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73754U - 转轴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转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73754U
CN217873754U CN202221146015.5U CN202221146015U CN217873754U CN 217873754 U CN217873754 U CN 217873754U CN 202221146015 U CN202221146015 U CN 202221146015U CN 217873754 U CN217873754 U CN 2178737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adjusting
piece
rotating shaf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460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eery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eery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eery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eery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460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737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73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737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轴结构,该转轴结构包括:轴主体以及轴心组件,轴心组件与转轴主体配合连接,轴心组件包括调节件、弹性件以及驱动件,调节件以及弹性件设置于转轴主体内部,驱动件设置于转轴主体外侧;调节件的一端与弹性件连接,调节件的另一端与转轴主体的侧壁内侧对应配合连接;弹性件背向调节件的一端抵接于转轴主体的另一侧壁内侧;驱动件设置于转轴主体配合有调节件的侧壁外侧,并且,驱动件的一端贯穿该侧壁并抵接于调节件的端面。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通过设置轴心组件对转轴主体的先对旋转角度进行调节以及锁定,调节件能够与第一壳体配合,当调节件与第一壳体配合连接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处于锁定状态。

Description

转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链接产品零部主件必须用到的、用于转动工作中既承受弯矩又承受扭矩的轴称为转轴。常见的转轴有:手机转轴(翻盖或旋转屏手机);笔记本电脑转轴;便携式DVD转轴;LED台灯转轴;LCD显示屏转轴;GPS等车载支架转轴等等。同样,在电子产品支架产品中,转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然而,在现有的支架用转轴中,为了调整支架的使用角度,转轴一般采用阻尼式的转轴结构,这类转轴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意外转动以及支撑力不足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转轴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支撑力不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转轴结构。
一种转轴结构,该转轴结构包括转轴主体以及轴心组件,轴心组件与转轴主体配合连接,转轴主体能够以轴心组件为轴进行预设角度的调节摆动。
轴心组件包括调节件、弹性件以及驱动件,调节件以及弹性件设置于转轴主体内部,驱动件设置于转轴主体外侧;调节件的一端与弹性件的一端连接,调节件的另一端与转轴主体的侧壁内侧对应配合连接;弹性件背向调节件的一端抵接于转轴主体的另一侧壁内侧;驱动件设置于转轴主体配合有调节件的侧壁外侧,并且,驱动件的一端贯穿该侧壁并抵接于调节件的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当驱动件朝向调节件一侧移动时,调节件朝向弹性件一侧移动并压缩弹性件,此时调节件与转轴主体侧壁内侧脱离配合,转轴主体能够相对调节件进行调节摆动至预设角度;完成角度调节后,驱动组件复位,弹性件回弹,从而将调节件朝向驱动件一侧推动,以此使得调节件与转轴主体侧壁内侧再次配合,进而完成转轴结构的转动调节以及锁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调节件具有调节部以及收容部,调节部设置于调节件的一端,收容部背向调节部设置于调节件的另一端,收容部收容弹性件的一端,调节部背向弹性件的一侧端面能够与对应的转轴主体侧壁内侧配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转轴主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其中,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依序堆叠连接,并且,第一壳体的一侧表面与第二壳体的一侧表面对应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调节件以及弹性件设置于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之间,调节部的一端面与第一壳体的侧壁内侧抵接配合,调节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的内侧表面连接,弹性件背向调节件的一端与第二壳体的侧壁内侧对应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定位部以及若干通孔,定位部设置于第一壳体朝向调节件的一侧表面,并且,定位部与调节部对应配合;若干通孔对应驱动件设置于第一壳体背向调节件的一侧表面,并且,若干通孔贯穿第一壳体并由定位部内侧连通第一壳体的两侧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当弹性件舒张时,调节部与定位部配合连接,驱动件对应贯穿若干通孔抵接于调节件表面;当驱动件朝向调节件推动并压缩弹性件时,调节部与定位部脱离配合,操作者转动第一壳体从而调节定位部与调节部的对应位置后,驱动件复位使得调节件与定位件在新的结合位点中重新配合连接,以此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角度的调节以及锁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壳体具有收容腔,收容腔设置于第二壳体朝向弹性件的一侧表面,并且,收容腔能够将弹性件以及调节件依序收容于内部,收容腔的侧壁端面与第一壳体对应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调节件的外侧表面与收容腔的内壁表面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轴心组件还包括连接轴以及锁紧件,连接轴依序贯穿第二壳体、弹性件、调节件、第一壳体以及驱动件的几何中心,并且,连接轴的侧表面分别与第二壳体、弹性件、调节件、第一壳体以及驱动件连接;锁紧件设置于驱动件背向第一壳体的一侧,锁紧件背向驱动件的一端与驱动件的表面抵接,锁紧件朝向驱动件的一端收容于驱动件内部并配合锁紧连接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壳体、弹性件、调节件、第一壳体以及驱动件的几何中心均设置有轴孔;连接轴依序贯穿若干轴孔,并且,连接轴的侧表面分别与若干轴孔的内壁表面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转轴主体还包括第三壳体,第三壳体设置于第二壳体背向第一壳体的一侧,并且,第三壳体的侧表面与第二壳体背向第一壳体的一侧表面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壳体的几何中心对应连接轴设置有轴孔,连接轴贯穿第三壳体的轴孔,从而将第三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一壳体依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的轴孔内壁具有内螺纹,连接轴的侧表面对应内螺纹设置有外螺纹,连接轴贯穿第一壳体的轴孔时,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转轴主体还包括第四壳体,第四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背向第二壳体的一侧,并且,第四壳体罩设于驱动件的外侧并连接第一壳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转轴结构通过设置轴心组件对转轴主体的先对旋转角度进行调节以及锁定。其中,调节件能够与第一壳体配合,当调节件与第一壳体配合连接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处于锁定状态;驱动件能够用于推动调节件移动并压缩弹性件,从而使得调节件与第一壳体脱离配合,此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解除锁定,从而使得二者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能够进行调整,完成调整后,驱动组件复位,弹性件回弹推动调节件与第一壳体在新的结合位点重新配合,进而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重新进入锁定状态,以此实现转轴旋转角度的调节与锁定而有效避免转轴意外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转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转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转轴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转轴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解除,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解除。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转轴结构,该转轴结构包括转轴主体1以及轴心组件2,轴心组件2与转轴主体1配合连接,转轴主体1能够以轴心组件2为轴进行预设角度的调节摆动。
请参阅图1至图4,具体的,轴心组件2包括调节件21、弹性件22以及驱动件23,其中,调节件21以及弹性件22设置于转轴主体1内部,驱动件23设置于转轴主体1外侧;调节件21的一端与弹性件22的一端连接,调节件21的另一端与转轴主体1的侧壁内侧对应配合连接;弹性件22背向调节件21的一端抵接于转轴主体1的另一侧壁内侧;驱动件23设置于转轴主体1配合有调节件21的侧壁外侧,并且,驱动件23的一端贯穿该侧壁并抵接于调节件21的端面。当驱动件23朝向调节件21一侧移动时,调节件21朝向弹性件22一侧移动并压缩弹性件22,此时调节件21与转轴主体1侧壁内侧脱离配合,转轴主体1能够相对调节件21进行调节摆动至预设角度;完成角度调节后,驱动组件复位,弹性件22回弹,从而将调节件21朝向驱动件23一侧推动,以此使得调节件21与转轴主体1侧壁内侧再次配合,进而完成转轴结构的转动调节以及锁定。
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的,调节件21具有调节部211以及收容部212,调节部211设置于调节件21的一端,收容部212背向调节部211设置于调节件21的另一端。具体的,弹性件22的一端收容于收容部212内,调节部211背向弹性件22的一侧端面能够与对应的转轴主体1侧壁内侧配合连接。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节部211与转轴主体1配合,转轴主体1与调节部211之间能够保持锁定;而收容部212则能够使得弹性件22的伸缩行程更加稳定,从而有效避免弹性件22弯折而影响调节件21功能的正常运行。
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的,转轴主体1包括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其中,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依序堆叠连接,并且,第一壳体11的一侧表面与第二壳体12的一侧表面对应配合。具体的,调节件21以及弹性件22设置于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之间,调节部211的一端面与第一壳体11的侧壁内侧抵接配合,调节件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壳体12的侧壁内侧,从而使得调节部211与第一壳体11配合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能够进入锁定状态,以此限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相对转动;弹性件22背向调节件21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的侧壁内侧对应抵接,调节件21朝向第二壳体12移动时,弹性件22压缩,调节件21于第一壳体11脱离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解除锁定,进而进入可旋转调节的状态。
请参阅图1至图4,具体的,第一壳体11具有定位部111以及若干通孔112,定位部111设置于第一壳体11朝向调节件21的一侧表面,并且,定位部111与调节部211对应配合;若干通孔112对应驱动件23设置于第一壳体11背向调节件21的一侧表面,并且,若干通孔112贯穿第一壳体11并由定位部111内侧连通第一壳体11的两侧表面。具体的,当弹性件22舒张时,调节部211与定位部111配合连接,驱动件23对应贯穿若干通孔112抵接于调节件21表面;当驱动件23朝向调节件21推动并压缩弹性件22时,调节部211与定位部111脱离配合,操作者转动第一壳体11从而调节定位部111与调节部211的对应位置后,驱动件23复位使得调节件21与定位件在新的结合位点中重新配合连接,以此实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角度的调节以及锁定。
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的,第二壳体12具有收容腔121,收容腔121设置于第二壳体12朝向弹性件22的一侧表面,并且,收容腔121能够将弹性件22以及调节件21依序收容于内部,收容腔121的侧壁端面与第一壳体11对应抵接。具体的,调节件21的外侧表面与收容腔121的内壁表面固定连接。当调节件21与第一壳体11配合连接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能够保持锁定状态,当调节件21朝向收容腔121底壁移动并与第一壳体11脱离配合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能够进行转动调节。
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的,轴心组件2还包括连接轴24以及锁紧件25,连接轴24依序贯穿第二壳体12、弹性件22、调节件21、第一壳体11以及驱动件23的几何中心,并且,连接轴24的侧表面分别与第二壳体12、弹性件22、调节件21、第一壳体11以及驱动件23连接;锁紧件25设置于驱动件23背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锁紧件25背向驱动件23的一端与驱动件23的表面抵接,锁紧件25朝向驱动件23的一端收容于驱动件23内部并配合锁紧连接轴24。具体的,第二壳体12、弹性件22、调节件21、第一壳体11以及驱动件23的几何中心均设置有轴孔100;连接轴24依序贯穿若干轴孔100,并且,连接轴24的侧表面分别与若干轴孔100的内壁表面滑动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轴心组件2以及转轴主体1均能够以连接轴24连接,并以连接轴24为轴心进行转动,而锁紧件25能够确保转轴结构的整体性。
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的,转轴主体1还包括第三壳体13,第三壳体13设置于第二壳体12背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并且,第三壳体13的侧表面与第二壳体12背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表面连接。具体的,第三壳体13的几何中心对应连接轴24设置有轴孔100,连接轴24贯穿第三壳体13的轴孔100,从而将第三壳体13、第二壳体12以及第一壳体11依序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壳体13与第一壳体11相对固定连接,以此使得第一壳体11与第三壳体13能够将第二壳体12夹持于其中,从而有效提升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转动稳定性以及平顺性,同时,第二壳体12与第三壳体13之间的连接能够有效提升转轴主体1的结构强度。
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1的轴孔100内壁具有内螺纹,连接轴24的侧表面对应内螺纹设置有外螺纹,连接轴24贯穿第一壳体11的轴孔100时,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轴24与第一壳体11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从而限制第一壳体11相对连接轴24侧表面进行轴向位移,进而有效提升第一壳体11相对于第二壳体12以及第三壳体13之间的安装稳定性以及转动稳定性。
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的,转轴主体1还包括第四壳体14,第四壳体14设置于第一壳体11背向第二壳体12的一侧,并且,第四壳体14罩设于驱动件23的外侧并连接第一壳体11,从而避免锁紧件25有驱动件23的轴孔100中脱落遗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转轴结构通过设置轴心组件对转轴主体的先对旋转角度进行调节以及锁定。其中,调节件能够与第一壳体配合,当调节件与第一壳体配合连接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处于锁定状态;驱动件能够用于推动调节件移动并压缩弹性件,从而使得调节件与第一壳体脱离配合,此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解除锁定,从而使得二者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能够进行调整,完成调整后,驱动组件复位,弹性件回弹推动调节件与第一壳体在新的结合位点重新配合,进而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重新进入锁定状态,以此实现转轴旋转角度的调节与锁定而有效避免转轴意外转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主体以及轴心组件,所述轴心组件与所述转轴主体配合连接,所述转轴主体能够以所述轴心组件为轴进行预设角度的调节摆动;
所述轴心组件包括调节件、弹性件以及驱动件,所述调节件以及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转轴主体内部,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转轴主体外侧;所述调节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轴主体的侧壁内侧对应配合连接;所述弹性件背向所述调节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转轴主体的另一侧壁内侧;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转轴主体配合有所述调节件的侧壁外侧,并且,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贯穿该侧壁并抵接于所述调节件的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具有调节部以及收容部,所述调节部设置于所述调节件的一端,所述收容部背向所述调节部设置于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所述收容部收容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所述调节部背向所述弹性件的一侧端面能够与对应的所述转轴主体侧壁内侧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主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依序堆叠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表面对应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以及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调节部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内侧抵接配合,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弹性件背向所述调节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内侧对应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定位部以及若干通孔,所述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调节件的一侧表面,并且,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调节部对应配合;若干所述通孔对应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背向所述调节件的一侧表面,并且,若干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壳体并由所述定位部内侧连通所述第一壳体的两侧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弹性件的一侧表面,并且,所述收容腔能够将所述弹性件以及所述调节件依序收容于内部,所述收容腔的侧壁端面与所述第一壳体对应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的外侧表面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表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心组件还包括连接轴以及锁紧件,所述连接轴依序贯穿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弹性件、所述调节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驱动件的几何中心,并且,所述连接轴的侧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弹性件、所述调节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锁紧件设置于所述驱动件背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锁紧件背向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的表面抵接,所述锁紧件朝向所述驱动件的一端收容于所述驱动件内部并配合锁紧所述连接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弹性件、所述调节件、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驱动件的几何中心均设置有轴孔;所述连接轴依序贯穿若干所述轴孔,并且,所述连接轴的侧表面分别与若干所述轴孔的内壁表面滑动连接。
CN202221146015.5U 2022-05-13 2022-05-13 转轴结构 Active CN2178737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46015.5U CN217873754U (zh) 2022-05-13 2022-05-13 转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46015.5U CN217873754U (zh) 2022-05-13 2022-05-13 转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73754U true CN217873754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89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46015.5U Active CN217873754U (zh) 2022-05-13 2022-05-13 转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737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21646B1 (en) Rotating part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CN217873754U (zh) 转轴结构
CN211979398U (zh) 一种镜头连接装置
CN214617469U (zh) 一种转动机构、智能终端支架及智能终端
CN115076565B (zh) 一种支撑脚能多角度展开的三脚架
CN215956485U (zh) 一种立式摄像装置
CN213989400U (zh) 一种动力电池上下连接器快速锁扣固定结构
CN110953240B (zh) 一种适合单手操作的枢纽器
CN213332034U (zh) 一种多角度定位转轴
CN215058839U (zh) 一种新型笔记本转轴组件
CN114179013A (zh) 一种同轴定位装置
CN214092705U (zh) 一种扭力可调转轴及电子设备
CN213145919U (zh) 一种具有旋转功能的底座及摄像设备
CN216768078U (zh) 一种阻尼转轴和折叠机壳
CN215257364U (zh) 一种异向异值阻尼装置及电动伸缩机构
CN217001347U (zh) 合页及门
CN216046511U (zh) 具有摄像头的设备
CN215764255U (zh) 一种能用于展平打开的便携电子终端的运动机构
CN114754062A (zh) 转动机构、智能终端支架及智能终端
CN218085054U (zh)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CN214315341U (zh) 连接装置和手机保护罩
CN215215564U (zh) 一种电子显示屏支架无线充电底座
CN218718157U (zh) 一种实现双侧自锁的转轴机构
CN213712575U (zh) 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新型平板显示装置
CN212529504U (zh) 用于固定支架的夹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