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7936U - 传送带式裂解炉 - Google Patents

传送带式裂解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7936U
CN217887936U CN202221876149.2U CN202221876149U CN217887936U CN 217887936 U CN217887936 U CN 217887936U CN 202221876149 U CN202221876149 U CN 202221876149U CN 217887936 U CN217887936 U CN 217887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furnace body
cracking
conveyor belt
pyroly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761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永奎
戴永珍
张瀚鹏
丁文江
朱悦
钱敬
殷杰
林仁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ishi Allo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ishi Allo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ishi Allo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ishi Allo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761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87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7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7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传送带式裂解炉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用于裂解纤维复合材料,包括:炉体和穿过所述炉体设置的传送带;裂解气抽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炉体上,用于抽出炉体内的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热解产生的裂解气体;气帘装置,设置在所述传送带的进出口处,所述气帘装置用于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并加热纤维复合材料。本申请中的传送带式热解炉,利用传送带输送纤维复合材料,并在输送过程中利用过热蒸汽对其加热,使其进行热解反应。这种方式可以连续进料和出料,省去了反复升温降温的过程,时间周期短,热量利用率高,并可连续化地回收纤维复合材料。

Description

传送带式裂解炉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材料回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
背景技术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模量高,耐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体育休闲、汽车、建筑及桥梁加固等领域。2018年,我国复合材料总产量为430万吨,预测在2023年将达到556万吨左右,已先后超过德国、日本居世界第2位。但随着国内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合理处理复合材料废弃物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现有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热固性树脂为主,在自然条件下不可以降解。废弃的玻璃钢风机叶片、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资源浪费。目前我国对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回收还没有进入工业化。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也仅日本、德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公司有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回收产业。
如今,行业内通常利用热解法对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回收。但现有的热解炉,通常是非连续的,即装料、热解、热解完成后开炉取出。这种升温热解、降温卸料的方式,热量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因此,亟需一种可以进行连续热解的热解炉。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
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用于裂解纤维复合材料,包括:
炉体和穿过所述炉体设置的传送带;
裂解气抽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炉体上,用于抽出炉体内的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热解产生的裂解气体;
气帘装置,设置在所述传送带的进出口处,所述气帘装置用于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并加热纤维复合材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传送带包括:
进料侧、出料侧和中央传送部;
所述中央传送部的支撑物料的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进料侧的部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
进料管道和出料管道,分别连接在所述炉体上;
所述传送带经所述进料管道进入所述炉体内,再经所述出料管道伸出炉体外;
所述进料管道与水平面具有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在10°至35°范围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气帘装置包括:
进气气帘机构,设置在所述进料管道内;
所述进气气帘机构包括若干个气帘喷头,所述气帘喷头向着所述传送带的所在方向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并加热所述纤维复合材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气帘喷头沿着所述传送带的运动方向被间隔设置成至少两排,且处于相邻的两排的所述气帘喷头的喷气方向彼此交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炉体内的裂解管道;
所述裂解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料管道和出料管道连接;
所述传送带穿过所述裂解管道,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在所述裂解管道内发生裂解;
所述裂解管道与炉体之间具有加热腔,所述裂解气抽气装置穿过所述加热腔与所述裂解管道连接。
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辅助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辅助加热装置包括:
热源进口,穿过所述炉体的外壁并与所述加热腔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腔通入高温气体以加热所述裂解管道;
热源出口,穿过所述炉体的外壁并与所述加热腔连接,用于排出所述高温气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还包括:
电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炉体的内壁并能加热至少部分所述裂解管道;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裂解管道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加热组件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裂解气抽气装置包括:
裂解气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与所述裂解管道连通,用于释放裂解气体;
压力控制器,与所述裂解气体出口连接,并通过控制所述裂解气体出口的气体流量以调节所述裂解管道内的气压。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压力控制器包括:
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裂解管道内并检测所述裂解管道内的压力;
风机,与所述压力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风机对着所述裂解气体出口设置;
泄压管道,连接在所述裂解气体出口上,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泄压管道内,且所述风机的吹风方向朝着所述裂解气体出口的所在方向;
单向阀,设置在所述泄压管道内。
本申请中的传送带式热解炉,利用传送带输送纤维复合材料,并在输送过程中利用过热蒸汽对其加热,使其进行热解反应。这种方式可以连续进料和出料,省去了反复升温降温的过程,时间周期短,热量利用率高,并可连续化地回收纤维复合材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下面将对相关的附图做出简单介绍。可以理解,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用于示意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本文中未提及的许多其他的技术特征和连接关系等。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裂解气抽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气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
1、炉体;11、进料管道;12、出料管道;13、裂解管道;2、传送带;21、进料侧;22、出料侧;23、中央传送部;3、裂解气抽气装置;4、气帘装置;41、进气气帘机构;42、气帘喷头;5、加热腔;51、热源进口;52、热源出口;6、电加热组件;7、裂解气体出口;8、风机;9、泄压管道;10、单向阀;15、水冷装置;16、防外泄管道;17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在现有技术中,行业内通常利用热解法对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回收。但现有的热解炉,通常是非连续的,即装料、热解、热解完成后开炉取出。这种升温热解、降温卸料的方式,热量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送带式热解炉,以便于大规模、连续化、低成本、低能耗地回收纤维复合材料。
实施方式一
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如图1所示,该传送带式裂解炉,用于裂解纤维复合材料,包括:
炉体1和穿过所述炉体1设置的传送带2;
裂解气抽气装置3,设置在所述炉体1上,用于抽出炉体1内的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热解产生的裂解气体;
气帘装置4,设置在所述传送带2的进出口处,所述气帘装置4用于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并加热纤维复合材料。
本申请中的炉体1作为该传送带式裂解炉的框架结构,一方面为各个部位提供安装位置;另一方面,还作为热解反应的反应腔,用于将热解反应与外界隔离,为热解反应提供独立的反应场所,以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炉体1可以设置为卧式结构,底部设置有各种支撑梁、支撑柱等各种用于支撑炉体1的支撑构件。另外,本申请中的炉体1可以在外部包裹保温材料,避免内部热量流失,降低能源损耗,还可以隔绝内部热量,避免因意外触碰导致工作人员烫伤。
传送带2,由驱动机构驱动运作。需要处理的纤维复合材料放置在传送带2上,并由传送带2带动从炉体1的进口处进入炉体1内,并从炉体1的出口处排出。当纤维复合材料位于炉体1内部时,进行热解反应;且当反应终止时,纤维复合材料从炉体1的出口处排出。在实际实用过程中,不同的纤维复合材料,热解反应完全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纤维复合材料的种类来调节传送带2的移动速度,以调整纤维复合材料的反应时间,以确保其反应完全。
纤维复合材料被传送带2输送时需要从炉体1的一侧进入并从另一侧离开。因此,炉体1的两侧与传送带2对应的位置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供传送带2以及放置在传送带2上的纤维复合材料通过。由于存在上述空隙,使得炉体1并不能完全密封。炉体1外的空气可能从这些空隙进入炉体1内部影响炉体1内热解反应的进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传送带2的进出口处设置有气帘装置4。该气帘装置4用于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
该气帘,实质上是属于空气幕的一种,是由喷出的高速气体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气流屏障。这种由高速气流形成的气流屏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炉体1内外空间相互隔绝,不但可以阻止炉体1内部气体外泄至外界,而且也可以阻止外界气体进入炉体1内部,避免氧化性的气体影响热解反应。此外,通过所设置的气流屏障,可以隔绝炉体1内外气体的流动,有效地降低炉体1内外气体之间的热交换,从而有效避免炉体1内部热量的流失。
裂解气抽气装置3,用于抽出炉体1内的纤维复合材料热解产生的裂解气体。需要说明的是,该裂解气抽气装置3,一方面用于抽取炉体1内部的裂解气体;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控制抽取裂解气体的气体流量以调整炉体1内的气压,使得炉体1内部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即炉体1内部处于负压状态)。这样,炉体1内部的气压小于大气压,位于炉体1内部的气体很难外泄到外界,从而能够避免造成浪费。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帘装置4,通过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还利用过热蒸汽对进入炉体1内的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加热。
具体地,该气帘装置4设置在传送带2的进出口。在本实施例中,该气帘装置4包括两个,分别位于炉体1的进出口的位置,分别对应传送带2的进出口。当纤维复合材料经过气帘装置4时,会被气帘装置4释放的过热蒸汽加热。此外,由于炉体1内部的气压小于大气压,炉体1进出口两侧的气帘装置4,其释放的过热蒸汽会在气压的作用下被吸入至炉体1内部。具体地,位于炉体1进口处的气帘装置4释放的过热蒸汽在气压的作用下沿纤维复合材料的移动方向进入炉体1内部;位于炉体1出口处的气帘装置4释放的过热蒸汽在气压的作用下逆着纤维复合材料的移动方向进入炉体1内部。
过热蒸汽在进入炉体1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对炉体1以及位于炉体1内的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加热。而裂解气抽气装置3,则将进入炉体1内部多余的过热蒸汽以及炉体1内部因热解反应产生的裂解气体从炉体1内向外抽出,使炉内保持负压。抽出的气体可以被循坏利用。例如,可以将裂解气体分离后,循环利用过热蒸汽。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裂解气抽气装置3的气体流量,使得气帘装置4释放的过热蒸汽可以被吸入炉体1内部,防止过热蒸汽外泄到外界,降低过热蒸汽的损耗。此外,过热蒸汽既可以由气帘装置4释放出来形成气帘以隔绝外界空气进入炉体1内部,避免影响炉体1内部的热解反应;也可以作为加热源以加热炉体1以及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方式,能够对过热蒸汽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过热蒸汽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另外,热解反应通常是在缺氧环境下进行的。因此,该过热蒸汽可以为无氧或微氧、常压且高温的过热蒸汽。这种过热蒸汽可以作为纤维复合材料的加热热源以及纤维复合材料热解反应的无氧或微氧保护介质,对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无氧保护和加热。具体地,该过热蒸汽可以通过加热水产生饱和蒸汽,再将饱和蒸汽进一步加热得到。在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解回收时,该过热蒸汽具体可以为含氧量小于0.3%、常压、400℃-700℃的过热蒸汽。
本申请中的传送带2式热解炉,利用传送带2输送纤维复合材料,并在输送过程中利用过热蒸汽对其加热,使其进行热解反应。这种方式可以连续进料和出料,省去了反复升温降温的过程,时间周期短,热量利用率高,并可连续化地回收纤维复合材料。
实施方式二
该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主要的改进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传送带2包括:
进料侧21、出料侧22和中央传送部23;
所述中央传送部23的支撑物料的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进料侧21的部位。
其中,进料侧21和出料侧22分别对应地位于炉体1的两侧,而中央传送部23则位于炉体1内部。
气帘装置4释放的过热蒸汽,温度较高。根据热气上升的原理,过热蒸汽在释放后,首先以释放时的初始速度向下移动,并在接触到传送带2后,向上移动。且由于炉体1内部气压小于大气压的原因,过热蒸汽在接触到传送带2后的移动方向是朝炉体1倾斜向上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央传送部23的支撑物料的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进料侧21的部位。通过这样的设置,传送带2在输送纤维复合材料的时候,纤维复合材料的移动路径是朝向炉体1倾斜向上的,与过热蒸汽的移动路径相重合,可以提高过热蒸汽的利用率,保证气帘的屏蔽效果。
由于气帘装置4设置在炉体1外,因此气帘装置4释放的过热蒸汽将在炉体1外释放。为了避免气帘装置4释放的过热蒸汽在炉体1外逸散,从而减少过热蒸汽的损耗,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该传送带式裂解炉,还包括:
进料管道11和出料管道12,分别连接在所述炉体1上;
所述传送带2经所述进料管道11进入所述炉体1内,再经所述出料管道12伸出炉体1外。
其中,进料管道11和出料管道12分别对应着传送带2的送料侧和出料侧22,而气帘装置4则对应地设置在进料管道11和出料管道12内。
这里以进料管道1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进料管道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其中一个开口用于与炉体1连通,另一个开口用于供传送带2进入进料管道11内部,并通过进料管道11另一侧的开口进入炉体1内部。而气帘装置4则设置在进料管道11内,气帘装置4释放过热蒸汽所形成的气帘位于进料管道11内。通过利用进料管道11包裹进料侧21以及气帘,将气帘释放的过热蒸汽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过热蒸汽在外界逸散,减少过热蒸汽的损耗。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管道11与水平面具有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在10°至35°范围内。
从上得知,所述中央传送部23的支撑物料的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进料侧21的部位。这样一来,进料侧21整体向上倾斜,即进料侧21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由于进料管道11是对应着进料侧21设置的,因此进料管道11的倾斜角度与进料侧21是相对应的。进料侧2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进料管道11与水平面的夹角(即第一夹角)。
纤维复合材料的移动路径(即进料侧21的输送路径)是朝向炉体1倾斜向上的,与过热蒸汽的移动路径相同。而过热蒸汽的移动路径,一方面与过热蒸汽的温度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炉体1内部的气压有关。
由于过热蒸汽用于加热纤维复合材料以使其进行热解反应,而不同种类的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热解反应的温度也是不一样的。过热蒸汽的温度由纤维复合材料的种类来确定,即在对同一种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回收处理时,过热蒸汽的温度是固定的。因此,对同一种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回收处理时,过热蒸汽的移动路径可以由炉体1内部的气压决定。
在该传送带式裂解炉中,炉体1内部的气压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裂解气抽气装置3的气体流量;2、炉体1内热解反应产生的裂解气总量;3、过热蒸汽的流量。在进行热解反应时,炉体1内热解反应的裂解气总量是恒定的。因此在需要保持炉体1内部气压在一定范围内时,过热蒸汽的流量越大,裂解气抽气装置3的气体流量越大。而气帘装置4产生的气帘的隔绝效果与过热蒸汽的流量成正比,即过热蒸汽流量越大,气帘的隔绝效果越好。
因此,在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经过申请人的多次实验调整,所述第一夹角在10°至35°范围内为最佳。这时,纤维复合材料的移动路径与过热蒸汽的移动路径相重合,过热蒸汽的流量较小,气帘的隔绝效果较好,在能够满足纤维复合材料热解反应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节省过热蒸汽的用量,避免浪费,节省能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结合所示,所述气帘装置4包括,进气气帘机构41,设置在所述进料管道11内;
所述进气气帘机构41包括若干个气帘喷头42,所述气帘喷头42向着所述传送带2的所在方向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并加热所述纤维复合材料。
具体地,多个气帘喷头42沿传送带2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列,且排列方向与传送带2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而且为了保证气帘的隔绝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气帘喷头42沿着传送带的运动方向被间隔设置成至少两排,且处于相邻的两排的气帘喷头42的喷气方向彼此交错。
需要说明的是,气帘喷头42的喷气方向彼此交错,意味着其方向的延长线存在夹角。通过喷出方向朝向炉体1一侧的气帘组,能够更好地隔绝炉体1内部气体,防止炉体1内部气体泄漏到外界;而反之,通过喷出方向朝向外界一侧的气帘组则可以更好地隔绝外界空气,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炉体内部1。
此外,为了进一步地避免过热蒸汽以及炉体1内部的裂解气体外泄,进料管道11上靠近外界且位于气帘机构的一侧还设置有防外泄管道16。该防外泄管道设置有阀门17,并连接裂解气抽气装置3或其他负压产生装置。当出现过热蒸汽或者裂解气体外泄现象时,可以打开阀门17,并通过防外泄管道16进行抽气,避免裂解气体以及过热蒸汽发生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气帘装置4还可以包括出气气帘机构,设置在出料管道12内,其具体结构可以与进气气帘机构41相似或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出料管道12内设置水冷装置15,用于冷却热解完成的纤维,降低纤维温度使其可以直接进行氧化。具体地,该水冷装置15可以包括冷却管,该冷却管环绕或是介入出料管道12内,从而能够吸收热解后的纤维的热量。通过对纤维进行冷却,可以防止在残碳的氧化过程中纤维本身发生燃烧,使除碳反应更精准。
实施方式三
在实施方式二的使用过程中,申请人发现,过热蒸汽在炉体1外释放,会与外界空气接触,影响过热蒸汽的温度,在进入炉体1后,可能会导致炉体1内部温度未达设定温度,影响炉体1内部热解反应的进行。
有鉴于此,本申请还公开了第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基于实施方式二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该传送带式裂解炉,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炉体1内的裂解管道13;
所述裂解管道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料管道11和出料管道12连接;
所述传送带2穿过所述裂解管道13,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在所述裂解管道13内发生裂解;
所述裂解管道13与炉体1之间具有加热腔5,所述裂解气抽气装置3穿过所述加热腔5与所述裂解管道13连接。
所述加热腔5内设置有辅助加热装置。
其中,裂解管道13位于炉体1内部,并与传送带2的中央传送部23相对应,作为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热解反应的裂解腔。纤维复合材料在传送带2的输送作用下,通过进料管道11进入位于炉体1内部的裂解管道13内,并在裂解管道13内进行热解反应,随后从炉体1另一端的出料管道12排出。
纤维复合材料在炉体1内部的裂解管道13内进行热解反应的过程中,设置在加热腔5内的辅助加热装置可以在裂解管道13外部对裂解管道13进行加热,进而对裂解管道13内部的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加热。在过热蒸汽作为主要热源的基础上,辅助加热装置可以作为辅助热源对纤维复合材料进行辅助加热,以确保裂解管道13内部温度达到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热解反应的设定温度,确保热解反应正常进行。
具体地,所述辅助加热装置包括:
热源进口51,穿过所述炉体1的外壁并与所述加热腔5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腔5通入高温气体以加热所述裂解管道13;
热源出口52,穿过所述炉体1的外壁并与所述加热腔5连接,用于排出所述高温气体。
通过热源进口51和热源出口52的设置,使得加热腔5内流通高温气体,利用高温气体对裂解管道13进行辅助加热。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电加热组件6,设于所述炉体1的内壁并能加热至少部分所述裂解管道13;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裂解管道13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加热组件6通讯连接。
具体地,电加热组件6可以设置有多个,分别炉体1内部的多个区域内,分别对应一部分裂解管道13,以将裂解管道13分成多个温控区域。每一个电加热组件6分别对应一个温控区域,而温度传感器,则是分别设置在每一个温控区域内,用于测量对应的温控区域内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各个温控区域的温度,并根据需要,通过电加热组件6对其相应的温控区域加热,以更好地确保裂解管道13内部温度均匀,实现局部区域温度调控。
同一成分,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的热解反应,得出的裂解气体是不同的。此外,不同成分,进行热解反应的温度也是不同的。基于上述两点,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点加热组件对局部区域进行温度调控,可以对热解反应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如控制热解反应产生的裂解气体的种类、控制进行热解反应的成分。
实施方式四
该实施方式是基于实施方式三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1和图2结合所示,该传送带式裂解炉,所述裂解气抽气装置3包括:
裂解气体出口7,设置在所述炉体1上,与所述裂解管道13连通,用于释放裂解气体;
压力控制器,与所述裂解气体出口7连接,并通过控制所述裂解气体出口7的气体流量以调节所述裂解管道13内的气压。
该压力控制器用于控制裂解气体出口7的气体流量以调节裂解管道13内的压力,使得裂解管道13内部压力小于大气压,裂解管道13内部处于微负压的状态。由于裂解管道13内部处于微负压的状态,裂解管道13内部的压力小于大气压,位于裂解管道13内部的裂解气体很难外泄到外界,从而能够防止污染和浪费,并保证生产安全。裂解管道13内部的压力主要受注入裂解管道13内部的过热蒸汽以及热解反应产生的裂解气体影响,因此,只要确保裂解气体出口7的气体流量大于过热蒸汽的气体流量以及单位时间内热解反应产生的裂解气体的总量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控制器包括:
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裂解管道13内并检测所述裂解管道13内的压力;
风机8,与所述压力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风机8对着所述裂解气体出口7设置;
泄压管道9,连接在所述裂解气体出口7上,所述风机8安装在所述泄压管道9内,且所述风机8的吹风方向朝着所述裂解气体出口7的所在方向;
单向阀10,设置在所述泄压管道9内。
其中,风机8设置在裂解气体出口7内,且朝裂解管道13外吹。利用设置在裂解管道13内的压力传感器检测裂解管道13内的压力,并将检测到的裂解管道13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控制风气的转速,以控制裂解气体出口7的气体流量,进而调节裂解管道13内的压力,使得裂解管道13内的压力略小于外界压力,从而使裂解管道13内处于微负压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该泄压管道9可以为裂解管道13内的气体输送至其他位置的输送管道,也可以为并联在该输送管道一侧的旁路管道。该旁路管道可以连接在一个临时的气体存放设备内。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泄压管道9是输送管道,用于将反应产生的气体输送至其他位置,风机8直接设置在该输送管道内。
另外,单向阀10的气体流通方向,为从裂解管道13内向外输送的方向,既能保证向外输送裂解管道13内的气体的顺利进行,也能避免因气压原因向裂解管道13内反向输送气体所引发的炉内压力过高的问题。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传送带式裂解炉,用于裂解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体和穿过所述炉体设置的传送带;
裂解气抽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炉体上,用于抽出炉体内的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热解产生的裂解气体;
气帘装置,设置在所述传送带的进出口处,所述气帘装置用于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并加热纤维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包括:
进料侧、出料侧和中央传送部;
所述中央传送部的支撑物料的部位的高度大于所述进料侧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料管道和出料管道,分别连接在所述炉体上;
所述传送带经所述进料管道进入所述炉体内,再经所述出料管道伸出炉体外;
所述进料管道与水平面具有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在10°至35°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装置包括:
进气气帘机构,设置在所述进料管道内;
所述进气气帘机构包括若干个气帘喷头,所述气帘喷头向着所述传送带的所在方向释放过热蒸汽以产生气帘并加热所述纤维复合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帘喷头沿着所述传送带的运动方向被间隔设置成至少两排,且处于相邻的两排的所述气帘喷头的喷气方向彼此交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炉体内的裂解管道;
所述裂解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料管道和出料管道连接;
所述传送带穿过所述裂解管道,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在所述裂解管道内发生裂解;
所述裂解管道与炉体之间具有加热腔,所述裂解气抽气装置穿过所述加热腔与所述裂解管道连接;
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辅助加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加热装置包括:
热源进口,穿过所述炉体的外壁并与所述加热腔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腔通入高温气体以加热所述裂解管道;
热源出口,穿过所述炉体的外壁并与所述加热腔连接,用于排出所述高温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还包括:
电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炉体的内壁并能加热至少部分所述裂解管道;
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裂解管道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加热组件通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裂解气抽气装置包括:
裂解气体出口,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与所述裂解管道连通,用于释放裂解气体;
压力控制器,与所述裂解气体出口连接,并通过控制所述裂解气体出口的气体流量以调节所述裂解管道内的气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带式裂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器包括:
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裂解管道内并检测所述裂解管道内的压力;
风机,与所述压力传感器通信连接,所述风机对着所述裂解气体出口设置;
泄压管道,连接在所述裂解气体出口上,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泄压管道内,且所述风机的吹风方向朝着所述裂解气体出口的所在方向;
单向阀,设置在所述泄压管道内。
CN202221876149.2U 2022-07-19 2022-07-19 传送带式裂解炉 Active CN217887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6149.2U CN217887936U (zh) 2022-07-19 2022-07-19 传送带式裂解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6149.2U CN217887936U (zh) 2022-07-19 2022-07-19 传送带式裂解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7936U true CN217887936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36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76149.2U Active CN217887936U (zh) 2022-07-19 2022-07-19 传送带式裂解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879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9346B (zh) 一种利用余热产生高温循环空气的污泥烘干及处理系统
CN102432914B (zh) 玻璃钢分解回收方法及回收设备
CN217887936U (zh) 传送带式裂解炉
CN115041103A (zh) 传送带式裂解炉
CN115234920A (zh)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续回收系统
CN115532212A (zh) 传送带式除碳炉
CN116511221A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拉挤板的回收方法
CN108908971A (zh) 无溶剂环保硅橡胶玻璃纤维软管的制造方法
CN103087740A (zh) 一种基于蓄热式燃气辐射管加热的小颗粒油页岩干馏系统
CN202246511U (zh) 玻璃钢分解回收设备
CN217888020U (zh) 传送带式除碳炉
CN116396767A (zh) 一种连续式有机固废碳化炉及其使用方法
CN115681983A (zh) 一种风电叶片玻璃纤维束的热解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02730951B (zh) 超薄钢化玻璃生产线专用玻璃钢化炉及加热方法
CN102338366A (zh) 一种焦炉烟气余热回收的方法
CN217535917U (zh) 绞龙式连续热解炉
CN202109741U (zh) 一种利用余热产生高温循环空气的污泥烘干及处理系统
CN117285948A (zh) 绞龙式连续热解炉
CN220555669U (zh) 钢化玻璃加工用加热装置
CN205317006U (zh) 一种高效工业热回收节能装置
CN206970532U (zh) 一种油泥砂热解工艺的节能环保设备
CN102589309A (zh) 窑炉余热利用节能工艺及装置
CN115055491B (zh)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续回收系统
KR100724722B1 (ko) 유리제품의 대기압 유기열분해 연소장치
JP7402676B2 (ja)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加熱処理物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