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1366U -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1366U
CN218101366U CN202220687102.5U CN202220687102U CN218101366U CN 218101366 U CN218101366 U CN 218101366U CN 202220687102 U CN202220687102 U CN 202220687102U CN 218101366 U CN218101366 U CN 218101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or
connecting band
lithium battery
composite current
connect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8710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坤
屈永辉
李聪
纪荣进
陈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Liwin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Liwin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Liwin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Liwino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8710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1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1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1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生产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包括集流体本体和极耳;至少两个空箔区,分别位于所述集流体本体的两面;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空箔区,所述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流体本体另一面的一个所述空箔区;所述连接带至少部分悬空在所述集流体本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极耳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连接结构,能够导通复合集流体两面,有助于确保电池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生产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大、工作电压高、自放电率低、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在消费电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电动汽车和可移动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电池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新型的复合集流体是一种三层结构,中间层为高分子层,上下各有一层金属层。使用这种集流体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并且降低电池的重量。
但是在这种集流体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集流体中间的高分子层完全绝缘不导电,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通过优化连接结构,能够导通复合集流体两面,有助于确保电池正常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包括集流体本体和极耳;至少两个空箔区,分别位于所述集流体本体的两面;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空箔区,所述连接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流体本体另一面的一个所述空箔区;所述连接带至少部分悬空在所述集流体本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极耳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箔区与所述连接带通过粘接固定连接,所述空箔区与所述连接带之间设置有导电胶。
优选的,所述导电胶涂覆在所述空箔区,所述导电胶的厚度为2-20μm。
优选的,所述连接带和所述极耳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和所述极耳之间设置有锡膏。
优选的,所述锡膏位于所述连接带的两端之间。
优选的,所述连接带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中部折叠形成折叠部,所述折叠部与所述极耳接触并固定。
优选的,所述集流体本体的两面具有导电层,所述导电层通过连接带与所述极耳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箔区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优选的,所述连接带为金属条,所述金属条的材质与所述导电层的材质相同,所述金属条为铝或铜。
优选的,所述空箔区的厚度小于所述集流体本体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涂覆浆料后的集流体本体的两面各形成空箔区,连接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空箔区固定并接触,使得集流体本体的两面上的导电层导通,然后将极耳与连接带的悬空部分连接,即将极耳从集流体本体引出,确保电池正常使用。通过优化连接结构,能够导通复合集流体两面,有助于确保电池正常使用。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连接结构,能够导通复合集流体两面,有助于确保电池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集流体本体;11-导电层;
2-空箔区;
3-连接带;31-弯曲部;
4-极耳;
5-导电胶;
6-锡膏;
Y-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方式一
下面结合附图1~2描述实施方式一
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包括集流体本体1和极耳4;至少两个空箔区2,分别位于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连接带3,连接带3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空箔区2,连接带3的另一端连接集流体本体1另一面的一个空箔区2;连接带3至少部分悬空在集流体本体1宽度方向Y的一侧,并与极耳4固定连接。
由于在现有集流体的使用过程中,集流体中间的高分子层完全绝缘不导电,无法正常使用,因此,采用刮片工艺、预埋胶工艺或激光清洗工艺在涂覆浆料后的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各形成空箔区2,连接带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空箔区2固定并接触,使得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上的导电层11导通,然后将极耳4与连接带3的悬空部分连接,即将极耳4从集流体本体1引出,确保电池正常使用。
于本实施方式中,集流体本体1上导电层11的表面涂覆有磷酸铁锂的安全底涂,可通过刮片机刮出空箔区2,也可以在涂覆安全底涂时,预留空箔区2,空箔区2位于集流体本体1相对的两面,也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两个空箔区2在厚度方向错开,没有重叠。连接带3和空箔区2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还可以是其他固定方式,极耳4和连接带3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还可以是其他固定方式,满足两者固定连接即可,此外,极耳4除了与连接带3的悬空部分连接,也可以与连接带3的其他部分连接,有助于提高整体的稳固性。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中,空箔区2与连接带3通过粘接固定连接,空箔区2与连接带3之间设置有导电胶5,导电胶5涂覆在空箔区2,导电胶5的厚度为2-20μm。于本实施方式中,在空箔区2涂上一层2-20μm的导电胶5,然后将连接带3的两端分别粘附在涂了导电胶5的空箔区2,即通过导电胶5固定连接带3的位置,降低连接带3发生位移或晃动的概率。其中,导电胶5具有耐电解液腐蚀的特性,如耐六氟磷酸锂盐、氯酸盐、磺酸盐等腐蚀,电池在使用了8000次以后,保证极耳4与集流体本体1之间的粘结性能。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中,连接带3和极耳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连接带3和极耳4之间设置有锡膏6,锡膏6位于连接带3的两端之间。具体的,连接带3包括头段、中段及尾段,中段位于头段和尾段之间,锡膏6涂在连接带3的中段,其中,连接带3的中段悬空,涂上锡膏6与极耳4进行焊接,有助于提高连接带3和极耳4之间的稳固性。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中,连接带3具有弯曲部31,弯曲部31的中部折叠形成折叠部,折叠部与极耳4接触并固定。于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带3可弯曲成镰刀状,使得连接带3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空箔区2,其中,弯曲部31位于连接带3大致中段的位置,弯曲部31的中部折叠形成折叠部,涂上锡膏6与极耳4进行焊接,极耳4在焊接后向集流体本体1的宽度方向Y折叠,以便完整引出极耳4,实现电池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采用刮片工艺、预埋胶工艺或激光清洗工艺在涂覆浆料后的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各形成空箔区2,连接带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空箔区2固定并接触,使得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上的导电层11导通,然后将极耳4与连接带3的悬空部分连接,即将极耳4从集流体本体1引出,确保电池正常使用。
实施方式二
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具有导电层11,导电层11通过连接带3与极耳4电性连接,空箔区2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于本实施方式中,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具有导电层11,导电层11为金属箔,可采用铝箔或铜箔,导电层11的表面涂覆有磷酸铁锂的安全底涂,增强了电子的扩散性和传导,在大电流充放电情况下,极化程度较小,提高散热性,有助于提高大电流放电性能和降低电池内阻。其中,空箔区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电池的结构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优选为方形。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方式三
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带3为金属条,金属条的材质与导电层11的材质相同,金属条为铝或铜,空箔区2的厚度小于集流体本体1的厚度。具体的,连接带3为铝条,铝条的两端分别粘贴在涂了导电胶的空箔区2,铝条的中段涂上锡膏,与正极极耳焊接,实现引出极耳4,满足电池生产使用。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体本体(1)和极耳(4);
至少两个空箔区(2),分别位于所述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
连接带(3),所述连接带(3)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空箔区(2),所述连接带(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流体本体(1)另一面的一个所述空箔区(2);
所述连接带(3)至少部分悬空在所述集流体本体(1)宽度方向(Y)的一侧,并与所述极耳(4)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箔区(2)与所述连接带(3)通过粘接固定连接,所述空箔区(2)与所述连接带(3)之间设置有导电胶(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5)涂覆在所述空箔区(2),所述导电胶(5)的厚度为2-20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3)和所述极耳(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3)和所述极耳(4)之间设置有锡膏(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锡膏(6)位于所述连接带(3)的两端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3)具有弯曲部(31),所述弯曲部(31)的中部折叠形成折叠部,所述折叠部与所述极耳(4)接触并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本体(1)的两面具有导电层(11),所述导电层(11)通过连接带(3)与所述极耳(4)电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箔区(2)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3)为金属条,所述金属条的材质与所述导电层(11)的材质相同,所述金属条为铝或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箔区(2)的厚度小于所述集流体本体(1)的厚度。
CN202220687102.5U 2022-03-28 2022-03-28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8101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87102.5U CN218101366U (zh) 2022-03-28 2022-03-28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87102.5U CN218101366U (zh) 2022-03-28 2022-03-28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1366U true CN218101366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60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87102.5U Active CN218101366U (zh) 2022-03-28 2022-03-28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13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78700B1 (ko) 전지셀 제조용 전극판 및 그것의 제조방법
EP3985763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battery unit
JP3428448B2 (ja) 電極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WO2009157192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構造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825593B2 (ja) 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US8563162B2 (en) Sealed battery
CN108281609A (zh) 一种带极耳的正极极片、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909265A (zh) 极片及圆柱电池卷芯结构
CN210805919U (zh)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电池模块和使用二次电池的装置
EP3907819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16311832U (zh) 一种极片及具有该极片的二次电池、电子产品及电动车
WO2017159742A1 (ja) 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97332A (ja) 集電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型電気化学素子
CN114171718B (zh) 一种复合箔材集流体的极片制备方法、极片及软包电池
JP5270852B2 (ja) 組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CN113922000A (zh) 卷绕式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CN210136952U (zh)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CN218101366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复合集流体的连接结构
CN209896174U (zh) 极片及采用该极片的电极组件
CN112332043A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214848701U (zh) 极片及圆柱电池卷芯结构
JP3869668B2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7306702U (zh) 一种软包电芯
CN108448043A (zh) 一种复合金属极耳及其软包电芯
JP4288556B2 (ja) 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