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96731U - 一种半预制沉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预制沉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96731U
CN217896731U CN202222035087.9U CN202222035087U CN217896731U CN 217896731 U CN217896731 U CN 217896731U CN 202222035087 U CN202222035087 U CN 202222035087U CN 217896731 U CN217896731 U CN 217896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fabricated
cast
place
caisson
sl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3508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景杨
龙永焯
吴才伍
阳贵平
金涛
王佳
张亮亮
刘志方
朱俊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Building Development & Construction Co ltd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hina Railway Guangzhou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CGZ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Building Development & Construction Co ltd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hina Railway Guangzhou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CGZ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Building Development & Construction Co ltd,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hina Railway Guangzhou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RECGZ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Building Development &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3508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96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96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96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半预制沉箱,包括现浇梁、沉箱预制体和叠合板,沉箱预制体呈开口向上的箱体状,现浇梁罩设于沉箱预制体的竖向外周且与沉箱预制体紧密连接,叠合板水平设置于现浇梁的上方且与现浇梁紧密连接,沉箱预制体的上部与叠合板固定且紧密连接。只需要将沉箱预制体与现浇梁、叠合板固定连接,即可实现沉箱及其连接结构的施工,且只需要将现浇梁与沉箱预制体的外部尺寸相适配,即可实现沉箱预制体的定位,从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定位施工,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现浇梁的施工采用现浇方式,不需要对现浇梁的梁体结构进行吊装,需要吊装的重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吊装施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半预制沉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预制沉箱。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卫生间等位置的沉箱,传统的做法是在相应的位置设置用于安装沉箱的定位连接结构,定位连接结构与沉箱的定位连接节点较多,导致用于形成定位连接结构的定位块较多,从而造成沉箱安装的效率较低,影响整体工程的施工效率,另外,由于沉箱和与沉箱连接的部分梁体重量较重,吊装沉箱和预制梁体时需要较大型号的塔吊,增加了施工的成本。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沉箱施工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半预制沉箱,其具有施工效率高且施工成本较低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半预制沉箱,包括现浇梁、沉箱预制体和叠合板,所述沉箱预制体呈开口向上的箱体状,所述现浇梁罩设于所述沉箱预制体的竖向外周且与所述沉箱预制体紧密连接,所述叠合板水平设置,所述叠合板位于所述现浇梁的上方且与所述现浇梁紧密连接,所述沉箱预制体的上部与所述叠合板固定且紧密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沉箱预制体包括相互连接的预制梁和预制板,所述预制梁呈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预制板封闭所述预制梁底部一端的开口与所述预制梁紧密连接,所述现浇梁位于所述预制梁的竖向外周且与所述预制梁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梁的上部与所述叠合板固定且紧密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梁内设有若干第一连接筋,所述预制梁的上部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叠合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紧密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筋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插入所述叠合板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第一连接筋为所述沉箱预制体内的结构钢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与所述叠合板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预制梁竖向外周的上端且与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周向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筋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预制梁内,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叠合板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叠合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现浇板体和预制板体,所述预制板体沿所述现浇梁的上端边沿与所述现浇梁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板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平齐;
所述现浇板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覆盖所述预制板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覆盖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上靠近所述预制梁一端的侧面与所述预制梁的外周面紧密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与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平齐,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各所述第一连接筋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沉箱预制体内,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叠合板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叠合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现浇板体和预制板体,所述预制板体沿所述现浇梁的上端边沿与所述现浇梁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板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平齐;
所述现浇板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覆盖所述预制板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覆盖所述现浇梁和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靠近所述预制梁一端的侧面与所述预制梁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平齐。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板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具有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沉箱预制体呈开口向上的箱体状,现浇梁罩设于沉箱预制体的竖向外周且与沉箱预制体紧密连接,叠合板水平设置在现浇梁的上方且与现浇梁紧密连接,沉箱预制体的上部与叠合板固定且紧密连接,只需要将沉箱预制体与现浇梁、叠合板固定连接,即可实现沉箱及其连接结构的施工,且只需要将现浇梁与沉箱预制体的外部尺寸相适配,即可实现沉箱预制体的定位,从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定位施工,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现浇梁的施工采用现浇方式,不需要对现浇梁的梁体结构进行吊装,需要吊装的重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吊装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叠合板与现浇梁、预制梁的连接结构剖面图;
图3是第一连接筋弯折示意图;
图4是预制板体与现浇梁连接结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现浇梁;
2-沉箱预制体;21-预制梁;211-第一连接部;22-预制板;23-第一连接筋;231-第一段;232-第二段;
3-叠合板;31-现浇板体;32-预制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参照图1至图4,一种半预制沉箱,包括现浇梁1、沉箱预制体2和叠合板3,现浇梁1和叠合板3均采用现浇方式施工,所述沉箱预制体2呈开口向上的箱体状,沉箱预制体2上设有槽口向上的沉槽,沉槽的槽口即为沉箱预制体2的开口,沉箱预制体2在竖直方向上的剖面呈开口向上的近似U型的结构,所述现浇梁1罩设于所述沉箱预制体2的竖向外周且与所述沉箱预制体2紧密连接,所述叠合板3水平设置,所述叠合板3位于所述现浇梁1的上方且与所述现浇梁1紧密连接,所述沉箱预制体2的上部与所述叠合板3固定且紧密连接。只需要将沉箱预制体2与现浇梁1、叠合板3固定连接,即可实现沉箱及其连接结构的施工,且只需要将现浇梁1与沉箱预制体2的外部尺寸相适配,即可实现沉箱预制体2的定位,从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定位施工,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现浇梁1的施工采用现浇方式,不需要对现浇梁1的梁体结构进行吊装,需要吊装的重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吊装施工成本。
具体地,所述沉箱预制体2包括相互连接的预制梁21和预制板22,预制梁21和预制板22为一体式预制结构,所述预制梁21呈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预制板22封闭所述预制梁21底部一端的开口与所述预制梁21紧密连接,所述现浇梁1位于所述预制梁21的竖向外周且与所述预制梁21紧密连接,现浇梁1与预制梁21连接形成梁体结构,使得梁体结构其中一部分为现浇结构且通过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施工,另一部分为预制结构且通过吊装方式施工,减轻了需要吊装的梁体结构的重量,降低了吊装施工成本。同时,由于预制梁21与预制板22为一体式预制结构,避免了由于预制梁21与预制板22连接不紧密而形成缝隙,从而提高了沉箱结构的防水性能。所述预制梁21的上部与所述叠合板3固定且紧密连接。
具体地,所述预制梁21内设有若干第一连接筋23,所述预制梁21的上部设有第一连接部211,所述叠合板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紧密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筋23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并插入所述叠合板3内,所述第一连接筋23为所述沉箱预制体2内的结构钢筋,采用凸出于预制梁21表面的结构钢筋作为连接预制梁21与叠合板3的第一连接筋23,避免了采用梁锚或者筋锚对预制梁21与叠合板3进行连接而对其结构的整体性造成破坏,且这种连接结构简单,便于施工。
具体地,所述预制梁21的上端面与所述现浇梁1的上端面平齐,叠合板3位于现浇梁1与预制梁21的上方且覆盖现浇梁1与预制梁21的上端面,所述预制梁21的上端面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各所述第一连接筋23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231和第二段232,所述第一段231与所述第二段232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段231位于所述沉箱预制体2内,所述第二段232位于所述叠合板3内,第二段232插入叠合板3内并在水平方向上在叠合板3内延伸,在第一段231与第二段232的连接节点处将第一连接筋23弯折,以便于第二段232在叠合板3内水平延伸,使得具有较长长度的第二段232位于叠合板3内,从而使得叠合板3与预制梁2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具体地,所述叠合板3包括相互连接的现浇板体31和预制板22体,所述预制板22体沿所述现浇梁1的上端边沿与所述现浇梁1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板22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1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现浇板体3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覆盖所述预制板22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覆盖所述现浇梁1和所述预制梁21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靠近所述预制梁21一端的侧面与所述预制梁21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平齐。预制板22体位于现浇板体31中的第一板体的上方,可以避免在第一板体或预制板22体的下方的设置用于支撑叠合板3混凝土的模板支撑结构。
具体地,所述预制板22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1的上端面具有重合,使得预制板22体与现浇梁1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避免预制板22体与现浇梁1之间出现缝隙。
本方案的半预制沉箱的施工步骤如下:
S1.根据设计图纸制造施工所需的沉箱预制体2,其中,若干结构钢筋从预制梁21的顶部伸出。
S2.浇筑现浇梁1的混凝土。
S3.在施工现场搭设沉箱预制体2及其周围结构的支撑结构,搭设完成后吊装沉箱预制体2。
S4.在施工现场搭设预制板22体的支撑结构,搭设完成后吊装预制板22体。
S4.浇筑现浇板体31的混凝土,即可完成半预制沉箱连接结构的施工。其中,浇筑叠合层的现浇板体31混凝土前将从预制梁21顶部伸出的结构钢筋弯折。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叠合板3与沉箱预制体2的连接节点与上述有所区别,所述预制梁21的上端面与所述叠合板3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位于所述预制梁21竖向外周的上端且与所述预制梁21的上端面周向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筋23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231和第二段232,所述第一段231与所述第二段232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段231位于所述预制梁21内,所述第二段232位于所述叠合板3内。
具体地,所述叠合板3包括相互连接的现浇板体31和预制板22体,所述预制板22体沿所述现浇梁1的上端边沿与所述现浇梁1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板22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1的上端面平齐。
所述现浇板体3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覆盖所述预制板22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覆盖所述现浇梁1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上靠近所述预制梁21一端的侧面与所述预制梁21的外周面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板22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1的上端面具有重合,使得预制板22体与现浇梁1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避免预制板22体与现浇梁1之间出现缝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半预制沉箱的其它内容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现浇梁、沉箱预制体和叠合板,所述沉箱预制体呈开口向上的箱体状,所述现浇梁罩设于所述沉箱预制体的竖向外周且与所述沉箱预制体紧密连接,所述叠合板水平设置,所述叠合板位于所述现浇梁的上方且与所述现浇梁紧密连接,所述沉箱预制体的上部与所述叠合板固定且紧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箱预制体包括相互连接的预制梁和预制板,所述预制梁呈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预制板封闭所述预制梁底部一端的开口与所述预制梁紧密连接,所述现浇梁位于所述预制梁的竖向外周且与所述预制梁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梁的上部与所述叠合板固定且紧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内设有若干第一连接筋,所述预制梁的上部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叠合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紧密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筋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并插入所述叠合板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连接筋为所述沉箱预制体内的结构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与所述叠合板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预制梁竖向外周的上端且与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周向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筋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预制梁内,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叠合板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现浇板体和预制板体,所述预制板体沿所述现浇梁的上端边沿与所述现浇梁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板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平齐;
所述现浇板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覆盖所述预制板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覆盖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上靠近所述预制梁一端的侧面与所述预制梁的外周面紧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与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平齐,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各所述第一连接筋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沉箱预制体内,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叠合板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现浇板体和预制板体,所述预制板体沿所述现浇梁的上端边沿与所述现浇梁紧密连接,所述预制板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平齐;
所述现浇板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覆盖所述预制板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覆盖所述现浇梁和所述预制梁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板体靠近所述预制梁一端的侧面与所述预制梁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半预制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体的下底面与所述现浇梁的上端面具有重合。
CN202222035087.9U 2022-08-01 2022-08-01 一种半预制沉箱 Active CN217896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5087.9U CN217896731U (zh) 2022-08-01 2022-08-01 一种半预制沉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5087.9U CN217896731U (zh) 2022-08-01 2022-08-01 一种半预制沉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96731U true CN217896731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39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35087.9U Active CN217896731U (zh) 2022-08-01 2022-08-01 一种半预制沉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967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38552U (zh) 一种盆式叠合预制承台
CN214696113U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与叠合梁的连接结构
CN110939212A (zh)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
CN113027024A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楼盖构造及建造方法
CN107313507B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空心柱节点构造施工方法
CN213233111U (zh) 一种设pbl剪力键的钢管混凝土墩台连接结构
CN217896731U (zh) 一种半预制沉箱
CN113404054A (zh) 水泥土搅拌桩型、灌注桩型冠梁施工方法及冠梁系统
CN103758207A (zh) 一种整体式房屋的半预制半现浇式框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379438A (zh) 一种地下结构竖向临时支撑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7178149B (zh) 树杈形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497578U (zh) 一种明挖隧道预制桩墙叠合结构
CN218233483U (zh) 一种可拆卸式型钢换撑兼做侧墙脚手架支撑系统
CN214739012U (zh) 一种装配式双连梁组合剪力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CN112323776A (zh) 一种明挖隧道预制桩与预制衬砌的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552430B (zh) 一种钢管柱结构住宅
CN210597875U (zh) 一种交叉梁
CN210658451U (zh) 一种明挖法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
CN210976062U (zh) 一种装配式框架结构组合体系
CN112343038A (zh) 一种明挖隧道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281635A (zh) 一种新型轨道全装配式集成工业化体系
CN105019362A (zh) 短线匹配法预制梁的墩顶块
CN213952519U (zh) 一种预制剪力墙连接结构
CN205024603U (zh) 短线匹配法预制梁的墩顶块
CN214272076U (zh) 一种格构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