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68452U - 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68452U
CN217868452U CN202222169569.3U CN202222169569U CN217868452U CN 217868452 U CN217868452 U CN 217868452U CN 202222169569 U CN202222169569 U CN 202222169569U CN 217868452 U CN217868452 U CN 2178684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pipeline
mixing
reaction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695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一雄
李滨
马东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ws Environment Technolog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Aws Environment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ws Environment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Aws Environment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695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684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68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684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包括:储液模块,其用于存储污水,储液模块设有进液口和输液管道;混合模块,其用于混合污水、催化剂和臭氧气体,混合模块与输液管道连通;反应容器,其与混合模块连通,反应容器设有出液口,使得储液模块内的污水通过输液管道进入到混合模块与催化剂和臭氧三者混合后得到三相混合体再进入到反应容器内催化氧化,催化氧化后的液体通过出液口排出;回收结构,其分别连通反应容器和混合模块,回收结构用于将反应容器内的催化剂输送到混合模块进行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三相流化床设备中三相混合不充分、臭氧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管道容易发生堵塞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需氧量CO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的氧当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常以符号COD表示。在饮用水的标准中Ⅰ类和Ⅱ类水化学需氧量(COD)≤15mg/L、Ⅲ类水化学需氧量(COD)≤20mg/L、Ⅳ类水化学需氧量(COD)≤30mg/L、Ⅴ类水化学需氧量(COD)≤40mg/L。COD的数值越大表明水体的污染情况越严重。
催化臭氧氧化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也针对现有的催化臭氧氧化固定床工艺进行改进,提出了以毫米级悬浮颗粒填料或微米级粉末填料作为催化剂,在气水的带动下,形成催化臭氧氧化流化床工艺,用于克服固定床内易形成沟流与死区、催化剂利用率低等缺点。如发明专利CN105858793A公开了一种吸附-氧化治理工业废水的三相流化床反应容器。其废水进料泵和粉末活性炭加料泵通过管路汇入混合加料器,混合加料器与水分布器连通,水分布器设在流化床反应容器本体内,且位于微孔曝气器的正上方。该反应容器在运行过程中,只有粉末活性炭与污水充分混合接触,气泡与粉末活性炭均为各自分别进入反应区内,其气泡与粉末活性炭是在反应区内随机附着,反应区混合程度不足,气泡与粉末活性炭的附着程度较少,并不能形成充分的三相接触,影响处理效果,同时增加臭氧消耗。
如实用新型CN211497073U公开了一种流化床型臭氧催化氧化三相分离反应装置及系统,该系统采用射流泵及射流器进行气液两相混合后并进入塔内,其小球直径2-16mm,其比表面积远不及粉末催化剂,其微小气泡无法附着于小球表面,无法大量形成羟基自由基作用域内的降解反应,催化臭氧氧化的效果有限。由于羟基自由基的作用域为纳米级别,如反应容器内部的湍流程度不足,流化床中填料与臭氧气泡的接触均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了催化效果无法达到原有设计效果。
现有设备中的催化剂没有得到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导致生产成本增高。另外,残留的催化剂甚至会造成输送设备、管道的堵塞。因此,技术人员提出一种能够克服以上问题的流化床反应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旨在解决现有三相流化床设备中三相混合不充分、臭氧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管道容易发生堵塞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包括:储液模块,其用于存储污水,上述储液模块设有进液口和输液管道;混合模块,其用于混合污水、催化剂和臭氧气体,上述混合模块与上述输液管道连通;反应容器,其与上述混合模块连通,上述反应容器设有出液口,使得上述储液模块内的污水通过上述输液管道进入到上述混合模块,并与催化剂和臭氧三者混合后得到三相混合体再进入到上述反应容器内催化氧化,催化氧化后的液体通过上述出液口排出;回收结构,上述回收结构分别连通上述反应容器和上述混合模块,上述回收结构用于将上述反应容器内的催化剂输送到上述混合模块进行循环利用。设置混合模块对污水、催化剂和臭氧气体预混合,混合后再进入反应容器内进行充分反应,提高了反应效率,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节省了臭氧消耗量。回收结构将反应容器内的催化剂输送到混合模块进行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防止催化剂在设备或管道内堆积造成堵塞。
优选地,上述回收结构包括回收管道、催化剂输送泵、水泵和布水器,上述混合模块包括混合射流器,上述回收管道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上述输液管道与上述第二管道连通,上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连通上述反应容器的底端,其另一端连通上述催化剂输送泵,上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连通上述催化剂输送泵,其另一端连通上述水泵,上述第三管道的一端连通上述水泵,其另一端连通上述混合射流器,上述第四管道的一端连通上述混合射流器,其另一端穿过上述反应容器并与上述反应容器内部的上述布水器连通,使得上述反应容器内的催化剂依次进入到上述第一管道、上述催化剂输送泵、上述第二管道、上述水泵、上述第三管道、上述混合射流器、上述第四管道、上述布水器和上述反应容器内,以完成催化剂的循环利用;上述混合模块还包括催化剂投加管和臭氧投加管,上述催化剂投加管与上述第一管道连通,上述催化剂投加管用于向上述第一管道投放催化剂;上述臭氧投加管与上述混合射流器连通,上述臭氧投加管用于向上述混合射流器投放臭氧气体。通过混合射流器能够进一步提高污水、催化剂和臭氧气体混合效果,提高了反应效率,节省了臭氧消耗量。回收管道采用上述的连接关系将反应容器内的催化剂,以及布水器内的催化剂输送到混合模块进行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防止催化剂在布水器或管道内堆积造成堵塞。
优选地,上述布水器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使得经由上述混合射流器混合的三相混合体通过上述第一通孔进入到上述反应容器内;上述布水器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使得上述布水器内未被利用的催化剂通过上述第二通孔沉降到上述反应容器内的底部。一部分的催化剂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到反应容器内充分反应,另一部分的催化剂通过第二通孔排出布水器防止堵塞。
优选地,上述第一通孔和上述第二通孔在上下方向相互错开。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逆向错开设置避免相互干涉。
优选地,上述反应容器的底部由上至下朝靠近上述第一管道的方向倾斜形成沉淀区。倾斜设置的沉淀区能够利用重力促使反应容器内的催化剂聚集到最底端。
优选地,上述反应容器内通过折流板间隔设有反应区和降流区,上述反应区设于上述第一通孔的上方,上述降流区设于上述反应区的外侧,使得上述第一通孔排出的三相混合体在上述反应区发生催化氧化,催化氧化后的催化剂在上述折流板的引导下通过上述降流区沉降到上述反应容器内的底部。催化剂在反应区充分催化臭氧氧化后,折流板和降流区的作用下,进入到反应容器的底部,便于催化剂后续的回收利用。
优选地,上述第一通孔和上述第二通孔的数量比为10~20:1;上述催化剂输送泵和上述水泵的流量比为3~5:1。在此条件下,污水处理效果较佳。
优选地,上述第一通孔和上述第二通孔的数量比为15:1;上述催化剂输送泵和上述水泵的流量比为4:1;催化剂为羟基铁粉末。在此条件下,污水处理效果较佳。
优选地,上述第一通孔和上述第二通孔的数量比为12:1;上述催化剂输送泵和上述水泵的流量比为5:1;催化剂为氧化铁粉末。在此条件下,污水处理效果较佳。
优选地,上述反应容器的顶端设有排气阀。排气阀用于平衡反应容器的内外气压差。
本实用新型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方案设置混合模块对污水、催化剂和臭氧气体预混合,混合后再进入反应容器内进行充分反应,通过预混合,提高了反应效率,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节省了臭氧消耗量。
2、本方案回收结构将反应容器内的催化剂输送到混合模块进行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防止催化剂在设备或管道内堆积造成堵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混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回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布水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工况处理的效果图。
附图中:1-储液模块、11-进液口、12-输液管道、21-混合射流器、22-催化剂投加管、23-臭氧投加管、3-反应容器、31-出液口、32-反应区、33-降流区、34-折流板、41-回收管道、411-第一管道、412-第二管道、413-第三管道、414-第四管道、42-催化剂输送泵、43-水泵、44-布水器、441-第一通孔、442-第二通孔、5-沉淀区、6-排气阀。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包括:储液模块1,其用于存储污水,上述储液模块1设有进液口11和输液管道12;混合模块,其用于混合污水、催化剂和臭氧气体,上述混合模块与上述输液管道12连通;反应容器3,其与上述混合模块连通,上述反应容器3设有出液口31,使得上述储液模块1内的污水通过上述输液管道12进入到上述混合模块,并与催化剂和臭氧三者混合后得到三相混合体再进入到上述反应容器3内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后的液体通过上述出液口31排出;回收结构,上述回收结构分别连通上述反应容器3和上述混合模块,上述回收结构用于将上述反应容器3内的催化剂输送到上述混合模块进行循环利用。
设置混合模块对污水、催化剂和臭氧气体预混合,混合后再进入反应容器3内进行充分反应,提高了反应效率,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节省了臭氧消耗量。回收结构将反应容器3内的催化剂输送到混合模块进行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防止催化剂在设备或管道内堆积造成堵塞。催化剂为粉末催化剂,催化剂优选具有气体亲和性的高比表面积粉体材料,如过渡金属负载的生物碳材料、贵金属生物碳材料及多金属氧化物改性生物碳材料,例如可采用氧化铁、羟基铁、氧化铁-生物炭或羟基铁-生物炭材料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其中,以羟基铁-生物炭材料为最优。优选上述出液口31设于上述反应容器3上部的侧壁,便于净化处理后水体排出,亦可防止下部的催化剂随水体排出而流失。
进一步地,上述回收结构包括回收管道41、催化剂输送泵42、水泵43和布水器44,上述混合模块包括混合射流器21,上述回收管道41包括第一管道411、第二管道412、第三管道413和第四管道414,上述输液管道12与上述第二管道412连通,上述第一管道411的一端连通上述反应容器3的底端,其另一端连通上述催化剂输送泵42,上述第二管道412的一端连通上述催化剂输送泵42,其另一端连通上述水泵43,上述第三管道413的一端连通上述水泵43,其另一端连通上述混合射流器21,上述第四管道414的一端连通上述混合射流器21,其另一端穿过上述反应容器3并与上述反应容器3内部的上述布水器44连通,使得上述反应容器3内的催化剂依次进入到上述第一管道411、上述催化剂输送泵42、上述第二管道412、上述水泵43、上述第三管道413、上述混合射流器21、上述第四管道414、上述布水器44和上述反应容器3内,以完成催化剂的循环利用;上述混合模块还包括催化剂投加管22和臭氧投加管23,上述催化剂投加管22与上述第一管道411连通,上述催化剂投加管22用于向上述第一管道411投放催化剂;上述臭氧投加管23与上述混合射流器21连通,上述臭氧投加管23用于向上述混合射流器21投放臭氧气体。
混合射流器21中湍流程度极高,混合射流器21产生的微气泡会与粉末催化剂结合,形成携带臭氧微气泡的高能颗粒,与水中污染物发生反应。通过混合射流器21将气液固三相强制充分混合,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从而提高了反应效率,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节省了臭氧消耗量。粉末催化剂优选羟基铁-生物炭材料。羟基自由基作用域行程为微纳米级别,附着的微纳米气泡、催化剂活性位点与污染物均在羟基自由基的作用域中,反应可快速进行。相较于普通的粉末催化臭氧氧化流化床的三相随机接触,影响催化氧化效果。本方案更有利于臭氧催化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回收管道41采用上述的连接关系使反应容器3内的催化剂,以及布水器44内的催化剂被催化剂输送泵42吸入第一管道411后,催化剂依次进入到第一管道411、催化剂输送泵42、第二管道412、水泵43、第三管道413、混合射流器21、第四管道414、布水器44和反应容器3内,以完成催化剂的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防止催化剂在布水器44或管道内堆积造成堵塞。此外部分催化剂是从催化剂投加管22投入到第一管道411内参与循环。
污水从进液口11进入到储液模块1,储液模块1内的污水从输液管道12依次进入到第二管道412、水泵43、混合射流器21、布水器44和反应容器3,最终在反应容器3内与催化剂和臭氧气体充分反应。
臭氧气体从臭氧投加管23依次进入到混合射流器21、第四管道414、布水器44和反应容器3,最终在反应容器3内与催化剂和污水充分反应。
净化处理后的污水从出液口31排出反应容器3。催化剂输送泵42和水泵43的流量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可以进行有变速调节、变径调节、变角调节、节流调节、出口阀门调节等。
进一步地,上述布水器44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441,使得经由上述混合射流器21混合的三相混合体通过上述第一通孔441进入到上述反应容器3内;上述布水器44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442,使得上述布水器44内未被利用的催化剂通过上述第二通孔442沉降到上述反应容器3内的底部。布水器44内一部分的催化剂通过第一通孔441进入到反应容器3内充分反应,另一部分未利用的催化剂通过第二通孔442顺畅落入反应容器3的底部防止堵塞,反应容器3底部的催化剂经催化剂输送泵42吸入后,进入循环。第一通孔441和第二通孔442逆向设置避免相互干涉。第一通孔441和第二通孔44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作适应性调整。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通孔441和上述第二通孔442在上下方向相互错开。第一通孔441和第二通孔442逆向错开设置避免相互干涉。
进一步地,上述反应容器3的底部由上至下朝靠近上述第一管道411的方向倾斜形成沉淀区5。倾斜设置的沉淀区5能够利用重力促使反应容器3内的催化剂聚集到最底端,再进入到第一管道411,便于催化剂的循环利用。可以全部底部倾斜也可以一部分底部倾斜。如图1所示,反应容器3的一部分底部由上至下朝靠近上述第一管道411的方向倾斜形成沉淀区5,此时反应容器3底部右侧的催化剂可以由气体和水流重新推动,避免催化剂在底部右侧堆积,避免催化剂无法回收利用。另外,反应容器3未倾斜设置的部分还能对布水器44起到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上述反应容器3内通过折流板34间隔设有反应区32和降流区33,上述反应区32设于上述第一通孔441的上方,上述降流区33设于上述反应区32的外侧,使得上述第一通孔441排出的三相混合体在上述反应区32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后的催化剂在上述折流板34的引导下通过上述降流区33沉降到上述反应容器3内的底部。催化剂在反应区32充分催化臭氧氧化后,催化剂在折流板34和降流区33的作用下,进入到反应容器3的底部,便于催化剂后续的回收利用。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通孔441和上述第二通孔442的数量比为10~20:1;上述催化剂输送泵42和上述水泵43的流量比为3~5:1。在此条件下,污水处理效果较佳。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通孔441和上述第二通孔442的数量比为15:1;上述催化剂输送泵42和上述水泵43的流量比为4:1;催化剂为羟基铁粉末。在此条件下,污水处理效果较佳。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通孔441和上述第二通孔442的数量比为12:1;上述催化剂输送泵42和上述水泵43的流量比为5:1;催化剂为氧化铁粉末。在此条件下,污水处理效果较佳。
进一步地,上述反应容器3的顶端设有排气阀6。排气阀6用于平衡反应容器3的内外气压差,多余的臭氧从排气阀6排出后经尾气破坏器后排入大气。
在具体的实施中,污水从进液口11进入储液模块1,储液模块1内的污水从输液管道12依次进入到第二管道412、水泵43、混合射流器21、布水器44和反应容器3内。臭氧气体从臭氧投加管23依次进入到混合射流器21、第四管道414、布水器44和反应容器3内。初次投加的催化剂从催化剂投加管22依次进入到第一管道411、催化剂输送泵42、第二管道412、水泵43、第三管道413、混合射流器21、第四管道414、布水器44和反应容器3内。臭氧气体、污水与粉末催化剂在水泵43的带动下初次混合后,加压进入混合射流器21内进行充分的三相混合,再经第四管道414和布水器44的第一通孔441进入反应容器3内充分反应。部分未参与反应的粉末催化剂经布水器44的第二通孔442落入反应容器3的倾斜沉淀区5中聚集。反应容器3内的粉末催化剂在反应区32充分催化臭氧氧化后,在降流区33的作用下,进入斜流沉淀区5聚集。再由催化剂输送泵42将位于沉淀区5的催化剂吸入到第一管道411重新循环利用。净化处理后的污水从出液口31排出反应容器3。当反应容器3内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多余的臭氧气体从排气阀6排出后经尾气破坏器后排入大气。
实施例1
以处理某制药工业生化后尾水为例,该污水的初始COD为178mg/L,臭氧投加量为200mg/L,使用本方案对该污水进行处理。
具体流程如上上述,布水器44的第一通孔441和第二通孔442设置成数量比为15:1。催化剂输送泵42和上述水泵43的流量比为4:1;催化剂为羟基铁粉末。测量实施例1出水COD及气体中剩余臭氧浓度。
实施例2
以处理某制药工业生化后尾水为例,该污水的初始COD为178mg/L,臭氧投加量为200mg/L,使用本方案对该污水进行处理。
具体流程如上上述,布水器44的第一通孔441和第二通孔442设置成数量比为12:1。催化剂输送泵42和上述水泵43的流量比为5:1;催化剂为氧化铁粉末。测量实施例1出水COD及气体中剩余臭氧浓度。
对比例1
对比例1的运行过程与实施例1类似,但不设催化剂输送泵42,初次催化剂在储液模块1投加,只有初次使用阶段有三相混合功能,后续连续运行时无三相混合功能。粉末催化剂采用羟基铁-生物炭粉末。
对比例2
对比例2的运行过程与实施例1类似,其中水泵43与催化剂输送泵42的流量比为6:1。
对比例3
对比例3的运行过程与实施例1类似,布水器44的第一通孔441和第二通孔442设置成数量比为4:1。
如图6所示为实施例1、实施例2、对比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3的处理效果图。实施例1与实施例2长期运行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对比例1、对比例2及对比例3,实施例1、实施例2、对比例1、对比例2及对比例3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70%、44%、48%及47%。对比例1、2、3在前4天的降解效果与实施例基本持平,但因无有效的三相循环射流效果,导致污水中的有机物降解效果逐渐下降,导致出水COD大幅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模块(1),其用于存储污水,所述储液模块(1)设有进液口(11)和输液管道(12);
混合模块,其用于混合污水、催化剂和臭氧气体,所述混合模块与所述输液管道(12)连通;
反应容器(3),其与所述混合模块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设有出液口(31),使得所述储液模块(1)内的污水通过所述输液管道(12)进入到所述混合模块,并与催化剂和臭氧三者混合后得到三相混合体再进入到所述反应容器(3)内催化氧化,催化氧化后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液口(31)排出;
回收结构,其分别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和所述混合模块,所述回收结构用于将所述反应容器(3)内的催化剂输送到所述混合模块进行循环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结构包括回收管道(41)、催化剂输送泵(42)、水泵(43)和布水器(44),所述混合模块包括混合射流器(21),所述回收管道(41)包括第一管道(411)、第二管道(412)、第三管道(413)和第四管道(414),所述输液管道(12)与所述第二管道(412)连通,所述第一管道(411)的一端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的底端,其另一端连通所述催化剂输送泵(42),所述第二管道(412)的一端连通所述催化剂输送泵(42),其另一端连通所述水泵(43),所述第三管道(413)的一端连通所述水泵(43),其另一端连通所述混合射流器(21),所述第四管道(414)的一端连通所述混合射流器(21),其另一端穿过所述反应容器(3)并与所述反应容器(3)内部的所述布水器(44)连通,使得所述反应容器(3)内的催化剂依次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411)、所述催化剂输送泵(42)、所述第二管道(412)、所述水泵(43)、所述第三管道(413)、所述混合射流器(21)、所述第四管道(414)、所述布水器(44)和所述反应容器(3)内,以完成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所述混合模块还包括催化剂投加管(22)和臭氧投加管(23),所述催化剂投加管(22)与所述第一管道(411)连通,所述催化剂投加管(22)用于向所述第一管道(411)投放催化剂;所述臭氧投加管(23)与所述混合射流器(21)连通,所述臭氧投加管(23)用于向所述混合射流器(21)投放臭氧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44)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441),使得经由所述混合射流器(21)混合的三相混合体通过所述第一通孔(441)进入到所述反应容器(3)内;
所述布水器(44)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第二通孔(442),使得所述布水器(44)内未被利用的催化剂通过所述第二通孔(442)沉降到所述反应容器(3)内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441)和所述第二通孔(442)在上下方向相互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容器(3)的底部由上至下朝靠近所述第一管道(411)的方向倾斜形成沉淀区(5)。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容器(3)内通过折流板(34)间隔设有反应区(32)和降流区(33),所述反应区(32)设于所述第一通孔(441)的上方,所述降流区(33)设于所述反应区(32)的外侧,使得所述第一通孔(441)排出的三相混合体在所述反应区(32)发生催化氧化,催化氧化后的催化剂在所述折流板(34)的引导下通过所述降流区(33)沉降到所述反应容器(3)内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441)和所述第二通孔(442)的数量比为10~20: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441)和所述第二通孔(442)的数量比为15:1;催化剂为羟基铁粉末。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441)和所述第二通孔(442)的数量比为12:1;催化剂为氧化铁粉末。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容器(3)的顶端设有排气阀(6)。
CN202222169569.3U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Active CN217868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69569.3U CN217868452U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69569.3U CN217868452U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68452U true CN217868452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77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69569.3U Active CN217868452U (zh) 2022-08-17 2022-08-17 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684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0002B (zh) 一种两级微纳米曝气催化臭氧化废水处理系统
CN206512041U (zh) 一种两级梯度臭氧催化流化床深度处理生化尾水的装置
CN107827222A (zh) 一种磁性三相芬顿反应器的污水处理方法及设备
CN200971335Y (zh) 组合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07344794A (zh) 含酚废水达标排放处理系统
CN216946374U (zh) 一种臭氧双氧水高效联合催化氧化废水处理装置
CN213141524U (zh) 一种增效混合臭氧催化氧化污水处理系统
CN113415878A (zh) 一种厌氧脱氮流化床反应器废水脱氮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17868452U (zh) 一种三相流化床反应装置
CN112299653A (zh) 餐厨废水的高效脱氮处理方法
CN208649040U (zh) 一种高浓度抗生素有机废水专有处理装置
CN216236452U (zh) 一种臭氧高级氧化水处理设备
CN211946421U (zh) 一种三相芬顿流化床氧化系统
CN215886498U (zh) 炼油废水的处理装置和处理系统
CN210237393U (zh) 一种盐酸青藤碱生产污水处理系统
CN210393992U (zh) 一种Fenton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装置
CN209456139U (zh) 一种臭氧催化氧化反应装置
WO2020258359A1 (zh) 强化上流式多相废水氧化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
CN213950818U (zh) 一种废水处理用氧化装置
CN215250255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
CN213265870U (zh) 一种联合脱氮除泡垃圾渗滤液芬顿处理装置
CN218579811U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净化装置
CN220665118U (zh) 一种丙烯腈废水回收处理系统
CN103979752A (zh) 污水处理方法
CN215048978U (zh) 一种臭氧催化氧化污水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