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51510A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51510A
CN118151510A CN202311436737.3A CN202311436737A CN118151510A CN 118151510 A CN118151510 A CN 118151510A CN 202311436737 A CN202311436737 A CN 202311436737A CN 118151510 A CN118151510 A CN 1181515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orce
power receiving
photosensitive drum
process cartridge
photosen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367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51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515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成像设备中,处理盒包括鼓单元和传动单元,鼓单元包括感光鼓,传动单元包括感光联轴器,感光联轴器设置于感光鼓的端部,感光联轴器具有动力接收部,用于与成像设备的驱动力传递构件接合,以带动感光鼓转动;动力接收部具有动力接收面,动力接收面用于与驱动力传递构件的连接架抵接,通过动力接收面与连接架之间的摩擦接收来自驱动力传递构件的驱动力。在本申请中,通过动力接收面与连接架之间的摩擦,驱动力传递构件驱动感光联轴器转动,从而实现了驱动力传递构件与感光联轴器之间的稳定连接和可靠传动,使得驱动力的传递较为顺畅。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打印耗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处理盒是一种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成像设备上的耗材。成像设备设置有驱动力传递单元,对应的处理盒上设置有联轴器,驱动力传递单元能够与联轴器接合,以将驱动力从成像设备传递至处理盒。
现有的处理盒存在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单元连接不稳定,驱动传递不顺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用于解决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单元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成像设备中,所述处理盒包括鼓单元和传动单元,所述鼓单元包括感光鼓,所述传动单元包括感光联轴器,所述感光联轴器设置于所述感光鼓的端部,所述感光联轴器具有动力接收部,用于与所述成像设备的驱动力传递构件接合,以带动所述感光鼓转动;
所述动力接收部具有动力接收面,所述动力接收面用于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连接架抵接,通过所述动力接收面与所述连接架之间的摩擦接收来自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驱动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动力接收面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其他表面的摩擦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动力接收部还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用于与所述成像设备的制动力施加组件抵接,以驱动所述制动力施加组件相对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感光鼓的轴线方向,所述按压面相对所述动力接收面靠近所述感光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接合时,沿所述感光鼓的轴线方向,所述按压面与所述成像设备的旋转构件朝向所述处理盒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d1满足:35.3mm≤d1≤37.3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鼓单元的端部设置有驱动侧端盖,所述驱动侧端盖具有背离所述感光鼓的端面;沿所述感光鼓的轴线方向,所述按压面相对所述端面靠近所述感光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按压面与所述端面之间的距离d2满足:d2≤2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动力接收部包括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沿所述感光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轴部相对所述第一轴部靠近所述感光鼓,所述第一轴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轴部的直径;
所述动力接收面为所述第一轴部背离所述感光鼓的端面,所述按压面为所述第二轴部背离所述感光鼓的端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轴部远离所述第二轴部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定位凸台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孔为螺纹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所述定位凸台螺纹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轴部的周壁上设置有螺旋形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制动力施加组件与所述按压面抵接。
在本申请中,通过连接架与动力接收面的摩擦,以及定位凸台与连接孔的螺旋接合,将驱动力传递给感光联轴器,进而带动感光联轴器旋转,从而解决了鼓单元与主组件连接不稳定,驱动传递不顺畅的技术问题,提高了驱动连接稳定性、驱动传递顺畅性,以及处理盒的使用品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成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的第一接合构件和制动力传递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驱动力传递单元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驱动力传递单元的断面图;
图6为图2中驱动力传递单元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7为本申请所提供处理盒的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处理盒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感光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感光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单元接合的剖视图;
图11为图9中感光联轴器与驱动力传递单元接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处理盒;
110-显影框架;
111-驱动侧轴承;
112-导电侧轴承;
113-显影护盖;
114-驱动侧端盖;
115-导电侧端盖;
120-感光框架;
121-感光鼓;
131-显影联轴器;
140-感光联轴器;
140a-第一轴部;
140b-第二轴部;
141-动力接收面;
142-按压面;
143-连接孔;
144-引导部;
160-门盖;
170-主组件;
171-托盘;
185-显影驱动联接件;180-驱动力传递构件;
180a-第一凸缘部;
180b-第一突部;
180c-外套;
180d-凸块;
180e-连接架;
180i-定位凸台;201-旋转构件;
201a-第二突部;
201b-旋转止动部;
201c-斜面部;202-支撑轴;
204-第一接合构件;
204a-第三凸缘部;
204b-第一接合部;
204c-止动凹槽;
204d-第一主体部;
204e-第四突部;206-制动构件;
206a-固定侧;
206b-旋转侧;
206c-接合孔;207-制动力传递构件;
207a-第二凸缘部;
207b-轴部;
207e-第三突部;
208-第二接合构件;
208a-圆环部;
208b-第二接合部;
208c-止动突起;
210-第二弹性件;
211-第一弹性件;
212-限制部。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主组件170、托盘171和门盖160,主组件170中设置有容纳部、分离机构以及转印单元等,托盘171可容纳处理盒100,并能够相对主组件170移动以将处理盒100安装至主组件170的容纳部内。门盖160设置在主组件170的外侧,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主组件170的容纳部。
其中,托盘171一般可容纳四个可拆卸安装的处理盒100,四个处理盒100基本水平地布置。处理盒100内储存有显影剂,在处理盒100安装到主组件170的容纳部内时,能够接收成像设备的旋转驱动力,以使成像设备能够利用处理盒100内的显影剂进行成像。同时,成像设备向四个处理盒100分别提供偏置电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
具体的,托盘171被构造成能够在成像设备安装于水平表面上的状态下沿着大致水平的方向移动。通过打开成像设备的门盖160,能够将托盘171在成像设备上拆出或安装。
主组件170设置有驱动力传递单元和显影驱动联接件185。在处理盒100安装到主组件170的容纳部内时,驱动力传递单元203能够与处理盒100的感光联轴器140接合,显影驱动联接件185能够与处理盒100的显影联轴器131接合,以向处理盒100传递驱动力。
其中,驱动力传递单元包括驱动力传递组件和制动力施加组件。
如图2所示,驱动力传递组件包括旋转构件201和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旋转构件201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轴202上,支撑轴202固定于主组件170,主组件170内的马达(图中未示出)能够驱动旋转构件201转动。
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包括第一凸缘部180a、第一突部180b和圆筒形的外套180c,第一凸缘部180a设置于外套180c的端部,第一突部180b从第一凸缘部180a沿径向突出。旋转构件201具有沿轴向M1开设的内腔,内腔中具有第二突部201a和旋转止动部201b。驱动力传递构件180设置第一突部180b的一端插入到该内腔中,第一凸缘部180a能够与第二突部201a配合,并由第二突部201a支撑;第一突部180b能够和旋转止动部201b接触,从而将驱动力从旋转构件201传递至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实现旋转构件201带动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旋转。
此外,如图6所示,旋转构件201还设有斜面部201c,斜面部201c靠近内腔的底壁设置。
如图2所示,制动力施加组件包括制动构件206、第一接合构件204、第二接合构件208和制动力传递构件207。其中,制动构件206包括固定侧206a和旋转侧206b,固定侧206a与支撑轴202固定连接,旋转侧206b能够相对于固定侧206a旋转并产生制动力,产生制动力的方法可以从使用摩擦和粘度的那些方法中适当地选择。
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用于向处理盒100施加制动力。第一接合构件204具有圆柱形的第一主体部204d,第一主体部204d上设置有止动凹槽204c,第二接合构件208具有圆环部208a,圆环部208a上设置有止动突起208c,止动凹槽204c和止动突起208c可通过卡合的方式组装在一起,以使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同步运动。
此外,第一接合构件204设置有相对第一主体部204d以爪的形式突出的第一接合部204b,第二接合构件208设置有相对圆环部208a以爪的形式突出的第二接合部208b。具体的,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设置在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内部,且第二接合构件208位于第一接合构件204的内侧。
制动传递构件207包括轴部207b和设置于轴部207b的第二凸缘部207a,轴部207b穿过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中部的通孔并连接至制动构件206的旋转侧206b,以能够向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传递制动力。具体的,轴部207b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制动构件206具有接合孔206c,轴部207b能够与接合孔206c接合,以使制动传递构件207和制动构件206一体旋转。
如图3所示,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第二凸缘部207a上设置有第三突部207e,对应的,第一接合构件204具有第三凸缘部204a,第三凸缘部204a上设置有第四突部204e。
如图4所示,第二凸缘部207a设置在第三凸缘部204a和圆环部208a之间,且第三凸缘部204a和圆环部208a之间具有间隙G,以使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能够相对制动传递构件207在轴向M1上移动。其中,轴向M1为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旋转轴线。在轴线M1的方向中,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朝向旋转构件201的方向为M1A方向,从旋转构件201朝向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方向为M1B方向。
当第三突部207e与第四突部204e配合时,制动传递构件207能够向第一接合构件204传递制动力;当第三突部207e与第四突部204e在轴向M1上错开或分离时,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不接收来自制动传递构件207的制动力。
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5所示,制动力施加组件还包括能够产生推压力的第一弹性件211和第二弹性件210。第一弹性件211的一端抵压在制动构件206背离旋转构件201的端面上,另一端抵压在第三凸缘部204a上。第一弹性件211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其沿M1B方向向第一接合构件204施加弹性力,该弹性力可使得第三突部207e与第四突部204e保持接合。第二弹性件210的一端抵压在制动构件206背离旋转构件201的端面上,另一端抵压在第二凸缘部207a上。第二弹性件210也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其沿M1B方向向制动传递构件207施加弹性力,该弹性力可使得制动力传递构件207背离旋转构件201的端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抵接。
由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通过制动力传递构件207能够接收到来自第一弹性件211和第二弹性件210推压力,因此驱动力传递构件180趋于沿M1B方向移动。为限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沿M1B方向的移动,驱动力传递单元203还设置有限制部212,从而防止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从驱动传递单元脱落。
具体的,当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向M1B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时,第一凸缘部180a与限制部212接触,从而限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移动和脱落;当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在该状态下接收到沿M1A方向的作用力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可以在压缩第一弹性件211和第二弹性件210的同时在M1A方向上移动。优选的,第一弹性件211和第二弹性件210可以为压缩螺旋弹簧。
此外,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可以在压缩第一弹性件211和第二弹性件210的同时相对于制动传递构件207和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在M1A方向上移动和缩回。当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在M1A方向上的移动超出间隙G的宽度时,制动传递构件207、驱动力传递构件180能够与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一起在M1A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在门盖160处于关闭状态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和显影驱动联接件185能够相对于容纳部的侧壁凸出,从而便于与感光联轴器140和显影联轴器131接合。在门盖160处于开启状态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和显影驱动联接件185能够相对于容纳部的侧壁缩回,从而使得托盘171的插入或移除不受阻碍。
更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外套180c内设置有凸块180d、连接架180e和定位凸台180i,凸块180d间隔设置于外套180c的内壁,连接架180e一端与凸块180d连接,另一端与定位凸台180i连接,以使定位凸台180i能够固定于外套180c的中心位置。此外,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能够沿M1A方向缩回至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内部,且连接架180e不干涉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
如图7和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处理盒100,处理盒100包括显影单元、鼓单元和传动单元。
显影单元包括显影框架110、显影辊、送粉辊、搅拌架和出粉刀。显影框架110围成存储显影剂的粉仓。显影框架110大致为长条盒子形状,显影框架110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侧轴承111和导电侧轴承112。搅拌架、送粉辊和显影辊可旋转的支撑在驱动侧轴承111和导电侧轴承112上,且搅拌架、送粉辊和显影辊的轴向均沿显影框架110的长度方向。
搅拌架、送粉辊和显影辊能够在传动单元的驱动下旋转。通过搅拌架旋转,搅拌粉仓中的显影剂,从而防止粉仓内的显影剂结块,同时显影剂在搅拌架的搅拌下向送粉辊方向移动,送粉辊将显影剂输送到显影辊,然后显影剂被带电的显影辊吸附。
鼓单元包括感光框架120、感光鼓121和充电辊。感光框架120的长度方向与显影框架110的长度方向一致,感光框架120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侧端盖114和导电侧端盖115。感光鼓121可旋转的支撑在驱动侧端盖114和导电侧端盖115上。具体的,感光鼓121设置在感光框架120在高度方向上的下端侧。通过显影辊与感光鼓121之间的电势差,显影辊上吸附的显影剂转移至感光鼓121上,感光鼓121上的碳粉再经过成像设备的转印带转印后,在记录材料(如纸张)上形成图像。其中,充电辊用于在感光鼓121表面充上均匀电荷,从而使感光鼓121能够吸附碳粉。
传动单元包括:感光联轴器140、显影联轴器131、显影辊齿轮、送粉辊齿轮和搅拌架齿轮。传动单元可以设置于处理盒100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或两端,本申请中,驱动组件设置于显影单元在长度方向上的同一端,优选为驱动端。
感光联轴器140设置于感光鼓121在长度方向的端部。感光联轴器140在接收驱动力后能够带动感光鼓121旋转。显影联轴器131、显影辊齿轮、送粉辊齿轮、搅拌架齿轮设置于驱动侧轴承111的外侧。具体的,驱动侧轴承111上设有用于支撑显影联轴器131的支撑孔,显影辊齿轮套设在显影辊的轴伸出于驱动侧轴承111的一端,送粉辊齿轮套设在送粉辊的轴伸出于驱动侧轴承111的一端,搅拌架齿轮套设在搅拌架伸出于驱动侧轴承111的一端,显影辊齿轮、送粉辊齿轮和搅拌架齿轮直接或间接与显影联轴器131啮合,以将显影联轴器131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从而带动显影辊、送粉辊、搅拌架旋转。
驱动侧轴承111外侧还设有显影护盖113,显影护盖113遮盖显影辊齿轮、送粉辊齿轮、搅拌架齿轮以及显影联轴器131的至少部分,能够起到保护传动单元的作用。
具体的,显影护盖113上设有圆筒部,圆筒部沿远离显影框架110的一侧突出,圆筒部内部中空,其轴向沿显影框架110的长度方向延伸,显影联轴器131的一部分从圆筒部内部穿过伸出到显影护盖113外。
更具体的,导电侧端盖115罩设在导电侧轴承112外侧,驱动侧端盖114罩设在显影护盖113外侧。沿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观察,驱动侧端盖114与显影护盖113至少部分重合。驱动侧端盖114和导电侧端盖115均分别遮盖感光框架120和显影框架110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且驱动侧端盖114与感光框架120的端部固定连接。
驱动侧端盖114上设有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在驱动侧端盖114安装在显影框架110和感光框架120端部时,感光联轴器140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连通孔暴露,显影联轴器131的一部分通过第二连通孔暴露,以便感光联轴器140能够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显影联轴器131能够与显影驱动联接件185接合,从而接收来自成像设备的驱动力。
如图7~图9所示,感光联轴器140大致为柱状体,其沿轴向上靠近鼓单元的一端为安装部,用于与感光鼓121的端部固定连接,使得感光联轴器140接收驱动力旋转时能够带动感光鼓121同步旋转。感光联轴器140沿轴向远离鼓单元的一端为动力接收部,动力接收部暴露在驱动侧端盖114之外,从而便于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相接合。
如图9和图10所示,动力接收部具有动力接收面141,动力接收面141用于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连接架180e抵接,通过动力接收面141与连接架180e之间的摩擦接收来自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驱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动力接收面141与连接架180e之间的摩擦,驱动力传递构件180驱动感光联轴器140转动,从而实现了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与感光联轴器140之间的可靠传动,使得驱动力的传递较为顺畅。
具体的,动力接收面141为摩擦表面,即能产生较大摩擦力的面,从而增大动力接收面141与连接架180e之间的摩擦力。
如图9和图10所示,动力接收部还具有按压面142,按压面142用于与成像设备的制动力施加组件抵接,以驱动制动力施加组件相对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面142与制动力施加组件抵接,从而能够推动制动力施加组件脱离制动工作位置,使得驱动力传递构件180能够向感光联轴器140传递驱动力。
具体的,按压面142与制动力施加组件的第一接合构件204和/或第二接合构件208抵接,推动第一接合构件204和/或第二接合构件208沿轴向朝远离感光鼓121的方向移动(即沿M1A方向缩回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内部),第一接合构件204的第四突部204e在轴向M1上与制动传递构件207的第三突部207e错开或分离,第一接合构件204和第二接合构件208不接收来自制动传递构件207的制动力,脱离制动工作位置。
更具体的,按压面142为垂直于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的平面。按压面142为摩擦表面,即能产生较大摩擦力的面,从而增大按压面142与制动力施加组件之间的摩擦力。
如图9所示,沿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按压面142相对动力接收面141靠近感光鼓121,从而使动力接收面141与连接架180e抵接时,按压面142能够与第一接合构件204和/或第二接合构件208接触。
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时,沿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按压面142与成像设备的旋转构件201朝向处理盒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d1满足:35.3mm≤d1≤37.3mm。例如,距离d1具体可以为35.3mm、36mm、36.5mm、37mm、37.3mm等。
按压面142与成像设备的旋转构件201朝向处理盒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d1满足:35.3mm≤d1≤37.3mm时,感光联轴器140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稳定接合,驱动力传递构件180能够顺畅驱动感光联轴器140转动,进而驱动感光鼓121转动。
更进一步的,驱动侧端盖114具有背离感光鼓121的端面(即驱动侧端盖114在M1A方向上距离处理盒最远的面),沿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按压面142相对该端面靠近感光鼓121。具体的,按压面142与该端面之间的距离d2满足:d2≤2mm。例如,距离d2具体可以为2mm、1.8mm、1.5mm、1.3mm等。
如图9所示,动力接收部为圆柱状凸台构件,包括第一轴部140a和第二轴部140b,沿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第二轴部140b相对第一轴部140a靠近感光鼓121,第一轴部140a的直径小于第二轴部140b的直径;动力接收面141为第一轴部140a背离感光鼓121的端面,按压面142为第二轴部140b背离感光鼓121的端面。
进一步的,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轴部140a远离第二轴部140b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143,连接孔143用于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定位凸台180i配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接孔143与定位凸台180i的配合,进一步提高了感光联轴器140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连接稳定性,使得驱动力传递构件180能够更加顺畅地驱动感光联轴器140。
具体的,连接孔143位于第一轴部140a的端面的中心位置,其内周壁为摩擦表面,能够提供较大的摩擦力,优选为橡胶。
更进一步的,连接孔143为螺纹孔,连接孔143与定位凸台180i螺纹连接,从而使得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不易与感光联轴器140分离,保证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一轴部140a的周壁上设置有螺旋形的引导部144,引导部144用于引导制动力施加组件与按压面142抵接,即第一接合构件204和/或第二接合构件208能够在引导部144的引导下移动,以与按压面142抵接。通过引导部144的引导能够提高感光联轴器140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接合效率和准确接合率。
具体的,引导部144可以对称设置在第一轴部140a的圆周外表面。
以下对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9~图11所示,当处理盒100在成像设备内安装到位,且门盖160关闭后,驱动力传递构件180以及制动力施加组件共同向靠近处理盒100的方向(沿M1B方向)移动,动力接收部的引导部144引导第一接合构件204和/或第二接合构件208运动,与此同时连接孔143与定位凸台180i螺旋接合,直至动力接收面141与连接架180e抵接。此时,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外套180c套在动力接收部外侧,第一接合构件204和/或第二接合构件208的端部与按压面142抵接,随着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继续沿M1B方向靠近处理盒100,按压面142推动第一接合构件204和/或第二接合构件208相对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沿M1A方向缩回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内部,接着制动力传递构件207在第二接合构件208的作用力下也沿M1A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接合构件204、第二接合构件208以及制动力传递构件207均脱离制动工作位置。
与此同时,制动力施加组件向M1A方向的移动的也带动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向M1A方向移动,使得驱动力传递构件180设置旋转止动部分180b的一端进入到旋转构件201内腔的斜面部201c区域。旋转构件201旋转时,旋转止动部分180b与斜面部201c抵接,并沿斜面部201c运动,使得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整体沿靠近盒体的方向(M1B方向)移动,进而使得驱动力传递构件180回到驱动工作位置。
在本申请中,通过连接架180e与动力接收面141的摩擦,以及定位凸台180i与连接孔143的螺旋接合,将驱动力传递给感光联轴器140,进而带动感光联轴器140旋转,从而解决了鼓单元与主组件170连接不稳定,驱动传递不顺畅的技术问题,提高了驱动连接稳定性、驱动传递顺畅性,以及处理盒100的使用品质。
同时,第一接合构件204、第二接合构件208以及制动力传递构件207被按压面142抵压,始终处于脱离制动工作位置的状态,不接受制动力,不会产生异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成像设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100)包括鼓单元和传动单元,所述鼓单元包括感光鼓(121),所述传动单元包括感光联轴器(140),所述感光联轴器(140)设置于所述感光鼓(121)的端部,所述感光联轴器(140)具有动力接收部,用于与所述成像设备的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以带动所述感光鼓(121)转动;
所述动力接收部具有动力接收面(141),所述动力接收面(141)用于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连接架(180e)抵接,通过所述动力接收面(141)与所述连接架(180e)之间的摩擦接收来自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面(141)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其他表面的摩擦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还具有按压面(142),所述按压面(142)用于与所述成像设备的制动力施加组件抵接,以驱动所述制动力施加组件相对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所述按压面(142)相对所述动力接收面(141)靠近所述感光鼓(12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180)接合时,沿所述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所述按压面(142)与所述成像设备的旋转构件(201)朝向所述处理盒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d1满足:35.3mm≤d1≤37.3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鼓单元的端部设置有驱动侧端盖(114),所述驱动侧端盖(114)具有背离所述感光鼓(121)的端面;沿所述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所述按压面(142)相对所述端面靠近所述感光鼓(1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面(142)与所述端面之间的距离d2满足:d2≤2mm。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包括第一轴部(140a)和第二轴部(140b),沿所述感光鼓(121)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轴部(140b)相对所述第一轴部(140a)靠近所述感光鼓(121),所述第一轴部(140a)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轴部(140b)的直径;
所述动力接收面(141)为所述第一轴部(140a)背离所述感光鼓(121)的端面,所述按压面(142)为所述第二轴部(140b)背离所述感光鼓(121)的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部(140a)远离所述第二轴部(140b)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143),所述连接孔(143)用于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180)的定位凸台(180i)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143)为螺纹孔,所述连接孔(143)用于与所述定位凸台(180i)螺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部(140a)的周壁上设置有螺旋形的引导部(144),所述引导部(144)用于引导所述制动力施加组件与所述按压面(142)抵接。
CN202311436737.3A 2022-12-07 2023-10-31 一种处理盒 Pending CN1181515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7899 2022-12-07
CN2022232778990 2022-1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51510A true CN118151510A (zh) 2024-06-07

Family

ID=912893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42856.8U Active CN221225330U (zh) 2022-12-07 2023-10-31 一种处理盒
CN202311436737.3A Pending CN118151510A (zh) 2022-12-07 2023-10-31 一种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42856.8U Active CN221225330U (zh) 2022-12-07 2023-10-31 一种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2122533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25330U (zh) 202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0324B2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286570B (zh) 鼓单元、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US786973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aper dust collecting roller
CN210666366U (zh) 处理盒
US10635047B2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cartridge
CN221225330U (zh) 一种处理盒
CN107219736B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和处理盒
EP1376258B1 (en) Developer supply apparatus and the mounting of a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CN110850697A (zh) 处理盒
CN107357157B (zh) 一种处理盒的再生方法和处理盒
CN209911765U (zh) 一种碳粉盒
CN107577131B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显影盒和电子照相成像系统
CN117666306A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039796U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N220962149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008090U (zh) 一种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957997B (zh) 处理盒
CN112147870A (zh) 一种碳粉盒
CN220323726U (zh) 一种鼓单元及处理盒
CN218068582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8974788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0651070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326938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491185U (zh) 处理盒
CN221039809U (zh) 一种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