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30046U -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30046U
CN218030046U CN202220802321.3U CN202220802321U CN218030046U CN 218030046 U CN218030046 U CN 218030046U CN 202220802321 U CN202220802321 U CN 202220802321U CN 218030046 U CN218030046 U CN 218030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avity
transmission shaft
cavity
piston
pisto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023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照生
王自民
梁应红
陈梦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Oilfield Service Corp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Drill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Oilfield Service Corp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Drill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Oilfield Service Corp,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Drill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pec Oilfield Servic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080232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30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30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30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下增压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其内的转变机构、传动轴、活塞杆、复位机构、活塞腔和转换接头;壳体的上端对接钻柱;转变机构能够将钻井液的轴向机械能转变为传动轴的周向转动;传动轴与活塞杆之间设有联动结构,联动结构能够在传动轴转动时使活塞杆向下位移;复位机构能够使活塞杆向上复位;活塞杆的下端插入活塞腔的内腔最上段,壳体的内腔向内腔最上段单向连通;转换接头固定于活塞腔的内腔第二段,内腔最上段向转换接头的内腔单向压力连通,转换接头连接钻头水眼;活塞腔的内腔第三段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活塞腔的内腔最下段对接钻头。通过本方案的井下增压装置能够产生脉冲高压喷射,具有增压便捷和增压效果好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天然气钻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深度越来越大。深部地层岩石硬度高及复杂的环境特性对提速增效及高效破岩提出迫切需求,提高钻井速度、探索新型钻井技术和钻机工艺已成为钻井领域的核心问题,而超高压射流破岩技术是提高机械钻速的新技术之一,实现这项技术的关键是要制造出产生超高压水射流的增压装置。
目前实现钻井液增压的方式有地面增压。然而在地面增压方式中,将钻井液在地面增压后再输送到钻头困难很大,其增压操作不便,增压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下增压装置,在不改变常规钻井系统的情况下能够在钻柱与钻头之间接入本装置实现井下增压,而且能够产生脉冲高压喷射,具有增压便捷和增压效果好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其内的转变机构、传动轴、活塞杆、复位机构、活塞腔和转换接头;
所述壳体的上端用于对接钻柱;所述转变机构能够将钻井液的轴向机械能转变为所述传动轴的周向转动;
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活塞杆之间设有联动结构,所述联动结构能够在所述传动轴转动时使所述活塞杆向下位移;所述复位机构能够使所述活塞杆向上复位;
所述活塞杆的下端插入所述活塞腔的内腔最上段,所述壳体的内腔向所述内腔最上段单向连通;所述转换接头固定于所述活塞腔的内腔第二段,所述内腔最上段向所述转换接头的内腔单向压力连通,所述转换接头用于连接钻头水眼;所述活塞腔的内腔第三段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活塞腔的内腔最下段用于对接钻头。
优选地,所述联动结构包括:
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的下端面的传动轴倾斜凸台;
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上端面的活塞杆倾斜凸台;所述活塞杆倾斜凸台用于同所述传动轴倾斜凸台沿周向咬合。
优选地,所述传动轴设有中下段台肩面,所述传动轴倾斜凸台分布于所述中下段台肩面;
所述活塞杆的上端面开设有用于插入所述传动轴下段的凹槽,所述活塞杆倾斜凸台分布于所述凹槽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弹簧;
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活塞杆下端和所述活塞腔上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转变机构包括:导流体和叶轮;
所述导流体的外侧设有倾斜流道,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导流体的下方,所述叶轮的外侧设有与所述倾斜流道反向的倾斜叶片;所述叶轮与所述传动轴传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导流体置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台肩;
所述井下增压装置还包括:
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用于沿轴向将所述导流体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台肩的导流体压环。
优选地,所述传动轴从下往上依次穿过所述叶轮和所述导流体;
所述导流体内腔与所述传动轴之间设有轴承;
所述叶轮内腔与所述传动轴之间通过花键传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传动轴设有中上段台肩面,所述传动轴的上段从下往上依次穿过所述叶轮和所述导流体,所述叶轮的下端面与所述中上段台肩面接触配合,上端面与所述导流体的下端面接触配合。
优选地,所述轴承位于所述导流体内腔的上端;
所述井下增压装置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的上端,用于同所述轴承配合的轴承压环。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
所述活塞腔开设有连通其内腔最上段与所述壳体内腔的流道,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流道,且只允许钻井液从所述壳体内腔流入所述活塞腔的内腔最上段;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转换接头内腔的上端,且只允许钻井液从所述活塞腔的内腔第二段流向所述转换接头的内腔。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增压装置,在不改变常规钻井系统的情况下能够在钻柱与钻头之间接入本装置实现井下增压,而且能够产生脉冲高压喷射,具有增压便捷和增压效果好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下增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轴与活塞杆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为壳体、2为导流体压环、3为压紧螺母、4为轴承、5为导流体、6为叶轮、7为花键、8为传动轴、9为活塞杆、10为弹簧、11为活塞腔、12为第一单向阀、13为转换接头、1201为第一单向阀入口、1401第二单向阀出口、801为传动轴倾斜凸台、901为活塞腔倾斜凸台、902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下增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及设置于其内的转变机构、传动轴8、活塞杆9、复位机构、活塞腔11和转换接头13;
壳体1的上端用于对接钻柱;转变机构能够将钻井液的轴向机械能转变为传动轴8的周向转动;
传动轴8与活塞杆9之间设有联动结构,联动结构能够在传动轴8转动时使活塞杆9向下位移;复位机构能够使活塞杆9向上复位;
活塞杆9的下端插入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壳体1的内腔向内腔最上段单向连通;转换接头13固定于活塞腔11的内腔第二段,内腔最上段向转换接头13的内腔单向压力连通,转换接头13用于连接钻头水眼;活塞腔11的内腔第三段与壳体1的内腔连通;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下段用于对接钻头。
在本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传动轴8在转动时基于联动结构,能够带动活塞杆9向下位移压缩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且又基于复位机构可使得活塞杆9实现向上复位,并且随着传动轴8持续转动,这就使得活塞杆9的下端可在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作上下往复运动,实现了活塞杆9在活塞腔11内腔最上段的抽插效果;其中,当活塞杆9向上复位时使得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密闭腔室)产生负压,使得壳体1内的钻井液从壳体1内腔处被单向抽入至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当活塞杆9向下位移压缩活塞腔11时,使得活塞腔11内腔最上段内的钻井液产生高压喷射并通过转换接头13流入钻头水眼;当然,随着传动轴8不断转动,可使得活塞腔11产生脉冲高压喷射。此外,活塞腔11还设有连通其内腔第三段与壳体1的内腔的流道,以便于形成常规压力钻井液向下流通的通道。另外,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方案的井下增压装置,现对其工作原理介绍如下:
钻柱的钻井液从壳体1的上端流入壳体1内;传动轴8通过转变机构带动旋转,在传动轴8的旋转过程中,基于联动结构会带动活塞杆9向下位移压缩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而且活塞杆9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又可向上复位;随着传动轴8的持续转动,活塞杆9实现了相对活塞腔11内腔最上段的上下往复运动。活塞腔11和活塞杆9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了活塞杆9下端在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的抽插作用。当活塞杆9和活塞腔11相背运动时,使得由活塞杆9下端、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和转换接头13的上端组成的密闭腔室产生负压,常压钻井液由被单向抽进入该密闭腔室;当活塞杆9和活塞腔11相向运动时,密闭腔室内的流体产生高压喷射并由活塞腔11的内腔第二段流出到转换接头13进而流入钻头水眼。随着转变机构不断带动传动轴8持续转动,这就使得本井下增压装置产生周期性的高压喷射,从而实现了脉冲高压喷射的产生。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下增压装置,在不改变常规钻井系统的情况下能够在钻柱与钻头之间接入本装置实现井下增压,而且能够产生脉冲高压喷射,具有增压便捷和增压效果好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
在本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联动结构包括:
设置于传动轴8的下端面的传动轴倾斜凸台801;
设置于活塞杆9的上端面的活塞杆倾斜凸台901;活塞杆倾斜凸台901用于同传动轴倾斜凸台801沿周向咬合。其中,当传动轴8转动至使得传动轴倾斜凸台801与活塞杆倾斜凸台901咬合时,这就使得活塞杆9向下位移压缩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当传动轴8接着转动至使得传动轴倾斜凸台801与活塞杆倾斜凸台901错位时,这时基于复位机构可使得活塞杆9向上复位。也就是说,本方案通过传动轴倾斜凸台801与活塞杆倾斜凸台901的配合,可在传动轴8转动过程中使得活塞杆9产生向下位移,而且随着传动轴8的持续转动以及基于复位机构的作用,可使得活塞杆9产生上下往复运动。此外,本方案的联动结构如此设计,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成本较低等特点。另外,传动轴倾斜凸台801的数量为多个,且沿传动轴8的周向均布,每个传动轴倾斜凸台801的倾斜方向相同。
具体地,如图1所示,传动轴8设有中下段台肩面,传动轴倾斜凸台801分布于中下段台肩面;
活塞杆9的上端面开设有用于插入传动轴8下段的凹槽902,活塞杆倾斜凸台901分布于凹槽902的外侧。本方案如此设计,以便于为传动轴8与活塞杆9的配合提供导向性,从而有助于提高传动轴8与活塞杆9两者联动的平稳性和可靠性。此外,如图1所示,活塞杆9的活塞杆主体为三段柱体结构,且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细柱体、中粗柱体和下细柱体;其中,中粗柱体的下端面即为中下段台肩面,下细柱体即为传动轴8的下段。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复位机构包括:弹簧10;
弹簧10设置于活塞杆9下端和活塞腔11上端之间。本方案如此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复位简便等特点。此外,如图1所示,活塞杆9包括相连的上粗杆和下细杆;其中,凹槽902设置于上粗杆的上端面,活塞杆倾斜凸台901同样分布于上粗杆的上端面。另外,活塞腔11上端的外壁设有环形台阶;进一步地,弹簧10实质为套接于下细杆和活塞腔11上端的环形台阶,且其上端与上粗杆的下端面抵接配合,下端与活塞腔11上端的环形台阶面抵接配合,如此一来,可使得本方案的复位机构安装更加紧凑和牢固。
再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转变机构包括:导流体5和叶轮6;
导流体5的外侧设有倾斜流道,叶轮6位于导流体5的下方,叶轮6的外侧设有与倾斜流道反向的倾斜叶片;叶轮6与传动轴8传动配合。本方案如此设计,以便于导流体5能够使得沿轴向流入壳体1内的钻井液产生周向速度以垂直作用于叶轮6,继而用于驱使叶轮6转动,进而带动传动轴8转动。也就是说,钻井液经过导流体5后由原来仅有的轴向流速产生一定的周向速度直接作用于叶轮6的叶片上,使钻井液的机械能转变为叶轮6转动的动能,从而实现叶轮6的旋转并带动传动轴8一起旋转。即本方案的转变机构通过对钻井液导流以驱使叶轮6旋转,接着再利用叶轮6的旋转带动传动轴8转动。本方案的转变机构如此设计,不仅可避免额外增加驱动机构,而且还有助于精简本装置的结构。
在本方案中,如图1所示,导流体5置于壳体1的内腔台肩;
所述井下增压装置还包括:
固定于壳体1内,用于沿轴向将导流体5固定于壳体1的内腔台肩的导流体压环2。其中,导流体压环2固定于壳体1内,且与导流体5的上端接触配合。本方案如此设计,可实现导流体5的轴向限位,避免其发生轴向晃动。
具体地,如图1所示,传动轴8从下往上依次穿过叶轮6和导流体5;相应地,叶轮6和导流体5分别设有用于穿过传动轴8的内腔;
导流体5内腔与传动轴8之间设有轴承4,以便于减小传动轴8与导流体5内腔之间的转动摩擦;
叶轮6内腔与传动轴8之间通过花键7传动配合;此种传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传动平稳可靠等特点。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传动轴8设有中上段台肩面,传动轴8的上段从下往上依次穿过叶轮6和导流体5,叶轮6的下端面与中上段台肩面接触配合,上端面与导流体5的下端面接触配合。本方案如此设计,可使得本装置的结构分布更加紧凑,轴向限位效果更好,从而有助于使得本装置实现微型化设计。此外,上文所述的中粗柱体的上端面即为中上段台肩面,上细柱体即为传动轴8的上段。
再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轴承4位于导流体5内腔的上端,即轴承4位于导流体5内腔的最上段;
所述井下增压装置还包括:
设置于传动轴8的上端,用于同轴承4配合的轴承压环。其中,轴承压环套接于传动轴8的上端,且用于同轴承4的上端面接触配合。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轴承压环可选用压紧螺母3,且压紧螺母3螺接于传动轴8的上端。
在本方案中,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下增压装置还包括第一单向12阀和第二单向阀;
活塞腔11开设有连通其内腔最上段与壳体1内腔的流道,第一单向阀12设置于流道,且只允许钻井液从壳体1内腔流入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避免流入活塞腔11内腔最上段内的钻井液倒流出活塞腔11;第二单向阀设置于转换接头13内腔的上端,且第二单向阀只允许钻井液从活塞腔11的内腔第二段流向转换接头13的内腔。本方案如此设计,有助于确保活塞腔11入液和喷射的单向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钻井设备,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由于本方案采用了上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因此其也就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前面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增压装置,以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包括:
壳体,壳体上端留有母接头,用于与上部钻柱连接。壳体内腔分为上下两段,内腔上大下小形成一台肩。导流体与上部内腔配合,坐于内腔台肩上。在上部内腔的上端车有内螺纹,与导流体压环配合将导流体固定于上内腔,防止其上下运动及转动。壳体下端设计螺纹,用于连接活塞腔,将上部钻柱的钻压、扭矩传递给钻头。
导流体,导流体外侧车有统一方向的倾斜流道,其主要作用是使轴向流动的钻井液产生周向速度以垂直作用于下部叶轮叶面,产生更大的扭矩。导流体座于壳体台肩,外侧面与壳体上部内腔配合。导流体设有一二阶内腔。下部内腔与传动轴配合,上部内腔放置轴承。
叶轮,叶轮有一中空腔体,外侧车有同一方向倾斜叶片。叶轮产生的流道方向与导流体流道方向正好相反,利用流体的动能产生扭矩。叶轮中空内腔含有花键槽,通过花键与传动轴配合以将扭矩传递给传动轴。叶轮下端面坐于叶轮轴台肩,上端面与导流体下端面配合。
传动轴,传动轴主体为三段柱体,上下细,中间粗。锁紧螺母(即压紧螺母),轴承,导流体和叶轮由上而下依次配合传动轴上段较细柱体,座于传动轴上中段形成的台肩上。锁紧螺母将叶轮和传动轴悬挂并固定于导流体上,轴承的作用是减小转动部分固定的导流体之间的摩擦。传动轴上段下部侧面车有键槽,通过花键与叶轮配合以获得叶轮的旋转扭矩。传动轴中下段台肩上设置有一定数量的传动轴倾斜凸台。该传动轴倾斜凸台与活塞杆顶部的凸台配合可在传动轴转动过程中使活塞杆产生向下的位移。结合活塞腔上部的弹簧进而使活塞杆产生上下振动。
活塞腔,活塞腔内腔分为四段。最下部第四段为母接头,用于与钻头连接。高压快速接头(即为转换接头,下同)插入第二段内腔并通过螺纹与其连接,配合弹簧、金属球与活塞腔形成了单向阀。该阀允许第一段内腔内的液体向外流出到转换接头。第一段内腔的侧面钻有单向孔作为活塞腔的第一入口,通过与单向阀配合允许外侧液体进入,却不允许活塞腔上段内腔的流体流出到外侧。活塞杆下段插入活塞腔内腔第一段,通过抽插作用,结合侧面和底面单向阀门,产生高压流体。活塞腔外侧从上到下分为三段,依次变粗形成两个台肩。上中两段产生的台肩为一倾斜面,倾斜面上设有倾斜孔作为活塞腔的第二入口,形成常规压力钻井液向下流通通道。中下段通过螺纹与外壳下端连接将上部钻柱钻压扭矩传递下去。
快速转换接头,快速转换接头内腔分两段,上段与其他部件配合形成单向阀门,下段形成高压流体的通道。快速接头下端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到钻头水眼。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井下增压装置,在不改变常规钻井系统的情况下,产生脉冲高压喷射,以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
进一步地,导流体压环2和壳体1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叶轮6通过传动轴8悬挂固定于导流体5下侧。传动轴8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叶轮6和导流体5并通过压紧螺母3坐于导流体5上部的轴承4上。活塞腔11从下侧插入壳体1内腔。活塞腔11外侧与壳体1配合,内侧顶部与活塞杆10配合。高压快速接头从下部插入活塞腔11,通过螺纹与活塞腔11连接。壳体1上部车有母接头与上部钻柱连接,活塞腔11下部留有母接头以连接钻头。
上述井下增压装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为:钻井液经过导流体5由原来仅有轴向流速产生一定的周向速度,直接作用于叶轮6叶片上,钻井液的机械能转变为叶轮6转动的动能。叶轮6通过花键7带动传动轴8一起旋转。在传动轴8旋转过程中,由于传动轴倾斜凸台801和活塞杆倾斜凸台901的相互咬合,会推动活塞杆9向下产生一定的位移。传动轴8持续的转动,传动轴倾斜凸台801和活塞杆倾斜凸台901相互错开,活塞杆9在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原位。随着传动轴8的持续转动,活塞杆9实现了相对活塞腔11的相对往复运动。活塞腔11和活塞杆9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了活塞杆9下段在活塞腔11内腔的抽插作用。当活塞杆9和活塞腔11相背运动时,由活塞杆9下段、活塞腔11内腔、单向阀入口和单向阀出口组成的密闭腔室产生负压,常压钻井液由单向阀入口进入该密闭腔室。当活塞杆9和活塞腔11相向运动时,密闭腔室流体产生高压喷射并由单向阀出口流出到快速接头进而流入钻头水眼。随着叶轮带动传动轴8的持续转动,装置周期性的产生高压喷射,实现了脉冲高压喷射的产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下增压装置包括壳体、导流体压环、压紧螺母、轴承、导流体、叶轮、花键、传动轴、活塞杆、弹簧、活塞腔、单向阀、高压快速接头、单向阀入口、单向阀出口、活塞杆倾斜凸台和传动轴倾斜凸台。传动轴上段下部侧面车有键槽,通过花键与叶轮配合以获得叶轮的旋转扭矩。传动轴中下段台肩上设置有一定数量的倾斜凸起。该凸起与活塞杆顶部的凸起配合可在叶轮轴转动过程中使活塞杆在活塞腔中产生向下的位移。结合弹簧作用使活塞杆进而产生上下振动。当活塞杆向上移动时,在内腔产生抽吸作用,低压钻井液进入活塞腔内。当活塞杆向下运动时,挤压活塞腔内流体。活塞腔内流体在挤压作用和激动作用下产生高压喷射。高压喷射作用可大幅提高地层破岩效率,一个近钻头短接利用钻井液残余能量同时实现了高压喷射,对常规钻井系统干扰少;本装置长度较短,对定向工具影响小;系统局部钻井液高压,可大大减少钻井液冲蚀损坏,提高工具寿命,且本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成本较低。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及设置于其内的转变机构、传动轴(8)、活塞杆(9)、复位机构、活塞腔(11)和转换接头(13);
所述壳体(1)的上端用于对接钻柱;所述转变机构能够将钻井液的轴向机械能转变为所述传动轴(8)的周向转动;
所述传动轴(8)与所述活塞杆(9)之间设有联动结构,所述联动结构能够在所述传动轴(8)转动时使所述活塞杆(9)向下位移;所述复位机构能够使所述活塞杆(9)向上复位;
所述活塞杆(9)的下端插入所述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所述壳体(1)的内腔向所述内腔最上段单向连通;所述转换接头(13)固定于所述活塞腔(11)的内腔第二段,所述内腔最上段向所述转换接头(13)的内腔单向压力连通,所述转换接头(13)用于连接钻头水眼;所述活塞腔(11)的内腔第三段与所述壳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下段用于对接钻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结构包括:
设置于所述传动轴(8)的下端面的传动轴倾斜凸台(801);
设置于所述活塞杆(9)的上端面的活塞杆倾斜凸台(901);所述活塞杆倾斜凸台(901)用于同所述传动轴倾斜凸台(801)沿周向咬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8)设有中下段台肩面,所述传动轴倾斜凸台(801)分布于所述中下段台肩面;
所述活塞杆(9)的上端面开设有用于插入所述传动轴(8)下段的凹槽(902),所述活塞杆倾斜凸台(901)分布于所述凹槽(902)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弹簧(10);
所述弹簧(10)设置于所述活塞杆(9)下端和所述活塞腔(11)上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变机构包括:导流体(5)和叶轮(6);
所述导流体(5)的外侧设有倾斜流道,所述叶轮(6)位于所述导流体(5)的下方,所述叶轮(6)的外侧设有与所述倾斜流道反向的倾斜叶片;所述叶轮(6)与所述传动轴(8)传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5)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腔台肩;
所述井下增压装置还包括:
固定于所述壳体(1)内,用于沿轴向将所述导流体(5)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内腔台肩的导流体压环(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8)从下往上依次穿过所述叶轮(6)和所述导流体(5);
所述导流体(5)内腔与所述传动轴(8)之间设有轴承(4);
所述叶轮(6)内腔与所述传动轴(8)之间通过花键(7)传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8)设有中上段台肩面,所述传动轴(8)的上段从下往上依次穿过所述叶轮(6)和所述导流体(5),所述叶轮(6)的下端面与所述中上段台肩面接触配合,上端面与所述导流体(5)的下端面接触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4)位于所述导流体(5)内腔的上端;
所述井下增压装置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传动轴(8)的上端,用于同所述轴承(4)配合的轴承压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单向阀(12)和第二单向阀;
所述活塞腔(11)开设有连通其内腔最上段与所述壳体(1)内腔的流道,所述第一单向阀(12)设置于所述流道,且只允许钻井液从所述壳体(1)内腔流入所述活塞腔(11)的内腔最上段;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转换接头(13)内腔的上端,且只允许钻井液从所述活塞腔(11)的内腔第二段流向所述转换接头(13)的内腔。
CN202220802321.3U 2022-04-06 2022-04-06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Active CN218030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02321.3U CN218030046U (zh) 2022-04-06 2022-04-06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02321.3U CN218030046U (zh) 2022-04-06 2022-04-06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30046U true CN218030046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72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02321.3U Active CN218030046U (zh) 2022-04-06 2022-04-06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300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08205A (zh) * 2023-10-20 2023-11-24 四川派盛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脉冲式增压射流钻井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08205A (zh) * 2023-10-20 2023-11-24 四川派盛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脉冲式增压射流钻井装置
CN117108205B (zh) * 2023-10-20 2024-01-23 四川派盛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脉冲式增压射流钻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3567B (zh) 一种水力增压射流工具
CN106639944B (zh) 一种涡轮式井下水力振荡器
CN218030046U (zh)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CN107514229B (zh) 一种高频水射流涡轮钻具
WO2021159620A1 (zh) 双液驱动旋冲钻井冲击器及双液驱动旋冲钻进方法
CN107605396B (zh) 一种分流式射吸液动冲击器
CN105332655A (zh) 一种三维水力振荡器
CN110805410A (zh) 一种无桥塞多级压裂电控开关智能滑套
CN200975230Y (zh) 一种水力脉冲振动固井引鞋
CN218324747U (zh) 一种井下增压装置
CN112145110A (zh) 液力脉冲振荡装置
CN201401143Y (zh) 脉冲空化旋流发生器
CN201386505Y (zh) 新型阀式双作用液动冲击器
CN208966195U (zh) 一种水力增压射流工具
CN110259420A (zh) 可投捞式井下泡沫发生器
CN104775783A (zh) 一种水力振荡器轴向振荡模块
CN110714744B (zh) 高压脉冲流体生成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4776548A (zh) 一种双侧布置不完全齿轮传动式单缸双腔泥浆泵
CN212454380U (zh) 分抽混出潜油电动螺杆泵抽油装置
CN208502661U (zh) 一种井下增压辅助破岩工具
CN100395427C (zh) 一种无杆采油方法和采油系统
CN2344541Y (zh) 双管液压动力采油装置
CN206860418U (zh) 一种步进采油泵
CN113006695B (zh) 一种pdc钻头脉动冲击装置与方法
CN208416843U (zh) 潜油直线电机带动的往复抽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