持在如图7所示的与传动头100接合的伸出位置,从而完成与传动头100接合。
参见图8,粉盒需要与传动头100脱离时,随着粉盒的移动,该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一径向X,定位槽416内的第二引导面417与传动头100的自由端抵接,传动头100向驱动力接收头41施加大致沿着第一径向X的作用力后,驱动力接收头41沿着第一径向X移动并带动径向滑动件43沿着第一径向X移动,同时,限位端盖3上的限位斜面33会通过滑动配合面432向径向滑动件43施加垂直于限位斜面33的反向作用力,从而使得径向滑动件43沿轴向朝向远离传动头100的缩回位置移动,同时沿第一径向X反向移动,径向滑动件43带动驱动力接收头41沿轴向朝向缩回位置移动,驱动力接收头41逐渐远离传动头100,如图9所示,当两者距离达到一定值时,两者之间的吸引力消失,驱动力接收头41与传动头100顺利脱离。同时在驱动力接收头41与传动头100脱离过程中,由于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设置,驱动力接收头41在径向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进一步防止了驱动力接收头41与传动头100卡死的情况。
此外,驱动力接收头也可以设计为其至少一部分由磁性材料制成。磁体的数量、尺寸和布置方式等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滑轨也可以为一凸起,且滑动配合部为一凹槽。第一滑块与驱动力接收头也可以固定连接,第二滑块与驱动齿轮也可以固定连接。驱动力接收齿可以与主体部一体成型,也可以与主体部铰接。驱动力传递组件也可以安装在显影辊的轴向端或者安装在一体盒中感光鼓的轴向端。驱动齿轮也可以采用外周壁上没有设置齿部的基座替代,此方案中,驱动力传递组件仅可带动与基座固定连接的部件转动,而无法向外传递旋转驱动力。
由上可见,限位端盖的限位斜面能够在驱动力传递组件与打印机的传动头脱离时,驱动力接收头受到沿径向的外力作用时,能够向径向滑动件的滑动配合面提供挤压力,迫使径向滑动件沿径向移动的同时沿轴向朝基座内移动,从而使得驱动力接收头更容易与传动头脱离。此外,限位端盖的限位斜面和滑动配合面使得驱动力接收头沿径向和轴向移动,更易与传动头脱离开,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驱动力接收头摆动而与轴向形成夹角,易造成与传动头之间卡死的情况。同时,驱动力接收头靠近打印机的传动头后,由于打印机的传动头通常是金属材料制成,在磁性材料制成的接合驱动件的作用下,驱动力接收头被吸引至传动头上,从而有利于传动头与驱动力接收头之间的啮合。
粉盒第二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
参见图10至图15,本实施例中,驱动力接收头241包括轴部242以及设置在轴部242一端的头部243,头部243靠近驱动齿轮20的端面为内端面2431,头部243远离驱动齿轮20的端面为外端面2432,内端面2431的直径大于外端面2432的直径,内端面2431与外端面2432之间形成第一引导面2433,驱动力接收齿2434设置在外端面2432上,并自外端面2432沿驱动力接收头241的轴向向外延伸。定位槽2435位于外端面2432的中部,第二引导面2436位于定位槽2435的侧壁,且第二引导面2436朝向驱动力接收齿2434一侧倾斜。限位凸起24221设置在支撑件2422远离容置槽2423的侧壁上,限位凸起沿着驱动齿轮20的轴向延伸。
十字滑块联轴器包括沿着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滑块2414、第二滑块244和轴向限位件245。第一滑块2414与第二滑块244在第一径向X上滑动配合,第二滑块244与轴向限位件245在第二径向Y上滑动配合,第二径向Y垂直于第一径向X。第一滑块2414位于轴向滑动件2420远离径向滑动件2430的一侧,轴部242沿轴向依次穿过径向滑动件2430、轴向滑动件2420和第一滑块2414。轴部242上可拆卸地设置有销轴246,销轴246位于第一滑块2414远离轴向滑动件2420的一侧,销轴246沿着轴部242的径向延伸,轴部242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台阶2421,销轴246与限位台阶2421配合,以使驱动力接收头241、径向滑动件2430、轴向滑动件2420和第一滑块2414在轴向上相对固定。第一滑块2414远离径向滑动件2430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4141,限位槽24141沿着第一径向X延伸,销轴246位于限位槽24141内并与限位槽24141限位配合,从而防止第一滑块2414绕轴部242转动。
第三滑块221设置在轴向限位件245朝向第二滑块244的一端,轴向限位件245还设置有其法向平行于驱动齿轮20的轴向的支撑板2450,第三滑块220位于支撑板2450的第一表面,轴向限位件245远离第二滑块244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2451和卡扣2452,限位部2451位于支撑板2450的第二表面,限位部2451沿着驱动齿轮20的轴向延伸。驱动齿轮20靠近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输出端的端壁上开设有限位孔201,限位孔201的径向截面和限位部2451的径向截面均呈十字型,从而实现限位部2451与限位孔201在周向上限位配合,卡扣2452位于限位部2451的自由端,卡扣2452穿过限位孔201并与驱动齿轮20的端壁在轴向上限位配合。
另外,本实施例中,接合驱动件为弹簧25,弹簧25位于驱动齿轮20内并套设在限位部2451外,弹簧2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轴向限位件245上支撑板2450的第二表面和驱动齿轮20的端壁。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驱动力传递组件211与打印机的传动头200接合和脱离的过程作如下描述。
参见图16,粉盒移动至靠近传动头200的位置后,随着驱动力传递组件211不断靠近传动头200,传动头200的自由端与驱动力接收头241的第一引导面2433抵接并向第一引导面2433施加作用力,由于弹簧的作用力,在此过程中弹簧会使得驱动力接收头241向外伸出,同时在传动头200的作用力下会使得弹簧受力压缩,驱动力接收头241向缩回位置移动,直至驱动力接收头241与传动头200接合,传动头200的自由端进入定位槽2435,传动头200自由端的驱动轴与驱动力接收齿2434在周向上配合,完成与传动头200接合。
参见图17和图18,粉盒需要与传动头200脱离时,随着粉盒的移动,该移动方向平行于第一径向X,定位槽2435内的第二引导面2436与传动头200的自由端抵接,传动头200向驱动力接收头241施加大致沿着第一径向X的作用力后,驱动力接收头241沿着第一径向X移动并带动径向滑动件2430沿着第一径向X移动,同时,限位端盖23上的限位斜面233会通过滑动配合面24301向径向滑动件2430施加垂直于限位斜面233的反向作用力,从而使得径向滑动件2430沿轴向朝向远离传动头200的缩回位置移动,同时沿第一径向X反向移动,径向滑动件2430带动驱动力接收头241沿轴向朝向缩回位置移动,驱动力接收头241逐渐远离传动头200,直至驱动力接收头241与传动头200顺利脱离。同时在驱动力接收头241与传动头200脱离过程中,由于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设置,驱动力接收头241在径向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进一步防止了驱动力接收头241与传动头200卡死的情况。同时本实施例中,限位端盖23上的限位斜面233与径向滑动件2430的滑动配合面24301配合,还能够避免在脱离过程中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驱动力接收头241而造成脱离困难的问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基座和驱动头组件,所述驱动头组件可带动所述基座转动;
所述驱动头组件包括驱动力接收头,所述驱动力接收头的端部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齿;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限位端盖,所述驱动头组件还包括轴向滑动件和径向滑动件;
所述限位端盖位于所述基座靠近所述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所述驱动力接收头在所述基座的轴向上穿过所述轴向滑动件和所述径向滑动件,所述驱动力接收头远离所述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设置有轴向限位部,所述轴向限位部与所述轴向滑动件沿所述轴向限位配合,所述径向滑动件位于所述轴向滑动件远离所述轴向限位部的一侧;
所述轴向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基座仅可沿所述轴向移动,所述径向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基座可沿所述基座的径向和所述轴向移动;
所述限位端盖设置有朝向所述基座倾斜的限位斜面,所述径向滑动件设置有滑动配合面,所述滑动配合面与所述限位斜面滑动配合;
所述驱动力接收头受到外力后,所述限位斜面迫使所述径向滑动件移动并带动所述驱动力接收头朝所述基座内移动至缩回位置;
所述驱动力传递组件还包括接合驱动件,所述接合驱动件由磁性材料制成,所述接合驱动件安装在所述驱动力接收头上;或者
所述驱动力接收头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端盖上沿着所述基座的轴向贯穿地设置有开口,所述限位斜面位于所述开口的周壁上,所述开口的周壁上还设置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沿着所述轴向延伸,所述轴向滑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滑槽滑动配合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滑槽限制所述轴向滑动件仅可沿所述轴向滑动,所述限位滑槽靠近所述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限位凸起沿着所述轴向相对设置;
所述径向滑动件与所述轴向滑动件在所述基座的径向上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径向滑动件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滑动配合面,所述开口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限位斜面,所述滑动配合面与所述限位斜面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所述滑动配合面均与对应的所述限位斜面平行设置;
在所述开口的周向上,所述限位滑槽位于两个所述限位斜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斜面呈弧形面,两个所述限位斜面共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向滑动件包括轴向限位板和两个支撑件,所述轴向限位板垂直于所述轴向,两个所述支撑件均自所述轴向限位板朝向所述开口的表面沿着所述轴向向外延伸,两个所述支撑件沿着所述基座的径向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支撑件的布置方向垂直于两个所述滑动配合面的布置方向;
所述轴向限位板和两个所述支撑件围成容置槽,所述径向滑动件安装在所述容置槽内;
两个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容置槽的侧壁均设置有滑动配合部,所述径向滑动件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和所述滑动配合部两者中的一个为凸起,另一个为凹槽,所述滑轨和所述滑动配合部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头组件还包括十字滑块联轴器,所述十字滑块联轴器安装在所述基座和所述限位端盖围成的空间内,所述驱动头组件位于所述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输入端,所述十字滑块联轴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基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十字滑块联轴器包括沿着所述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
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在第一径向上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三滑块在第二径向上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径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径向;
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驱动力接收头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块设置在所述驱动力接收头远离所述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所述第一滑块自所述驱动力接收头的端部沿所述轴向向外凸出并沿着所述第一径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块沿着所述第二径向延伸;
所述第二滑块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一滑槽以及与所述第三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二滑槽;
所述第一滑块可沿着所述第一滑槽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轴向上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接收头包括圆柱状的主体部,所述驱动力接收齿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所述轴向限位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所述轴向限位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延伸;
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一引导面,所述驱动力接收齿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面上,沿着所述轴向自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直径逐渐增大;
所述主体部依次穿过所述轴向滑动件和径向滑动件,所述第一引导面从所述径向滑动件设置有滑动配合面的一端伸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接收头靠近所述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接合驱动件安装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接合驱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多个所述接合驱动件层叠设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槽靠近所述驱动力接收齿的一端设置有朝外倾斜的第二引导面。
12.粉盒,包括盒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盒体一端的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力传递组件。
CN202221706364.8U 2022-07-04 2022-07-04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Active CN218181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6364.8U CN218181328U (zh) 2022-07-04 2022-07-04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06364.8U CN218181328U (zh) 2022-07-04 2022-07-04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1328U true CN218181328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11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06364.8U Active CN218181328U (zh) 2022-07-04 2022-07-04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813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79789B2 (en) Sealing member,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376369B2 (en) Sealing member,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31150B2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367156A (zh) 显影盒
US20180224770A1 (en) Sealing member,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18181328U (zh)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CN218181329U (zh)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CN115079541A (zh)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CN109001966B (zh) 处理盒
CN115061346A (zh) 驱动力传递组件和粉盒
KR102306777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CN220894728U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N220962147U (zh) 一种处理盒
CN209765276U (zh) 一种处理盒
CN117826551A (zh) 驱动力传递组件、粉盒和成像装置
CN118151510A (zh) 一种处理盒
AU2018229450A1 (en) Sealing member,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