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08886U - 一种水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08886U
CN217808886U CN202222111471.2U CN202222111471U CN217808886U CN 217808886 U CN217808886 U CN 217808886U CN 202222111471 U CN202222111471 U CN 202222111471U CN 217808886 U CN217808886 U CN 217808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ort
tank
center tube
tube
intub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114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
李文天
邢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OYANG CITY ZHENGHE CHEMIC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1114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08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08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088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反应罐,所述反应罐内部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顶部管身贯穿反应罐顶部并延伸至外界,所述中心管顶端设置有絮凝剂添加装置,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包括气泵和水箱,所述水箱的顶部和气泵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水箱顶部一侧设置有添加口,所述水箱底部连接有插管,所述插管置于中心管内部,所述插管管身均匀开设有开孔,所述反应罐一侧底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反应罐另一侧顶部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贯穿中心管管身并置于中心管内部,所述反应罐底部连接有排污管,本实用新型增强絮凝效果,相对比现有提前混合絮凝剂,具有防止提前絮凝导致的堵塞进水管和添加絮凝剂混合不均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水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对于生活污水一般为0.5-0.7mm/s,沉淀时间采用1-1.5h),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
现有竖流式沉淀池在对污水进行沉降,一般是通过将絮凝剂和污水提前混合再通入反应罐中进行沉淀,这就导致当污水在通过进水管时,絮凝剂和污水中的杂质提前絮凝,长久以往易导致进水管堵塞,无法使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通管;且提前加入絮凝剂,由于处理量大很难将絮凝剂和污水混合均匀,导致絮凝效果差。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处理设备,具备在反应罐中反应,防止堵塞进水管,便于添加絮凝剂的优点,进而解决了现有竖流式沉淀池进水管堵塞和絮凝剂混合不均匀导致絮凝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反应罐,所述反应罐内部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顶部管身贯穿反应罐顶部并延伸至外界,所述中心管顶端设置有絮凝剂添加装置,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包括气泵和水箱,所述水箱的顶部和气泵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水箱顶部一侧设置有添加口,所述水箱底部连接有插管,所述插管置于中心管内部,所述插管管身均匀开设有开孔,所述反应罐一侧底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反应罐另一侧顶部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贯穿中心管管身并置于中心管内部,所述反应罐底部连接有排污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应罐包括罐盖和罐体,所述罐盖和罐体之间通过螺栓紧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罐盖和罐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且罐体底部为锥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管管身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顶部设置有管盖,所述管盖和中心管顶端管口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挡板和管盖顶部均开设有漏孔,漏孔的开设是为保证中心管内的污水不会因水压过大通过开孔反流到插管内部,挡板和管盖内部通过漏孔和外界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添加口处设置有口盖,所述添加口和口盖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污管处安装有排污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罐体外壁焊接有支撑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絮凝剂添加装置利用气泵向水箱内部充气加压,使水箱和插管内的絮凝剂饱和溶液通过开孔喷射到中心管内,使其和进水管通入的污水混合均匀,增强絮凝效果,相对比现有提前混合絮凝剂,具有防止提前絮凝导致的堵塞进水管和添加絮凝剂混合不均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进水管;2、反应罐;3、出水管;4、中心管;5、排污管;6、排污阀;7、气泵;8、水箱;9、管盖;10、罐盖;11、罐体;12、口盖;13、挡板;14、插管;15、开孔;16、密封垫片;17、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反应罐2,所述反应罐2内部设置有中心管4,所述中心管4顶部管身贯穿反应罐2顶部并延伸至外界,所述中心管4顶端设置有絮凝剂添加装置,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包括气泵7和水箱8,所述水箱8的顶部和气泵7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水箱8顶部一侧设置有添加口,所述水箱8底部连接有插管14,所述插管14置于中心管4内部,所述插管14管身均匀开设有开孔15,所述反应罐2一侧底部设置有进水管1,所述反应罐2另一侧顶部连接有出水管3,所述进水管1一端贯穿中心管4管身并置于中心管4内部,所述反应罐2底部连接有排污管5,本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通过絮凝剂添加装置利用气泵7向水箱8内部充气加压,使水箱8和插管14内的絮凝剂饱和溶液通过开孔15喷射到中心管4内,使其和进水管1通入的污水混合均匀,增强絮凝效果,相对比现有提前添加混合絮凝剂,具有防止提前絮凝导致的堵塞进水管1和添加絮凝剂混合不均的情况发生。
为了方便长久使用后对反应罐2罐内进行清洗,本实施例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应罐2包括罐盖10和罐体11,所述罐盖10和罐体11之间通过螺栓紧固。
为了密封罐盖10和罐体11连接处,方便集中沉淀物进行导出,本实施例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罐盖10和罐体11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16,且罐体11底部为锥形结构。
为了方便连接水箱8和中心管4,本实施例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管14管身固定有挡板13,所述挡板13顶部设置有管盖9,所述管盖9和中心管4顶端管口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挡板13和管盖9顶部均开设有漏孔,为保证中心管4内的污水不会因水压过大通过开孔15反流到插管14内部,挡板13和管盖9内部通过漏孔和外界连通。
为了方便随时添加絮凝剂饱和溶液,本实施例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添加口处设置有口盖12,所述添加口和口盖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为了方便控制沉淀物流量,本实施例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污管5处安装有排污阀6。
为了方便支撑整体反应罐2,本实施例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罐体11外壁焊接有支撑架17。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水管1向反应罐2内部的中心管4内通入污水,将絮凝剂饱和溶液灌入水箱8和插管14内,之后打开气泵7电源使其向水箱8内部充气,增大水箱8的压力,使絮凝剂饱和溶液从插管14的开孔15处喷射到周围的水域,方便和反应罐2中污水混合均匀,增强絮凝效果;为保证中心管4内的污水不会因水压过大通过开孔15反流到插管14内部,挡板13和管盖9内部通过漏孔和外界连通,当反应罐2中的杂质沉淀后,利用重力落入反应罐2底部由排污管5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水处理设备,包括反应罐(2),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2)内部设置有中心管(4),所述中心管(4)顶部管身贯穿反应罐(2)顶部并延伸至外界,所述中心管(4)顶端设置有絮凝剂添加装置,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包括气泵(7)和水箱(8),所述水箱(8)的顶部和气泵(7)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水箱(8)顶部一侧设置有添加口,所述水箱(8)底部连接有插管(14),所述插管(14)置于中心管(4)内部,所述插管(14)管身均匀开设有开孔(15),所述反应罐(2)一侧底部设置有进水管(1),所述反应罐(2)另一侧顶部连接有出水管(3),所述进水管(1)一端贯穿中心管(4)管身并置于中心管(4)内部,所述反应罐(2)底部连接有排污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2)包括罐盖(10)和罐体(11),所述罐盖(10)和罐体(11)之间通过螺栓紧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罐盖(10)和罐体(11)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16),且罐体(11)底部为锥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14)管身固定有挡板(13),所述挡板(13)顶部设置有管盖(9),所述管盖(9)和中心管(4)顶端管口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挡板(13)和管盖(9)顶部均开设有漏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口处设置有口盖(12),所述添加口和口盖(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5)处安装有排污阀(6)。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1)外壁焊接有支撑架(17)。
CN202222111471.2U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水处理设备 Active CN217808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11471.2U CN217808886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水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11471.2U CN217808886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水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08886U true CN217808886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74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11471.2U Active CN217808886U (zh) 2022-08-11 2022-08-11 一种水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088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44085B (zh) 无动力涡流絮凝装置
CN217808886U (zh) 一种水处理设备
CN205527842U (zh) 一种有机废水专用气浮水处理装置
CN209065471U (zh) 密封式溶气气浮机
CN214734749U (zh) 一种同步除磷的泥水分离装置
CN213935374U (zh) 一种间歇式小流量实验废水处理模型
CN211283871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罐
CN211111451U (zh) 一种黑臭水体治理专用气浮的空气净化设备
CN110451693B (zh) 一种全自动多功能多用途节能环保水净化设备
CN211644895U (zh)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CN209383596U (zh) 一种复合式油田污水处理装置
CN206886813U (zh) 一种集成式废水软化澄清装置
CN216986422U (zh) 一种新型机械化氨水澄清槽装置
CN220766734U (zh) 一种污水处理器结构
CN205398397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1896425U (zh) 一种火力发电厂废水处理装置
CN101585616B (zh) 曝气式即时净化型中空纤维净水器
CN109437467A (zh) 一种复合式油田污水处理装置
CN215085071U (zh) 一种高密度沉淀池一体化设备
CN217535563U (zh) 一种化学除油器
CN215161290U (zh) 一种新型承压浊水处理器
CN213771682U (zh) 一种环保型污水处理设备
CN220779157U (zh) 一种可自动调节的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CN214611873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淀装置
CN217437862U (zh) 改进型egsb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7

Address after: 122000 Qidaoquanzi South Village, Longquan Street, Chaoyang Development Zone,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OYANG CITY ZHENGHE CHEMICAL

Address before: Room 402, Unit 1, Building 30, Section 2, Zhujiang Road, Shuangta District, Chao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122000

Patentee before: Li Fangping