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71218U - 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71218U
CN218071218U CN202221505121.8U CN202221505121U CN218071218U CN 218071218 U CN218071218 U CN 218071218U CN 202221505121 U CN202221505121 U CN 202221505121U CN 218071218 U CN218071218 U CN 218071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art
hole
rotor
permanent magnet
commentar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051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道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Polari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Polar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Polari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Polar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051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71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71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712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包括主壳体及转子,所述主壳体一端开设前通口、另一端开设后通口,所述前通口内套接前支撑部,所述后通口内套接后支撑部,所述前支撑部两侧分别开设第一转孔及第二转孔,所述后支撑部靠近前支撑部一侧开设第三转孔,所述转子一端穿过第一转孔及第二转孔、另一端穿过第三转孔位于后支撑部内,所述转子位于前支撑部内部位置固定套接第一凸状永磁体,所述前支撑部内部固接第一凹状永磁体。本实用新型通过永磁体之间的相斥原理,使得转子与前支撑部及后支撑部均为悬浮连接,之间无接触,避免产生摩擦,节约动能,同时对比超声波的方式,成本更加低廉,利于推广,本实用新型转子拆装方便,便于后期的维护。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电机上的转轴都是通过轴承(包括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支撑在机座上的。这种结构使得电机在工作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接触式摩擦;还有一种是转轴在轴向与端盖孔径边缘之间的接触摩擦,如图1所示的电机转子轴的支撑结构,由于转子工作时,会产生推力,进而产生接触摩擦,这些机械摩擦对于电机来说有以下缺陷:摩擦与磨损大、寿命低、可靠性差,还产生严重的机械振动和噪声。
对此,授权公告号为CN20319343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速电机转子支撑新结构。该结构包括轴瓦,而轴瓦分别各与一个超声波换能器相连接,其中轴瓦的内锥面与超声换能器的外锥面相配合。则当超声换能器处于超声振动状态时,其外锥面处即产生悬浮能力,并通过与轴承瓦的内锥面的相互作用,将悬浮力传递给电机转子,则电机转子在两侧悬浮力挤压作用下被悬浮起来,达到了无接触支撑电机转子的目的。此时电机转子与定子之间处于有间隙而无摩擦状态,因而可实现大转速旋转。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超声波悬浮支撑系统结构简单、控制容易、稳定性好。超声波悬浮过程与电机之间无电磁耦合,因而不会对电机的旋转磁场产生任何影响。
该结构避免接触摩擦,但是超声波装置使得其生产成本大大增加,难以进行推广使用,此外该结构复杂,在后期维护转子时难以拆装,不利于使用。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包括主壳体及转子,所述主壳体一端开设前通口、另一端开设后通口,所述前通口内套接前支撑部,所述后通口内套接后支撑部,所述前支撑部两侧分别开设第一转孔及第二转孔,所述后支撑部靠近前支撑部一侧开设第三转孔;
所述转子一端穿过第一转孔及第二转孔、另一端穿过第三转孔位于后支撑部内,所述转子位于前支撑部内部位置固定套接第一凸状永磁体,所述前支撑部内部固接第一凹状永磁体,所述第一凸状永磁体与第一凹状永磁体间隙配合,所述转子位于后支撑部内部一端固接第二凸状永磁体,所述后支撑部内部固接第二凹状永磁体,所述第二凸状永磁体与第二凹状永磁体间隙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孔内侧固接第一永磁环,所述第二转孔内侧固接第二永磁环,所述第三转孔内侧固接第三永磁环,所述转子位于第一转孔内位置固定套接第一永磁套、位于第二转孔内位置固定套接第二永磁套、位于第三转孔内部位置固定套接第三永磁套。
优选的,所述前支撑部位于主壳体外侧位置固定套接前端盖,所述前端盖上开设多个螺纹通孔,所述主壳体端部对应多个螺纹通孔位置开设多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及螺纹通孔螺纹连接锁紧螺栓。
优选的,所述后支撑部外侧位于主壳体内位置固定套接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前支撑部一侧固接多个滑柱,所述主壳体对应多个滑柱位置开设多个第一滑孔。
优选的,多个所述滑柱分别穿过多个第一滑孔并套接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上开设第二滑孔,所述滑柱穿过第二滑孔并固接螺纹柱,所述螺纹柱螺纹连接锁紧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永磁体之间的相斥原理,使得转子与前支撑部及后支撑部均为悬浮连接,之间无接触,避免产生摩擦,节约动能,同时对比超声波的方式,成本更加低廉,利于推广,本实用新型转子拆装方便,便于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切结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切爆炸结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子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壳体;2、转子;3、前支撑部;4、后支撑部;5、前端盖;6、后端盖;11、前通口;12、后通口;13、螺纹孔;14、第一滑孔;21、第一凸状永磁体;22、第二凸状永磁体;23、第一永磁套;24、第二永磁套;25、第三永磁套;31、第一凹状永磁体;32、第一转孔;33、第一永磁环;34、第二转孔;35、第二永磁环;41、第一凹状永磁体;42、第三转孔;43、第三永磁环;44、固定板;45、滑柱;46、螺纹柱;51、螺纹通孔;52、锁紧螺栓;61、第二滑孔;62、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包括主壳体1及转子2,主壳体1一端开设前通口11、另一端开设后通口12,前通口11内套接前支撑部3,后通口12内套接后支撑部4,前支撑部3两侧分别开设第一转孔32及第二转孔34,后支撑部4靠近前支撑部3一侧开设第三转孔42;
转子2一端穿过第一转孔32及第二转孔34、另一端穿过第三转孔42位于后支撑部4内,转子2位于前支撑部3内部位置固定套接第一凸状永磁体21,前支撑部3内部固接第一凹状永磁体31,第一凸状永磁体21与第一凹状永磁体31间隙配合,转子2位于后支撑部4内部一端固接第二凸状永磁体22,后支撑部4内部固接第二凹状永磁体41,第二凸状永磁体22与第二凹状永磁体41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永磁体之间的相斥原理,使得转子2与前支撑部3及后支撑部4均为悬浮连接,之间无接触,避免产生摩擦,节约动能,同时对比超声波的方式,成本更加低廉,利于推广。
实施例2:
请参阅图4,第一转孔32内侧固接第一永磁环33,第二转孔34内侧固接第二永磁环35,第三转孔42内侧固接第三永磁环43,转子2位于第一转孔32内位置固定套接第一永磁套23、位于第二转孔34内位置固定套接第二永磁套24、位于第三转孔42内部位置固定套接第三永磁套25,在使用时,转子2转动,由于凸状永磁体与凹状永磁体相斥,转子2处于悬浮态,避免产生接触摩擦。
请参阅图3,前支撑部3位于主壳体1外侧位置固定套接前端盖5,前端盖5上开设多个螺纹通孔51,主壳体1端部对应多个螺纹通孔51位置开设多个螺纹孔13,螺纹孔13及螺纹通孔51螺纹连接锁紧螺栓52。
请参阅图3,后支撑部4外侧位于主壳体1内位置固定套接固定板44,固定板44远离前支撑部3一侧固接多个滑柱45,主壳体1对应多个滑柱45位置开设多个第一滑孔14。
请参阅图3,多个滑柱45分别穿过多个第一滑孔14并套接后端盖6,后端盖6上开设第二滑孔61,滑柱45穿过第二滑孔61并固接螺纹柱46,螺纹柱46螺纹连接锁紧螺母62,通过拆除锁紧螺母62及锁紧螺栓52可将转子2连同前支撑部3与后支撑部4一同取下,便于维护,本实用新型转子2拆装方便,便于后期的维护。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转子2转动,由于凸状永磁体与凹状永磁体相斥,转子2处于悬浮态,避免产生接触摩擦,通过拆除锁紧螺母62及锁紧螺栓52可将转子2连同前支撑部3与后支撑部4一同取下,便于维护,本实用新型通过永磁体之间的相斥原理,使得转子2与前支撑部3及后支撑部4均为悬浮连接,之间无接触,避免产生摩擦,节约动能,同时对比超声波的方式,成本更加低廉,利于推广,本实用新型转子2拆装方便,便于后期的维护。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包括主壳体(1)及转子(2),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壳体(1)一端开设前通口(11)、另一端开设后通口(12),所述前通口(11)内套接前支撑部(3),所述后通口(12)内套接后支撑部(4),所述前支撑部(3)两侧分别开设第一转孔(32)及第二转孔(34),所述后支撑部(4)靠近前支撑部(3)一侧开设第三转孔(42);
所述转子(2)一端穿过第一转孔(32)及第二转孔(34)、另一端穿过第三转孔(42)位于后支撑部(4)内,所述转子(2)位于前支撑部(3)内部位置固定套接第一凸状永磁体(21),所述前支撑部(3)内部固接第一凹状永磁体(31),所述第一凸状永磁体(21)与第一凹状永磁体(31)间隙配合,所述转子(2)位于后支撑部(4)内部一端固接第二凸状永磁体(22),所述后支撑部(4)内部固接第二凹状永磁体(41),所述第二凸状永磁体(22)与第二凹状永磁体(41)间隙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孔(32)内侧固接第一永磁环(33),所述第二转孔(34)内侧固接第二永磁环(35),所述第三转孔(42)内侧固接第三永磁环(43),所述转子(2)位于第一转孔(32)内位置固定套接第一永磁套(23)、位于第二转孔(34)内位置固定套接第二永磁套(24)、位于第三转孔(42)内部位置固定套接第三永磁套(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部(3)位于主壳体(1)外侧位置固定套接前端盖(5),所述前端盖(5)上开设多个螺纹通孔(51),所述主壳体(1)端部对应多个螺纹通孔(51)位置开设多个螺纹孔(13),所述螺纹孔(13)及螺纹通孔(51)螺纹连接锁紧螺栓(5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撑部(4)外侧位于主壳体(1)内位置固定套接固定板(44),所述固定板(44)远离前支撑部(3)一侧固接多个滑柱(45),所述主壳体(1)对应多个滑柱(45)位置开设多个第一滑孔(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滑柱(45)分别穿过多个第一滑孔(14)并套接后端盖(6),所述后端盖(6)上开设第二滑孔(61),所述滑柱(45)穿过第二滑孔(61)并固接螺纹柱(46),所述螺纹柱(46)螺纹连接锁紧螺母(62)。
CN202221505121.8U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Active CN218071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5121.8U CN218071218U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05121.8U CN218071218U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71218U true CN218071218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33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05121.8U Active CN218071218U (zh) 2022-06-16 2022-06-16 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712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0430A (zh) 一种小型垂直轴磁悬浮风力发电机
WO2023138569A1 (zh) 储能飞轮和具有其的储能设备
US5588754A (en) Backup bearings for extreme speed touch down applications
CN101571161B (zh) 磁性滑动轴承
CN218071218U (zh) 一种电机内转子支撑结构
CN202746281U (zh) 一种离心鼓风机的高速转子结构
CN210799741U (zh) 调心磁悬浮轴承系统及发电机
CN208955767U (zh) 一种外转子无刷电机
CN206364647U (zh) 一种转子结构以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02459890A (zh) 前部设置有发电机的风力涡轮机
CN102904369A (zh) 一种高速电机转子支撑新方法
CN214944722U (zh) 直驱式风力发电机
CN219611444U (zh) 一种高速电机的转子结构
CN208555997U (zh) 一种数控铣床电主轴结构
CN101212191A (zh) 磁动机
CN201187529Y (zh) 磁性滑动轴承
CN217216212U (zh) 轴架式多支撑转动三相电机
CN220828444U (zh) 一种轴向电机涨紧结构
CN111293825B (zh) 一种发电机永磁转子
CN217335398U (zh) 一种电力储备机
CN218771646U (zh) 一种磁悬浮高速电机辅助调试的装置
CN218266181U (zh) 风力发电机
CN218266827U (zh) 一种农用机磁悬浮轴承
CN218124460U (zh) 一种直流电机的动力传递和支承结构
CN215451989U (zh) 一种导电滑环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