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50734U - 一种头戴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头戴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50734U
CN217950734U CN202222010243.6U CN202222010243U CN217950734U CN 217950734 U CN217950734 U CN 217950734U CN 202222010243 U CN202222010243 U CN 202222010243U CN 217950734 U CN217950734 U CN 217950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using
head
fa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102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观正
谢佳航
李享福
何志强
叶铖
袁水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102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50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50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50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戴风扇;包括佩戴件、壳体、风扇组件和电池;佩戴件与壳体连接,用于将壳体适配地佩戴在头部;壳体的形状与头部适配,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收容风扇组件和电池;风扇组件与电池电连接,风扇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风扇组件对应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每一风扇组件将进风口处进入的气流经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自出风口导出。两个风扇组件分别对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风扇组件产生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后,再从出风口流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覆盖的范围即可为出风口覆盖的范围,由此能够提高头戴风扇在使用时出风的覆盖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头戴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戴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是生风取凉的用具。电风扇是用电驱动产生气流的装置,内配置的扇子通电后,进行转动,由机械能转化为风能,从而化成自然风达到凉爽的效果。便于携带的风扇包括有头戴风扇,即将风扇佩戴在头部供日常使用。
现有的头戴风扇通常是将电池设置在中部,而将两个风扇设置在两侧,且出风口直接对应风扇的周向设置,风扇产生的气流直接自出风口流出,这就使得头戴风扇在使用时出风的覆盖范围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头戴风扇,解决头戴风扇在使用时出风的覆盖范围较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头戴风扇,包括:佩戴件、壳体、风扇组件和电池;佩戴件与壳体连接,用于将壳体适配地佩戴在头部;壳体的形状与头部适配,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收容风扇组件和电池;风扇组件与电池电连接,风扇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风扇组件对应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每一风扇组件将进风口处进入的气流经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自出风口导出。
优选的,壳体内对称设有两个容纳腔,两个风扇组件分别设于两个容纳腔,两个容纳腔分别设有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对应第一排风口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壳体围合形成第一风道,对应第二排风口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第三导风板、第四导风板和壳体围合形成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对称设于壳体内;第一风道对应有第一出风口,第二风道对应有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朝下设置,风扇组件产生的气流分别经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流出。
优选的,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均为弧形,第一分流板设置在第一风道的中部,用于将第一风道内的气流均匀的分流到第一分流板两侧的第一出风口,第二分流板设置在第二风道的中部,用于将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均匀的分流到第二分流板两侧的第二出风口。
优选的,壳体包括有朝向头部的第一壳体和连接第一壳体且远离头部的第二壳体,还设置有第一聚风板,第一聚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第一壳体围合形成第三风道,第三风道对应有第三出风口,第一导风板贯穿有第一分流口,第一分流口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风扇组件产生的部分气流,从第一风道经第一分流口进入第三风道,在从第三出风口流出;还设置有第二聚风板,第二聚风板与第三导风板、第一壳体围合形成第四风道,第四风道对应有第四出风口,第三导风板贯穿有第二分流口,第二分流口连通第二风道和第四风道,风扇组件产生的部分气流,从第二风道经第二分流口进入第四风道,再从第四出风口流出,第一聚风板和第二聚风板对称设置。
优选的,第一壳体包括有朝向头部或朝上设置的第一出风板和第二出风板,第一出风板对应设置在第三风道处,第三出风口横向设置在第一出风板,第二出风板对应设置在第四风道处,第四出风口横向设置在第二出风板,第三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均朝后设置或朝上设置,第一出风板与第二出风板对称设置。
优选的,第一导风板、第一聚风板、容纳腔腔壁和壳体围合形成第一电池仓,第一电池仓位于第一风道的上方,第三导风板、第二聚风板、容纳腔腔壁和壳体围合形成第二电池仓,第二电池仓位于第二风道的上方,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对称设置。
优选的,电池设置有两个,两个电池分别连接两个风扇组件,两个电池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
优选的,壳体包括有朝向头部的第一壳体和连接第一壳体且远离头部的第二壳体,两个容纳腔邻近设置于壳体的中部或远离设置于壳体的两端,两个容纳腔相分隔,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分隔,风扇组件包括离心式风扇,离心式风扇包括扇叶和电机,两个离心式风扇的转动方向相反,两个风扇组件中,一电机的驱动轴朝向第一壳体,另一电机的驱动轴朝向第二壳体。
优选的,壳体包括有朝向头部的后侧壁、与后侧壁相对的前侧壁,以及连接后侧壁和前侧壁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对应每一离心式风扇,进风口包括于后侧壁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于前侧壁设置的第二进风口,后侧壁朝向头部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与后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气流从间隙进入到第一进风口;或者是对应每一离心式风扇,于上侧壁设有第一进风口,于下侧壁设有第二进风口。
优选的,头戴风扇还包括有主板,两个容纳腔邻近设置于壳体的中部,两个容纳腔的腔壁与壳体共同围合形成主控腔,主板设置于主控腔,主板的形状与两个容纳腔和壳体围合形成的形状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两个风扇组件分别对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风扇组件产生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后,再从出风口流出,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覆盖的范围即可为出风口覆盖的范围,由此能够提高头戴风扇在使用时出风的覆盖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头戴风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头戴风扇另一实施例壳体及其内部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头戴风扇另一实施例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头戴风扇另一实施例壳体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头戴风扇另一实施例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头戴风扇另一实施例第一壳体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头戴风扇另一实施例第一壳体后壁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非限定性的用图1中所示的标记“前”、“后”“上”“下”“左”“右”来促进对该实施例的理解,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前后方向表示横向,左右方向表示纵向,上下方向表示垂直方向。
图1-图7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头戴风扇的实施例,包括:佩戴件10、壳体20、风扇组件30和电池40;佩戴件10与壳体20连接,用于将壳体20适配地佩戴在头部;壳体20的形状与头部适配,壳体20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20内收容风扇组件30和电池40;风扇组件30与电池40电连接,风扇组件30设置有两个,两个风扇组件30对应设有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每一风扇组件30将进风口处进入的气流经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自出风口导出。
两个风扇组件30分别对应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风扇组件30产生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后,再从出风口流出,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覆盖的范围即可为出风口覆盖的范围,由此能够提高头戴风扇在使用时出风的覆盖范围。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20内对称设有两个容纳腔303,两个风扇组件30分别设于两个容纳腔303,两个容纳腔303分别设有第一排风口3031和第二排风口3032,对应第一排风口303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导风板203和第二导风板204,第一导风板203、第二导风板204和壳体20围合形成第一风道2031,对应第二排风口303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导风板205和第四导风板206,第三导风板205、第四导风板206和壳体20围合形成第二风道2051,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对称设于壳体20内;第一风道2031对应有第一出风口221,第二风道2051对应有第二出风口222,第一出风口221和第二出风口222均朝下设置,风扇组件30产生的气流分别经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从第一出风口221和第二出风口222流出。
通过第一导风板203、第二导风板204与壳体20围合形成第一风道2031,通过第三导风板205、第四导风板206与壳体20围合形成第二风道2051,围合形成的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均为狭长形。既能够增加气流的流动速度,又能够增加气流的覆盖范围,能够提高头戴风扇使用时的舒适度。
优选的,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板203和第三导风板205分别设置在壳体20的左右两侧的中部。第一导风板203和第三导风板205均包括有导风部2033和与导风部2033连接的挡风部2034,导风部2033的一端与风扇组件30的容纳腔303腔壁连接,位于容纳腔303的排风口的上侧,导风部2033的另一端邻近第一出风口221或第二出风口222远离风扇组件30的一端,且连接挡风部2034,挡风部2034向第一出风口221或第二出风口222的方向延伸。第二导风板204和第四导风板206为弧形,设置在壳体20内壁的下侧。
挡风部2034向第一出风口221或第二出风口222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一导风板203和第三导风板205的设置,实现风扇组件30的向下出风。通过第一导风板203和第三导风板205与壳体20分别围合形成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为狭长形,既能够增加气流的流动速度,又能够增加气流的覆盖范围,提高头戴风扇使用时的舒适度。
优选的,第一排风口3031和第二排风口3032在容纳腔303的下部,第一导风板203对应于第一排风口3031,横向设置在壳体20内,第一风道2031趋近于水平;第三导风板205对应于第二排风口3032,横向设置在壳体20内,第二风道2051趋近于水平。
优选的,如图5所示,壳体20内还设置有第一分流板2032和第二分流板2052,第一分流板2032和第二分流板2052均为弧形,第一分流板2032设置在第一风道2031的中部,用于将第一风道2031内的气流均匀的分流到第一分流板2032两侧的第一出风口221,第二分流板2052设置在第二风道2051的中部,用于将第二风道2051内的气流均匀的分流到第二分流板2052两侧的第二出风口222。
第一分流板2032设置在第一风道2031的中部,能够将进入到第一风道2031的气流进行分流,即以第一分流板2032为界限,可将第一出风口221分为两段,进入到第一风道2031的气流即可均匀的分流到两段第一出风口221中,从而提高出风的均匀性,提高头戴风扇使用时的舒适度。第二分流板2052与第一分流板2032的作用相同,不再累述。
优选的,如图2-图5所示,壳体20包括有朝向头部的第一壳体201和连接第一壳体201且远离头部的第二壳体202,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均为弧形,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壳体202可拆卸连接。可设置卡扣,通过扣合的方式使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壳体202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壳体202。壳体20内还设置有第一聚风板207,第一聚风板207与第一导风板203、第一壳体201围合形成第三风道2072,第三风道2072对应有第三出风口223,第一导风板203贯穿有第一分流口2071,第一分流口2071连通第一风道2031和第三风道2072,风扇组件30产生的部分气流,从第一风道2031经第一分流口2071进入第三风道2072,在从第三出风口223流出。壳体20内还设置有第二聚风板208,第二聚风板208与第三导风板205、第一壳体201围合形成第四风道2082,第四风道2082对应有第四出风口224,第三导风板205贯穿有第二分流口2081,第二分流口2081连通第二风道2051和第四风道2082,风扇组件30产生的部分气流,从第二风道2051经第二分流口2081进入第四风道2082,再从第四出风口224流出,第一聚风板207和第二聚风板208对称设置。第三出风口223位于第一壳体201的左侧的后壁,出风方向朝后。第四出风口224位于第一壳体201的右侧的后壁,出风方向朝后。
优选的,第一聚风板207和第二聚风板208的截面形状可以为U形、弧形或方形,可在第一聚风板207和第二聚风板208邻近风扇组件30的上侧分别开设第一分流口2071和第二分流口2081,第一聚风板207与第一壳体201围合形成第三风道2072,对应第三风道2072处开设出风方向向后的第三出风口223。第二聚风板208与第一壳体201围合形成第四风道2082,对应第四风道2082处开设出风方向向后的第四出风口224,即可实现风扇组件30向后出风。实现向不同的方向出风,提高头戴风扇的取凉效果。
在应用时,可以只设置第一导风板203和第三导风板205,实现风扇组件30的向下出风。也可以只设置第一聚风板207和第二聚风板208,实现风扇组件30的向后出风。还可以同时设置第一导风板203和第三导风板205,以及第一聚风板207和第二聚风板208实现即向下吹风又向后吹风。基于同样的构思还可以实现向上吹风。例如在第一聚风板207上开设第三分流口,在第一壳体201上部开设第三出风口223即可。
优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201包括有朝向头部第一出风板209和第二出风板2010,第一出风板209对应设置在第三风道2072处,第三出风口223横向设置在第一出风板209,第二出风板2010对应设置在第四风道2082处,第四出风口224横向设置在第二出风板2010,第三出风口223和第四出风口224均朝后设置,第一出风板209与第二出风板2010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201包括有朝上设置的第一出风板209和第二出风板2010,第一出风板209对应设置在第三风道2072处,第三出风口223横向设置在第一出风板209,第二出风板2010对应设置在第四风道2082处,第四出风口224横向设置在第二出风板2010,第三出风口223和第四出风口224均朝上设置,第一出风板209与第二出风板2010对称设置。
第一出风板209和第二出风板2010与第一壳体201可拆卸连接,可便于维护第三风道2072和第四风道2082。
第一导风板203、第二导风板204、第三导风板205、第四导风板206、第一分流板2032、第二分流板2052、第一聚风板207、第二聚风板208、第一出风板209和第二出风板2010,可以独立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还可以与第一壳体201或第二壳体202是一体机构。优选的,第一导风板203、第三导风板205、第一分流板2032、第二分流板2052、第一聚风板207和第二聚风板208与第一壳体201为一体结构,第一出风板209和第二出风板2010均为独立结构,第二导风板204和第四导风板206与第二壳体202为一体结构。第二壳体202的内壁作为第二导风板204和第四导风板206。可设置模具进行一体成型,以提高加工效率。并减少安装时间。
优选的,如图3所示,第一导风板203、第一聚风板207、容纳腔303腔壁和壳体20围合形成第一电池仓,第一电池仓位于第一风道2031的上方,第三导风板205、第二聚风板208、容纳腔303腔壁和壳体20围合形成第二电池仓,第二电池仓位于第二风道2051的上方,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对称设置。电池40设置有两个,两个电池40分别连接两个风扇组件30,两个电池40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两个电池40分别连接两个风扇组件30,两个电池40分别设置在风扇组件30两侧的第一电池仓和第二电池仓内,对称设置,提高头戴风扇使用的舒适度。
风扇组件30能够垂直设置,也能够纵向或横向设置,优选的,风扇组件30垂直设置。垂直设置能够减少风扇组件在纵向或横向的占用空间,减少壳体20的体积。
如图3所示,两个容纳腔303邻近设置于壳体20的中部或远离设置于壳体20的两端,两个容纳腔303相分隔,且第一风道2031和第二风道2051相分隔,风扇组件30包括离心式风扇,离心式风扇包括扇叶302和电机301,离心式风扇具有进风需求少,出风量大,运行稳定噪音小的优点。两个离心式风扇的转动方向相反,两个风扇组件30中,一电机301的驱动轴朝向第一壳体201,另一电机301的驱动轴朝向第二壳体202。由此能够使两个风扇组件30的进风和出风均匀。
优选的,如图2所示,壳体20包括有朝向头部的后侧壁、与后侧壁相对的前侧壁,以及连接后侧壁和前侧壁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对应每一离心式风扇,进风口包括于后侧壁设置的第一进风口211,和于前侧壁设置的第二进风口212,后侧壁朝向头部设置有支撑部60,支撑部60与后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气流从间隙进入到第一进风口211;或者是对应每一离心式风扇,于上侧壁设有第一进风口211,于下侧壁设有第二进风口212。支撑部60外侧还设置有软垫601,软垫601贴近头部。佩戴时,能够避免硬质的壳体20与头部直接接触,提高佩戴的舒适度。软垫601的材质可以为橡胶、透气棉等。
优选的,如图3所示,头戴风扇还包括有主板70,两个容纳腔303邻近设置于壳体20的中部,两个容纳腔303的腔壁与壳体20共同围合形成主控腔,主板70设置于主控腔,主板70的形状与两个容纳腔303和壳体20围合形成的形状适配。主板70的形状大致为三角形,和主控腔的形状相匹配,由此能够充分的使用壳体20内的空间,减少壳体20的体积。主板70电连接电池40、风扇组件30和开关键80。开关键80可通过主板70控制电池40给风扇组件30供电或断电,进而控制风扇组件30的启动、停止以及调速。
佩戴件10为具有弹性的佩戴件10(例如橡皮筋、松紧带等),或能够调节长度的佩戴件10(例如佩戴件10连接处的一端具有凸起,与凸起对应的另一端佩戴件10上具有多个凹槽,凸起与凹槽配合连接佩戴件10,调整佩戴件10的长度)。
优选的,壳体20的两端向头部方向延伸出有连接部2011,连接部2011为U形,佩戴件10的两端分别穿设两侧的在连接部2011处,与佩戴件10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壳体20连接有帽檐50,帽檐50与壳体20可拆卸连接和/或可转动连接。
将帽檐50设置为独立的结构,在帽檐50内不设置风扇组件30等结构,减少帽檐50的重量,提高佩戴的舒适度。设置帽檐50,在户外使用头戴风扇时,能够起到遮阳的效果。当帽檐50与壳体20可拆卸连接时,可在户外使用时安装帽檐50用于遮阳,在室内使用时拆卸下帽檐50,便于日常使用和携带。
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202朝向帽檐50设有第一配合结构501,帽檐50朝向第二壳体202设有第二配合结构502,第一配合结构501和第二配合结构502配合,使得帽檐50和第二壳体202可拆卸连接和/或可转动连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帽檐50与第二壳体202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魔术贴的毛状部作为第一配合结构501,设置在第二壳体202的外壁,魔术贴的勾状部作为第二配合结构502,设置在帽檐50的内边沿。魔术贴的毛状部可设置在第二壳体202外壁的下部,可从第二壳体202的一端延伸设置至另一端,也可分成两段,分别设置在第二壳体202的两端。魔术贴的勾状部对应于毛状部设置。基于同样的构思,也可以将魔术贴的勾状部设置在第二壳体202的外壁,将毛状部设置在帽檐50的内边沿。
优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配合结构501为磁吸件,第二配合结构502为磁体,磁体吸附磁吸件,使帽檐50与壳体20可拆卸连接。磁吸件可从第二壳体202的一端延伸设置至另一端,也可分成两段,分别设置在第二壳体202的两端。磁铁可以为与磁吸件对应的长度,或者分为多段对应磁吸件的长度。磁吸件的可以为铁、钴、镍等金属,磁体为能够吸附铁、钴、镍等金属的永磁体。基于同样的构思,也可以将磁体设置在第二壳体202的外壁,将磁吸件设置在帽檐50的内边沿。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戴风扇,两个风扇组件分别对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风扇组件产生的气流经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后,再从出风口流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覆盖的范围即可为出风口覆盖的范围,由此能够提高头戴风扇在使用时出风的覆盖范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佩戴件、壳体、风扇组件和电池;
所述佩戴件与所述壳体连接,用于将所述壳体适配地佩戴在头部;
所述壳体的形状与所述头部适配,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收容所述风扇组件和电池;
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风扇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风扇组件对应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每一所述风扇组件将进风口处进入的气流经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自所述出风口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对称设有两个容纳腔,两个所述风扇组件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容纳腔,两个容纳腔分别设有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对应所述第一排风口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对应所述第二排风口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对称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风道对应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对应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朝下设置,所述风扇组件产生的气流分别经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均为弧形,所述第一分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的中部,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均匀的分流到所述第一分流板两侧的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分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的中部,用于将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均匀的分流到所述第二分流板两侧的所述第二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有朝向所述头部的第一壳体和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且远离所述头部的第二壳体,还设置有第一聚风板,所述第一聚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对应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贯穿有第一分流口,所述第一分流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所述风扇组件产生的部分气流,从所述第一风道经所述第一分流口进入所述第三风道,在从所述第三出风口流出;
还设置有第二聚风板,所述第二聚风板与所述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第四风道,所述第四风道对应有第四出风口,所述第三导风板贯穿有第二分流口,所述第二分流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四风道,所述风扇组件产生的部分气流,从所述第二风道经所述第二分流口进入所述第四风道,再从所述第四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一聚风板和所述第二聚风板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有朝向头部或朝上设置的第一出风板和第二出风板,所述第一出风板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三风道处,所述第三出风口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板,所述第二出风板对应设置在所述第四风道处,所述第四出风口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出风板,所述第三出风口和所述第四出风口均朝后设置或朝上设置,所述第一出风板与所述第二出风板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聚风板、所述容纳腔腔壁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第一电池仓,所述第一电池仓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方,所述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二聚风板、所述容纳腔腔壁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第二电池仓,所述第二电池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上方,所述第一电池仓和所述第二电池仓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电池分别连接两个所述风扇组件,两个所述电池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池仓和所述第二电池仓。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有朝向所述头部的第一壳体和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且远离所述头部的第二壳体,两个所述容纳腔邻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中部或远离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两个所述容纳腔相分隔,且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分隔,所述风扇组件包括离心式风扇,所述离心式风扇包括扇叶和电机,两个所述离心式风扇的转动方向相反,两个所述风扇组件中,一所述电机的驱动轴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另一所述电机的驱动轴朝向所述第二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有朝向所述头部的后侧壁、与所述后侧壁相对的前侧壁,以及连接所述后侧壁和所述前侧壁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对应每一所述离心式风扇,所述进风口包括于所述后侧壁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于所述前侧壁设置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后侧壁朝向头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后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气流从所述间隙进入到所述第一进风口;或者是对应每一所述离心式风扇,于所述上侧壁设有第一进风口,于所述下侧壁设有第二进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风扇还包括有主板,两个所述容纳腔邻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中部,两个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与所述壳体共同围合形成主控腔,所述主板设置于所述主控腔,所述主板的形状与两个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的形状适配。
CN202222010243.6U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头戴风扇 Active CN217950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10243.6U CN217950734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头戴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10243.6U CN217950734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头戴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0734U true CN217950734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25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10243.6U Active CN217950734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头戴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50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9250B2 (en) Neck fan
CN219432083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1116729U (zh) 挂脖风扇
CN111441970B (zh) 手持无叶风扇
CN217950734U (zh) 一种头戴风扇
CN213450914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5927841U (zh) 挂脖式风扇及用于挂脖式风扇的风扇装置
CN217976668U (zh) 一种头戴风扇
CN217976669U (zh) 一种头戴风扇
CN218151528U (zh) 一种头戴风扇
CN212868029U (zh) 便携式风扇
CN213628072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2497868U (zh) 一种应用在吸发理发器上的新型涡轮风扇
CN211910601U (zh) 一种风扇降温衣服
CN215595941U (zh) 一种多功能夹挂风扇
CN216950911U (zh) 便携式风扇及应用其的挂脖风扇
CN215943021U (zh) 一种具有吸须功能的修须器
CN219380729U (zh) 一种剃毛器
CN218030788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8717588U (zh) 挂脖风扇
CN217401234U (zh) 便携式出风装置
CN221703999U (zh) 一种旋转调整出风方向的挂脖风扇
CN217104876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7957889U (zh) 一种锂电剪刀
CN212877803U (zh) 一种具有吹风功能的头戴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