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76649U - 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 Google Patents

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76649U
CN218176649U CN202222265854.5U CN202222265854U CN218176649U CN 218176649 U CN218176649 U CN 218176649U CN 202222265854 U CN202222265854 U CN 202222265854U CN 218176649 U CN218176649 U CN 218176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plate
building
reserved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6585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立柱
富圣哲
刘祉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6585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76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76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76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包括顶盖、底板以及至少两个侧板。至少两个侧板围合形成筒状结构,顶盖罩设在筒状结构的顶部,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进入筒状结构内。底板可拆卸地连接在侧板的内底壁处且用于与建筑结构的预留位置连接,以实现将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固定在预留位置处,以便于后续浇筑混凝土时,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本公开提供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可以先移除顶盖后,将底板从预留位置处拆卸后,然后沿朝向筒状结构的中心的方向推动每一个侧板,从而方便侧板与混凝土分离,继而可以方便快捷实现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整体拆除,并最终显露出用于走线或者走管的预留洞。

Description

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背景技术
房屋等建筑结构一般都是采用现浇结构,即采用混凝土进行现浇从而施工形成房屋。通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设置预留洞并在预留洞内预留管子,然后再浇筑混凝土,等混凝土凝固后再拆除预留管子,从而形成用于走线或者走管的预留洞。
然而,混凝土凝固后,预留管会被混凝土黏住,从而不易从预留洞内取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本公开提供一种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包括顶盖、底板以及至少两个侧板;
至少两个所述侧板围合形成筒状结构,所述顶盖罩设在所述筒状结构的顶部,所述底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侧板的内底壁处且用于与建筑结构的预留位置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侧板包括四个,四个所述侧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筒状结构;
和/或,所述底板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筒状结构的内壁相适配;
和/或,沿着所述筒状结构的周向,所述侧板的两侧边缘设置有倒角。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侧板包括弧形板,所有所述弧形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筒状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侧板的内底壁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底板上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适配的第二配合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弧形压板,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与所述弧形压板配合的环形槽;
所述弧形压板的底面与所述底板的底面平齐,和/或,所述弧形压板与所述侧板一体成型。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沿所述筒状结构的径向,所述弧形压板的延伸宽度与所述环形槽的宽度一致;
和/或,所述弧形压板的弧度小于所述侧板的弧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紧固孔,所述底板通过设于所述紧固孔内的紧固件固定在所述预留位置上;
所述紧固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紧固孔沿所述底板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紧固孔一一对应。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底板的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设置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的外缘与所述紧固孔之间具有操作间隙;
和/或,所述底板的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设置有手持部,且所述手持部位于所述底板的中心。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底板的背离所述顶盖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具有吸附件,且所述吸附件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吸附件的底面与所述底板的底面平齐。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侧板的内壁上设置有开槽,且沿所述筒状结构的径向方向,所述开槽的深度小于所述侧板的壁厚;所述开槽内设置有拉持件;
和/或,所述顶盖的内径与所述筒状结构的外径一致,且所述顶盖与所述侧板的摩擦系数大于1。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一种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包括顶盖、底板以及至少两个侧板。通过设置至少两个侧板围合形成筒状结构,顶盖罩设在筒状结构的顶部,以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进入筒状结构内。通过设置底板可拆卸地连接在侧板的内底壁处且用于与建筑结构的预留位置连接,以实现将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固定在预留位置处,以便于后续浇筑混凝土时,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本公开提供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可以先移除顶盖,然后将底板从预留位置处拆卸后,再沿朝向筒状结构的中心的方向推动每一个侧板,从而方便实现侧板与混凝土的分离,以最终显露出用于走线或者走管的预留洞。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断面图;
图3-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建筑用预留结构的底板在不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侧板的示意图。
其中,1、侧板;11、筒状结构;12、倒角;13、弧形压板;14、开槽;15、拉持件;2、底板;21、环形槽;22、紧固孔;23、容置槽;24、吸附件;3、顶盖;4、紧固件;5、手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包括顶盖3、底板2以及至少两个侧板1。
其中,至少两个侧板1共同围合形成筒状结构11,顶盖3罩设在筒状结构11的顶部,底板2可拆卸地连接在侧板1的内底壁处且用于与建筑结构的预留位置可拆卸连接。
具体实现时,至少两个侧板1可以围合形成如图1所示的圆筒状结构,或者,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侧板1也可以围合形成矩形的筒状结构1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侧板1围合形成圆筒状结构11。
具体的,筒状结构11位于预留洞内,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凝固后,使得筒状结构11的外壁与混凝土之间分离,即可显露出预留洞,从而便于通过预留洞进行走线或者走管,因此筒状结构11的外径可以理解为预留洞的内径,具体的筒状结构11的外径可以根据实际所需要形成的预留洞的尺寸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实现时,筒状结构11为中空结构,因此可以在筒状结构11的顶部罩设顶盖3,从而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进入筒状结构11内部,从而影响底板2与建筑结构的预留位置进行后续分离。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通过设置至少两个侧板1围合形成筒状结构11,顶盖3罩设在筒状结构11的顶部,以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进入筒状结构11内。通过设置底板2可拆卸地连接在侧板1的内底壁处且用于与建筑结构的预留位置连接,以实现将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固定在预留位置处,以便于后续浇筑混凝土时,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具体的,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可以先移除顶盖3,然后将底板2从预留位置处拆卸后,再沿朝向筒状结构11的中心的方向推动每一个侧板1,从而方便实现侧板1与混凝土的分离,以最终显露出用于走线或者走管的预留洞。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1包括四个,四个侧板1共同围合形成筒状结构11。
具体实现时,侧板1可以为弧形板,具体可以为圆弧板,即侧板1的圆弧可以为筒状结构11的圆的四分之一,所有的侧板1沿着筒状结构1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一致,通过四个圆弧板即可围合形成筒状结构11。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现有的预留管替换为用四个侧板1围合形成的筒状结构11,从而在混凝土凝固后,可以将侧板1向内一拉,即可使得四个侧板1与混凝土之间分离,即可完成侧板1的拆卸。
进一步地,沿着筒状结构11的周向方向上,还可以设置侧板1的两侧边缘设置有倒角12,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侧板1之间的衔接面积减少,从而使得侧板1的拆卸更为方便。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的外轮廓形状与筒状结构11的内壁相适配。也就是说,底板2的外径等于筒状结构11的内径,从而使得底板2设置在筒状结构11内后刚好卡接在筒状结构11的底部,从而初步实现底板2与侧板1的连接。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1的内底壁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底板2上与第一配合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一配合部适配的第二配合部,通过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进一步实现底板2与侧板1的连接,以确保底板2与侧板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包括弧形压板13,第二配合部包括与弧形压板13配合的环形槽21,弧形压板13卡接在环形槽21内从而实现底板2与侧板1的连接。
具体的,如图2所示,底板2的底部的靠近外缘的位置形成环形槽21,每一个侧板1的内底壁处设置的弧形压板13均卡接在同一个底板2的环形槽21内,从而将各个侧板1连接起来。然后再通过底板2与预留位置的安装面连接,即可实现将整个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可靠地固定在预留位置,以便于进行后续混凝土浇筑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沿筒状结构11的径向,弧形压板13的延伸宽度与环形槽21的宽度一致,且弧形压板13的底面与底板2的底面平齐,即通过设置环形槽21与弧形压板13适配,从而实现底板2与预留位置的安装面之间的贴合连接,以提高建筑用预留洞结构与预留位置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示例性的,弧形压板13可以与侧板1一体成型,从而可以提升整个侧板1的结构强度且可以节省制作工序。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弧形压板13的弧度小于侧板1的弧度,当四个侧板1围合形成筒状结构11后,再将底板2沿着筒状结构11的顶部至底部的方向移动至与弧形压板13配合,从而利用底板2与弧形压板13的配合,对侧板1进行固定。
具体实现时,底板2上设置有紧固孔22,底板2通过设于紧固孔22内的紧固件4固定在预留位置上。
示例性的,紧固孔22可以为螺纹孔,紧固件4可以为螺钉或者螺栓。或者,紧固孔22可以为光孔,紧固件4为销轴等。
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紧固孔22包括多个,多个紧固孔22沿底板2的周向间隔设置;紧固件4与紧固孔22一一对应。通过多个紧固件4与多个紧固孔22的配合,以此提升底板2在预留位置处的连接可靠性。
示例性的,参照图1所示,紧固孔22和紧固件4可以均为4个,或者紧固孔22和紧固件4也可以均为5个或者5个以上。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的朝向顶盖3的一侧设置有手持部5,手持部5的外缘与紧固孔22之间具有操作间隙。在实际操作中,待混凝土凝固后,首先移除顶盖3,再拆除紧固件4后,此时可以通过拉动手持部5继而快速将底板2从筒状结构11中移出,然后再进行侧板1与混凝土的分离。
示例性的,参照图3所示,手持部5可以为如图3所示的倒置的圆台状结构,且手持部5的顶部半径小于紧固孔22至底板2的圆心的距离,即使得手持部5的外缘与紧固孔22之间具有操作间隙,从而可以在混凝土凝固后,通过手持部5拉动底板2,避免底板2压住侧板1导致侧板1不易拆卸的问题。
示例性的,可以将手持部5设置在底板2的中心,从而使得手持部5的受力点在底板2的中心,更易于拉动底板2。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的背离顶盖3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23,容置槽23内具有吸附件24,且吸附件24处于收缩状态时,吸附件24的底面与底板2的底面平齐。示例性的,吸附件24可以为吸盘。
通过设置吸盘,使底板2在安装时能够吸附在预留位置的安装面上,完成底板2的初步固定,从而可以提高该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安装的稳定性,也可以避免底板2在后续安装螺栓等紧固件4的时候不会发生晃动。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1的内壁上设置有开槽14,且沿筒状结构11的径向方向,开槽14的深度小于侧板1的壁厚;开槽14内设置有拉持件15,通过拉持件15来向内拉动侧板1,即向筒状结构11的中心拉动侧板1,从而更利于侧板1与混凝土的分离。示例性的,拉持件15可以为拉绳。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示,可以设置拉绳的直径小于开槽14沿着筒状结构1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拉绳沿着筒状结构11的周向方向的长度与开槽14的弧长相等。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3的内径与筒状结构11的外径一致,且顶盖3与侧板1的摩擦系数大于1。通过设置顶盖3将侧板1箍住,提高该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同时也能避免混凝土进入侧板1内部。
下文将具体说明该建筑用预留洞结构的施工过程为:
首先,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预留洞用的预留管替换为由圆弧形的侧板1组装而成的筒状结构11。
当将侧板1组装成筒状结构11后,再将底板2沿着侧板1组装的筒状结构11的内侧下压至侧板1底部,利用底板2压住弧形压板13,完成对侧板1的初步固定。
与此同时,通过在底板2上设置环形槽21,使底板2能够与弧形压板13的形状完全适配,同时实现底板2与安装面的表面贴合,提高其连接稳定性。通过设置吸盘使底板2在安装时能够吸附在安装面上,完成底板2的初步固定,提高安装的稳定性,也避免底板2在后续安装紧固件4的时候晃动,整个建筑用预留洞结构通过底板2固定在预设位置的安装面上。
然后,在筒状结构11的顶部设置顶盖3,通过设置顶盖3将侧板1箍住,提高整体稳定性,同时也能避免混凝土进入侧板1内部。
然后,开始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凝固后,可以移除顶盖3,并拆除底板2上的紧固件4后,将底板2从筒状结构11中取出。
最后,向内拉动侧板1上的拉绳,使得侧板1向内被拉动,实现侧板1与混凝土的分离,以此完成对侧板1的拆卸。在此过程中,由于侧板1两侧的内侧开设倒角12,使相邻的侧板1之间的衔接面积变少,从而使该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在完成预留洞之后,侧板1的拆卸更加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3)、底板(2)以及至少两个侧板(1);
至少两个所述侧板(1)围合形成筒状结构(11),所述顶盖(3)罩设在所述筒状结构(11)的顶部,所述底板(2)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侧板(1)的内底壁处且用于与建筑结构的预留位置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包括四个,四个所述侧板(1)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筒状结构(11);
和/或,所述底板(2)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筒状结构(11)的内壁相适配;
和/或,沿着所述筒状结构(11)的周向,所述侧板(1)的两侧边缘设置有倒角(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为弧形板,所有所述弧形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筒状结构(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的内底壁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底板(2)上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适配的第二配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弧形压板(13),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与所述弧形压板(13)配合的环形槽(21);
所述弧形压板(13)的底面与所述底板(2)的底面平齐,和/或,所述弧形压板(13)与所述侧板(1)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筒状结构(11)的径向,所述弧形压板(13)的延伸宽度与所述环形槽(21)的宽度一致;
和/或,所述弧形压板(13)的弧度小于所述侧板(1)的弧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上设置有紧固孔(22),所述底板(2)通过设于所述紧固孔(22)内的紧固件(4)固定在所述预留位置;
所述紧固孔(22)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紧固孔(22)沿所述底板(2)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紧固件(4)与所述紧固孔(22)一一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朝向所述顶盖(3)的一侧设置有手持部(5),所述手持部(5)的外缘与所述紧固孔(22)之间具有操作间隙;
和/或,所述底板(2)的朝向所述顶盖(3)的一侧设置有手持部(5),且所述手持部(5)位于所述底板(2)的中心。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背离所述顶盖(3)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23),所述容置槽(23)内具有吸附件(24),且所述吸附件(24)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吸附件(24)的底面与所述底板(2)的底面平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用预留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的内壁上设置有开槽(14),且沿所述筒状结构(11)的径向方向,所述开槽(14)的深度小于所述侧板(1)的壁厚;所述开槽(14)内设置有拉持件(15);
和/或,所述顶盖(3)的内径与所述筒状结构(11)的外径一致,且所述顶盖(3)与所述侧板(1)的摩擦系数大于1。
CN202222265854.5U 2022-08-24 2022-08-24 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Active CN218176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65854.5U CN218176649U (zh) 2022-08-24 2022-08-24 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65854.5U CN218176649U (zh) 2022-08-24 2022-08-24 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76649U true CN218176649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20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65854.5U Active CN218176649U (zh) 2022-08-24 2022-08-24 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766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52378B2 (en) Panel forming system and components
CN218176649U (zh) 建筑用预留洞结构
CN211229506U (zh) 用于清水砼浇筑的梁板模系统
CN112413231B (zh) 端盖固定座、端盖与穿梁/墙管件的预埋工艺
CA2977565C (en) Concrete form system
CN217734683U (zh) 一种精装修墙面板
CN216810948U (zh) 一种可实现快速拆除的构造柱模板构造
KR101493249B1 (ko) 콘크리트 슬래브용 인서트
CN213927501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孔洞预留装置
CN208072967U (zh) 一种建筑用梁边固定件
CN211312865U (zh) 建筑预埋件及定位预制楼板
CN214384049U (zh) 端盖固定座及端盖
KR200339379Y1 (ko) 건축용 슬리브 어셈블리
KR200241832Y1 (ko) 구조물 공사용 거푸집 분리장치
CN217282040U (zh) 一种在预埋阶段可固定在梁内模板的线管接头装置
CN214785298U (zh) 一种易于装配的轻质墙板及其构建的墙体系统
CN219909541U (zh) 一种楼承板连接组件
CN218292774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建筑铝模板
CN210563493U (zh) 一种装配式基础环梁定位装置
CN221031406U (zh) 一种大面积地面分隔缝模板构造
CN210598196U (zh) 预埋套管位于铝模板处用定位装置
CN219216057U (zh) 一种预制楼梯叠放垫板
CN208885025U (zh) 一种钢柱定位模具
JP2004003168A (ja) コンクリート型枠の固定金具
CN213282669U (zh) 集成卫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