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56244U -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56244U
CN217956244U CN202221343620.1U CN202221343620U CN217956244U CN 217956244 U CN217956244 U CN 217956244U CN 202221343620 U CN202221343620 U CN 202221343620U CN 217956244 U CN217956244 U CN 217956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piece
display unit
force
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436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林华
刘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yard Opto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yard Opto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yard Opto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yard Opto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436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56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56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56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其中,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包括:电源插座;电源插头,包括第二座体、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的第二导电件、多个第一驱动件以及多个第一复位件,每个第一驱动件能够受到与第一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一驱动力,当每个第一驱动件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二导电件位于第一断开位置;当每个第一驱动件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多个第一驱动件能够活动以驱动第二导电件朝向第一导电件移动,以使第二导电件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插头易发生偏斜难以插入至插座内的问题。

Description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 LED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LED(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技术领域中,LED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显示单元。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时普遍采用柔性的且相互独立的电源线和数据线连接。
但是电源线连接时布线复杂,为了解决该问题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插拔结构,上述的插拔结构包括插座和插入至插座内的插头,插座和插头分别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的两个侧边处,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时插头能够插入至插座内。
可是插头容易松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时,插头易发生偏斜难以插入至插座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插头易发生偏斜难以插入至插座内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包括:电源插座,包括第一座体及设置于第一座体的第一导电件;电源插头,包括第二座体、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的第二导电件、多个第一驱动件以及多个第一复位件,多个第一复位件和多个第一驱动件均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多个第一复位件与多个第一驱动件一一对应地相抵接,以使每个第一复位件向对应的第一驱动件施加第一复位力,第二导电件具有穿出于第二座体并与第一导电件接触导通的第一导通位置以及缩回至第二座体内并与第一导电件分离的第一断开位置,其中,每个第一驱动件能够受到与第一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一驱动力,当每个第一驱动件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二导电件位于第一断开位置;当每个第一驱动件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多个第一驱动件能够活动以驱动第二导电件朝向第一导电件移动,以使第二导电件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驱动件包括可活动地穿设于第二座体的第一驱动杆及可摆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内的第一翘板,第一翘板的第一端的一侧抵接于第一驱动杆,第一翘板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电件联动,每个第一复位件与对应的第一驱动件的第一翘板的第一端的另一侧相抵接,且每个第一复位件沿对应的第一驱动件的第一驱动杆的轴向可浮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座体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一复位件为可移动地穿设于安装孔的第一复位杆,电源插头还包括设置于安装孔内的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向第一复位杆施加朝向第一驱动杆的弹力,第一复位杆穿出安装孔的部分设置有止挡调节件,止挡调节件与第二座体背离第一座体的一侧表面止挡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翘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段、转轴及第二板段,第一板段与第二板段之间成钝角夹角,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内,第一板段与第一驱动杆相抵接,第二板段与第二导电件相联动,第一复位杆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板段抵接配合的抵顶斜面。
进一步地,第二座体包括座体基体及与盖设于座体基体的底板,座体基体内设置有第一弧形凹部,底板朝向第一弧形凹部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部,转轴夹设在第一弧形凹部和第二弧形凹部之间。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驱动件还包括第一连杆,在每个第一驱动件中,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翘板的第二端铰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电件铰接。
进一步地,电源插座还包括与第一座体间隔设置的第一施力件,第一施力件可活动地设置并能够推顶第一驱动杆活动以驱动第一翘板摆动;电源插座还包括与第一座体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座及设置于第一安装座内的第二弹性件,第一施力件可移动地位于第一安装座内,第二弹性件向第一施力件施加朝向第一驱动杆的弹力,第一施力件能够与第一驱动杆点面接触配合。
进一步地,电源插头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座体和第二导电件之间的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向第二导电件施加沿背离第一座体方向的弹力;和/或,当第二导电件处于第二导通位置时,第二导电件与第一导电件点面接触配合。
进一步地,电源插座还包括开关件,开关件能够使第一导电件自身处于导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件包括安装于第一座体内的输入导体和输出导体,输入导体与输出导体断开设置,开关件包括安装于第一座体内的连接导体及驱动连接导体移动的操作键,当连接导体移动至与输入导体和输出导体相配合时能够通过连接导体将两者导通。
进一步地,插拔机构还包括:信号插座,包括第三座体及设置于第三座体的第一信号传输件;信号插头,包括第四座体、设置于第四座体的第二信号传输件及可活动地设置于第四座体的多个第二驱动件及多个第二复位件,多个第二复位件和多个第二驱动件均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多个第二复位件与多个第二驱动件一一对应地相抵接,以使每个第二复位件向对应的第二驱动件施加第二复位力,第二信号传输件具有穿出于第四座体并与第一信号传输件接触导通的第二导通位置以及缩回至第四座体内并与第一信号传输件分离的第二断开位置,其中,每个第二驱动件能够受到与第二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二驱动力,当每个第二驱动件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小于第二复位力时,第二信号传输件位于第二断开位置;当每个第二驱动件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大于第二复位力时,多个第二驱动件能够活动以驱动第二信号传输件朝向第一信号传输件移动,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由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二导通位置。
进一步地,每个第二驱动件包括可活动地穿设于第四座体的第二驱动杆及可摆动地设置于第四座体内的第二翘板,第二翘板的第一端的一侧抵接于第二驱动杆,第二翘板的第二端与第二信号传输件联动,每个第二复位件与对应的第二驱动件的第二翘板的第一端的另一侧相抵接,且每个第二复位件沿对应的第二驱动件的第二驱动杆的轴向可浮动地设置;每个第二驱动件还包括第二连杆,在每个第二驱动件中,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翘板的第二端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信号传输件铰接;信号插座还包括与第三座体间隔设置的第二施力件,第二施力件可活动地设置并能够推顶第二驱动杆活动以驱动第二翘板摆动;信号插座还包括与第一座体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座及设置于第二安装座内的第四弹性件,第二施力件可移动地位于第二安装座内,第四弹性件向第二施力件施加朝向第二驱动杆的弹力,第二施力件能够与第二驱动杆点面接触配合;信号插头还包括设置于第四座体和第二信号传输件之间的第五弹性件,第五弹性件向第二信号传输件施加沿背离第三座体方向的弹力;和/或,当第二信号传输件处于第二导通位置时,第二信号传输件与第一信号传输件点面接触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LED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单元、第二显示单元、插拔结构及多个LED显示模组,第一显示单元和第二显示单元并排布置,插拔结构为上述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结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座安装于第一显示单元与第二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安装于第二显示单元与第一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LED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单元、第二显示单元、第三显示单元及第四显示单元以及插拔机构,第一显示单元、第二显示单元、第三显示单元及第四显示单元呈阵列布置并沿周向依次分布,插拔机构为上述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座安装于第一显示单元与第二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安装于第二显示单元与第一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其中,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座安装于第一显示单元与第二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头安装于第二显示单元与第一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和/或,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座安装于第一显示单元与第四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头安装于第四显示单元与第一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包括:电源插座和电源插头。可以将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座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相邻的一个侧边上,可以将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相邻的另一个侧边上。电源插座包括第一座体及设置于第一座体的第一导电件。电源插头包括第二座体、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的第二导电件、多个第一驱动件以及多个第一复位件。多个第一复位件和多个第一驱动件均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多个第一复位件与多个第一驱动件一一对应地相抵接,以使每个第一复位件向对应的第一驱动件施加第一复位力,第二导电件具有穿出于第二座体并与第一导电件接触导通的第一导通位置以及缩回至第二座体内并与第一导电件分离的第一断开位置。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的过程中,每个第一驱动件能够受到与第一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一驱动力,当每个第一驱动件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二导电件位于第一断开位置,多个第一驱动件无法活动或者缩回至第二座体内,避免第二导电件偏斜地插入至第一座体内。当每个第一驱动件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多个第一驱动件能够活动以驱动第二导电件朝向第一导电件移动以使第二导电件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第一复位件向对应的第一驱动件施加第一复位力,多个第一驱动件同时受到能够活动的第一驱动力,能够同时驱动第二导电件移动,第二导电件能够平稳地穿出于第二座体并插入至第一座体内,避免第二导电件发生偏斜,以使第二导电件平稳地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插头易发生偏斜难以插入至插座内的问题。并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的同时,通过电源插座和电源插头对插便能够连接电源线,简化了布线操作,使得电源线连接简单,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更简便,提升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LED显示装置的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LED显示装置的A1-A1向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LED显示装置的B1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LED显示装置的A2-A2向剖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LED显示装置的B2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LED显示装置的A3-A3向剖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LED显示装置的B3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的LED显示装置的A4-A4向剖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LED显示装置的B4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的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的主视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的电源插头的侧视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的电源插头的C1-C1向剖视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2的电源插头的C2-C2向剖视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2的电源插头的C3-C3向剖视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0的电源插座的主视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6的电源插座的D1-D1向剖视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6的电源插座的侧视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18的电源插座的D2-D2向剖视示意图;
图20示出了外接电源插头插接在图16的电源插座的外接插口上的剖视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图16的电源插座的仰视示意图;
图22示出了图10的信号插头的主视示意图;
图23示出了图22的信号插头的侧视示意图;
图24示出了图23的信号插头的E1-E1向剖视示意图;
图25示出了图23的信号插头的E2-E2向剖视示意图;
图26示出了图23的信号插头的E3-E3向剖视示意图;
图27示出了图22的信号插头的俯视示意图;
图28示出了图10的信号插座的主视示意图;
图29示出了图28的信号插座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电源插座;11、第一座体;12、第一导电件;121、输入导体;122、输出导体;13、第一施力件;14、第一安装座;15、第二弹性件;16、开关件;161、操作键;20、电源插头; 21、第二座体;211、座体基体;212、底板;213、第一弧形凹部;214、第二弧形凹部;22、第二导电件;23、第一驱动件;231、第一驱动杆;232、第一翘板;2321、第一板段;2322、转轴;2323、第二板段;233、第一连杆;24、第一复位件;241、第一复位杆;25、第一弹性件;26、止挡调节件;27、第三弹性件;30、信号插座;31、第三座体;32、第一信号传输件;33、第二施力件;34、第二安装座;35、第四弹性件;40、信号插头;41、第四座体; 42、第二信号传输件;43、第二驱动件;431、第二驱动杆;432、第二翘板;433、第二连杆; 44、第二复位件;45、第五弹性件;51、第一显示单元;52、第二显示单元;53、第三显示单元;54、第四显示单元;62、外接电源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包括:电源插座10和电源插头20。电源插座10包括第一座体11及设置于第一座体11的第一导电件12。电源插头20包括第二座体2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21的第二导电件22、两个第一驱动件23以及两个第一复位件24。两个第一复位件24和两个第一驱动件23均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21。两个第一复位件24与两个第一驱动件23一一对应地相抵接,以使每个第一复位件24向对应的第一驱动件23施加第一复位力,第二导电件22具有穿出于第二座体21并与第一导电件12接触导通的第一导通位置以及缩回至第二座体21内并与第一导电件12分离的第一断开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驱动件23能够受到与第一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一驱动力,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二导电件22位于第一断开位置;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两个第一驱动件 23能够活动以驱动第二导电件22朝向第一导电件12移动,以使第二导电件22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将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20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相邻的另一个侧边上。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的过程中,每个第一驱动件23能够受到与第一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一驱动力,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二导电件22位于第一断开位置,两个第一驱动件23 无法活动或者缩回至第二座体21内,避免第二导电件22偏斜地插入至第一座体11内。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两个第一驱动件23能够活动以驱动第二导电件22朝向第一导电件12移动以使第二导电件22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第一复位件24向对应的第一驱动件23施加第一复位力,两个第一驱动件23同时受到能够活动的第一驱动力,能够同时驱动第二导电件22移动,第二导电件22能够平稳地穿出于第二座体21并插入至第一座体11内,避免第二导电件22发生偏斜,以使第二导电件22平稳地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插头易发生偏斜难以插入至插座内的问题。并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的同时,通过电源插座10和电源插头20对插便能够连接电源线,简化了布线操作,使得电源线连接简单,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更简便,提升了装配效率。上述的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可以为图2中的第一显示单元51和第二显示单元52。
需要说明的是,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二导电件22位于第一断开位置,此时第二导电件22是由第一导通位置切换至第一断开位置。或者,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未收到的第一驱动力时,第二导电件22保持在第一断开位置。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复位件的数量可以不限于两个,还可以是三个及以上。
如图3、图7、图10至图20所示,每个第一驱动件23包括可活动地穿设于第二座体21的第一驱动杆231及可摆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21内的第一翘板232。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的一侧抵接于第一驱动杆231,第一翘板232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电件22联动,每个第一复位件24与对应的第一驱动件23的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的另一侧相抵接,且每个第一复位件24沿对应的第一驱动件23的第一驱动杆231的轴向可浮动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驱动杆231和第一翘板232驱动配合类似杠杆原理,使得第一驱动件23驱动第二导电件22移动,更加省力。为了使第二导电件22能够更加平稳地移动,两个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的另一侧与两个第一复位件24一一对应的相抵接,两个第一翘板 232分别位于第二导电件22的两侧。
如图3、图7、图10至图20所示,第二座体21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一复位件24为可移动地穿设于安装孔的第一复位杆241。电源插头20还包括设置于安装孔内的第三弹性件27。第三弹性件27向第一复位杆241施加朝向第一驱动杆231的弹力。在第三弹性件27的弹力作用下,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始终与第一驱动杆231的一端保持抵接状态,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一驱动杆231向下移动并推动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摆动,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能够推动第一复位杆241在第二座体21内移动。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始终与第一驱动杆231的一端保持抵接状态,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不进行摆动,第二导电件22能够位于第一断开位置,避免误操作或者受第一驱动力不均而使第二导电件22穿出第二座体21外。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翘板232安装在第二座体21内的过程中,由于第三弹性件27向第一复位杆241施加朝向第一驱动杆231的弹力,且第一驱动杆231和第一复位杆241之间的空间较小,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不方便放置在第一驱动杆231和第一复位杆241之间。为了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容易放置,第一复位杆241穿出安装孔的部分设置有止挡调节件26,止挡调节件26与第二座体21背离第一座体11的一侧表面止挡配合。通过止挡调节件26能够将第一复位杆241止挡在避让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的避让位置,此时,第一驱动杆231和第一复位杆241之间的留有足够空间,便于将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放置在该空间内,然后调节止挡调节件26在第一复位杆241上的位置,以使第一复位杆241始终向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的另一侧施力第一复位力。优选地,第一复位杆241穿出安装孔的部分上设置有螺纹,止挡调节件26为螺母,螺母可转动地套设在螺纹处。
如图3和图13所示,第一翘板23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段2321、转轴2322及第二板段2323。第一板段2321与第二板段2323之间成钝角夹角,转轴232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21内,第一板段2321与第一驱动杆231相抵接,第二板段2323与第二导电件22相联动。
如图13所示,第一复位杆241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板段2321抵接配合的抵顶斜面。这样,第一复位杆241的抵顶斜面与第一板段2321的倾斜方向相适配,一方面便于第一复位杆 241朝向第一板段2321的一端对第一板段2321进行避让,另一方面抵顶斜面与第一板段2321 的板面面面接触,提高了第一板段2321绕转轴2322摆动的平稳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装配,第一复位杆241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凸起,第二座体21 内设置有与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凹槽。
如图3和图13所示,第二座体21包括座体基体211及与盖设于座体基体211的底板212,座体基体211内设置有第一弧形凹部213,底板212朝向第一弧形凹部213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部214,转轴2322夹设在第一弧形凹部213和第二弧形凹部214之间。这样,在第一弧形凹部213和第二弧形凹部214均与转轴2322的侧表面面面配合,避免第一翘板232绕转轴的轴线摆动过程中产生晃动,以使第一翘板232摆动更加的平稳,能够提高摆动的灵敏度,进而使第一翘板232容易驱动的第二导电件22移动。
如图3、图7、图13以及图14所示,每个第一驱动件23还包括第一连杆233,在每个第一驱动件23中,第一连杆233的第一端与第一翘板232的第二端铰接,第一连杆233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电件22铰接。这样,通过第一连杆233能够使第二板段2323与第二导电件22相联动。当每个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第一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时,第一驱动杆231向下移动并推动第一板段2321绕转轴2322摆动,进而第二板段2323绕转轴2322摆动并推动第一连杆233向上推动第二导电件22移动,第二导电件22能够平稳地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这样,通过设置第一翘板232与第一连杆233相联动,能够提高每个第一驱动件23驱动第二导电件22移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第二导电件22的绝缘基体包括基体块及间隔设置于基体块的下表面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第一翘板232均为两个,一个第一翘板232的第二端通过一个第一连杆233与第一凸块相铰接,另一个第一翘板232的第二端通过另一个第一连杆233与第二凸块相铰接。
如图3、图7、图16至图21所示,电源插座10还包括开关件16,开关件16能够使第一导电件12自身处于导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第一导电件12与外部电源接通,继续装配显示单元时,可以通过开关件16使第一导电件12处于断开状态,进而装配的显示单元上不带电,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电源线与外部电源接通,继续装配显示单元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上述的开关件16优选为船型开关。
为了便于外接电源插头62能够插入至电源插座10上,电源插座10还包括与第一导电件 12电性连接的外接插口,外接插口位于第一座体11内。这样,外接电源插头62能够插入至外接插口内实现接触导通,进而第一导电件12与外部电源能够接通。
具体地,外接电源插头62包括电源外部线铜针,电源插座10还包括与电源外部线铜针插接接触配合的电源冠簧。
如图3、图7、图16至图21所示,第一导电件12包括安装于第一座体11内的输入导体121和输出导体122,输入导体121与输出导体122断开设置,开关件16包括安装于第一座体11内的连接导体及驱动连接导体移动的操作键161,当连接导体移动至与输入导体121和输出导体122相配合时能够通过连接导体将两者导通。当连接导体移动至分别与输入导体121和输出导体122分离时,输入导体121和输出导体122之间断开,使第一导电件12自身处于断开状态。并且由于输入导体121与输出导体122直接安装在第一座体11上,使得电源插座10的组成部分较小,整体结构设置简单,进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也便于后期的维护,适用于小批量的生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22包括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21的绝缘基体及设置于绝缘基体内的导电柱。导电柱沿绝缘基体的移动方向相对于绝缘基体可浮动地设置。第一驱动件23活动以驱动绝缘基体朝向第一导电件12移动,以使导电柱与输入导体121接触导通。第一驱动件23活动以驱动绝缘基体背离第一导电件12移动,以使导电柱与输入导体121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座体21上设置有避让导电柱的第一避让孔,第二座体21内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三弹性件27的第一容纳孔,第一容纳孔与第一避让孔连通设置。
具体地,通过在绝缘基体内进行安装和间隙定向,并通过绝缘基体内的柱弹簧进行弹力限位。导电柱放入绝缘基体内、再放入柱弹簧,再通过铆压收口的方式对绝缘基体进行缝合,导电柱在绝缘基体内完全浮动。
具体地,导电柱包括零线柱和火线柱,电源插头20还包括接地柱,火线柱和接地柱均平行于零线柱,零线柱、火线柱以及接地柱均间隔地穿设在绝缘基体上。绝缘基体隔离零线柱、火线柱以及接地柱,避免出现短路。输入导体121包括第一零线导体和第一火线导体,输出导体122包括第二零线导体和第二火线导体,电源插座10还包括与第二零线导体之间具有间隔的接地导体,第一驱动件23活动以驱动绝缘基体朝向第一导电件12移动,以使零线柱与第一零线导体接触导通,火线柱与第一火线导体接触导通,接地柱与接地导体接触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电件22还包括分别与零线柱、火线柱以及接地柱电性连接的柔性零线、柔性火线以及柔性接地,柔性零线、柔性火线以及柔性接地均能够自由的伸缩变形,便于导电柱随绝缘基体往复移动,以使第二导电件22在第一导通位置和第一断开位置之间能够进行切换。
进一步地,第一零线导体包括穿设在第一座体11内的零线铜针以及与零线铜针电性连接的零线导体段,零线铜针与零线导体段焊接连接。同样地,第一火线导体包括火线铜针和火线导体段,接地导体包括接地铜针和接地导体段。当第二导电件22处于第一导通位置时,第二导电件22的零线柱与第一导电件12的零线铜针点面接触配合,第二导电件22的火线柱与第一导电件12的火线铜针点面接触配合,第二导电件22的接地柱与第一导电件12的接地铜针点面接触配合。
如图11至图15所示,为了防止绝缘基体在第二座体21内移动过程中发生偏斜,电源插头2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座体21和绝缘基体之间的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沿绝缘基体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导向孔和能够插入至导向孔内的导向柱,导向孔设置于第二座体21,导向柱设置于绝缘基体。这样,导向柱固定连接绝缘基体上,绝缘基体在第二座体21内移动过程中,由于导向柱能够沿导向孔的轴线在导向孔内移动,限定了绝缘基体仅能够沿导向孔的轴线移动,以使绝缘基体能够在第二座体21内平稳地进行移动。
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导向柱设置于第二座体,导向柱设置于绝缘基体。
如图3、图7、图16至图21所示,电源插座10还包括与第一座体11间隔设置的第一施力件13,第一施力件13可活动地设置并能够推顶第一驱动杆231活动以驱动第一翘板232摆动。电源插座10还包括与第一座体11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座14及设置于第一安装座14内的第二弹性件15,第一施力件13可移动地位于第一安装座14内,第二弹性件15向第一施力件13施加朝向第一驱动杆231的弹力。这样,在第二弹性件15的弹力作用下,以使第一施力件13在第一安装座14内能够沿图3的Y轴方向浮动,在第二导电件22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弹性件15向第一施力件13施加朝向第一驱动杆231的弹力,以使第一施力件13始终下压第一驱动杆231,以使第一驱动杆231被夹设在第一翘板232 和第一施力件13之间,第一施力件13推顶第一驱动杆231且第一驱动力大于对应的第一复位力后,以使第一驱动杆231迅速推动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绕其转轴摆动。并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后,第一施力件13受到碰撞后,能够缩回至第一安装座14内避免第一施力件13穿出于第一安装座14而产生干涉。
如图3、图13至图15所示,电源插头2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座体21和第二导电件22之间的第三弹性件27,第三弹性件27向第二导电件22施加沿背离第一座体11方向的弹力。这样,在第三弹性件27第三弹性件27的弹力作用下,以使第二导电件22在第二座体21内能够沿图3的Y轴方向浮动,在第二导电件22由第一导通位置移动至第一断开位置的过程中,由于第三弹性件27第三弹性件27向第二导电件22施加沿背离第一座体11方向的弹力,以使第二导电件22与第一导电件12快速分离。并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后,第二导电件 22能够保持在第一断开位置,避免第二导电件22穿出于第二座体21而发生损坏或者产生干涉。上述的第三弹性件27第三弹性件27为弹簧或者弹性体,当第三弹性件27第三弹性件27为弹簧时,弹簧可以优选为压簧,此时压簧安装在绝缘基体的上方,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弹簧可以优选为拉簧,此时拉簧安装在绝缘基体的下方。
如图3、图13至图15所示,当第二导电件22处于第二导通位置时,第二导电件22与第一导电件12点面接触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电件22与第一导电件12点面接触配合是指第二导电件22的导电柱朝向输入导体121的一端具有第一球面,输入导体121朝向导电柱的一端具有第一平面或者第一内凹弧面,第一球面与第一平面或者第一内凹弧面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点面接触。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的过程中,带有第一球面的导电柱顺畅地穿出第二座体21与带有第一平面的输入导体121点面接触配合,以使第二导电件22处于第一导通位置。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过程中,带有第一球面的导电柱顺畅地缩回至第二座体21内与带有第一平面的输入导体121分离,以使第二导电件22处于第一断开位置。
具体地,第二座体21上设置有避让导电柱的第一避让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并且第二导电件22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的过程中,导电柱的第一球面的一部分与第一避让孔的孔壁滑动接触后,迅速地调整了导电柱的移动方向,以使导电柱的轴线平行于第一避让孔的轴线,导电柱能够顺畅地通过第一避让孔穿出第二座体21以与输入导体121点面接触配合。
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源插头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座体和第二导电件之间的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向第二导电件施加沿背离第一座体方向的弹力。或者当第二导电件处于第二导通位置时,第二导电件与第一导电件点面接触配合。
如图3、图13至图15所示,第一施力件13能够与第一驱动杆231点面接触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施力件13能够与第一驱动杆231点面接触配合是指第一施力件13朝向第一驱动杆231的一端具有第二球面,第一驱动杆231朝向第一施力件13的一端具有第二平面或者第二内凹弧面,第二球面与第二平面或者第二内凹弧面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点面接触。第二球面凸出于第一座体11朝向第二座体21的表面,第二座体21上还设置有避让第一驱动杆231 的第二避让孔,显示单元的侧边朝向第一座体11的表面设置有避让第二球面的第一避让内凹弧面,第二避让孔位于第一避让内凹弧面内,第二导电件22处于第一断开位置时,带有第二平面的第一驱动杆231的一端伸入至第一避让内凹弧面内,第二平面低于或者平齐于显示单元的侧边朝向第一座体11的表面。
上述的第二弹性件15为弹簧或者弹性体。第一施力件13优选为第一施力杆。电源插座 10电源插座1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座14的口部处的第一止挡圈,第一施力杆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止挡圈止挡配合的第二止挡圈,第二球面通过第一止挡圈的中心孔能够穿出第一安装座14。通过第一安装座14和第二止挡圈进行间隙定向,同步通过第二弹性件15进行弹力限位,并通过第二止挡圈保证第二弹性件15的弹力下压和第一施力杆的尾部间隙定向,第一施力杆在第一安装座14内完全浮动。
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并且第二导电件22由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一导通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施力件13的第二球面能够直接地与第一驱动杆231的第二平面点面接触配合,或者第一施力件13的第二球面在显示单元的侧边朝向第一座体11的表面上移动,并顺畅地滑入至第一避让内凹弧面内与第一驱动杆231的第二平面点面接触配合,以使第一驱动杆 231相对于第一座体11向下移动并下压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以使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绕其转轴摆动,第一翘板232的第二端推动第二导电件22相对于第二座体21向上移动,以使第二导电件22处于第一导通位置。
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并且第二导电件22由第一导通位置移动至第一断开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施力件13的第二球面的一部分在第一避让内凹弧面上滑动,并逐渐地与第一驱动杆231的第二平面分离,第一施力件13的第二球面受到碰撞时能够迅速地缩回至第一安装座14内避免与第二座体21或者做显示单元的侧边发生干涉,提高了拆卸过程的顺畅性。在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向上推动后,带有第二平面的第一驱动杆231的一端重新伸入至第一避让内凹弧面内。同时带有第一球面的导电柱顺畅地缩回至第二座体21内与带有第一平面的输入导体121分离,以使第二导电件22处于第一断开位置。
在上述的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过程中,由于第二导电件22在第二座体21内能够沿图3的Y轴方向浮动,且第二导电件22能够顺畅地与第一导电件12进行点面接触配合;第一施力件13在第一安装座14内能够沿图3的Y轴方向浮动,且第一施力件13能够顺畅地与第一驱动杆231进行点面接触配合,电源插头20电源插头20与电源插座10电源插座10之间没有干涉,电源插头20电源插头20能够快速地插入至电源插座10电源插座10内。同样地,在上述的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过程中,电源插头20电源插头20能够快速地与电源插座10电源插座10分离。这样,电源插头20电源插头20与电源插座10电源插座10 能够自动连接,使得两个显示单元上的电源能够自动电性连接,无需现场人员手动插拔电源插头20电源插头20动作,方便现场人员沿图3的Y轴方向将两个显示单元进行装配或拆卸。
如图1、图4至图10以及图22至图29所示,插拔机构还包括:信号插座30和信号插头40,信号插座30包括第三座体31及设置于第三座体31的第一信号传输件32。信号插头40 包括第四座体41、设置于第四座体41的第二信号传输件42及可活动地设置于第四座体41的两个第二驱动件43及两个第二复位件44。两个第二复位件44和两个第二驱动件43均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座体21,两个第二复位件44与两个第二驱动件43一一对应地相抵接,以使每个第二复位件44向对应的第二驱动件43施加第二复位力,第二信号传输件42具有穿出于第四座体41并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接触导通的第二导通位置以及缩回至第四座体41内并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分离的第二断开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驱动件43能够受到与第二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二驱动力,当每个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小于第二复位力时,第二信号传输件42位于第二断开位置。当每个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大于第二复位力时,两个第二驱动件43能够活动以驱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朝向第一信号传输件 32移动,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由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二导通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头40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相邻的另一个侧边上。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的过程中,每个第二驱动件43能够受到与第二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二驱动力,当每个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二复位力时,第二信号传输件42位于第二断开位置,两个第二驱动件43无法活动或者缩回至第四座体41内,避免第二信号传输件42偏斜地穿出第四座体41。当每个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二复位力时,两个第二驱动件43能够活动以驱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朝向第一信号传输件32移动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由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二导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第二复位件44向对应的第二驱动件43施加第二复位力,两个第二驱动件43同时受到能够活动的第二驱动力,能够同时驱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 移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能够平稳地穿出于第四座体41,避免第二信号传输件42发生偏斜,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平稳地由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二导通位置。并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的同时,通过电源插座10和电源插头20对插使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实现通电,通过信号插座30和信号插头40对插使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实现信号传输,简化了布线操作,使得电源线及信号线的连接均简单,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更简便,提升了装配效率。上述的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可以为图4中的第一显示单元51和第四显示单元54。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小于第二复位力时,第二信号传输件 42位于第二断开位置,此时第二信号传输件42是由第二导通位置切换至第二断开位置。或者,当每个第二驱动件43未收到的第二驱动力时,第二信号传输件42保持在第一断开位置。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复位件数量可以不限于两个,还可以是三个及以上。
如图5、图7、图22至图29所示,每个第二驱动件43包括可活动地穿设于第四座体41的第二驱动杆431及可摆动地设置于第四座体41内的第二翘板432,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的一侧抵接于第二驱动杆431,第二翘板432的第二端与第二信号传输件42联动,每个第二复位件44与对应的第二驱动件43的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的另一侧相抵接,且每个第二复位件44沿对应的第二驱动件43的第二驱动杆431的轴向可浮动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驱动杆431和第二翘板432驱动配合类似杠杆原理,使得第二驱动件43驱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移动,更加省力。为了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能够更加平稳地移动,两个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的另一侧与两个第二复位件44一一对应的相抵接,两个第二翘板432分别位于第二信号传输件42的两侧。
如图5、图7、图22至图29所示,第四座体41上设置有装配孔,第二复位件44为可移动地穿设于装配孔的第二复位杆。信号插头40还包括设置于装配孔内的第六弹性件。第六弹性件向第二复位杆施加朝向第二驱动杆431的弹力。在第六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二翘板 432的第一端始终与第二驱动杆431的一端保持抵接状态,当每个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第二复位力时,第二驱动杆431向下移动并推动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摆动,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能够推动第二复位杆在第四座体41内移动。当每个第二驱动件 43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第二复位力时,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始终与第二驱动杆 431的一端保持抵接状态,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不进行摆动,第二导电件22能够位于第一断开位置,避免误操作或者受第二驱动力不均而使第二导电件22穿出第四座体41外。
如图5、图9、图24至图27所示,每个第二驱动件43还包括第二连杆433,在每个第二驱动件43中,第二连杆433的第一端与第二翘板432的第二端铰接,第二连杆433的第二端与第二信号传输件42铰接。这样,通过第二连杆433能够使第二翘板432的第二端与第二信号传输件42相联动。当每个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第二驱动力均大于第二复位力时,第二驱动件43向左移动并推动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绕第二翘板432的摆动中心摆动,进而第二翘板432的第二端绕第二翘板432的摆动中心摆动并推动第二连杆433向右推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移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能够平稳地由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二导通位置。这样,通过设置第二翘板432与第二连杆433相联动,能够提高每个第二驱动件43驱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移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如图5、图9、图24至图27所示,第一信号传输件32包括第一信号PCB板,第一信号PCB板朝向第二信号传输件42一侧的表面为沉金面。第二信号传输件42包括可移动地设置于第四座体41的绝缘本体及设置于绝缘本体内的信号针。信号针沿绝缘本体的移动方向相对于绝缘本体可浮动地设置。第二驱动件43活动以驱动绝缘本体朝向第一信号传输件32移动,以使信号针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接触导通。第二驱动件43活动以驱动绝缘本体背离第一信号传输件32移动,以使信号针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分离。上述的第四座体41包括壳体及盖设在壳体的口部的盖板,部分第二信号传输件42及部分第二驱动件43位于壳体内。上述的信号针通过信号弹簧设置在绝缘本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信号插头40还包括穿过第四座体41的柔性电路插头,第二信号传输件 42还包括第二信号PCB板,第二信号PCB板设置在绝缘本体背离第一信号传输件32的一侧上,信号针与第二信号PCB板电性连接,第二信号PCB板背离绝缘本体一侧设置有PCB板插座,柔性电路插头与PCB板插座对插接触配合,柔性电路插头通过第二信号PCB板与信号针能够电性连接。由于柔性电路插头能够伸缩变形,使每个第二驱动件43驱动在绝缘本体在第四座体41内能够移动,进而信号针能够随绝缘本体进行移动。
如图5、图9和图24所示,信号插座30还包括与第三座体31间隔设置的第二施力件33,第二施力件33可活动地设置并能够推顶第二驱动杆431活动以驱动第二翘板432摆动。信号插座30还包括与第一座体11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座34及设置于第二安装座34内的第四弹性件35,第二施力件33可移动地位于第二安装座34内,第四弹性件35向第二施力件33施加朝向第二驱动杆431的弹力。这样,在第四弹性件35的弹力作用下,以使第二施力件33在第二安装座34内能够沿图5的X轴方向浮动,在第二信号传输件42由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二导通位置的过程中,由于第四弹性件35向第二施力件33施加朝向第二驱动杆431的弹力,以使第二施力件33始终下压第二驱动杆431,以使第二驱动杆431被夹设在第二翘板432和第二施力件33之间,第二施力件33推顶第二驱动杆431后以使第二驱动杆431迅速推动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绕其摆动轴线摆动。并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后,第二施力件33受到碰撞后,能够缩回至第二安装座34内避免第二施力件33穿出于第二安装座34而产生干涉。
上述的第四弹性件35为弹簧或者弹性体。第二施力件33优选为第二施力杆。信号插座 3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安装座34的口部处的第三止挡圈,第二施力杆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三止挡圈止挡配合的第四止挡圈,第四球面通过第三止挡圈的中心孔能够穿出第二安装座34。
如图5、图9、图24以及图26所示,信号插头40还包括设置于第四座体41和第二信号传输件42之间的第五弹性件45,第五弹性件45向第二信号传输件42施加沿背离第三座体31方向的弹力。这样,在第五弹性件45的弹力作用下,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在第四座体41内能够沿图5的X轴方向浮动,在第二信号传输件42由第二导通位置移动至第二断开位置的过程中,由于第五弹性件45向第二信号传输件42施加沿背离第三座体31方向的弹力,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快速分离。并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后,第二信号传输件42能够保持在第二断开位置,避免第二信号传输件42穿出于第四座体41而发生损坏或者产生干涉。上述的第五弹性件45为弹簧或者弹性体,当第五弹性件45为弹簧时,弹簧可以优选为压簧,此时图26的压簧安装在绝缘本体(见下文)的上方,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弹簧可以优选为拉簧,此时拉簧安装在绝缘本体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座体41上设置有避让信号针的第三避让孔,第四座体41内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五弹性件45的第二容纳孔。第四座体41和绝缘本体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与第二座体21和绝缘基体之间的导向结构的结构相同。
如图5、图9、图24以及图26所示,当第二信号传输件42处于第二导通位置时,第二信号传输件42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点面接触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信号传输件42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点面接触配合是指第二信号传输件42的信号针朝向第一信号PCB板的一端具有第三球面,第一信号PCB板的沉金面朝向信号针的一端,第三球面与沉金面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点面接触。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的过程中,带有第三球面的信号针顺畅地穿出第四座体41与带有沉金面的第一信号 PCB板点面接触配合,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处于第二导通位置。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过程中,带有第三球面的信号针顺畅地缩回至第四座体41内与带有沉金面的第一信号PCB 板分离,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处于第二断开位置。
具体地,第四座体41上设置有避让信号针的第三避让孔,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并且第二信号传输件42由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二导通位置的过程中,信号针的第三球面的一部分与第三避让孔的孔壁滑动接触后,迅速地调整了信号针的移动方向,以使信号针的轴线平行于第三避让孔的轴线,信号针能够顺畅地通过第三避让孔穿出第四座体41以与第一信号PCB板点面接触配合。
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信号插座还包括与第一座体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座及设置于第二安装座内的第四弹性件,第二施力件可移动地位于第二安装座内,第四弹性件向第二施力件施加朝向第二驱动杆的弹力,第二施力件能够与第二驱动杆点面接触配合;信号插头还包括设置于第四座体和第二信号传输件之间的第五弹性件,第五弹性件向第二信号传输件施加沿背离第三座体方向的弹力。或者当第二信号传输件处于第二导通位置时,第二信号传输件与第一信号传输件点面接触配合。
如图5、图9、图24以及图26所示,第二施力件33能够与第二驱动杆431点面接触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施力件33能够与第二驱动杆431点面接触配合是指第二施力件33 朝向第二驱动杆431的一端具有第四球面,第二驱动杆431朝向第二施力件33的一端具有第三平面或者第三内凹弧面,第四球面与第三平面或者第三内凹弧面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点面接触。第四球面凸出于第一信号PCB板的沉金面朝向第四座体41的表面,第四座体41上还设置有避让第二驱动杆431的第四避让孔,显示单元的侧边朝向第一信号PCB板的沉金面的表面设置有避让第四球面的第二避让内凹弧面,第四避让孔位于第二避让内凹弧面内,第二信号传输件42处于第二断开位置时,带有第三平面的第二驱动杆431的一端伸入至第二避让内凹弧面内,第三平面低于或者平齐于显示单元的侧边朝向第一信号PCB板的沉金面的表面。
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并且第二信号传输件42由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第二导通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施力件33的第四球面能够直接地与第二驱动杆431的第三平面点面接触配合,或者第二施力件33的第四球面在第四座体41朝向第一信号PCB板的沉金面的表面上移动,并顺畅地滑入至第二避让内凹弧面内与第二驱动杆431的第三平面点面接触配合,以使第二驱动杆431相对于第一信号PCB板的沉金面向左移动并下压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以使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绕其转轴摆动,第二翘板432的第二端推动第二信号传输件42相对于第四座体41向右移动,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处于第二导通位置。
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并且第二信号传输件42由第二导通位置移动至第二断开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施力件33的第四球面的一部分在第二避让内凹弧面上滑动,并逐渐地与第二驱动杆431的第三平面分离,第二施力件33的第四球面受到碰撞时能够迅速地缩回至第二安装座34内避免与第四座体41发生干涉,提高了拆卸过程的顺畅性。在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向右推动后,带有第三平面的第二驱动杆431的一端重新伸入至第二避让内凹弧面内。同时带有第一球面的导电柱顺畅地缩回至第四座体41内与带有第一平面的输入导体121分离,以使第二信号传输件42处于第二断开位置。
在上述的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装配在一起过程中,由于第二信号传输件42在第四座体41 内能够沿图5的X轴方向浮动,且第二信号传输件42能够顺畅地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进行点面接触配合;第二施力件33在第二安装座34内能够沿图5的X轴方向浮动,且第二施力件33能够顺畅地与第二驱动杆431进行点面接触配合,信号插座30和信号插头40之间没有干涉,信号插头40能够快速地插入至信号插座30内。同样地,在上述的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拆卸过程中,信号插头40能够快速地与信号插座30分离。这样,信号插头40与信号插座30能够自动连接,使得两个显示单元上的信号能够自动传输,无需现场人员手动插拔信号插头40动作,方便现场人员沿图5的X轴方向将两个显示单元进行装配或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插头20、电源插座10、信号插座30以及信号插头40均通过螺钉装配在对应的显示单元的螺孔位置处。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LED显示装置,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LED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单元51、第二显示单元52、插拔结构及两个LED显示模组,第一显示单元51和第二显示单元52并排布置,插拔结构为上述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结构。由于上述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插头易发生偏斜难以插入至插座内的问题,使得具有该插拔结构的LED显示装置能够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
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座10安装于第一显示单元51与第二显示单元52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20安装于第二显示单元52与第一显示单元51相邻的侧边处。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LED显示装置,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LED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单元51、第二显示单元52、第三显示单元53及第四显示单元54以及插拔机构,第一显示单元51、第二显示单元52、第三显示单元53及第四显示单元54呈阵列布置并沿周向依次分布,插拔机构为上述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由于上述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结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插头易发生偏斜难以插入至插座内的问题,使得具有该插拔结构的 LED显示装置能够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
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座10安装于第一显示单元51与第二显示单元52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20安装于第二显示单元52与第一显示单元51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座30安装于第一显示单元51与第四显示单元54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头40 安装于第四显示单元54与第一显示单元51相邻的侧边处。
如图1至图9所示,第一显示单元51、第二显示单元52、第三显示单元53及第四显示单元54均设置有避让电源插头20、电源插座10、信号插座30以及信号插头40对应的通孔,便于电源插头20与电源插座10实现对插,信号插座30与信号插头40实现对插。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51、第二显示单元52、第三显示单元53及第四显示单元 54均包括箱体及设置在箱体前侧的灯板模组,插拔结构安装在箱体的后侧。当然,插拔结构也可以安装在灯板模组的后侧。
如图1至图9所示,在上述的第四显示单元54、第三显示单元53、第二显示单元52及第一显示单元51并沿周向装配在一起过程中,由于第二导电件22在第二座体21内能够沿图3的Y轴方向浮动,且第二导电件22能够顺畅地与第一导电件12进行点面接触配合;第一施力件13在第一安装座14内能够沿图3的Y轴方向浮动,且第一施力件13能够顺畅地与第一驱动杆231进行点面接触配合,电源插头20与电源插座10之间没有干涉,电源插头20沿 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或者沿X轴和Y轴所形成的角的顶点引出的任一条射线方向能够快速地插入至电源插座10内。同时,由于第二信号传输件42在第四座体41内能够沿图5的X轴方向浮动,且第二信号传输件42能够顺畅地与第一信号传输件32进行点面接触配合;第二施力件33在第二安装座34内能够沿图5的X轴方向浮动,且第二施力件33能够顺畅地与第二驱动杆431进行点面接触配合,信号插座30和信号插头40之间没有干涉,信号插头40沿 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或者沿X轴和Y轴所形成的角的顶点引出的任一条射线方向能够快速地插入至信号插座30内。这样,电源插头20与电源插座10以及信号插座30与信号插头40 同时实现对插,第一显示单元51沿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或者沿X轴和Y轴所形成的角的顶点引出的任一条射线方向均能够快速地且准确地装配到第二显示单元52和第四显示单元54 上。
同理,在上述的第四显示单元54、第三显示单元53、第二显示单元52及第一显示单元 51并沿周向拆卸过程中,电源插头20沿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或者沿X轴和Y轴所形成的角的顶点引出的任一条射线方向能够快速地与电源插座10分离。信号插头40沿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或者沿X轴和Y轴所形成的角的顶点引出的任一条射线方向能够快速地与信号插座30分离。这样,电源插头20与电源插座10以及信号插座30与信号插头40同时实现拔出,使第一显示单元51沿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或者沿X轴和Y轴所形成的角的顶点引出的任一条射线方向均能够快速地且准确地从第二显示单元52和第四显示单元54上拆卸。进而,第四显示单元54、第三显示单元53、第二显示单元52及第一显示单元51间可以实现无线(无柔性导线)连接以及插拔结构的同步X轴和Y轴方向的同插同拔。
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座安装于第一显示单元与第二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头安装于第二显示单元与第一显示单元相邻的侧边处。
需要说明的是,进一步实现插拔结构的X轴和Y轴方向做到同插同拔,需要保证第二导电件22与第一导电件12的点面接触压力足够的同时,保证第一施力件13与第一驱动杆231 进行点面接触配合的点面接触压力足够,以保证电源和信号的传输稳定。电源插头20与电源插座10间的力度设计为:第一施力件13压到底最大力为F1,第一驱动杆231最小力为F2;第一翘板232的力度转换比例N,第二导电件22与第一导电件12间的接触理论压力为F3,第三弹性件27的压缩反向推力为F4,第一弹性件25的压缩反向力F5,第二导电件22自身重力G1。为保证第二导电件22与第一导电件12接触稳定,上述的力度关系为:2F2≥N (F3+F4+G1)+2F5。信号插头40与信号插座30间的力度设计,原理与电源插头20和电源插座10间的力度设计一致,此处不再重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插座(10),包括第一座体(11)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11)的第一导电件(12);
电源插头(20),包括第二座体(21)、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21)的第二导电件(22)、多个第一驱动件(23)以及多个第一复位件(24),多个所述第一复位件(24)和多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均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21),多个所述第一复位件(24)与多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一一对应地相抵接,以使每个所述第一复位件(24)向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件(23)施加第一复位力,所述第二导电件(22)具有穿出于所述第二座体(21)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12)接触导通的第一导通位置以及缩回至所述第二座体(21)内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12)分离的第一断开位置,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能够受到与所述第一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一驱动力,当每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所述第一驱动力均小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复位力时,所述第二导电件(22)位于所述第一断开位置;当每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受到的所述第一驱动力均大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复位力时,多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能够活动以驱动所述第二导电件(22)朝向所述第一导电件(12)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导电件(22)由所述第一断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导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包括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座体(21)的第一驱动杆(231)及可摆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21)内的第一翘板(232),所述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杆(231),所述第一翘板(2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件(22)联动,
每个所述第一复位件(24)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件(23)的所述第一翘板(232)的第一端的另一侧相抵接,且每个所述第一复位件(24)沿对应的所述第一驱动件(23)的所述第一驱动杆(231)的轴向可浮动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21)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复位件(24)为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孔的第一复位杆(241),所述电源插头(2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的第一弹性件(25),所述第一弹性件(25)向所述第一复位杆(241)施加朝向所述第一驱动杆(231)的弹力,所述第一复位杆(241)穿出所述安装孔的部分设置有止挡调节件(26),所述止挡调节件(26)与所述第二座体(21)背离所述第一座体(11)的一侧表面止挡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翘板(23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段(2321)、转轴(2322)及第二板段(2323),所述第一板段(2321)与所述第二板段(2323)之间成钝角夹角,所述转轴(232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21)内,所述第一板段(2321)与所述第一驱动杆(231)相抵接,所述第二板段(2323)与所述第二导电件(22)相抵接,所述第一复位杆(24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板段(2321)抵接配合的抵顶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21)包括座体基体(211)及与盖设于所述座体基体(211)的底板(212),所述座体基体(211)内设置有第一弧形凹部(213),所述底板(212)朝向所述第一弧形凹部(213)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弧形凹部(214),所述转轴(2322)夹设在所述第一弧形凹部(213)和所述第二弧形凹部(214)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还包括第一连杆(233),在每个所述第一驱动件(23)中,所述第一连杆(23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翘板(232)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3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电件(22)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插座(1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座体(11)间隔设置的第一施力件(13),所述第一施力件(13)可活动地设置并能够推顶所述第一驱动杆(231)活动以驱动所述第一翘板(232)摆动;
所述电源插座(1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座体(11)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座(14)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4)内的第二弹性件(15),所述第一施力件(13)可移动地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4)内,所述第二弹性件(15)向所述第一施力件(13)施加朝向所述第一驱动杆(231)的弹力,所述第一施力件(13)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杆(231)点面接触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插头(2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21)和所述第二导电件(22)之间的第三弹性件(27),所述第三弹性件(27)向所述第二导电件(22)施加沿背离所述第一座体(11)方向的弹力;和/或,当所述第二导电件(22)处于第二导通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电件(22)与所述第一导电件(12)点面接触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插座(10)还包括开关件(16),所述开关件(16)能够使所述第一导电件(12)自身处于导通状态或者断开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12)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座体(11)内的输入导体(121)和输出导体(122),所述输入导体(121)与所述输出导体(122)断开设置,所述开关件(16)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座体(11)内的连接导体及驱动所述连接导体移动的操作键(161),当所述连接导体移动至与所述输入导体(121)和所述输出导体(122)相配合时能够通过所述连接导体将两者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机构还包括:
信号插座(30),包括第三座体(31)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座体(31)的第一信号传输件(32);
信号插头(40),包括第四座体(41)、设置于所述第四座体(41)的第二信号传输件(42)及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四座体(41)的多个第二驱动件(43)及多个第二复位件(44),多个所述第二复位件(44)和多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均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21),多个所述第二复位件(44)与多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一一对应地相抵接,以使每个所述第二复位件(44)向对应的所述第二驱动件(43)施加第二复位力,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具有穿出于所述第四座体(41)并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件(32)接触导通的第二导通位置以及缩回至所述第四座体(41)内并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件(32)分离的第二断开位置,
其中,每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能够受到与所述第二复位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二驱动力,当每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所述第二驱动力均小于所述第二复位力时,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位于所述第二断开位置;当每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受到的所述第二驱动力均大于所述第二复位力时,多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能够活动以驱动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朝向所述第一信号传输件(32)移动,以使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由所述第二断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导通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包括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四座体(41)的第二驱动杆(431)及可摆动地设置于所述第四座体(41)内的第二翘板(432),所述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杆(431),所述第二翘板(4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联动,
每个第二复位件(44)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驱动件(43)的所述第二翘板(432)的第一端的另一侧相抵接,且每个所述第二复位件(44)沿对应的所述第二驱动件(43)的所述第二驱动杆(431)的轴向可浮动地设置;
每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还包括第二连杆(433),在每个所述第二驱动件(43)中,所述第二连杆(43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翘板(432)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43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铰接;
所述信号插座(30)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座体(31)间隔设置的第二施力件(33),所述第二施力件(33)可活动地设置并能够推顶所述第二驱动杆(431)活动以驱动所述第二翘板(432)摆动;
所述信号插座(3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座体(11)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座(34)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34)内的第四弹性件(35),所述第二施力件(33)可移动地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34)内,所述第四弹性件(35)向所述第二施力件(33)施加朝向所述第二驱动杆(431)的弹力,所述第二施力件(33)能够与所述第二驱动杆(431) 点面接触配合;
所述信号插头(4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四座体(41)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之间的第五弹性件(45),所述第五弹性件(45)向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施加沿背离所述第三座体(31)方向的弹力;和/或,当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处于所述第二导通位置时,所述第二信号传输件(42)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件(32)点面接触配合。
13.一种LED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单元(51)、第二显示单元(52)、插拔结构及多个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和所述第二显示单元(52)并排布置,所述插拔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结构,所述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座(10)安装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与所述第二显示单元(52)相邻的侧边处,所述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20)安装于所述第二显示单元(52)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相邻的侧边处。
14.一种LED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单元(51)、第二显示单元(52)、第三显示单元(53)及第四显示单元(54)以及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所述第二显示单元(52)、所述第三显示单元(53)及所述第四显示单元(54)呈阵列布置并沿周向依次分布,所述插拔机构为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
所述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座(10)安装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与所述第二显示单元(52)相邻的侧边处,所述插拔机构的电源插头(20)安装于所述第二显示单元(52)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相邻的侧边处,
其中,所述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座(30)安装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与所述第二显示单元(52)相邻的侧边处;所述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头(40)安装于所述第二显示单元(52)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相邻的侧边处;和/或,
所述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座(30)安装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与所述第四显示单元(54)相邻的侧边处,所述插拔机构的信号插头(40)安装于所述第四显示单元(54)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51)相邻的侧边处。
CN202221343620.1U 2022-05-30 2022-05-30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956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3620.1U CN217956244U (zh) 2022-05-30 2022-05-30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3620.1U CN217956244U (zh) 2022-05-30 2022-05-30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6244U true CN217956244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16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43620.1U Active CN217956244U (zh) 2022-05-30 2022-05-30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562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3148B (zh) 安全灯具、安全灯头及其组装方法
CN110783781B (zh) 一种旋转安全插座
CN1533625A (zh) 电源插头
CN108954086B (zh) 一种取电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灯具
CN110289532B (zh) 一种转换接头
CN217956244U (zh)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CN115036749A (zh)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机构及led显示装置
CN219203665U (zh) 一种防脱落的电连接器
CN217589477U (zh) Led显示装置的对插装置及led显示装置
CN217589679U (zh) Led显示装置的插接结构及led显示装置
US20230387370A1 (en) Plug-in Connection Device of LED Display Device, and LED Display Device
CN114883874A (zh) Led显示装置的插接结构及led显示装置
CN215180799U (zh) 一种通用的高速背板连接器导通测试装置
CN210779277U (zh) 一种跳线组件
CN218548946U (zh) Led显示装置的连接器及led显示装置
CN114498147A (zh) 一种方便装卸的多功能插排
CN220382364U (zh) 一种安全插座
CN218586491U (zh) Led显示装置的连接器及led显示装置
CN213905743U (zh) 一种插座
CN114447715B (zh) 一种具有浮动指示灯功能的无缆化机箱
CN218677686U (zh) Led显示装置的连接器及led显示装置
CN218770474U (zh) 一种可旋转插座
CN219832485U (zh) 一种按钮开关
CN216903651U (zh) 一种电力轨道适配器
CN214542680U (zh) 一种固定式电源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