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30152U - 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30152U
CN218130152U CN202222612804.XU CN202222612804U CN218130152U CN 218130152 U CN218130152 U CN 218130152U CN 202222612804 U CN202222612804 U CN 202222612804U CN 218130152 U CN218130152 U CN 2181301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vection
frame
end frame
sedimentation
horizon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1280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思佳
崔雷
陈小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61280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301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301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301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平流沉淀池存在的占地面积大、沉淀负荷不均、排泥含固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平流沉淀池包括平流分层装置,该平流分层装置包括具有中间架和、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支撑框架、多个传动组件、多个转向组件、驱动机构和具有水平段的输送带,且平流沉淀池还包括一对其间具有沉淀区和一对集泥区的间隔空间的池侧壁,平流分层装置布置于间隔空间中,中间架设于沉淀区中,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对应地设于一集泥区中,水流流经沉淀区且输送带的水平段将其上的沉泥输送至其末端所抵达的对应集泥区中。本实用新型具有占地面积小、沉淀负荷均匀、排泥含固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沉淀是水中悬浮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沉淀工艺是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环节,在市政自来水生产和污水处理中必不可少,也是在水厂工程中占地和投资所占比例比较大的工艺。
目前,自来水生产、污水处理等水处理行业常采用沉淀池来净化水,沉淀池包括平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利用沉淀池的工艺设施完成固体颗粒与水的分离。但是,对于现有平流沉淀池,沉淀效率低、占地面积大,而且,使用虹吸排泥车的平流沉淀池,排泥含固率低。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沉淀负荷均匀、排泥含固率高的平流沉淀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平流沉淀池存在的占地面积大、沉淀负荷不均、排泥固率低的不足,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平流沉淀池,其包括:平流分层装置,其包括:支撑框架,其包括多个支杆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中间架和分置于中间架两侧的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中间架供水流流过且包括N个架层,N个架层在垂直于水流的水流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并将水流分为N个平流层;多个传动组件,在每个架层均设置有传动组件,多个转向组件,对应于每个架层,在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上均对应地设置有一转向组件;驱动机构,设置于支撑框架上;输送带,其与驱动机构驱动连接且用于输送其上的沉泥,输送带包括一底顶竖直段、N个相互平行的水平段和多个转折竖直段,其中,底顶竖直段位于第一端架或者第二端架中且两端分别对应地由位于第一端架或者第二端架的顶部和底部的两转向组件转向支承,每个水平段在对应的架层上的传动组件驱动支承下移动,各个转折竖直段位于两相邻的水平段之间且交替地布置于第一端架或者第二端架中,底顶竖直段与与其相邻的转折竖直段间隔布置,两相邻的水平段在其间的转折竖直段作用下沿水平相反的方向移动,驱动机构与输送带驱动连接并驱动输送带整体同步地回转往复移动;平流沉淀池还包括一对其间具有间隔空间的池侧壁,平流分层装置布置于间隔空间中,间隔空间包括沉淀区和分别位于沉淀区两侧的一集泥区,中间架对应地设于沉淀区中,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对应地设于一集泥区中,水流流经沉淀区且输送带的水平段将其上的沉泥输送至其末端所抵达的对应集泥区中。
进一步的,底顶竖直段相对于从支撑框架的底部向着顶部方向移动,各个转折竖直段朝向支撑框架的底部方向移动,沿竖直方向的由高至低方向上,对应于奇数架层的各水平段均将其上沉泥排至一集泥区中,对应于偶数架层的各水平段均将其上沉泥排至另一集泥区中。
进一步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变速箱;各个传动组件包括一对间隔相对的传动滚筒,转向组件包括一对间隔相对的转向滚筒,变速箱的输出端与其中一转向滚筒或者一驱动滚筒转动连接;输送带的两侧边均设有同步带,位于同一侧的各同步带、各驱动滚筒和各改向滚筒均设有相同模数且相互啮合的传动齿;或者,输送带的两侧边均设有链条,位于同一侧的各链条、各驱动滚筒和各改向滚筒均设有相同模数且相互啮合的传动齿。
进一步的,每个传动组件包括在每对传动滚筒之间均设置的一第一托辊,每个转向组件包括在每对转向滚筒之间均设置的一第二托辊,平流分层装置还包括在布置有底顶竖直段的第一端架或者第二端架的底部所设置的一对底端转向滚筒和设于两底端转向滚筒之间的一第三托辊,底端转向滚筒在竖直方向上低于任一转向滚筒,输送带还包括位于一对底端转向滚筒和与其最接近的一对转向滚筒之间的倾斜段,在倾斜段与底顶竖直段之间形成楔形排泥空间,位于楔形排泥空间中的沉泥从其两端排出。
进一步的,位于各个转折竖直段在竖直方向末端的第二托辊和第三托辊均开设有多对相对于中心对称且沿轴向方向均延伸至两相对自由端的出泥槽。
进一步的,在自中间架底部算起的N-1个架层中均相对地布置有分别邻接所在侧的集泥区的一转折竖直段和一挡板,挡板与输送带之间具有过泥间隙,N-1个架层中的转折竖直段、挡板和一对相邻水平段将水流限定于在两者之间流动并在位于同层的水平段上各形成一平流沉淀排泥区,位于中间架顶部的一水平段形成另一平流沉淀排泥区,且同时位于第一端架或者第二端架中的转折竖直段和挡板将该侧的集泥区与各平流沉淀区相隔离。
进一步的,N设为4,在与水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分别位于中间架的左右两侧,输送带的底顶竖直段设于第二端架中,驱动机构驱动底顶竖直段沿逆时针方向移动,输送带在竖直方向由高至低方向上具有位于各个架层的第一分层水平段、第二分层水平段、第三分层水平段和第四分层水平段,其中,在第二端架中的第一分层水平段与第二分层水平段之间、在第一端架中的第二分层水平段与第三分层水平段之间以及在第二端架中的第三分层水平段与第四分层水平段之间均设有挡板。
进一步的,支撑框架整体设为矩形体形,中间架的形状对应地与沉淀区的形状相适配,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的形状分别对应地与一对集泥区的形状相适配,且中间架设为具有狭长边的矩形体形,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分别设为窄短边的矩形体形,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底部的支架均低于中间架底部的支架,在各个集泥区底部的集泥底壁开设有集泥槽,且在集泥槽下设有相连通的集泥斗,在集泥斗的底部设有多个集泥斗排泥管,在各个集泥底壁的夹角处各设有一支墩,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被各个支墩所支撑,支墩的自由端低于沉淀区底面,中间架最底部的架层贴近沉淀区底面。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平流沉淀净水系统,其包括以上任一的平流沉淀池,沿水流方向相邻地设置多个具有相同数量且对应平行的架层的平流沉淀池,且在多个平流沉淀池的首尾处各设置一对分界墙,并且在每两相邻的平流沉淀池的交界处均设置一对分界墙,各对分界墙相向地朝容纳空间的水平对称面延伸至超过各自所在一侧的集泥区,位于两相对侧中同一侧的转折竖直段、与在同一架层中所布置的转折竖直段相对的挡板和分界墙相互对齐从而阻断该侧的集泥区与沉淀区的泥水混合,在各对分界墙之间位置的下部均设有一集泥沉槽,且每个集泥沉槽中均布置有一对朝池侧壁相对远离的且具有穿孔的分界排泥管。
进一步的,水平沉淀净水系统还包括一备用的平流分层装置,在平流沉淀池的其中一平流分层装置需要维修时,备用的平流分层装置被用于更替所需维修的平流分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利用平流分层装置的输送带以回折分层方式布置在支撑框架上,使得输送带将水流分为多层,且每层水流所沉淀的沉泥被对应层的输送带输送至相应集泥区,从而输送同时带起到了分层和排泥的两个作用,使得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池和平流沉淀净水系统均实现了占地面积小、沉淀负荷均匀、排泥含固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图1是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池省略了平流分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池的平流分层装置示出了移动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池的平流分层装置省略了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池的平流分层装置的输送带示出了移动方向的各段排布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池的平流分层装置的第二托辊或第三托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净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净水系统的进水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净水系统的集水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平流沉淀池;
10、平流分层装置;11、支撑框架;11A、中间架;11B、第一端架;11C、第二端架;12、传动组件;12A、传动滚筒;12B、第一托辊;13、转向组件;13A、转向滚筒;13B、第二托辊;13C、出泥槽;14、驱动机构;14A、电机;14B、变速箱;15、输送带;15A、底顶竖直段;15B、水平段;15C、转折竖直段;16、底端转向滚筒;17、第三托辊;17A、出泥槽;18、挡板;19、张紧调节螺杆;
L1、第一分层水平段;L2、第二分层水平段;L3、第三分层水平段;L4、第四分层水平段;
20、池侧壁;30、沉淀区;40、集泥区;41、集泥底壁;42、集泥槽;43、集泥斗;44、集泥斗排泥管;45、支墩;50、分界墙;51、分界排泥管;
200、进水区;210、进水孔;220、导流墙;230、分流板;240、进水侧集泥槽;250、进水侧排泥管;
300、集水区;310、集水槽;320、汇水渠;330、出水管;340、出水侧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考图1至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平流沉淀池100,在本实施例中,其包括平流分层装置10,该平流分层装置10包括支撑框架11、多个传动组件12、多个转向组件13、驱动机构14和输送带15,其中,支撑框架11包括多个支杆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中间架11A和分置于中间架11A两侧的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中间架11A供水流流过且包括N个架层,N个架层在垂直于水流的水流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并将水流分为N个平流层,可以知晓的是,架层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设置,较佳的是,N设为大于2的正偶数,这样相较于N设为大于2的奇数的情形,对输送带15的进行分层和输送沉泥各部分的总和利用的程度更大,排泥效率更高,且本实用新型均以N设为4为例进行说明。在每个架层均设置有一传动组件12。对应于每个架层,在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上均对应地设置有一转向组件13。驱动机构14设置于支撑框架11上。输送带15与驱动机构14驱动连接且用于输送其上的沉泥,具体来说,输送带15整体地在支撑框架11中绕设为一圈且在驱动机构14的驱动下折返地在各架层中移动,输送带15包括一底顶竖直段15A、N个相互平行的水平段15B和多个转折竖直段15C,其中,底顶竖直段15A位于第一端架11B或者第二端架11C中且两端分别对应地由位于第一端架11B或者第二端架11C的顶部和底部的两转向组件13转向支承,每个水平段15B在对应的架层上的传动组件12驱动支承下移动,各个转折竖直段15C位于两相邻的水平段15B之间且交替地布置于第一端架11B或者第二端架11C中,可知的是,转折竖直段15C的总数为N-1个,的底顶竖直段15A与与其相邻的转折竖直段15C间隔布置,两相邻的水平段15B在其间的转折竖直段15C作用下沿水平相反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各个水平段15B上形成了一平流沉淀排泥区,驱动机构14与输送带15驱动连接并驱动输送带15整体同步地回转往复移动。并且,平流沉淀池100还包括一对其间具有间隔空间的池侧壁20,平流分层装置10布置于间隔空间中,间隔空间包括沉淀区30和分别位于沉淀区30两侧的一集泥区40,中间架11A对应地设于沉淀区30中,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对应地设于一集泥区40中,水流流经沉淀区30且输送带15的水平段15B将其上的沉泥输送至其末端所抵达的对应集泥区40中。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池100所具有的平流分层装置10利用在支撑框架11上布置回折分层的输送带15,该输送带15起到了分层、排泥的功能,实现了将水流能分为多层,并且每层水流所沉淀的沉泥被对应层的输送带15输送至相应集泥区40,从而输送带15相当于起到了分层和刮泥的两个作用,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需要采用分层装置和刮泥装置两套装置来说,本实用新型平流沉淀池100整体结构紧凑,从而占地面积小,而且,输送带分布成多层,因而沉淀负荷均匀,并且,各集泥区因具备污泥浓缩功能,从而排泥含固率高。
请进一步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底顶竖直段15A相对于从支撑框架11的底部向着顶部方向移动,各个转折竖直段15C朝向支撑框架11的底部方向移动,沿竖直方向的由高至低方向上,对应于奇数架层的各水平段15B均将其上沉泥排至一集泥区40中,对应于偶数架层的各水平段15B均将其上沉泥排至另一集泥区40中。这样的话,每相邻两层向相反方向将平流段上的沉泥排至不同集泥区40中,既避免了沉泥在同一集泥区40的同时间堆积,确保了排泥顺畅,还基本不会对水流产生扰动,从而使得在各水平段15B上的沉泥基本不会被动的水流带动浮升,进而提升了净水效果。
请进一步参考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4包括电机14A和由电机14A驱动的变速箱14B。各个传动组件12包括一对间隔相对的传动滚筒12A,转向组件13包括一对间隔相对的转向滚筒13A,变速箱14B的输出端与其中一转向滚筒13A或者一驱动滚筒转动连接;输送带15的两侧边均设有同步带,同步带可以通过粘贴方式固定于输送带15的两侧边上,位于同一侧的各同步带、各驱动滚筒和各改向滚筒均设有相同模数且相互啮合的传动齿。或者,输送带15的两侧边均设有链条,位于同一侧的各链条、各驱动滚筒和各改向滚筒均设有相同模数且相互啮合的传动齿。这样的话,输送带15在中间架11A中移动可靠性高、输送带15的各段运动同步性好。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传动组件12包括在每对传动滚筒12A之间均设置的一第一托辊12B,每个转向组件13包括在每对转向滚筒13A之间均设置的一第二托辊13B,平流分层装置10还包括在布置有底顶竖直段15A的第一端架11B或者第二端架11C的底部所设置的一对底端转向滚筒16和设于两底端转向滚筒16之间的一第三托辊17,当中间架11A距离短或输送带15的各水平段15B和沉淀污泥比重与水相当时,输送带15的张力经计算可满足要求,则可不采用各种托辊。底端转向滚筒16在竖直方向上低于任一转向滚筒13A,输送带15还包括位于一对底端转向滚筒16和与其最接近的一对转向滚筒13A之间的倾斜段,在倾斜段与底顶竖直段15A之间形成楔形排泥空间,位于楔形排泥空间中的沉泥从其两端排出。如此的话,每个架层之上的水流的沉淀的污泥下沉至对应的水平段15B上,从而利用“浅池效应”原理,提高沉淀效率。
请进一步参考图5,在一实施例中,位于各个转折竖直段15C在竖直方向末端的第二托辊13B和第三托辊17均开设有多对相对于中心对称且沿轴向方向均延伸至两相对自由端的出泥槽13C、17A。因此,通过设置多对出泥槽13C、17A,能够加快由各转折竖直段15C所输送至的沉泥被快速排至集泥区40,从而提高了排泥效率。
请进一步参考图3,在一实施例中,在自中间架11A底部算起的N-1个架层中均相对地布置有分别邻接所在侧的集泥区40的一转折竖直段15C和一挡板18,挡板18与输送带15之间具有过泥间隙,N-1个架层中的转折竖直段15C、挡板18和一对相邻水平段15B将水流限定于在两者之间流动并在位于同层的水平段15B上各形成一平流沉淀排泥区,位于中间架11A顶部的一水平段15B形成另一平流沉淀排泥区,可以理解的是,各个平流沉淀排泥区组成了上述平流沉淀池100的沉淀区30,且同时位于第一端架11B或者第二端架11C中的转折竖直段15C和挡板18将该侧的集泥区40与各平流沉淀排泥区相隔离。因此,通过设置上述各个挡板18,可以达到阻断集泥区40与各平流沉淀排泥区的泥水混合,防止污泥对已经经过沉淀的水流的污染。
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各实施例的输送带15的运行速度均设于小于2m/min,当原水浊度高,沉淀污泥多时,使输送带15高速运行。当原水浊度低,沉淀污泥少时,使输送带15低速运行或间隔运行。
优选的是,在第一框架或者第二框架上与驱动机构14相对布置有张紧调节螺杆19,该张紧调节螺杆19可设置于中间架11A的顶部且数量为两对,其用于调节转向滚筒13A与输送带15转动配合的张紧力,从而确保输送带15转向运动的顺畅和同步。
请进一步参考图1、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N设为4,在与水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分别位于中间架11A的左右两侧,输送带15的底顶竖直段15A设于第二端架11C中,驱动机构14驱动底顶竖直段15A沿逆时针方向移动,输送带15在竖直方向由高至低方向上具有位于各个架层的第一分层水平段L1、第二分层水平段L2、第三分层水平段L3和第四分层水平段L4,其中,在第二端架11C中的第一分层水平段L1与第二分层水平段L2之间、在第一端架11B中的第二分层水平段L2与第三分层水平段L3之间以及在第二端架11C中的第三分层水平段L3与第四分层水平段L4之间均设有挡板18。另外,上述底端转向滚筒16可设于第二端架11C的底部。这样的话,当输送带15以上述小于2m/min的慢速移动时,把输送带15的第一、三水平段的奇数水平段上沉淀的污泥输送到一端的集泥区40,再下沉至底部的集泥斗43(以下将作进一步说明);并把输送带15的第二、四水平段的偶数水平段上沉淀的污泥输送到另一端的集泥区40,再下沉至底部的集泥斗43。
请进一步参考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1整体设为矩形体形,中间架11A的形状对应地与沉淀区30的形状相适配,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的形状分别对应地与一对集泥区40的形状相适配,且中间架11A设为具有狭长边的矩形体形,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分别设为窄短边的矩形体形,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底部的支架均低于中间架11A底部的支架,在各个集泥区40底部的集泥底壁41开设有集泥槽42,该集泥底壁41与平流沉淀池100的池底壁平行间隔设置,且在集泥槽42下设有相连通的集泥斗43,在集泥斗43的底部设有多个集泥斗排泥管44,当集泥斗43内的污泥累计一定量时,定时排放。在各个集泥底壁41的夹角处各设有一支墩45,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被各个支墩45所支撑,也即,当放置平流分层装置10时,四个支墩45分别支撑第一端架11B和第二端架11C两底部的四角,支墩45的自由端低于沉淀区30底面,中间架11A最底部的架层贴近沉淀区30底面,这样就基本上杜绝了未经沉淀的水流经过中间架11A最底部和沉淀区30底面中间的间隙流过,有助于确保净水效果。
请结合参考图6和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还提供了一种平流沉淀净水系统,在本实施例中,其包括以上任一种的平流沉淀池100,平流沉淀净水系统能获得由任一种平流沉淀池100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沿水流方向相邻地设置至少两个的多个具有相同数量且对应平行的架层的平流沉淀池100,在本实用新型中,平流沉淀池100设为2个,可知的是,该2个平流沉淀池100为一体制成,并且,平流分层装置10选用同一类型,且沉淀池池底至水面的高度,用各层输送带15等分,即两两相邻水平段15B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相等,使各分层上面的水位相同,使平流分层装置10通用,另外,还可备用一套平流分层装置10,当某一平流分层装置10出现故障时,可快速更换。且在多个平流沉淀池100的首尾处各设置一对分界墙50,分界墙50可采用钢筋水泥制成,并且在每两相邻的平流沉淀池100的交界处均设置一对分界墙50,各对分界墙50相向地朝容纳空间的水平对称面延伸至超过各自所在一侧的集泥区40,位于两相对侧中同一侧的转折竖直段15C、与在同一架层中所布置的转折竖直段15C相对的挡板18和分界墙50相互对齐从而阻断该侧的集泥区40与沉淀区30的泥水混合,因而,使得排泥效率高、效果好,在各对分界墙50之间位置的下部均设有一集泥沉槽,且每个集泥沉槽中均布置有一对朝池侧壁20相对远离的且具有穿孔的分界排泥管51,各穿孔与集泥沉槽相连通,分界排泥管51两端分别从各分界墙50底部引出,且上述各种集泥槽中的污泥定时排放。对照图1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2个平流沉淀池100,因而,分界墙50共设有3对,从而分界排泥管51对应地设有3对。此外,实际应用中,对于平流沉淀净水系统所需要布置的平流分层装置10的具体个数,可以按如下计算方式得出:先计算平流沉淀池100的沉淀区30在水流方向上的长度,平流分层装置=沉淀区的长度÷输送带的水平段总数÷输送带宽度,若计算得到的本装置数量有小数时,则取整加一。
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水平沉淀净水系统还包括一备用的平流分层装置10,当平流沉淀池100的其中一平流分层装置10需要维修时,备用的平流分层装置10被用于更替所需维修的平流分层装置10。可知的是,备用的平流分层装置10与已安装于平流沉淀池100中的各个平流分层装置10的结构均相同,这样的话,当已安装的某一平流分层装置10存在故障需要维修时,可以方便地将该存在故障的平流分层装置10吊运走,再将备用的平流分层装置10调入相应位置,从而由于水平沉淀净水系统具有的集水区300(以下讲做进一步说明)存有经净化的水,可在短期停产的情况下,不影响生产
请进一步参考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水平沉淀净水系统还包括沿水流方向分别位于多个平流沉淀池100的上游和下游的进水区200和集水区300,进水区200包括具有开设有多个进水孔210的导流墙220、沿水流方向平行设置的至少两个分流板230、位于导流墙220下部的进水侧集泥槽240和与各进水侧集泥槽240对应连通的进水侧排泥管250,这样的话,不仅通过各进水孔210对水流分流及缓冲,而且分流板230能够进一步分流及引导水流流向平流沉淀池100,并且进水侧集泥槽240和进水侧排泥管250相配合可以将经初步沉淀的污泥排出,提升沉淀效率和效果。集水区300包括依次连通的集水槽310、汇水渠320和出水管330以及多个与集水区300底部的出水侧集泥槽连通的出水侧排泥管340。因而,经过多重沉淀排泥尤其是获得平流沉淀池100所具有的很好排泥效果的水流最终在出水管330处排出。
此外,进一步补充来说,关于平流沉淀池相关设计的计算方式,有以下三种:
(1)按沉淀时间和水平流速计算。
(2)按悬浮物质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及悬浮物去除的百分率计算。
(3)按表面负荷率(或称溢流率)计算。
一般按照第一种方法计算。三种计算方法具体分别如下:
Figure BDA0003875566780000121
Figure BDA0003875566780000131
Figure BDA0003875566780000141
上表中的沉降速度参考数值
Figure BDA000387556678000014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流分层装置,其包括:
支撑框架,其包括多个支杆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中间架和分置于所述中间架两侧的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所述中间架供水流流过且包括N个架层,所述N个架层在垂直于所述水流的水流方向的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并将水流分为N个平流层;
多个传动组件,在每个所述架层均设置有所述传动组件;
多个转向组件,对应于每个所述架层,在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上均对应地设置有一所述转向组件;
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上;
输送带,其与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连接且用于输送其上的沉泥,所述输送带包括一底顶竖直段、N个相互平行的水平段和多个转折竖直段,其中,所述底顶竖直段位于所述第一端架或者第二端架中且两端分别对应地由位于所述第一端架或者第二端架的顶部和底部的两转向组件转向支承,每个所述水平段在对应的所述架层上的传动组件驱动支承下移动,各个所述转折竖直段位于两相邻的所述水平段之间且交替地布置于所述第一端架或者所述第二端架中,所述底顶竖直段与其相邻的所述转折竖直段间隔布置,两相邻的所述水平段在其间的所述转折竖直段作用下沿水平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输送带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输送带整体同步地回转往复移动;
所述平流沉淀池还包括一对其间具有间隔空间的池侧壁,所述平流分层装置布置于所述间隔空间中,所述间隔空间包括沉淀区和分别位于沉淀区两侧的一集泥区,所述中间架对应地设于所述沉淀区中,所述第一端架和所述第二端架对应地设于一所述集泥区中,所述水流流经沉淀区且所述输送带的水平段将其上的沉泥输送至其末端所抵达的对应集泥区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顶竖直段相对于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向着顶部方向移动,各个所述转折竖直段朝向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方向移动,沿所述竖直方向的由高至低方向上,对应于奇数架层的各所述水平段均将其上沉泥排至一集泥区中,对应于偶数架层的各所述水平段均将其上沉泥排至另一所述集泥区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变速箱;各个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一对间隔相对的传动滚筒,所述转向组件包括一对间隔相对的转向滚筒,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与其中一所述转向滚筒或者一驱动滚筒转动连接;所述输送带的两侧边均设有同步带,位于同一侧的各同步带、各所述驱动滚筒和各所述转向滚筒均设有相同模数且相互啮合的传动齿;或者,所述输送带的两侧边均设有链条,位于同一侧的各链条、各所述驱动滚筒和各所述转向滚筒均设有相同模数且相互啮合的传动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在每对所述传动滚筒之间均设置的一第一托辊,每个所述转向组件包括在每对所述转向滚筒之间均设置的一第二托辊,所述平流分层装置还包括在布置有所述底顶竖直段的所述第一端架或者所述第二端架的底部所设置的一对底端转向滚筒和设于两所述底端转向滚筒之间的一第三托辊,所述底端转向滚筒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低于任一所述转向滚筒,所述输送带还包括位于一对所述底端转向滚筒和与其最接近的一对所述转向滚筒之间的倾斜段,在所述倾斜段与所述底顶竖直段之间形成楔形排泥空间,位于楔形排泥空间中的沉泥从其两端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位于各个所述转折竖直段在竖直方向末端的所述第二托辊和所述第三托辊均开设有多对相对于中心对称且沿轴向方向均延伸至两相对自由端的出泥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在自所述中间架底部算起的N-1个所述架层中均相对地布置有分别邻接所在侧的所述集泥区的一所述转折竖直段和一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输送带之间具有过泥间隙,所述N-1个架层中的所述转折竖直段、所述挡板和一对相邻所述水平段将水流限定于在两者之间流动并在位于同层的所述水平段上各形成一平流沉淀排泥区,位于所述中间架顶部的一所述水平段形成另一平流沉淀排泥区,且同时位于所述第一端架或者所述第二端架中的所述转折竖直段和所述挡板将该侧的集泥区与各所述平流沉淀排泥区相隔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N设为4,在与所述水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架和所述第二端架分别位于所述中间架的左右两侧,所述输送带的底顶竖直段设于所述第二端架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底顶竖直段沿逆时针方向移动,所述输送带在所述竖直方向由高至低方向上具有位于各个所述架层的第一分层水平段、第二分层水平段、第三分层水平段和第四分层水平段,其中,在所述第二端架中的第一分层水平段与第二分层水平段之间、在第一端架中的第二分层水平段与第三分层水平段之间以及在第二端架中的第三分层水平段与第四分层水平段之间均设有所述挡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整体设为矩形体形,所述中间架的形状对应地与沉淀区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端架和所述第二端架的形状分别对应地与一对所述集泥区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中间架设为具有狭长边的矩形体形,第一端架和第二端架分别设为窄短边的矩形体形,所述第一端架和所述第二端架底部的支架均低于所述中间架底部的支架,在各个所述集泥区底部的集泥底壁开设有集泥槽,且在所述集泥槽下设有相连通的集泥斗,在所述集泥斗的底部设有多个集泥斗排泥管,在各个所述集泥底壁的夹角处各设有一支墩,所述第一端架和所述第二端架被各个所述支墩所支撑,所述支墩的自由端低于沉淀区底面,所述中间架最底部的架层贴近所述沉淀区底面。
9.一种平流沉淀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平流沉淀池,沿所述水流方向相邻地设置多个具有相同数量且对应平行的所述架层的所述平流沉淀池,且在多个所述平流沉淀池的首尾处各设置一对分界墙,并且在每两相邻的所述平流沉淀池的交界处均设置一对分界墙,各对分界墙相向地朝容纳空间的水平对称面延伸至超过各自所在一侧的所述集泥区,位于两相对侧中同一侧的所述转折竖直段、与在同一架层中所布置的转折竖直段相对的挡板和所述分界墙相互对齐从而阻断该侧的所述集泥区与所述沉淀区的泥水混合,在各对分界墙之间位置的下部均设有一集泥沉槽,且每个所述集泥沉槽中均布置有一对朝池侧壁相对远离的且具有穿孔的分界排泥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流沉淀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沉淀净水系统还包括一备用的所述平流分层装置,当所述平流沉淀池的其中一所述平流分层装置需要维修时,所述备用的平流分层装置被用于更替所需维修的所述平流分层装置。
CN202222612804.XU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Active CN2181301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2804.XU CN218130152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2804.XU CN218130152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30152U true CN218130152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65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2804.XU Active CN218130152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301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6731A (zh) 自行凝集功能的长方形沉淀系统
CZ230293A3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sewage and/or waste water
CN110841340A (zh) 一种改进型竖流沉淀池
CN218130152U (zh) 一种平流沉淀池及平流沉淀净水系统
KR101032318B1 (ko) 슬러지 배출이 효율적인 상수 및 하폐수 처리용 경사판 침전지
KR20150129028A (ko) 원격 침수된 체인 컨베이어
CN113754118A (zh) 一种可调节斜板絮凝沉淀系统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KR100593551B1 (ko) 무동력 정수장치
CN100363080C (zh) 一种分离水中悬浮物的装置
CN207713470U (zh) 一种污水处理沉淀机构
RU2370302C1 (ru) Способ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ых отстойников
WO2020191917A1 (zh) 一种自动清洗水平卷膜(布)沉淀池
EP2016030B1 (de) Reaktor zur anaeroben reinigung von abwasser
CN215538661U (zh) 一种平流沉淀池
CN115072873A (zh) 一种污水a2o一体化池系统及工艺方法
CN104826370B (zh) 一种复合平板沉淀单元及其沉淀工艺
CN211712840U (zh)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CN111333271B (zh) 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Hansen et al.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dealized sedimentation theory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CN207243524U (zh) 水平管隔油沉淀池
CN212651397U (zh) 立体斜板净化装置及具有该净化装置的沉淀池
CS232572B1 (en) Water biological purifying plant
CN113620409B (zh) 一种高效生物池反应系统
CN205061664U (zh) 一种具有反冲洗功能的污水处理装置
GB2050185A (en) Liquid purific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