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71921U -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71921U
CN218171921U CN202222142149.6U CN202222142149U CN218171921U CN 218171921 U CN218171921 U CN 218171921U CN 202222142149 U CN202222142149 U CN 202222142149U CN 218171921 U CN218171921 U CN 218171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tire
layer
angle
stee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4214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维雁
陈伊宁
卢咪咪
吕佳锋
柴德龙
朱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ce Rubb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ce Rubb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ce Rubb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ce Rubb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4214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71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71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719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该带束层结构包括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所述的第一带束层贴合设置在胎体内圈,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0‑30°,方向为左倾;所述的第二带束层设置在第一带束层的外侧,为周向螺旋缠绕结构,其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0°;所述的第三带束层设置在第二带束层的外侧,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0‑20°,方向为右倾;所述的第四带束层设置在第三带束层的外侧,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0‑20°,方向为左倾。本实用新型采用小角度缠绕式带束结构,可以箍紧轮胎,提高接地矩形率。

Description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背景技术
宽基胎相比于目前的两条并胎,具有拆装方便、重量变轻、使用成本降低、燃油效率更高等一系列优点,进而减少碳排放。但是若是一旦宽基胎发生损坏,其更换成本比一条普通轮胎成本高。因此宽基胎的耐久提升很有必要。
宽基胎相比普通断面宽轮胎,胎面宽度是普通轮胎的1 .5倍。这时、按照常规带束设计,因为太宽,中间的一段没有很好的被带束箍紧,从而充气后中间产生一定的拱起,造成轮胎在同地面接触时,只磨损轮胎的两边和中间,造成轮胎的异磨现象,从而影响了轮胎的适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可见,常规轮胎的带束设计应用于宽基胎时,带束设计就显的较不理想。
同时由于胎面过宽,因此宽基胎的肩部生热较高。而现有应用于宽基胎的带束结构,一般为第二带束宽度>第一带束层宽度≈第三带束宽度>第四带束宽度,示意图如图7所示,会造成轮胎肩部厚度较厚,更加加剧了宽基胎的肩部生热。
发明内容
针对宽基胎更换成本较高、胎面较难箍紧及生热较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采用小角度缠绕式带束结构,可以箍紧轮胎,提高接地矩形率。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该带束层结构包括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所述的第一带束层贴合设置在胎体内圈,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0-30°,方向为左倾;所述的第二带束层设置在第一带束层的外侧,为周向螺旋缠绕结构,其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0°;所述的第三带束层设置在第二带束层的外侧,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0-20°,方向为右倾;所述的第四带束层设置在第三带束层的外侧,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0-20°,方向为左倾。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带束层宽度>第三带束层宽度>第二带束层宽度>第四带束层宽度。本实用新型在箍紧轮胎的同时,通过差级的设计,减少肩部的厚度,降低生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带束层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2-28°。
作为再优选,所述第一带束层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5°。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与轮胎周向夹角均为12-18°。
作为再优选,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与轮胎周向夹角均为15°。
作为优选,该带束层结构包括肩部冠带,所述的肩部冠带覆盖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的端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肩部冠带对带束层端点进行保护,分散端点应力,降低端点损坏机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肩部冠带为尼龙冠带。
作为优选,所述肩部冠带的端点与第一带束的端点差级为15-20mm,肩部冠带另一端点与第四带束的端点差级为10-20mm。
作为再优选,肩部冠带的端点与第一带束的端点差级为16-18mm,肩部冠带另一端点与第四带束的端点差级为12-18mm。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对带束结构进行优化,第一带束层宽度>第三带束层宽度>第二带束层宽度>第四带束层宽度,可以使轮胎肩部厚度降低,有效降低生热。
2、所述的带束结构,采用小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排布,同时在中间采用螺旋竖直进行轮胎周向缠绕结构,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对轮胎的箍紧作用明显。
3、所述的肩部冠带结构,保护了带束的端点,分散端点应力,提升了轮胎的耐久性能同时对轮胎进一步的箍紧。
4、通过本专利改进后,宽基胎接地矩形率从91.6%提升至94.6%。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带束层及第五层尼龙冠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三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四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普通常规宽基胎带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普通常规宽基胎接地印痕。
图8为本实用新型改进后宽基胎接地印痕。
图9为现有宽基胎接地印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宽基轮胎,由胎体、带束层、胎面、胎侧和胎圈构成,所述的带束层由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肩部冠带5构成;所述的第一带束层1宽度>第三带束层3宽度>第二带束层2宽度>第四带束层4宽度;所述的第一带束层1贴合设置在胎体内圈,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5°,方向为左倾;所述的第二带束层2设置在第一带束层1的外侧,为周向螺旋缠绕结构,其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0°;所述的第三带束层3设置在第二带束层2的外侧,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5°,方向为右倾;所述的第四带束层4设置在第三带束层3的外侧,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5°,方向为左倾;所述的肩部冠带5为尼龙冠带,覆盖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的端点。肩部冠带5的端点与第一带束的端点差级为18mm,肩部冠带另一端点与第四带束的端点差级为12mm。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列,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带束层结构包括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和第四带束层(4);所述的第一带束层(1)贴合设置在胎体内圈,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0-30°,方向为左倾;所述的第二带束层(2)设置在第一带束层(1)的外侧,为周向螺旋缠绕结构,其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0°;所述的第三带束层(3)设置在第二带束层(2)的外侧,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0-20°,方向为右倾;所述的第四带束层(4)设置在第三带束层(3)的外侧,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10-20°,方向为左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带束层(1)宽度>第三带束层(3)宽度>第二带束层(2)宽度>第四带束层(4)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带束层(1)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2-2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带束层(1)钢丝与轮胎周向夹角为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带束层(3)和第四带束层(4)与轮胎周向夹角均为12-1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带束层(3)和第四带束层(4)与轮胎周向夹角均为15°。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带束层结构还包括肩部冠带(5),肩部冠带(5)覆盖第一带束层(1)、第二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的端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肩部冠带(5)为尼龙冠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肩部冠带(5)的端点与第一带束的端点差级为15-20mm,肩部冠带另一端点与第四带束的端点差级为10-20mm。
10.一种提高接地矩形率的宽基轮胎,由胎体、带束层、胎面、胎侧和胎圈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束层采用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带束层结构。
CN202222142149.6U 2022-08-15 2022-08-15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Active CN218171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42149.6U CN218171921U (zh) 2022-08-15 2022-08-15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42149.6U CN218171921U (zh) 2022-08-15 2022-08-15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71921U true CN218171921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16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42149.6U Active CN218171921U (zh) 2022-08-15 2022-08-15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719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81336B2 (ja) ビード構造が改良された航空機用タイヤ
US6622765B1 (en) Reinforcing tire bead for a radial tire
US4216814A (en) Bead construction for a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EP2955038B1 (en) Pneumatic tire for off-road motorcycle
JP5795625B2 (ja) タイヤ
US7461679B2 (en) Heavy duty tire
JPH0237003A (ja) 重荷重用チユーブレスタイヤ
CN218171921U (zh) 一种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以及宽基轮胎
CN203920274U (zh) 用于多用途车辆的车辆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
RU2595095C2 (ru) Шина дл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и лесозаготовительных машин (варианты)
JP3613653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213831239U (zh) 一种高耐磨子午线轮胎
US4352383A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radial tire
CN105034704A (zh) 轮胎零度带束层结构
CN115257238A (zh) 一种肩部加强、小角度缠绕式带束层结构宽基轮胎
CN208290862U (zh) 一种具有0度缠绕带束层的低断面全钢子午线轮胎
US9724970B2 (en) Pneumatic tire
JP437309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US8578990B2 (en) Low aspect ratio super single truck tire
AU2003280868A1 (en) Tyre with extended mobility comprising corrugated sidewalls
CN108891204A (zh) 钢丝结构防爆摩托车轮胎
CN106080043A (zh) 缠绕型轮胎带束层结构
JP2002519238A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のためのインサート構造を有する改良されたサイドウォール
CN108407551A (zh) 一种具有0度缠绕带束层的低断面全钢子午线轮胎
JP302674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