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3489U - 超薄扬声器单体 - Google Patents

超薄扬声器单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3489U
CN218103489U CN202221439029.6U CN202221439029U CN218103489U CN 218103489 U CN218103489 U CN 218103489U CN 202221439029 U CN202221439029 U CN 202221439029U CN 218103489 U CN218103489 U CN 218103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ic circuit
steel
ultra
magnetic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390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嘉平
董庆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390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3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3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3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超薄扬声器单体,包括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及壳盖,磁路系统包括磁罩和分别设于所述磁罩上的内磁路组件与外磁路组件,数量为多个的内磁路组件呈矩形框状排布以限定出容纳空间,内磁路组件与外磁路组件之间形成磁间隙;内磁路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内磁钢、内华司及第二内磁钢;外磁路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外磁钢、外华司及第二外磁钢。内磁钢组件中第二磁钢的增设有效地增加了磁钢的体积,使得作用于音圈上的安培力增大,进而改善因磁路系统中空设计导致的磁钢体积减小、磁场强度减弱而引发的超薄扬声器单体灵敏度降低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超薄扬声器单体的性能表现。

Description

超薄扬声器单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超薄扬声器单体。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的音质要求越来越高,电子设备中的发声器件受到电子设备外观结构的影响,其体积也越来越小。而发声器件作为电子设备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功能性部件,是电子设备轻薄化设计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发声器件的轻薄化设计极为重要。
现有技术,通过在磁路系统内设置磁间隙,并将磁路系统设置为中空,从而在磁路系统的中间限定出容纳空间,利用磁路系统的容纳空间容置振动系统,将振动辐射面放置在磁路系统中间,从而使得磁路系统的厚度与振膜组件的振动高度平行,可以极大的降低发声装置的厚度尺寸。
然而,所述磁路系统为中空设计,磁钢体积减小,会造成发声器件性能灵敏度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灵敏度高的超薄扬声器单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超薄扬声器单体,包括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及壳盖,磁路系统包括磁罩和分别设于所述磁罩上的内磁路组件与外磁路组件,内磁路组件的数量和外磁路组件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两者一一对应设置,数量为多个的内磁路组件呈矩形框状排布以限定出容纳空间,外磁路组件位于内磁路组件外侧,内磁路组件与外磁路组件之间形成磁间隙;
内磁路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内磁钢、内华司及第二内磁钢,第一内磁钢连接磁罩;外磁路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外磁钢、外华司及第二外磁钢,第一外磁钢连接磁罩;
振动系统包括振膜组件、音圈及骨架,振膜组件位于容纳空间内,音圈插设于磁间隙内,骨架包括相连的主部与延伸部,振膜组件连接主部,延伸部远离主部的一端伸入磁间隙连接音圈;
壳盖包括环状部和下沉部,环状部设于第二外磁钢的顶部,环状部的内边缘朝靠近磁罩的方向延伸形成下沉部,振膜组件的外边缘连接下沉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磁钢的顶面与所述环状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磁钢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外磁钢的顶面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下沉部远离环状部的一端具有朝靠近所述容纳空间中心的方向延伸的支撑边,所述振膜组件连接所述支撑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磁钢的内壁面接触所述下沉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磁钢与所述内华司的交界处形成一台阶,所述支撑边位于所述台阶处并与所述内华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数量为多个的所述第一内磁钢为一体加工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底面与所述磁罩的顶面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内磁钢的顶面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定心支片,所述定心支片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变形部和外固定部,所述内固定部连接所述音圈或所述延伸部,所述外固定部连接所述壳盖或所述磁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内磁钢组件中第二磁钢的增设有效地增加了磁钢的体积,使得作用于音圈上的安培力增大,进而改善因磁路系统中空设计导致的磁钢体积减小、磁场强度减弱而引发的超薄扬声器单体灵敏度降低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超薄扬声器单体的性能表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超薄扬声器单体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超薄扬声器单体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超薄扬声器单体的俯视图;
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超薄扬声器单体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超薄扬声器单体中的磁路系统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壳盖;11、环状部;12、下沉部;121、支撑边;
21、磁罩;22、内磁路组件;221、第一内磁钢;222、内华司;223、第二内磁钢;224、台阶;225、连接部;23、外磁路组件;231、第一外磁钢;232、外华司;233、第二外磁钢;24、容纳空间;25、磁间隙;
31、振膜组件;32、音圈;33、骨架;331、主部;3311、凸包;332、延伸部;
4、定心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7,超薄扬声器单体,包括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及壳盖1,磁路系统包括磁罩21和分别设于所述磁罩21上的内磁路组件22与外磁路组件23,内磁路组件22的数量和外磁路组件23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两者一一对应设置,数量为多个的内磁路组件22呈矩形框状排布以限定出容纳空间24,外磁路组件23位于内磁路组件22外侧,内磁路组件22与外磁路组件23之间形成磁间隙25;
内磁路组件22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内磁钢221、内华司222及第二内磁钢223,第一内磁钢221连接磁罩21;外磁路组件23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外磁钢231、外华司232及第二外磁钢233,第一外磁钢231连接磁罩21;
振动系统包括振膜组件31、音圈32及骨架33,振膜组件31位于容纳空间24内,音圈32插设于磁间隙25内,骨架33包括相连的主部331与延伸部332,振膜组件31连接主部331,延伸部332远离主部331的一端伸入磁间隙25连接音圈32;
壳盖1包括环状部11和下沉部12,环状部11设于第二外磁钢233的顶部,环状部11的内边缘朝靠近磁罩21的方向延伸形成下沉部12,振膜组件31的外边缘连接下沉部12。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内磁钢组件中第二磁钢的增设有效地增加了磁钢的体积,使得作用于音圈32上的安培力增大,进而改善因磁路系统中空设计导致的磁钢体积减小、磁场强度减弱而引发的超薄扬声器单体灵敏度降低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超薄扬声器单体的性能表现。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磁钢223的顶面与所述环状部11接触。
由上述描述可知,壳盖1可发挥保护磁路系统的作用、增强超薄扬声器单体散热能力的作用以及聚磁的作用,利于进一步提升磁场的磁场强度。另外,第二内磁钢223还可以起到支撑壳盖1的作用,降低壳盖1变形风险。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磁钢223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外磁钢233的顶面平齐。
由上述描述可知,增设的第二内磁钢223具有足够大的体积,利于保证超薄扬声器的磁场强度。而且,第二内磁钢223的顶面与第二外磁钢233的顶面平齐可便于壳盖1的加工制造,降低壳盖1的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下沉部12远离环状部11的一端具有朝靠近所述容纳空间24中心的方向延伸的支撑边121,所述振膜组件31连接所述支撑边121。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磁钢223的内壁面接触所述下沉部12。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内磁钢223的内壁面可以起到支撑壳盖1的作用,降低壳盖1变形风险。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磁钢223与所述内华司222的交界处形成一台阶224,所述支撑边121位于所述台阶224处并与所述内华司222接触。
由上述描述可知,内磁路组件22可以对壳盖1进行有效地支撑,降低壳盖1变形风险,利于保证超薄扬声器单体工作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连接部225,所述连接部225与数量为多个的所述第一内磁钢221为一体加工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由上述描述可知,连接部225的存在能进一步增加磁钢的体积,进而提升超薄扬声器单体的性能灵敏度。另外,连接部225的设置还能够方便第一内磁钢221与磁罩21的组装,利于缩减第一内磁钢221定位安装所耗工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225的底面与所述磁罩21的顶面相连。
由上述描述可知,内磁路组件22与磁罩21可以形成更稳定地连接,从而提高超薄扬声器单体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225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内磁钢221的顶面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连接部225的顶面低于第一内磁钢221的顶面设置可让连接部225的顶面形成用于避让骨架33的主部331的避让空间,使得振膜组件31可以实现更大的振幅。
进一步地,还包括定心支片4,所述定心支片4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变形部和外固定部,所述内固定部连接所述音圈32或所述延伸部332,所述外固定部连接所述壳盖1或所述磁路系统。
由上述描述可知,定心支片4可以对振动系统起到纠偏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振动系统偏振现象。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超薄扬声器单体,可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助听器、智能手表、随身游戏机等能够播放声音的电子设备中。
超薄扬声器单体包括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及壳盖1,磁路系统包括磁罩21和分别设于所述磁罩21上的内磁路组件22与外磁路组件23,内磁路组件22的数量和外磁路组件23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两者一一对应设置,数量为多个的内磁路组件22呈矩形框状排布以限定出容纳空间24,外磁路组件23位于内磁路组件22外侧,内磁路组件22与外磁路组件23之间形成磁间隙25;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磁路组件22和外磁路组件23的数量分别为四个。
内磁路组件22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内磁钢221、内华司222及第二内磁钢223,第一内磁钢221连接磁罩21;外磁路组件23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外磁钢231、外华司232及第二外磁钢233,第一外磁钢231连接磁罩21;详细的,所述第一内磁钢221与所述第一外磁钢231相对,所述内华司222与外华司232相对,所述第二内磁钢223与所述第二外磁钢233相对,优选的,所述内华司222的底面与所述外华司232的底面共面,所述内华司222的顶面与所述外华司232的顶面共面。更详细的,所述第一内磁钢221靠近内华司222的一端的极性与第二内磁钢223靠近所述内华司222的一端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一外磁钢231靠近外华司232的一端的极性与第二外磁钢233靠近所述外华司232的一端的极性相同,且所述第一内磁钢221靠近所述内华司222的一端的极性与所述第一外磁钢231靠近所述外华司232的一端的极性相反。
振动系统包括振膜组件31、音圈32及骨架33,振膜组件31位于容纳空间24内,音圈32插设于磁间隙25内,骨架33包括相连的主部331与延伸部332,振膜组件31连接主部331,主部331位于所述容纳空间24内,延伸部332远离主部331的一端伸入磁间隙25连接音圈32;
壳盖1包括环状部11和下沉部12,环状部11设于第二外磁钢233的顶部,环状部11的内边缘朝靠近磁罩21的方向延伸形成下沉部12,振膜组件31的外边缘连接下沉部12。优选的,所述第二内磁钢223的顶面与所述环状部11接触,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内磁钢223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外磁钢233的顶面平齐。本实施例中,所述壳盖1的所述环状部11同时与所述第二内磁钢223及第二外磁钢233连接固定。
所述壳盖1的材质为金属材料或塑胶材料,优选的,所述壳盖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可选的,所述振膜组件31包括音膜,所述音膜包括由内向外依次相连的内安装部、折环部及外安装部,所述内安装部固定在所述主部331上,所述外安装部固定在所述壳盖1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安装部上设有开窗,所述主部331封闭所述开窗,由此可见,骨架33还可以当做球顶使用,即本实施例中,振动系统无需额外设置球顶。优选的,所述主部331上设有凸包3311,所述凸包3311位于所述开窗内,凸包3311的存在能够增大超薄扬声器单体的内部空间的体积,利于进一步改善超薄扬声器单体的性能。
为便于壳盖1与振膜组件31的组装,所述壳盖1的所述下沉部12远离环状部11的一端具有朝靠近所述容纳空间24中心的方向延伸的支撑边121,所述振膜组件31连接所述支撑边121。
所述第二内磁钢223的内壁面接触所述下沉部12,可选的,所述第二内磁钢223的内壁面与所述下沉部12连接固定,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壳盖1与磁路系统的结合强度,从而提高超薄扬声器单体的结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提高超薄扬声器单体的散热性能,从而提高超薄扬声器单体的工作稳定性,延长超薄扬声器单体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第二内磁钢223与所述内华司222的交界处形成一台阶224,所述支撑边121位于所述台阶224处并与所述内华司222接触。如此,支撑边121可以得到有效地支撑,利于改善支撑边121的变形现象,利于保证超薄扬声器单体的声学性能。
超薄扬声器单体还包括定心支片4,所述定心支片4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变形部和外固定部,所述内固定部连接所述音圈32或所述延伸部332,所述外固定部连接所述壳盖1或所述磁路系统。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固定部分别连接所述音圈32与所述延伸部332,所述外固定部连接所述壳盖1。优选的,所述内固定部上设有与音圈32连接导通的内焊盘,所述外固定部上设有外焊盘,所述内焊盘与所述外焊盘通过定心支片4上的导电线路连接导通。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磁路系统做出的进一步改进,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连接部225,所述连接部225与数量为多个的所述第一内磁钢221为一体加工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数量为多个的所述第一内磁钢221通过所述连接部225连接形成一整体结构。
所述连接部225的底面与所述磁罩21的顶面相连,即连接部225靠近磁罩21的一侧与磁罩21靠近连接部225的一侧相连。
为防止骨架33与连接部225发生干涉,优选的,所述连接部225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内磁钢221的顶面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内磁钢组件中第二磁钢的增设有效地增加了磁钢的体积,使得作用于音圈上的安培力增大,进而改善因磁路系统中空设计导致的磁钢体积减小、磁场强度减弱而引发的超薄扬声器单体灵敏度降低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超薄扬声器单体的性能表现;磁路系统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数量为多个的所述第一内磁钢为一体加工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不仅能够增强磁路系统的磁场强度,还能够提高磁路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及壳盖,磁路系统包括磁罩和分别设于所述磁罩上的内磁路组件与外磁路组件,内磁路组件的数量和外磁路组件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两者一一对应设置,数量为多个的内磁路组件呈矩形框状排布以限定出容纳空间,外磁路组件位于内磁路组件外侧,内磁路组件与外磁路组件之间形成磁间隙;
内磁路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内磁钢、内华司及第二内磁钢,第一内磁钢连接磁罩;外磁路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相连的第一外磁钢、外华司及第二外磁钢,第一外磁钢连接磁罩;
振动系统包括振膜组件、音圈及骨架,振膜组件位于容纳空间内,音圈插设于磁间隙内,骨架包括相连的主部与延伸部,振膜组件连接主部,延伸部远离主部的一端伸入磁间隙连接音圈;
壳盖包括环状部和下沉部,环状部设于第二外磁钢的顶部,环状部的内边缘朝靠近磁罩的方向延伸形成下沉部,振膜组件的外边缘连接下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磁钢的顶面与所述环状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磁钢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外磁钢的顶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部远离环状部的一端具有朝靠近所述容纳空间中心的方向延伸的支撑边,所述振膜组件连接所述支撑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磁钢的内壁面接触所述下沉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磁钢与所述内华司的交界处形成一台阶,所述支撑边位于所述台阶处并与所述内华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数量为多个的所述第一内磁钢为一体加工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底面与所述磁罩的顶面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内磁钢的顶面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心支片,所述定心支片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变形部和外固定部,所述内固定部连接所述音圈或所述延伸部,所述外固定部连接所述壳盖或所述磁路系统。
CN202221439029.6U 2022-06-09 2022-06-09 超薄扬声器单体 Active CN218103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39029.6U CN218103489U (zh) 2022-06-09 2022-06-09 超薄扬声器单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39029.6U CN218103489U (zh) 2022-06-09 2022-06-09 超薄扬声器单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3489U true CN218103489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60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39029.6U Active CN218103489U (zh) 2022-06-09 2022-06-09 超薄扬声器单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34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413199A1 (en) Sounding device
US9247348B2 (en) Speaker having a horizontal former
JP6276352B2 (ja) スピーカー
US20110317868A1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US11057712B2 (en) Speaker
CN213126461U (zh) 发声单体、扬声器及电子终端
US10993038B2 (en) Speaker
CN213462275U (zh) 一种五磁路微型扬声器
CN201611945U (zh) 电磁扬声器
CN210781329U (zh) 扬声器箱
WO2022067901A1 (zh) 扬声器箱及终端设备
US20100296690A1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CN218103489U (zh) 超薄扬声器单体
US10820080B2 (en) Receiver module
CN211378243U (zh) 超薄扬声器和音箱和电子产品
CN214591957U (zh) 一种大振幅微型扬声器
US10932020B2 (en) Sound generator
CN218634267U (zh) 一种大振幅微型扬声器
WO2019205658A1 (zh) 发声装置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CN218416654U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
CN218416649U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
CN220156651U (zh) 扬声器内核、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648959U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
CN218850958U (zh) 一种磁路系统
CN218634253U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