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2073U -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82073U
CN217982073U CN202221609235.7U CN202221609235U CN217982073U CN 217982073 U CN217982073 U CN 217982073U CN 202221609235 U CN202221609235 U CN 202221609235U CN 217982073 U CN217982073 U CN 217982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ve
backlight module
annular
ligh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0923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岩峰
李君杰
刘雷
曹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0923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82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82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82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基板与多个发光源;其中,基板上还设置有反射层,反射层与发光源设置于基板的同一侧面,反射层包括多个依次临接的环状反射部,一环状反射部环绕对应的一发光源设置,且任意一环状反射部包括一朝向对应的发光源的环状反射面,在该背光模组中,环状反射面可360°全方向地反射内部的发光源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使得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从对应的环状反射部环绕限定的区域内部出射,从而在将背光模组实际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光线时,大大降低白场画面对应发光源发出的光射入相邻的黑场画面区域的光量,消除因光线溢出至黑场区域而导致黑白画面交界处出现光晕现象进而导致的显示不良。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Mini LED背光技术相较于传统背光技术,由于其发光单元的尺寸大幅缩小,因此在相同面积的基板上,可以置入更多的Mini LED晶粒,形成密度更高的背光阵列,而密度更高的Mini LED背光自然有助于划分出更细致的独立控光区域,对于画面对比度的提升以及光晕效果的抑制都比传统背光更加有利,Mini LED技术的问世使得液晶显示面板的区域控光技术达到更完善的境界。
目前,Mini LED主要采用直下式背光方案,结合区域调光(Local Dimming)技术形成高动态对比度,但是由于存在一定的混光距离,在黑白画面交接处,白场画面对应LED发出的光会射入相邻的黑场画面区域,使黑场画面有一定的光溢出,导致黑白画面会存在光晕进而导致显示画面异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可解决因白场画面对应LED发出的光会射入相邻的黑场画面区域导致出现光晕现象进而导致显示画面异常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基板;
多个发光源,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与所述发光源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面,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依次临接的环状反射部,一所述环状反射部环绕对应的一所述发光源设置,且任意一所述环状反射部包括一朝向对应的所述发光源的环状反射面。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背光模组中,所述环状反射部呈正六边形环状构造,一所述环状反射部包括六个依次连接的反射条,在相邻两所述反射部中,一所述反射部的一所述反射条与另一所述反射部对应的一所述反射条临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背光模组中,在一所述环状反射部与对应的所述发光源中,所述发光源设置于所述环状反射部的中心,所述发光源距所述反射部的各所述反射条的间距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背光模组中,相邻两所述反射部通过共用一所述反射条临接,所述反射条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条状反射面,一所述条状反射面朝向对应的一所述环状反射部中的所述发光源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背光模组中,所述反射条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背光模组中,所述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的底角角度为30度-60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背光模组中,所述反射条的宽度为1毫米-3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背光模组中,所述反射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发光源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背光模组中,所述反射层为掺杂有反射粒子的有机胶层。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在该背光模组中,通过在所述基板上增设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与所述发光源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面,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依次临接的环状反射部,一所述环状反射部环绕对应的一所述发光源设置,且任意一所述环状反射部包括一朝向对应的所述发光芯片的环状反射面,由于该环状反射面呈密闭的环状,可360°全方向地反射内部的所述发光源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使得所述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从对应的所述环状反射部环绕限定的区域内部出射,大大降低相邻的两所述发光源发光光线的干扰,从而在将所述背光模组实际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光线时,在显示装置的黑白画面交接处,大大降低白场画面对应所述发光源发出的光射入相邻的黑场画面区域的光量,从而消除因光线溢出至黑场区域而导致黑白画面交界处出现光晕现象进而导致的显示不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在AA’位置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实用新型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下结合图1示出的该背光模组的平面结构以及图2示出的图1中AA’位置处的剖面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地,该背光模组包括基板100与多个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100上的发光源200,其中,所述基板100通常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包含有驱动电路,而所述发光源200通常为Mini Led芯片,多个所述发光源200呈阵列排布地设置于所述基板100上并于所述基板100内的驱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基板100可独立地驱动各所述发光源200发光,从而实现局部背光调节;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100上的反射层300,所述反射层300与多个所述发光源200设置于所述基板100的同一侧面,所述反射层300包括多个环状反射部310,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依次临接形成网格状的所述反射层300,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对应的一所述发光源200设置,且任意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包括一朝向对应的所述发光源的环状反射面S;
其中,所述环状反射部310朝向所述发光源环状表面即为所述环状反射面S,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又由于该环状反射面S呈密闭的环状,可360°全方向地反射内部的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使得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从对应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限定的区域内部出射,大大降低相邻的两所述发光源200发光光线的干扰,从而在将所述背光模组实际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光线时,在显示装置的黑白画面交接处,大大降低白场画面对应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光会射入相邻的黑场画面区域的光量,从而消除因光线溢出至黑场区域而导致黑白画面交界处出现光晕现象进而导致的显示不良,同时,又由于各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可尽可能多地从对应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限定的区域内部出射,从而使得该背光模组可实现更高精度的局部背光调节,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对比度。
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通常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100、多个所述发光源200以及所述反射层300上的封装胶层400以及设置于所述封装胶层400上的光学膜500,其中,所述封装胶层400为透明的有机胶层,用于将各所述发光源200完全包覆以隔绝环境中的水氧,避免因水氧入侵至发光源而影响发光源的寿命,所述光学膜500通常为光学扩散膜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环状反射部310呈正六边形环状构造,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包括六个依次连接的反射条311,每一所述反射条311包括一朝向对应的所述发光源200的条状反射面S1,六个依次连接的反射条311所提供的六个所述条状反射面S1依次连接即形成所述环状反射面S,在相邻两所述环状反射部310中,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的一所述反射条311与另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对应的一所述反射条311临接,使得所述反射层300呈蜂窝状构造;
其中,由于所述环状反射部310呈正六边形环状构造,每一所述反射条311的长度相等,使得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可不留间隙地相互邻接设置,即任意相邻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不存在间隔区域,从而避免因设置所述反射层300导致所述背光模组形成背光暗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基于上述正六边形环状构造的所述环状反射部,进一步地,在任意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与对应的所述发光源200中,所述发光源200设置于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的中心,所述发光源200距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的各所述反射条311的间距d相等,即所述发光源200距离各所述条状反射面S1的间距相等,如此一来各所述条状反射面S1对内部的所述发光源200出射光线的反射效应相近,从而使得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在对应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限定的区域内的亮度均一性得以提升,即尽可能地使得各所述发光源200对应的背光子区具有较优的亮度均一性;
另外,在这种设置方式中,任意相邻的两所述发光源200的间距均相等,即多个所述发光源200呈交叉等距排布,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基板100上,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宏观来看,也具有较优的亮度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与图2,相邻两所述环状反射部310通过共用一所述反射条311实现临接,所述反射条3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条状反射面S1,一所述条状反射面S1朝向对应的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中的所述发光源200设置,通过共用反射条311的设置方式实现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的依次邻接,可有效缩窄所述反射条311的宽度,从而避免了因反射条311过宽而导致相邻两所述发光源200所形成的发光区之间形成间隔的背光暗区而影响背光效果,通常情况下,所述反射条311的宽度W为1毫米-3毫米,具体宽度根据实际工艺需求在该范围内设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比不作特殊限定,补充说明的是,所述反射条的宽度W为所述反射条311沿平行于所述基板100方向上的最大宽度,通常为所述反射条311连接所述基板一侧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所述反射条311形成的所述条状反射面S1相较对应的所述发光源200具有合适的角度,以使得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从对应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限定的区域内部出射,而所述条状反射面S1相较对应的所述发光源200的反射角度取决于所述反射条311的截面形状,因此,可将所述反射条311的截面形状设定为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的底角α角度具体设置为30度-60度,该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有效反射率的下降,在实际的应用中,所述底角α的具体角度应综合发光源200的实际出光角度以及所述发光源200与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的间距等参数进行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反射层300的厚度至少应大于所述发光源200的厚度,从而实现对所述发光源200发射光线的反射,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射层300的厚度为所述发光源200的厚度的4-6倍,即可满足将大部分所述发光源200发射的大角度光线经反射后仍从对应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限定的区域内部出射,示例性地,所述反射层300的厚度为所述发光源200的厚度的5倍,所述发光源200的厚度为0.2毫米,所述反射层300的厚度为1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300为掺杂有一定比例反射粒子的有机胶层,所述有机胶层可以为硅胶,所述反射例子可以为二氧化钛粒子等本领域常用的反射例子,所述反射例子的掺杂比例与粒径大小根据实际的工艺需求而定,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在具体的制备工序中,该反射层300可通过涂布与图案化工艺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300还可以由具有较高反射率的金属,如金属银构成,在具体的制备工序中,该反射层300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成膜后经曝光蚀刻工艺图案化,并可通过调成蚀刻参数得到所需的截面形貌,进而得到所需角度的反射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背光模组实施例中仅描述了上述结构,可以理解的是,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包括任何其他的必要结构,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请参阅图3,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以及其他的必要结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600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具体设置于所述光学膜500远离所述发光源200的一侧,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智能手表、电脑、电视机、车载显示器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上文针对其他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中,通过在所述背光模组中设置反射层300,该反射层300与多个所述发光源200设置于所述基板100的同一侧面,所述反射层300包括多个环状反射部310,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依次临接形成网格状的所述反射层300,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对应的一所述发光源200设置,且任意一所述环状反射部310包括一朝向对应的所述发光源的环状反射面S;
其中,所述环状反射部310朝向所述发光源环状表面即为所述环状反射面S,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又由于该环状反射面S呈密闭的环状,可360°全方向地反射内部的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使得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从对应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限定的区域内部出射,大大降低相邻的两所述发光源200发光光线的干扰,从而在将所述背光模组实际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光线时,在显示装置的黑白画面交接处,大大降低白场画面对应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光会射入相邻的黑场画面区域的光量,从而消除因光线溢出至黑场区域而导致黑白画面交界处出现光晕现象进而导致的显示不良,同时,又由于各所述发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可尽可能多地从对应的所述环状反射部310环绕限定的区域内部出射,从而使得该背光模组可实现更高精度的局部背光调节,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对比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基板;
多个发光源,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与所述发光源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面,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依次临接的环状反射部,一所述环状反射部环绕对应的一所述发光源设置,且一所述环状反射部包括一朝向对应的所述发光源的环状反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反射部呈正六边形环状构造,一所述环状反射部包括六个依次连接的反射条,在相邻两所述反射部中,一所述反射部的一所述反射条与另一所述反射部对应的一所述反射条临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一所述环状反射部与对应的所述发光源中,所述发光源设置于所述环状反射部的中心,所述发光源距所述反射部的各所述反射条的间距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反射部通过共用一所述反射条临接,所述反射条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条状反射面,一所述条状反射面朝向对应的一所述环状反射部中的所述发光源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条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的底角角度为30度-60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条的宽度为1毫米-3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发光源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掺杂有反射粒子的有机胶层。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CN202221609235.7U 2022-06-23 2022-06-23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982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09235.7U CN217982073U (zh) 2022-06-23 2022-06-23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09235.7U CN217982073U (zh) 2022-06-23 2022-06-23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82073U true CN217982073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74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09235.7U Active CN217982073U (zh) 2022-06-23 2022-06-23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82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7054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拼接显示装置
CN106941113B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EP3537208A1 (en) Light source assembly,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ight source assembly
TWI754431B (zh) 光源組件、其製備方法、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11370560B (zh) 微型led显示面板、制作方法、母版及显示装置
US11960169B2 (en) Backlight modul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9223202A1 (zh) 面光源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
CN211980636U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40104885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44518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320696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316083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006327A (zh)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
US1109273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129852A1 (zh) 一种led器件、led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053254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42842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7982073U (zh)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CN113138493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KR10188013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118953B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WO2022247941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9006789A1 (zh) 光源组件、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KR10182403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