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33844U - 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33844U
CN217933844U CN202222203740.8U CN202222203740U CN217933844U CN 217933844 U CN217933844 U CN 217933844U CN 202222203740 U CN202222203740 U CN 202222203740U CN 217933844 U CN217933844 U CN 217933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aterial layer
layer
display panel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037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037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33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33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338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多个像素单元和偏光材料层。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内侧设置偏光材料层,同时偏光材料层位于至少部分像素单元的发光层的出光侧,通过偏光材料层吸收发光层发出、并由偏光材料层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的反射光线中的部分光线。如此,通过设置偏光材料层能够减少由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并经过偏光材料层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后经阵列基板透过的光线,从而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光线透过率的同时降低漏光比,提升显示面板背面的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占比,进而提高感光器件的检测准确性。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作为一种电流型发光器件,因其具有自发光、快速响应、宽视角和可制作在柔性基板上等多种特点,被广泛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中。
为了提高显示效果和用户体验,显示装置的OLED显示面板一般采用全面屏设计,摄像头等感光器件设置在OLED显示面板的背面。为了保证感光器件的检测准确性,需要降低显示面板的漏光比,然而,在降低漏光比时会带来光线透过率的降低,从而影响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总量。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
多个像素单元,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偏光材料层,设置于至少部分所述像素单元的发光层的出光侧,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内侧,所述偏光材料层配置为用于吸收所述发光层发出、并由所述偏光材料层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的反射光线中的部分光线。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光材料层配置为用于吸收所述反射光线中入射角度在预设角度范围之外的光线。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角度范围为45°至135°。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光材料层位于所述发光层的外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像素单元的第二电极形成为一体的电极材料层,所述偏光材料层位于所述电极材料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上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像素开口,所述像素单元位于所述像素开口;
所述偏光材料层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上。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光材料层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的顶面;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所述透明显示区的背面用于设置感光器件,所述偏光材料层覆盖所述透明显示区的所述像素定义层的顶面。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为反射电极,所述发光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投影外轮廓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外轮廓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光材料层的厚度小于10μm。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屏。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内侧设置偏光材料层,同时偏光材料层位于至少部分像素单元的发光层的出光侧,通过偏光材料层吸收发光层发出、并由偏光材料层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的反射光线中的部分光线。如此,通过设置偏光材料层能够减少由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并经过偏光材料层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后经阵列基板透过的光线,从而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光线透过率的同时降低漏光比,提升显示面板背面的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占比,进而提高感光器件的检测准确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一种显示面板漏光比测试过程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偏光材料层的偏光过程示例图。
图中:
10-玻璃盖板;20-封装材料层;40-阵列基板;41-衬底;42-驱动电路层;43-平坦化层;50-光学胶材料层;60-触控层;71-第一电极;72-发光层;73-第二电极;80-偏光材料层;90-像素定义层;91-像素开口;a-不透光物质;b-反光镜。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为了提高显示效果和用户体验,显示装置的OLED显示面板一般采用全面屏设计,摄像头等感光器件设置在OLED显示面板的背面。为了保证感光器件的检测准确性,需要降低显示面板的漏光比。图1示出一种显示面板进行漏光比测试过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漏光比是根据该显示面板在两种不同情况下进行光线反射后经阵列基板40透过的光线量的比值。
一种情况是,在显示面板出光面上覆盖不透光物质a,不透光物质a例如为黑色胶带。由发光层72发出的光线,经过发光层72以上的膜层如阴极材料层(图中未示出)、封装材料层20等各材料层进行反射,反射后的光线穿过阵列基板40,此时,穿过的光线量记为P1。
继续参考图1,另一种情况下,在显示面板出光面上覆盖反光镜b,且反光镜b的反光面与出光面贴合,由发光层72发出的光线除了会经过发光层72以上的膜层进行反射,还会经过反光镜b进行镜面反射,经镜面反射的光线会透过各膜层以及阵列基板40,其光线量记为P0,则穿过阵列基板40的总光线量P2=P1+P0,漏光比=P1/P2,即漏光比=1-P0/(P0+P1),因此,为了降低漏光比,需降低P1。
相关技术中,请参考图2,通常是通过加长发光层72背面的第一电极71来阻挡各膜层反射后的部分小角度的光线,以降低P1,然而,由于受整体线路排布的限制,加长第一电极71会减小像素单元(图中未示出)之间的缝隙,降低盖板玻璃的光线透过率,从而影响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总量,使得屏下的感光器件如摄像头接收到的有效信号量变少而不足以精确识别,最终影响屏下摄像头的拍摄效果以及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识别准确性。
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内侧设置偏光材料层,偏光材料层位于至少部分像素单元的发光层的出光侧,通过偏光材料层吸收发光层发出、并由偏光材料层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的反射光线中的部分光线。如此,通过设置偏光材料层能够减少由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并经过偏光材料层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后经阵列基板透过的光线,从而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光线透过率的同时降低漏光比,提升显示面板背面的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占比,进而提高感光器件的检测准确性。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3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40、多个像素单元和偏光材料层80。其中,多个像素单元设置于阵列基板40,像素单元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电极71、发光层72和第二电极73。偏光材料层80设置于至少部分像素单元的发光层72的出光侧,并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内侧,偏光材料层80配置为用于吸收发光层72发出、并由偏光材料层80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的反射光线中的部分光线。
本实施例中,通过偏光材料层80吸收由发光层72发出、并由偏光材料层80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的反射光线中的部分光线。如此,通过设置偏光材料层80能够减少由发光层72发出的光线并经过偏光材料层80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后经阵列基板40透过的光线,从而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光线透过率的同时降低漏光比,提升显示面板背面的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占比,进而提高感光器件的检测准确性。例如,当感光器件为屏下指纹识别装置时,能够提高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识别精度,当感光器件为屏下摄像头时,能够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拍摄效果。
其中,阵列基板40包括衬底41、设置于衬底41上的驱动电路层42多个像素驱动电路以及覆盖驱动电路层42的平坦化层43(Planarization Layer,简称PLN)。衬底41可以为玻璃衬底例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柔性塑料衬底或石英衬底。驱动电路层42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每个像素驱动电路可以与一个像素单元连接以驱动一个像素单元,或者,每个像素驱动电路与多个像素单元连接以驱动多个像素单元,例如可以驱动2-4个像素单元。像素单元按发光颜色分为红色像素单元、绿色像素单元和蓝色像素单元。平坦化层43一般位于阵列基板40的最上层,且平坦化层43的上表面齐平,以便于在平坦化层43上形成较为平整的各膜层。平坦化层43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平坦化层43可以采用涂布或者溅射工艺制作。
像素单元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电极71、发光层72和第二电极73,其中,第一电极71设置在阵列基板40和发光层72之间,通过向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层72中注入载流子(电子或空穴)来实现发光。示例性地,第一电极71可以为阳极,则第二电极73为阴极,第一电极71也可以为阴极,则第二电极73为阳极。其中,阳极材料需要具有较高的功函数,示例性地,阳极材料可以选用铟锡氧化物半导体(ITO),以使得阳极具有良好的透光性。阴极的材料需要选择低功函数的材料,不仅可以提高电子注入效率和发光效率,还可以降低显示面板工作时产生的焦耳热,提高显示面板各器件的寿命。示例性地,阴极材料可以为:银(Ag)、铝(Al)、锂(Li)、镁(Mg)、钙(Ca)等。
为了在电压施加时高效的向发光层72中注入载流子,一般会在电极(包括阴极和阳极)和发光层72之间设置能够辅助载流子迁移的辅助层。比如,可以在阳极和发光层72之间设置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H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也可以在阴极和发光层72之间设置电子注入层(electroninjection layer,HI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HTL)等。
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覆盖各像素单元的封装材料层20,封装材料层20用于封装显示面板,封装材料层20的外表面即构成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示例性地,可采用TFE薄膜封装技术对显示面板进行封装。TFE薄膜封装技术是一种在有机材料层上堆叠无机膜/有机膜以防止外界污染的技术,无机膜可以防止渗透,插入有机膜有助于稳定无机膜。封装材料层20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当封装材料层20为多层结构时,不同层结构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其中,偏光材料层80用于吸收发光层72发出、并由偏光材料层80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的反射光线中的部分光线而不是全部光线,以保证显示面板背面的感光器件的总光线接受量。一实施例中,偏光材料层80配置为用于吸收反射光线中入射角度在预设角度范围之外的光线。如图5所示,光线1至5均为反射光线,其中,反射光线2和反射光线5与反射光线3和反射光线4关于反射光线1所在的轴线对称,反射光线2与偏光材料层80所在的水平面呈45°角,也就是说,反射光线2的入射角度为45°。该预设范围取决于偏光材料层80的偏光角度,示例性地,可选取偏光材料层80的偏光角度,使得预设范围内包含较多的有效信号光,且包含较少的经膜层反射的光。
本实施例中,偏光材料层80可以使预设角度范围之外的无效反射光线无法通过,降低漏光比,使得预设角度范围之内的有效反射光线顺利反射,从而提升触控信号量。
示例性地,预设角度范围为45°至135°。结合图3和图5,偏光材料层80可以吸收反射光线中入射角度小于45°和入射角度大于135°的无效反射光线,使其无法通过,如此,通过降低P1,从而降低漏光比。而入射角度在45°至135°范围内的反射光线则会通过偏光材料层80,由于有效光线占比增加,相应地,触控信号量也会增加。
示例性地,偏光材料层80可以包括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膜,其具有高透明、高延展性、良好的碘吸附作用和良好的成膜特性,该层膜吸附碘的二向吸收分子后经过延伸配向,起到偏振的作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偏光材料层80可以包括染料系偏光材料,其中,染料系偏光材料包括有机染料以及液晶材料。液晶材料具有定向功能,通过液晶配向,驱动有机染料定向配置,从而使得染料系偏光材料形成的膜层具有偏光功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偏光材料层80的厚度小于10μm,如此,使得偏光材料层80的设置对显示面板的光线透过率影响较小,从而保证显示面板背面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线总量。
一些实施例中,偏光材料层80可以设置为整层结构,以简化工艺。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偏光材料层80位于发光层72的外围,以避免偏光材料层80对发光层72的出光光线的影响。示例性地,偏光材料层80可以是全包围发光层72,也可以是半包围发光层72。
其中,偏光材料层80可以设置于发光层72与出光面之间的任意位置,例如,偏光材料层80可以设置在像素单元与封装材料层20之间,在封装材料层20为多层结构时,偏光材料层80还可以设置在封装材料层20内。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各像素单元的第二电极73形成为一体的电极材料层,即,各像素单元的第二电极73为整层结构。偏光材料层80位于电极材料层与发光层72之间。
参照图3,多个像素单元的第二电极73形成一电极材料层,经本申请的发明人研究发现,P1主要为第二电极73形成的电极材料层反射的光线,基于此,将偏光材料层80设置在电极材料层与发光层72之间,使得偏光材料层80主要吸收第二电极73形成的电极材料层反射回的在预设角度范围外的反射光线,从而进一步降低漏光比。
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90。其中,像素定义层90上设置有与多个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像素开口91,像素单元位于像素开口91,偏光材料层80设置于像素定义层90上。
继续参照图3,像素定义层90设置于阵列基板40的平坦化层43上,像素定义层90上形成有多个像素开口91,多个像素开口91例如可呈阵列排布于平坦化层43上,每一个像素开口91对应设置一个像素单元。示例性地,像素定义层90可以为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或者透明树脂层,像素定义层90可以通过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Chemical VaporDeposition,简称PCVD)法、喷墨打印或者旋涂(Spin Coating)等工艺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偏光材料层80覆盖像素定义层90的顶面,即,像素定义层90的整个顶面上均覆盖有偏光材料层80,如此,可直接在偏光材料层80上利用特定的掩膜沉积形成偏光材料层80,从而简化偏光材料层80的形成工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透明显示区的背面用于设置感光器件,偏光材料层80覆盖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定义层90的顶面。
其中,透明显示区又可以称作显示面板的副屏。示例性地,透明显示区可以为圆形、水滴形和U形等形状,主显示区围绕透明显示区设置。透明显示区可以仅设置像素单元,不设置驱动电路,以保证透明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大于主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透明显示区的背面设置感光器件,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屏下感光,进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全屏显示。另外,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单元的尺寸可以小于主显示区的像素单元尺寸,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单元的设置密度小于主显示区的像素单元的设置密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透明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
本实施例中,偏光材料层80仅设置于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定义层90的顶面。由于透明显示区的尺寸远远小于主显示区的尺寸,如此,偏光材料层80的设置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示例性地,可以先利用掩膜制作整层的偏光材料层80,然后将位于主显示区的偏光材料层80通过湿法刻蚀等工艺去除。
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71为反射电极,发光层72在第一电极71上的投影外轮廓与第一电极71的外轮廓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即,第一电极71的尺寸大于发光层72的尺寸。如此,使得第一电极71也能够反射一部分无效光(即由发光层72发出并经过偏光材料层80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来的光),以进一步降低漏光率。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具有偏光材料层80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偏光材料层80能够减少由发光层72发出的光线并经过偏光材料层80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后经阵列基板40透过的光线,从而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光线透过率的同时降低漏光比,提升显示面板背面的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占比,进而提高感光器件的检测准确性。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该显示屏还包括触控层60、光学胶材料层50、玻璃盖板10。其中,触控层60用于接收触控信号,并将触控信号发送至显示面板,以控制显示屏幕上显示对应的内容。光学胶材料层50为无基材光学透明的特种双面胶,其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且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且固化收缩小。
玻璃盖板10用于保护器内部的膜层结构,示例性地,当阴极材料为单质金属时,为了防止电极氧化,玻璃盖板10可以设置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之间留出空白层,该空白层为真空层或者向空白层中充入惰性气体。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屏。该电子设备为任意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简称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等移动设备,还可以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电视机(television,简称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非移动设备等。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具有偏光材料层80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屏,通过设置偏光材料层80能够减少由发光层72发出的光线并经过偏光材料层80与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后经阵列基板40透过的光线,从而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光线透过率的同时降低漏光比,提升显示面板背面的感光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占比,进而提高感光器件的检测准确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
多个像素单元,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偏光材料层,设置于至少部分所述像素单元的发光层的出光侧,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内侧,所述偏光材料层配置为用于吸收所述发光层发出、并由所述偏光材料层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膜层反射回的反射光线中的部分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材料层配置为用于吸收所述反射光线中入射角度在预设角度范围之外的光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范围为45°至1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材料层位于所述发光层的外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像素单元的第二电极形成为一体的电极材料层,所述偏光材料层位于所述电极材料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上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像素单元一一对应的像素开口,所述像素单元位于所述像素开口;
所述偏光材料层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材料层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的顶面;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所述透明显示区的背面用于设置感光器件,所述偏光材料层覆盖所述透明显示区的所述像素定义层的顶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反射电极,所述发光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投影外轮廓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外轮廓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材料层的厚度小于10μm。
10.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屏。
CN202222203740.8U 2022-08-22 2022-08-22 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933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03740.8U CN217933844U (zh) 2022-08-22 2022-08-22 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03740.8U CN217933844U (zh) 2022-08-22 2022-08-22 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33844U true CN217933844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70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03740.8U Active CN217933844U (zh) 2022-08-22 2022-08-22 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338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60507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US11450838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6882400B2 (en)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a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wavelength correcting unit of plurality of liquid crystalline organic layers
US9818973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96821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KR20170001844A (ko) 표시 장치
KR20160043227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332796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JP2010027266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1952481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KR20160119374A (ko)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US2022032023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000387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005861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0419109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85760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0098151A1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设备
CN111863902B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KR101936211B1 (ko) 마이크로렌즈를 구비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소자
CN217933844U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CN101589648B (zh) 有机发光装置
WO2019205435A1 (zh) Oled显示装置
KR101001968B1 (ko) 양면 발광형 유기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JP2008181730A (ja)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40060642A (ko) 유기발광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