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24422U -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24422U
CN217924422U CN202220887838.7U CN202220887838U CN217924422U CN 217924422 U CN217924422 U CN 217924422U CN 202220887838 U CN202220887838 U CN 202220887838U CN 217924422 U CN217924422 U CN 217924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tressed
tendons
concrete
slow
concrete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878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毅
蒋正宇
汪宝全
罗晓玉
曾雄源
张秀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uany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Shenzhen Tianan Juny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uany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Shenzhen Tianan Juny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uany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Shenzhen Tianan Juny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uany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878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24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24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24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梁本体;工字型钢,工字型钢设置在混凝土梁本体中,工字型钢包括两个底板以及与两个底板连接的中间连接板;若干非预应力筋,若干非预应力筋平行设置在工字型钢的外周侧,且位于混凝土梁本体中沿长度方向延伸;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在中间连接板的两侧,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的两端沿长度方向伸出混凝土梁本体,并通过锚固装置固定在混凝土梁本体上。采用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施工简单,降低施工难度,提升施工速度,并且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可与混凝土梁本体直接粘结,进而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背景技术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是一种特殊的梁,预应力混凝土梁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及高强度混凝土,设法在梁结构受荷载作用前,通过施加外力,使它产生预压力来减少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力,进而有效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过早出现。
现有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包括有粘结预应力梁和无粘结预应力梁两种;有粘结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进行张拉,由于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导致施工复杂、速度慢,并且预应力筋容易锈蚀以致有断丝的危险,使用性能不是很理想;而无粘结预应力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进行张拉,由于无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没有粘结力,预应力筋张拉力完全靠构件两端的锚具传递给混凝土梁,存在结构性能不足的缺陷;显然现有的上述两种粘结形式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均存在缺陷。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复杂、速度慢,结构性能不足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其包括:
混凝土梁本体;
工字型钢,所述工字型钢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中,所述工字型钢包括两个底板以及与两个所述底板连接的中间连接板;
若干非预应力筋,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平行设置在所述工字型钢的外周侧,且位于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中沿长度方向延伸;
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的两端沿长度方向凸出所述混凝土梁本体,并通过锚固装置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上。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为多束,每束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设置有多层,每层包括多根沿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
进一步的,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还包括:
外箍,所述外箍套设在所述非预应力筋上。
进一步的,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还包括:
若干第一拉筋,若干所述第一拉筋均呈“C”字形,且成对设置于所述工字型钢宽度方向的两侧,成对的所述第一拉筋开口对向设置;所述第一拉筋捆扎固定在一层沿高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上。
进一步的,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还包括:
若干第二拉筋,若干所述第二拉筋均呈“C”字形,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工字型钢高度方向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二拉筋的开口均背离所述工字型钢设置;所述第二拉筋捆扎固定在一层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以及多束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上。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连接板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通孔;
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还包括:
若干加强筋,若干所述加强筋均呈“U”字形,并设置为多组,每组所述加强筋包括两个开口对向设置的所述加强筋;若干所述加强筋开口的一端均插接于所述通孔中,若干所述加强筋背离所述通孔的一端均捆扎固定在所述非预应力筋上。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屋面结构,其包括:
混凝土屋面;
如上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围设在所述混凝土屋面的外周侧;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中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分段搭接。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屋面包括:
屋面本体;
若干环向非预应力筋和若干径向非预应力筋,若干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和若干所述径向非预应力筋均设置在所述屋面本体中,且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垂直捆扎固定在所述径向非预应力筋上;
若干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若干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为多束,每束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中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多束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之间间隔设置有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伞状悬挑建筑,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屋面结构;
立柱,所述立柱与所述混凝土屋面连接,且位于所述混凝土屋面的中心位置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梁本体;工字型钢,所述工字型钢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中,所述工字型钢包括两个底板以及与两个所述底板连接的中间连接板;若干非预应力筋,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平行设置在所述工字型钢的外周侧,且位于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中沿长度方向延伸;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的两端沿长度方向伸出所述混凝土梁本体,并通过锚固装置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上。通过设置工字型钢,并在工字型钢外周设置若干非预应力筋,实现对混凝土梁本体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通过设置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和锚固装置,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实现预应力张拉操作,锚固装置对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进行固定,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梁中可进行预应力张拉操作,避免预应力混凝土梁使用中出现裂缝问题,同时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随混凝土梁本体中一起浇筑,不需要经过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施工简单,有效的降低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难度,提升施工速度,而且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梁本体直接粘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进而有效的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变形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另一变形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屋面结构的局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屋面结构中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分段搭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屋面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图6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伞状悬挑建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预应力混凝土梁;11、混凝土梁本体;12、工字型钢;13、非预应力筋;14、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5、外箍;16、第一拉筋;17、第二拉筋;18、加强筋;19、锚固装置;121、底板;122、中间连接板; 1221、通孔;20、屋面结构;21、混凝土屋面;211、屋面本体;212、环向非预应力筋;213、径向非预应力筋;214、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30、伞状悬挑建筑;31、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是一种特殊的梁,预应力混凝土梁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及高强度混凝土,设法在梁结构受荷载作用前,通过施加外力,使它产生预压力来减少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混凝土拉力,进而有效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过早出现。现有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包括有粘结预应力梁和无粘结预应力梁两种;有粘结预应力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进行张拉,由于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这导致施工复杂、速度慢,并且预应力筋容易锈蚀以致有断丝的危险,使用性能不是很理想;而无粘结预应力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进行张拉,由于无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没有粘结力,预应力筋张拉力完全靠构件两端的锚具传递给混凝土梁,存在结构性能不足的缺陷;显然现有的上述两种粘结形式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均存在缺陷。本实用新型基于现有技术中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复杂、速度慢,结构性能不足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通过设置工字型钢,并在工字型钢外周设置若干非预应力筋,实现对混凝土梁本体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通过设置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和锚固装置,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实现预应力张拉操作,锚固装置对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进行固定,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梁中可进行预应力张拉操作,避免预应力混凝土梁使用中出现裂缝问题,同时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随混凝土梁本体中一起浇筑,不需要经过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施工简单,有效的降低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难度,提升施工速度,而且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梁本体直接粘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进而有效的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具体详参下述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10,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10包括混凝土梁本体11、工字型钢 12、若干非预应力筋13、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和锚固装置19;所述工字型钢1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11中,所述工字型钢12包括两个底板121以及与两个所述底板121连接的中间连接板122;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13平行设置在所述工字型钢12的外周侧,且位于所述混凝土梁本体11中沿长度方向延伸;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接板122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的两端沿长度方向伸出所述混凝土梁本体11,并通过锚固装置19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11上。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应力混凝土梁10采用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形式进行张拉,为缓粘结预应力梁结构;缓粘结预应力筋具有独特的缓凝作用机理,缓粘结预应力筋在张拉前不疑结,张拉后逐渐凝结硬化达到与有粘结预应力筋相似的力学效果;缓粘结预应力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钢绞线、缓凝粘合剂和外包护套;缓凝粘合剂填充在钢绞线和外包护套之间,缓凝粘合剂的固化期有180天,270天,360天,720天等多种规格,相比混凝土的固化期要长,在施工阶段混凝土固化后,缓凝粘合剂未固化时,钢绞线在外包护套中伸缩变形自由,可实现在预应力混凝土梁10 中进行预应力张拉操作。相比现有的有粘结预应力梁和无粘结预应力梁,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10在施工阶段不需要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梁本体11一起浇筑,施工简单,有效的降低了施工难度,提升施工速度,而且在施工完成后缓凝粘合剂固化,钢绞线通过固化的缓凝粘合剂与周围混凝土产生粘结作用,实现了缓粘结预应力筋与周围混凝土粘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梁10具有较好的结构性能;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10吸收了无粘结的施工特点,有粘结的力学特点,有效的克服了现有的预应力混凝土梁10存在的缺陷。
具体的,预应力混凝土梁10由混凝土梁本体11、工字型钢12、若干非预应力筋13、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和锚固装置19组成,混凝土梁本体11中设置有工字型钢12、若干非预应力筋13、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工字型钢12、若干非预应力筋13、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 14的延伸方向均与混凝土梁本体11的延伸方向相同,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的两端伸出混凝土梁本体11,并通过锚固装置19固定;锚固装置19设置为单孔圆型夹片锚具;工字型钢12中两个底板121连接在中间连接板122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两个底板121沿高度方向设置;其中,混凝土梁本体11由混凝土浇筑形成,工字型钢12、若干非预应力筋13、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与混凝土梁本体11一起浇筑。
通过设置工字型钢12,并在工字型钢12外周设置若干非预应力筋 13,实现对混凝土梁本体11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通过设置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和锚固装置 19,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实现预应力张拉操作,锚固装置19对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进行固定,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梁10中可进行预应力张拉操作,避免预应力混凝土梁10使用中出现裂缝问题,同时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随混凝土梁本体11中一起浇筑,不需要经过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施工简单,有效的降低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施工难度,提升施工速度,而且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与混凝土梁本体11 直接粘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进而有效的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设置为多束,每束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
可以理解,由多根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组成一束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一束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中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的数量可设置为2根、3根、4根或5根等,具体数量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设置;其中,多束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分布在中间连接板122的两侧;通过将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设置为多束,一束中聚集多根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可以增强预应力混凝土梁10中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的预应力强度,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梁10对大载荷的承受能力,增强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梁10在大载荷作用下不会出现裂缝。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13设置有多层,每层包括多根沿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13。
可以理解,预应力混凝土梁10中若干非预应力筋13分层设置,将若干非预应力筋13设置为多层,一层非预应力筋13中有多根非预应力筋13,其中的多根非预应力筋13沿高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排列,每层非预应力筋13中非预应力筋13数量不作限定,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设置;多层非预应力筋13围绕工字型钢12设置;通过将若干非预应力筋13设置为多层,均匀排列的非预应力筋13可以有效的提升非预应力筋13对混凝土梁本体11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梁10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避免裂缝产生。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10还包括外箍15,所述外箍15套设在所述非预应力筋13上。
可以理解,外箍15套设在所述非预应力筋13上,具体的,外箍15 与最外层的非预应力筋13捆扎固定,最外层的非预应力筋13包括沿宽度方向和沿高度方向排列的非预应力筋13,并且均位于工字型钢12的最外围;通过设置外箍15,使得外箍15实现对最外层非预应力筋13的捆扎固定,可以有效提升非预应力筋13的结构稳定性,提升非预应力筋13对混凝土梁本体11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梁10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避免裂缝产生。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3和图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10还包括若干第一拉筋16,若干所述第一拉筋16均呈“C”字形,且成对设置于所述工字型钢12宽度方向的两侧,成对的所述第一拉筋16开口对向设置;所述第一拉筋16捆扎固定在一层沿高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13上。
可以理解,混凝土梁本体11中设置有若干第一拉筋16,若干第一拉筋16均呈“C”字形,且若干第一拉筋16均沿长度方向设置;在混凝土梁本体11的横截面上,第一拉筋16成对设置在所述工字型钢12宽度方向的两侧,成对的所述第一拉筋16开口对向设置,即混凝土梁本体11的同一横截面上,所述工字型钢12宽度方向的每一侧都设置有两个第一拉筋16,混凝土梁本体11的同一横截面上共设置有四个第一拉筋16,在工字型钢12同一侧的两个第一拉筋16开口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拉筋16捆扎固定在一层沿高度方向排列的非预应力筋13上,显然在工字型钢12同一侧的两个第一拉筋16实现了对两层非预应力筋13的捆扎固定;通过设置若干第一拉筋16,使得第一拉筋16实现对工字型钢12宽度方向两侧非预应力筋13的捆扎固定,可以有效提升非预应力筋13的结构稳定性,提升非预应力筋13对混凝土梁本体11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梁10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避免裂缝产生。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3和图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10还包括:若干第二拉筋17,若干所述第二拉筋17均呈“C”字形,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工字型钢12高度方向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二拉筋17的开口均背离所述工字型钢12设置;若干所述第二拉筋17均捆扎固定在一层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13以及多束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上。
可以理解,混凝土梁本体11中设置有若干第二拉筋17,若干第二拉筋17均呈“C”字形,且若干第二拉筋17均沿长度方向设置;在混凝土梁本体11的横截面上,两个第二拉筋17对称设置在所述工字型钢12高度方向的两侧,两侧的第二拉筋17的开口均背离所述工字型钢12设置,即开口的朝向相背;第二拉筋17捆扎固定在一层沿宽度方向排列的非预应力筋13以及多束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上,具体的,多束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设置在第二拉筋17高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通过设置若干第二拉筋17,使得第二拉筋17实现对工字型钢12高度方向两侧的非预应力筋13以及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的捆扎固定,实现对非预应力筋13和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的有效固定,可以有效提升非预应力筋13和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的结构稳定性,提升非预应力筋13对混凝土梁本体11 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同时保证了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与混凝土梁本体11的粘结作用,提升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的力学性能,进一部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梁10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避免裂缝产生。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3和图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连接板122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通孔1221;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10 还包括若干加强筋18,若干所述加强筋18均呈“U”字形,并设置为多组,每组所述加强筋18包括两个开口对向设置的所述加强筋18;若干所述加强筋18开口的一端均插接于所述通孔1221中,若干所述加强筋18 背离所述通孔1221的一端均捆扎固定在所述非预应力筋13上。
可以理解,混凝土梁本体11中设置有若干加强筋18,若干加强筋18 均呈“U”字形,且若干加强筋18均沿长度方向设置;在混凝土梁本体 11的横截面上,两个加强筋18的开口对向设置,且开口的一端均插接在通孔1221中,两个加强筋18背离通孔1221的一端均捆扎固定在非预应力筋13上,具体的,非预应力筋13捆扎固定在加强筋18的内侧,两个加强筋18将多根非预应力筋13围在中间;两个加强筋18的相接位置可以进行捆扎固定,以增强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设置若干加强筋18,并将加强筋18插接于通孔1221中,使得加强筋18实现对工字型钢12高度方向两侧的非预应力筋13捆扎固定,并加强了工字型钢12高度方向两侧区域的结构,可以有效提升非预应力筋13以及工字型钢12对混凝土梁本体11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梁10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避免裂缝产生。
请结合参阅图4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屋面结构20,所述屋面结构20包括混凝土屋面21以及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10,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10围设在所述混凝土屋面 21的外周侧;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10中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 分段搭接。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屋面结构20由混凝土屋面21和预应力混凝土梁10组成,其中预应力混凝土梁10作为圈梁围设在混凝土屋面21 的外周侧;预应力混凝土梁10中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13分段设置,多段非预应力筋13的端部相互搭接,搭接处的端部具体为预应力张拉端,混凝土梁本体11沿高度方向的顶面上设置有预留斜槽,预应力张拉端通过锚固装置19固定在预留斜槽上;锚固装置19设置为单孔圆型夹片锚具;屋面结构20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预应力混凝土梁10中通过设置工字型钢12,并在工字型钢12外周设置若干非预应力筋13,实现对混凝土梁本体11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结构性能,进而增强屋面结构20的整体结构性能;通过设置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和锚固装置19,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实现预应力张拉操作,锚固装置19对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进行固定,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梁10 中可进行预应力张拉操作,避免预应力混凝土梁10使用中出现裂缝问题,同时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随混凝土梁本体11中一起浇筑,不需要经过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施工简单,有效的降低了预应力混凝土梁10的施工难度且提升施工速度,进而降低了屋面结构20的施工难度且提升了施工速度;而且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14与混凝土梁本体11直接粘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进而有效的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梁 10的结构性能,进而增强屋面结构20的整体结构性能。
请继续参与图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凝土屋面21包括屋面本体211、若干环向非预应力筋212、若干径向非预应力筋213和若干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若干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212和若干所述径向非预应力筋213均设置在所述屋面本体211中,且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212垂直捆扎固定在所述径向非预应力筋213上;若干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设置为多束,每束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中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多束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之间间隔设置有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212。
可以理解,径向非预应力筋213的延伸方向为屋面本体211的中心到外周,环向非预应力筋212的延伸方向则环绕屋面本体211的中心;混凝土屋面21由混凝土浇筑形成,其中若干环向非预应力筋212、若干径向非预应力筋213和若干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与屋面本体211一起浇筑;若干环向非预应力筋212均匀间隔设置;通过设置若干环向非预应力筋 212和若干径向非预应力筋213,实现对屋面本体211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混凝土屋面21的结构性能;若干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 设置为多束,每束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中包括多根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通过将若干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设置为多束,一束中聚集多根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可以增强混凝土屋面21中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的预应力强度,提升混凝土屋面21对大载荷的承受能力,增强混凝土屋面21的结构性能,确保混凝土屋面21在大载荷作用下不会出现裂缝。多束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之间间隔设置有环向非预应力筋212,具体的,可在任意两束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214之间设置2根、3根或4 根等环向非预应力筋212。
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伞状悬挑建筑 30,所述伞状悬挑建筑30包括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屋面结构20以及立柱31;所述立柱31与所述混凝土屋面21连接,且位于所述混凝土屋面 21的中心位置处。
可以理解,混凝土屋面21的中心位置是指混凝土屋面21的中心所处的区域;伞状悬挑建筑30由预应力混凝土梁10、混凝土屋面21和立柱 31组成,具有较好的整体美观性;通过在混凝土屋面21的中心位置处设置立柱31,使得立柱31实现对混凝土屋面21的稳定支撑,保证了伞状悬挑建筑30的结构稳定性;伞状悬挑建筑30采用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混凝土屋面21和预应力混凝土梁10,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难度,提升施工速度,并且具有较好的结构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梁本体;工字型钢,所述工字型钢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中,所述工字型钢包括两个底板以及与两个所述底板连接的中间连接板;若干非预应力筋,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平行设置在所述工字型钢的外周侧,且位于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中沿长度方向延伸;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的两端沿长度方向伸出所述混凝土梁本体,并通过锚固装置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上。通过设置工字型钢,并在工字型钢外周设置若干非预应力筋,实现对混凝土梁本体的结构支撑作用,有效的增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通过设置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和锚固装置,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实现预应力张拉操作,锚固装置对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进行固定,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梁中可进行预应力张拉操作,避免预应力混凝土梁使用中出现裂缝问题,同时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随混凝土梁本体中一起浇筑,不需要经过预留孔道、穿筋、灌浆等工序,施工简单,有效的降低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难度,提升施工速度,而且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梁本体直接粘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进而有效的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结构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土梁本体;
工字型钢,所述工字型钢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中,所述工字型钢包括两个底板以及与两个所述底板连接的中间连接板;
若干非预应力筋,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平行设置在所述工字型钢的外周侧,且位于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中沿长度方向延伸;
若干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的两端沿长度方向凸出所述混凝土梁本体,并通过锚固装置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梁本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为多束,每束包括多根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非预应力筋设置有多层,每层包括多根沿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还包括:
外箍,所述外箍套设在所述非预应力筋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还包括:
若干第一拉筋,若干所述第一拉筋均呈“C”字形,且成对设置于所述工字型钢宽度方向的两侧,成对的所述第一拉筋开口对向设置;所述第一拉筋捆扎固定在一层沿高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还包括:
若干第二拉筋,若干所述第二拉筋均呈“C”字形,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工字型钢高度方向的两侧;若干所述第二拉筋的开口均背离所述工字型钢设置;所述第二拉筋捆扎固定在一层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所述非预应力筋以及多束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板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通孔;
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还包括:
若干加强筋,若干所述加强筋均呈“U”字形,并设置为多组,每组所述加强筋包括两个开口对向设置的所述加强筋;若干所述加强筋开口的一端均插接于所述通孔中,若干所述加强筋背离所述通孔的一端均捆扎固定在所述非预应力筋上。
8.一种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土屋面;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围设在所述混凝土屋面的外周侧;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中若干所述第一缓粘结预应力筋分段搭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屋面包括:
屋面本体;
若干环向非预应力筋和若干径向非预应力筋,若干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和若干所述径向非预应力筋均设置在所述屋面本体中,且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垂直捆扎固定在所述径向非预应力筋上;
若干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若干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设置为多束,每束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中包括多根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多束所述第二缓粘结预应力筋之间间隔设置有所述环向非预应力筋。
10.一种伞状悬挑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8-9所述的屋面结构;
立柱,所述立柱与所述混凝土屋面连接,且位于所述混凝土屋面的中心位置处。
CN202220887838.7U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Active CN217924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7838.7U CN217924422U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7838.7U CN217924422U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24422U true CN217924422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74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87838.7U Active CN217924422U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244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53317A (zh) * 2022-12-02 2023-01-31 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先装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53317A (zh) * 2022-12-02 2023-01-31 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先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22853B1 (ko) 교량시공용 합성거어더
CN207194146U (zh) 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连接结构
CN217924422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梁、屋面结构及伞状悬挑建筑
CN108678225A (zh) 内置预应力筋钢管混凝土边框内藏钢板组合剪力墙及作法
CN108179808A (zh) 一种预制梁柱压接节点加强箍筋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211596368U (zh) U形钢-预应力配筋混凝土盖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构造
CN200985490Y (zh) 底板索水平布置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梁桥
CN208088500U (zh) 一种预制梁柱压接节点加强箍筋构造
CN113550595B (zh) 一种用于裙房框架梁施工的有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
CN211228064U (zh) U形薄壁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
CN109610349B (zh) 一种内置斜编网片的pc箱梁腹板加固结构及方法
CN210508018U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楼板
CN107142830A (zh) 钢管腹板预应力钢混组合主梁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0658887U (zh) 一种通过拉索、刚性支杆增强承载力的新型预应力拱形波纹钢屋盖系统
CN211113139U (zh) U形薄壁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盖梁与薄壁钢管混凝土墩柱节点构造
CN106522092A (zh) 一种混凝土箱梁横桥向预应力结构
CN218668108U (zh) 一种负弯矩预应力钢管桁架叠合板
CN213087172U (zh) 一种加强型混凝土楼板及其连接节点
CN217870069U (zh) 一种桥梁腹板加厚体内预应力加固结构
CN212506792U (zh) 应用于上翻悬挑梁的梁柱节点构造
CN217734967U (zh) 一种横向的通廊加固系统
CN217203592U (zh) 一种斜拉桥塔梁墩结合部位体内预应力束抗拉结构
CN216239257U (zh) 一种无粘结预应力钢桁架组合式楼板
CN219012117U (zh) 一种内部无支撑的预应力混凝土矩形仓
CN220225930U (zh) 预应力转换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